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水在哪里-你不可不知道的水文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水是人类的摇篮

    至今为止,人从哪里来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目前关于人类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包括进化说、外星说和水猿说。

    达尔文是进化说的创始者,认为人是从类人猿进化而来,其详细的论述体现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之中。

    外星说认为人是外星人的后代。1935年,在西藏地区的巴颜喀拉山脉首次发现了两个特异的种族:朱罗巴人和康巴拉人。1938年,在巴颜喀拉山脉一个山洞里发掘出了一批奇怪的花岗岩石盘,石盘上有很多规则排列的波状纹路,后经破译,其内容是:“来自外太空的特落巴人,驾驶着他们的飞行器来到了这个地方,在飞船着陆的时候不幸受到严重损坏。特落巴人被迫留了下来,并开始世代在此生活。”这真是令人难以相信!我们不禁惊问,朱罗巴人和康巴拉人是外星人的后裔吗?

    最近,人类的起源又有新的说法,即“水猿说”,此假说由埃莱娜·摩根提出的,她出版了《水猿的假说》,并获得奖励。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对此理论怀疑,但也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古人类科学家有责任重新检验水猿理论。该假说认为,早期的人类在水中,时间长度多达几百万年,其主要证据包括:

    早期人类的化石与水关系非常密切

    大多数早期人类化石发现于被水覆盖的地方或史前时代的水边发现,特别是最著名的人类化石--露西的发掘地点旁还发现许多鳄鱼蛋和蟹类贝类的化石。

    “露西”被认为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人类化石之一,约有330万年历史。1974年,美国科学家唐纳德·约翰逊等领导的一个考古小组在埃塞俄比亚发现了“露西”,经研究“露西”属于南方古猿阿法种,这一发现是人类起源研究领域里程碑,为庆祝这一伟大发现当时播放了甲壳虫乐队的歌曲《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因此将此化石定名为“露西”。

    人类目前仍残留在水中生活的特征

    第一,人的鼻孔朝下,防止潜水时鼻腔进入水。

    第二,人体大脑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碘和脂肪酸,陆地食物十分罕见,鱼和贝类体内这些营养很丰富。

    第三,人类具有皮脂腺可以分泌皮脂,用来润滑头发和皮肤。海豚、河马、海象等许多生物都有类似人的皮下脂肪,像保温毯一样避免身体的热量在水下很快散失掉,而猿类几乎没有这种皮脂腺。

    不管人是进化来的,还是从外星来的,或者是从水中走向陆地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的生存离不开水的恩赐,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和物质资料,水是保护、哺育人类的摇篮,保护水是你我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是文明的使者

    世界有四大古老的文明,即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中国文明。这四大文明的孕育和产生,水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水是这些文明的摇篮。

    两河流域文明也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水,开掘沟渠,建成复杂的灌溉网,创造了古老的两河流域文明。

    古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域的东面是阿拉伯沙漠,西面是利比亚沙漠,南面是努比亚沙漠和飞流直泻的大瀑布,北面濒临地中海,尼罗河从西北向西南横穿埃及全境,尼罗河洪水的泛滥,带来丰富的泥沙和腐殖质,促进了两岸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商业的流通。古希腊历史学家曾把埃及称为“尼罗河的赠礼”,是尼罗河带给了古埃及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古印度文明比两河流域文明大约晚了1000年。古印度河为沿河两岸带来了便利的灌溉条件,生产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豌豆、甜瓜、芝麻和棉花等。古印度河流域最早使用棉花织布,创造了高度的农业文明。此外,古印度文明在文学、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都对人类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

    占中国文明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发祥地,我们亲切地称黄河为母亲河,180万年前人类就开始生活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黄河流域留下过脚印。6000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以半坡文明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长江流域也是我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它孕育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河姆渡文化,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

    水是支撑文明发展所需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纽约港、香港、新加坡、上海港、还有深圳的盐田港,都是由于水才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大海港,水对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如果失去水,文明可能就随之而消失。

    楼兰古国是历史上富裕的国家,最早它是“其水清澈,冬夏不减”,到了汉代,楼兰人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游牧民族转为定居,屯田垦殖,引水灌溉,由于连年干旱少雨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水消失了,楼兰人离开自己的家园,富饶的国家就此消亡,只留下先人的遗迹让人凭吊,让人寻找曾失去的文明,楼兰小河墓地就是这一文明的见证。

    楼兰古国小河墓地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km的沙漠中,它整体由数层上下叠压的墓葬及其他遗存构成,外观为在沙丘比较平缓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据考古学者初步判断,小河墓地是“上千口棺材的坟墓”,它至少封存了3000年历史。

    还值得提出的是黑河下游的“怪树林”。黑河是我国著名的内陆河,其流入著名的居延海。近年来,由于上游地区过度地开发水资源,导致下游断流,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黑河之水难以到达尾闾居延海,引发巨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怪树林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南10km,这里几十年前是一片原始森林(主要是胡杨),由于水源不足等自然因素,大面积的胡杨树木枯死。如今,枯木东倒西歪,神态怪异,当地人称之为“怪树林”。我曾到此考察,看到这千奇百怪的树木,似乎向我诉说其悲哀,让我震惊!

    胡杨是坚强的树木,它具有“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坚强的性格。胡杨幼小的时候,其叶像柳树叶,长大之后便成杨树叶。胡杨是会流泪的树木,那是“胡杨泪”,我没有看到胡杨泪,也许是流干了,已没泪可流。

    胡杨的生命结束了,但其展现出的不屈不挠、顽强的精神却永存。

    大禹治水铸就中国魂

    大禹治水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可以说家喻户晓。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给我讲过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最令人难忘的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第一次过家门,正是刚刚喜得贵子之时,可以想象大禹初当爸爸该有多么喜悦,多么想看到自己的亲骨肉,大禹也听到了婴儿的啼哭,但是他以治水为重任,怕延误治水时间,毅然从家门走过,没有踏进家门看一眼哇哇啼哭的儿子。

    大禹第二次过家门的时候,儿子都会叫爸爸了,由于工程紧,他与怀抱着儿子的妻子在家门口匆匆一见,却依然没有走进家门。

    儿子10多岁的时候,大禹第三次经过家门,尽管孩子用力拉他回家,他还是没有进家门,他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儿子,治水非常紧张,不能在家停留,在儿子泪眼模糊的注目下,大禹又走向了治水工地。

    在大禹英明领导下,经过1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奋斗,终于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流人大海,治水终于获得了成功,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相传黄河上游的龙门山上的禹门口就是大禹开凿的,“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就诞生于此。据说山西省芮城县东南的神柏峪,是大禹勘察水情、并在河边柏树上拴马歇脚的地方,此处建有禹王庙。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山建有大禹的陵墓一一禹陵。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多处纪念大禹的古迹,如安徽省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官、山西省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省开封市郊有禹王台、湖北省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省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对大禹的怀念。

    人们之所以敬重这位伟大的英雄,是因为大禹具有大公无私、忘我工作和为民牺牲的精神,成为亿万人民的楷模,这种大禹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脊梁,民间用多种方式进行歌颂和赞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