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应知的100个历史故事-(二十五) 东汉党锢之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二十五)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党锢之祸,是东汉桓、灵时的两次打击士人

    和太学生的事件,影响深远。

    汉桓帝刘志是汉章帝的曾孙、河间孝王刘开

    之孙、蠡吾侯刘翼的儿子。

    桓帝继位时年仅15岁,梁太后继续临朝听

    政,大将军梁冀仍旧掌握朝政大权。公元150年,

    梁太后病死,汉桓帝正式亲政,但实际大权仍掌

    握在梁冀手中。甚至四方贡献,乃先冀后帝;百

    官升迁,也要先到梁冀门谢恩。这样,桓帝刘志

    与梁氏家族的矛盾日益加深。

    公元159年八月,忍无可忍的桓帝刘志与

    宦官单超等5人合谋,发动御林军一千多人包围

    梁府,一举消灭了梁氏集团。桓帝诛杀数十人,罢免

    三百余人,梁冀夫妇被逼自杀,梁家被抄,家产

    被没收多达三十多亿钱。外戚梁氏数十年的专政从

    此结束。

    桓帝依靠宦官消灭梁氏,为了报恩,上台

    后封单超等5个宦官为侯,史称“宦官五侯”。东

    汉政权又从外戚手中转到宦官手中。

    汉桓帝刘志政治上平庸无能,又不听忠良

    之言,结果受制于宦官,毫无建树。史称当

    时“中官近习,窃持国柄,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他们比外戚更加贪纵,竞相奢侈,虐遍天下,搞

    得民不堪命,怨声载道。

    外戚宦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强取豪夺;同时又把持

    官吏选拔大权,滥用亲朋,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堵塞了一大批有品行,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的仕

    途。当时民间流传着嘲讽官吏选拔制度的打油

    诗:“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

    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在外戚宦

    官把持下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何等昏庸的人物。

    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荡,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

    的渺茫,促使一部分官僚和知识分子对时政提出

    议论和尖锐的批评,贬抑篡权窃国的外戚宦官,

    褒扬不畏权势忧国忧民的清官廉吏,逐渐形成了

    所谓的“清议”,这种清议发展到后来,便酿成

    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党锢之祸。

    外戚宦官主持朝政,有气节的士大夫必然退

    归田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早在顺帝

    时,士大夫就曾毁裂冠带,避祸深山。到桓帝时,

    政治更加黑暗,更多的知识分子逃入乡下或山

    林,或亲自耕稼,自食其力;或隐居讲学,苦身

    修节。这表面看起来是与世无争,而透过其表象则

    可以清楚地看出他们对外戚宦官当朝的强烈不

    满。所以,当朝廷派人到深山谷中征请他

    们入朝为官,替宦官政治歌功颂德时,他们宁死

    也不肯与宦官为伍,不但不应征,而且进而指斥

    时政。《后汉书?党锢列传》称桓帝、灵帝之间,

    “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与为伍,故

    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

    品敷公卿,裁量执政,鲠直之风,于斯行矣。”

    与避居深山或乡间的耆年渊德者相呼应的,

    是居于太学年轻气盛的太学生。东汉桓帝年

    间,太学生已达3万多人,他们有感于自己家世

    的零落和政治前途的暗淡,也对宦官当政感到怨

    恨。于是,以郭泰、贾彪等为首的一批学生领袖

    ,一方面在太学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和宣传;

    另一方面,又吸收社会上有识有才能者入太学,

    以扩充自己阵容。因此,太学也成为当时又一政

    治活动中心,中国的年轻知识分子第一次出现在

    政治斗争的前线上。桓帝永兴元年(153年)朱

    穆任冀州(今河北中南部)刺吏,惩除贪官污吏

    和权贵。他又以宦官赵忠葬父僭越规制为由,挖

    坟剖棺查实并逮捕其家属治罪。桓帝闻讯大怒,

    反将朱穆判作苦役。因此,引发了历史上第一次

    大规模的学生请愿运动。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到

    宫廷向桓帝上书请愿,为朱穆喊冤。他们指责宦官

    倒是非,滥用职权;认为朱穆忠心为国,深谋远虑,

    是难得的贤臣,如非要判刑,则愿代他受刑服

    苦役。桓帝只好赦免了朱穆,第一次请愿算是结

    束了。桓帝延熹五年(162年),皇甫规平羌有功,

    因宦官徐璜、左倌向其敲诈货赂不遂,诬陷其侵

    没军饷,判其服苦役。于是,太学生300

    余人又发起第二次请愿运动,诣宫廷上书为皇甫

    规鸣冤,皇甫规又因而得以赦免。

    处士的横议与太学生的抗愤,给一批中下级

    正直官吏在精神上和舆论上以极大鼓舞,他们也

    刚正执法,制裁宦官及其亲朋。河东太守刘祜的

    属县令长大半为宦官子弟,百姓患之。刘祜到任,

    黜其强权,平理冤狱。

    南阳太守成瑁与功曹岑旺诛杀与宦官勾结的商

    人地主张讯。山阳太守翟超与督邮张俭籍没宦官

    侯览老家财产。

    东海相黄浮逮捕射杀太守李晨之女的

    下邳令徐宣一门老幼,并将徐宣弃市示众。

    在野处士、在朝中下级官吏和太学生三股力

    量平行发展,彼此呼应,遂形成了反宦官斗争的

    政治高潮。而这场斗争的首领人物就是出身中下

    级官吏,后官至太尉的陈蕃,司隶校尉李膺等。桓

    帝初,李膺为司隶校尉,宦官张让的弟弟在其属

    下任县令,贪残暴虐,为躲惩治,逃到张让家里

    藏起来。李膺不畏宦官权势,

    亲自带领公差到张让家去强行搜查,在张家的夹墙里搜出

    张朔,把他逮走。张让见势不妙,赶快托人去求情,但是李膺已经

    把案子审理清楚,早就把张朔杀了。

    这一来,李膺的名气就更大了。一些读书人都希望能见见李

    膺,要是能够受到李膺的接见,当时就被看作一件很光彩的

    事,称作“登龙门”。

    第二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稿迷信活动的人)

    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马上要颁布大赦令,就纵容他的

    儿子杀人。李膺马上把凶手逮捕起来,准备法办。

    第二天,皇帝的大赦令颁布下来,张成得意洋洋地对众人

    说:“圣上的诏书下来了,不怕司隶校尉不把我儿子放出来。”

    这话传到李膺耳朵里,李膺更加火冒三丈。他说:“张成预先

    知道大赦,故意教儿子杀人,大赦就不该轮到他儿子身上。”说

    完,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砍了头。    

    张成哪儿肯罢休,他要宦官侯览、张让替他报仇。本来宦官

    们就十分痛恨李膺,于是,他们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

    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告了一状,诬告李膺和太学生、名士结成

    一党,诽谤朝廷,败坏风俗,图谋不轨。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又听了宦官添油加醋的描述,信以为真,

    就下命令逮捕党人。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蕃和范滂等二

    百多人,都被他们写进党人的黑名单。朝廷出了赏榜,通令各地,

    非要把这些人抓到不可。一时间,全国笼罩着恐怖气氛,闹得人

    心惶惶。

    杜密像李膺一样,也是敢于跟掌权的宦官作对的官员。两个

    人的名望差不多,人们把他们二人一起称为“李杜”。李膺被抓

    下了监狱,杜密当然也逃不了。

    陈蕃本来是个太学生,因为有名望,学识广博,敢作敢为,曾

    揭露过五侯的罪行,所以,这次也被划到党人名单里去。有人劝

    他赶紧逃走。但陈蕃并不害怕,正气凛然地说:“如果我逃了,别

    人怎么办?我进了牢狱之后,也可以壮壮别人的胆。”他说着,并

    不等官府来抓他,就打点行装上京城,自己投案,进了监狱。

    范滂也跟陈蕃一样,是当地很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后来也挺

    着腰板主动投案,进了监狱。

    捉拿党人的诏书传达到了各郡,各郡的官员怕朝廷怪罪,不

    敢隐瞒,都把跟党人有牵连的人报上去,多的有几百个。只有青

    州平原相史弼不愿违心,所以连一个人也没报。

    朝廷的诏书接连来催逼他办案,青州还派了一个官员亲自

    到平原去查问。那个官员把史弼找去,责问他为什么不报党人的

    名单。史弼说:“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党人,叫我报什么?”

    那官员把脸一沉,喝问他说:“青州下面有六个郡,五个郡都

    有党人,怎么平原这个地方偏偏会没有?”

    史弼回答说:“各地的水土、风俗人情大不一样。别的地方有

    党人,为什么平原就一定也有党人呢?”

    那官员被他反驳得张口结舌。

    史弼又说:“假如你一定要冤枉好人,那么,平原家家户户都

    有党人。我情愿死,要我报党人,我可一个也说不上来。”

    那官员拿他实在没有办法,却仍不甘心,就胡乱把平原的一

    些官员收在监狱里,然后就回去上报朝廷。

    被捕的党人在监狱里,宦官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折磨。他们的

    头颈、手、脚都被上了刑具,叫做“三木”,然后被蒙住头一个挨一

    个地拷打。

    其时为延熹九年(166年)。

    李膺、范滂等200多人被捕,“有逃遁不获

    者,皆悬金购募。使者四出,相望于道”。太尉

    陈蕃力谏桓帝,指出这种做法“杜塞天下之口,

    聋盲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异?”桓帝听了

    更生气,竟找借口连陈蕃也罢免了。李膺等在狱

    中受审时,故意牵扯部分宦官子弟,使宦官惧怕

    牵连。窦皇后的父亲窦武不满宦官专权,同情太

    学生反宦官运动,太学生乃求助于窦武。窦武

    上疏切谏桓帝,赦免党人不要治罪,否则,将天

    下寒心,海内失望。于是,永康元年(167年)桓帝

    赦免党人200余人,将其全部罢官归家,并书名

    三府,终身禁锢不得为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之

    祸。

    党人虽然被罢官归田,禁锢而不得为官,但

    他们却得到了比当官更为荣宠的社会敬仰。范滂

    出狱归乡,家乡人迎接他的车多达数千辆。名将

    皇甫规乃西部豪杰,也觉得自己未能列名党人是

    一种耻辱。

    天下士大夫皆高尚其道而污秽朝廷。他们共相标榜,为天下名士立称号,“上曰

    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

    厨”。以窦武、陈蕃等为三君,“君”指受世人共

    同崇敬者。以李膺、王畅等为八俊,“俊”指人中

    英雄。以郭泰、范滂等为八顾,“顾”指品德高

    尚而及于人者。以张俭、刘表等为八及,“及”指

    能引导人追行受崇者。

    以度尚、张邈等为八厨,“厨”指能以财富

    救助他人者。这种相互的激励,使士大夫与朝廷权宦们的

    对立情绪更为强烈。党人不但没有屈服,反而

    更加充满斗志。

    桓帝死后,灵帝立,宦官的权势更大,也愈

    加腐朽荒淫。

    侯览、曹节、王甫等人与灵帝乳母及诸女尚

    书,相互勾结,秽乱宫廷,操弄国柄。太傅陈蕃、

    大将军窦武乃谋诛杀宦官,不幸事泄,反被诛杀。

    由此开始,宦官们有恃无恐,开始对党人大打出

    手,演出了第二次党锢之祸。建宁二年(169年)

    宦官侯览指使人诬告山阳郡东部督邮张俭结党,

    图危社稷。曹节趁机示意有关治狱部门将上次的

    党锢者也牵扯进去。灵帝昏庸,遂准其奏。于是,

    李膺、范滂等百余人被逮捕死于狱中,张俭外逃

    出境才得以幸免。但他外逃途中,曾得到过许多

    人的冒死掩护,官府沿途追查,因此成百人受牵

    累而家破人亡。这时候,仇人间也借机陷害对方,

    诬指与党人无关者。

    宦官又将天下豪杰及儒学有行义者皆指为

    党人,其死、徒、废、禁者,又有六七百人。事

    情至此并未结束,熹平五年(176年)永昌太守

    曹鸾上书为党人讼冤,认为党人,或耆拥渊德,

    或衣冠英贤,皆宜股肱王室。今乃被禁锢,辱在

    涂泥,所以灾异屡见,水旱并至。应该解除禁锢,

    以慰天命。曹鸾的上书本是好意,哪知皇上龙颜

    大怒,不但不听劝谏,反将曹鸾拘死于狱;又下

    诏州郡,更考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在位者,

    全部免官禁锢,波及五属,这就是第二次党锢事

    件。这次事件打击面更宽,惩治也更残酷。自此

    以后,士人忌口,万马齐喑,有气节的知识分子

    几无遗类,社会陷入一片黑暗和混乱之中。

    东汉的党锢之祸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

    一次党锢事件。它不同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坑

    杀儒生,禁锢百家思想而独崇法家,也不同于后

    来的文字狱,它是擅政宦官假借皇帝名义而对朝

    野反对士人及年轻学生的全面打击。但这种倒行

    逆施,并不能挽救其行将灭亡的统治,士人、

    学生的“文争”被镇压下去以后,接下来的,就

    是平民百姓们不堪压迫起而进行的“武斗”了。

    党锢不久的黄巾大起义,给封建统治者以沉重打

    击,使汉灵帝意识到如不解决党锢问题,党人与

    起义军结合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中平元年

    (184年)宣布大赦党人,流放者准许返回故里。至此,

    党锢问题才算最后解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