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知道,早健康-躯干是反映疾病的多面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颈部

    颈部肿块,疾病“通讯员”

    颈部肿块是指颈部淋巴结异常肿大,或颈部出现异常的包块。因为颈部是头和全身各处淋巴的汇总处,是呼吸道、消化道的枢纽,也是堵截细菌等有害微生物进入机体的重要门户。因此,了解颈部肿块可能的病因,对发现早期疾病意义重大。

    一旦发现有颈部肿块时,首先要注意肿块的部位、深浅、色泽、活动度、形状、质地、大小、数量、压痛感等情况。

    颈部出现肿块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种:

    淋巴结炎:如果肿块在颌下或颈侧,呈扁圆形,表面光滑,时大时小,有轻度压痛或不痛的肿块时,同时伴有口腔、咽、喉等处炎症,常为慢性淋巴结炎。如肿块红、肿、热、痛明显,常为急性淋巴结炎。当原发病灶消失后,急、慢性淋巴结炎都会随之消失。

    淋巴结核:淋巴结核起初,原淋巴结常为无痛性肿大,并渐渐破溃,有时会形成累累的疤痕,并不断向周围蔓延,就像老鼠打洞一样,不断在皮下形成多处毯管、窦道及溃疡。此病多见于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30岁以上者很少发生。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瘤多位于颈前下方气管两侧,大多为单个,边界清楚,表面光滑,其特点是能随吞咽动作而上下活动。如果只有一侧甲状腺增大、变硬,表面高低不平,附近还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时,就要警惕甲状腺癌的发生。

    淋巴瘤:如果颈部有多组肿大的无痛性淋巴结,而且表面皮肤正常时,就要警惕淋巴瘤的发生。

    甲状腺良性肿块:颈的中部出现单个或数个光滑的圆形肿块,活动性较好,周围没有肿大的淋巴结,常预示是甲状腺良性肿块。

    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肿块比较大,单个或两个。大肿块有以下几种情况:颈部的中部或中部两侧出现肿块,表面光滑,质地硬韧,邻近没有淋巴结肿大现象,这是由于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

    如颈部出现小肿块,单个或多个,常位于颏下、颌下和颈的两侧部位,这通常是淋巴结发生了炎性肿块。肿块较小,呈圆形,表面光滑,有压痛感,常是头部、颈部、五官、口腔等处发生炎症的信号,经抗生素治疗肿块会较快消失。

    揭开颈部疼痛的秘密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看书或写字时间长了,颈部就会感觉很疼痛,一般人以为这是颈部劳累的缘故,但是如果是长时间颈部疼痛的话,则很可能是疾病的预兆。

    颈部软组织损伤:明显的外伤史,伤后颈部疼痛,有负重感,伤处有压痛,疼痛可循颈后到枕部,或放射到一侧或两侧的肩部和肩胛部。损伤较重时颈部疼痛也较甚,或呈现僵直状态,各种活动功能受限,甚至出现头重、头痛、雾视、耳鸣等交感神经症状。也可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麻木、无力、不灵活、持物易脱落等症状。

    落枕:酸困不适,多为一侧,双侧者不见。重者头常向患侧斜,颈部不能自由旋转、回顾,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

    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变而刺激或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等,引起肩、臂瘫痪等多种症状,但以肩、臂痛占大多数,所以称颈肩综合症。

    项韧带钙化:患者项韧带钙化时,一般主诉为颈椎病的常见症状,并无特殊症状,甚至部分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

    颈部“青筋”暴露,疾病要“发怒”

    众所周知,人的颈部有许多重要的管道,如食管、气管、神经、大血管、淋巴管等,其中尤其重要的是,颈部血管负责为大脑供应血液,因而通过观察颈部血管能判断和预测某些疾病。在正常情况下,颈部的血管能触摸到,却看不到,但一旦发现颈部血管跳动明显,出现颈部“青筋”暴露,则表明颈部血管出现异常。

    如果颈部出现青筋,即颈部动脉怒张,说明颈部静脉中的压力增大,预示有心功能衰竭、心包积液、心包炎等疾病。肝硬化比较严重时,也会出现颈部静脉明显变粗的现象。

    在没有运动的情况下,如发现颈部血管明显跳动,说明颈部静脉中的压力增大,预示可能发生了高血压、主动脉关闭不全等疾病。

    脖子不能随意转动,要小心颈椎病

    左看右看,看哪里都不方便,上看下看,看哪里都受限。当脖子不能随意转动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直以来,人类为了适应生存的需要,养成了观察四面八方的习惯,这就造成了颈部的灵活性。人的颈部肌肉非常灵活,能带动头部向各个方向转动——包括抬头、低头、转头、扭头等。如颈部麻木僵硬、酸胀、疼痛,不能随意转动,尤其是头部后仰时,神经受压加重,这表明得了颈椎病。

    患颈椎病应及时请医生进行治疗。有的时候,早晨起床后感觉颈部僵直,疼痛明显,这可能是晚间睡眠姿势不当,或颈部受牵拉而造成的落枕。落枕并不是病症,可进行热敷以改善颈部功能。此种症状一般可自行消失,但24小时后还不消失,就该就医了,一般要进行针刺或推拉治疗。

    颈椎关节强硬应该引起注意

    颈椎关节强硬表现为后颈或肩胛疼痛,尤以做某些姿势(如躺在床上用几个枕头垫高头部)时为甚。手指或手可能疼痛、刺痛或麻木,如及时治疗,可于两三个月内痊愈。

    颈椎关节强硬会引起颈部脊柱疼痛,使颈项活动受限制,有时连带有颈部椎间盘脱出。

    年纪渐大,脊柱关节免不了会硬化,所以如颈部受伤,或受其他因素影响,例如睡觉时枕头垫得过高,就会引起颈椎关节痛。上望时,可能使输往脑部的血液流速减慢,就会造成短暂头晕或一时性黑蒙。

    在治疗时一般会服食适量止痛药。如果服食止痛药后,患者颈部或肩、臂仍然不能止痛;头部转动或仰望时,出现短暂头晕或一时性黑蒙;手或手指疼痛、麻木或无力,要去医院诊治。

    颈椎关节强硬的人避免作出会拉伤颈部与上背部的姿势。八成患者可根治,其余两成则可能在两年内复发。

    别让颈椎病搅乱了你的生活

    有些人感觉自己经常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记忆力差,有的还有心慌、胸闷、气短、呃逆、心率失常、房颤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可能无缘无故出现,那么,究竟是什么疾病导致的这些症状呢?那就是颈椎病。它是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一般隐袭发作,早中期易被忽视,晚期有致瘫危险。

    要了解引起颈椎病的原因,平时多注意,以便减少疾病的发生。

    1.劳损:长期使头颈部保持单一姿势,如长时间低头工作,易发生颈椎病。30以下岁的颈椎病人,多从事低头工种。

    2.头颈部外伤:50%的髓型颈椎病与颈部外伤有关。一些病人因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间盘膨出、椎管内软组织病变等使颈椎管处于狭窄临界状态中,颈部外伤常诱发头痛等症状的产生。

    3.不良姿势:如躺在床上看电视、看书等;在车上睡觉,睡着时肌肉保护作用差,刹车时易出现颈部损伤。

    4.慢性感染:主要是咽喉炎,其次为龋齿、牙周炎、中耳炎等。这些部位的炎症刺激颈部软组织或通过丰富的淋巴系统引起颈枕部软组织病变。有人认为,慢性咽喉部感染是颈椎病的重要发病因素,这可能与软组织慢性劳损炎症相互影响而加重病情有关。

    5.风寒湿因素:外界环境的风寒湿因素可以降低机体对疼痛的耐受力,可使肌肉痉挛、小血管收缩、淋巴回流减慢、软组织血循环障碍,继之产生无菌性炎症。因此,风寒湿因素不仅是诱因,也可作为病因引起病变。

    6.颈椎结构的发育不良:先天性小椎管、颈椎退变等是一些颈椎病发病的基础。国外统计,40~50岁有退变者占25%,55岁以上有退变者占85.5%。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

    鞭打式颈伤不可忽视

    如果一辆停着或慢驶的汽车被后面驶来的汽车猛然撞击,坐在前车的人在毫无防范的情况下被撞向前冲,然后会出现头痛、颈部疼痛及僵硬,手臂及手感觉异常,有麻刺感,臂部或肩部无力或瘫痪,感到抑郁和焦虑。这些症状可在发生意外后立即出现,也可过一段时间之后出现。

    这就是鞭打式颈伤,通常是因为颈部猛然向前一甩,随即再向后一甩而造成的颈部伤害,就如鞭子噼啪一声打出去又抽回来的动作。

    虽然是一种外伤,但它会引起颈骨损伤、颈椎间盘脱出、骨折或移位、颈脊柱神经损伤。

    如果去医院,医生会给伤者戴上特制颈圈,以限制颈部活动支持头部,安排伤者接受理疗,还可能给伤者服食消炎药物。

    胸部

    心慌到底有多慌

    一般情况下,得了心脏病会有胸闷、心慌、胸痛的症状,因此很多人一出现这样的症状就会想到可能得了心脏病。其实,心慌不仅是因为患有心脏病,还可能是其他疾病的信号。

    1.甲状腺功能亢进:在近期食量没有减少的情况下体重却明显下降,又出现心悸现象,则可能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

    2.高热、低血糖、贫血、妊娠,均可使心率加快,心输出血量增多,从而出现心悸症状。3.心脏神经官能症: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亢进、心搏增强所致。

    4.心律失常:健康的成人心跳每分钟为70~80次,一般在60~100次范围内也属正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跳加快、过慢或心跳不规则,称为心律失常。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心力衰竭或急性心肌梗死)、大量失血、休克、甲状腺功能亢进、急性颅脑病变以及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都可引起心律失常。

    5.过早搏动:发作较多时可有心悸、心跳感突然加重或心跳暂停感,早搏较多时,可在每正常心跳后再现一次。一般早搏不需要治疗,但若反复多次发生则应进行治疗。

    6.窦性心律不齐:多数为迷走神经张力改变的结果,在儿童与青年中较为常见。

    7.窦性心动过缓:发作时心跳每分钟常低于60次,多数为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之一。

    8.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的一种。其特点为反复发作,突然停止。发作时心跳每分钟160~220次。发作时间为数分钟或数小时,有时持续一两天。有的几年发作一次,有的一日发作数次。

    9.窦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跳每分钟达100~140次,一般不超过每分钟150次,多数为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之一。

    心口痛,多受心脏重大疾病威胁

    如果有人经常感到心口痛,就要引起注意了,因为心口痛不是一种独立的病痛,它是某种疾病的预兆。常见的表现为心口痛的疾病有以下几种:

    1.心绞痛是引起胸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典型表现为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突然感到胸骨后绞痛或压榨性闷痛。患者面色苍白、气短、冒汗,并可放射至左肩、颈、左上肢及背部,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约1~5分钟,服用硝酸甘油1~2分钟即可迅速缓解症状。少数患者疼痛较轻或左前胸部不适,发闷,疼痛有时可在上腹部。

    2.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为胸骨后至咽部或在心前区呈绞榨样或压迫样疼痛,并会向左肩或左臂放射,常伴濒死感。疼痛时间一般会持续数小时,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症状。

    3.胸膜炎的疼痛多固定于胸部发生病变的部位,局部压痛,咳嗽与深呼吸时可使疼痛加剧,减慢呼吸运动可缓解。

    4.自发性气胸多见于单侧胸痛,并伴有口唇紫绀、呼吸困难等症状,患侧胸廓饱满,呼吸运动减弱。多由肺结核、肺癌及肺脓肿等病引起。

    5.食管疾病如食管肿瘤、食管炎及食管裂孔疝等疾病常引起胸骨后疼痛,且多在吞咽时发作或加剧。

    6.肝脓肿

    疼痛多见于胸部右侧,可放射到肩部,局部压痛,并伴有全身发热等症状。

    胸痛多是某些疾病的先兆

    胸痛这种症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多由胸壁组织如肌肉、神经、骨骼及胸膜和胸部器官病变引起。如果一个人出现胸痛,那就要注意是否患有以下疾病了。

    1.外科疾病:如有扭伤、挫伤及其他创伤病史的胸痛,或无外伤史,但胸壁有明显的红、肿、热、痛者。

    2.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多呈发作性胸骨后或左侧胸痛,持续数秒或更长时间,疼痛向左肩、臂放射,伴气短或呼吸困难的病人,应到心脏内科就诊。有冠心病史的病人,如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包括吸氧、含服硝酸甘油等。

    3.呼吸系统疾病:突然胸痛,伴咳嗽、咳痰、咯血或呼吸困难的病人,应到呼吸内科进一步检查治疗。

    4.消化系统疾病:发作性胸痛与进食或体位变换有关者,可能是由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

    5.神经内科疾病:如肋间神经痛,胸痛沿肋骨走行放散,并呈发作性,应到神经内科就医。

    不同部位的胸痛反映不同的疾病,胸部正中疼痛常见于纵隔、食管病变及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包炎等;胸壁疼痛局限于胸壁软组织等浅表部位,用手触之十分敏感,这类疼痛常见于胸壁扭伤、挫伤、皮炎、带状疱疹及蜂窝组织炎等;单侧胸痛常见于胸膜炎、肺炎、气胸、肋骨骨折及肋间神经炎等。

    从胸痛发作的时间和胸痛性质来看,阵发性胸痛,且疼痛剧烈,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多见于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及食管疾病等;长时间的持续性胸痛超过30分钟,多为心肌梗死、胸膜炎、气胸、带状疱疹及肿瘤等;灼痛或刺痛常见于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及外伤等;闷痛常见于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肿瘤等;胸痛较缓呈隐隐疼痛,常见于胸膜炎、肺炎及气胸等。

    心悸隐藏着哪些疾病

    有的人没有做错事却心里发慌,心跳比平时快许多,并且心前区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心悸。心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应警惕心肌炎,中年人要当心冠心病。有心悸症状时首先要明确诊断,这是非常必要的。

    心悸是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多种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炎、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都会产生心悸。青少年、中老年人心悸,活动后加重,或伴有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的,多属心血管类疾病。

    不是心血管疾病的人也会有心悸的症状,比如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高热等疾病以及胸腔积液、气胸、肺部炎症、肺不张、腹水、肠梗阻、肠胀气等都可能会有心悸的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心悸最为常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惊恐或过度兴奋、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心悸。

    药物也能引起心悸,可见于应用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阿托品等药物后出现。

    心悸伴消瘦、多食、多汗、易怒、手颤的病人,应到内分泌科就诊。原有糖尿病史,出现心悸伴出汗等症时,应去内分泌科就诊。

    贫血、低血糖、大量失血等出现心悸,伴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的病人,应到血液科就诊。

    此外,一些生理性原因也会引起心悸。如常人在剧烈体育活动或情绪激动之后以及大量饮用咖啡、浓茶、可乐和大量吸烟之后也会出现心悸。在这些情况下,只要停止引起心悸的这些活动,心悸就会消失。

    破译阵发性心搏过速的疾病“密码”

    许多年轻人感觉自己的心脏有时候突然快速地搏动,开始和结束都很突然。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出现了阵发性心搏过速。如果发作时间较长,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昏厥等症状。如果发作时间较短,患者会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很快或不规则。从数秒钟至数小时不等,甚至可延续数天。

    这种病往往找不到成因。对很多种药物敏感,喝酒、喝咖啡或抽烟过多都可引起。如进行心电图检查,可能发现多种不大重要的轻微心律失常现象。应尽量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发作时应坐下休息。

    如果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或有胸痛(心绞痛)或昏厥等症状出现,或如果呼吸困难,会感到十分难受。

    如果去医院,医生首先会试按压颈动脉以制止发作,如果有效,就会让患者使用此法或类似方法自行制止发作,让患者做心电图。如果简单的疗法无效,可采用药物注射治疗或口服药物治疗。

    阵发性心搏过速容易复发,而且每次发作的时间不一定,因人而异。

    胸闷在向你暗示哪些疾病

    经常听见胸闷的人说呼吸费力或气不够用,严重者会有胸膛被石头压住的感觉,甚至发生呼吸困难。它可能是身体器官的功能性表现,也可能是人体里某些疾病的外露。胸闷因年龄不同而不同,治疗方法和后果也不一样,常见的胸闷有功能性胸闷和病理性胸闷两种。

    功能性胸闷是指无器质性病变而产生的胸闷,如门窗紧闭,空气流通不畅时,如果在房间内待较长时间,就会产生胸闷、疲劳的感觉。或者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比如和别人发生口角、心情烦闷时也会产生胸闷。以上情况无须治疗。

    引起病理性胸闷的主要原因有:

    1.呼吸道受阻:气管支气管内长肿瘤可导致呼吸道受阻。另外,气管受外压,如临近器官的肿瘤、甲状腺肿大、纵隔内长肿瘤等也会压迫气管造成呼吸道爱阻。

    2.肺部疾病:如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肺不张、肺梗塞、气胸等疾病均可出现胸闷症状。

    3.心脏疾病:如某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冠心病等也可导致胸闷发生。

    4.体液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等也会出现胸闷症状。

    从胸闷出现的急慢来看,病理性胸闷可以突然发生,也可以缓慢发生。缓慢性的胸闷则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加重。

    从胸闷发生的年龄来看,儿童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纵隔肿瘤;青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自发性气胸、纵隔肿瘤、风湿性心脏瓣膜病;老年人发生胸闷,多数提示患有肺气肿、冠心病等。

    一般情况下,如发现有胸闷的症状时,在排除功能性因素的情况下,都应引起重视,及时确诊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胸骨压痛与白血病关系密切

    胸骨为什么会压痛?压痛是指用手压某一处而产生疼痛,不压时则没有疼感。胸骨压痛前胸下中间一块,不一定是剧烈疼痛。如果出现胸骨压痛,那就要小心了,因为它和白血病关系十分密切。

    白血病,又叫血癌。人们患有白血病,特别是患有急性白血病时,胸骨压痛便成为重要的体征之一。

    据临床观察,多数病人胸骨压痛最明显的部位在胸骨体下部,即相当于第四、第五肋间的胸骨体部。医学家们认为,产生骨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骨髓腔内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骨髓腔溶积压力增高,以及白血病细胞浸润骨膜刺激感觉神经而引起。从解剖学上看,胸骨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产生明显的压痛。

    当然,胸骨压痛除了常见于白血病外,也可见于恶性淋巴瘤、骨髓增殖性疾病,但后两者并不常见。

    温馨小纸条:如何预防白血病

    一般认为,此病的发生与电离辐射、某些化学制剂、药物、病毒等因素有关,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的污染。预防白血病就要尽可能地避免接触放射线,包括频繁的X光诊断和放射治疗。避免接触苯、甲醛及其衍生物,如使用含超标苯、甲醛浓度的家庭装修材料、农药、汽油、油漆等。尽量避免使用保泰松、氯霉素、马法兰、环磷酰胺、乙双吗啉等化学药物。另外,还要注意增强体质,合理膳食,防止病毒感染,减少白血病发生。

    自我判断心律不齐的轻重

    虽然心律不齐是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但千万不可忽视,因为心律不齐可能是某种严重疾病的重要表现。但也不要因此而惊慌失措,最有效的办法是自己初步判断一下它的程度,再做决定。

    首先,要看是否伴有其他症状。严重疾病引起的心律不齐,多伴有一些症状,常见有头晕、胸闷、胸痛、气急、多汗、颜面苍白、四肢发冷等。相反,轻微的心律不齐,仍可以照常工作和生活。

    其次,看发作的持续时间。如心律不齐来得迅猛,且发作时间持续较长或发作频繁,每分钟早搏超过5次以上,多表示病情较重,应及时就医。相反,来势不急,持续时间又短,或发作次数少,则多表示病情较轻,可以观察一段时间。

    再次,看有无原发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病人发生心律不齐时,多表示病情严重。

    最后,看患者的年龄和病史。对过去已经确认的各种传导阻滞、房颤、室性频发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等比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患者,如再发生心律失常或原有的症状加重,或同时出现其他新的症状,则提示病情加重,应立即就医。

    运动后心律增加不明显,应预防心脏疾病

    在运动时,人们感觉心跳加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心律增加不明显,或者根本不增加,那就不正常了。这可能是心脏病的早期征象,它暗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等心脏疾病。一项研究表明,运动后心律增加不明显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的可能性远大于运动后心律增加明显的人。

    因此,运动时心率增加不够明显或者心律根本不增加的人应注意预防心脏病。预防的主要方法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并定期检查血压、心电图和血脂的变化。

    腹部

    腹胀——多种疾病的“先知”

    当胃肠道有多余的气体时,人便会出现腹胀。

    长期腹胀是消化不良的症状之一,大多数病人的腹胀是由于消化道功能紊乱所致,并无器质性病变。一般的腹胀虽然不是什么大的毛病,但如果整个腹部出现膨胀感,则可能是以下疾病正在威胁着你的健康。

    胃下垂:瘦长体形的人易患此病,患慢性消耗性疾病、腹肌松弛的产妇和老年人,可有腹胀或恶心、胃痛、头晕乏力等。常同时伴有胃下垂、肝下垂的体征。

    消化不良:如食后数小时内一直腹胀、排气,可能是消化不良引起的。消化不良患者应注意饮食,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可服用酵母片等药物。有持续性便秘者也会出现腹胀。

    急性胃扩张:常发生在暴饮暴食后,也可因情绪激动、受寒、剧烈疼痛等刺激引起。上腹部或脐部突然出现持续性胀痛,上腹部明显膨隆,有压痛。

    肝硬化:如皮肤及巩膜发黄,则是提示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期或反复损害肝脏所致。

    肾炎:腹胀并出现尿量减少现象,则可能患有肾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