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国务院批准天水和武都两地区合并,因此,两地区原有的机构也相应地有所调整。6月,地委决定将原设天水、武都两处的地委干校理论班合并,在天水地委干校成立地委初级党校。将原设天水、武都两处地委干校文化班合并,在原武都地委干校成立天水地委干部文化学校。随之,地委对党校人事安排作了新的调整。8月,地委任命张国瑞为副校长,副校长魏礼同月调离党校。12月,又任命郑耀为党校副校长。校内工作仍由王赞遥主持。各行政科室负责人如故。全校职工人数发展到56人。
1959年6月,地委决定讲师团与党校合并。9月,地委组织部对校内行政机构的负责人作了新的安排:殷世华任组教科科长,候俊杰为副科长;杨万春任专职秘书;赵升甲任教研室主任,冯质文为副主任;王启贤任总务科副科长(主持工作);贾永祥任班主任,阎希成、海本年任副班主任。7月,副校长郑耀、张国瑞同时调离党校。校内工作仍由副校长王赞遥主持。全校职工人数40人。
1960年2月,副校长王赞遥离任。7月,组教科副科长候俊杰同志调离党校。从此到1961年底校内机构设置和人事安排相对稳定。
1962年,地委对党校进行了新的人事安排,行政机构也小有调整。2月,任命宇文荣为党校校长。5月,任命黎振业为党校副校长。8月,又任命郭兴昌为党校副校长(名列黎振业之前)。12月,地委决定由地委副书记武修亮兼任党校校长,一直到1966年5月,原校长宇文荣同时调离党校,校内工作由郭兴昌主持,同月地委组织部还任命王伦为教研室副主任。这年还改秘书室为办公室。全校职工36人。
1963年10月,副校长黎振业调离党校。全校职工28人。
1964年校内机构设置没有变化,行政机构负责人有新的调整。4月,地委批准贾永祥任组教科副科长;王启贤任办公室副主任;黄步祥任教研室副主任。7月,地委批准甄锋任组教科科长;李继宗任办公室主任。
1965年7月,组教科科长甄锋调离党校。自此直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校内机构设置再无变化。“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校党委和各行政机构随之瘫痪。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天水专区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中共天水地委党校。
这一时期的领导体制为校长主持下的校务委员会制(1958年1月至1962年11月)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为了加强党的领导,1962年11月,地委决定撤销党校党总支,成立地委党校党委。党校的领导体制至此过渡到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是党校领导体制的主要形式,持续时间较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的特点是党委对党校工作全面负责,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然后按照委员的分工分头贯彻落实。
该领导体制的初期,部分科室的主要负责同志也曾被任命为党委委员,后来只任命校长、副校长为党委书记、副书记或党委委员。
第二节干部培训工作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整风运动迅即在全党展开。当时,党校正在筹备改干校为“中共甘肃省委第二初级党校”。
按照原定计划,第五期理论班于5月30结束,下期理论班准备在9月份改为初级党校后再正式开学。这期间有三个月准备时间,除备课和整修各种设施外,可抽出30天(从6月10日至7月13日)集中进行整风。同时,在校的第三期文化班也提前结束本学期课程,学员同学校干部一起参加整风,然而,整风开始后,未能按原定计划结束,即转入反右运动。随着反右斗争不断扩大化,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受到冲击,部分教员和学员遭到不公正的批判。在随之而来的公社化和大炼钢铁高潮中,教职工和学员都被抽调参加,教学工作陷于停顿。1958年底,地委又抽调党校干部和学员组成工作团赴徽成县参加整社运动。1959年初,文化班学员在整社过程中陆续返回原单位,教职工回校后随即开始反右倾运动,部分人员因各种原因被调整或调离,还有一些干部下放劳动,教学力量也因之削弱。在这种情况下,省委分配党校1959年的两期训练任务只落实了一期,9月5日开学,12月底结束。计划训练200人,但由于报到不齐,实际只有163人参加,均系各县区初级骨干。开学后,首先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和反右倾斗争的性质意义等四个方面归纳出十个辩论题目,组织学员进行讨论,十个问题是:(1)关于革命运动中的成绩与缺点问题;(2)关于人民公社化问题;(3)关于大炼钢铁“得不偿失”的问题;(4)关于公共食堂问题;(5)关于市场问题;(6)关于大办水利的问题;(7)关于总路线问题;(8)关于对待新生事物和积极分子的态度问题;(9)关于政治挂帅与物质利益原则问题;(10)关于如何对待革命群众运动的态度问题。每个题目辩论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讨论,并指定专人撰写讲稿,由教研室召集校领导、全体教员和学员代表听取教员试讲,提出修改意见,教员根据所提意见修改讲稿,然后对全体学员做引导发言,并把讲稿内部印发。在当时的形势下,这种所谓的“辩论”不可避免地带有“左”的倾向,实际上是大批判。反右倾结束后,进行了政治经济学课的教学。
1960年初,党校制定了《1960-1967年区科级干部轮训规划》,确定以初级领导骨干为主要培训对象,包括县(市)科、部长,公社书记,专区机关党员一般干部等,并计划附设理论教员训练班,培养县党校、讲师组、厂矿的理论教员和中等学校的政治课教员。《规划》设想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共党史为基本课程,在8年内(1960-1967)将应训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其中1960年计划上半年训练300人,下半年训练500人。
但是,由于1959年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歉收,1960年春天农村生活普遍发生困难,各级干部忙于组织生产救灾,集训干部确有困难。因此,《规划》一开始就未能落实。全省第四次组织工作会议之后,地委于8月下旬讨论了各级党校训练干部的问题,下达了《关于60年下半年各级党校轮训工作安排意见》,要求党校下半年轮训公社副书记,正、副社主任,脱产总支书记,县(市)科、部长及专区相当于这一级的领导骨干150名。根据这一精神,党校于当年9月开办了第一期理论轮训班,原计划从9月1日至14日报到,15日正式开学,12月17日结束,但由于报到不齐,正式上课推迟到了9月22日,实际报到学员153人。轮训班的教学计划将学习内容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学习《列宁主义万岁》、《沿着伟大列宁的道路前进》和《在列宁的革命旗帜下团结起来》等三篇文章;第二单元学习中央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第三单元学习省委《关于改进领导方法与领导作风运动月的指示》,整个学习过程中采用自学和辩论为主、讲课为辅的方法,要求学员在反复阅读文件、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搞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大字报。
备课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集体研究和个人负责写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先把学员在辩论中提出的疑难问题自下而上地归纳起来,确定辅导讲课的题目,再由教研室集体研究,充分展开讨论,并确定专人写稿,讲稿初步写成后,经过试讲和反复修改,最后进行课堂辅导。教学计划实施至第二单元结束时,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即《十二条》)下发,学校当即决定调整教学计划,将学习时间延长到1961年1月10日,集中用46天时间学习中央的十二条指示,及时配合了调整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这一期还安排学员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
《十二条》发布以后,中央开始系统地纠正几年来“左”的农村经济政策。
地委决定对犯有各种错误的干部在党校进行集训,主要是学习有关政策文件,端正思想,查清问题。当时先后开办过三个班,有200多名干部参加了集训,时间约一年。集训班由地区纪监委主办,党校负责日常行政管理,党校的干部和教员参与了专案调查工作。
1961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接着省委下发了《关于贯彻执行轮训干部决定的几项具体规定》。根据中央决定和省、地委的指示,党校的干部轮训工作从1962年2月15日开始,至12月28日结束,共开办6期,训练各类干部1968人。这次轮训按照中央和省委规定的精神,始终贯彻了学习理论和总结经验相结合的方针。理论学习侧重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着重解决党的建设和党内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干部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增强党性。第一、二期的学习材料是中央办公厅编发的《党的生活的几个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几个问题》两本书,第三期以后改用省委宣传部编辑的《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材料汇编》一书。后几期还增加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及有关阶级和阶级斗争方面的内容。学习期间传达讨论了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七千人大会)精神,听取了地委领导同志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当前工作方面的报告。具体学习步骤是,开学后先用两天时间学习中央决定和毛泽东同志的着作《改造我们的学习》,以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风。然后分单元认真读书,独立思考,领会文件精神,同时辅之以启发报告和必要的辅导。在掌握理论武器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展开自由漫谈,交换意见,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后个人整理学习笔记,小组漫谈学习心得,进行小结。在整个轮训过程中,始终坚持了发扬民主,畅所欲言,使干部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中,自觉地进行思想检查,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中央决定对这次轮训作了六条明确规定:(1)自学为主。每一个参加学习的干部,都应该认真读书和学习文件,写一些学习笔记,自觉地检查自己的思想,取得经验教训,改进今后的工作。不是追究个人的责任。(2)为帮助干部学习,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应该向学员作启发报告。
(3)学习讨论以小组漫谈为主要形式。小组会不作记录,不进行重点批判,不搞思想检查的典型示范。(4)小组讨论的内容是自由地交换意见,进行实事求是的自我批评和批评。和风细雨,相互帮助,真正做到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保留自己的意见或者修正自己过去的意见,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认真执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原则。(5)检查思想应该着重原则问题,不要涉及生活细节。(6)学习过程中,不作思想排队,不作鉴定,也不交学习笔记。上述规定在办班过程中得到了严格贯彻,因而气氛轻松,思想活跃。参加轮训的干部对当时发生过的浮夸、冒进等各种错误倾向和党内生活中出现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脱离群众以及过火斗争等现象进行了尖锐批评,也有不少干部联系自己的经历发了一些“牢骚”,倒出了长期憋在心里的“苦水”,学员称之为“白天出气,晚上看戏”。心平气和之后,很多同志主动进行自我检查,总结自己在以往工作中的缺点失误,思想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收获很大,效果良好,这次轮训弥补了自从整风运动以来广大干部忙于实际工作,没有时间认真读书和思考问题带来的不足,给广大干部提供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机会,并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环境,对提高干部队伍的思想水平起到了较大作用。
这种轮训在1963年继续搞了一段时间,学习内容除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外,逐步转向以八届十中全会公报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为主。配合当时开展的“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分散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教学中突出了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主题,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1963年底,随着中苏论战的加剧,中央要求全党深入开展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教育,省委就此作出《关于组织干部深入学习反对现代修正主义问题的决定》,地委对贯彻执行省委决定进行了具体部署。根据地委安排,党校先后开办了两期反修学习辅导员培训班,并连续轮训了区委书记、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和政治教员,以及专区科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两条路线斗争的主要历史》、《分歧从何而来》以及《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等反修文件,配合了当时以反修防修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教育运动。
1964年初,省委下发《关于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决定》,要求全体干部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地委在关于贯彻执行省委决定的意见中指出:“党校一定要办好,这是组织干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一种重要形式。”按照地委统一部署,党校决定从1964年5月起,对全地区区委书记和相当于这一级的廿一级以上的党员干部普遍进行一次短期轮训,这次轮训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为目的,主要学习《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毛泽东同志的哲学着作,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着重联系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理论与改造思想相结合,提高认识,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轮训采取自学为主、讲课为辅的方式进行。为了提高辅导课的质量,学校专门派出了四位教员去省党校进修。他们回校后分别承担了辅导课的教学任务。在轮训期间,还学习了中央有关农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配合了农村的“四清”运动。
“四清”运动全面展开后,党校的许多干部教员先后被抽调下乡或到地区运动办公室工作,校内的培训一度停顿,直到1965年底才基本恢复正常。从1965年底到1966年春,党校先后举办了两期农村支部书记训练班。参加学习的共284人,均系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和党员大队长。训练班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以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为重点,认真学习了《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改造我们的学习》、《为人民服务》、《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和《反对自由主义》等毛主席着作,并选学了《党章》的有关章节。参加这两期训练的学员,94%是贫下中农出身,土改和合作化时期的老骨干较多,1957年以前入党的占到70%以上。但他们一般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不识字和粗识字的约有65%,记忆力和理论基础较差,学习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这两期的教学采取了以讲课和讨论为主的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尽量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灵活的教学手段,坚持活学、活用、活教,把讨论和介绍经验相结合,启发学员联系自己的工作经历,加深对理论观点的理解,并组织了现场参观,进行了阶级斗争形势教育。
通过学习,学员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有明显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自觉性,坚定了搞好工作的决心和信心。
由于当时具体的历史特点,训练中夸大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问题的严重性,宣传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这反映了当时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局限。
支部书记训练班结束不久,“文化大革命”即全面展开。随着运动逐步升级,党校的各项工作陷于瘫痪状态。培训和教学工作被迫中断。此后直到1968年天水专区革命委员会决定撤销党校为止,再未恢复教学活动。
第三节教师队伍建设
1958年至1968年为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曲折前进时期,这一时期正值我国历史上的一系列政治运动高涨时期,教学活动和教师队伍建设都一度受到影响,虽然党校教师队伍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这种稳定也说明了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受到国内形势的影响,而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1958年6月,原天水、武都两地区合并,由于这一原因,原设天水、武都两处地委党校理论班合并于天水地委党校,武都地委党校的理论教员也随之合并到天水地委党校。
1959年6月,根据地委决定,天水地委讲师团和天水地委党校合并,这一年教师队伍增至24人。教师队伍由四部分人员组成:原天水地委党校的部分理论教员,原天水地委讲师团的教员;原武都地委党校的教员,原武都地委讲师团的教员。天水地委讲师团和地委党校的合并,使党校的教学力量大为增强,杨品三、杨光、李茂京等60年代的党校骨干教员,都是在这次合并中来到党校的(杨光1959年在甘肃省委党校学习)。
但是,和这两次合并相伴随着的就是1957年的反右派、1958年的大跃进和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1957年6月,反右派运动一开始,虽然教学活动尚未完全中断,但是召开批判会和张贴大字报已经成了每天最重要的工作。这次反右派运动使一些教员被划为右派,另一些人虽然没有被划成右派,仍然遭到批判,反右派运动使党校组建不久的教师队伍濒于瓦解。不久,大规模的下乡劳动就开始了。1958年2月,党校教职工和文化班学员除几个人在校留守以外,绝大部分都下乡去参加农业劳动。当时把下乡人员分编为两个团,一个以教研室主任甄锋为团长,去了礼县;一个以校长王赞遥为团长,去了徽成县,开始了整社、冶炼等活动。这次下乡一直持续到1959年7月。
1959年7月,反右倾运动开始后,党校教师队伍再度遭受损失,9名教员和20名学员被认为有右倾错误而被迫接受劳动改造。1960年,在动员干部回乡时又有个别同志离开了教师队伍。
由于从1957年秋季开始一直到1960年底,教职工大部分时间都在下乡,结果使一些武都地委党校和武都地委讲师团的教员在合并后刚刚来到党校时,就马上参加了下乡,这样直到1961年天水、武都两地区再次分设,这些教员回到武都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还相互不熟悉,有些教员甚至还没见过面。所以,1958年、1959年、1960年三年的教师人数,只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而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1961年,只有教员16人,他们是杨品三、李茂京、杨光、刘育民、黄步祥、甄锋、赵升甲、王伦、杨希文、孟南、米如珍、李沄、李妙生、冯晨、冯质文和王林。
1962年,王兰玉、罗培模、马西和进入教师队伍。李妙生、李茂京、马西和、米如珍和刘育民五同志调离党校。
1963年,张殿伟调来党校从事教学工作。
1964年,李正平和王继舜调来党校从事教学工作。
1965年,张正文、胡中兴、杨向东调来党校,加入教师队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整个教学活动陷入瘫痪。这一年只有王海清1人加入教师队伍,从此,教师队伍一直保持到1968年10月没有大的变动(1967年孟南调走)。
60年代教师队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年龄轻。1962年,16名教师的年龄范围在26~34岁之间。但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文化程度偏低,16名教员只有1人是大学生。从专业分布而言,属于早期的“老五门”型,即专业范围只限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党史、党建和科社五门。面对当时教师理论水平偏低的情况,党校从加强教师外出进修和校内自修入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1960至1966年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所有的教员都至少外出进修过一次,当时主要是在省委党校接受短期培训。在教师自修上,1960年的《中共天水地委党校培养和提高理论教员三年规划》要求:
“每个教员在60年必须学完毛选1~4卷,61年读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62年学完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下放劳动锻炼。将全部教员分期分批下放农场、饲养场和农村,进行劳动锻炼一次。”
“每个教员每年必须写出理论性文章两篇。”
1968年,天水专区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中共天水地委党校,并批准成立天水地区墁坪“五七”干校,广大干部包括全体教师都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参加农业劳动,党校停办。这一年共有13名教员,他们是:杨品三、杨光、罗培模、王兰玉、张殿伟、李正平、王伦、黄步祥、杨向东、胡中兴、张正文、王继舜、王海清。
第四节后勤保障
一、基本建设
1958年,天水地委党校还没有一个用于教职工开会、娱乐的场所。为此,经天水地委批准特拨经费在校园西侧修建了一座大礼堂,虽为土木结构,但砖柱承重、水泥地板、玻璃采光,建筑面积408.67平方米,为教职工的集会、娱乐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场所,也为大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1959年夏,又将校园向东扩展,征得枣园庄土地2695平方米。经过十年五次的努力,天水地委党校的校园面积已达70余亩(其中校本部37.39亩,原西北铁干局仓库文化班校址30余亩)。
但是,校址还是不尽如人意,早在1956年就提出了重新建校的设想,当时校园周围是农具厂、步兵学校的打靶场所和公路,终日打铁声、汽笛声、枪声不断,极不安静。在大跃进中诞生的天水工学院(或称天水工业学校),使原有设想变为可能。天水工学院既没有校具又没有校址,天水地委决定拟将天水地委党校校址移交给天水工学院,在市内重新选址另建天水地委党校校舍。
在党校校舍建成以前党校和工学院暂住一处,工学院住铁干局仓库文化班校舍,党校住校本部。
1960年,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决定在天水市北关泰山庙建立新校,整个校舍借鉴青岛市委党校的建筑风格。当时,首先将泰山庙的庙产转给天水地委党校作为基建基地和临时用房。然后,紧挨泰山庙征得吕二公社的山地24亩,计用款865.2元。在这基础上,开始了天水地委党校的重建工作。
1960年,基建费共为252747.12元,其中天水行政公署拨款200000元,天水地委工交部拨30000元,天水工学院转拨22747.12元。1960年共支出249028.84元。主要建筑有14幢宿舍,每幢住16人,可住228人,灶房1幢,建筑面积为182.15平方米,饭厅1幢284.2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就餐,小楼1幢,196.7平方米。
1961年计划修葺了泰山庙的部分旧房子,修建砖木结构可容纳500人、建筑面积为500平方米的大教室1幢,修建1幢混合结构,共40间,面积为840平方米的办公教学楼,4幢厕所,共14间,面积为252平方米,还修建了其他附助设施。
到1962年6月,一个错落有致、白墙红瓦、风格独特的建筑群,坐落在古柏参天的泰山庙旁,显得非常醒目。
但是,由于天水工学院的夭折和各种配套设施的无法落实以及经费无着,基建暂行下马。加之交通不便,泰山庙地委党校新校址除八亩小麦地外,所有建筑暂借给天水地区人民医院,后又转借给天水市交通警察大队,最终党校新址由天水军分区占用。这样,几年的基建辛劳和几十万元的基础经费并没有使党校的校舍有所改观,危房的出现和新房的缺少仍然困扰着党校教职工的生活。
从1963年起,学校利用20000余元对西院40间房屋进行了必要的修茸,使已快坍塌的危房得以充分利用;一直用作礼堂兼教室的原毛纺厂的车间,由于大礼堂的竣工而闲置起来,为此,这年7月,又将它一分为二改为资料室和阅览室,解决了十多年来无处存书和阅览室狭小的困难;同时利用泰山庙基建的剩余物资和处理变价物资所得的资金,在原有灶房操作间隔壁修建了一个砖木结构、灰顶、水泥地板、面积为423.36平方米的大饭厅,并在饭厅和操作间之间建起一个21.55平方米的过厅,使二者联为一体。这样,一个总面积为689.33平方米的饭厅经过十年努力,两步建设终于建成,解决了天水地委党校学员在露天就餐的老问题。同年又利用基建时机,在校园东北部修建了3幢土木结构的平房,面积为382.05平方米。
1964年8月,原毛纺厂的工字楼因地基下陷,墙壁破裂,已不能再修复被闲置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被果断拆除。在原有地基上修建了9间平房,砖柱承重、土木结构,面积为99平方米。同年,根据需要,重新修建了校门和两间收发室、门房等,并在已有校园内修筑了新的围墙。
1965年1月,面对部分房基陷落、墙壁裂缝、屋面塌陷的严重问题,天水地委党校向天水地委和天水行政公署提出新建图书资料室1幢400平方米、混合结构;改建学员宿舍800平方米;翻新屋面600平方米的基建计划。因财政困难,经费无着而不了了之,直到1966年3月才将东面10间危房拆除改建为资料室。
二、基础配套设施
这一时期,基础配套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教学设备与办公条件方面,1958年,建成大礼堂,订做了400套扶手椅,改善了党校的教学条件。1962年天水工学院停办,归还了所占校具,但损失不小。为此,党校继续添置了一些办公用品,购买了打字机,配备了专职打字员。1963年,又购置了收音机、扩大器以及各型喇叭,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生活设施方面,1962年,天水工学院停办,将1960年分去的部分校具归还党校,但经十几年努力积累起来的约400人的生活用具,这时只能满足110人的需要,给学员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党校为此投入部分资金重新添置了灶具、床板等,并修补了部分生活用品。1963年,饭厅竣工后,解决了十几年来学员露天吃饭的问题,为更好地利用新的生活设施,学校又购买了大批灶具以及能满足200余人就餐的餐桌凳。1964年,利用基建的机会和原有拆除房屋的旧料,修建了一座55平方米的水灶,用三个大铁桶改装为开水锅炉,装上龙头,为教职员工早、中、晚供应开水,方便了教职工的生活。
文娱体育器材方面,1958年,大礼堂的建成,为教职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文娱场所,并且购置了部分影像设备,课后闲暇时间同时作为歌舞厅用。
1961年,为了将大礼堂后的菜地联为一片,将操场移到了大礼堂前。1962年,因经济困难,全部操场被辟为菜地,文体娱乐场地越来越小。1963年,购置了收音机、扩大器、电唱机、高音喇叭等设备,同时购买了照相机,在学校经费中专门设立了文娱经费一项,购置了部分文娱体育器材。到1965年,学校教职员工的业余生活依然非常单调,连电影也很难看上,偶尔请天水军分区或天水师专的放映机放映几次,但很不方便。为此,向组织部、宣传部、文卫局申请配置了电影机。
医疗卫生方面,医务人员一直缺乏,只有1名医务人员,1963年,由于学员人数增加,才配备了1名护士。
三、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
1958年,校本部和文化班用地陆续被开垦,计21.5亩,种植了蔬菜和饲料,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向市场提供了12000余斤。
三年困难时期,天水地委党校教职工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为摆脱困难,改善群众生活,学校组织教职工开辟了几乎所有的空地,用以种植各种蔬菜。
除留下一部分集体耕种外,大部分空地按人口以及不同家庭的困难程度,数量不等地分给个人耕种,加上集体的收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职工当时的食品困难。
1963年,天水地委党校开办了农场。经过广大教职工的辛勤努力,不仅保证了机关食用,而且供应农具厂、煤电局、中级法院、工会等单位部分蔬菜。对于学校教职工,按实际情况分半年、全年从福利金中予以补助。
1964年,撤销生产领导小组,但机关生产没有中止。在原有空地基础上,又开出半面操场作为菜地。并且,平时劳动6小时补助小麦1斤,收成时补助小麦2斤,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生活。
总之,这一时期,党校的后勤工作不仅一直遵循着一切为了教学的指导思想,而且使后勤战线上的财会、食堂、医疗诸方面的同志都得到了实际锻炼,成为一支过硬的后勤队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