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有-韩寒的魔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韩寒与郭敬明的挨骂史

    每次当我手里抱着一大堆东西,狼狈到连门都开不了的时候,我就会想起韩寒的武侠小说《长安乱》里的一段话。小说中,杀手无灵收人银两去杀了一个帮主,随后带走了帮主的女人,却把自己的绝世好剑“灵”抛弃在了现场。

    这把绝世好剑被遗弃,引起了江湖中人无尽的猜想:“……江湖还传说,杀手背着已经昏迷的女人,提着被杀者的头颅,已经腾不出手拿剑了,只好把剑抛弃。可是江湖说,不可能,你若提过很多行李,你就会知道,为了少跑一趟,人类其实再多的东西也能提,何况一个资深杀手。”

    对,尽管韩寒说过那么多惊世骇俗的言论,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始终是这一句:“你若提过很多行李,你就会知道,为了少跑一趟,人类其实再多的东西也能提。”

    《长安乱》是我读过最莫名其妙又最有意思的武侠小说,也让我第一次认识韩寒这个人。

    在我的中学时代,韩寒与郭敬明一直是两个传奇。爱看书的同学们几乎保持着一致的口径:“我们喜欢读郭敬明的小说,但我们喜欢韩寒这个人。”

    时至今日,这两个人已经不仅仅是青春偶像,更成了时代的标杆。

    去年郭敬明的《小时代》上映,横扫票房之余,更赢得骂声一片。我看到许多人根本不看电影就开始骂,还有许多人特意买票去电影院里骂——这些人拍下自己的票根和大银幕,然后煞有介事地发一条微博:“真是烂片,看到一半就想睡觉了。”

    豆瓣上,《小时代》的电影评分创造了差评新低。《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专文,声讨《小时代》拜金肤浅的不健康价值观。其余平台上,更有网友翻出了郭敬明的身高梗、抄袭梗,将“45度仰望天空”等等陈词滥调翻出来,乐此不疲地加上一些污言秽语,来攻击作者的人格。

    我并没有去电影院支持票房,只不过是在家下载看过影片之后,我觉得角色、服装、场景,还有剧情的起承转合都设置得很棒,有笑有泪,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也是讲故事者值得学习的模板。至于影片中所谓拜金主义的“歪风邪气”,我觉得一部娱乐大众的电影,根本没必要从道德制高点来较真儿。但是,我很害怕把这些话说出来,因为一旦说出来,我就必定会遭到一大串来历不明的语言攻击,攻击的中心思想就是:“喜欢郭敬明的全是脑残”。

    然而,在这些打了鸡血的网友被无名火烧得头脑发热的时候,票房大捷的郭导演正在喜滋滋地数着钱呢,谁管你们在这边把素质的下限秀到何等地步?

    今年夏天,《小时代》推出了第三部。随之而来的,是郭敬明的老对手韩寒推出的银幕处女作《后会无期》。两部电影一部是庸俗的拜金偶像片,一部是清高的公路电影,是人都知道哪部会获得好评啦。

    走进电影院的时候,闺蜜问我比较想看哪一部,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小时代》”。成功赢来一个白眼。

    然后我被她拖进了《后会无期》的放映厅。

    出乎意料的是,想象中会很沉闷很装的公路电影《后会无期》,竟然也很好看。除了结局处的功成名就皆大欢喜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不符合整部电影嬉笑怒骂的黑色幽默格调之外,整部电影笑点不断金句不断,确实是很有韩寒个人风格的一部作品。如果不用电影艺术性的角度进行专业评判,单单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应该都算是值回票价了。

    正当我感慨评论界对郭韩二人的待遇如此不公时,《中国青年报》上肖鹰教授的一篇“讨韩文”,成功地把韩寒推向了风口浪尖。

    还是俗话说得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并不是只有郭敬明拍拜金电影才会招骂,当青年公知韩寒通过电影揽获了上亿票房,随之而来的,也是四面八方的骂声。其愤怒程度,与人身攻击的激烈程度,丝毫也不比去年众人攻击《小时代》的力度轻。

    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

    有人将两年前麦田和方舟子攻击韩寒的“代笔门”事件再次翻出来骂,直指韩寒伪君子,倒不如郭敬明这拜金加抄袭的“真小人”来得坦率。

    有了韩寒分流那些骂声,刚刚下档的《小时代》,得到的反响反倒比去年平稳多了。

    我没有本事像各大专栏上的前辈高人那样,引出“文革”的例子来分析郭韩二人的思想路线,我也并不是想替这两位偶像辩白一些什么。事实上,我想探讨的重点也不是韩寒和郭敬明本身,而是这些来历不明的谩骂。

    西方法律向来讲求“疑罪从无”,在没有足够证据之前,即使韩父韩仁均有再大的“代笔嫌疑”,我们都只能将其归为“嫌疑”罢了。相比之下,当代文坛有一个“代笔嫌疑”更大的例子——作家尚爱兰与其女蒋方舟,当初蒋方舟上清华的时候,也惹起过争议无限,但为何围绕在她身边的骂声,始终不及围绕在韩寒身边的骂声来得激烈?

    原因很简单,也很明显。因为韩寒本人的成就配得起这些谩骂,而蒋方舟暂时还配不起。

    一样的道理:同是处女作靠“抄袭”上位的,颠倒过一众青少年的偶像作家郭敬明与安意如,为何一个如今成了时代的标杆,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众矢之的;而另一个,却早已销声匿迹,淹没在白落梅、王臣等一干跟风的后起之秀之中?

    归根结底,都是一个原因:你出道成名的方式可以有千千万,你可以是名门正派也可以是鸡鸣狗盗,但当你真正站到了那个位置,唯有配得起它的人才能长久地拥有那些声名与荣光。

    二、论挨骂的资格与本事

    若真要说到水准欠佳和作品抄袭,我倒知道一个更现成的例子:某部拿了国际奖项的大红宫斗剧,文字上全然照搬《红楼梦》,情节上全然模仿TVB的《金枝欲孽》,只不过是把许多波谲云诡的阴谋改编得小儿科了很多。那位作者倒是有才,自己在家码网文,想象得这样复杂完整已是颇为不易。然而当真把这个故事搬到众人眼前来,作者那颇有欠缺的文化水平,顿时就显得配不起这份荣耀了。

    然而,此宫斗剧一出,竟是好评如潮,甚至掀起了一个时代。我原以为没读过《红楼梦》的人已是少数,没看过《金枝欲孽》的更是少之又少,殊不知有一大片人把此剧的诸多语言和情节当成了原创,把那些模仿《红楼梦》却学得四不像的台词——什么“私心想着真真儿是极好的”,当作一种独创的新文体;还把从《金枝欲孽》里学来的“斗完宠妃斗皇后”梗、“小主”这个称呼,等等,都当作新奇的原创。

    当然,我提出这一点,并不是想骂这部剧或者这个作者。这位作者确实算是有才,也付出了心血,关于此剧的荣耀也算是她应得的了。只是我想说,如此明显的抄袭模仿都可以被人视而不见,那么为什么韩寒那捕风捉影的“代笔”,和郭敬明那陈年往事的“抄袭”,却一直被人揪着不放呢?

    说到底,还是那一句,因为只有他们才够格。

    我们再来提一个与文坛无关的例子:奶茶妹妹。这个比我小一岁的姑娘,中学时因为一张照片红遍了网络,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她的正面新闻出现:为了专心学业,拒绝出演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进入清华丢了校卡,全校男生主动帮她找;来到哥大交换学习,一不小心丢了电脑,父母隔空嘱咐她以后学会长个心眼儿……甚至当另一位美女——“北大校花”袁佳怡的照片占据微博头条的时候,很快又出现了一个投票:袁佳怡更美还是章泽天更美?超过大半的网友,都把票投给了外表清纯的奶茶妹妹章泽天。更有人指出:袁佳怡读的只不过是北大的二级学院,奶茶妹妹才是正经的清华学生。

    如此舆论导向,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这样一来,网友们自然都觉得奶茶妹妹厉害极了:漂亮,有主见,拒绝张艺谋的演出邀请,考上清华,交换到哥大……说起来,这简直是步步生莲的女神级人物啊。在奶茶妹妹最受追捧的时候,校内上有不少点击率爆棚的女神相册都是关于她的,势头堪比内地花旦杨幂刚红起来那会儿了。

    然而今年年初,奶茶妹妹被曝光与京东总裁刘强东热恋,那些追捧她的网友顿时倒戈相向。终于,她的幕后推手华汉站出来承认,是他收了上百万的公关费,组织了一个团队,在背后经营“奶茶妹妹”这个正面形象。终于,人们发现奶茶妹妹成绩并不好,她只是一个跳健美操的体育生;她也不是考上的清华,而是综合诸多经不起推敲的因素而保送上的清华。更有甚者,她去读的不是正经的哥伦比亚大学,而是隶属于哥大、综排七十多的巴纳德学院,甚至她都不是以交换生的身份正常去的美国,而是以旁听生的身份……

    这样揭发下来,顿时一发不可收拾。女神的面具就这样被撕碎,心思灵敏的奶茶妹妹还很快发了公关水准颇高的日志,声称自己“只想做个普通人”,却被网友毫不留情地指出“做了××还要立牌坊”。

    再去看奶茶妹妹的微博留言,那底下已经是混乱不堪了。昔日里表现出对女神“跪舔”姿态的丝男们,纷纷朝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子用上了最恶毒的攻击:“你这个烂货”“你到底睡过多少男人”“你跟刘强东在一起就是为了钱”……

    平心而论,奶茶妹妹真的是个有主见、有想法的好姑娘,她绝对不是网友揣测的那种随随便便的拜金女。她以旁听生的身份交换到巴纳德学院,却常常穿越几个街区到哥大本部找同学玩,还主动参加了哥大的华人春晚等等联谊活动,以公众人物的身份,顺理成章地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扩展自己的人脉——利人利己,何乐不为?

    而且,在她和刘强东的关系当中,其实是刘强东配不上她。她出身清白,家境优渥,当然不需要贪图刘强东那点儿钱,想来她选择刘强东,一定是综合考虑了情感等多重因素。而对于刘强东这样一个苦出身的“凤凰男”来说,娶到一个大城市里养尊处优的白富美,自然是高攀了。

    无论此二人真正的智力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差几何,在心理状态上,这始终是一个丝逆袭白富美的励志故事。这样的爱情如果能够修成正果,绝对值得所有人的祝福,绝对没有任何人是有资格骂他们的。

    然而网友才不理那么多。他们喜欢多年的奶茶妹妹被一个怪蜀黍撬走了,所以他们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恨不得拿出最恶毒的武器来攻击他们,鬼理得这合不合情理?

    是啊,清纯的“奶茶妹妹”形象只是包装和意淫的结果,真实的章泽天只是个有几分野心的富家小姐。但她最初利用了这些网友的追捧,利用了自己的“正面形象”进行微博认证,甚至利用这个形象获得了清华保送,那么时至今日,不管她做的事对与不对,她都逃不了这一场指责与谩骂。

    因为,她消费了观众的热情,就注定要为这份热情买单。

    就像利用“小男人”形象红了好几年的文章,一朝出轨,人人喊打——纵使许多骂他的人根本没资格骂他,他也只能硬着头皮承受。只因你获得了多少追捧,你就要负起多大的责任。

    在这一点上,文章和奶茶妹妹都做得很不好,可是历经了千锤百炼的郭敬明和韩寒,却表现得相当有大将之风。

    三、怅望千秋一洒泪

    我说了这么多,都是在谈偶像与挨骂——韩寒因为《后会无期》的票房新高,遭到如此激烈的责骂,确然如一面魔镜,照见了公众人物的生存百态。

    无论是郭敬明还是韩寒,文章还是奶茶妹妹,他们的走红,都被贴上了一个个鲜明的标签。

    观众用他们的形象消费着自己的意淫,把美好且不变的心愿投映在他们这些载体之上。殊不知,45度仰望天空泪流满面的自闭少年郭敬明,也因为名成利就而变成了谈笑自如,甚至主动拿自己身高来开玩笑的富贵商人;殊不知,发誓说“不拍广告、不接代言”的青年公知韩寒,不仅代言了国产品牌凡客,贴了一地铁站的海报,甚至还拍电影玩微博,把朋友家人的琐事发出来供网友打趣;殊不知,憨直的好丈夫好爸爸文章,也会出轨;殊不知,清纯可人的奶茶妹妹,也会充满心机地一步步为自己谋划更安稳富足的未来。

    观众在消费他们美好形象的同时,并不知道,其实自己也在被他们消费着。

    所以一旦这些形象与自己的想象有出入,观众们就恼羞成怒,恨不得把最狠毒的刑罚加诸这些人身上。

    即使这每一个形象,都是团队包装和炒作的结果,那又如何呢?炒作走红并不难,难的是有本事坐稳那个高位,有本事永远都保持在众人目光的焦点。

    这十年下来,许多红极一时的文学作者和娱乐明星,都不过是昙花一现,而郭敬明和韩寒这两个人,却都是有过人的本事和超人的运气,才一直稳坐“一哥”宝座直到今时今日。

    从二十出头到走过而立之年,他们的一举一动始终充满争议,他们不管在哪方面成功都会招来一片骂声。然而他们安之若素,他们屹立不倒,他们与这四面八方而来的骂声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终于将昔日的青涩少年锻炼成了如今的时代标杆。

    我记得韩寒说过,他不像其他人那样渴望时光倒流重回青春,因为他在十八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到了所有自己想做的事。

    如此狂傲,怎能不招人嫉恨?

    正如当初《爸爸去哪儿》第一季播出时,有人造谣抹黑王诗龄,校内微博上好多人都在跟着转发跟着骂。后来王岳伦一怒之下说要起诉造谣者,顿时那些网友们又倒戈相向,帮着王岳伦去骂那个造谣的人,似乎全然忘记了自己不久之前也在信谣传谣,也同样在用恶毒言语攻击那个无辜的小女孩。

    愚众——即鲁迅深恶痛绝的“看客”,是这世上最可恨可恶的群体。他们永远站在事不关己的位置,在别人奄奄一息的时候跟着踩一脚插一刀,又在人家花团锦簇的时候跟着去鼓掌喝彩。他们跟着舆论走,做着最肤浅与最残忍的事,真相大白时就把罪责推到领头者和发起人身上,却从来不反省自己有哪里做错了。

    他们没有想过,就算奶茶妹妹不跟刘强东谈恋爱,她也绝对看不上他们。他们没有想过,就算郭敬明和韩寒的电影票房惨淡,这些名利的归属地,也绝对不会是他们的腰包。他们没有想过,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任凭谁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那些成功的人。

    当你不如别人的时候,你骂别人,所有人都只会觉得你是酸葡萄心理。如果你做不到“你行你上啊”,又实在是没办法喜欢他们的话,你自然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以默默地走开,但永远都没必要上纲上线地摆出一副道德卫士的姿态,以污言秽语来攻击他们。

    虽然他们并不在乎这些骂声,但是你永远都要知道,你并没有这个资格。

    对于韩寒和郭敬明,我并不觉得他们的存在会破坏道德准则,我更加不觉得将他们扫地出门就可以还观众一方净土。像郭韩这样成功包装出个人形象的商人,绝对不该被打倒,反倒应该成为一个长久的符号,供后来者借鉴参考。

    无论之前之后,他们承受了多少骂名,我们都不得不对他们说一句:你值得这些荣耀。而他们在面对骂声时表现出来的大将之风,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一项成功者必备的品质。

    我记得在符立中先生的书里,看到过一段他对张爱玲的评述,令我印象尤为深刻。这段话,放到今时今日,放到韩寒、郭敬明和每一个旁观者的身上,恐怕也都是恰如其分的:

    “每则传奇的背后,几乎都纠结着难以厘清的谜。所有琐碎、烦冤的流言终会在历史长河中化为泡沫淀沉。时间的炼金术,将张爱玲坐化成一尊烟火鼎盛的香炉。盲目膜拜的信众,忘了她也曾为生活奔走,忘了她如何为稻粱谋,忘了她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保持着文字的志业,更一厢情愿地忘了:自己也可能是当初非难她、排挤她、所指千夫的子子孙孙。即使谋生是那样地不得已,无论是编剧本、写小说,她笔下的庶民风景迄今仍是葱绿花锦、鲜艳夺目——套句她自个儿的话:‘那注视里,还是有对这世界难言的恋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