恐惧无爱-拯救父母,拯救亲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是的,在我下笔写此作时,就非常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在我一开始思考如何鼓动社会各界关心这些数以千万计苦孩子命运的同时,更多地忧思着为什么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中,会产生如此严重的这一新问题?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坦率而言,我感到有种说不清的痛楚。固然那些苦命的孩子们的命运叫我常常夜不能眠,但我对带给这些孩子苦难命运的家长们的行为更忧虑,更痛苦。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在采访和调查中得出结论:十有八九的这些苦孩子的父母,他们对自己孩子的当下处境并不关心,或者因为根本不甚了解而无法谈得上倾注一份心思了。缘在何处?我苦苦寻思,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父母断缺了一样作为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这便是系结我们人类赖于生息与繁衍了几万年的血缘和亲情。

    现在到了该补课——给那些苦孩子的父母以及整个社会的人们补课的时候!

    谁能回答出什么叫亲情?

    你?还是他?

    唉,我感到遗憾的是在我向二十多位弃遗孩子的家长们提出这个问题时,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回答得上来的。在被问的对象中,最后只有一位在监狱里服刑的女人说:亲情嘛——就像小狗生出来后母狗一直守着它跟前给它弄些吃的,舔舔小狗崽身上的脏东西什么的。

    在中国,有史以来人们在相处间,最讲究的就是两个字,即为“情义”也。后来有刑法出现后,把情义两字稍作改动,变成了情与理。无论是情义还是情理,讲究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中起码和必须具有的感情与常理,然而所有这些感情中还有一种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和超越于其他一切普通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感情,这就是父母与儿女、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情。

    父亲可以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而赴汤蹈火,母亲为了女儿的贞洁宁可辱耻卖身。同样,儿子为了保护母亲而勇敢献身,女儿为了拯救垂危的父亲而不惜青春年华。而这种在必要时将生留给他人,把死给自己的人间最崇高伟大的行为,在兄弟姐妹之间也比比皆是,这就是我们所论的血缘亲情。

    人类如此简单而本能的感情范畴,为什么在今天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竟然要把亲情问题独立地提出并用拯救的字眼来呼唤?特别是当读者随我的笔看完上面的这些章节后,面对一桩桩近似惨无人道的非亲非义事件,谁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是的,人类在万象更新、一日千里地变迁中,我们正在扬弃许多旧的和落后的东西,但无论社会发展和进步到什么程度,惟有一样东西是万不能扬弃和丧失的,那就是血肉亲情,其道理同样非常简单,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体属性。所谓本体属性,就是说假如没有了这样的一样东西,人就不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人”了。

    从这个意义讲,今天我们仍然靠母体生育而传宗接代的人类社会,更需要维系血缘亲情。一个不讲血缘亲情的民族,无疑是个失去基本道德准则和无序的民族。一个不讲亲情的人,无疑也只能算作是个没有骨肉的躯壳人。

    前年,我在美国访问时,曾经询问过那些物质生活非常富裕的美国人:“你们最欣赏中国人的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最羡慕你们中国人和睦的家庭和父子母女及家庭人员之间的亲情。”时过数年,美国给我留下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但惟有这句话却深深地烙在我心中。当时听美国人满脸流露着那些敬佩之意在称赞我们中国人的这一美德时,我感到的是一种神圣和幸福的自豪。

    中国人从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名言。“家”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是何等重要的天平!是中华民族的基石,是一个成长和栖息的摇篮,它既是人生命的起点,又是生命的终点。既是征程出发的港口,也是远航归来的陆地。如果说家是产生灵魂与精神的温床,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柔软和舒坦的温床;如果说家是一条爱河,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源远流长和最清纯炽热的爱河;如果说家是人生信念的一座大厦,那它应该是世界上最坚固最壮丽的大厦。

    家是诞生人类亲情的发源地,血肉亲情来源于家的温床之中。

    一个人诞生于家庭,成长于家庭。后来又寻偶组成了新的家庭,开始新一代的繁衍,如此一代传一代,便联结起了人类的历史,组成了庞大的社会与世界。每一个人都懂得在自己的家里获得母亲的乳汁和父亲的保护,也都懂得从哥哥和姐姐那里接受爱抚与给予。

    有一天当他或她再长大成人后又把自己的那份天然的乳汁与慈爱给予子女。这就是人的自然属性和本体。然而问题偏偏出在这个环节——有人成长在父母怀抱的时候认为一切从父母那儿获得的都是应该的,当他或她成为一家之长时,却忘却了作为父母的义务和责任,把追求自我利益或者避免困苦磨难放在一切之上,有的则滥用和误用家长的权威,以残缺的和非正确的方法强迫子女按其意志行事,使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另类孩子”的非正常生存状态。

    人们不难看出,在我上述众多篇幅中罗列的那么多种种“另类孩子”的现象背后,无非是因为两种家长的恶果所致,一类是他们已经从本质上失去了做父母的资格,一类是他们尚不具备做一个好家长的父母。前者的家长们所表现的种种行为需要整个社会用法律和道德去拯救,后者的父母则需要用传授方法和反省校正去拯救。

    当今的人们常这样叹息:这年头,只有自己得利才是真的,啥亲兄亲妹亲儿亲女,情早不如利了呀!今天的世界是个多元的世界,在这多元世界里,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巨大变迁。但是无论如何变迁与更迭,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是无法用价值观尺度衡量的,它的特殊性决定着人类继续生存的基本质量。因此,我从无数现在已经出现的严重的“另类孩子”问题的现象中认为,在我们“向前看”和“向钱看”的进程中,务必需要重视“拯救亲情”这一命题。我们完全也可以把“拯救亲情”归结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道理十分简单,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的细胞而组成,有小家才有大家,才有国家。亲情和血缘联结了人类最小的社会单位,又联结着整个人类世界。没有和谐美满的亲情关系,人类将是一个庞大可怕的“好斗动物园”,倘若真是这样,人类将是所有动物界最快灭绝的一个种类。

    我们谁也不期望这样的世界出现!

    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并非如此,当我们稍稍留意关顾一下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时,就会发现太多太多的世态炎凉。仅举几个数据:

    2000年,仅天津一个市就有500位老人要求与儿女脱离关系,理由是赡养倒置、子女成家后反向老人索取,有的长期受到儿女的虐待;

    今年1—4月,仅南方某省受理兄弟姐妹间因财产纠纷而引发的刑事案件205起,其中致死人命的23起、致残致伤58起;

    2001年春节期间在上海、南京和北京等城市,因兄妹姐弟结婚而埋怨父母给的钱物不均引发的纠纷达380多起,为当地民事纠纷案主要内容……

    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一个事实:人们在追求生活的时尚和幸福时,渐渐把应该珍惜的亲情弃之脑后,换来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唯利主义。其产生的恶果为旁人所惊愕和不可思议。

    值得欣慰的是,当这个忙碌的世界里人们无暇顾及成千上万的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另类孩子”,以及由此引发越来越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人们远离亲情、淡漠亲情、遗忘亲情成为一种严酷现实时,在我们的同一社会里,还有那么多善良和无私的人们在高扬亲情、传播爱心,并不断地发挥着滴水见太阳的作用,正代表着我们民族道德水准一个新的趋向——

    在这里,我当然要特别重提一下在第一章中已经写到的山西大同“育孤学校”的创办者张洪图先生。

    这位科技干部出身的“煤老板”,利用他的发明创新技术办了一个新型煤厂,赚了不少钱,以其资产完全可以成为能使下几代人都不愁吃不愁穿的富翁。可他没有这么做,他首先想到的是要为那些失去爹妈和家庭的苦孩子建个学校、有个温暖幸福的家。八年了,张洪图执着地这样做,他把办厂赚得的4000多万全部投到了建“育孤学校”上,先后从全国各地收养了近千名孤儿,2000年夏天我在他那儿采访时,正好是他办的“孤儿学校”出第一位大学生的日子。我着实有幸与他一起享受了一番收获的喜悦。

    张洪图办孤儿学校的事在山西已成为民间一大美谈,因为现在不仅他自己倾囊出资几千万元为社会做了件大好事,而且也吸引了170多名好心人主动放弃优越的城市和原来的工作与生活条件,来到孤儿学校帮助他一起办校、当孩子们的爸妈。我印象中最深的是在这170多位主动来到张洪图身边的立志献身当孤儿“爹妈”的众人中,年轻的大学生占多数。他们有的已经在那儿结婚成家,有的甚至把远方的父母也接来一起在那儿安家落户。大同其实并不富裕,张洪图的“育孤学校”甚至经常还因一些社会因素而受到来自各方的种种压力,可这些立志与张洪图一起“坚持到底”的孤儿“爹妈”、学校老师,却义无反顾地留在那块土地上,留在孩子们中间。非常漂亮和充满魅力的张威小姐则是其中一个。这位在中央党校读完大学的女孩子,本来在北京是有工作的,她是在自己的伯伯张洪图的精神感召下主动请求留在伯伯身边协助办校的一位年轻教师。

    我看这位漂亮的女孩整天在煤场边的学校出没,辛劳地负责着1000多孩子的学习和整个学校的校务工作,便问她为什么甘心放弃北京的优越工作和生活环境,挑起现在这份又苦又累、又默默无闻的活儿时,张威动情地对我说:“我来伯伯这儿已经三年了,天天与孩子们在一起,感情深了,我就无法再与他们分开。并不是我不知道留在北京的好处,可现在真的让我留在北京,哪怕是一天,我的心也不会安定的,我会每时每刻地挂念他们。我和孩子们已经融为一家人了,心贴着心,这是无法用价值来换取的人间亲情……”

    张威说得真好。

    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情更伟大、更崇高、更无私、更让人牵肠挂肚?

    没有。我曾经问过十个以上有孩子的父母,我说当需要在你和你的孩子之间作一次生命的选择时,你会怎么办?

    他们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说:哪还用问?我会眼睛都不多眨一下地让生留给我的孩子,让死留给我自己。

    我知道这样的问题对多数成人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我们都珍惜真情,视亲情高于生命,高于一切。

    然而,我同样知道,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已经进入极度追求自我与个人化生活、生存方式的物欲世界里,什么亲情爱情,那都不重要,惟有自我才真正重要和优先。于是便有了我本文所关注的日趋严重并已经形成的当今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即那些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就被遗弃,这个问题如今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不良“时代病”,且在直接影响着我们民族和国家下一代人的质量。

    让我们共同认真地记住以下几个数字:

    中国现在每年约有100多万个弃婴儿在产房门前啼哭着,或者在啼哭中死亡;

    中国现在有约500万个孤儿背井离乡,流浪街头,在苦难的煎熬中生活着,或者在煎熬中一步步走向犯罪深渊,并开始仇视着这个社会与身边的人群;

    中国现在的3亿学生中约有700多万个孩子得不到正常的父母与亲人应有的亲情与关爱,并在这失去亲情与关爱中愤愤离家出走或向父母与亲人举起血淋淋的刀棒……

    这正是我本部作品渴望达到的一个目的,希望社会能注意到这个严峻的现实已摆在了我们面前:呼唤亲情,珍爱亲情,已经成为我们在走向文明时需要特别关注的重要社会课题。因为中国有近1000多万青少年正处在缺少或者完全没有亲情的关爱之中,他们有的或者走上了苦难的凄惨之途,或者因生活所逼加入了抢劫杀人之列,有的则在无力支撑中走向死亡……这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所有生活在正常的学习和美好生活中的人们以及广大社会学家给予足够的重视吗?

    亲情如同构成人的躯体的基本基因一样,假如人类失去了起码的亲情,那么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将最终遭到毁灭。

    今天的人们最喜欢用一个“爱”字,但人类原始的和起码的爱是从父与子、母与女、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母之间的血缘与血统开始的。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愿郑重呼吁那些喜欢对异性喜欢对公众大谈其爱的人们,回过头先对自己身边和对自己的亲人们——特别是对有血缘的亲人们真情地喊一声“爱”,因为他们真的太需要你的爱了,我想谁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你要想让另一个人爱你,那你自己起码应对自己亲人爱,不然你从别人身上获得的爱最终也会失去,因为你不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爱。作为独立的人,我们可以丧失婚姻,可以丢掉家庭,可以抛弃财富,可以没有名誉,可以没有一切的一切,但却不能没有亲情。没有亲情,人类就将停止繁衍,就将迅速彻底地毁灭……

    为这,我呼吁——

    让爱,先从我们亲人之间构筑起吧!

    让爱,先从我们亲人中间陶冶和光大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