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麓湖,在唐代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经湖水灌溉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
杞麓湖距离通海县城1.5千米,与秀山紧密相连,又称通海湖,属南盘江水系,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十数米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
杞麓湖流域,居住着汉、回、蒙、彝、傣、哈尼等多种民族,是云南省通海县较重要的水资源,具有工农业用水、调蓄、防洪、航运、旅游、水产养殖等功能。因此,杞麓湖流域是通海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通海县生存发展的基础,通海人民把杞麓湖称为“母亲湖”。
杞麓湖,属富营养型湖泊,水质污染以有机污染和氮、磷污染为主。年平均水温15.6℃;原有鱼类区系组成比较简单,其组成为:祀麓鲤、大头鲤、云南鲤、翘嘴鲤、鲫鱼、泥鳅、星云白鱼杞麓亚种、黄鳝、鲶鱼、乌鲤等10种土著鱼类。20世纪60时代以前主要是自然增殖,以后开始进行人工放养,人工投放和随之而入的鱼类有鲤鱼、白鲫、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中华鲚皱、麦穗鱼、棒花鱼。现有鱼类4科18种,土著经济鱼类产量大为下降,大头鲤、魿鱼已几乎绝迹,乌鲤、祀麓鲤、翘嘴鲤、云南鲤、白鱼等名贵经济鱼类已濒临灭绝。
杞麓湖沿岸烟柳迷茫,平畴千顷,村落棋布。面积40多平方千米,湖内盛产鲤、鲫、大头鱼等。岸边有人工筑起的海埂,即可饱览湖光,又可在此闲钓,是我国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