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兵连的学员们从全国各地来到太原,在训练班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抗战爆发后,她们又奔赴各地,参与到抗日救亡的各条战线,她们将自己的人生在抗日烽火的洗礼中历练得更加辉煌。我们选取几个代表,透过她们的事迹,来回顾这些女兵们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她们是女兵连政治指导员刘亚雄、民族女英雄李林、浩气长存的朱坚、宁死不屈的梁淑媛、气吞山河的江涛。
刘亚雄,1901年出生于山西兴县,是开明绅士刘少白的女儿,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领导干部陈原道的妻子。她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内杰出的妇女工作者、社会活动家。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几十年如一日为党勤勉工作,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新中国建设作出了贡献。
她1923年考入北平国立女子师范大学,是进步学潮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学生会领导人之一,积极参加了1925年北京声援“五卅”运动和1926年的“三一八”斗争。1926年春在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师大党小组长、支部书记。1926年底被北平市委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3月回国,在中央组织部部长周恩来领导下工作,曾任中共江苏省委宣传干事、中共中央组织部科长。1931年初任中共河北省委秘书长,1931年4月在天津被捕,后被关押在北平国民党监狱。1932年9月出狱后到上海做女工党支部工作。上海党组织被破坏后又回到北平,先后在江苏、山西、延安、东北等地工作。1936年在北平见到薄一波,商定去山西参加党的统战工作,参加以薄一波为书记的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参与领导山西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的工作。1937年1月出任牺盟会创办的军政训练班女兵连的指导员。1937年8月,山西新军——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成立。不久,决死一总队开赴五台山开展游击战。根据薄一波的指示,刘亚雄出任游击队一区队指导员,开始着手组织抗日游击队。1938年任游击一团党委委员,1939年任晋东南妇女救国总会主席,1940年任晋东南第三专署专员,1942年去延安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七大后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作为妇女代表参加“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此外还曾任中共嫩江二地委副书记,中共中央东北局妇委副书记等职。1945年8月出任长春市市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全国妇联城市工作部部长。1953年任劳动部副部长,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兼驻交通部监察组长。是党的七届、八届党代表大会代表,八届二中全会补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是一、二、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常委。1979年任交通部顾问,1984年离休,1988年在北京病逝。
《人民日报》在《刘亚雄同志生平》一文中对她进行高度评价,称赞她“以坚忍不拔的献身精神完成了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交给她的种种艰巨任务,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些结语一点都不夸张,仅从她为抗日救国浴血奋斗这段革命历史中,即可得到明证。她在抗战中创造了三个“第一”:城市中第一支女兵连的政治指导员、组建青年抗敌决死队第一支游击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位女专员。在她光辉的革命生涯中,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担任第一支女兵连政治指导员的历程尤其值得一提。
1936年10月,薄一波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同阎锡山建立特殊统一战线的任务,组成以薄一波为书记的山西省公开工作委员会赴晋,刘亚雄作为公开委成员之一,参加领导牺盟会和山西新军的工作。“山西军政训练班”成立后,1937年3月,为集中全国抗日救亡的妇女积极分子组建女兵连,刘亚雄担任政治指导员,开始全心全意开展为党培养一批优秀女干部的工作。
在女兵连的操演场上,身为指导员,刘亚雄带领战士们一道摸、爬、滚、打,苦练各种军事动作,掌握杀敌本领。在政治工作方面,她对女兵们政治素养的培养极为重视,要求很严,经常对政治工作员们说:“这批女兵,应当看作党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保证在政治上不出废品。”她不仅亲自为女兵连认真上好政治课,还专程请薄一波、杨献珍、廖鲁言等前去讲授理论专题,然后组织班组讨论,使大家认清国内外形势,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理解,加强思想修养。她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学习的知识和方法教给大家,引导她们在课余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使女兵连里形成了浓厚、健康的政治空气。她还组织大家搞好形式多样的文娱生活,使整个连队充满着蓬勃的朝气。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还鼓励并安排女兵连派出工作队,到农村、到工厂,走街串巷,利用演讲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演出活报剧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起来抗战。太原城乡到处活跃着热血沸腾的女兵们。女兵连的学员们在刘亚雄的领导下勇于冲破旧中国的封建势力,在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知识青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此后,随着抗日烽火在全国燃起,女兵连的战士们纷纷走上抗日的各条战线,她们像火种一样燃烧在华北,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薄一波在1989年底出版的《刘亚雄纪念集序》中写道:“经过刘亚雄的辛勤工作和教导,训练班的女青年迅速成长,后来,她们历经战争的磨砺,大都成为我党我军的优秀妇女干部,其中绝大多数同志加入了共产党,可以说她是桃李满天下。”对刘亚雄的工作作出了充分的肯定。
六十年的革命生涯,六十年的艰辛历程,六十年的不懈奋斗,铸成了刘亚雄不平凡的一生。她是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的先锋与见证者,她的风范永存!
2.民族女英雄——李林
李林,原名李秀若。1916年出生于福建。幼年随父母侨居印尼爪哇岛,14岁时回国就读于福建集美中学。1933年考入上海爱国女中高中,十里洋场使她看到了人生百态及严酷现实,从那时起开始阅读进步书刊,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学生运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她积极参加了上海学生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成为骨干,与镇压学生的反动当局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也因此而被学校开除学籍。1936年8月,改名李林,考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系,并于这年冬天加入中国共产党。
绥东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救亡浪潮风起云涌。北平地下党号召党员和进步青年到抗日前线山西太原参加救亡工作。于是,李林告别了学生生涯,从北平来到太原,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军政训练斑,并参加了“牺牲救国同盟会”,被编在军政训练班第十二连。十二连是当时唯一的男女合编的连队,女学员编为一个班,她们是武装起来的第一批女战士。后来,军政训练班吸引了更多的知识女青年来参加,为方便管理,成立了专门的女生连队——十一连。十二连结业后,李林转到了十一连,担任了训练班内党的临时组织——特区的宣传委员兼十一连党支部书记。
李林以她的热情与才干,在十一连内起着骨干作用。在连队指导员刘亚雄和工作员陶佩清两位老同志的帮助下,坚决执行和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与政策。她待人热情,善于团结同志。针对学员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参差不齐的情况,深入战士中,分别做工作,她介绍不少女学员参加了“抗先”(民先)。在“抗先”负责人纪毓秀同志的动员和配合下,组织了街头宣传队、歌咏队,经常去工厂、学校和街头进行抗日宣传和演唱。尤其在“红五月”,以“抗先”(时党支部工作不公开)名义发动了许多人参加义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李林废寝忘食,常常很晚才能回到营房。正是在她的这些努力下,十一连的政治生活异常活跃,充满着青春活力。女学员们愉快地生活、学习、战斗着,她们为自己身为一个女兵而感到自豪。
李林不仅很好地完成了政治工作,而且对军事技术训练,也积极认真。为掌握军事要领和技术,她经常练得双肘结下了痂瘢,手上磨出了血泡;瞄准、刺杀动作,她更是反复地练习,直到掌握了要领为止。她的行动,使得看不起女兵的阎锡山部队的旧军官,也不得不佩服地说:“了不起!”同连和外连的男女学员也无不交口称赞。
1937年5月,李林结束了“女兵连”的军政训练,被组织分配到了抗日前线大同,担任了中共雁北工作委员会(对外称牺盟雁北中心区)宣传员,迅速打开大同抗日救亡运动的局面。9月,大同失陷。李林跨出雁门关到了抗日前线,她日夜奔波在平鲁、右玉、山阴、偏关、绥南一带,坚持抗日宣传并发动群众,在各地培养了不少的抗日干部,其中包括雁北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妇女干部。同时建立了人民武装,1937年11月,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建立,她担任政治主任。在带领部队随晋绥边特委向雁北挺进的路上,她和指战员们英勇奋战,打退了内蒙李守信的伪军,这是她从军后的第一仗。以后,在杀虎口附近他们又与日伪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1938年3、4月间,经过几次战斗他们从敌人手中缴获了近百匹马,用它们装备了游击支队,步兵成了骑兵,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骑兵独立营,李林担任了教导员。经过战斗的洗礼,她学会了打仗,很快成了传奇式的女英雄。她奋勇善战,驰骋在雁北、绥南等抗日游击战场上。她率领部队横扫日寇,奇袭顽敌,屡立战功。日伪听了她的名字都不寒而栗,曾悬赏重金买她的头颅。
1939年,阎锡山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0月,日伪军向晋绥边区进行了第七次大规模的“扫荡”。两千多敌人,分兵七路向我根据地进犯,企图摧毁抗日根据地。李林乘敌人后方空虚和换防之际,率部袭击了敌岱岳据点。在这次战斗中,她亲自带领机枪班冲过铁路,配合八路军和民兵,化整为零,用机枪向敌据点扫射,一直打到了岱岳街上,敌人受到巨创。当时,大同的敌人出动飞机救援,但也无济于事。搜山的敌人不得不惊慌地撤退下来。李林他们为其他被包围的各机关团体解了围。
1940年1月初,粉碎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雁北行政代表大会选举抗日民主政权,李林当选为晋绥边区十一行政专员公署秘书主任。虽然做了行政工作,但仍不忘武装斗争,她还直接领导着专署的警卫骑兵连。1940年1月底,她参加晋西北代表大会,当选为晋西北行署委员。会上贺龙同志亲切地会见了她,并称誉她为“女英雄”。
1940年4月下旬,日寇集中一万兵力,猖狂地向边区腹地进行第九次“扫荡”。敌兵力众多,来势凶猛,晋绥边特委、十一专署机关、群众团体和所属的几个训练班共500余人,在平鲁县东太平村被敌人包围,情况万分危急。为掩护机关人员和群众突围,李林率领专署警卫骑兵连猛烈冲杀,吸引了敌人的兵力。她一马当先,率领战士一面射击,一面向村东大沟驰去。骑兵连冲入敌阵,一时杀声震天。战士们奋勇冲杀,最后被敌人包围在小郭家窑村后荫凉山顶上。她率战士们沉着应战、英勇抵抗。最终,敌众我寡,许多战士牺牲了,李林也身负重伤,为免被俘,她用手枪击穿了自己的咽喉。殉国时年仅24岁。
李林牺牲后,中共中央妇委发来唁电,赞誉她为“全国同胞所敬爱的女英雄”。她在最艰苦的雁北边区与日军浴血奋战,坚持敌后游击战争达三年之久。她机智果断、英勇顽强,不愧为一位模范的共产党员,一位优秀的指挥员。同时,她又是一位杰出的群众工作者,与群众血肉相连。她为无产阶级的神圣事业,为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在敌后战场上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她为民族而生,为民族而死,无愧于“民族女英雄”的光荣称号。
3.人民的好干部——朱坚
朱坚,原名朱淑荣。191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洪善北营村。北营村当时是山西省中共地下活动的重要地点。赖若愚的夫人王子如曾以小学教师的身份,在这里开展工作。朱坚的三哥朱指南、四哥朱荣男也很早就参加了革命运动,是大革命后期的中共党员。在兄长和老师的影响下,朱坚很小就倾向革命,积极传播和阅读由中共地下党员冀步青在太原创办发行的革命刊物《乡村小学周报》等,在同学和一些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36年,朱坚高小毕业,即参加了薄一波领导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因为意志坚定、勤奋好学、为人正派,组织上认为她很有培养前途,于第二年调往牺盟会开办的军政训练班十一连学习。在训练班中,朱坚穿上军装,扛起枪,和女同志们一起学习政治经济学、大众哲学、唯物辩证法,上军事课。在这里,她不仅受到较为系统的革命理论教育,也培养了一定的军事素质,并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共得到了锻炼,增长了斗争才干。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山西也成立了由牺盟会领导的新的抗日武装力量——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军政训练班中的一部分女学员参加了这支抗日新军,朱坚即为其中英勇的一员。由于追求进步,抗日坚决,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8年初,部队转移到晋东南沁县、沁源一带,建立太岳抗日根据地。朱坚与十一连的其他许多女同志一样,由于工作需要,由部队转到地方,投入到开辟根据地和地方政权建设的工作中来。她先后担任太原三分区妇女武装部长、襄垣县妇救会主席,在妇女工作中做出了显著的成绩,成为山西妇女工作的骨干。
1942年2月朱坚调任偏城县妇救会主席。在偏城,她经常深入桑栈、小交、圣寺驼等山村,发动群众,组织生产,宣传妇女解放,帮助女性放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组织坚壁清野、站岗放哨、盘查坏人,发动妇女群众支前和做好根据地建设等各项工作。大部分时间,她都和群众在一起吃糠咽菜,住土窑,睡土炕,一同劳动,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深得群众爱戴,被称为“人民的好干部”。
1942年5月,侵华日军三万余众、分九路对我太行革命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妄图一举将我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主力消灭。在紧急情况下,全县干部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立即背起行装分散到各个山村,去发动群众紧急组织起来,开展反“扫荡”斗争。朱坚一行四人奉命到偏城县北部青塔乡小山交、南艾铺一带活动。她一路走来,一边继续检查各村“坚壁清野”情况,继续发动群众反“扫荡”,一边向外突围。5月23日,朱坚和偏城县粮食局会计蒋玉堂到达小山交村村长高焕美家里,听取高焕美的坚壁清野汇报。当晚宿在高焕美家。5月24日,天还未亮,朱坚和蒋玉堂离开小山交前往北寺峪村,在申祥家吃早饭。这时,日军“扫荡”的机枪声不断,情况十分危急。朱坚她们一行四人离开申祥家前往北岭,白天隐蔽在南崖头树林里,夜晚继续向外转移,不幸被沙帽山顶敌人一个排哨发现,同行两人牺牲,朱坚受重伤被俘。日军从发式和脚上看出她是抗日工作人员,撕破她的上衣,用刺刀顶着她的胸膛威胁,妄图从她口中得到重要情报。朱坚无畏无惧,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日军用战刀削掉她的双乳,用刺刀刺穿她的五脏六腑。这位巾帼英雄、民族忠魂,傲然挺立在敌人的面前,把最后一滴血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朱坚牺牲时年仅23岁。由于战争,其遗体被暂时掩埋在牺牲地附近。1946年5月3日,朱坚牺牲4周年之际,偏城县党政军民为缅怀先烈、昭示后人,在鹿头村建起一座陵园,安葬了朱坚。朱坚的英雄事迹将似漳河水一样滔滔不绝,永远滋哺教育着后人!
4.宁死不屈的女战士——梁淑媛
梁淑媛,1914年出生于山西平遥县梁坡底村。地主家庭出身。
1929年考入平遥县女子高小,虽出生在有钱人家,但她学习成绩却很出色。她的班主任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女体育教师,在其影响和教育下,梁淑媛接受了进步思想。她曾和几个同学一起剪掉长辫,留成短发,却因此受到学校当局的扣押。经过这次风浪,梁淑媛开始感受到时代的风云与社会的脉搏。
1932年,梁淑媛从县女子高小毕业后,渴望进入县中读书。但当时县中不招收女生,为争取女子在县城中学读书的权利,她与雷德容等历届女毕业生在进步教师赵嵩岳、梁松坡与平遥中学附属高小历史教师任行健等人的支持和指导下,多次找平遥中学校长侯良生和县长周敦信谈判、讲道理,坚决要求当局给女子以平等求学权利。经过长期斗争,于1933年夏赢得入县中学习的权利,梁与女高历届毕业的30余名同学一起步入平遥中学就读。在学校中共党组织的影响下,积极参加驱逐反动校长的革命活动。1935年12月,由郝广仁、胡忠烈介绍,她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寒假,向家乡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揭露国民党当局不抗日打内战的罪行。她的抗日活动,遭到父亲的阻挠和威胁,她全然不顾。1936年9月,考入太原女子师范学校学习,在这里积极参加了由太原女师等二十几个学校的学生发起的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请愿活动。
1937年2月,梁淑媛经党组织介绍到山西牺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女兵连学习,并任女兵连“民族解放先锋队”负责人,“民先”是党的秘密外围组织,梁淑媛以合法身份为党开展工作。她经常深入到学员中,向她们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以她特有的宣传艺术和政治活动能力,吸引了不少进步青年,并介绍她们参加到“民先”队伍中来。她也经常与其他女学员一起深入到工厂、街道进行宣传。她满怀激情,慷慨陈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女兵连训练结束。通过训练班中的学习和训练,梁淑媛在政治上更加成熟。被分配到平遥县牺盟会,前往平遥中学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她团结动员了许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教师和学生,投入到抗日救亡斗争中来,还吸收了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牺盟会。她经常带着积极分子深入到乡村、集镇发表演讲,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教唱抗日歌曲,排演抗日小戏,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同年11月,在洪洞县参加八路军,入随营学校学习。次年1月,被分配到洪洞县牺盟会工作。在战斗岁月中,与洪洞县县长高希敏(共产党员)相爱,结为革命伴侣。同年夏,一起调往坚持敌后抗日的六专署工作。高希敏任六专署秘书,梁淑媛作交通站工作,搜集情报,传送文件。1939年春,升任专署宣传科科长。
同年12月,阎锡山发动进攻新军的“晋西事变”,即“十二月事变”。梁淑媛夫妇同时被反共的国民党顽固军抓捕,不久高希敏被害。阎军软硬兼施,妄图从梁淑媛口中得到共产党和牺盟会的内部情况。梁坚贞不屈,视死如归。1940年1月,被阎军乱石砸死在荒野山沟中,年仅26岁。
1956年,国家民政部追任梁淑媛、高希敏为革命烈士,并颁布了“烈士纪念证书”。1983年,又重新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人民将永远怀念自己的优秀儿女!
5.气吞山河的女烈士——江涛
1940年4月末,在阳城秋川河畔西山坡边,一阵沉闷的枪声响过,又一批革命志士饮恨倒下。其中有一位不屈的女烈士,她就是江涛。
江涛,原名姜淑贞。她1915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县的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刻苦攻读,加之天资聪颖,性格刚毅爽朗,深得同学称赞。在校时就被选为学生自治会主席,思想激进。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学校后,同学们都满怀悲愤,哭喊一团,江涛愤然而起说:“同学们,国难当头,哭有什么用!让我们以实际行动来救国吧!”长春沦陷后,延边各县均被日寇占领,所到之处烧杀抢劫无所不为,同胞们呻吟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国破家亡,使她热血沸腾,深深埋下了抗日救国的种子。小学毕业后,在老师和亲友的资助下,进入吉林女中读书。学校实行奴化教育,江涛为之十分气愤,在进步同学的影响下,参加了散发抗日传单等活动,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3年,因参加由吉林地下党领导的“红五月”斗争,往各校散发抗日传单,遭日本宪兵特务搜捕,无法在吉林活动。8月,与一部分同学流亡关内,来到学生运动的中心北平。经同学介绍,进入竟业中学,参加了反帝大同盟和共青团。一面读书,一面做“学运”工作。
1934年春,江涛被吸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事地下工作,开展学生运动。其间她两次遭到逮捕,均因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而使敌人一无所获。后被判刑五年,关押在南京军人监狱。在狱中,她与战友们同甘共苦,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并坚持学习,与难友们一起参加了反抗残酷虐待的绝食斗争。1936年,被关押到南京反省院。
1937年1月,经党的营救出狱,不久恢复了党的组织关系,重新回到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北平。近三年的监禁,使她身患各种疾病,但这些都不能阻止她投入到新的革命战斗中去。1937年,由党组织派遣到山西工作,到军政训练班十一连受训。在十一连期间,她表现突出,学习、工作积极认真,在连队发挥了骨干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后,江涛分配到太原市四区牺盟会工作。她工作泼辣,敢于吃苦,经常深入到太原砖瓦厂等单位,对工人进行抗日宣传教育。她和工人们一起游行,向工人们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以悲愤的歌声激发了工人们的民族仇恨和爱国热情。同年9月,调任阳泉牺盟会。在党的领导下,她组织了正太铁路工人武装自卫队。日军侵入娘子关后,她又到榆社、沁县等地任牺盟特派员。1938年4月,任牺盟长治中心区干部训练班主任,先后负责了两期训练区级以上干部的工作。她对工作认真负责,经常在蓖麻油灯下备课学习到深夜,早上又总比别人起得早。她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善于与人谈心,至今晋东南许多干部,一提起她的名字都说:“江涛是我们的好老师。”
1939年9月末,江涛到与顽敌斗争的最前线阳城县任牺盟特派员。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12月,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江涛在随决死三纵队从沁水柿庄往高平撤退途中旧病复发被捕,被押至阳城岩山阎军监狱。
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关押着30个难友,只有她一个女的。窗户全部用砖堵住,里面一团漆黑,对面看不见人。地上只扔着些稻草,每顿饭清一色的稀粥。而且江涛还患有严重的痔疮,放风时须得人扶。尽管这样,江涛仍然乐观开朗,鼓励大家进行斗争。她不断地唱,唱《我们在太行山上》,唱《义勇军进行曲》,唱《国际歌》,特别喜欢唱她平时总是不离口的《流亡三部曲》。每当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时,常常泣不成声。她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斗争意志,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斗争。
1940年4月,阎军撤离阳城时,对关押的革命志士下了毒手,江涛就是第一个被枪杀的人。临刑前,敌人刨了一个坑,威胁江涛,但她视死如归,昂首迈向土坑。秋川河畔西山坡边,一阵沉闷的枪声响过,江涛为革命献出了她年仅25岁的生命。她牺牲后尸体被当地的一个牧羊人掩埋,1979年移灵于阳城烈士陵园。
江涛的一生,无愧于她的名字,就像松花江的浪涛,勇往直前。她的精神,像巍巍青山,岿然不动,永远受到人们的敬仰!
女兵连的这些精英们,通过在连队中的军事政治训练,提升了政治修养与军事素质,培养了与敌斗争的才干。在抗日战争中,或是担任领导职责,带领群众胜利地完成了各项组织任务;或是直接参加对敌武装斗争,转战在华北各地。她们身先士卒,多人在战斗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们是女兵连这支英雄队伍的中坚力量,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知识女性的杰出代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