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大附中读高二的赵柏闻,是个研究基因科学的奇才,从初中开始就对基因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听从内心的召唤,没完成高中学业,就应邀去从事第一线的研究。华大基因首席科学家李英睿,曾随手写了一道数学+编程的题目,那是基因组项目所遇到的难题,让当初的实习生赵柏闻去解,赵柏闻大半天就搞定,那个天赋把李英睿当场震翻。(2011年12月26日《北京日报》)
赵柏闻的基因缘其实已有多年。报道说,上初二时,他和父亲的一位朋友——中国农科院基因测序专家聊天,便开始神往基因。后来,专家送给他若干本关于基因测序的书,更激发了他对基因的研究兴趣。初三暑假,赵柏闻就来到中国农科院的一家研究所实习,随后做了很多分子植物学实验,并参与了国际黄瓜基因组测序计划,还在国际知名科学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论文。高二暑假,被基因专家推荐去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实习,他的天赋被科学家发现,最终肄业去研究基因。赵柏闻说:“想用别人准备高考和读大学的时间,来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在赵柏闻眼中,研究远远重于学历。当初听到他要退学的消息,他的父母连夜从北京赶到深圳,最终开明的父母同意了他的决定。
这位高中生小领导,主要负责生物信息分析,手下光博士就有四个。《华盛顿邮报》曾采访报道了赵柏闻,激动地说:年纪轻轻的他便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科学研究中心挑起大梁……古老的中国将重返世界科技强国之林。
在人群中,天才的出现是有一定比例的,但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用那应试教育的一刀切,把刚刚冒头的天才一刀切去,迅速湮没了天才。只有少数不愿被砍头的,才幸存下来,站立起来。天才英才,大多都被埋没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问的就是这个问题。
“他们所作的,他们不晓得”,多少教育者成为这样的“他们”,从而“得天下英才而毁之”。他们让孩子们在追求分数中虚度了多少青春韶华,他们在追求升学率的虚荣中使学生们浪费了多少韶华青春!可他们真的“不晓得”。
赵柏闻因为没有按部就班完成高中学业,就没能领到国家承认的高中毕业证,只是人大附中给颁发了一个“校级”高中毕业证书,这有点像南科大,学校在教育权力面前徒唤奈何。更让你哭也不是笑也不是的是,赵柏闻无缘进入大陆的大学——因为按照现行政策,没完成高中学业的学生,哪一所大学都不能录取。面对这样的“毁人不倦”,你不得不服啊!这背后,正是教育政策的陈腐荒谬。赵柏闻只能去香港中文大学深造——还好,那儿不归被誉为“教愚部”的教育部管。
前沿的、尖端的科技,需要尖端的人才;前沿的、尖端的人才,需要前沿的教育来培养。日前宣布国产大飞机将于2014年首飞,可是,名为“国产”,实则国产化率只达到30%。关键的发动机来自美法合资公司,那技术含量甚高,中国没有能力设计生产。大陆高校忙于生产赚钱的人马,哪能生产得出会造发动机的人才?这是几十年来的教育果实。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一次演讲中谈到当前教育最缺“问”:我们现在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不是在学“问”,而是在学“答”,“答”得再好,也只能是“青出于蓝而止于蓝”。这所言的还仅仅是教学的弊端,育人、立人的弊端更是满簸箕都是。北京电影学院一对男女学生乱停小车于消防通道,在冲突中出手致使清洁员身亡——这是大学擅长培养临时拳击手,或激情散打家吗?北京人文大学窦某等四名学生,经营火锅店与合作伙伴产生矛盾,他们就联手谋杀了对方及其怀有身孕的女友,这真令人无法接受。
相比于忙于经营火锅店的学子,中途辍学去研究基因的赵柏闻,除了吃火锅外跟他们没有任何的交集。目前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的赵柏闻,和学校谈好了条件,他不要文凭,只修习自己所选课程,让人想不到的是,香港中文大学不仅同意了,而且还发给他奖学金——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才是真正的培养人才。
百闻不如一见,柏闻不必一见——听听他的故事就好。对于留在华大基因的原因,赵柏闻说,真正促使他决定放弃学业留下来,主要是因为没做暑假作业,没参加假期补课,回学校“不好交代”。闻听儿子要退学,赵柏闻父母大惊之下立刻停下草原之行,连夜奔到了深圳。赵柏闻告诉父母,若自己按部就班地上学或出国,五年后将成为一名普通大学毕业生,但若退学进入华大,五年后将学到更多东西,积累更多经验。回想起这些理由,赵柏闻觉得其实更多的是在说服自己。开明的父母同意了。有报道这样评述:“从此,赵柏闻过上了与同龄人完全不同的幸福生活。”父母这开明多可贵,相比之下,那“封闭的循环”的学校,那暑假作业、假期补课是如何的渺小可笑。
赵柏闻所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文凭,他一直所实践的是自己内心的科学追求、科学信仰。天才、才俊因追求科学信仰而站立。马丁·路德说得好:“对于实践自己内心信仰的人,上帝一定会给予恩宠,因为上帝跟人类缔结了一个这样的契约。”
(原载2011年12月27日金羊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