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错误-墓中手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他悄悄地葬埋了自己。并且,模仿朋友之笔迹,给妻子发了一封信。信中,他假借朋友之口,评介了《墓中手稿》,说是他倾其一生写的传世奇作。认为这部作品被埋没了被忽视了,那是一部未来之书。

    信里,还附了他的遗嘱。这样写道:亲爱的妻子,您知道,我酷爱文学,那部陪葬我的《墓中手稿》屡遭拒绝,我已心灰意懒,一个人的作品,不被别人理解,是最大的悲哀,我视文学如生命,这部书,现在不被接受,我自信,它将是未来考古的一项重大发现,由此,它能进入文学史,这是我留给您以及吾儿的唯一遗产了。

    三天后,他在陵园,远远地望见妻子在他的墓前焚烧冥纸。妻子哭了,他很欣慰:一个人死去,还有人哭,说明他并不孤独,还有人爱他,念他。

    妻子当初爱他,就是因为他酷爱文学。尽管他“生前”未曾发表一个字,但是,妻子相信他。妻子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他注视着妻子的行踪。妻子去了他的朋友那儿,打听他的死去的情况。朋友说:见鬼了,我没写过这封信呀。妻子说:你们是朋友,现在他已去世了,我打算叫我丈夫的作品问世。朋友一脸疑惑,说:他活得好好的,咋就死了呢?好死不如歹一活呀。

    朋友还是陪他的妻子去了陵园。雇了陵园的两名小工,掘开了坟墓,抽出了棺材。那部厚厚的书稿躺在棺中,封面是毛笔字:墓中手稿。好像是在墓中写完了稿,大概倾注了全部的心血,自己消失了。朋友只能这么猜测。不过,这是神话里才能发生的事儿。

    妻子捧着《墓中手稿》,仿佛抱着他的身体,一路流泪,下了山。妻子向他的朋友讲了他生前的一个细节:一次,他去菜场买菜,付了钱,却没拿菜。他以为付了钱就等于得到了菜,还说我已经付了钱呀。他大概以为菜属于他了,会跟他回来。

    妻子说:我担心他写着写着把自己写没了,现在,果然发生了。

    当天,朋友阅读了他的手稿。魔幻手法写的一个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写一本书,书名就叫《墓中手稿》,等他写完,他的身体“像雾一样散去了”。写作的过程,他的身体在萎缩,如同一块方糖置入杯中那样,他转化成了那部手稿。结尾,主人公留下遗嘱,将书稿葬入刻有他的姓名的坟墓中。

    朋友说: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宿命。

    妻子说:他走火入魔了。

    妻子倾其所有的储蓄,加上他几位朋友的慷慨解囊,两个月后,《墓中手稿》出版发行。朋友张罗了有关媒体、专家召开了首发式暨作品的研讨会。

    他化妆了自己,剃了平头,刮了胡须,还戴了有色眼镜,以一个远道而来的他“粉丝”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他差点克制不住要去书上签名。

    艾城有个规矩:对逝者宽容。主要体现在对死者的评介,往往拔高,尽可能溢美,但绝对省略死者的不足。所以,研讨会上,好评如潮。而且,他曾投书稿的出版社、求指教的作家、吝啬吹捧的评论家纷纷造出光环、桂冠,给他——不,是《墓中手稿》,好似坟墓平空长出了花环。

    哥特式小说,后现代小说,新魔幻主义小说,艾城的《变形记》,艾城的《百年孤独》,艾城的《铁皮鼓》。接轨,对话,品位。这一系列定论,使他几乎坐不住,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随后,研讨会还表示了对他的追悼:艾城失却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生前默默无闻,但是,他的作品将进入史册,进入永恒。他沉不住气了,简直要宣告自己就是书著者。

    可是,理智毕竟占了上风。他不敢去冒这个风险,他知道,一旦公开身份,他的名声便一落千丈,艾城对这类恶作剧绝对毫不留情。这涉及到他的人格形象——艾城已塑造出一个他的伟大形象,他不得不替它着想,毕竟它创造出了他梦寐以求的荣誉。

    他感到,自己这回真的死了,活着如同死,不得不死去,仅仅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墓中手稿》创造出的形象已离他而去,他开始了漂泊不定的生活。有一回,他冒充一个推销员,上门去送广告。室内的一切,都显示,妻子已经走上了没有他的生活,而且,很幸福。他倒是期望妻子认出他,可是,妻子说:讨厌,我们不需要。

    他已不是“我们”中的一部分了。他像一个幽灵在艾城的街道行走。他打算起未来的生活。得活下去。他着手写“死去”后的这段遭遇,一旦成稿,他真的就死去,死而无憾了。题目已选定:《墓中手稿》第二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