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上说,天下洪水滔滔,无边无涯,好在“诺亚方舟”保住了人类祖先的生命。
诺亚方舟真假暂且勿论,看来蛮荒时代人们对自然灾害恐惧至极。
自然灾害威胁古人,也威胁现代人。面对雪山崩塌、岩浆喷溅、洪水掀浪、大地颤抖,现代人同样感到恐怖。地球灾变,不时将人类卷入惊惧、痛苦和无奈的命运之河。
法国阿尔卑斯山滑雪场蓝天如洗,雪峰闪光。一阵风起云涌,穿梭嬉戏的俊男靓女悉数被雪龙卷走。据报道,1970~1992年间,仅法国就发生14起雪崩,最严重的伊泽尔谷地雪崩,有250人埋于雪下。洪水之害远甚于雪崩。1987年,孟加拉突降暴风雨,洪水袭击了全国64个县中的47个县,2000多人死亡,受灾人数达2000万,1300万公顷的农作物、2万千米道路及722座桥梁和涵洞被冲毁,约80万灾民染上痢疾,近百人丧生。中国1998年南方特大洪灾,长江中下游低洼地区几成泽国,18个省市2亿人民饱受洪涝之苦。1993年,美国中西部连降暴雨,密西西比河上游及相关河流洪水泛滥,直接经济损失100亿美元。
北美常受飓风袭击。1965~1992年,6次大飓风和风暴给美国造成1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树如草秆,房若枯叶,疾风过处,尽数席卷,仅1992年的安德鲁飓风,对个人财产造成的损失就达73亿美元。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在美国登陆,给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和亚拉巴马等州造成巨大破坏,整个受灾范围几乎相当于英国国土面积。据报道,在受灾最重的密西西比州,沿海遭飓风袭击最严重地区90%的建筑已“完全消失”。飓风造成至少近200人死亡,经济损失高达250亿美元。
繁荣的庞贝古城竞选活动渐入高潮,街头行人辐辏,店铺顾客盈门,突然一阵电闪雷鸣,火山熔岩和滚烫的火山灰将整座城市吞没。“一代名城何处寻,唯有细沙千古流”。20世纪90年代,菲律宾火山喷发给人类留下最新的记忆。1991年6月5日凌晨,皮图纳博火山喷发的宽达10千米的火山灰、岩石和烟尘随着“云雅”台风由天而降,大地顿时陷入一片黑暗。记者报道说,劫难过后,火山附近的美国克拉克空军基地面目全非,似乎变成月球表面。基地被七八英寸厚的火山灰覆盖,光秃的树杆如同铅笔,飞机掩蔽所无一完整,泥石流横断路面,“昔日壮观的空军基地呈现出凄凉的景象”。另一座马荣山火山遭到几代菲律宾人的诅咒,火山下的黎加实比市曾被火山埋没,仅留下一座教堂顶部供后人怀古凭吊。1993年年初,马荣山火山再发淫威,3万灾民逃离家园。记者冒险进入火山口附近,讲述道:“这是一片死亡地带,一个人和三头牛的焦尸在烈日下淌血、发臭。没有一只苍蝇和蚂蚁,也没有一棵绿树或青草,生命在这里已完全止息。”
2005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岸以外的缅甸板块和印度板块发生移动,导致发生里氏9.0级的地震,掀起的巨大海浪在印度洋上以高达645千米的时速飞快推进。这场海啸灾害波及11个国家。正在享受圣诞假期的海滨度假者眼看水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冲来,却无法逃生。据统计,印度尼西亚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10.4万人,斯里兰卡3万多人,印度1.5万人,泰国5000人。此外,马尔代夫、缅甸、孟加拉国和多个非洲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
雪崩、洪水、飓风、火山喷发、海啸虽为患人类,但依现代科技,一般可作准确预报。虽然财产受损,保全生命却无大碍。皮图纳博火山爆发前半年,美军基地人员即陆续转移,1万多人组成的蛇行车队在火山爆发前数日逃离基地。马荣山火山爆发前,居民也已疏散。
地球灾变后果,莫大于地震。它会借春明景和、波澜不兴、风雨祥和之时,趁月光似水、万籁俱静、人不知防备之际,突发雷霆之怒,崩山裂石,倒海翻江,将人间繁荣顷刻之间化为瓦砾。
1923年9月日本关东大地震,东京房倒屋塌,大火蔓延,14万人死于非命;1934年1月印度地震,死亡3万人;1939年智利地震,死亡2.8万人;1944年阿根廷圣胡安地震,死亡上万人;1948年厄瓜多尔地震,死亡3万人;1970年秘鲁瓦拉斯地震,死亡7.5万人;1972年尼加拉瓜地震,首都马那瓜被夷为平地;1985年墨西哥地震,首都1/3建筑被毁,3.5万人死亡。
20世纪最惨烈的地震发生在中国唐山。1976年7月28日凌晨,强震突袭唐山,地震造成20多万人丧生,36万人受重伤,70万人受轻伤。
20世纪90年代,有两次大地震发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日本京都。1994年1月17日凌晨,里氏6.6级地震撼动了洛杉矶城。震后,50万人断电,20万人无水,2500座建筑毁坏,7000人伤亡,2万人无家可归,仅洛杉矶一市经济损失逾300亿美元。1995年1月中旬,日本京都发生大地震,死者逾5000人,房屋损坏7万余栋,经济损失达600多亿美元。
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东北部的里氏9.0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1万多人丧生。由于这次地震导致的核事故,引发的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量。
人们希望能把准地震的脉搏,能像对雪崩、飓风、洪水和火山喷发一样作出准确预报。多少代哲人和科学家曾为此努力,但终不能如愿。
1994年洛杉矶地震后,当地报刊评论说,地震学家想尽一切办法预测地震,然而加州地震还是发生了,“这说明地震预测是门艺术,不是科学。”美国国家地震中心地球物理学家斯·科亚纳吉称:“大部分科学家都认为,在我们有生之年,准确预测地震是不可能的。”在西班牙格拉纳达举行的国际地震会议上,专家们认为:“从技术上讲,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法国巴黎大学地震系教授马达里亚加等认为不存在地震的周期性,还有的学者认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混乱现象”。
地震难预测,但并不能阻挡献身于这一事业的科学家们的努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巴·罗曼诺维奇对过去80年发生的地震进行研究后发现,地震是在作全球转移,周期为20年或30年。他认为这种地震的全球现象会有助于作出准确预报。日本研制的利用宇宙对地壳变动作三维精密测定的新式系统,利用几座天线同时接受距离地球几十亿光年的类星体发出的电波,来精确测定电波到达的时间差和类星体与天线之间的距离。此方法据称可每天捕捉地壳的微妙变化,为预测地震发挥作用。墨西哥已投入使用新型电子警报系统,仪器可在地震发生前1分钟自动向墨西哥城电台和电视台发出警报信号。日本、美国、俄罗斯科学家还利用地下发出的微弱电波作预测地震的线索。实验证实,地震发生时岩石会发出电磁波,法国、俄罗斯联合小组计划把人造卫星发射到300~500千米的高度,以测定电磁波与地震的关系。
多年来,中国在地震预测上取得了不俗成绩:较准确地预报了十几次里氏5.0级以上的地震。其中,在1996年新疆伽师地震群和1999年辽宁岫岩地震在震前几天内均作出了准确预报。
人们寄厚望于他们,因为科学家们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决心。
二、墨西哥城的“墨”色天空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人类生活在污染十分严重的空气里,那就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亡。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以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却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因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
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位于该国中南部高原的山谷中,海拔2240米,号称世界最高的城市,面积达1500平方千米,人口多达1800多万。市内以及城市周围星罗棋布的古印第安人文化遗迹是墨西哥也是全人类文明历史的宝贵财产。然而,作为西半球最古老的城市,墨西哥城的污染在全球也是非常有名的,有人甚至用“烟雾弥漫,天日难辨”来形容墨西哥城的污染状况。1992年,联合国把墨西哥城的空气描述成这个星球上污染最严重的空气。6年后,当地的空气为墨西哥城赢得了“世界上对孩子最危险的城市”的称号。
墨西哥城里的300万辆汽车、炼油厂和许多工厂林立的烟囱,每天产生约1200吨污染物。一年则要向空气中排放350万吨一氧化碳、45万吨二氧化硫、35万吨碳氢化合物、27万吨氮氧化合物和43万吨尘埃,等等。即使是在晴天,这个城市的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在污染严重的日子里,整个城市淹没在黄不黄、灰不灰的烟雾之中。路上骑车的人们不得不戴上口罩,正在飞行的小鸟会突然死亡,而小孩在画天空时,用的是褐色彩笔。在城郊的埃卡特佩克,每天街道和房屋都被白色粉末所覆盖,当地居民说像下“雪”。而那种“雪”是顺风从城市附近工厂吹过来的碱粉末。墨西哥城每年都要拉响十几次烟雾污染警报,甚至致使工厂停工,中小学停课。
在这样的污染环境中,许多墨西哥城的市民,特别是老人和儿童感到眼睛刺痛,不由自主地流泪、干咳,甚至出现呼吸不畅、头痛等症状。为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墨西哥城设立了许多类似电话亭的氧气亭,居民投进2美元的硬币,便可进入亭内呼吸1分钟的纯氧。20世纪80年代末,墨西哥城设立了25个氧气亭,平均每个亭为80万人提供氧气服务,但是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科学家们称,长期的空气污染正在毁掉该市市民的嗅觉。据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开展的一项实验显示,生活在墨西哥城中的市民,和附近小镇及农村的居民相比,城里人分辨日常的气味诸如咖啡、橘子汁等要吃力得多。同时还发现他们更难嗅出已腐烂食品的气味。专家们称,由于每天吸入了太多的有害气体,导致他们的嗅觉受损,甚至嗅觉死亡。丧失嗅觉的威胁促使政府发出了一系列长达一年的警告:避免外出锻炼或遛弯儿!
2240米海拔高度的墨西哥城由于含氧量低,燃料在引擎中的燃烧不充分,所以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专家们警告说,如果墨西哥城大气中悬浮粒子的平均浓度提升10%,那么每年将可能会导致4000多人死亡。
除了地理原因和人口原因之外,超过350万辆行驶在街道上的汽车成为造成墨西哥城严重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这些拥挤的车辆每天排放出大量的尾气,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和悬浮颗粒物。因此,墨西哥城的防治污染工作主要围绕控制汽车尾气展开。
进入21世纪,汽车污染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汽车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它对世界环境的负面效应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危害城市环境,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使城市环境转向恶化。有关专家统计,到21世纪初,汽车排放的尾气占了大气污染的30%~60%。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尾气污染有愈演愈烈之势,由局部性转变成连续性和累积性,而各国城市市民则成为汽车尾气污染的直接受害者。
三、消失的国度——图瓦卢在告诉我们什么
图瓦卢群岛分布在夏威夷与澳大利亚之间130万平方千米的赤道海域上,由7个环形珊瑚礁岛和2个珊瑚岛组成,陆地面积总共只有26平方千米,最大海拔高度为5米,这些岛屿面积狭小,地势低洼,最高的地方不超过海平面4.5米。
在这浩渺大洋里的小岛国上,人们过着与世无争、简单朴素的生活。然而,人类,尤其是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过度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却使他们不得不代人受过,面临灭顶之灾。
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和毁灭性的风暴已经开始吞噬海岛。在过去10年里,瓦伊图普岛的海滩向后退了3米。努库费陶环礁附近的一座小岛已经被“淹没”了;另一座也几乎消失了,现在海水正吞噬着小岛残存的1/3陆地。从前巨浪和风暴往往在11~12月份出现,但如今它们可能随时降临。在富纳富提的最北端有一座炮台,它是美军于二战期间在海岸高地上架设的,现在离海边只有6米远了。在岛的南端,有一座临海的会议大厅,据老人们讲,这里曾经是小岛的中心。
2001年年初,联合国政府的气候变化问题小组公开了一份以3000名科学家调查为基础撰写的报告,预言到2010年,海平面将在现有基础上再上升18~80厘米。在过去10年里,海水已经侵蚀了图瓦卢1%的土地。目前,几个岛上已出现了被海水侵蚀的大洞。从中冒出来的海水又破坏了农民的良田,这些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专家们预言,如果地球环境继续恶化,在50年之内,组成图瓦卢的9个小岛将全部没入海中,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而它们变得无法居住的时间也会大大提前。在这种情况下,图瓦卢政府所能采取的最好办法是举国移民。
在最近三五年里,已有5000多名图瓦卢人,陆续地告别了自己的家园,在新西兰安了家。但是图瓦卢尚未搬走的其他国民呢?更何况即使人们找到了新的家园,这个国家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难道只能随被淹的岛屿一起消失在万顷海波中?
其实,图瓦卢所面临的危机并非个案。在南太平洋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卡特瑞岛,这一切同样已经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因为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卡特瑞岛上的主要道路水深已经及腰,农地也全变成烂泥巴地。卡特瑞岛的一位环保人士保罗塔巴锡说:“我们已经持续被海洋力量攻击,还有持续不断的洪水,原有的地区都被改变了,被破坏殆尽,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没了。”
而位于南亚恒河三角洲上的罗哈恰拉岛本来与哥拉马拉岛咫尺相望,现在已经沉没在波浪之下。这座岛屿是两年前被海水吞没的,导致7000多人无家可归。哥拉马拉岛本身在过去的几年中也失去了1/3的土地。北面的撒格尔岛现在居住着2万名因海水腐蚀而失去家园的难民。加尔各答加达乌普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地质学家苏加达·哈兹拉指出,“这些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哈兹拉说:“喜马拉雅冰川的加速融解使河流水量暴涨,河水在人们居住的平坦三角洲上横冲直撞。孙德尔本斯和住在印度一侧的400万人危在旦夕。在过去几十年里,该地区失去了72万平方英里的土地,这个地区都在经历一场灾难,其严重性完全可以看做即将到来的情况的警告。”
来自哥拉马拉岛的一位名叫安古尔巴拉的妇女回忆了失去家园时的情形:“海水冲进我们家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我的孙子淹死了,大水冲走了一切……面对大海,似乎我们已无处可逃。”
四、敦煌城,你会在我们的视线里消失吗
频繁干旱导致缺水,而地下水超采,则会引起另一个恶果:地面沉降。
我国华北平原曾因为地下水严重超采,京、津、冀17条主要河流年均断流335天,产生了10多处地面沉降中心,最大地面沉降近3米,出现了总面积达4万平方千米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还往往与石油、天然气、固体矿物的过度开采有关。在乱挖滥采下,松散的沉积层或塑性的岩层下会形成负压或空洞,造成了超过自然沉降速度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人为沉降。地面沉降的危害,轻则引起建筑物的倾斜、开裂、倒塌,破坏地下电缆和管道系统,重则引起海水倒灌,甚至淹没城市;更为恐怖的是,诱发大地震,使城镇毁于一旦。
世界上人为因素造成沉降较为严重的国家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就大城市而言,则有美国的休斯敦、英国的伦敦、日本的东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等。我国的地面沉降同样形势严峻,西安、太原、济南、天津、北京、上海、哈尔滨等20多个城市都在悄悄地下沉。看来,天至今尚未塌下来的杞人之忧,当务之急倒是应转而叩问:地有没有先陷下去的危险?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指出,荒漠化的形成过程是当前最严重的环境危机。据联合国专家们估计,全世界35%以上的土地现正处在沙漠形成的直接威胁之下。每年有2100万公顷农田由于沙漠化而变得完全无用或近于无用的状态,每年损失的农牧业产量价值达260亿美元。
近50年来,世界最大的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向南扩大了56万平方千米;而从卫星照片分析,它的北缘已分别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和地中海蔓延侵入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
现在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的国家达110多个,10亿人口受到直接威胁。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总面积的1/4,却仍然以每年5万~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张着。荒漠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沙漠是不适于人类居住的不毛之地。当沙漠向我们一步步逼近时,其先锋沙尘暴已不期而至。北京在新千年的第一天,开门迎来的是一场肆虐的沙尘暴,这给我们敲响了世纪警钟。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在冬春之季频繁暴发沙尘暴,起因于西北的五大源区: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我国内蒙古东部的浑善达克沙地和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区,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区,新疆北疆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区。沙尘暴的危害是严重的。1998年9月源于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的一次沙尘暴,不仅侵袭了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大量沙尘还通过高空一直飞扬到北美地区,形成大范围环境灾难。
英国气象办公室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预测出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他们发现,如果气候以目前的趋势持续下去,到2100年,地球的1/2地区将成为干旱区,1/3土地将成为沙漠,而非洲肯尼亚境内的游牧部落可能成为第一批灭绝的人类。参与研究的科学家们说,由于计算模型中没有考虑到碳循环,这个结果还有可能被低估。
由于荒漠化以及水土流失,目前全球土壤损失每年达到254亿吨。土壤的失去是很难挽回的,因为研究表明,在自然力的作用下,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须花费100~400年的漫长岁月。
土壤还受到另一个人为的可怕侵害,就是各种污染,如化肥、农药、有毒垃圾,等等。
其实,受化肥、农药、重金属、有毒垃圾等污染的又岂止是土壤。例如,施用化肥过量,会导致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偏高,出现硝酸盐污染。农药黏附在农作物上,部分则被农作物吸收,再被充作食物转移入我们体内。污染物通过降雨,溶入地下水,或随地表径流进入江河湖海。可以这样说,从天上到地下到海洋,今天,在这个地球上,已经找不到一片原生态的净土了。
五、“圣婴”——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原意为“圣婴”。19世纪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等西班牙语系的国家,渔民们发现,每隔几年,从10月~次年的3月,便会出现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层海水温度明显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东岸,本来盛行的是秘鲁寒流,随着寒流移动的鱼群,使秘鲁渔场成为世界三大渔场之一,但这股暖流一出现,性喜冷水的鱼类就会大量死亡,使渔民们遭受灭顶之灾。由于这种现象最严重的时期,往往在圣诞节前后,于是遭受天灾而又无可奈何的渔民,将其称为上帝之子——圣婴。后来,在科学上,此词语用于表示,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平方千米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时,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可比常年高出30℃~60℃。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厄尔尼诺现象,又称厄尔尼诺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是沃克环流圈东移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度尼西亚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气候变化的主要动力源。通常情况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陆西侧,有一股北上的秘鲁寒流,其中一部分变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动。此时,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风使暖流向太平洋西侧积聚,而下层冷海水则在东侧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宾以南、新几内亚以北的海水温度升高,这一段海域被称为“赤道暖池”,同纬度东段海温则相对较低。对应于这两个海域上空的大气也存在温差,东边的温度低、气压高,冷空气下沉后向西流动;西边的温度高、气压低,热空气上升后,转向东流。这样,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个海平面冷空气向西流,高空热空气向东流的大气环流,这个环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东南信风。但有些时候,这个气压差会低于多年平均值,有时又会增大,这种大气变动现象被称为“南方涛动”。
当厄尔尼诺发生时,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迅速升高,主要降水区由印度尼西亚地区,东移至日界线附近,直接导致该海域和南美太平洋沿岸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异常多雨。厄尔尼诺还会抑制西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多。
另一方面,厄尔尼诺事件,又使热带西太平洋降雨减少,造成南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厄尔尼诺还会导致加拿大西部、美国北部出现暖冬,使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
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台风减少。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的产生个数,及在我国沿海登陆个数,均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国北方夏季易发生高温、干旱。通常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当年,我国的夏季风较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我国中部或长江以南地区,我国北方地区的夏季,往往容易出现干旱、高温。1997年,强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北方的干旱和高温十分明显;再次,是我国南方易发生低温、洪涝。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次年,在我国南方,包括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容易出现洪涝,近百年来发生在我国的严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我国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尔尼诺便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容易出现暖冬。根据近50年的气象资料,厄尔尼诺发生后,我国当年冬季温度偏高的概率较大,第二年我国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区,往往出现大范围干旱。1997~1998年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造成严重灾害。当时,墨西哥部分地区,因干旱时间过长,地里甚至会喷发出火焰和烟雾。
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则是当代科学之谜。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风、地球自转、地热运动等都可能与其有关,也是赤道暖事件剧增的可能原因之一。二是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在东南信风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水被风吹起,向西北方向流动,致使澳大利亚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约50厘米。当这种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后,海水就会向相反方向流动,即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流动。反方向流动的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尔尼诺暖流,其尽头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响,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区,变成了暖水区,该区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尔尼诺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域大范围内,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涨。
六、“圣女”——拉尼娜现象是怎么回事
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拉尼娜是西班牙语——“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它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一般情况下,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在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
最近一次拉尼娜现象,出现在1998年,持续到2000年春季趋于结束。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通常交替出现,对气候的影响大致相反,通过海洋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改变大气环流而影响气候的变化。从近50年的监测资料看,厄尔尼诺出现频率多于拉尼娜,强度也大于拉尼娜。拉尼娜常发生于厄尔尼诺之后,但也不是每次都这样。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相互转变,需要大约四年的时间。我国海洋学家们认为,我国在1998年遭受的特大洪涝灾害,是由“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和长江流域生态恶化共同引起的。
那么,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和信风的增强相关联。因此,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当信风加强时,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有利于信风加强。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历史上出现过的拉尼娜年份有:1954~1955年,1956~1957年,1963~1964年。1968~1969年的冬季,我国也出现了很严重的低温雨雪异常天气。国家气象中心综合分析了这些年份的气候变化后认为,这个调皮的“小女孩”将对今年春、夏气候产生以下三方面的影响:春季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增多;全国出现干旱的范围较大,森林火险等级较高;南方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大。
1998年5月,厄尔尼诺现象才告结束,全球气候尚未恢复正常,拉尼娜现象又出来为患,令不少地方分别出现严寒、暖冬、风雪、干旱和暴雨等灾害。从世界范围来看,拉尼娜现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风雨和洪灾,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引起干旱,在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酿成洪灾,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区,则是异常的潮湿天气,与厄尔尼诺引起的现象正好相反。
2008年,我国再次受到拉尼娜的影响,南方出现了四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对南方早稻播种的影响有:华南地区在2月中旬~3月份的早稻播种期天气,华南南部较常年同期偏差;华南北部,较常年同期偏好,仅在3月中旬前期有2~4天的低温阴雨天气,对早稻播种影响不大,江南地区春播气候条件偏差。台风活动的影响:拉尼娜年,由于热带太平洋海温西暖东冷的结构,使西太平洋暖流区对流活跃,容易造成夏季台风活动偏多,初夏生成台风和汛期,影响我国的台风较为活跃,并有利于北上台风的活动。
七、欲哭无泪的河水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信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人类疾病80%与水污染有关,据此统计,50%儿童的死亡是由饮用被污染的水造成的;12亿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患上多种疾病;每年世界上有2500万名以上的儿童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死亡;全世界因水污染引发的霍乱、痢疾和疟疾等传染病人数超过500万,水质的恶化,已经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
2000年1月末,瓢泼大雨袭击了罗马尼亚北部边境。暴雨冲刷着当地一座名叫乌鲁尔的金矿。随着水位越涨越高,洪水漫过了金矿里一座储存氰化物废水的水库,如猛兽一般,向下游直冲而下。
第二天黎明,这座废水大坝内的水面上白花花一片全是死鱼。更严重的是,罗马尼亚金矿氰化物泄漏,不但污染了附近的水库,10万公升毒液通过河道流入附近的索莫什河,而后汇入匈牙利的蒂萨河。到2月11日,剧毒物质随着蒂萨河水滚滚而下,进入前南斯拉夫境内,并在两天后侵入国际性的水系——多瑙河。从索莫什河到蒂萨河,从蒂萨河到多瑙河,河中的鱼儿大面积死亡,河岸两旁的动植物也难逃此劫。由于沿河各国实施的紧急措施得力,所幸没有人员中毒。匈牙利等国深受其害,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都遭受一定的影响,严重破坏了多瑙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并引发了国际诉讼。这起炼矿场氰化物废水泄漏事故,也演变成为一起国际性的污染事件,美丽的多瑙河成了死亡之河。
这起特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者——罗马尼亚“乌鲁尔金矿”是一家国际合作企业,其一半属于罗马尼亚,另一半属于澳大利亚的埃斯姆拉达有限公司。事故发生后,这家公司并不想为这起环境灾难负责,并公然在澳大利亚珀斯总部发表声明说:“目前没有证据说明,我们公司的废水泄漏是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直接原因。”此举遭到了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强烈抗议。
这起造成重大影响的多瑙河被重金属污染事件,并不仅仅只是个例。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此类事件在各国不断上演,造成的危害程度也不断加深。
1950年,在日本水俣湾附近的小渔村中,发现大批精神失常而自杀的猫和狗。1953年,水俣镇发现了一个怪病人,开始时步态不稳,表情痴呆,进而是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身体弯曲,高叫而死。1956年,又有同样病症的女孩住院,引起当地熊本大学医院专家的注意,开始调查研究。最后发现原来是当地一个化肥厂在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时,采用成本低的汞催。
1955~1972年,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两岸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中妇女比男士多,患上此病,则全身骨骼疼痛,不能行走,故取名为“痛痛病”。经调查,这是一起镉中毒事件,起因是附近的电镀厂、蓄电池制造厂及熔接工厂或因采矿工业含镉之废水未经适当处理而径行排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1979年3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81人死亡。
有毒重金属对水资源的污染正在逐渐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问题。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石化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百千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重金属在人体内能和蛋白质及酶等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失去活性,也可能在人体的某些器官中累积,造成慢性中毒。镉、铅、铬、砷和汞是与人类中毒相关的重金属。被镉污染的水、食物,人饮食后,会造成肾、骨骼病变,摄入硫酸镉20毫克,就会造成死亡。铅造成的中毒,引起贫血,神经错乱。6价铬有很大毒性,引起皮肤溃疡,还有致癌作用。饮用含砷的水,会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砷使许多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造成机体代谢障碍,皮肤角质化,引发皮肤癌。汞的化合物能溶于水,并通过皮肤吸收和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主要集中在肝、肾、脾及骨骼中,它的毒性是积累性的。汞中毒病状感觉疲乏、头晕、易怒,随后发生颤抖、手脚麻痹,吞咽困难、耳聋、视力模糊、肌肉运动失调,进一步发展到出现情绪紊乱、神经中枢失调,语言不清,最后昏迷致死。有机磷农药会造成神经中毒,有机氯农药会在脂肪中蓄积,对人和动物的内分泌、免疫功能、生殖机能均造成危害。稠环芳烃多数具有致癌作用。氰化物也是剧毒物质,进入血液后,与细胞的色素氧化酶结合,使呼吸中断,造成呼吸衰竭窒息死亡。
八、水资源将会是未来战争的导火索
地球上的水只有2.5%适宜饮用,而且水资源分布得极为不均衡。2006年年底,80个国家宣称国内水资源短缺。全球人均拥有7500立方米的水,欧洲人均拥有水量为4700立方米,亚洲的该指标为3400立方米。各国的人均耗水量差异很大,欧洲和美国就相差数倍。据联合国评估,目前每年的淡水缺口为2300亿立方米,这一数字到2025年将上升到1.3万亿立方米~2万亿立方米。一些资料显示,再过1/4个世纪,2/3的地球人将遭遇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全球每年有近6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荒漠。水资源不足会导致卫生条件低下,世界上每天大约有6000人因此而丧生。在逾20%的陆地上,人类活动已经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负荷。
水质也在恶化,近95%的工业废液年年不受监管地倾倒进江河湖海中。酸雨在很多国家早已不罕见了。如果污染势头得不到遏制,水也许会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面临的局势越来越严峻。美国新任能源部长朱棣文曾警告,2010年以前人类或许会因为水资源的缺乏而造成农业的彻底消失,主要城市都将面临水资源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式,那么很快我们就将面临全球范围的经济崩溃——这不是来自金融危机,而是来自水资源危机。
如今很多专家都认为,继反恐战争时代之后,在未来几十年内接踵而至的是资源争夺战,而水资源将成为主要争夺对象之一。西方专家和政治家均对此事表示出严重忧虑。根据英国环境专家公布的一份名为“国际警告”的研究报告,如果人们对水资源保护不力,那么全世界将有46个国家在未来因面临环境变差和水资源危机存在爆发暴力冲突的可能。另外还有56个国家可能因同样问题引发政局动荡。
而早在1995年,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就曾表示,下一个世界的战争不是石油战争,而是水战争。在2006年召开的讨论气候变暖问题的一次峰会上,当时的英国国防大臣约翰·里德警告说,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冰川消融、水库污染等情况愈演愈烈,爆发武装和政治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他认为,全球水危机危及世界安全,英国军队应当做好参与解决因水资源耗竭而引起的武装冲突的准备。
作出这种预测的并非只有里德一人。几乎同时,法国国防部长米歇尔·阿利奥·玛丽表示:“未来的战争是争夺水资源、能源,可能还有食物的战争。”在粮食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米歇尔·阿利奥·玛丽的话值得特别关注。联合国大学校长汉斯·范·金克尔也曾指出,因水资源引发的国际和国内战争有可能成为21世纪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007年4月,在美国海洋中心提交给美国总统的一份报告中写道,水资源不断减少是国家安全的一项严峻威胁,一些退役的海军和陆军将领提醒总统说,美国未来将被卷入一系列严酷的水资源争夺战之中。
2007年12月3日,在日本举行的首届亚太水首脑会议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录像讲话认为,洁净水资源短缺可能成为未来国家间发动战争的“有力诱因”。他说:“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不断被破坏、浪费和减少,人类最终的归宿是坟墓。水资源缺乏威胁着经济和社会财富增长,也是引发战争和冲突的诱因。”
九、春天应该是寂静的吗
现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地方已没有鸟儿飞来报春;清晨早起,原来到处可以听见鸟儿的美妙歌声,而现在却只是异常寂静。鸟儿的歌声突然沉寂了,鸟儿给予我们这个世界的色彩、美丽和乐趣也在消失,这些变化来得如此迅速而悄然,以致在那些尚未受到影响的地区的人们还未注意这些变化。
从全世界传来了关于鸟儿在我们现今世界中面临危险的共鸣。这些报告在细节上有所不同,但中心内容都是写继农药使用之后野生动物死亡这一主题。例如,在法国用含砷的除草剂处理葡萄树残枝之后,几百只小鸟和鹧鸪死去了;在曾经一度以鸟类众多而闻名的比利时,由于对农场喷撒药而使鹧鸪遭了殃。
在英国,主要的问题看来有些特殊,它是和日益增多的在播种前用杀虫剂处理种子的做法引起的。种子处理并不是新鲜事,但在早期,主要使用的药物是杀菌剂。一直没有发现对鸟儿有什么影响。然而到1956年,用一种双重目的的处理方法代替了老办法,杀菌剂、狄氏剂、艾氏剂或七氯都被加进来以对付土壤昆虫。于是情况变得糟糕了。
1960年春天,关于鸟类死亡的报告像洪水一样涌进了英国管理野生生物的当局,其中包括英国鸟类联合公司、皇家鸟类保护学会和猎鸟协会。一位诺福克的农夫写道:“这个地方像一个战场,管理人员发现了无数的尸体,其中包括许多小鸟——鹅雀、绿莺雀、红雀、篱雀、还有家雀……野生生命的毁灭是十分可怜的。”一位猎场管理人写道:“我的松鸡已被用药处理过的谷物给消灭掉了,一种野鸡和其他鸟类,几百只鸟儿全被杀死了……对于我这个终生的猎场看守人来说,这真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看到许多对松鸡在一起死去是十分可悲的。”
在一份联合报告里,英国鸟类联合公司和皇家鸟类保护学会描述了67例鸟儿被害的情况——这一数字远远不是1960年春天死亡鸟儿的完全统计数。在此67例中,59例是由于吃了用药处理过的种子,8例是由于毒药喷撒所致。
第二年,出现了一个使用毒剂的新高潮。众议院接到报告说在诺福克一片地区中有600只鸟儿死去,并且在北易赛克斯一个农场中死了100只野鸡。很快就明显地看出了与1960年相比有更多的县郡已被卷进来了。以农业为主的林克兰舍郡看来受害最重,已报告有1万只鸟儿死去。然而,从北部的安格斯到南部的康沃尔,从西部的安哥拉斯到东部的诺福克,毁灭的阴影席卷了整个英格兰农业区。
在1961年春天,对鸟类死亡这一问题的关注已达到了这样一个高峰,竟使众议院的一个特别委员会开始对该问题进行调查,他们要求农夫、土地所有人、农业部代表以及各种与野生生命有关的政府和非政府机构出庭作证。
一位目击者说:“鸽子突然从天上掉下来死去了。”另一人报告说:“你可以在伦敦市外开车行驶一二百英里而看不到一只茶隼。”自然保护局的官员们作证:“在本世纪或在我所知道的任何时期中从来没有发生过相类似的情况,这是发生在这个地区最大的一次对野生物和野鸟的危害。”
对这些死鸟进行化学分析的实验设备极为不足,在这片农村里仅有两个化学家能够进行这种分析。目击者描述了焚烧鸟儿尸体的熊熊篝火的情景。然而仍努力地收集了鸟儿的尸体去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除一只外,所有鸟儿都含有农药的残毒。
可能由于间接吃了有毒的老鼠或鸟儿,狐狸也与鸟儿一起受到了影响。被兔子困扰的英国非常需要狐狸来捕食兔子。但是在1959年11月~1960年4月期间,至少有1300只狐狸死了。在那些捕雀鹰、茶隼及其他被捕食的鸟儿实际上消失的县郡里,狐狸的死亡是最严重的,这种情况表明毒物是通过食物链传播的,毒物从吃种子的动物传到长毛和长羽的食肉动物体内。气息奄奄的狐狸在惊厥而死之前总是神志迷糊两眼半瞎地兜着圈子乱晃荡。其动作就是那种氯化烃杀虫剂中毒动物的样子。
在所有这些情况中,人们都回避了去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是谁作了这个决定,它使得这些致毒的连锁反应运动起来,就像将一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水塘,这个决定使不断扩大的死亡的波纹扩散开去?是谁在天平的一个盘中放了一些可能被某些甲虫吃掉的树叶,而在天平的另一个盘中放入的是可怜的成堆杂色羽毛——在杀虫毒剂无选择的大棒下牺牲的鸟儿的无生命遗物?是谁对千百万不曾与之商量过的人民作出决定——是谁有权力作出决定,认为一个无昆虫的世界是至高无上的,甚至尽管这样一个世界由于飞鸟耷拉的翅膀而变得暗淡无光?这个决定是一个被暂时委以权力的独裁主义者的决定;他是在对千百万人的忽视中作出这一决定的,对这千百万人来说,大自然的美丽和秩序仍然还具有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深刻的和必不可少的。
春天是鲜花盛开、百鸟齐鸣的季节,春天里不应是寂静无声的,尤其是在春天的田野。可并不是人人都会注意到,从某一个时候起,突然的,在春天里就不再听到燕子的呢喃、黄莺的啁啾,田野里变得寂静无声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