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食物链-认识鲸类动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鲸类的拉丁学名是由希腊语中的“海怪”一词衍生的,由此可见古人对这类栖息在海洋中的庞然大物所具有的敬畏之情。其实,鲸类动物的体形差异很大,小型的体长只有1米左右,最大的则可达30米以上。它们中的大部分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仅有少数种类栖息在淡水环境中,体形同鱼类十分相似,体形均呈流线型,适于游泳,所以俗称为鲸鱼,但这种相似只不过是生物演化上的一种趋同现象。因为鲸类动物具有胎生、哺乳、恒温和用肺呼吸等特点,与鱼类完全不同,因此属于哺乳动物。鲸鱼一分钟的心跳只有10次。

    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大象,而海洋里最大的动物则是鲸。也许是因为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得多,所以鲸也比大象大许多倍,或许这可以称之为尺度效应。因此,鲸类也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地球上属于鲸目的动物有90多种,实在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但是所谓的鲸鱼,事实上并非真正的鱼,而是一种鱼彤的脊椎动物,隶属于哺乳纲鲸目。5000多万年以前,现代鲸的祖先离开了陆地进入了广袤无垠的大海,其后经过漫长的岁月,才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遍布于世界的海洋中。

    鲸鱼的特点

    鲸类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体温恒定,大约为37℃左右。

    鲸鱼的皮肤裸出,没有体毛,仅吻部具有少许刚毛,没有汗腺和皮脂腺。皮下的脂肪很厚,可以保持体温并且减轻身体在水中的比重。它的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

    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鲸鱼的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鲸鱼的尾鳍和鱼类不同,可作上下摆动,是游泳的主要器官。有些种类还具有背鳍,用来平衡身体。它们的骨骼具有海绵状组织,体腔内有较多的脂肪,可以增大身体的体积,减轻身体的比重,增大浮力。

    鲸鱼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

    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鲸鱼的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鲸鱼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而上进行的气体交换,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浮出水面来进行换气,也能潜水较长时间。鲸鱼的肋骨有10~20对,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雄兽的睾丸位于腹腔内。雌兽在水中产仔和哺乳,子宫为双角形,有一对乳房,位于生殖裂两侧的乳沟内,有细长的乳头,乳汁中含有丰富的钙、磷和大量的脂肪。幼仔在胚胎期间都具有牙齿。但须鲸类的牙齿到出生的时候则被须所取代,齿鲸类的牙齿则终生保留。

    鲸是一种温血动物,其体温总是保持在37℃左右,跟人的体温差不多。但是,海水却是凉的,特别是在北极,水温常在零度以下。而且,水吸收热量的速度要比空气快得多,所以鲸类都有一层海绵状厚厚的皮层和皮层以下一层厚厚的脂肪作为绝缘层,以保证体内热量尽量少地散失。除此之外,南于水的阻力比空气大得多,所以鲸运动起来则需要更多的能量和体力。当然,有其弊也必有其利,因为海里食物丰富而竞争者少,所以比较容易吃饱肚皮。而且,也许更重要的是,海水虽然阻力很大,但浮力也大,像鲸这样的庞然大物,长达数十米,重达100多吨,在陆地上是无论如何也生存不下去的,不用说觅食,就是活动起来也极为困难,寸步难行。

    所以,鲸鱼为肥胖的人提供了一个不必减肥的生活方法,那就是回到水里去生活!

    鲸鱼的种类

    就整个海兽类而言,以鲸的种类为最多,数量也最可观。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口中没有牙齿,只有须的,叫作须鲸;另一类是口中无须而一直保留牙齿的,叫作齿鲸。须鲸的种类虽少,但它们身体巨大,成为人类最主要的捕捉对象,其中有身体巨大、无与伦比的蓝鲸,有行动缓慢、头大体胖的露脊鲸,有喜游近岸、体短臂长、动作滑稽的座头鲸,还有体小吻尖的小须鲸等等。齿鲸的种类较多,除抹香鲸外,其余身体一般都较小,如凶猛无比的虎鲸和海豚。尽管鲸的身体有长短粗细的差别,但一律呈流线形,样子都像鱼,所以人们多称它为鲸鱼。不过,鲸却是兽类。它也像人一样,不断地浮出水面呼吸空气。有时我们在海面上可以见到鲸呼气时喷出的一股股白色雾柱,有的高达十余米,状如喷泉,十分壮观。

    须鲸类动物的体形巨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中没有牙齿,只有在胚胎发育时可以看到退化的牙齿,但上颌左右两侧的腭部至咽部各生有150~400枚呈梳齿状排列的角质须。须的颜色、形状和数目因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是对鲸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须鲸的外鼻孔有2个,位于头顶,呼吸换气时可以喷出两股水柱。头骨极大,有的种类可达体长的1/3,左右对称。须鲸的颈椎愈合或者分离;胸骨较小,仅有1~2对肋骨与胸骨相连接,胸廓不完全;没有锁骨;鳍肢一般具4指。须鲸的消化道中具有盲肠。主要以磷虾等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有的种类也吃小型群游性鱼类以及底栖的鱼类和贝类。须鲸类在全世界有露脊鲸科、灰鲸科和长须鲸科等3个科,共约6属11种。

    齿鲸类的体形变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1米左右,最大也在20米以上。齿鲸口中具有圆锥状的牙齿,但不同种类牙齿的形状、数目相差也很大,最少的也具有1枚独齿,最多的则有数十枚,有的还隐藏在齿龈中不外露,所以牙齿也是对鲸类进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齿鲸的外鼻孔只有1个,因此呼吸换气时只能喷出一股水柱。齿鲸的头骨左右不对称,鳍肢上具有5指,胸骨较大,没有锁骨。齿鲸没有盲肠,主要以乌贼、鱼类等为食,有的还能捕食海鸟、海豹以及其他鲸类等大型动物。齿鲸类在全世界共有河豚科、抹香鲸科、剑吻鲸科、一角鲸科、尖嘴海豚科、鼠海豚科、海豚科和领航鲸科等8个科,大约34属、72种。

    蓝鲸体长可达33米,体重190吨,相当于33头大象或300多头黄牛的体重,它的一条舌头就有4吨重。

    蓝鲸的力气也无比巨大,有1250千瓦,能拽行588千瓦的机动船,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最大动物。这是海的恩惠,只有在海里蓝鲸才能长得这么大:一来是食物丰富,蓝鲸虽体躯巨大,却以小得和它无法相比的磷虾为食。这种虾数量多,容易捕,养得起这些大肚子汉。二来是水的浮力大,支撑着蓝鲸的巨大体躯。非洲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体重5吨左有,若非洲象的体重再增加,它的四肢就支撑不住了,所以不能长得太大。

    但在海里却不然,动物基本上处于失重状态,再大也能浮得起来。但也不能无限增大,超过一定限度,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就不能满足需要了。

    鲸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对水的依赖程度很大,以致它们一旦离开了水便无法生活。为适应水中生活,减少阻力,鲸的后肢消失,前肢变成划水的浆板;身体成为流线型,酷似鱼,因而它们的潜水能力很强,海豚(小型齿鲸)可潜至100~300米的水深处,停留4~5分钟;长须鲸可在水下300~500米处呆上1小时;最大的齿鲸——抹香鲸能潜至千米以下,并在水中持续2小时之久。1955年在厄瓜多尔附近海中发现一头被海底电缆缠死的抹香鲸,其潜水深度达1133米。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附近海域的2200米水深处,发现被电缆缠绕而窒死的抹香鲸,这是迄今为止哺乳动物潜水最深的记录。

    鲸的祖先

    “安比尤罗凯塔乌斯”

    从巴基凯塔乌斯出现后经过了约100万年,鲸类向海洋进化又迈出了一步。这一阶段的代表性动物是一种体长4米的“安比尤罗凯塔乌斯”,意为两栖鲸或步行鲸。

    如果说巴基凯塔乌斯与狼相似,那么,安比尤罗凯塔乌斯就与鳄鱼雷同。安比尤罗凯塔乌斯比巴基凯塔乌斯要早发现。研究人员认为,安比尤罗凯塔乌斯是鲸类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动物。

    安比尤罗凯塔乌斯的最大生态特点是在海中和陆地生活,大都以海鱼为食,饮海水。一般认为,所有哺乳动物都是通过食物中的水分子的氧原子来形成牙齿和骨骼的。氧在自然界存在有三种同位素,它们具有特定的比值,海水和淡水中的比值不同。因此在对安比尤罗凯塔乌斯的骨骼化石进行分析时,展示出淡水的同位素比值要多,这也就说明,安比尤罗凯塔乌斯以陆地上的动物为食,从而造就了自己的骨骼和体态。

    安比万罗凯塔乌斯的这种生态有些接近现在的鳄鱼。眼很小,身体处于海水中,眼睛露出水向观察四下的情况。分析其骨骼发现,其后足趾长以便水中活动,前组足不那么长,有利于爬出。它们常常在浅海处潜伏,眼观六路,伺机偷袭过往的动物。

    “洛德凯塔乌斯”

    继“安比尤罗凯塔乌斯”之后,就是带有水獭外观和大小的一种动物和仍保持了“安比尤罗凯塔乌斯”的许多特征的“洛德凯塔乌斯”等鲸的祖先相继出现。这种洛德凯塔乌斯被认为是已经完全适应了在水中生活。

    自巴基凯塔乌斯出现到洛德凯塔乌斯的出现这段时间,经历了大约300~400万年。不过,这在古生物学方面却是短暂的一瞬间。

    “多尔顿”和“巴西洛萨乌鲁斯”

    此后大约3900万年前的时候,“多尔顿”和“巴西洛萨乌鲁斯”等具有流线型体型,能流畅地在海洋中游泳的鲸类出现了。它们已没有了祖先所拥有的长尾巴,取而代之的是尾鳍。身长4.5米的“多尔顿”,骨骼类似现在的海豚,不过还有一些后足退化的痕迹。“巴谣洛萨乌鲁斯”则拥有鳗鱼般细长的身材,全长约18米,这要比世界上现有的大部分鲸类体型要大,但是它还有两只小小的后足。

    巴基凯塔乌斯以后到“巴西洛萨乌鲁斯”等鲸类,在分类学上都被称为原鲸类灭绝种。其中,更具备现代鲸类体形特点的“多尔顿”后来进化成了现代的齿鲸和须鲸。然而,科学家认为,目前尚未发现“多尔顿”与现代鲸类相关联的动物骨骼化石。

    但是,一般认为,在接近原鲸类向须鲸和齿鲸发展的时期,也就是在约3400万年前,正是全球的海平面下降时期。这时全球的地层可以被挖掘的地方应该很多,如果幸运的话,人们迟早能找到原鲸到现代鲸类过渡物种的化石。

    虎鲸

    虎鲸又叫恶鲸、逆戟鲸,英文名字叫杀人鲸。因它特别喜食须鲸的脂肪,所以挪威人称它们为“油贼”。

    虎鲸以体魄健壮、性情凶狠而闻名于世,索有“鲸之暴君”之称。说来也奇怪,在自然海域中虎鲸凶猛异常,但是在人工饲养环境经过人的调教、训练之后,它却变得十分驯服,并能根据人的指令作各种技艺表演(如跳水、顶球和伴随乐曲在水中翩翩起舞等)。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它们又成为海洋公园和水旅馆中的“水族明星”而名声大噪。同时,经过特殊训练的虎鲸还能根据人的指令打捞沉入海底的鱼雷和火箭。

    虎鲸最令人瞩目的是它们的分布遍及世界各大洋,寒冷的南、北极更是它们的旅游胜地。虎鲸既能在炎热的赤道周围海域生活,又能在终年冰封,严寒的两极冰海中出没自如。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赤道,还是在冰冷的南、北极水域,它们的体温均保持36℃,恒定不变。

    这是为什么呢?关键在于它们的身体具有一套特殊的调节体温装置——热交换系统。虎鲸靠这套“装备”便可在不同温度的海域中使体温恒定不变。

    众所周知,陆生哺乳动物是靠身体表面的毛皮保持体温恒定不变。虎鲸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水中散热量的速度是空气中的2.5倍,这就意味着它的体内要产生更多的热量。

    虎鲸的体表光滑无毛,皮下是一层厚厚的脂肪层,脂肪起了隔绝寒冷侵蚀作用。而其前肢和高高的背鳍以及尾片等处没有脂肪层,在这些部位中穿行着一些血管网,形成了一个热交换系统。这些部位均暴露在水中又无脂肪层,所以通常和周围水温一样高,是冷的。虎鲸体内的血液流经这些地方就会变冷。当这些部位的血液通过静脉离开前肢、背鳍和尾片的时候,就会被从心脏流出到这些部位的动脉血的热量加温。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许多热量又重新转回体内,而不是所有热量通过前肢、背鳍和尾片散失到水中。

    总之,虎鲸体内的热交换系统,既能防止体内的热量散失,又能向周围的水环境中扩散体内多余的热量,以此调节体温保持恒定不变。

    座头鲸

    座头鲸别名大翅鲸、驼背鲸、锯臂鲸。它体肥大,上颁广阔,由呼吸孔至吻端沿中央线,以及上下须两侧有瘤状突起。座头鲸的背鳍相对小,位体后身长的2/3处。它的鳍肢非常大,约为体长的1/3,为鲸类中最大者,其前缘具不规则的瘤状突如锯齿状。尾鳍宽大,外缘亦呈不规则钳齿状。座头鲸的脸面褶沟较少,约14~35条,由下颁延伸达脐部。座头鲸背部黑色,并有黑色斑纹,腹部黑色或白色,体包个体变异较大;鳍肢上方白色部分多于黑色部分,方白色;尾鳍腹面白色,边缘黑色;鲸须每侧有270~400片,须板和须毛皆黑灰色。

    座头鲸成体平均体长雄性12.9米,雌性13.7米,体重25~35吨,最大记录体长雌性18米。

    座头鲸结群不大,通常结对伴游。它的游泳速度较慢。座头鲸呼吸时唤起的雾柱粗矮,高达4~5米。它深潜水时露出巨大的尾鳍,常将体躯跃出水面,或侧身竖起一侧鳍肢。每年进行有规律的南北洄游。座头鲸主食小甲壳类和群游性小型鱼类。座头鲸在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均有分布。

    瓜头鲸

    瓜头鲸别名多齿瓜头鲸。瓜头鲸形态特征头椭圆,无吻突,前端尖,上颌不突出于下颌。瓜头鲸鳍位于体中部,较伪虎鲸的宽大,高达30厘米,前缘向后倾,末端钝;鳍肢长为体长的1/6,末端尖。瓜头鲸体暗灰至黑褐色,上下唇白色,眼周围为暗色区,有浓色带沿体背正中线由头延伸至背鳍,并在背鳍下方扩大成弧形暗色区,喉部有白斑,脐至肛门附近为灰白色。瓜头鲸上、下颌每侧具齿20~25枚。体长可达2.75米,最大体重约275千克。初生仔鲸体长约1米以下。

    瓜头鲸为热带性种,常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群,游泳速度快,时有集群嬉戏。瓜头鲸在我国南海、台湾省海域均有分布。

    太平洋短吻海豚

    太平洋短吻海豚别名镰鳍海豚、镰鳍斑纹海豚和短吻海豚。它的吻突很短,但与额部界线清楚。太平洋短吻海豚的背鳍高大醒目,呈镰状后曲,基部幅广。它体背部呈黑色或黑灰色,腹部白色,头前部和上颌黑色,下颌仅吻端黑色,其余白色;体侧眼后达腹侧为白色或灰白色,沿背路基下侧至尾基的体侧为从白色带;口角至鳍栉前基并越过路肢后基全肛门间有一黑带;背鳍前部1/3为黑色,后半部全为灰白色;鳍肢同样前缘部为黑色,后缘部为灰色;尾鳍上下方皆为黑色或黑灰色。

    体色变异较大。上下须每侧有齿23~36枚。

    太平洋短吻海豚成体体长可达2.5米,雄性稍大于雌性,体重可达180千克。多成数十头至数百头的大群,摄食时分成小群,休息或移动时又汇集成大群。太平洋短吻海豚性活泼,游泳速度快,常跃出水面。它的食饵主要为小型集群性鱼类和乌贼。

    蓝鲸

    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者是1904到1920年间捕于南极海域的一头雌鲸,长33.58米,体重170吨。

    蓝鲸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最大动物。最大的蓝鲸有多重还不确定。大部分的数据取自20世纪上半叶南极海域捕杀的蓝鲸,数据由并不精通标准动物测量方法的捕鲸人测得。有记载的最长的鲸为两头雌性,分别为33.6米和33.3米。但是这些测量的可靠性存在争议。美国国家海洋哺乳动物实验室的科学家测量到的最长的鲸长度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辆双层公共汽车一样长。

    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崽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在其生命的头七个月,幼鲸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鲸的生长速度很快,体重每24小时增加90千克。

    由于蓝鲸臣大的体积,我们不能直接称它的体重。

    大部分被捕杀的蓝鲸都不是整头上称的,捕鲸人在称重之前将其切成合适的大小。因为血液和其他体液丧失,这种方式低估了蓝鲸的体重。即使这样,有记载27米长的鲸重达150~170吨。NMML 的科学家相信30米长的鲸估计会超过180吨。目前,经科学家精确测量过的最大的蓝鲸重达177吨。

    体态特征

    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由上面观,蓝鲸吻宽而平。它背鳍小,高约0.4米,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呈直线形;蜇沟有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有270~395枚。体背呈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为黑色。

    蓝鲸和其他种类的鲸不同,其他种类显得矮壮,而蓝鲸则身体呈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 型,从上嘴唇到背部气孔有明显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鲸须板密集,大约300个鲸须板(大概1米长)悬于上颌,深入口中约半米。有60~90个凹槽(称为腹褶)沿喉部平行于身体,这些皱褶用于大量吞食后排出海水。

    蓝鲸背鳍小,只有在下潜过程中短暂可见。背鳍的形状因个体而不同,有些仅有一个刚好可见的隆起,而其他的鳍则非常醒目,为镰型。背鳍大概位于身体长度的3/4处。当要浮出水面呼吸时,蓝鲸将肩部和气孔区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鲸类(如鳍鲸和鲳鲸)要大得多,这经常可作为识别海洋物种的有用线索。当呼吸时,如果风平浪静,蓝鲸喷出的一道壮观的垂直水柱(可达12米,一般为9米)在几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蓝鲸的肺容量为5,000升。

    蓝鲸的鳍肢长3~4米,上方为灰色,窄边白色,下方全白。它的头部和尾鳍一般为灰色;但是背部,有时还有鳍肢通常是杂色的。杂色的程度因个体而有明显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则是深蓝,灰色和深蓝色相当程度的混合在一起。

    蓝鲸和其他鲸交互时冲刺速度可达50千米/小时(30mph),但通常的游速为20千米/小时(12mph)。当进食时,它们的速度降到5千米/小时(3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蓝鲸当下潜时会抬起他们的尾鳍,其他的大部分蓝鲸则不会。

    生活习性

    蓝鲸以浮游生物为食,主食磷虾(krill)。一头蓝鲸每天消耗2~4吨食物。蓝鲸摄食时游速为2~6千米/小时,洄游时为5~33千米,而被追逐时最大达20~48千米。蓝鲸一般进行10~20次小潜水后接一次深潜水,浅潜水间隔12~20秒,深潜水可持续10~30分钟。蓝鲸喷出的雾柱狭而直,高6~12米。

    蓝鲸大约10岁性成熟,北蓝鲸于秋末冬初产仔和交配,南蓝鲸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蓝鲸的孕期10~11个月,仔鲸长6~7米,重约6吨。哺乳期半年,断奶时长可达16米。对最高年龄的估计从30年到80~90年不等。鲸会通过叫来求偶。

    繁殖情况

    蓝鲸在冬季繁殖。母鲸怀胎一年后才生小鲸。刚产下的幼鲸体长就有7.5米左右,重约6吨。经过24小时的喂奶,它的体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平均每分钟增加约75克。幼鲸经过7个月的哺乳后,体重可达到23吨左右,体长约16米,并开始学着张嘴吞食各种浮游生物。小蓝鲸要5岁才算成年。

    捕食

    蓝鲸只捕食磷虾,蓝鲸所吃的这类浮游生物因海洋区域不同而属不同的物种。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而在南极,南极磷虾是蓝鲸的主要食物。

    蓝鲸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虾群,这意味着蓝鲸白天需要在深水(超过100米)觅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觅食。觅食过程中蓝鲸的潜水时间一般为10分钟,潜水20分钟并不稀奇,最长的潜水时间记录是36分钟(西尔斯,1998年)。蓝鲸捕食的过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虾,同时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后挤压腹腔和舌头,将海水经鲸须板挤出;当口中海水排出干净后,蓝鲸吞下剩下的不能穿过鲸须板的磷虾。

    生命周期

    蓝鲸在秋后开始交配,一直持续到冬末。我们对蓝鲸的交配行为和繁殖地还一无所知。雌性2~3年产一次崽,经过10~12个月妊娠期后一般在冬初产崽。幼鲸重约2吨半,长约7米。约6个月后幼鲸断奶,此时幼鲸的长度已经翻了一倍。蓝鲸一般8~10岁性成熟,此时雄鲸长度至少20米(南蓝鲸更长);雌性相对体型更大,约5岁性成熟,此时长约21米。

    科学家估计蓝鲸的寿命至少到80岁,但是南于个体记录无法回溯到捕鲸时代,所以要确定鲸的确切寿命还要经过很多年。单一个体最长记录的研究是34年,在东北太平洋(西尔斯1998年报告)。蓝鲸的天敌是逆戟鲸。Calambokidis 等人(1990年)调查发现25%的成年蓝鲸都有被逆戟鲸攻击留下的伤痕,但是攻击造成的死亡率目前还没有确切的数据。

    蓝鲸搁浅并不多见,这是因为其特殊的群体结构。

    但是当搁浅确实发生时,会倍受关注。1920年一头蓝鲸在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路易斯岛海滩搁浅,它的头部被捕鲸人射中,但鱼叉没有爆炸,和其他动物一样,蓝鲸本能地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呼吸,搁浅可以让它不至于溺死。路易斯岛上两根立在大道边的鲸骨头吸引了大量游客。

    发声

    蓝鲸是世界上声音最大的动物。卡明斯和汤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过距离蓝鲸1米参考压力一毫帕的测量,估算蓝鲸的声音在源头处可以达到155~188分贝。即使考虑到水和空气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标准参考压力,空气中的等价声音范围仍有89~122分贝。作为比较,风钻的声音大约100分贝。但人类可能无法体会到蓝鲸是声音最大的动物。所有的蓝鲸种群发声的基频在10~40赫兹,而人类能够察觉的最低频率是20赫兹。蓝鲸的声音持续时间为10~30秒钟。有记录斯里兰卡海岸外蓝鲸的声音重复唱4个音符的“歌”,每次持续两分钟,使人想起驼背鲸之歌。研究者认为,因为这种现象没在其它种群中看到,它可能为侏儒亚种独有。

    科学家并不知道蓝鲸为什么要发声,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几个原因:

    1.保持个体间的距离;

    2.同类和个体识别;

    3.环境信息传递(例如觅食,警告,求偶);4.保持群体联系(例如雌性和雄性间的交流);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种群和捕鲸

    蓝鲸不易捕杀和保存。蓝鲸的速度和力量意味着它们通常不是早期捕鲸人的目标,他们选择捕杀抹香鲸和露脊鲸。当这两种鲸数量减少后,捕鲸人选择捕杀须鲸的数量增加,包括蓝鲸。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专门设计捕捉大型鲸鱼的鱼叉装配了他的轮船。虽然最初很麻烦,但这种方法很快流行起来,19世纪末,北大西洋的蓝鲸数量开始减少。

    蓝鲸的捕杀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增长,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日本跟随挪威,加入了捕杀蓝鲸的行列,他们用“捕鲸船”捕杀蓝鲸后将其升到巨大的“工厂船”进行处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杀了28,325头蓝鲸。

    二战末期,蓝鲸种群已接近灭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国际鲸鱼交易配额限制。这些配额是无效的,因为约定并没有考虑到不同物种的区别。数量稀有的物种可以和数量较多的品种进行相等程度的捕杀。到1960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开始禁止捕杀蓝鲸,此时已有350,000头蓝鲸被杀,全世界的种群数量已经减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分布

    蓝鲸呈世界性分布,以南极海域数量为最多,主要是集中在水温5~20℃的温带和寒带冷水域,有少数鲸曾来游于黄海和台湾海域。蓝鲸是最重要的经济种之一,脂肪量多。国际上规定用蓝鲸产油量作换算单位,即1蓝鲸=2长须鲸=2.5座头鲸=6大须鲸。从现代捕鲸开始的年代起,就对蓝鲸竞相滥捕,在高峰期的1930~1931年,全世界一年就捕杀蓝鲸近3万头。

    196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宣布蓝鲸为禁捕的保护对象。未开发前蓝鲸至少有20多万头,现在估计最多只有13000头。根据国际捕鲸委员会1989年发表的统计报告说,蓝鲸现在只有200~453头幸存者。这是根据在南半球经过8年的调查得出的,蓝鲸已经濒临灭绝。

    禁止捕鲸以来,全球蓝鲸的数量基本保持不变,大概3000~4000头。从受胁物种红色列表创立开始,蓝鲸就已经被列为红色列表上的濒危物种。位于太平洋东北部的蓝鲸种群是最大的,由大约2000个个体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达黎加之间,但在夏季常见于加利福尼亚。这个种群是长期以后蓝鲸数量回升的希望。

    有些时候他们会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记载蓝鲸曾出现在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端之间。

    南大洋蓝鲸种群的数量在750~1200头之间,该种群迁移的方式还没得到准确研究。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区别于斯里兰卡东北沿海时常出现不确定数目的种群。南大洋种群的一部分蓝鲸接近南太平洋的东海岸。

    在智利,人们发现了蓝鲸聚集于智鲁岛沿岸觅食,因此智利鲸类保护中心在智利海军的支持下,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和保护。

    在北大西洋生活着两个蓝鲸种群。第一个种群位于格陵兰、纽芬兰、新斯科舍和圣劳伦斯湾,估计有500头左右。第二个更靠东,春季出现在亚述尔群岛,而七八月份则出现在冰岛;据推测鲸群沿大西洋中脊在这两个火山岛之间活动。除了冰岛,虽然及其少见,蓝鲸还出现在更远的斯瓦尔巴群岛和扬马延岛。科学家不清楚这些蓝鲸在哪里过冬。整个北大西洋的种群数量在600~1500之间。

    人类对蓝鲸种群的恢复造成威胁。多氯联二苯化学品会在蓝鲸血液内聚集,导致蓝鲸中毒和夭折;同时日益增加的海洋运输造成的噪音掩盖了蓝鲸的声音,导致蓝鲸很难找到配偶。

    长须鲸

    长须鲸体呈纺锤形,长约25米,体重约70吨,雌雄兽最大者可长达26.8米,最大体重有95吨。我国捕到的雌兽仅有20.3米,雄兽仅有18.4米。去须鲸眼小,眼睛位于口角的后上方;有2个喷气孔;上下颌周围和喷气孔周围有50~100条灰褐色感觉毛;背面青灰色,腹面白色。长须鲸的体后部有1个背鳍,胸鳍小,末端尖,尾鳍宽。喉胸部有50~60条褶沟,最多可达114条,褶沟达脐部。去须鲸的口大,口内每侧有鲸须约260~470片,平均为350~360片。长须鲸的颜色不一样,右侧的前约1/2为淡黄色,其余均为灰黑色,其中有许多角质板部分或整板呈白色,有时略带黄色。长须鲸有1对乳房。长须鲸每侧有须板260~480枚,右侧前20%~30%的须为白或黄色,其余为深蓝或灰色。

    1头长22.7米,重57.6吨的雌鲸,其脂肪重13.78吨,肉25.22吨,内部器官6.21吨,心脏0.13吨,肺和气管0.54吨。胃0.2吨,肠1.04吨,肾0.23吨,肝0.56吨,头骨2.62吨,脊柱4.76吨,肋骨1.89吨,颌1.25吨。

    长须鲸的体形小于北极露脊鲸、黑露脊鲸和蓝鲸,居鲸类第4位。长须鲸的头部约占体长的1/5至1/4,体型庞大,头部颜色不对称,背鳍小,头上有纵脊,头部后方有灰白色的人字纹,这是近距离鉴别的有利特征。

    长须鲸右侧的下唇、口腔以及鲸须的一部分是白色,而左侧则全部都是灰色。不对称的颜色有可能是由于摄食时是以右侧游泳所致。

    习性

    长须鲸常多只或2~3只一起活动,夏季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饵,冬季到温暖海域繁殖,一般不在靠近沿岸。长须鲸的最高时速为20海里,下潜深度200米以内。它的食物为磷虾类、糠虾类和桡足类等小型甲壳动物,也吃鲱鱼、秋刀鱼、带鱼等群游性鱼类和乌贼等。

    长须鲸的怀孕期为11~12个月。幼仔出生时体长6.4米,8~10年性成熟。长须鲸的寿命为90~100年。

    长须鲸潜行的深度最少是230米,比其他须鲸科更常见形成小型的族群体,族群大小为3~7头。长须鲸喷气呈非常高耸、狭窄的气柱,高度为4至6米高。浮升动作的差别端视其为悠闲的海面游行或为刚刚深潜后的行为。

    分布

    长须鲸主要分布在南极海域,主要以磷虾、糠虾和桡足类等为食;在北太平洋则食鲱鱼、秋刀鱼、带鱼和乌贼;在我国海洋主要吃磷虾。长须鲸浅潜水时,每2~3分钟浮出水面换气1次,喷出雾柱高达6~10米;深潜水时,尾鳍常举出水面,下潜深度约200米,时间约15分钟,最长可持续20~30分钟。长须鲸冬春季常出现于我国黄海和渤海。它的肉、脂肪、皮骨、内脏和鲸须等均可利用。

    食物

    因为长须鲸属于须鲸,所以它们的食物主要为浮游性小甲壳类的磷虾和糠虾,亦以群游性小型鱼类为食。

    长须鲸用鲸须把食物过滤,然后吞下肚。它们进食时会以时速11公里的高速前进,然后张开嘴部,这会令它们每次吸下多达70立方米的海水。吸下海水后,它们会把嘴闭上,把海水透过其鲸须吐出,于是,海水会穿过鲸须重回大海,而小鱼、甲壳动物及其他食物就会被隔了出来,成为长须鲸的腹中物。一头成年的长须鲸口中的两边各有262~473块须板。须板是由角质组成的,由于经受长期的磨损,导致这些角质化为一些貌似毛发之物,称之为鲸须。这些鲸须最长可达76厘米,宽约30厘米。长须鲸通常会潜到水深超于200米之处,动用四个肺脏,让自己能在水中待久一点,以捕猎磷虾群。

    它们每张开口一次,就可以吸取到约10公斤的磷虾。

    一头长须鲸每天可吃掉1,800公斤的食物,因而科学家们从此数据推算出它们每天会用三个小时来进食,以补充消耗掉了的能量。若猎物的数量不足,或是处在过于深水的位置,长须鲸就得用更多的时间来寻找猎物。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长须鲸会以高速围着猎物绕圈子,令猎物集成圆毬状,密度极高,此时长须鲸就会一口一口地把猎物过滤掉,吞进肚子去。

    现状

    在南半球本世纪初未开发前估计有长须鲸490000头,由于大肆滥捕,其数量锐减。捕杀数量最高时,1年(1937~1938年)捕杀18,000多头,在1953~1954年度捕杀27,000多头,现估计那里仅有13000头。北太平洋原有长须鲸53,000头,现在仅有2000头,北大西洋只有几千头。1976年世界已全面禁捕,宣布长须鲸为重点保护对象。

    露脊鲸

    露脊鲸又叫脊美鲸、黑露脊鲸、北真鲸、直背鲸和比斯开鲸,属鲸目须鲸亚目露脊鲸科。

    形态

    露脊鲸体型肥大短粗,头略超过体长的1/4,上颌细长向下弯曲呈拱状,下颌两侧向上突出。上颌前端顶部有一个较大的椭圆形角质瘤,在呼吸孔前方及上下颌两侧也各生有一列较小的角质瘤。露脊鲸无背鳍,鳍肢短宽,尾鳍幅宽几达体长的1/3,体腹面平滑无褶沟。它背部黑色,腹部色淡,在脐前后有不规则白斑,鳍肢和尾鳍上下方皆为黑色。鲸须狭长而柔软,每侧有220~260片,须长达2.9米,须板与须毛皆为黑色。

    大小

    露脊鲸成体体长17米,雌性比雄性大,体重40一80吨。

    生态

    露脊鲸通常单独或2~3头一起游泳,并接近海湾和岛屿周围,游泳速度很慢,呼气时喷起的雾柱呈两支,高达4~6米,大潜水时把尾鳍举出水面以上。母鲸对仔鲸有强烈眷恋情感。北太平洋个体性成熟体长雄鲸为14~15米,雌鲸为13~15米。露脊鲸生殖间隔2~3年,妊娠期为10~12个月,每产1胎,初生仔鲸体长4.5~6米,哺乳期约6~7个月,离乳时仔鲸体长约10米。露脊鲸的食物主要为浮游性小甲壳类磷虾等。

    分类

    露脊鲸分为黑露脊鲸属、北极露脊鲸属和小露脊鲸属。

    其他介绍

    黑露脊鲸属仅黑露脊鲸1种。它无背鳍,体长13.6~18米,颏部非白色,最特殊的是头上有由表皮异常增生而形成的角质瘤,瘤的形状不规则,最大的在上颌的前端,俗称“软帽”,次大的在喷气孔后及下颌前端两侧;须板细长,每侧长约2~3米,须板每侧为250枚;鳍肢宽大,长1.8~2.1米,尾鳍宽为体长的35%;幼体灰蓝色,成长后体色加深,变成蓝黑色或黑色;睾丸在腹腔中,两睾丸总重达1000千克;阴茎细长,长达3米;无盲肠。黑露脊鲸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半球海洋中。北半球的黑露脊鲸每年冬季南下繁殖,夏季北上寻饵。它游泳速度慢,洄游时速2~3海里。黑露脊鲸呼气时,两喷气孔各喷出4~8米高的雾柱。

    它善潜水,每浅潜5~6次,即深潜1次,约10~20分钟,但潜水深度仅50米左右。黑露脊鲸主要以蜇镖溞属、长腹剑溞属和桶状溞属等桡足类为食。它2~4月交配,妊娠期1年,1胎1仔,幼仔出生时体长5~6米,哺乳期1年。露脊鲸的皮下脂肪厚,其量占体重的40%。露脊鲸的经济价值较大,皮可制革,肉可食,脂肪可作工业原料,鲸须可制工艺品,鲸脑油可制精密仪器润滑油,骨可制肥料,内脏、内分泌腺除可食用外,还可提取激素等。北极露脊鲸有时单独摄食,有时又成群结队地集体摄食。每当摄食时,它们一边在海上慢慢悠悠地游着,一边从容地将头伸出水面,并且将口张得大大的。它的下颌能以不同角度下垂,有时与上颌之间形成60°的角度。每群露脊鲸的数量由两头至十多头组成,摄食时,它们会自动地形成一梯队,这种梯队很像大雁飞翔时的队形,每一头鲸都跟在前面一头的后面,并从侧面偏出半个至三个体长的距离。有时,当梯队中的一些北极露脊鲸离队而去时,另外一些便会自动加入这个梯队中,使其队形基本保持不变,如此阵型,可持续若干天,这时,大量的水流和鱼虾便会进入露脊鲸的大大张开的嘴里。结队摄食可使北极露脊鲸捕食到用其他方法不能捕食到的食物。

    近况

    由于滥捕而使黑露脊鲸濒临绝灭。目前估计北太平洋仅有1000只,北大西洋仅有100只左右,现由国际协议进行保护。

    抹香鲸

    抹香鲸是齿鲸中最大的一种,头极大,前端钝,所以又称为巨头鲸,也名真甲鲸,它主要栖息于南北纬70°之间的海域中。

    抹香鲸体长18~25米,体重20~25吨。它体色呈灰黄色,头部特别大,呈楔型,占体长的1/3,身体粗短,行动缓慢笨拙,易被捕杀。现存量由原来的85万头下降到43万头。

    抹香鲸的身体的背面为暗黑色,腹面为银灰或白色。

    它的头部特别大,占体长的1/4~1/3。它的上颌和吻部呈方桶形,下颌较细而薄,前窄后宽,与上颌极不相称。抹香鲸有20~28对圆锥形的狭长大齿,每枚齿的直径可达10厘米,长约20多厘米。它的喷水孔在头部前端左侧,只与左鼻孔通连,右鼻孔阻塞,但与肺相通,可作为空气储存箱使用,呼吸时喷出的雾柱以45°角向左前方倾斜。抹香鲸无背鳍,鳍肢较短,尾鳍宽大,宽约360~450厘米。

    生态特点

    抹香鲸常结成5~10只,多至200~300只的群体。

    它性凶猛。主食大型乌贼、章鱼,也吃鱼类。抹香鲸繁殖期有激烈的争雌行为。妊娠期为12~16个月。每胎仅产1仔,偶见2仔,幼仔体长4~5米,哺乳期1~2年,7~8岁时性成熟,最长寿命可达75年。

    抹香鲸分布于全世界各大海洋中,大多数生活在赤道附近的温暖海区,极少数到达北极圈内,在中国见于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海域。其肠道内分泌物是极名贵的香料“龙涎香”,因此常遭捕杀,现数量稀少。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

    特征习性

    抹香鲸隶属齿鲸亚目抹香鲸科,是齿鲸亚目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雄性最大体长达23米,雌性17米,体呈圆锥形,头部约占体长的1/3,呈圆桶形,上颌齐钝,远远超过下颌。由于其头部特别巨大,故又有“巨头鲸”之称呼。

    抹香鲸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极适宜潜水,加上它嗜吃巨大的头足类动物,它们大部分栖于深海,抹香鲸常因追猎巨乌贼而“屏气潜水”长达1.5小时,可潜到2200米的深海,故它是哺乳动物潜水冠军。

    抹香鲸的英文名为Sperm whale,来自鲸蜡(Spermaceti)一词,那是因为它那方形巨头中有一特殊贮藏装置,里有油状蜡。头部的鲸蜡器官的作用是一个超级传导体,有极其灵敏的探测系统即“声纳”,能用发出超声波的喀嗒声而听其回音,用以在漆黑的深海探寻食物,以“声纳”替代不发达的小眼睛。

    抹香鲸常与无脊椎动物之最的大王乌贼展开一场刀光剑影的相互残杀,大王乌贼最大者达18米,重30吨。有人曾在热带海洋看到抹香鲸与巨乌贼搏斗的激烈场面,它们从深海一直打到浅海不是抹香鲸吃掉大王乌贼,就是大王乌贼用触腕把鲸的喷水孔盖死使巨鲸窒息而死,那样,抹香鲸反倒成为大王乌贼的“美餐”了。

    抹香鲸对巨乌贼的嗜好,是一种最珍贵的海产品——“龙涎香”的来源。抹香鲸把巨乌贼一口吞下,但消化不了乌贼的鹦嘴。这时候,抹香鲸的大肠末端或直肠始端由于受到刺激,引起病变而产生一种灰色或微黑色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逐渐在小肠里形成一种黏稠的深色物质,呈块状,重为100~1000克,也曾有420千克的,其最大直径为165厘米,这种物质即为“龙涎香”。“龙涎香”储存在抹香鲸的结肠和直肠内,刚取出时臭味难闻,存放一段时间逐渐发香,胜麝香。龙涎香内含25%的龙涎素,是珍贵香料的原料,是使香水保持芬芳的最好物质,用于香水固定剂。龙涎香同时也是名贵的中药,有化痰、散结、利气和活血之功效。但龙涎香不常有,偶尔得到重50~100千克的一块,便会价值连城,抹香鲸便由此而得名。

    分布

    抹香鲸遍布全球各大洋,主要活动在热带和温带海域,通常在南北纬40°之间。我国海域均有分布,它们常以5~20头结群游荡,以雄多雌少组成群体,一般游速为每小时2.5~3海里,受惊时可达7~12海里。

    在繁殖方式上,抹香鲸为一雄多雌,小抹香鲸出生后,一般在10岁左右开始成熟。

    1978年4月8日在山东胶南县搁浅一头雄性抹香鲸,长14米,重22吨,初步鉴定为37岁。鲸由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制成标本,现展于青岛海产博物馆,它吸引众多游客,令人流连忘返。

    该鲸的骨骼系统也于1995年5月架起来并对观众展出,这是我国最完整的齿鲸骨骼系统,它向人们说明鲸在漫长的历史征程中是由陆地进入海洋的事实。

    2008年初,一头重达48吨的抹香鲸在威海荣成搁浅死亡,后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将其制作成骨架标本和皮肤标本,现在刘公岛鲸馆展出,同时展出的还有龙涎香。

    这是亚洲目前搁浅的最大重量的抹香鲸。

    抹香鲸的长相十分怪,头重尾轻,宛如巨大的蝌蚪,庞大的头部约占体长的1/4~1/3,整个头部仿佛一个大箱子。它的鼻子也十分奇特,只有左鼻孔畅通,而且位于左前上方,右鼻孔堵塞,所以它呼吸的雾柱是以45°角向左前方喷出的。

    抹香鲸喜欢结群活动,常结成5~10头的小群,有时也结成几百头的大群。在海上有时顽皮地互相玩耍。

    但它的性情与蓝鲸、座头鲸截然不同,它十分凶猛、厉害,其它动物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难逃脱。抹香鲸捕食大王乌贼是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恶斗,双方搏斗时会一起跃出水面,简直像一座平地而起的山,一般前者取胜,但有时后者凭借烟幕而逃之夭夭,人们发现在抹香鲸胃中的大王乌贼没有被牙齿咬啮的痕迹,还有人在抹香鲸腹中度过一天一夜居然没有死。这说明,抹香鲸虽有强大牙齿,但并不完全靠牙齿咀嚼食物。

    抹香鲸体内有时还“怀”有怪胎,一般为灰色或微黑色的蜡状物,刚从体内取出时非常难闻,干燥后呈琥珀色,带甜酸味,这就是有名的龙涎香。龙涎香本身无多大香味,但燃烧时却香气四溢,酷似麝香,又比麝香幽远,被它熏过的东西,芳香持久不散,抹香鲸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食物

    抹香鲸是海兽中的潜水冠军,几千米深的深海可自由出入,而且能呆上近一个小时。那么抹香鲸为什么能潜得如此深呢?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它喜欢捕食大王乌贼有关。抹香鲸为了获得这种美味佳肴,不得不经常潜入深海,久而久之形成了对深海环境的适应。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艘美国军舰在夜间行驶时,忽然舰身强烈地震动起来,不少官兵以为触礁或是碰上了水雷,于是纷纷行动,准备跳水逃命。经过检查,才发现军舰撞上了一头正在酣睡的抹香鲸。

    我国古籍《广异记》记载:“开元末,雷州有雷公与鲸斗,身出水上,雷公数十,在空中上下,或纵火、或电击,七日方罢。海边居民往看,不知二者何胜,但见海水正赤。”据估计,这里所描述的正是抹香鲸与大王乌贼搏斗的一个激烈场面,不过文中显然过于夸大其词。抹香鲸最喜食大王乌贼,而这种乌贼身体巨大,目前已发现的最大个体有18米长。据报道,大洋深处也有30~40米长的乌贼。抹香鲸要吞食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恐怕不会轻而易举,需要经过艰苦搏斗,但至多一两个小时,乌贼便葬身抹香鲸之腹了。除此之外,抹香鲸也食鱿鱼和各种小型鱼类,胃容量可达300千克以上,吞食量相当惊人。

    一角鲸

    一角鲸是一角鲸鲸目的一科,包括一角鲸(独角鲸)和白鲸,是分布于北冰洋及附近海域的鲸类。一角鲸科成员背鳍小或者消失,颈部比较灵活,这一特征和伊河豚(短吻海豚)比较相似,因此有时伊河豚也归入此科。

    一角鲸最显著的特征是雄鲸有一颗像前伸的长牙,看似独角,其功能尚不明确。有时雌鲸也会有长牙,雄鲸偶尔也会有两颗长牙。白鲸分布范围与一角鲸大体类似,体色潜,能发出丰富的声音。伊河豚外形酷似小型的白鲸,但是分布范围和白鲸相差甚远,分布于亚洲南部到大洋洲北部的海域,并可进入河流中,我国可见与南海海域。

    形态特征

    一角鲸仅上颌生一对齿,雄性个体左侧的一枚齿呈螺旋形,长可达2.5米,形似角,故名。一角鲸体表光滑无毛,无外耳廓,耳孔甚小,前肢鳍状,后肢退化。一角鲸属于齿鲸类,一般体长为4~5米,体重900~1600千克,腹白背黑,是小型鲸类。它的繁殖率较低,一般3年产一仔,孕期15个月,哺乳20个月。

    在胚胎中,一角鲸本有16枚牙齿,但都不发达,至出生时,多数牙齿都退化消失了,仅上颌的两枚保留下来。

    而雌鲸的牙始终隐于上颌之中,只有雄鲸上颌左侧的一枚会破唇而出,像一根长杆伸出嘴外。不过也有人偶然发现有两枚同时长出的,但数量极少。

    生物学特性

    雄一角鲸会以长牙互相较量,不论在水中或海面上,发出的声音就像两根术棒互击。年轻的雄鲸经常嬉戏打斗,但很少刺戳对方。最强的雄鲸,通常也是长牙最长、最粗者,可以与较多的雌鲸交配。大多数的雌鲸都没有长牙。一角鲸经常为急速结冻的冰层所困,它们不利用长牙,而是利用以头部撞出所需的呼吸孔。当雄鲸浮到海面呼吸时,偶尔可见到长牙,但一般会在水面以下。

    成群的大型雄鲸大都停留在比雌鲸或仔鲸距离岸边稍远的外海海域。

    习性

    作为受保护的北极物种,一角鲸是群居动物,主要生活在大西洋的北端和北冰洋海域,在格陵兰海也发现少量的一角鲸。因纽特人喜欢猎取一角鲸的长牙、肉和皮。科学家早就知道,一角鲸可以在海里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下潜大约900米,而且每天多次重复这样的动作,绝对称得上是潜水高手。

    一角鲸常是雌雄和幼鲸一起活动。从数头到十几头不等,有时也有数百乃至数千头一起的大群。每年当冰雪消融以后,一角鲸会成群结队进入海湾觅食、交尾和嬉戏。也正是此刻,它们往往要遭到当地人的捕猎。

    经济意义

    鲸油为重要工业原料,肉、尾鳍和背鳍可食用,皮为制革原料,肝脏、胰脏、卵巢和脑下垂体可入药,骨可制骨粉。

    一角鲸最诱人之处,是被称为“角”的獠牙。当雄鲸性成熟时,这颗牙齿按反时针方向像螺旋一样朝左扭着向前生长。一角鲸长5~6米,这颗牙可长达3米,它在人们眼中很有神秘色彩。古代欧洲的王公贵族把它看成宝物,用鲸牙做成酒杯以检验酒中是否有毒,或用它做家具、饰物以显示华贵和富有。更有人把它看成灵丹妙药,用它医治百病。其实,最终起使用价值的,还是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他们用它做鱼杈和矛头,用来捕猎。由于人们对鲸牙的迷信,鲸牙价格昂贵,求之难得,同时也成了一角鲸灾难的根源。许多人为得到獠牙,对一角鲸大肆猎捕,使其数量大减,以至有关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其实,一角鲸真正有实用价值的并非是牙,而是皮肉。它那肥胖的躯体皮下,有5~10厘米厚的脂肪可提炼大量鲸油,北极附近的爱斯基摩人以它为食或用来取暖;它的皮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是人体不可缺少又不能合成的物质。据分析,每100克鲸皮中含维生素C31.8毫克,而一个人每天只需要50毫克。其他地区的人大多从鲜菜、水果中摄取,北极高寒,果菜奇少,爱斯基摩人就生吃一角鲸的皮和肉来作补充。有人译出“爱斯基摩”就是“吃生肉”的意思,所以爱斯基摩人吃生肉就不足为奇了。

    长牙的用处

    事实上,一角鲸的长牙十分脆弱。雌一角鲸也有20厘米长、手指那样粗的牙杆,不过隐于上颌而不见,当一头雄性幼一角鲸长到一岁时,左牙便刺破上唇向前翘出,最后长出一根长达3米,基部周长为20厘米、空心、螺旋形的长牙,在自然界独一无二。

    一角鲸的长牙对一角鲸来说起什么作用呢?对此人们纷纷提出假设或推测:有人说它是进攻或防御的武器,有人说那是凿冰用的冰凿,有人说它是雄性一角鲸的第二性征,有人说它是雄性一角鲸“声音决斗”的工具……种种猜测,目前尚无法实验证实。不过一角鲸的角的药用价值却广为传颂并得到认可,一角鲸长牙的价格因此而急剧上升,同时也因此而遭到人类的大量捕杀。

    白鲸

    成年白鲸体长约3~5公尺大小,体重约0.4~1.5吨。幼鲸体长约1.5~1.6米,体重约80千克。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它的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白鲸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体色是独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难认出它们,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见浮现、变大、缩小而后消失的白色物体,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它们游动时的动作很柔和,偶尔会将头扬出水面。白鲸的“嗓门”很大,在平静的海上,一百公里以外都能听到它的喷气声。

    白鲸的一个族群大约5到20只不等,夏季时,河口附近聚集量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白鲸的性格较温和,人们非常容易接近。白鲸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现存5万~7万。

    分布范围

    白鲸大致呈环北极区分布,主要集中于北纬50~80度之间。白鲸有高度的恋出生地性,会有每年回到当初母鲸生产的地方的习性,这一特性在雌鲸身上尤其明显。到了秋季,白鲸因为浮冰层扩张的关系会远离海湾与河口,冬季主要在冰层边缘或仅有少量浮冰的开阔海域形成大群体。它们无论是在容易搁浅的河口,或是中深层海域的海沟皆能自在游泳,估计可潜至800米深处。

    外型特征

    白鲸的身体中央横断面大致呈圆形,往两端逐渐变细,当它们在觅食时,其躯干尤其显得肥胖圆润。白鲸的头部与其他鲸目动物大不相同,额隆极为鼓起而突出,曾有一学者形容为“充满温暖油脂的气球”。白鲸可以自由改变额隆的形状,推测可能是借着移动内部气窦的空气来产生形状上的变化。因为它们的颈椎愈合程度比其他鲸目动物来得低,所以能以较大的幅度转动头部或点头。白鲸的嘴短而宽,不像许多海豚一般有突出的嘴喙。嘴部可产生皱折。它的腹部与侧面凹凸不平,内部充满脂肪。白鲸不具背鳍,但在背鳍的位置有狭窄的背部降起:胸鳍宽阔,大型雄鲸的胸鳍尖端上翘;尾鳍会随年龄增长而变得华美,成年雄鲸在后缘有明显如凸面镜般的凸起。白鲸上、下颌各有八至几枚似钉状的牙齿,但年老个体有时会磨损至隐没于牙根之下。年轻白鲸浑身呈灰色,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转淡,最终除了背脊、胸和尾鳍边缘有暗色沉积外,全身皆为白色。成鲸的白色皮肤有时会在夏季发情时带有淡黄色色调,但在蜕皮后即消失。

    生活习性

    白鲸具高度群居性,会形成个体间联系极为紧密的群体,通常由同一性别与年龄层的白鲸所组成,另外也有规模较小的母子对白鲸族群。没有猎人或天敌威胁时,白鲸可在河口三角洲水域聚集达数千头以上。白鲸能发出多种变化多端的声音,包括旋转的颤音、嘎嘎叫、似钟声、尖锐的啪啪声(可能由拍击颌部所产生)与近似推动生锈门板的声音。一位早期的鲸类学者曾如此描述它们:“高音的共鸣哨声与尖叫,多变的滴答声与咯咯声,让人联想到一队交响乐队,有时又有如猫叫或小鸟的啁啾声。”它们的声音有时会让人误以为远方有一群小孩在叫嚣。对野生白鲸而言,最大的天敌是虎鲸与北极熊,也包括人类。北极熊会快速地跑到白鲸受困于冰层的地区,以其强有力的前掌给予重击后再把它们拖到冰上食用白鲸是相当好奇的动物,常会浮窥与鲸尾击浪,但似乎从不跃身击浪。它们充满雾气的喷气低矮而不明显。

    食性

    白鲸的食性随地区与季节性猎物的数量不同而有不同。检测各地区族群的胃内容物发现,白鲸会食用各种生物,包括鱼类(鲑鱼、鳕鱼和鲱鱼等)、头足类(鱿鱼、章鱼等)、甲壳类(虾、蟹)、海虫甚至大型浮游生物。

    不过他们可不像虎鲸那么凶残。它们几乎都在海床附近觅食,深度至少达300米以上。白鲸具折皱的嘴唇在觅食时可产生吸力,也能对海洋世界的观众喷水。

    生长繁殖

    白鲸的繁殖期会随所处地区的不同而有不同。普遍来说,白鲸的受孕多发生于冬末或夏季,阿拉斯加(Alaska)族群为二月底至四月初;东加拿大与西格陵兰族群为五月。据可信的统计资料显示,白鲸的怀孕期可能自不满一年至14.5个月之久。白鲸的哺育期长达两年,之后仍会待在母亲身边相当长的时间。白鲸的生殖间隔平均约为三年。

    种群现状

    虽然现今北极地区仍有100,000头以上的白鲸,但过去在商业捕鲸灭绝部分族群之前,它们的数量比现在要多得多。今日白鲸数量最多的地方包括波福海,约40,000头;加拿大东部的高纬地区,约28.000头;哈德逊湾两部,约25,000头;还有白令海东部。上述四个地区虽然仍有当地居民的捕猎,但其数量大致仍保持稳定。

    相比之下,其他族群已面临危险且仍遭猎杀,这些地区包含巴芬岛东南部分与两格陵兰。生活于圣劳伦斯河族群体内有高污染物的积累,罹癌率也高,部分过去为重要白鲸集散地的河口三角洲,现今为乘快艇的猎人所占据,已不再能支持大族群的分布。为了白鲸的保护,大多数地区都已有严格的捕猎管制。

    保护等级

    华盛顿公约组织认定为CITES 附录二的等级,全球白鲸的数量只有十万头,被认为目前日渐递减的物种。

    白鲸与人

    对爱斯基摩人来说,白鲸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因为其肉好吃,而且它们的油用来点灯不仅明亮,还能释放出大量热量,使简陋的冰屋保持温暖。除此之外,白鲸的皮也很有用,还有一种香味,可以制成各种装饰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白鲸生活在欧洲、美国阿拉斯加和加拿大以北的海域中,喜群居,全身呈粉白色,看上去洁白无瑕,但个体比较小,远没有弓头鲸那般庞大。

    1535年,当法国探险家雅克·卡提尔发现圣劳伦斯河时,他的船队受到白鲸的迎候。这些白鲸在水中载歌载舞,歌声悠扬动听,响彻百里以外,其美妙悦耳的声音令船上队员们惊叹不已,他们便亲切地送给白鲸一个美丽的称呼“海洋中的金丝雀”。

    然而,不幸的是,自从17世纪以来,由于捕鲸的高额利润,捕鲸者对白鲸进行了疯狂的捕杀,致使白鲸数量锐减。更加可悲的是白鲸的生态环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批批白鲸相继死亡。科学家们经过尸体解剖才找到了引起死亡的因素:由于受到一系列有毒物质的侵害,白鲸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这些白鲸患上了胃溃疡穿孔、肝炎和肺脓肿等疾病,更有甚者患了膀胱癌,这在鲸类动物中真是闻所未闻的。

    白鲸的一个族群大约5到20只不等,夏季时,河口附近聚集量约有数百甚至数千只。白鲸的性格较温和,人们非常容易接近。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的季节性覆冰水域中。现存约50,000只到70,000只。

    成年白鲸体长约3到5公尺大小,体重约0.4到1.5吨。幼鲸体长约1.5到1.6公尺。体重约80公斤。白鲸的头部较小,额头向外隆起突出且圆滑,嘴喙很短,唇线却很宽阔。身体颜色非常淡,为独特的白色。游动时通常比较缓慢。

    白鲸体色是独特的白色,在海浪和浮冰中很难认出它们。如果你在海洋中看见浮现、变大、缩小而后消失的白色物体,那基本上就是它了。白鲸喜欢生活在海面或贴近海面的地方。游动时的动作很柔和,偶尔会将头扬出水面。白鲸的“嗓门”很大,在平静的海上,一百公里以外都能听到它的喷气声。

    运抵青岛的四头白鲸,两雌两雄,这是山东省首次引进白鲸。它们的年龄在三岁左右,由于白鲸年龄最高可达三四十岁,所以这四头鲸只能算是幼鲸,它们的颜色也由于年龄的原因而略微发褐。它们体长约4米,重达500千克。这四只白鲸在青岛极地海洋世界里享受最舒适的待遇。专业人员将悉心照料它们的日常起居,还对它们中的两只进行转圈,跳舞和接吻等一系列训练,现在已成为表演明星。

    白鲸的活力与适应力、特殊的外貌、易受吸引的天性以及可接受训练等因素,使其成为海洋世界的明星之一。几个白鲸集中的地区已成为赏鲸圣地,包括加拿大东部的圣劳伦斯河下游与哈德逊湾西部的丘吉尔河河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