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制造的第一种飞行器——气球
热气球是人类制造的第一种成功的飞行器。
千百年来,人类幻想冲破天空的封锁,憧憬着像飞鸟一样自由飞翔。为了尝试翱翔天空的感受,各个国家都出现过一些以鸟羽为翼的“飞人”,但他们的试验皆以失败告终。人们都在思索着,梦想着,到底需要借助什么,人类才能飞上天空。
现代热气球作为人类挑战大自然的工具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更远可追溯到中国三国时期。相传,诸葛孔明在一次战役中被对手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寻求救援,蜀国兵将束手无策,军心不稳。思前想后,诸葛孔明想出了一条妙计,于是他算准风向,命人拿来白纸千张,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了求救的讯息,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一个个小小的天灯升起,加上军营内的人大声咋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围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被蒙骗过去了。这一计谋挽救蜀国军士于危亡之际,大家最后因此而得以脱险。此后,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孔明灯”。
早期的人类太空探索另外,在1000多年前的五代时期,中国的一位名叫莘七娘的女将军,在指挥作战时,也曾用竹篾扎成纸灯,下面用松脂点燃,靠热空气把纸灯送入空中,作为军事指挥的信号。人们管这种灯叫做“松脂灯”,实际上就是早期的一种热气球。和欧洲最早的热气球比较起来,中国的“松脂灯”要早700多年。
在辽阔的天空舞台上,气球曾经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在早期的天空探险中屡次建功。
知识点热气球飞行的原理
热气球飞行是根据热空气密度比冷空气密度小,相同体积热空气比冷空气轻而产生浮力的原理。把球囊内的空气加热,使其变轻产生浮力,就可以使气球载重升空。利用开燃烧开关的间隔时间长短,调整球囊温度(气体密度)来控制热气球的上升和下降;利用不同高度层的风向来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热气球不能主动改变方向,它的飞行速度与风速相同。
氢气球升空试验和天空探险
人类第一次载人气球飞行成功以后,热气球飞行活动很快在各国流行开来。可是人们发现,热气球自身有很多缺点,一是制作和提供燃烧动力很麻烦,使用以前先要生火产生热气;二是由于高空气温比较低,热气球飞到天上后会很快变冷,氢气球因而不能飞得更高更远。于是人们就想,最好能找到一种重量既轻、又不用加热的气体来填充气球。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这种气体呢?有,这就是氢。氢是世界上最轻的元素,它的重量只有同体积空气的十几分之一,用它来填充气球,可以提供比热气球大得多的升力。18世纪末已有不少科学家注意到氢的特殊性能,如果能把这种最轻的气体充入容器中制成气球,一定能够升入空中。这个想法激励着不少人去探索。英国人卡瓦罗已走到了成功的边缘,他曾用清理过的动物尿泡和纸袋充气,但由于过重和漏气而失败。
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是法国化学家查理发明的。查理教授先用橡胶和丝织品做成一个大口袋,再在口袋上装一根管子,管子的另一端接在一桶硫酸上。然后,他把锌片不断地扔进硫酸里,让硫酸和锌片发生化学反应,于是大量氢气就产生了,并通过管子充入口袋里。
一天,查理教授来到巴黎的一个公园,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氢气球的升空试验。试验是比较成功的,这只氢气球升到约1000米高,飞行了45分钟以后,在巴黎郊区的一个小村旁降落。在那充斥迷信的年代,宗教和科学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争取群众。当时,这个氢气球透过蒙皮渗出一股股浓烈的硫磺气味,被当地居民看成了恶魔。他们请天主教司祭来惩治这一奇怪的“天外来客”。这个平时装神弄鬼的人此时也战战兢兢地不知如何是好。一个胆大的人走近气球,对它开了一枪,气球开始漏气了。接着,司祭壮起胆子,在他的煽动下,人群凶猛地扑向“怪物”,把它绑在马尾巴后面,结果,查理的发明物被拖成了一块块的碎片……
查理教授既高兴,又惋惜。他决心制作一个更大的氢气球,并且亲自乘坐它,升到天空中去!
3个月以后,气球做好了,定于1783年12月1日试飞。
那天,有20多万人从四处赶来观看,热闹非凡。查理教授和一位伙伴一起,乘着氢气球在广阔的天空中遨游。查理的载人氢气球用浸涂橡胶的丝织物制成,气球下部逐渐收缩过渡为放气管,以防止高空气压过低或太阳照射时氢气体积膨胀而引起爆炸。查理调节升力的重要措施,是安装了两个用绳索来操纵活门的放气活塞。整个气囊被安全网索套着,下面悬挂承力框和吊篮。这些设计细节一直沿用到后来的气球上。
查理和他的助手罗别尔站在鸟笼一样的吊篮里,请来帮忙的人用力拉住系留索。当时,由于激动和不安,谁都一言不发。当抛掉8.62千克的配重物后,气球开始从地面升起,一直飞到650米的高度,在45分钟内飘飞了40千米。
氢气球随后,查理又进行了半小时的单人飞行。这次减少了一个人的体重,气球升到了2000米的高度。在人类历史上,查理是第一个达到这个高度的人。
后来,查理教授在回忆这次飞行的时候,曾经激动地对人们说:“当我离开地面时,一种从未有过的欢快之感油然而生。啊,这就是幸福!”的确,这是发明成功的幸福,是人类向大自然挑战时的幸福,是探险获得胜利后的幸福!
从罗泽尔的900米到查理的2000米,人类在空中越升越高,可是,天到底有多高呢?根据科学的认识,在地球的周围有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可以分成很多层,其中贴近地面的一层叫对流层,大约有十几千米厚,对流层中的空气最稠密。再往上是平流层,这一层的顶部离地面大约80千米,这里空气十分稀薄,温度也很低。人类如果到了那里,没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必定会因缺氧而得高空病,甚至会死亡。
勇敢的飞行探险家们没有在死亡的威胁面前停住脚步。为了科学的发展,为了征服天空,他们前仆后继,依靠简陋的设备,向天空发起一次次冲击!
1803年7月18日,比利时科学家罗伯逊和同伴罗斯特一起,乘氢气球在空中飞行了6个半小时,首次达到7000米的高度,打破了留空时间和高度上的两项世界纪录。在高空中,罗伯逊感到非常难受,随着气压计不断下降,他的耳中尽是嘈杂的响声,呼吸困难,浑身无力,眼睛中布满血丝,血液也仿佛都涌到了头顶。这是典型的高空病症状。别说是人,就是鸟儿也无法适应这样恶劣的环境,气球吊篮中携带的两只鸽子,一只死亡,另一只也奄奄一息。
1862年,英国气象学者格列塞和他的青年助手果克苏升到了9000米的高度。在7000米的高度上,高空旅行者受到了第一场严峻的考验:酷寒和空气稀薄双双折磨着他们,而探索大自然秘密的决心却鼓舞着他们顽强地继续升高。
在他们有趣的高空实验室里,藤条吊篮中除气压计、温度计和时钟外,还挂着一只鸟笼。粗大的缆绳系着铁锚,着陆后要用它系留气球,防止被风刮跑。试想,他们靠着如此脆弱的“风船”航行于大气海洋的惊涛骇浪之中,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气球在继续上升,超过了7000米,突然,格列塞眼睛模糊了,看不清气压表刻度和时钟的指针。他用手支着身子,可是,右手失去了力量,左手也开始发麻,这是一种高空缺氧反应。他正想挣扎起来观察仪表,却无力地倒在吊篮里,失去了知觉。他的助手果克苏在紧急关头,冒险攀上了吊篮的框架,想用手去拉放气活塞绳,但他的手臂也开始发麻,不听使唤。小伙子急中生智,硬是用牙齿咬住活塞绳往下拉,才排出一部分氢气,使气球下降,回到地面。
高空历险归来,格列塞把他的亲身体验写成一篇报告,引起了医学家的注意,并立即进行了一系列高空生理的实验和研究。以后,人们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在大气海洋中航行时一定要携带氧气。
氦气球可以说是气球的第三代。有了它,许多过去人们难以飞越的地方,像英吉利海峡、北极等,现在都畅通无阻了。于是,永不停顿的气球探险家们又给自己的挑战提出了新的目标。
1978年8月11日晚,夜幕沉沉,笼罩着北美大陆。在美国东部缅因州的大西洋岸边,一个体积达5000立方米的巨大气球腾空而起。这个气球名叫“双鹰2号”,里面充满了氦气,球体用尼龙和轻质的人造橡胶薄膜制成。3位美国发明家,本·阿布鲁佐、马克西·安德森和拉里·纽曼,坐在气球下的吊舱里,乘着一股从美洲向东吹往欧洲的高空气流,开始了一次充满危险的航行。原来,他们计划横跨烟波浩渺的大西洋,飞到欧洲大陆去!
寒冷的北极我们先回顾一下载人气球横越大西洋的历史。早在1873年,就有人提出了这个计划并付诸实施,但气球起飞后不久就一头栽了下来。后来又有不少飞行家做过这万里越洋的尝试,但是等待着他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还有7个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就拿20世纪70年代来说,在重新兴起的越洋飞行热中,有8次失败的纪录,其中一对英国夫妇和一个美国人在大洋上失踪。但令人欣慰的是,在人们的不懈努力下,跨洋飞行的距离在不断地增加着,其中最长的一次,有两名英国飞行家在离目的地只有100多千米的海洋中落水。在“双鹰2号”的3位飞行家中,有两位曾经参加过“双鹰1号”的越洋飞行,结果在空中漂泊3天后掉在冰冷的海里,其中一位的双腿被严重冻伤,后来几乎锯掉……
虽然经历了一次次的灾难,但飞行家们在挫折中奋起,他们认真总结历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努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气球的设计和设施。例如,气球设计师为“双鹰2号”穿上了“白衣黑裙”,也就是说,把气球的上半部分涂成银白色,下半部分涂成黑色。这样,当白天烈日当空时,银白色的球顶把太阳的大部分热量反射出去,可以防止气球升得过高而发生危险。夜晚气温降低,由于海水的温度要比气温高一些,“黑裙子”可以尽量多吸收海面辐射的热量,防止气球因体积收缩而下降过多。为了防止落海后发生危险,他们把吊舱制成了船身形状。另外,他们听取了气象学家的劝告,选择了对飞行有利的气候条件,如风向好,气流稳定等。他们还在吊舱里装备了一台无线电信标机,不断通过人造卫星和美国空间飞行中心保持联系,以便双方及时了解有关情况。
尽管“双鹰2号”有现代科技“护航”,飞行中仍然充满了危险。大西洋上空的气候多变,时而上升的气流把气球带上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高空,那里空气稀薄,氧气极缺,气温很低,叫人难以忍受;时而下降的气流又把气球压向海面,随时有坠落海中葬身鱼腹的可能。如果遇到狂风暴雨就更麻烦了,气球只能像一叶扁舟一样,孤独无援地在惊涛骇浪中和大自然搏斗。
勇敢机智的飞行探险家们,事先对各种困难作出周密的考虑,安排得十分详尽。他们3人在飞行中轮流值班,分工合作,配合得非常默契。他们随时注意气候变化和气球的情况,如果飞得太高,就放开阀门,放掉一部分氦气,减小浮力;如果下降得厉害,就抛掉一些压舱的砂囊或铅块,减轻重量。就这样,他们整整和大自然搏斗了6天6夜,终于在8月17日傍晚,降落在法国巴黎西北约100千米的一个小镇旁。这是一次不寻常的飞行,时间长达137小时,航程5000多千米,一举创造了载人气球飞行距离最远和留空时间最长两项世界纪录,飞行探险家们追求了一个多世纪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为了表彰他们的杰出贡献,法国政府向他们颁发了金质奖章。
知识点氢气球的类别和应用
轻质袋状或囊状物体充满氢气,靠氢气的浮力可以向上漂浮的物体就叫氢气球。氢气球一般可分为橡胶氢气球、塑料膜氢气球和布料涂层氢气球几种。较小的氢气球,多用于儿童玩具或喜庆时节放飞用;较大的氢气球用于飘浮广告条幅,也叫空飘氢气球。气象上用氢气球探测高空,军事上用氢气球架设通信天线或发放传单。
飞艇的发展历程和环球飞行
飞艇是由气球演变而来的,它的历史比飞机早半个世纪。
在1783年发明了气球之后,人们马上就想方设法改进和驾驶气球。
1784年,法国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人力飞艇,长15.6米,最大直径9.6米,充满氢气后可产生1000多千克的升力。罗伯特兄弟认为,飞艇在空中飞行和鱼在水中游动差不多,因此把它制成鱼形,艇上装上了桨。
1784年7月6日进行试飞,当气囊充满氢气后,飞艇冉冉上升,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逐渐降低,囊内氢气膨胀,气囊越胀越大,眼看就要胀破。这可把罗伯特兄弟吓坏了,他们赶紧用小刀把气囊刺了一个小孔,才使飞艇安全降到了地面。
飞艇上管理员的宿舍这次试验启示人们,应当在气囊上留一个放气阀门。2个月后,兄弟俩又对飞艇进行了改装,作了第二次飞行。这次飞行由7个人划桨作动力,飞行了7个小时,但只飞了几千米。虽然飞行速度很慢,但它毕竟是人类第一艘有动力的飞艇。
1872年,法国人特·罗姆制成了一艘用螺旋桨代替划桨的人力飞艇。飞艇长36米,最大直径15米。加上吊舱,高达29米,可载额为8人。螺旋桨直径9米,几个人轮流转动螺旋桨,使其产生拉力,牵引飞艇前进,速度达每小时10千米,比划桨的飞艇快多了。不久之后,另一个法国人卡奴·米亚从自行车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脚踏式螺旋桨飞艇。这种单人飞艇在无风时可以短时间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16千米,比起手转螺旋桨飞艇又快了许多。但这时飞艇飞行中有一个难题还没解决,就是飞艇一升高,就要通过阀门放气,以防止气囊膨胀爆裂,但气放掉之后,就再也无法升高了。
为解决这一问题,法国的查理教授和罗伯特兄弟于1874年制成了一种装有空气房的气球。它的形状像纺锤,与现代飞艇很相似。这种气球,外面是一个大的丝质胶囊,里面有一个小气囊,小气囊上面有一个气体阀门。外囊充氢气,使气球产生浮力升到空中,内囊用来充空气。这个小气囊就叫“空气房”。气球在升空之前,先将“空气房”充进空气。当气球升到一定高度后,就将“空气房”打开,放出一部分空气。这样,外囊膨胀后,“空气房”就因受挤压而缩小,使外囊膨胀的压力有所减小,以保证气囊不致胀破。这一发明,解决了气球升空的一大难题,是飞艇发展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此后,“空气房”很快便在所有飞艇上使用了,并一直沿用至今。
“齐柏林伯爵”号飞艇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相继发明,为飞艇动力的改进创造了条件。1851年,一台重160千克,功率为2.2千瓦的蒸汽机制造成功,并很快被应用于飞艇上。1852年,法国的齐菲尔德制造了一艘椭圆形的飞艇,长44米,最大直径13米,总升力达2000千克多。飞艇上安装了螺旋桨,并用这台蒸汽机作动力。9月24日,这艘以蒸汽机作动力的飞艇在巴黎郊区试飞。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飞艇升空后,蒸汽机以每分钟110转的速度,带动直径3米多的三叶螺旋桨旋转,前进速度达到每小时9.4千米。但由于没有考虑操纵问题,飞艇起飞后不能返回起飞地点着陆。
1884年,法国的军官路纳德和克里布又制造了一艘“法兰西”号飞艇,长51米,前部最大直径8.4米,用蓄电池供电的电动机作动力。8月9日凌晨4点,在法国科学院观察员的陪同下解缆试航。飞艇先向南飞行,然后向凡尔赛宫飞去,在离出发点4千米处返航。在高度300米处打开放气阀门排氢降落,在降落中多次前后转动,以对准着陆点。飞艇到达80米高度时,丢下缆绳由地面拉降固定。试飞历时25分钟,飞行速度最高达每小时24千米。这是人类第一艘能操纵的飞艇。
在飞艇发展史上,德国的退役将军菲迪南德·格拉夫·齐柏林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是硬式飞艇的发明者,被后人称为“飞艇之父”。
1900年,齐柏林制造了第一架硬式飞艇。它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硬的骨架,骨架是由一根腹部纵向大梁和24根长桁及16个框架构成,并使用了大量纵向和横向拉线,以增强结构强度。艇体构架外面蒙上防水布制成的蒙皮。艇体内有17个气囊,总容积达到1.2万立方米,总浮力达13000千克,是当时软式飞艇的5~6倍。由于多气囊还能起到类似船上隔水舱的作用,所以大大提高了飞行的安全度。
飞艇落地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拉才行1908年,齐柏林又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计制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艘飞艇——“Lz-4”号。齐柏林对这艘飞艇的性能非常满意,他曾亲自驾驶这艘飞艇作了一次远航试验。飞艇从德国起飞,飞过阿尔卑斯山,到达瑞士后返航。这一成就引起了德国政府的重视,他们宣布,如果飞艇续航时间能超过24小时,政府就购买它,并愿意支付发展硬式飞艇所用的全部研制费用。这年8月4日,是“Lz-4”号飞艇正式接受检验的日子。政府官员和许多观众都来到了现场。齐柏林亲自驾驶飞艇升空。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可是几小时后,发动机就出了毛病,飞艇只好迫降地面,进行维修,准备再次升空。谁知祸不单行,偏偏在这个时候又起了一阵狂风,将飞艇的锚绳吹断。飞艇朝一片树丛撞去,当场毁坏了。德国政府由于怀疑飞艇的作用而放弃了购买,齐柏林也变得一贫如洗。正当齐柏林走投无路时,一位法兰克福时代报的记者富果·艾肯纳博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了他。艾肯纳将飞艇的现场客观地作了报道,又把齐柏林为发展飞艇而奋斗的事迹做了一番宣扬。全德国的报纸都转载了艾肯纳的文章。
当更多的人了解到齐柏林的事迹时,许多人被深深打动了,迅即,在德国人民中,发起了一场捐款活动,在很短时间内就筹集了600万马克,足够齐柏林再造一艘新飞艇了。
齐柏林总结了过去失败的教训,重新设计制造了“Lz-5”号、“Lz-6”号飞艇,经过试飞都获得了成功,在空中停留的时间都超过了24小时。后来他又制造了3架飞艇,性能都不错,完全可以进行空中运输。在这种情况下,齐柏林与艾肯纳决定成立一家航空公司,起名叫德拉格公司。这是世界上第一家航空公司。
1910年6月22日,第一艘飞艇正式从德国法兰克福飞往杜赛尔,建立了第一条定期空中航线,担任首航运输任务的就是“Lz-7”号飞艇,它一次可载24名旅客,有12名乘务员,飞行速度为每小时69~77千米。
飞艇齐柏林逝世后,他的继承人艾肯纳博士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建造一艘环球飞艇,开辟洲际长途客运。艾肯纳设计的环球飞艇确实很大,这艘飞艇长达237米,最大直径30.5米,可充10.47万立方米的氢气,本身重量为11.8万千克,载重5.3万千克,用5台柴油发动机作动力,最大速度每小时193千米,于1927年7月建成。为纪念齐柏林,这艘飞艇被命名为“格拉夫·齐柏林”号,由他的女儿主持了建成典礼。
1929年8月8日,“格拉夫·齐柏林”号飞艇开始了一次伟大的环球飞行,从美国的新泽西州出发,经过德国、苏联、中国、日本,于8月26日回到洛杉矶市。整个航程历时21天7小时34分。齐柏林号飞艇环球飞行的成功大大促进了飞艇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建造飞艇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特别是进入全盛时期,甚至用两个星期就可造出一艘。看到了航空时代的巨大前景,各个国家都把它当成一种有力的空中武器和交通工具。据统计,在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建造了86艘,英国建造了72艘,德国建造了188艘,法国建造了100艘,意大利建造了38艘,苏联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这是飞艇的鼎盛时期,所以人们把这期间称作飞艇的“黄金时代”。
可是,好景不长。充氢飞艇多次出现了着火爆炸事故。充氦飞艇虽然比较安全,但由于体积庞大,臃肿笨重,结构不够坚固,一再出现被飓风吹折尾翼而坠落海中的事故。世界上著名的大型飞艇“阿可龙”号和“麦康”号等连遭厄运,迫使各国停止生产和使用大型飞艇。一度活跃的“空中巨鸟”从此销声匿迹。20世纪30年代以后,世界上几乎只有美国的一种小型软式飞艇“欧洲”号幸存,它装着上千只彩色灯泡,在城市夜空徘徊,做广告用,但如今已经是形单影只,处境凄凉了。
知识点飞艇的组成和各自的功用
飞艇主要由艇体、动力装置、尾翼和吊舱组成。艇体的气囊内充有比空气轻的氢气或者氦气,利用它们受到空气的浮力,飞艇才能浮在空中。动力装置用来推进飞艇。尾翼用来起稳定、控制作用和改变飞行方向。吊舱用来载人和货物。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