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柄银
在我十多年前认识李青松的时候,他就在国家林t局工作。后来,国家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他又到退耕还林办公室工作。而他的文学创作题材和内容也是和林业生态、动物保护等这些对象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如他多年前出版的报告文学集《遥远的虎啸》,就是对不少动物濒临消失灭绝情形的担忧;后来陆续写作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如《告别伐木时代》《共和国:退耕还林》《兴隆之本》《一种精神》和这篇《从吴起开始》等作品,就是直接在实际的踏勘走访了某一地方后,文学地报告退耕还林工程在这些地方开始、发展和收效的情况的作品。不知是因为先进文明的地球人类生态观念左右了李青松,还是因为干什么就吆喝什么的缘故,反正李青松的报告文学创作是紧密地伴随了人们现实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成和实际的落实行为的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而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中,很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现实的文学创作中,也分明地显示着个性和特殊的品质。
作者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我是一个陕西人,生活在关中。在我从小听到和长大后了解到的陕北,那地方就是个黄土厚积、沟壑纵横、遍地萧索、沙尘漫天的穷苦地方,信天游所表达的惆怅,走西口所包含的伤痛,曾经的艰苦奋斗革命精神的形成等,为人们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一个蠕动存在着的陕北。
这次看了李青松的《从吴起开始》,我真的开始怀疑和改变自己对陕北的印象了。如今,地处陕北吴起的冯振东书记,竟然来北京申请在吴起建立“国家森林公园”。这还是过去那种“灶口烧的是羊粪蛋,碗里是米汤拌炒面”“下一场大雨褪一层皮,发一回山洪满沟泥”“春种一面坡,秋收一瓢粮”的吴起吗?一个地方,在不长的时间里,如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会有如此令人欣慰的表现?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从吴起开始》,给了人们其实和清楚的生动回答。
事情是从1998年5月开始发生变化的。或许是因为一种新的生态环境观念的萌动,或是迫于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压迫,一种寻找和造就新的生态环境的目标在吴起县的领导中达成了共识。正是从这时起,吴起在全县对164个行政村全部实行封山禁牧。尽管要改变长久以来人们已经形成的生产、生活习惯时会遇到许多矛盾冲突,需要政府在领导管理方面有很多的工作调整,需要各级干部引导提高农民的新生态观念和意识,但积极恢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努力在这种非常复杂艰难的坚持工作之后,还是获取了很好的成缋。吴起的生态逐步得到恢复,动植物多样性得以发展。兔子多了,危害出现,立即就有狐狸、老鹰出来平衡;不再放养本地羊,结果圈养小尾寒羊人们更加省力且经济收益更多。在人们初步地将自己的生产活动和大自然的本能发展接近有效地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生态环境实现了相对和谐的发展。奇迹总是在人们感到失望的时候出现。吴起的实践和经验,使共和国的总理感到欣喜,很快,一个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修复建设的伟大工程退耕还林”工程被迅速提出和落实。所以说,吴起的开始,是人类一场伟大的生态修复和发展的开始。正是在这样的视角和意义上,吴起当年的几任县委领导郝飚、师合林、薛占海、冯振东等人,就功载史册。没有他们最初的明智决策,没有一任一任县领导的坚持,这样一项造福现实和未来的有益工作就可能夭折,就可能得不到最后的被确认和全面大力的推广。
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从吴起开始》,是对一项伟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萌生情形的揭秘报告,是对于一个人类明智决策和坚持精神的赞美。李青松用他精练的篇幅和诙谐幽默的叙述语言,给人们讲述了吴起此前的恶劣生态环境,讲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艰辛生活,讲当地领导人努力寻求改变的追寻,写像张生荣老汉接受禁牧政策的艰难,写许志州率先饲养小尾寒羊的积极示范作用,写生态修复之后环境的变化,写政府职能的改变,写县委冯振东书记这样“宁可发展得慢一些,也要守住生态的底线”的长远眼光,等等。作者似乎在一种家常般的故事述说中,就轻易地实现了对一项庄重题材内容的文学报告。这表现了作者驾驭题材的能力和文学的优雅风格。
从直观的角度看来,李青松的报告文学,似乎都是对某一地、某一事的报告,好像缺乏形而上的观念思想引领,缺乏厚重的思想内容。这样的感觉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如果忽略了李青松在这些看似平实直观的叙事背后所隐含的文明进步思想观念追求,就会走向认识的片面,忽略了李青松作品的价值。李青松其实是用自已贴身的体会和真实的见闻事实,对一种人们某些严重忽略的警示,对一种有益的存在价值的推崇,也是对一种现实科学的生态观念意识的张扬与呼唤。深刻的真理,时常并不存在于那些看似深奥的故弄玄虚的表述中,而存在于朴实晓畅的述说中。李青松的这部《从吴起开始》以及他的其他一些作品,就是这种在朴实晓畅的述说中包含了现实和未来深刻观念意识的作品。
绿色:新时代的发展基调
——读李青松报告文学《兴隆之本》有感
李朝全
认识李青松早在1996年之前。在“全国首届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报告文学征文”活动中,我参与做了一些作者联络和作品编选等工作。后来,征文组委会将作品结集成《国土华章》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记得在这次征文中,李青松有篇写环境生态方面的报告文学《创叔》似乎是评价最高的,因此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由此而结识了李青松这位年轻作者。当时,报告文学界的几位前辈张锲、黄宗英、徐刚等对李青松寄望甚殷,相信他必将成为报告文学作家的一位后起之秀。
2000年,我在参与编选该年度“最佳报告文学作品选”时,特别注意到了李青松的一篇佳作《告别伐木时代》,是写举国停止伐木和森林工业全面实施森林保护工程的。我认为作者及时而敏锐地抓住了国家林业发展乃至煢济发展实现根本转变的先声,预言了伐木时代的终结和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因此,这篇作品同当年徐刚的《伐木者,醒来》一样,在生态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文学评论家。
李青松是写生态文学的能手。近几年,我读到的他的作品较少,但偶尔发现一篇,仍令我叫好。《兴隆之本》(原载《报告文学》2008年12期,现《中国绿色时报》正在连载)便是这样一篇作品。
《兴隆之本》延续了李青松关于绿色环保生态文明主题的观察和思考。兴隆是北京近边河北省的一个县,是北京的“后龙风水禁地”,为北京涵养饮用水源,与北京息息相关。用作品中的话说:“北京这边打开水龙头,兴隆那边就有反应了。”从清朝开始,兴隆便被划为垦伐禁地,立界桩予以保护。几百年来,兴隆的森林植被生态一直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兴隆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得到了很好的统筹协调。兴隆全县上下转变观念,加强绿色意识,实施绿色战略,抓住“绿色”这个主调大做文章,做足文章,确立“林果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开发适应绿色发展这个时代主旋律的绿色农林、绿色旅游、绿色经济,从而使兴隆的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绿色”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主调,自然也是中国发展的主调。餐桌上追求绿色食品,新农业追求绿色农业,生存环境、社会环境追求“绿色、无污染、无公害”,发展则追求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就是生态良好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正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发展方式。这与我们当下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正好不谋而合。所以,《兴隆之本》的主题可以说扣紧了新时代的发展主旋,亦是为科学发展鼓与呼的。
李青松这篇报告文学可读性强。这缘于他对兴隆经济社会生活观察采访的深入细致。他沉潜到生活中,去寻找看似平凡却富新意的一个个“故事”,挖掘生动的情节,再以简约的笔墨描述出来,让我们读到了当下兴隆正在发生着的、与绿色发展相关的诸多新鲜有趣的事情。例如:果木技师董文才给果农老张家的果树疏花,结果花果多收了1倍以上;给赵俊家不结果的老板栗树嫁接,当年就吃到了果实,以此说明科学种植的重要性。作者写到了青松岭的尹树海因为承包了一棵毛核桃树而年收入十几万元的“神话”,写到了东道峪的苹果论个卖,写到了于长国的歪把儿红果不用窖藏保鲜——而为了取回“种枝”,他到歪把儿红果原产地山东沂蒙山区给人家免费打了一个月工,写到了“落头开心”这种果木“矮化复壮技术”……,所有这些生动事例都印证了兴隆的发展是尊重并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李青松用这些新鲜有趣的情节为我们勾画出了近些年来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中出现的可喜变化。
几年前,我曾经到位于兴隆县的中国作协雾灵山创作基地休假一周,那时便对兴隆的“绿”印象深刻。《兴隆之本》这篇报告文学更加巩固了我的这种印象:兴隆是一座绿色县城,“美来自绿色,美提升精神”。我在想,北京有这样一座绿色的后院,既应感到庆幸欣喜,亦应感激感恩。我们要感谢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一片美丽的绿色新世界!读完《兴隆之本》,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产生去那片热土旅游休闲的兴致。我想,这些大概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魅力吧。
倡导生态文学创作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报告文学《兴隆之本》研讨会”侧记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尹萍
2月21日,在河北省兴隆县隆重召开的“报告文学《兴隆之本》研讨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文学工作者应站在时代的前沿为时代高歌,展示时代风貌,这是记者和作家的神圣职责。报告文学《兴隆之本》的作者正是以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敏锐洞察力在深入釆访、搜集了大量素材的基础上,饱含着对兴隆人民的真挚情感,用智慧的笔,呈现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兴隆,揭示了“生态才是永恒的经济”的科学论断。
绿色,兴隆的基础
尽管仍是初春,树木的枝条还没有发芽,但山上星罗棋布的林木仍让大家对兴隆的绿色印象深刻。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傅溪鹏说,读过《兴隆之本》后,我才知道兴隆是京津的重要水源地之一,并且在经济发展上受了一些限制。为了大局,兴隆做了很多牺牲,不利于生态环境的项目都不考虑,集中发展林果业。其实这从长远来说是有好处的,而且事实证明将比任何工业城市更有发展前景,因为不存在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以地方官员发展经济一定要从长远考虑,为后代考虑。
“我建议所有北京人都应读读《兴隆之本》这篇报告文学,知道我们每天喝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作为北京人,我很感恩兴隆,因为我每天喝着兴隆的水,我为兴隆因此付出的奉献和牺牲表示感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说,“一个地方要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兴隆几届领导顾全大局,咬定青山不放松,这真的不容易。”李炳银说,现在很多干部讲究政绩,生态工程见效慢,但兴隆的干部仍坚定不移,令人敬佩。兴隆人说,“我们不和外地比GDP,我们比幸福指数”,这句话非常高明。人的生活融入自然是一种幸福的状态。有些地方收入很高,却喝着脏水,呼吸污染空气,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来兴隆旅游?因为这里的青山绿水比他们那里好。
他说:“在绘制自己发展蓝图过程中,兴隆人超越功利的做法很可敬。不能发展工业开矿,就种林果,而且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在好的政策背景下,科学地种树。政策激发农民积极性,科技提供支持。随着发展又出现了苹果合作社、板栗交易中心,为农民提供了现代化的流通方式,这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也是农民出身,今天看到我们兴隆的农民,感到特别亲切。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为保护和建设生态而默默奉献的林业工作者和农民兄弟。”
力量,源于真实
研讨会上,《兴隆之本》中的人物典型一个个活生生地出现在会场。这些“主人公”是如何看待这部作品的呢?会上他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真实。
“我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兴隆人,可作者似乎比我们还了解兴隆,非常真实,可见作者下的工夫之深,创作出这样有分量的精品。”兴隆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冰玉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以《兴隆之本》为蓝本打造一台节目,并且把《兴隆之本》作为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进行推广宣传。”
“我们县第一大战略就是林果立县战略,多年来一直以这一战略为主导。建设生态兴隆、绿色兴隆,是我们多少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兴隆之本》这篇报告文学在我们县引起了极大反响,让大家很兴奋,说出了我们兴隆几代人的心声”,兴隆县林业局长董文才不无感慨地说。总面积3212平方公里的兴隆,拥有林地面积3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76%,居华北县级第一。林果已经是兴隆县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板栗、山楂、富硒苹果都取得了优质果品称号。董文才坚定地说:“发展林果业,建设绿色生态兴隆,是我们兴隆林业长期发展的目标。”
兴隆县北水泉乡塔前村村长王长发的经历十分典型。他曾到北京收废品,后来回家承包荒山种核桃,在专家科技扶持下,种的核桃品质特别好,成了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自己富了,他又带动村民一起致富,林果让当年的“破烂王”现在成了一村之长。座谈会上,他现身说法:“我们现在不搞工业,收入也不少,而且核桃树能活上百年,子孙后代都能得到实惠。我们农民心里真是挺高兴的,《兴隆之本》写出了农民的心声。”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王必胜谈起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显然更具权威性。他说,上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曾经辉煌一时,但近来发展比较艰难,因为受到商业化影响,不免有虚构的哗众取宠的东西存在。报告文学一定要真实,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线,文学家应该考虑的只是文学本身的东西。李青松创作的《兴隆之本》是报告文学本身的回归,他非常重视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性,因此很有现实意义。
大家在研讨中认为,当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响彻神州大地的最强音。作品《兴隆之本》通过对兴隆生态建设、林果立县发展过程的生动描述,热倩讴歌了科学发展、弘扬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时代主题。在兴隆发展林果战略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建设者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中既有深入调研、科学决策的各级领导同志,也有无私奉献的林业职工。作品着力塑造了建设者的英雄群像,以及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锲而不舍,“咬住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信念及精神。而作者积极投身生态文学创作的努力值得称赞。我们生活在一个绿色匮乏的时代,时代呼唤着更多的作家投身到生态文学创作中去,书写新的篇章,谱就动人的旋律。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傅溪鹏给予作者很高的评价。他说,最近两年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写生态的不多,写出名堂的更少。而李青松最近几年生态作品渐成气候,他将是未来很有希望的生态作家,我们对他寄予厚望。今天的研讨会意义重大,对繁荣生态文学创作必将起到促进作用。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炳银表示,作者所在的国家林业局,是我们国家生态方面的杈威机关,因此,其眼光是全国性的。过去,李青松写过《遥远的虎啸》《告别伐木时代》等一系列生态文学作品,是我国较早有生态意识的作家之一,所以其创作从一开始就比较有个性。而且,这部作品叙事流畅,不乏幽默。比如写尹树海发现工艺核桃能卖大价,悄没声地把山买了下来,这段文字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智慧。文学要有故事,《兴隆之本》里就有很多故事。而故事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让我们感叹今天的农民已不是过去意义上的农民了。
“《中国绿色时报》副刊连载《兴隆之本》是我们的一个尝试,我认为这种尝试很有意义和价值。”《中国绿色时报》副总编曾联盟说,“兴隆之本实际上是以绿色为本,以老百姓为本,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十七大’精神,符合政策走向的。”工业文明使许多地方的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破坏,像兴隆这样的风水宝地越来越少,报告文学作家应该多关注这些地方,多用文学的笔法表现出来。作为媒体,我们《中国绿色时报》愿意提供这样的舞台。
作为《人民日报》“大地”副刊的主编,徐怀谦阅稿无数,但读过《兴隆之本》后,他仍大呼过瘾。他说,故事非常生动,没有前期大量扎实的采访工作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作品通过兴隆这个点,写出了兴隆县以粮为纲到林果旅游兴县的战略变化,展现了兴隆人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的精神风貌,对其他地方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曾在本报为《兴隆之本》刊发评论的中国作家协会评论家李朝全说,《兴隆之本》,本为何物?作品给出了答案——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兴隆的根本,并以此谋求发展。作品把握这一主线,把兴隆的整体风貌写得很鲜活。文字生动幽默洗练,近3万字,篇幅不长,但效果不亚于长篇巨著。
《光明日报》“文荟”主编韩小蕙评价说,这篇作品是全景式的报告文学,呈现了兴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英雄群像。读起来很轻松,就像在说故事,但也有深刻的生态思考,看得出作者下了很大工夫。
《中国文化报》副刊主编红孩说,我的家乡曾经也像《兴隆之本》中描绘的兴隆一样,我小时候拿着一本书在苹果园里看书,就这么长大的,但现在那里树全放倒搞房地产了,非常可惜。其实,老百姓最土的话往往体现了经济规律。兴隆是山区,靠山吃山,《兴隆之本》里有一句话“大山的事大山知道”,就非常有意味。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了好的样板,把这个样板写出来广而告之,是好事,这样的典型值得向全国推广。
当代作家寄语评语
我由衷为李青松写出好作品而高兴!他的报告文学《一种精神》和《从吴起开始》,我都是一口气读完的。
理由
我爱读李青松的作品,我喜欢。我惊奇世界上还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老树见证,中国大地上的森林还有几片没受过侵害?流徙的木材,无论是造成枕木或梳妆台,也都哼唱着思乡念祖再也回不来的歌。李青松告诉我们,草木是有情的。
——黄宗英
中国报告文学作家写生态的不多,写出名堂的更少。而最近几年,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创作渐成气候。他将是未来这一领域中最有希望的报告文学作家,我们对他寄予厚望。
——傅溪鹏
李青松的生态报告文学带给我们很多意外和惊喜。他的作品具有引领方向的意义,生态文学不一定都是悲悯和呐喊的文字。把生态的种子播入人的内心,培育全社会的生态意
识和观念,是生态文学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李炳银
在现实的冷壁面前,以弱小的文字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终究是无力的。明知无力,却仍要做下去,这体现了温良的善意,也体现了生存的信仰。因此,青松的文章便不仅有力,更是有益且有效的了。祝文如秘海,涛声不绝!
——刘恒
李青松的作品是报告文学的一种回归。他在注重作品文学性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物和情节的真实性,这正是许多作家所忽略的。
——王必胜
精悴灵动,明快短小——这是李青松报告文学创作的一贯风格,也是一种弥足珍责,值得隆重倡导的写作精神。
——吴双
李青松是中国生态文学这支写作小分队中年轻的、勤于耕耘、认真写作的一个。生态处于伤痕累累的困境时,所有的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的生存都将变得格外艰难。也许,我们只能如李青松一样,默默地写作,默默地走路,默默地追思。当美好的一切在大地上飙逝而去时,我们追寻的是曾经苍翠的大地,曾经清澈的河流;我们追问的是人将何以立足?有没有清水可喝?
—徐刚
李青松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美丽而丰厚的大自然的同时,也看到了人自身的鄙琐、孱弱,以及人战胜自身弱点向大自然回归的良知天性。一个真正的作家,其良知与其作品共存。大自然永远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在抒写它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它靠近,不断净化我们自己。
——肖复兴
李青松把人们对自然、对动物的感情,升华到环境伦理道德的高度,这就使他的作品有了坚实的思想灵魂和动人的哲理情思。表面看,李青松的一些作品远离人生的话题,实际上,对社会对人生,他有着一种至深的关切。
——缪俊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