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生于山东省泰安县,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任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小甘河村党支部书记。在任支部书记12年间,他带领群众发展林业经济,先后荒山造林4400亩,使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83%以上。大力发展烟草种植和制种玉米产业,每年烟草收入近40万元,税收近10万元,旱田玉米种植户年均收入近万元。同时,还引导村民发展了绒山羊、养蛙、养蚕、种植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的良好局面。在他的带领下,小甘河村获省级文明村荣誉称号。2004年12月,辽宁省委追授赵景顺“为民务实清廉的优秀农村基层干部”荣誉称号。
咱村有个焦裕禄
——追记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小甘河村农民致富带头人赵景顺
在长白山余脉龙岗山系的沟岔之中,有一个不足400口人的小山村,这就是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小甘河村。10多年前,村里流传着顺口溜:“一进小甘河,步步黄泥坨;晴天疙瘩道,雨天步难挪;两步一抬脚,三步一提鞋;病根在哪里?三差与三多。”
近10年来,小甘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4年,摘掉了后进村帽子,成为全县第一批省级文明村,村里形成烟草种植和玉米制种两大产业;1995年全村完成高低压改造任务,解决了村民用电线路老化问题。1998年,全村率先在全镇消灭了草房,140户村民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2002年,小甘河村实现了光纤联网,村民看上了有线电视,喝上了自来水;到2003年,全村年人均收入由1992年以前的不足400元,提高到3050元,增长了7.6倍,提前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的目标,村内12条巷路全部铺上了柏油,安了37盏路灯,修建了900多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修建了2座凉亭,村图书文化活动室有千余册科技图书供人参阅。
小甘河村为何变化这么快、这么大?村民们都说:“因为有了赵景顺,他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
执着追求 执政为民
县委书记上官惠廷说:“景顺任村干部的12年,是廉政、勤政,不断进取的12年。”
9月27日下午,记者从清原县城乘车北行55公里来到小甘河村,在路上遇见一位农家妇女。
“大嫂你好,我是《辽宁日报》的记者。今年风调雨顺,村里的庄稼一定有个好收成吧?”
“今年收成确实好,你记者是来写好收成的?咱村有个好干部焦裕禄,你为啥不写?”
“景顺12年来带领全村走富路,现在村里家家住砖瓦房过好日子,坐在炕上看有线电视,出家门就踩柏油路,晚上出门还有路灯照亮……可景顺却累倒了,48岁,年纪轻轻的就走了。”说话的农妇名叫周玉兰。
政声人去后。说小甘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景顺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岂止周玉兰一人。
“‘为民、务实、清廉’,是胡锦涛总书记对全党提出的要求,景顺用自己平凡的一生,忠诚实践着这六个大字。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2年,用1/4的宝贵年华,把一个贫困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农民说他是焦裕禄,我看一点也不过。景顺连续3年在农闲时住院治病,农忙时出院工作;1995年7月29日发洪水,他带领村干部坚持抗洪,三天三夜不回家。在他生命最后时刻,还建议妻子吴清香卖房还债,想的仍然是别人。这种求真务实、牢记宗旨、埋头苦干、心系百姓、力争上游的精神,是县委书记学习的榜样,也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我们县里把号召广大干部学习赵景顺,和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党员干部只要发扬焦裕禄精神、赵景顺精神,我们的面前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就没有比人还高的山,就一定能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宏伟目标。”9月28日,上官惠廷面对记者,谈出了对赵景顺的“领导评价”。
“赵景顺走了,他为党的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也给家庭留下10多万元债务。县委绝不让这样的好干部吃亏,绝不会让他的妻儿寒心;景顺走后,全县干部群众在半个月内捐款16万多元。大家只有一个心愿:要解决赵家的生活困难,让景顺在九泉之下安息。”上官惠廷话语动情,是他率先捐出500元的行为,引发了全县干部群众大力资助赵家的义举。
7月16日,也就是赵景顺逝世50多天后,中共清原县委作出了《关于向赵景顺同志学习的决定》,并组织赵景顺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县内外巡回演讲14场,与会干部群众达6000多人,大家聆听赵景顺的感人事迹之后,许多妇女泣不成声,许多汉子洒下热泪。
造林大王 造福一方
村民方树贵老汉说:“景顺有魄力,他是全村敢于承包荒山为集体植树造林的第一人。”
昔日小甘河村有“三差”和“三多”之说。“三差”指卫生环境差、经济效益差、治安状况差;“三多”指苍蝇蚊子多、上访告状多、村债务多。全村132户村民,外债高达37万元,人均负债1000多元。村领导班子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正常的税费收不齐,每年的工资靠高息借款发放;仅1988年至1990年3年间,村里就欠外债19万元。当时村里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随便打出租车、下饭店,每年招待费近3万元,村财政黑洞越来越大;村社会治安混乱,林业乱砍盗伐严重。当时林业部门实行“采造挂钩”政策:采伐1亩林子必须栽上10亩地的树。由于村领导班子管理不善,往往是砍了林子造不出林,有时甚至还赔钱。有一年,村里在大东坡砍伐20亩林子,采伐60多立方米木材,可经人暗掠暗偷,竟一分钱效益没出。有两户村民感到村子发展无望,搬到了外地谋生。
“要想富,植树造林是条路。”好好的致富路,为什么在小甘河村就走不通?
1987年春天,又逢一年造林时,小甘河村领导在雇人栽树的钱都拿不出来的情况下,决定运用经济杠杆推动造林任务的完成,于是公开招标选拔为村集体造林的承包人。由于这次发包风险大、利润薄,承包费要待3年林子成活后才兑现,当时没有村民敢站出来“接标”。
“我包200亩造林任务。”村里一个名叫赵景顺的年轻人勇敢地站了出来。
这时,全村人立即对赵景顺这个外来户刮目相看了。赵景顺出生在山东省泰安县一个贫困而偏僻的农村,初中毕业后,18岁的他孤身来小甘河村投奔姑姑。当时他房无一间,身无分文,但凭着多年的吃苦耐劳,终于拼出了一方家业,还回山东娶了小巧俊秀的媳妇。
赵景顺在众目睽睽下接了为村集体造林的标。而且很快雇来了30多人,完成了栽树6万棵的任务。在当时的村里,这简直是个奇迹,很快被干部群众推举为村林业委员。第二年,他还是雇人组成造林队,继续用自家积蓄和借款承包村里的荒山造林任务,再获成功。到1990年,他连续3年为村里造林1000多亩,自己垫付资金近万元。由于赵景顺造林连续保持95%以上的高成活率,他多次受到县、市林业部门的好评,获得了“造林大王”的雅号。
1990年,镇里将“造林大王”赵景顺调到镇林业站,专门负责全镇植树造林、幼林抚育和林木采伐的验收工作。赵景顺到了镇林业站,如鱼得水地工作,他组织造林队当年在大甘河村完成植树300亩,当时造林花了四五万元,而今这片成林已增值到30多万元。造林中,赵景顺的组织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这一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村官上任 村债化解
镇林业站站长宋凤华说:“景顺要是一直在乡林业站干,既能转为公务员,也不会走得这么早。”
1992年春,小甘河村已没有人敢当村干部,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镇党委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一下把眼光锁定在镇林业站“造林大王”、36岁的赵景顺身上。
吴清香一听镇领导和村里百姓都推选丈夫当村党支部书记,立刻表示反对。她两次找镇领导恳谈:“景顺是外来户,讲话还一口的山东味,他领导不了村里的大户大姓人家,请领导别难为他了。”回到家,她对丈夫说:“你干啥都能挣来钱,为啥偏当遭罪受气不讨好的村干部,村里外债累累,这乱摊子你也敢接?!”
赵景顺不服气地说:“我用不上3年就能还上外债,我就不信改变不了小甘河村的落后面貌。”
1992年4月,赵景顺出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了他的拼搏征程。他上任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息挂债,及时遏制了村债务的增长势头。同时精简村领导班子,制定了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针对村民最为关心的外债问题,多次召开班子、党员、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解决办法。他身先士卒,率先免掉村里欠自家的1600元钱。债主听说小甘河村换了领导,纷纷登门讨债,赵景顺为还上村里的债,把自家的1万多元钱垫上去,还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心爱的幸福125摩托车被人强行推走抵债。
过去,村里木材大多在当地销售,每立方米只能卖360元至400元;赵景顺调查了解到,沈阳木材市场的价格要比清原高出近200元,于是就亲自押着木材车赴沈阳卖木材。每次都是晚上5点多钟出发,昼夜兼程于次日凌晨赶到沈阳望花木材市场。为卖上好价钱,他在市场上一等就是半天,直到有好价钱才出手,每次销售3车木材,都比在清原多收入3000多元。而每次赴省城卖木材,他都选派一名村民代表参加,自觉接受监督。1993年,小甘河村实现林业收入37.2万元,偿还了村贷款19万元。经过3年努力,小甘河村彻底甩掉了债务包袱。
大孤家子镇镇长张孝本告诉记者:“当年镇里派赵景顺回小甘河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镇林业站最舍不得放他走。按赵景顺的干法,他在镇林业站工作迟早能转成公务员,回村就会错过这个好机会。但赵景顺还是下决心回到了小甘河村,而且真是干得很出色。”
致富先锋 致富全村
曾任6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刘芝村说:“景顺在任12年里变落后村为富裕村,我服他。”
“砍林也造林,砍一棵造10棵,林多才富民。”赵景顺深深懂得这个道理。1992年至1994年,赵景顺带领群众连续植树造林2700亩。他上任不到5年,就将村里4400亩荒山栽满了林子,使小甘河村森林覆盖率由1992年以前的64%提高到目前的83%,森林覆盖率增长19%。
2000年至2003年,小甘河村实行林木产权制度改革。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以98万元的价格对村民实行4300亩人工林的林权转让。以934亩天然林对村民实行平均转让;经济条件稍差,不能一次性交齐的户,按分得20年股份的形式逐年交款,既使村民能承受林木转让费用,让各家各户有了绿色的林权资产,又扩大了集体收入,赢得了发展公共福利的资金。
如今,小甘河村的有林村民看着山上郁郁葱葱的林子,经常为林地增值速度之快而感叹。感叹之余,更少不了对农民致富带头人赵景顺的深深怀念。
赵景顺在小甘河村以林富民,同时还实施以烟草种植和玉米制种两大产业富民的方略。过去村里有种植烟草的历史,但多年来没有形成规模。为了壮大这项产业,1994年,他在自家9亩地里做栽种烟草的试验,由于选择的品种对路,采用了科学技术和精心管理,当年秋天挣了1.3万多元。村民看到赵景顺种烟草挣了钱,也都跟着他种烟草,次年全村烟草种植面积就达348亩,占全村旱田面积的30%。他因势利导制定了鼓励村民发展烟草的三项政策:一是帮助种烟户调整地块,二是帮助烟农解决买化肥难、运送化肥难,三是实行百分考核为种烟户每亩补助5元钱。村里的鼓励政策调动了村民种烟积极性。1996年,这个村132户村民中有87户村民种植了烟草,每年烟草收入近40万元,实现税收近10万元。1998年,全村烟草种植达到高峰,成为千亩烟草村。烟草种植面积一直居全镇之首,占全镇烟草面积的一半,村烟草种植面积、总收入为全县第一。
1998年,赵景顺看到部分村民缺少种植烟草的能力,又无其他快富项目,就外出跑市场寻求商机,通过自己种植8亩地繁育玉米种子,每亩能收入1000多元的实际,最后确定了与一家农业部门合作,在村里发展制种项目,当年,制种收入近万元。制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项致富产业。与此同时,村里还有21户村民发展起养鹿,2户村民发展了养绒山羊,养蛙、养蚕、种植中草药的农户也在不断增加。近几年,这个村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的良好局面。
记者来村采访时,许多村民道出了赵景顺扶贫济困的感人事迹。记者来到昔日的贫困户王会操家里,只见院子里停着小四轮农用车和玉米脱粒机,正在家里和妻子整理烤烟的王会操说:“我还新买了一台摩托车,停在下屋里。”而他70多岁的老父亲正在用毛巾擦拭VCD影碟机。谈起赵景顺,王会操抹着眼泪把记者拉到屋外,指着玉米脱粒机说:“这就是前几年我家最困难时,景顺个人出钱给买的。他对我真是太好了。他是全村的致富能手,他要是光顾自己富,就没有现在这个村。可他一心为全村人忙碌,自己家越来越穷。”
清正廉洁 清风两袖
村干部刘芝荣说:“景顺既干净又干事,是典型的在干净中干事,在干事中干净的好干部。”
在小甘河村部附近有个公示栏,村民在此可将村财务收支、税收及减免情况、各业承包情况、宅基地建设情况、义务工劳动积累情况、干部责任目标情况一览无余。栏内还有醒目的大字:“给村民一个明白,给干部一个清白。”
赵景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身兼两职,“正人先正己”是他常说的话。有一年,赵景顺发现自己的父亲上山砍了两根天然林杂木,说是要搭玉米仓。他当场就让父亲交100元钱的罚款,他父亲顿时火了。他规劝道:“要刹住村民乱砍风,就得从村干部和亲属做起,这100元你不拿,我做儿子的也得拿。”
为实现幼林地禁牧,村里规定每毁坏一棵树罚20元。有一次,造成羊啃3棵树的正是赵景顺的亲戚。赵景顺二话没说,按章对亲戚罚款60元钱。每年逢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期,赵景顺都和护林员一起守坟头,制止野外用火。一次,他为制止村民上坟烧纸挨了打。但他拍打拍打身上的土,仍然坚定如初地护林。村民说:“景顺为了村里的利益,不知受过多少苦,忍了多少气。”
赵景顺为官,清廉而有正气。小甘河村有7000亩林地,过去疏于管理,乱砍盗伐现象一度相当严重,他上任后决心要刹住这股歪风。一次,当一个村民正在偷砍村里的林木时,被赵景顺逮个正着。赵景顺问那个人为什么要偷砍村里的林子,那人蛮横地说:“我砍了好几年了,从来就没有人敢管,你这是找死。”赵景顺坚定地说:“为了集体的利益,这件事我管定了。”在林业部门和派出所的配合下,那个人受到了重罚。林业上最难治理的是木材二道贩子,他们占惯倒卖村里木材的便宜,少算多拉,得捞就捞,强买强卖。赵景顺上来后,不畏邪恶势力,断了木材贩子的财路。于是,一些想钻村里空子的木材贩子软硬兼施,有的拿1万元钱让他开绿灯,被他拒绝;有的给他打电话软磨硬泡,还拉关系找熟人说情,甚至对他威胁并砸他家的玻璃,但都没使赵景顺产生动摇。
赵景顺立过一个规矩:村干部到镇里开会不准打出租车,不准下饭店,谁下饭店谁个人拿钱。他到镇里开会都是自己骑摩托车去,个人花钱吃饭。他公出为村里卖木材时,到饭店就要面条,最奢侈时就是再要个土豆丝和辣豆腐。赵景顺过去抽烟,但当上村干部就戒烟了,他不愿担“抽公烟”的嫌疑。
赵景顺软的不欺,硬的不怕,一身正气,这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有一村民婚后随妻子到外地生活,户口也迁走了,他听说村里为鼓励村民制种而实行土地调换的优惠政策后,也回来软磨硬泡并进行威胁,赵景顺坚持原则没有让步。那人拿菜刀到赵景顺家拼命,并将赵景顺的妻子打伤,但邪不压正,最后被公安机关绳之以法。
年复一年,广大村民看到赵景顺始终如一地执政为公为民,惟独没有自己,都予以他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英年早逝 英气长存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刘芝国说:“过去赵景顺年年能抱回来几块奖状,我接班后一点也不敢懈怠。”
2002年夏秋,正当赵景顺带领村民甩开膀子为各户安自来水管线和修村路时,他的肝胆之间长出了恶性肿瘤,当时急需手术治疗,但他怕影响工作始终靠药物维持。从8月到12月,他忍受病痛坚持忙在工地,根本顾不上回家。妻子只好把药送到工地上,当时他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不愿意吃药。妻子没办法,就对他说:“大夫说你这病不吃药,容易癌变。”赵景顺一听就明白了,于是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过了元旦,他才前往沈阳住院治疗,住院3个月中,医生选择栓塞剂填塞肿瘤供血动脉,以促使瘤体梗死,手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见身体状况稍有好转,赵景顺又急不可待地要求出院。他放心不下村里的各项建设工作。又是一年的辛苦,又是一年紧张的建设,直到4.2公里的村路和1.5公里的巷道全部铺上黑色路面,2003年12月21日,他才住进医院进行第二次手术治疗,这时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肝硬化程度,肝癌发展到了晚期。可是住院前一天,他还在安排苞米制种的回收工作。
去年临近春节,手术后的赵景顺出院回到家里,听说镇里召开人代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他都坚持参加。
今年以来,随着病情越来越重,赵景顺意识到自己人生到了最后时刻。年初,他趴在炕上清理账目,每写几个字就要休息一会儿,直到把外面欠村里的、村里欠外面的账全都清完。他对妻子说:“我不能留给后人一本糊涂账。”
4月25日,赵景顺给镇党委写了一份辞职书:“由于病魔缠身,我无法再为小甘河村民做事了,我任小甘河村党支部书记12年,在这12年里,经过了不少风风雨雨,渡过了不少难关,使小甘河的总体面貌有了改变。今天我提出辞职时,没给村里留下一分外债,群众都很满意,我代表全村百姓和我的家人感谢政府及县领导多年来对我村的支持和帮助。”镇领导一致认为:赵景顺是小甘河村最有威信的干部,不能因他有病而让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有所失落。村民更是舍不得赵景顺,在村委会和村党支部换届时,大家依然高票选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病床上的赵景顺,听说这个消息,接过饱含村民信任的聘任书,热泪盈眶。
4月27日,就是赵景顺临终前的24天,他写信给镇林业站站长、小甘河村的包村干部宋凤华:“我人生道路已经走完,以后我家的事情还请你多多关照。还有一事委托你与路段老徐协商,前来维修道路,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
5月15日,就是他临终前的6天,病魔已将他折磨得瘦成皮包骨,但他让村民把他架到三轮摩托车上,往返110公里,亲自到县里一家种子公司讨要其欠村民的种子款。当听到拿回来1万元欠款时,满意地闭上了眼睛。
5月21日,年仅48岁的赵景顺因肝癌医治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他梦绕魂牵的小甘河,离开了让他流连忘返的绿水青山。村里的大梁倒了,村民们在流泪,小甘河在哭泣……村民们,镇机关干部、各村的党支部书记和县领导自发地为他送行。
人民的好干部赵景顺走了,他那朴实鲜活的形象永远活在村民心中,他的不朽精神永驻人间!
(载自《辽宁日报》2004年10月9日1版,辽宁日报记者 张会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