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从上到下看大海-海上的淡水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淡水区的发现

    古往今来,许多海上遇难者都是由于没有淡水而丧生的。因而有了关于海井的种种传说,希望航海者能从海井中喝到甘甜的淡水。而我们这里要讲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

    1489年,航海家哥伦布在第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中,在委内瑞拉的奥里诺科河口附近的海面上发现了一块淡水区。在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以东的海面上也有一块直径约30米的淡水区。看上去它的颜色与周围的海水不一样,仿佛深蓝色布上染了一块圆圆的绿色;摸一摸,它的温度与周围的海水也不一样;捧起一汪尝尝,嗬,真清凉,而且一点儿也不咸。这可就怪了,在这汪洋大海之中怎么会出现这样一口界限截然分明的淡水井呢?

    这一现象过了好长时间才被科学家弄明白。原来,这是陆地赠给海洋的礼物。科学研究发现,这块奇特水域的海底是锅底似的小盆地,盆地正中深约40米,周围深度在15米至20米。盆地中央有个水势极旺的淡水泉,不断地向上喷涌着清如甘露的泉水。

    就像我国济南市大明湖里的趵突泉一样,昼夜不停,永不枯竭。而且,这个淡水泉中涌出的水量为每秒40立方米,比陆地上最大的泉还要大得多。这股泉水就这样在海中日喷夜涌,出咸水而不染。在风力流的影响下,从泉眼斜着上升到海面,形成了奇妙的海中“淡水井”。淡水只有陆地上才有,那么海中怎么出了淡水井呢?查来查去,找到了淡水井的来路。原来,是地下径流流入海底,又从泉眼喷出。地下径流难以计数,不难想象,茫茫大海上也就绝不止佛罗里达东海岸这一眼淡水井了。

    淡水河形成的原因

    原来,濒临海洋的陆地表面渗入雨水后,如果地下的透水岩层或裂隙向海里倾斜,而且海底岩层又有不透水层,那么渗入地下的水就会形成一条河流。在重力的作用下,这条河流就流入海底的地层下面。一旦遇到出口,地下水就会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除了海底喷泉能产生淡水河之外,在流入海洋的大江大河的入海口,由于水量巨大,往往也能形成类似的淡水河。比如,在非洲西海岸刚果河河口附近航行的船舶虽然远离大陆150千米,却能在海洋里吸取淡水。

    相关故事记载

    有一家杂货店,院子一角放着一个奇特的东西。说它像大缸,可是没有底;说它似烟囱,却又太粗大。再仔细一看,发现它非竹也非木,非金属也非砖石。店主也叫不出它的名字,不晓得它的用途,因此一直将它丢在墙角。

    有一天,一名海船商人路过此地到杂货店选购物品,偶然发现这一奇物。他看了又看,摸了又摸,舍不得离开。店主好奇地走来,问商人买不买此物。海商忙说:“买!你要多少银子?”

    店主想敲这海商的竹杠,于是说:“这是我店祖传的物品,非10两银子不卖。”海商二话没说,付了10两银子,就叫人将奇物抬走。店主纳闷地问道:“你花那么多银子买此物何用?”

    海商告之:“这是一件宝贝,名字叫海井,是一口专门造淡水的井。在海上只要将它放到海里,就不愁没有淡水喝。”

    说完,海商又取出100两银子赠给店主。

    相关报道

    2007年7月10日,驻河北省邯郸市的我国煤炭地质总局第三水文地质队在我国东海嵊泗岛北部约15千米处海底首次成功打出淡水井。经权威部门检测,水质达到饮用水标准。

    这次勘探采用的小平台加驳船联合完成勘探井施工。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科技人员加紧进行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工作,不久将提交我国首个海底淡水资源勘察技术报告。

    据了解,这口淡水井于2007年5月4日开工,5月10日完成直径1.33米小口径探孔,深度为213.30米,进入基岩地层12.30米,至6月3日完成第四含水层成井、洗井和抽水试验工作。

    科学研究

    经我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化验,这口井勘察到的第二含水层内为淡水,每小时涌水量为30.71立方米,氯离子含量为每升587.9毫克,达到饮用水标准;第四含水层内为咸水,每小时涌水量为119.29立方米,氯离子含量为每升4826毫克,远好于海水。两层水均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延伸阅读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在太平洋一片水域发现大片海底淡水。这种海底淡水不是海底泉水喷涌出的,也不是大河河口的延伸。科学家认为这是降水积聚引起密度升高而造成离子渗透现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