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报告文学流变论-南国女性的现实报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论柳明的报告文学创作

    有关女性文学的研究和批判,是近些年间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个课题初露端倪的时候,柳明就以她的报告文学《别有一难在人间》引起人们的关注。此后,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的目光大多转向小说、诗的领域,从此,话题变得热闹而紊乱起来了。让人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到那些借助想象而创造的作品中去下巴!让人们去建立自己理想的生活和女性形象去吧!柳明依然脚踩在现实生活的厚土上,以报告文学为手段,去接近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女性以及她们精神行为的变化情形,在更加现实客观的基础上走着自己的女性文学创作和研究之路。如今,一本《南国佳人》、一本《南国女性》的报告文学集分别由作家出版社和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从而显示出柳明坚实的创作研究成果,亦为他人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现实的基础。

    我没有去打问柳明何以选择了这样的创作和研究课题。或是因为她自身的生活经历;或是因为她的工作环境;或是受到某个人、某种现象的触动;这些至今仍不明了的问题,今天看来,似乎不十分重要,因为它并不影响我们对柳明事实上的选择以及所取得成果的肯定和评判。然而,若是把柳明这种创作看成孤立偶然的现象,那也许容易使人陷入就事论事的狭隘范围内,不可能充分地认识在这种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及这种现象的自身价值。忽略了那些有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悲剧。这种现象人们并不难看到。

    在《南国佳人》的“后记”中,作者这样写道改革开放,最根本的是人的一次思想大解放。”我想,这样的见识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柳明的作品和怍品中的人和事提供了重要的途径。作为一位知识女性,她长期生活在至今仍然迷漫着浓厚封建思想、传统道德毒雾的土地上。过去,她不可能不接触到这样那样幸或不幸的女性,可这并没有唤起她写作的欲望和勇气。然而,到了1984年,当广东省省直机关的11位中年寡妇联名写信给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满含血泪地倾诉了她们不幸遭遇之后,柳明一下子被震动了。是新的历史时期,是伟大的改革开放战略的提出和贯彻,是思想解放的春风,吹开了人们久闭的心门,也唤起了柳明探究现实女性生活命运的激情。正是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生活,掀动了多年来看似沉寂但却掩隐着许多幸与不幸的女性生活之水,把一个个翻腾的心灵与生活活脱脱地显现出来,从而使其变得易于见识和接触。同时,也是这个新的时代生活,使柳明可能站在更高一些的基点上,鸟瞰涌动于南国人潮中的女性行踪。从环绕于不同女性人物身上那些历史的、现实的、精神的、行为方式的种种真实生活画面与人物形象上,看取女性命运的沿革及其不同的演变,并启动自己观察思考的机制,探源索秘。她试图在写实的基础上,准确而普遍地把握现实生活中的南国女性,把她们活的心灵、感情、行为、命运描绘给读者。

    女人的命运,似乎总是同她们的婚姻状况联系在一起。中外皆然6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女性是只有婚姻而没有爱情的。在婚姻关系中,她们只是作为配偶的一方才变得不可缺少,同时也如同物品一样任人配属于男方。历史上的婚姻悲剧或爱情悲剧,几乎都是因这种强行的配属而演化出来的3这种沉重的历史枷锁和传统的婚姻习俗观念,至今,虽然已有了根本性的转变6但是,并未荡然无存,它依然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变换着方式,以一种新的内容和面貌存在于生活之中。“中年男女再婚难”即是人间一难,亦是这种封建伦理传统和其它思想杂质的实际体现。读读柳明在《别有一难在人间》中所叙述的辛酸故事吧!那爱了几年却总因孩子们的阻挠而只能偷偷约会而不能成婚的男女;那指着亲生母亲的面说:“你嫁给他!你背叛了我的爸爸!你让我没脸在世上做人!”的儿子!那把父亲纯粹的感情和婚姻捆绑到金钱财产上面,为了自己想象中的私利而毁坏父亲安乐婚姻的儿女们等。这一桩桩现实的生活图景,真使人惊魂不静。为什么人们之间相互依恋的感情,既不违法,又不损道,可总是要受到他人这般严酷的对待呢?然而女性婚姻的不幸有时也并不全都是来自外界,而根源于女性自身,《外切圆》中那位掌握了高科技知识的女性在丈夫与之感情破裂之后仍然想用不离婚来惩处报复对方的行为,正反映着女性自身的一种迷失。与这位有知识的女性相比,《一个女人给一个女人的信》中,那位发现有人涉足自己的家庭婚姻,又见丈夫已明显的倾斜之后,即刻冷静而明智地撤退以追寻自我人格和感情生活的独立性、纯洁性的女人,尽管她亦经历过困惑不安,以自己的栖牲为代价,但她葆有的却是爱情、婚姻的自主权。而《二十年后的追悔》中的那位女性的痛苦叙述,正好验证了《外切圆》中那位高知识女性行为的不可取和《一个女人给一个女人的信》中这位及时退出的女性断然抉择的明智和正确。--在这些作品中,柳明不管是写争取还是退让,她的目标都不仅仅限于某一对婚姻的成与败,而是在渴望一种真正的男女平等,在呼吁建立起女性真正的自主、独立性。她既厌弃社会对女性过多的无理干预,同时也痛惜女性自身的麻木和反常的心理迷失行为。恰恰是在这所有的紊乱与冲突中,柳明期望能借助改革的春风,在人们的思想精神、观念剧变的今天,能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符合人的正常、正当要求的婚姻关系。或许(我的日子一一单亲家庭里的子女说)正给柳明的这种寻找以希望。这里面报告了不少子女,因新的生活变化而产生的新观念。他们对父母的婚姻生活表明了真诚的理解,并且以自觉的行为积极热情地促动着父母们新的婚姻及爱情生活。这些单身家庭中的子女们的言行,表现了一种新的人的观念和婚姻感情观。他们从对父母们的自主性的尊重进而理解并尊重他们对新的感倩生活与婚姻关系的选择。这对过去是一种挑战,对理想和未来是接近了一大步。同时,这些子女们也是在使父母享有人的权力的时刻,真正实现了自己的独立性。

    这一组环绕中年男女再婚问题的报告文学,把掩隐于生活激流之后的社会生活再现给我们,它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观念下应当进入定止状态的一部分人的燃烧感情及生活的新流动,并在这种变恒定为流的现象中,观察、体验到社会的变化与人的进步。柳明尽管看见并报吿着不少人们的辛酸栖苦,但当她可以理直气壮地描绘这一切,且已看到某些足以给人心灵的抚慰的行为的时候,她应该为自已的付出感到欣蕃。人们时常乐于承受幸福,却往往不敢正视苦难。其实,只有有勇气正视苦难的人才有可能找到通向幸福的途径。柳明正是从苦难出发而奋力寻找到通向幸福路径的人。她的这些作品犹如她的探路石,敲响在沉重的大地上,敲在人们感情和心的神经上。

    当柳明在奋力为那些中年男女争取再婚的自由奔走呼吁的时候,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现象却使她震惊,使她痛心,使她困惑不解。随着经济大潮在南国卷起,南国的富有和北方的贫穷对比愈加强烈。为了摆脱贫穷而得到富有,不少来自北方的年轻女性步入了南国的土地:“在她们知道在富有的地方生活也需要金钱的时候,她们却身无分文。结果,为了有钱,她们不惜以自己的贞操、感情、青春为资本投入,在富有了的时候,却已使自己变成了乞丐、暗娼,变成了毒化生活的腐殖物,也失去了她们人的尊严和美好的人生。”《沉香岛上的沉思》、《金色的魔鬼》、《低层次》等报告文学作品,是柳明投向生活这面的一瞥。不必尽述那各不相同的迷失和堕落情形;收起一些太容易流下的怜悯眼泪。金钱也许有该诅咒的地方。可那种并非完全出于无知而甘愿以肉体换得金钱,以丧失人格尊严而求取欢乐富有的人及其行为难道就该因其失去而给予同情吗?蔡特金曾说:“任何一个妇女,只要她感觉到要成为完整的女性,必须首先作一个自由的、健康地发展的人……”一切为了自由而舍弃健康发展的人,就不可能成为完整的人。那些流落、浮沉于南国生活潜流中的年轻女子的行为和结局证明,她们真正丧失的不光自由和女性的贞洁,而是丢弃了人的基本权利和品格。柳明的这些报告,揭开了南国热闹生活的面纱,暴露出令人厌烦的丑恶。这无疑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南国生活有所助益。当面对这些丑恶行为,的时候,柳明自然做了基本否定的判断。可是,或许是因为身为女性的原因,柳明在否定的过程中有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些许的理解乃至有限的同情。很不幸的是,正是因这些许的理解和有限的同情内容,让人感到了女性的软弱,看到了情感对于理性的溶化。影响了读者对事实的认识与判断。

    与此类作品有某种沟通或近似的作品还有《凤栖何方》和《清凉地》。前者写到南国做工的年轻女子感情生活中的彷徨及多种复杂情形;后者则把笔墨投向尼姑庵,报告了繁华闹市包围中的僧尼们的生活状况。大批的年轻姑娘到南国来求职打工,不少人在这里如愿以偿。有了落脚地、挣得了钱。可是,因为诸如户口等原因,她们只能作为一个近似流浪者的身份在这里活动。收益的诱惑,暂居的痛苦,渗透到她们的感情、婚姻生活中来了。从此又生出许多既令人吃惊,又让人困惑的许多风流故事,酸甜苦辣,难以尽叙。这种飘忽不定的生活,对她们也许不无磨练之处,然而,带给更多的人却是心灵的动荡不安。这些女工,由相对落后封闭的地方来到开放富裕的广东,她们经济上有明显收益,在精神、心理上同样得到了新生活的冲击,她们的自立意识,对生活、对婿姻选择的自觉性也随之加强。这本是一种进步6但这进步因受到外在的拘束而生出这样那样的烦蝻令她们痛苦。当人的生活和心灵无所栖居的时候,那种难言的失落感,那种来自心灵深层的苦闷就会扭曲人的正常行为。《凤栖何处》中的不少年轻女性所经受的正是这样的生活。这或许是文明与愚昧之交,富裕与贫穷并存,自主与囿拘相依等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怪异现象吧!鸡可归窝,凤却无处栖居,这是不幸,还是悲哀?还是一种向文明行进过程中的曲折与感伤?

    《清凉地》中,柳明以她女性的细腻笔触,报吿了尼姑庵中的人和事,这让许多不近此境的人会有许多信息的收获和眼界的拓展。不少年轻的女性,因为不同的原因来到这里,承受清静的抚慰,甘愿过一种艰朴的程式化的生活。她们几乎都有一个愿望,这就是与外部世界割断联系;在自我的苦苦修行中建立自我的信仰。然而,尼姑庵毕竟不是世外桃源,它不可能不受到外部世界社会人生变化的影响。几代僧尼,年龄不同;经历相异,加上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浸润,这就使她们的心路历程变得大不相同。尽管都遁入空门,究其根底,似乎谁也都难得真空起来。人生的某些欲望,女性的某些特点,都不时地犮右或影响着她们的心地和追求」从某种角度出发,《清凉地)实际上也是现实社会人生的一部分,它以其特殊的环境和生话内容为一些人寻找一处实现自我心灵行为安定的所在提供了方便。生在这里的人们,尽管有许多大异于普遍人生活的地方,但就其内在心灵来看,同样存在着许多复杂、微妙的内容,与普通人的生活难免不存在沟通联系和近似的方面。可以说,“清凉地”也是社会生活的一角,自然也是如今南国女性生活的一个侧面。

    毫无疑问,最充分,最能代表今天南国女性的当属柳明在《南国佳人》中报告的一些女性人物了。这些活跃于南国经济领域的女企业家们,以其特有的自信,才智乃至温柔的风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干出了令世人不无惊诧的业绩。像深圳贸易中心总经理这样的人物,她实现的岂止是事业上的成功!她在实现事业成功的同时,以她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把一种精神,把一种文明,把一种女性过去少有或得不到发挥的才智用实体写在了大地上。这类人物的出现,是开放改革的具体成果,也是女性自身对时代呼唤的一种回应。从她们的身上,人们再也看不到传统、愚昧的陈腐习俗对女性的损害情形了。她们以自己的言行摆脱了落后愚昧而不断地创造文明的财富。尽管中国的女性身上还有各样的迷失情形存在,她们的身上还有某些不同式样的枷锁,但毕竟我们从这些南国佳人的身上看到了希望之光,看到了理,想的晨曦。柳明在报告这些人物时所流露出的昂奋和激动之心,使她在别的女性身上感受到的那种沉重心情有所减轻。“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柳明的报告文学,常以深情引人,尽管她所叙述的情有清浊之别,但都内在真切。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位母亲,有时她的憎恶尽管十分痛彻,但到底总脱离不了母爱的牵扯。像《第一滴母亲的泪》中的描述;像报告那些到了南国还未来得及收获却已丢失了自己的年轻女性生活的文字,就存在着这样的情形。题材形象集中构成了柳明报告文学的特点,但这种集中在某些时候又对她的创作构成了局限,使她可能忽略了从更加广阔或多种视角上去认识对象,以致有的作品让人感到有些絮絮叨叨似的。另外,柳明在寻求女性解放和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好像不自觉地受到了某种限制,总是立足于女性这个基点上寻求外界的理解、支持以至同情。这在深层次上似乎还未能感知封女性真正解放的关键所在。女性之不同于男性,只不过是一神性别的区别。在作为一个人来对待时,她应当具有同男人相同的平等地位和尊严。至于过去女性总受歧视,那是社会自身造成的,自然不能代表真实本质的情形。女性的独立和解放,不是在乞求他人的宽恕、怜悯中实现;也不在超越自身或男性地位的地方实现,而在于以一个独立的群体,以自身独有的特性和创造显示自己的不可缺少和对社会、对他人的作用与贡献中来完成。故此,单从女性自身来寻求女性独立解放的途径,有时就会被许多表面现象所迷惑,陷入茫然的境地。并不是说柳明缺乏以上的理性精神,而是她的作品,有时因为对真实具体的人的报告不意间未能很好地兼顾到这种理性思考,真实和具象的东西掩隐或影响了这种理性的明晰度。

    泖明当然不是悲怆主义者。就她自身的经历讲,她是可以划归自强不息者行列中去的。但是,作为一个生活的观察者,作为一位以写真实生活事件为对象的报告文学作家,柳明在心理、情绪上明显存在着焦困的内容。这种焦困情绪不全来自她本身,而是复杂的社会人生的折射,解除它的办法自然也只能从现实社会生活实际方面去想主意了。然而,带着这样的焦困情绪投入创作,有时就难免把握不准对象,对象就有可能受到作家主观情绪的影响而得不到中肯公正的评价,或者只把结论停留在感性式的结论上。这样势必会影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内容的厚重。我以为柳明创作到今天,是应当正视这个问题了。若从主观一途考虑,我以为,柳明紧迫的工作除了更积极密切地追踪生活的最新潮头外,还需把相当部分的力量花费到对自己的理论丰富上面去。理论本身是一种基础性的建设,可它在不少的时候,又突出地表现出某种方法性的特点。有了它,人们在面对众多的现象时就不会手足无措,束手无策,可能就会表现得镇静自若,挥洒自如了。

    1991年4月19日

    祥会与人生脒动的报告

    一一序贾宏图《跨世纪人》

    在现今的报告文学作家叭伍中,赏宏图的资历已不浅,自他第一篇在全国获奖的作品《她在丛中笑》发表时算起,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但与相近资历的报告文学作家相比,贾宏图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贾宏图多年主持十象裉敗的新陴公务,这自然会彰响拖的写作活动;但对报吿文学持一种格外严谨的创作态度无疑也是作品量小的一个吊因。然而,诚如有人靳说,贾宏图拟乎蒼个苄俏涪的人。他的作品大多登载在北京的大报刊上,发表之后几乎篇篇都有反响,其作品获奖、转载率也较高,可请文迤熵畅。当我面对贾宏齒和他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他作品的这种俏,作为神文学现象,自然会引起探的兴趣。报吿文学有其独特的性能,比起诗、小说、散文氣除去真实牲的原则之外;它还十分強调现实性。正是这种现实性的要求,使报告文学作家必须与时代生活,与瑰实的社会人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然后在这种联系参与中不断产生出影响时代及社会人生的激情来。可又必须明白的强调一点,现实性绝不等同乎现时性。现实性属于历史范畴,雨现时性不过是个时间的概念。因之,只要作家准确地把握并描绘了现实生活中都些富有价值意义的题材,他的作品同时就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意义;如果只着眼于现时,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写作活动及成果亦就消失了。贾宏图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贾宏图在较深的层次上理解并遵循着报告文学的特性,很好地发挥并运用了报告文学现实性的机能,在较为阔大的背景范围上使自己的作品与现实生活、与读者的心理情绪贯通起来了。他既可以从那些平凡不显的人物身上见出社会生活的扭曲和是非的颠倒,也能像在《跨世纪人》中那样看出时间为人提供的机遇及人在这世纪转换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贾宏图的作品不同于那些看来炫目的题材作品,那些作品不少只是更多地具备外在的牵引作用,而缺少内在的引人深思、击打人心灵的力量。结果,尽管炫目,但稍纵即逝;尽管突然爆响,可顿然灰飞烟灭,很少给人留下多少印象。贾宏图的作品也许可以比作那种液体炸药,尽管它不存在地动山摇的震荡声浪,可它的穿透力和裂度却是相当强烈的。这就是贾宏图报告文学引人关注,以少胜多,少而富足的原因。

    当贾宏图真正地理解井把握着报告文学的现实性机能的时候,他就不再把报告文学的写作看成是个独立的活动,而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其创作的过程纳入到社会生活的河流中来了。这样,他的选材,他的发现,已不是出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于某种细小的习俗好恶,而是把服光投向广阔的生活,投向人生的大舞台。他为像米沙这样有才华,但却因为是个混血儿就遭到无端歧视压制的人而深为惋惜,为他不幸的命运鸣不平,为他的才华得到发挥而高兴。阿城继电器厂面临严重困难,整个工厂像散了架的机器。来了个党委书记王树本,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模范的行动使得这个厂子起死回生。

    他宇领职工开拓进取:使工人们的心重新燃起火样的热情。贾宏图及时地报吿了这里所发生的新局面与新变化,把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形象,把生活的希望传达给广大的读者。一位开个体照相馆的人成了全国人大代表;一位主持个体研究所的人敢于向医学难题、向权威挑战;为了一个人才的命运,一位基层党的支部书记在周围一片惊诧声中四处奔波,终于为其平了冤屈,使他的才智得以发挥;在4场重大的爆炸面前,入与人之间獒然集中表现出的理解与感情,表现出的集体主义精神等,都渐次辐辏于社会规实生活这个中心;显示着切实的参与行为。现实性的机能还本仅仅在于它是否面对并描绘了现实生活,它还应当具备对生涪有敏锐的洞禦力这个重要的内容。缺乏洞察力,犸是呆梭地去适应生活现实的进程,只是把报告文学作为传声简一样的梗用,那么,报吿文学树价值意义就将极大的被削弱变得可有可无了。

    报告文学理应在规实生活中起某种先専的作用,它可以也可能在对生活的本断了解发现中来成全自身并彩响生活规实。因之选取什么祥的题林对象,对宁成熟的作家来说,往往不是考虑如何去适应读者的心理和兴趣,而是从某神题材对象中看到了有益于现实社会生栝炳内容报吿苌将对现实有所促进二有人说,选材对报吿文学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实此种着法未必完全准确。简单地去捕挺埃发的爆炸性事件,以猎奇的眼光去选择对象,舍弃自我对生括的理解认识而以读者中某些凡俗兴趣决定自己的损告対象,并不能给作家带来多少先彩。因之,选择题材,在其深层次,实际上是体现着作家对生浩认识把搔的能力和生活态度的。有齣人是出于对社会生活的责任,有的人目的是通过对象显藤隹已的才气,有人为了金钱,等等,不苘的目的时常左右着对题材对象的取舍。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专写“广吿文学”,专写那些有关“爱情”、性、女性犯罪现象方亩内容的缘由了。贾宏图显然是将自己的报吿文学创作作为种参与现实社会变革的武擦来运用的。

    故此,他对题材的选择无疑都蕴含着他对社会生活的二种批评、倡导或期望等丰富内容。他赞扬陈秀云这样不願风险去维护人才的人物;他支持在艰辛的人生之旅中勇于奋争的侯明月;他对中苏边境由贸易而复兴的人民之间的友谊给予热情的报告;他对新任伊春市委书记杨光洪严肃党纪,破除不正之风得到群众欢呼深深的钦佩之情;他对五大连池市市委书记黎晶、大兴安岭地委书记张毅、绥芬河市市长赵明非在他们所在地区的作为及突出政绩的描写等,这都不是简单的题材选择问题。

    它是作家情绪、心理与之吻合的结果,是作家在这里找到了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生活态度的结果。题林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主题的选择和落实。贾宏图不是要简单地给我们讲一个个故事,也不是要为我们叨咕一个人的经历与他的政绩,他是要让我们从这些真实具体的人的事迹中感受到生活的变化及一个人如何可以依靠时代、环境所提供的机遇,为国家民族,为广大的老百姓做出许多有益的事。一个人,如果他把自己与时代生活、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扭结到一起时,他又能产生多少聪明才智啊。贾宏图的成功正在于他总能准确地把握生活的脉搏,了解民众的心理情绪,“击中当时绷得最紧的社舍的弦”。但能找准这个击打点,却并不是轻易就可实现的。

    贾宏图的报告文学与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割不?的联系,读者从这些作品中感知着生活的存在及其变化。贾宏图作品中更多的角色是一些普通的人,普通的基层干部。贾宏图从这些人的命运,从这些人的行为中去感知社会,去理解涌动于社会深层中的群众情绪。“春江水暖鸭先知”,他看似出笔细微,但却沟通着社会的全局。从米沙命运的改变,从安振东冤寒的平反到当上副省长,从个体户成为“中国的‘新议员’”,民办中医研究所申请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等这些具体的生活现象,读者了解着生活的过去,也真切地感知着热烈的现实。这种立于基层,感知并报告社会生活变革的方式,表现了贾宏图报告文学创作的特点及纯朴厚重的风格。但更为重要的地方,我以为这一切还体现着作家强烈的平民意识和群众观点。

    而这一点,无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还是作家的角度看,都楚不该忽视的。文学的崇高和神圣,不是因为它成就了伟大的作家,而是它以鲜初的形象性和浓郁的感情力量使读者得到升华,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得到沟通,使社会和人生变得日益美好起来。因此,文学的目的并不是文学自身。把某一种文学体裁看成纯粹4形式,那是对女学的曲解和误导。对于报告文学来讲,作家自然是不能忽略送种文牵样式的特性,尊重弁有效地把握它的艺术规律,使萁本身那种分明的个性和独知性禧以逢4和存在。然而,报告文学本务的特性文要求它比小说、诗歌等其它文学样式更注重社会性,对规实生活更直接地发挥作用。

    一位具有远见的报告文学作家,大都会把成全社会又生的完美看得比成全自己艺术家的形象更为重要。贾宏图拫告文学中鲜喃的平民意识和群众观点,让我体会到他对这种文学式的徕入理解,也商时见出他对文孥创作抱有的先私纯洁态度,显示着某种人格的力量。在许多时候,报吿文学作家茬艺术上的不足或缺欠都被其人格4量所弥补。读者因为作象的赤诚和无私而对作家比他的作品抱有更多的热情。贾宏图对下层人物幸与不幸的关注和报告;他对那些关怀普播民焱锖绪心理及悲欢苦乐的的肯定与赞赏,时食使他报吿的細些凡或不平凡的人与事透着釦恶向善的期望」存在并闪射着美好的光芒。

    当米沙的劳动和才华得到承认与发挥;侯明月的慈善行为受到社会的称赞;陈秀去看到她费大力护卫的明珠般的人杨光斑闪耀-位老实巴交的老工人奉起酒杯对他的领导说王书记,请你喝下这杯酒。你放心,我房子还能对付,二子也上班了,没事求你。我着你一天太累,请喝口猶,表表我的心意”;伊春市的民众把十分热情的称被语言送给他们的市委书记,而金正是市委书记杨光洪坚持为政之道是“合民心,顺民意,平民愤,寮良情”为当地的人民实实在在地办事的回报。

    在报告着这一切内容的作品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作家甜蜜的微笑,看到他欣喜的面容,听到他舒畅的喘息。哈尔滨亚麻厂发生大爆炸,贾宏图面对这惨烈的一幕,几乎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他报告这里的大灾大难,痛彻的悲伤,真诚的肖责,无私的精神,使读到《大爆炸》这部作品的人都会不断动容。作家把自己的喜乐激动蕴含于作品的字里行间。但我们却绝少看到在不少作品中不难见到的那种自负的评判,那种露着得意的描写,那种似乎是以他人的心酸不幸编织着自己花地毯的叙述等。这不是也体现着一种人与文的风格吗!贾宏图从下层民众的心理、情绪及感受来探取社会的变化得失,又把促进社会入生的完善进步置于自己报告文学创作的动机之上,从而使他的作品似乎是在静穆中孕育着凝固:的美,如同艺术雕像,在寂静中不断地产生着诗和音乐,涌流着多种多样的生活的音信。

    在文学性的表现方面,在我的阅读体验中,行文质朴,叙述简捷,似乎是贾宏图报告文学的本色和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几乎看不到那种显然是刻意求得的结构方式和夸饰炫弄的语言。大多都是如同生活现实那样的色,在平缓中夹杂着冲突,在单纬中蕴藏着复杂,在细微中反映着巨大,在物化的表现中流露出精神的内容或许因为贾宏图与新闻工作有着很难分开的关系。因之,他对事实的重视超过对事实的剖析和评判。他相信每一件事实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他时常使自己躲起来,而把事实推到读者的眼前。这一点在《大爆炸》中表现得最为突出。面对那么多令人容易产生复杂感情的场景人物贾宏图陳是沉住气,只作真实具体的白描。结果,“此时尤声,胜有声”,掀起了每一位读者感情的波澜。

    报告文学的真实是事实的真实,正是这种可以验证的真实性,为报告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发出强劲的力量因之,对于事实的尊崇和对于事实的有效利用,是报告文学创作中一个很值得探究的课题。而被人们视为报告文学艺术性的东西恰恰就是在这尊崇真实和有效利用真实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这个问题上,并不是人人都容易处理得好。创作的实践使我们看到,有的人视事实如上帝,极尽敬奉与信服,结果自己失去了应有的独立能动性,以致陷入到大量的事实中不能自拔,把作品弄成了事实的堆砌,缺乏有效的提炼与生发。但也有人,虽然也看重事实的至关重要性,可有时并未能把事实摆在适当的位置之上,使事实成了作家主观意志的附属,成了随意调配的零件。

    末了,读者从作品中看到和感到的似乎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作家创造出的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在处理和运用事实过程中出现的这两种偏向,都在有力地影响着报告文学的作用和力量。贾宏图的作品似乎十分看重事实和作用的,尽管有的作品在迷事实时还有迟重平实的不足,但还不至于被事实所累,使人感到已是举步艰难的地步。然而,因为对于生活事实的看重。所以,他又很注意对事实的选择和恰当妥切的使用。这种行为的结果;有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例如《她在丛中笑》中,“研制防爆整流器,危险性很大”,这一任务又必须由当时背负着不少政治包袱的安振东来承担,而出了问题,安振东实在担当不起。这时,陈秀云为了使这一工作得以展开,就写了十张条子;上面写道研制防爆整流器,危险性很大,如果出了问题,不由安振东同志个人承担,由党支部负责。”这个真实事实的描写,一下子就把陈秀云勇于承担责任,对安振东充分的信任及当时那个特殊的社会生活背景等内容反映得相当充分了。《解冻)中写到由一船西瓜的过境而逐渐展开的中苏边境贸易的细节;《大爆炸》中写到的“护士长一妈妈”,“先办了的结婚登记”及吴文英部长那推掉宴请去到工人的粥棚与工人共进餐饭的情形等等,都以看来细小具体的事实给人以触动和不易忘怀的印象。在报告文学创作中,是否勇于去面对各样的事实,这是个原则,但如何巧妙而又艺术地运用事实,使它为反映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本质服务,这却是需要智慧和才能的。

    诚然,事实的真实和存在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但事实并不能代替一切,有事实而缺乏对事实深刻的分析见解,使既有的事实由于作家的生发开掘而更富有社会价值,这同样是一种欠缺。而作品如果存在着这种欠缺,就不免会给人以平实的感觉,而少有那种灵动机智、深沉厚重的感染。贾宏图在许许多多的事实面前深思和动情,也不时地使读者伴随着他发生情绪的变化。然而,似乎他过于执着本色的描写,有时也就不完全适当地遏制了主观的能动性,使自己对生活的观照显得冷静,激情不足。把作品打磨得圆熟是一种才能,但削去作品的个性锋芒,却有伤于风格的建立。对于报吿文学来说,过分内向的表现是要提防的,因为它容易把作品导向纯客观式的介绍,使人容易忽略掉近的目标及现实性作用。我认为,若不是我主观的苛求的话,贾宏图的报告文学就应更热烈,更犀利,更富有灵智一些。文学评论是一种鉴赏,也是一种挑剔,我自知鉴赏的能力不足,其实挑剔也未必都是准确的。对于贾宏图作品的不满足之处,正是我热切期待的地方,但我并未忘记贾宏择使我受益的那许许多多。

    1993年3月30日修定

    对生活感应与攻守的记录

    --评杨守松的报告文学

    文学创作,被人们习惯地看成是一种个体的精神创造。这种见解,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各种不同文学体裁的创作,又有它特殊的个性要求。例如,报吿文学创作,就与小说、散文和诗歌创作有很大的不同。报告文学创作除去作家必须保持与社会现实生活有很紧密的联系之外,还与作家个久的社会经历,文化修养,乃至性格气质有直接的关系。一位不大与社会各方面接触、文化视野狭窄、性格内向柔弱的人,是不太容易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产生激情,取得丰硕成果的,这是因为报吿文学面对的是社会的各种领域、各色人等,它的创造是离不开作家对社会复杂局势和不同人物的认识与把握的,它需要作家有参与社会矛盾斗争的勇气,并敢于述说,自己的认识判断等,这些虽然不是明确的要求,但却是报告文学创作者不能缺少的主观因素,在事实上是决定影响着报告文学创作的特殊性要求。

    人杨守松是位适合于报告文学创祚的人。他对社会生活的投入与他那刚直性格及其良好的文学表现才情,都为他从事报吿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好的主观条件。可以认定正是因为这些自知与不知的内在因素,才使杨守松在写过散文写过小说的同时,把创作的重点和精力转向报告文学创作领域中来,而且不断的有令人欣喜的新收获(他的报吿文学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和地方的奖励)。如今,报告文学在杨守松的手中,确如同一件运用娴熟的工具,行动灵活,挥洒自如。他依仗着这样的工具,在社会人生的大潮中,左冲右突,来往便捷,既充分地表现着他自己的性格与创造,也表现着社会人生现实的方方面面让人法对他有所忽视。

    杨守松报告文学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他在作品中流露出的那种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热情。这种热情中既有他对生活的爱,也有他对生活的不满与批评。然而,这是一种带有分明责任感的挚情。纵观杨守松的报告文学,如人们熟悉的《“朱汉章现象”研究》、偶南大气候人《救救海南》、《昆山之路》、《苏州“老乡乃等,都非常能说明杨守松与生活变革步伐的种种密切联系。这种与生活割不断的联系现象本身,就事实上表现着作家对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更何况杨守松的联系不是简单的沟通,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顺从和适应。

    他的联系,是那种主动的介入,是那种把热情与理性结合起来试图参与生活变革的独立自觉行为。正因为有这种对生活独立自觉的参与意识,杨守松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就没有那种人云亦云,就势媚俗的平庸粗劣情形。杨守松很乐意接受生活中的善和美,却容忍不了生活中的丑与恶。所以,他的作品就总有一种内在的护善除恶,扬美鞭丑的激情。在朱汉章已取得显著医疗成果的时候,他就忍不住对那些贬低否认朱汉章创造的人提出责问;海南开发之初,在众多的人们欢呼海南开发成绩巨大的同时:由于组织工作的杂乱无章和许多人的盲目流动,以致使海南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和不该有的罪恶现象,他立即大声疾呼,喊出了“救救海南”的声音;昆山人在吴克铨等人的带领下,创出了一条自费开发致富的道路,杨守又满腔热情地以大量的事实依据,为这种创造精神和成果鼓与呼。杨守松在生活矛盾面前表现出的这种直率态度,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创作精神,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可以做到的。这是一种无私品格的体现,这是一种刚正人格力量的显示,更是对社会生活不断走向进步和明的二种赤诚的拥抱与-进。杨守松的这种抒为比起人们已多见的那种放弃自我独立性,一味地为某些个人的名利张目,卖力地围绕着各种“星”揺旗袖喊,吵吵嚷嚷的低俗举动真是大相径庭。

    报告文学创作,应是作家对规实社会生活釣一种真实能动的表现。那种只是机械客观地推摹生活人物和事件乃至矛盾冲突的报吿文学,尽管会有一定的社会信息作用,但它却与真正意义上的报吿文学之间存在着间距。那些只提供真实容观生活信息的作品并没有摆脱新闻报道的拘囿,自然也就不可能步入创造的天地。报告文学创作,既是对生活真实的一种积极能动的表现,文是1种在社会生活真实基础上的文学创造。因之,它必需有作家的主观发现与判断不可。报告文学的作家作品4若是缺少了这种独有的发现与判断,实际上也就失去他的创作价值,变得无足轻重了在复杂纷纭的现实生活中;报吿文学理应具备某种先知与启蒙的作用,它对于新的感知和对于旧的判断应该是十分敏锐而精到的。所以,在报告文学创作中若是排斥作家的理性精神和独立判断的权利,只是让他充当生活传声筒的作用,充当一种舆论的工具,那么,报告文学事实上也就被阉割取消了,留下的只能是一神文明的悲哀!

    杨守松的报考文学之所以为我及许多的人们看重和欢迎,除了他对现实生活所抱有的那种热情态度之外,还在于他对生活现实所具有的多种卓识与判断。杨守松的卓识自然不是什么脱离实际的幻想和臆说,而是建基于实生活基础上的那些超前的发现。他在矣克铨首办自费开发区,大力兴办乡镇企业这件重要事件面前,就没有像有的人那样畏首畏尾,态度含混乃至疑间丛生指责不断。他看到这是一条既符合昆山实际环境又是经过努力可以而且业已见效的经济探索活动。尽管那时,国家有关开发区的政策,优惠条件等还15对昆山的这种行为给予明确的态度,但昆山人自力更生,独辟蹊径,自我解放,积极开创的这种精神却有力地激发并感染了身在其中的杨守松,杨守松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这里不应再保持沉默。

    于是,他步入开发区,走到各乡镇去接触那些正顶着非难不知前景如何的开拓者、企业家,在他们的身上他感到了力量,辨明了是非和正误,看到了昆山之路的广阔前景。杨守松再也不能忍耐那种对峙的局面,他把自己鲜明的态度和充沛的热情投向《昆山之路》并报告给广大的读者。“昆山之路”后来被经济界,被国家有关部门给予高度评价,视为一种更富实际意义的开发形式在许多地方发生效用,虽然不能说是杨守松的功劳,但确实与杨守松的呼喊报告有相当关系的。不要轻看杨守松在昆山天平上所加的砝码,促使天平倾斜的作用。这其中隐含着风险,也更表现着一种在矛盾冲突时的智慧与选择。不敢去承担风险的人,也许就绕道而过;缺乏智慧和卓识的人也许就是别样的选择方式。杨守松在生活对象尚未定型的时候表现出了自己认识行为的坚定性,这是不同凡俗难能可贵的。

    到了《苏州“老乡”》的写作时,杨守松有意识地省略和简化了不少乡镇企业迅速壮大现象,却把目光集中对准了那一个个由老乡正在转变为经济领域的能人;由种田的“泥腿子”变成企业经营行家的人的身上。杨守松在这些人的转变过程中一再地发现,人的思维方式,观念行为改变的艰难和极其重要性。在苏州地区那一大批脱颖而出,带领群众迅速致富的乡镇企业家中,给人感觉最强烈的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自由与开放,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封闭的日子太无奈”,“改革没有禁区,有禁区不叫改革”,“守法不守旧,照办不照搬,自信不自满”,“野心不可有,雄心敢在手”等许多很富实际操作经验又有哲理的理论。

    在这些鲜活的言行与创造性的经济活动者身上,杨守松感受到了人的活力与生活的勃发生机,进而为人的这种转变感到非常的高兴。他在《苏州“老乡”》中形象生动地报告了一批这样的人物,又环绕着这些人物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地报告了苏州地区经济活动翻天履地的大变化情形。在这里,杨守松的报告不被纷纭的经济活动现象所累,而把探求生活变化根源的笔锋伸向人的精神领域,透过可视的现象对其进行理性的剖析,这样,苏州变化的诛底就被他揭开了,也同时使他的报告文学具有了深层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民占人口总数中的大多数,因之,迅速使农民在思维观念,行为方式上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使他们丢掉包袱,步向1文明之路,这对于改变国家的面貌是一个极重要的任务。也许,杨守松的《苏州“老乡”》在这些地方,能给人不少的启示。报告文学不是真实生活现象的简单罗列,它需要有穿透浮云的理性光茫。杨守松的报告文学既不惧生活之严峻现实,又能把冷静的思考和理性判断置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因之,他的报告文学作品就在开放的视野下有某种特写镜头般的深入,在很丰富的写实笔墨中有感情与理性的力度。不空泛,少铺陈,总能在不同的方面给人触动和启发。

    在其表现力方面,除却始终充溢着一股内在激情之外,杨守松还是十分重视作品的结构布局的。他的作品,大都涉及面广,内容纷纭丰富,可他总能把大量的素材组织编排得有条不紊,虚实有致,把具体的描述与综合的考察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紧凑完整。杨守松的作品,语句简短生动,富有节奏,写人绘事颇具感染力,但杨守松的作品可能是多有论辩之态,所以在反映人的复杂心理矛盾和情感方面似不充分,过于冷峻。而文学是需要从精神感情方面给人多些冲击的。

    1993年12月10日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