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和激荡-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百年前,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成为辛亥革命的标志。

    九十年前,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拉开了新的序幕。

    从1911至1921,十年的波诡云谲,为中共建党准备了土壤。在历史长河中,百年不过为一瞬。

    百年沧桑,风云激荡。一部辛亥史,半部在江南。

    浙江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地区。广东、两湖、江浙是当时革命派最活跃的地域,早期组织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就分别在这几个地区展开最为活跃的活动。

    在浙江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徐锡麟、秋瑾等英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蔡元培、章太炎等先贤,迄今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多次莅临浙江,莅临杭州,指导革命,指导建设,留下了精神,留下了思想,历久弥坚……

    一、浙江辛亥革命烈士:国魂不死

    杭州,风篁岭,南天竺,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与杭州辛亥革命烈士墓群。松柏环绕,翠竹掩映。为纪念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牺牲的浙江籍烈士而修建的墓葬群,有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陶成章、杨哲商、沈由智等烈士的墓葬,有“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

    挺立的方柱形大理石纪念碑,正面镌刻着孙中山手书的“国魂不死”四个大字,背面刻有“浙江辛亥革命简史”碑文:

    纵观华夏,屹立东方,炎黄以降,绵延五千年之历史,光耀寰宇。自清室入主中原,西方列强又复侵扰蚕食,国族危殆,迫于眉睫。仁人志士,团结各界民众,奋起革命。兴中会倡于前,同盟会继于后,光复同华兴,两会相继崛起,辛亥义旗高举,武昌首义光复,金陵一战,倾覆千年封建。五族共和,创建中华民国,历数先烈何止万千,丰功伟业,俱标史册。而今树碑于南山,缅怀千古而不绝。呜呼!国魂不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一声枪响,辛亥革命走在了清王朝的改革之前。辛亥风暴迅速席卷全国,清王室风雨飘摇。十几个省纷纷宣布独立,陆续光复。

    11月4日,杭州革命党人决定马上发动起义。当日晚,驻杭州新军两部,加上上海驰援而来的敢死队等,分兵几路,直取杭城。新军官兵由驻地出发,攻打杭州城垣,城内警察、工兵营的革命士兵作为内应,打开城门接应。起义军迅速控制了军械局、陆军小学堂等要害部门,完成了对旗营的包围。在攻打抚署的战斗中,遇到微弱抵抗,革命军点燃了抚署,俘获了清浙江巡抚增韫——这个当年曾遭到鲁迅声讨的增韫,当然就成了清廷最后一任浙江巡抚了。天亮之前,克复杭州的战斗基本结束,旗营缴械投降,杭州在11月5日全城光复。11月7日,浙江军政府宣告成立。

    多省纷纷光复之后,清政府南京驻兵却负隅顽抗。新军初攻失利,光复不久的浙江,即出师会攻南京,为中路主力。浙军英勇奋战,先后攻克乌龙山、幕府山二炮台,又激战于孝陵卫,仰攻紫金山天堡城获胜。12月2日,与友军一起最终攻克了南京;黄兴、章太炎、宋教仁等联名致电祝贺南京光复。与后来的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百万雄师过大江”不同,浙军是由南向北进攻。攻下南京,为次年中华民国建立定都南京打下了基础。是役,浙军将士43人壮烈牺牲。

    在南京光复后的12月25日,孙中山自海外辗转回国抵达上海,同盟会代表黄兴等,以及光复各省军政首脑纷纷通电欢迎先生返国。江浙联军总司令徐绍桢致电曰:“东南略定,民国新成,我公艰难缔造,卅年如一日……”浙江省议会电:“公归国,浙人欢跃,祝中华民国万岁,先生万岁!”(见《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597页)

    从钱江涌起革命潮,到1904年光复会的成立,从光复会皖浙起义,到辛亥年浙江光复,再到为建设和保卫共和而奋斗,浙江与辛亥革命紧密相连。光复会由浙江籍知识分子发起组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其骨干蔡元培、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等都曾与孙中山亲密合作;此外浙江籍的章太炎、陈其美、张静江等也帮助孙中山为革命事业出谋划策,或出钱出力。

    革命初步成功,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由上海赴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1月3日,提出国务员名单,被临时参议院通过。值得一说的是,光复会早期领导人、成立时的首任会长蔡元培提任教育总长(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7页,中华书局1981年8月第1版)。

    两个多月后的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带着6岁的清帝溥仪宣布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帝制终于寿终正寝。

    二、孙中山投身实业建设,致力于筹办全国铁路,莅临杭州考察

    在清帝发布退位诏书次日,孙中山遵循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至专制政府既倒”之时,“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这位代表清室进行“南北战争”的头头,所玩的权术,就是一面借清政府的工具压迫南方革命力量,一面又借南方革命力量威胁清政府,逼其交出全部权力。他暗中与南方的革命党人谈判,最终通过南北议和,结束南北对立,通电支持共和。对于这个“袁大头”,孙中山是苦心孤诣,协助他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织内阁,力图引导他步入民主程阶。

    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清帝被迫逊位,孙中山承诺让位,袁世凯得到大位。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革命党人艰辛奋斗近廿年得到的奇妙政局。”(见茅家琦等著《孙中山评传》第448页,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清帝宣布退位当晚,袁世凯在外交部大楼里剪掉长辫,一边剪着一边开心得哈哈大笑。袁世凯成功窃国,不久称帝,这证明了“革命尚未成功”的真理。

    孙中山让位后,致力于宣传民生主义,投身实业建设,筹办全国铁路。他开始周游各省,走过半个中国,进行调查考察,号召建设新民国。擅长演讲的他,一路宣讲民生主义,宣传修筑铁路的重要。1912年8月,同盟会等五党合并,改组成“国民党”,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为由,谢绝出任理事长。10月10日,为纪念武昌首义一周年,孙中山在英文《大陆报》发表了英文《中国之铁路计划与民生主义》。这位全国铁路“督办”,对中国铁路建设有个宏伟构想,就是计划十年内筹款60亿元,修筑20万里铁路。

    1912年11月8日,专心于经济建设、周游各地的孙中山,途经杭州,随即回到上海。这是孙中山第一次路过杭州。11月8日这天,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了《新生的中国》一文。11月14日,孙中山在上海设立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他自己成了一名“铁道部部长”。

    一个月之后的12月8日,应浙江各界之邀,孙中山自上海赴杭州,专程前来考察。他第二次来到浙江,在杭州前后共有五天。这天上午10时,他在陈其美等人陪同下,从上海出发,途经松江、嘉兴、硖石、斜桥等站,每到一站,均有军警及各团体列队欢迎,人民争睹先生风采,并高呼万岁。

    在嘉兴,孙中山应邀下车,发表演讲,并游览了南湖,登上湖心岛,参观烟雨楼,并与各界合影留念,还将随身携带的半身照片分赠各位代表。孙中山游南湖时,肯定想不到,9年之后的1921年7月下旬,毛泽东等13人在上海法租界悄悄召开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有法租界密探干扰,会议最后一天转至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孙中山、毛泽东先后都到嘉兴南湖,这就是南湖与革命的缘分。而在一个多月之后的1921年9月27日,全国第一个由共产党人组织领导的新型农民团体——杭州萧山衙前农民协会宣告诞生,展开了衙前农民运动。

    孙中山在嘉兴的演讲,是在春波桥兰溪会馆一座高大的庙台上进行的。他说:中国乃极贫之国,非振兴实业不能救贫。仆抱三民主义以民生为归宿,即是注重实业,所以决定从此即不侧身政界,专求在社会上作成一种事业,以救中国的贫弱,使全国人民同享安乐的幸福,不再作列强侵略的俎上肉,并谋世界永久和平的实现……在演讲中,他还勉励民众珍惜共和,反对专制。

    下午2时40分,孙中山抵达杭州艮山门。同盟会员、浙江都督朱瑞等到车站迎接。下午4时,孙中山骑马到浙江法政专门学校,参加国民党的欢迎会,到会者800多人。孙中山登台演说,他说:“久慕浙江名胜,今初到杭……杭州旧同志甚多,均能协力同心,达此革命目的。去年攻克南京,尤浙军之力居多。可痛者最好的同志秋女侠一瞑不视。兄弟此来,固不仅展览西湖风景,亦将临秋女侠埋骨之所,一施凭吊。”(见《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752页)

    三、凭吊秋瑾墓,题写“巾帼英雄”

    第二天,即1912年12月9日上午,孙中山先生的一个重要行程就是凭吊秋瑾墓。上午9时出城,先致祭光复金陵诸烈士,继而莅临秋社,参加追思会,还面允担任秋社名誉社长;他挥毫题写了“巾帼英雄”四个大字,上款为“鉴湖女侠千古”,下款“孙文”;又撰挽秋瑾联,曰:“江左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流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江户是日本东京原名。据资料记载,孙中山会见秋瑾,至少有三次:前两次,是在秋瑾入同盟会的当天和以后,地点为日本东京;第三次,在1906年6月,地点是上海。

    秋瑾,浙江绍兴人,原名秋闺瑾,自称“鉴湖女侠”,民主革命志士;她积极投身革命,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参加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织。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8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不幸未及起义而于7月14日被捕,在留下感人至深的“秋风秋雨秋煞人”的绝命辞后,于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33岁。

    “悲哉,秋之为气;惨矣,瑾其可怀。”有人化用古人句、撰制这副挽联,享誉恒久。秋瑾好友吴芝瑛则痛挽一联:“叛家庭,反满清,一腔血,一身胆,雪剑乌枪侬革命;埋侠骨,慰英灵,一抔土,一把泪,斜风冷雨我悲秋。”浙江都督朱瑞的挽联长达百余字:“大通讲学,光复联盟,按剑说同仇,不图三十三龄弱女,成仁成义,腥血先埋,抱沉痛四年馀,竟英灵旋转乾坤,试想贵福奸奴,而今安在?春社留题,西泠感旧,拈花谈慧果,长作六月六日纪念,崇德报功,丰碑重树,垂令名千载后,使吾党眷怀风雨,当并伯荪诸烈,终古难忘。”

    秋瑾就义后,亲友将灵柩悄悄运至西湖西泠桥畔,于1908年1月25日安葬立碑,但到了这年秋天,清廷下令平复秋瑾墓。秋瑾亲人决定主动迁墓回绍兴;后灵柩复迁往夫家湖南,后又回迁杭州,时至民国初年的10月了。但世事难料,1965年秋瑾墓再次被毁,原因是“依照相关的人士所作《沁园春·杭州感事》词及有关领导‘与鬼为邻’的批注,发动了一场名谓‘清理西湖风景区坟墓碑塔运动’的墓葬‘清理’运动”;到了1981年10月,适值辛亥革命70周年,秋瑾墓得以重建(见沈建中编著的西湖全书之一《西湖名人墓葬》第120页,杭州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孙中山把秋瑾称为“闻风而起,当仁不让,独树一帜以建议者”中的“最著者”之一。秋瑾是浙江人中较早加入同盟会的。入会时,秋瑾作诗写下了“中山琼树长新芽,绣榻初停徐月华”的佳句,把同盟会比喻为“中山琼树”,把吸收新会员比成“长新芽”,反映了她对孙中山的热爱与尊敬。1907年7月秋瑾壮烈就义后,噩耗传至日本,孙中山甚为悲伤,他对同为浙江籍的邵力子和陈其美两人说:“秋侠虽已捐躯,火种依然存在,毋忘我浙东受难同志。”

    如今的秋瑾墓上,端立着汉白玉的秋瑾雕像,眉宇坚定,英气逼人。墓座正面为大理石碑,镌刻着孙中山当年所题的“巾帼英雄”四字,墓座背面嵌着当年初葬时所立的“西泠十字碑”原碑。秋瑾生前的愿望就是:“如果不幸牺牲,愿意埋骨西泠”。

    四、阐述民生主义,乘坐江墅火车,批评党德扫地

    在凭吊秋瑾墓之后,孙中山一行顺道游览了三潭印月等西湖名胜。上午10时半到孤山公园,由朱瑞陪同,与浙江军政各界人士见面。中午在楼外楼与大家欢聚用餐,入席后,孙中山发表即兴演说:当前革命未成,民生仍苦,而边患又日棘,外侮日逼,军政、财政和路政,纷乱如麻,腐败不堪;内政方面,主要是整理财政,发达工商,以币制革命为入手方法……宴毕,参观了文澜阁藏书楼。

    这天,孙中山还到涌金门外西湖二我轩照相馆,拍摄了一张全身照。

    下午4时半,参加浙江五十一团体在杭州国民公所召开的特别欢迎大会,与会者达3000人。孙中山在会上发表了重要演说,演说稿收入了《孙中山全集》,开头的话是:“兄弟小走武林,薄游六桥三竺,今与诸公一见,不胜欣幸!但中华民国成立,始有今日一日。”他阐述了民生主义的四大纲:资本、土地、实业、教育(详见《孙中山全集》第二卷第551页)。

    12月10日继续在杭州视察、参观。先到江干察看铁路路线及钱塘江水道;随后参观了之江大学,与师生共进午餐;午后,孙中山兴致勃勃地在闸口登上火车,乘坐到拱宸桥。这段铁路叫江墅铁路,是浙江首条铁路,全长16公里,于1907年8月23日全线建成通车;1909年,江墅铁路闸口至艮山门段成为沪杭铁路的一部分。在湖墅埠,孙中山参观了商场。

    之后,孙中山出席了共和、民主两党浙江支部的欢迎会,发表了演说,主旨是谈政党,严词批评党德被“扫地以尽”,其中的警语迄今振聋发聩:“前之以党救国者,今乃以党亡国矣。”(见《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754页)

    12月11日,孙中山游览了天竺、灵隐诸名胜,还乘船到当年浙江革命的联络点、光复会的秘密机关白云庵,看望了热心赞助革命的当家和尚智亮及徒弟意周,并一起合影留念,题写了“明禅达义”的匾额。至12日早晨,方才离杭返沪,实际在杭活动四天。

    五、钱江之潮,甲于天下,精神不死,弥漫天地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1915年12月,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让自己当上皇帝,取年号为“洪宪”。12月12日这天,“帝令智昏”的袁世凯下令接受“推戴”。12月25日,蔡锷等在云南举义,首先出师讨袁,发起护国战争,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纷纷响应。称帝83天后即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讨袁声中,袁大头一命呜呼。

    这应验了孙中山先生最后一次莅临浙江观潮之后写下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继上次到杭州考察视察四年之后,孙中山应邀于1916年8月16日至26日,第三次来到浙江;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第四次到浙江,偕夫人宋庆龄到海宁盐官观看钱塘江大潮后,当天返沪。

    1916年8月16日至26日,孙中山第三次来浙,先杭州,继绍兴,后宁波,再舟山。本来准备在8月12日就从上海出发的,但先生生病了,所以拖至16日才成行。同行者有胡汉民、戴季陶等人。

    16日一到杭州,就去凭吊秋瑾墓,绕墓徘徊,唏嘘感慨曰:“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秋风秋雨秋煞人’之句,则传诵不忘。”(见《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1005页)这一天恰逢风雨如晦,孙中山触景生情道:“今日这风雨凄凄,抑或秋女士之灵爽未昧耶?”同行者亦感慨同声。

    这天游览西湖时,他谈道:“西湖之风景为世界所无,妙在大小适中,若瑞士之湖水嫌其过大,令人望洋兴叹;日本之芦之湖则又嫌其过小,令人一览无余;唯西湖则无此病,诚为国宝,当益加以人工之整理,使世界之旅客咸来赏其真价。”他还自采荷花,笑曰:“中华民国当如此花。”(见《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340页)

    17日,孙中山到葛岭登上初阳台,凭高远眺,一览湖山。步入山上乱石丛莽中,攀援而过;遇到一颓垣败堵,同人绕道而行,孙中山先生则是一跃而过。

    午后,孙中山还专程去看钱塘江大潮。面对壮观的钱江大潮,有感于伍子胥死于钱塘江从而激起钱塘江潮的传说,孙中山曰:“伍子胥死于吴,尸沉钱塘,后人说伍子胥忠魂未泯,驱水作涛,故钱江之潮,甲于天下,为一大观也。余意人之精神不死,躯体虽不存而精神犹能弥漫天地,此即浩然之气也。”在钱塘江边,孙中山徘徊良久,并嘱随行之浙江省民政厅秘书、南社著名诗人陈去病以诗记之。后至虎跑,孙中山掬虎跑泉水饮之:“味真甘美,天之待浙何其厚也。”

    这天在杭州督军署宴会上,他发表演说,讲到浙江“在独立各省中,最有希望,而日后所负责任,亦甚重大”,希望浙江“成为全国之模范”。在他看来,惟破坏易而建设难,所以他总是铿锵有力地勉励同志们努力建设,不可稍微松懈。

    18日,到西湖南岸,游净慈寺,观赏书画,摩挲碑碣;谒张苍水墓,在墓前,他叹曰:“张公乃吾人之先觉者。”“苍水抗清图恢复,大业未成,从容就义于杭州,云山苍苍,江水茫茫,民族精英,永志莫忘。”在石屋洞、烟霞洞,孙中山笑言:“天地之间,乃设此许多幽雅之境,以供吾人休养,而无暇消受之,不亦辜负造化耶?”

    这天出席浙江省议会的欢迎会,着重演讲“办理地方自治为人民之责任”,指出“地方自治,乃建设国家之基础”,认为“若地方自治既完善,国家即可巩固”。同日,在出席杭州陆军同胞社欢迎宴会上发表演说,再次阐发了五权宪法的内容和意义,主张采用五权分立,以救三权鼎立之弊。所谓五权分立,“盖除立法、司法、行政之外,加入弹劾、考试二种是已”(见《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346页)。弹劾是监督制约制度,考试是选拔人才制度,后来的监察院和考试院两个机构,就是因此而来的。

    六、“专制国为一人之国,共和国为人民之国”

    8月19日至21日,在绍兴游览并发表谈话和演讲。孙中山先后去了大禹陵、兰亭、东湖等地,水乡出行,均以乌篷船代步。孙中山乘坐的是当地士绅的“烟波画舫”乌篷船,在当时属于最华丽一级;坐于船头藤椅上,欸乃摇橹声中,欣赏稽山镜水风光。20日,孙中山登望海亭,感叹绍兴“惜乎实业未曾讲求”。在孙中山看来,绍兴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三位烈士,为推翻专制、建立共和而牺牲,对革命起了重大作用;绍兴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报仇雪耻之邦,要继承越王奋发图强的精神。国家之强在群策群力,这是他在绍兴商会发表演说的主旨,他说:“专制国为一人之国,共和国为人民之国,惟国家强盛与否,非一人之力可以成功。必须合群力,而后可成世界最强盛之国。”

    在绍兴,孙中山还前往陶社,致祭陶成章烈士,看望陶成章的父亲,并为陶社题写了“气壮河山”匾额;前往徐社,致祭徐锡麟烈士,行三鞠躬礼。

    孙中山与徐锡麟、陶成章都是意志坚定的革命同志。1907年春,徐锡麟主持安徽省巡警学校,他与绍兴大通学堂总办秋瑾联手,决定浙皖同时起义,计划原定于7月9日学生毕业典礼之时,但因起义之事有所泄露,加上细节上的机缘变化,徐锡麟只得提前于7月6日举义,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占据军械所。战友陈伯平在战斗中死难,徐锡麟孤军失援,与马宗汉同日被捕;“锡麟对抗不屈死难,年35岁”(见孙元超编著《辛亥革命四烈士年谱》第32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随后清军在绍兴包围了大通学堂,秋瑾被捕牺牲。

    陶成章亦是光复会骨干之一,他少有志向,以排满反清为己任,曾两次赴京刺杀慈禧太后,可惜未果,后只身东渡日本学习陆军。回国后破衣敝屣奔走革命,于浙闽皖各地联络革命志士,“每日步行一百一十里,不辞劳苦”。绍兴离杭州不远,他却“四至杭州而不归”;有一回抵杭州,时已腊月二十六,朋友劝他回家过年,他答:“既以身为国奔走,岂尚能以家系念耶!”民国创立后,陶成章推辞接任浙督,却于1912年1月14日不幸死于萧墙之祸。在秋瑾、徐锡麟牺牲后,陶成章著有《浙案纪略》,详细记叙了两位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成为信史名篇。

    彼时,孙中山关注诸多浙江籍的志士,光复会的骨干有蔡元培、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王金发等,而章太炎、陈其美、张静江等知名人士亦致力于革命事业。他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鼎力帮助孙中山进行革命。

    孙中山与蔡元培,一位是辛亥革命的统帅,一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孙中山很早就对蔡元培委以重任,1905年10月,他就任命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章太炎1902年到东京后,第一次见到孙中山,从此两人并肩战斗几十年,联系密切,对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陈其美是孙中山最忠实得力的助手,上海光复、金陵攻克,陈其美贡献巨大;民国初期,陈其美主持上海大局,全力支持孙中山;袁世凯篡政后,陈其美参加“二次革命”,兴师讨袁,“并成为孙中山实行革命最倚重的力量”(见张学继著《陈其美与辛亥革命》第2页,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这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孙中山与张静江的关系。张静江被称为辛亥革命的“财政部长”,孙中山先生称他为“革命圣人”,后当过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是湖州南浔人,出身富商之家。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从而成为终身挚友,一直在金钱上义助孙中山。革命是需要经费的,倾慕孙中山的张静江,初相遇,就约定:需要经费,随时电告;电报暗号为A、B、C、D、E,分别代表1万、2万、3万、4万、5万元。孙中山第一次拍出C字电报,立刻获得张静江汇来的3万元。

    浙江真可谓是“咱们商人有力量”;张静江是辛亥革命的“特殊功臣”。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肝癌在京与世长辞之时,根据孙中山意愿第一个在遗嘱上签字的是张静江。张静江为孙中山所书挽联为:“功高华盛顿,识迈马克斯,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8月22日,孙中山先生离绍兴赴宁波,在离开绍兴前,他还挥毫书写“博爱”二字,送给绍兴越铎日报社;写下“大同”二字,送给老同盟会员、光复会骨干、这次一直陪伴着他的越铎日报社社长孙德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个时代,绍兴是文化的,宁波是商业的;绍兴是革命的,宁波是经济的。

    24日,在宁波各界欢迎会上,孙中山以地方自治为题发表演说,指出欲求自治之效,必须“振兴实业”、“讲求水利”、“整顿市政”。他希望宁波成为“中国第二之上海”,在演讲的结尾,他说:“故兄弟今日只所望于宁波者,以宁波既有此土地,有此资力,苟能亟疾经营,则即不难为中国第二之上海,为中国自己经营模范之上海。是在诸君子勉为之耳。”(见《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352页)演讲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24日至25日,孙中山乘“建康号”军舰视察舟山群岛、象山港、三门湾,考察建筑军港的条件。25日还游览了普陀山,并著《游普陀志奇》以抒胸臆,因为登临佛顶山天灯台时,他看到了海市蜃楼,叹曰:“呜呼!此神明之所以内通。”26日乘舰返回上海。

    1916年9月15日,孙中山第四次到浙江。9月15日这天是阴历八月十八日观潮节。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次是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乘火车来到海宁盐官,观看钱塘江大潮,当天返沪。陪同的有蒋介石、张静江等人。

    在“观潮亭”前,孙中山与前来欢迎的海宁社会各界人士合影。观潮后,孙中山从观潮亭来到海宁县立乙种商科学校稍作停留,该校后更名为中山中学,现为海宁市高级中学。回沪后,孙中山为商校题写了“猛进如潮”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此后,“猛进如潮”成为该校与后续学校的校训。

    为汹涌澎湃的钱江大潮所感叹,孙中山在题写“猛进如潮”四字之后,还泼墨书写下了十六字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需要一说的是,其中的“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并非“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举世闻名的钱江潮蔚为壮观,而且能“洗涤怀抱”,但孙中山更加关注他的“建国方略”,他希望建国能“猛进如潮”。蛰居上海期间,他专心于理论著作和经济建设。《建国方略》这部影响全国与后世的著作,由三大部分组成:《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分别从思想层面、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对中国现代化进程进行了系统化的详细设计。《孙文学说》从思想心理建设角度论述“知难行易”之哲学主张;《实业计划》提出了发展中国经济的远景规划,其中包括建设铁路和华北、华中、华南三大世界级港口等项目,这是全面快速进行经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首次把经济建设置于首位,首次提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经济战略思想;《民权初步》则是社会建设,关乎民主政治建设。

    “建国方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写作而成的。观潮胜地盐官邻近他在《实业计划》中筹划的东方大港乍浦,他跟塘工局人员谈论潮汐的科学规律,询问拦江筑坝、利用潮汐发电、围垦海涂等有关建设东方大港的问题……孙中山冀望通过他的建国方略,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浙江,钱塘大潮,革命洪流,激发了孙中山先生的灵感,写下了那句千古名言,值得后世时时刻刻重温、警醒: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原载《西湖·杭商》2011年第10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