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神匠》《行路的和尚》等作品在“新禅悟小说”这一新兴领域打下坚实基石的闵凡利,又一次以《花无语》为题的“新禅悟小说”为这一新型小说品种添砖加瓦了。已经对“新禅悟小说”驾轻就熟的闵凡利这次选择了一个常见的意象——“花”来表现这一题材。用“花”来写禅悟小说比较容易把“新禅悟小说”跟禅宗拉近,因为禅宗和“花”有着不解之缘,据说,在禅宗起源时“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佛教典籍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释迦牟尼在灵鹫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座前,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蜜花,释迦牟尼接受了献花之后,一言不发,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在座的所有人看。当时聆听说法的人间天上诸神有百万之众,可大家都不明白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唯有十大弟子中的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于是释迦牟尼对大家说:“我有正法眼藏,涅巢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现在,我把这无上的大法,托付给摩诃迦叶。”同时还把自己平时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予摩诃迦叶,此即“衣钵传真”的由来,由此,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禅宗的第一祖”。这就是著名的“拈花微笑”的故事。“拈花微笑”的故事隐含了怎样的宗教教义千百年来已经不仅仅是佛教弟子探寻的话题,几乎成了一个哲学命题,每一个学者文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给出答案,闵凡利也用《花开过》这一“新禅悟小说”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在具体论及《花开过》之前,我们必须先廓清“新禅悟小说”和禅宗的本质关系,尽管“新禅悟小说”并不是宗教文学,闵凡利也无意对禅宗的宗教教义进行宣传,但实际上“新禅悟小说”和禅宗并非毫无联系,二者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名称的借用,而是一种内在本质精神和思维方式上的相通。说起来,无论是禅宗还是新禅悟小说,二者关注的都是心灵的感悟,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展示,而非形式上的殚精竭虑地冥想和行为上的不遗余力地追求。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来读闵凡利的《花开过》就能有新的发现。“花”这个世界上最美丽最纯净的事物,它沉默着、静谧着,却同时也在诉说着、宣讲着。只有当你静下来,用心去聆听,才能听到花无语的诉说,闵凡利的《花开过》就是让我们静心去聆听花的心声和话语的。释迦牟尼在灵山上拈花微笑静默不语时,是否也是想让世人静心聆听世间万物无语的声音呢?这篇总共七千多字的小说是由三个更小的短篇——小小说组成的,这也是闵凡利写“新禅悟小说”最常用的一种体裁,但篇幅的短小丝毫也不影响它意味的隽永。它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人间最伟大的情感——爱的真理,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爱的价值在哪里。这或许就是闵凡利在“拈花微笑”的故事中领悟到的真谛吧。
《花开过》中第一个故事的题目叫《梅花瘦》,它通过讲一个小和尚养梅花的事情来讲述什么是真正的爱、实在的爱。小说通过先生的话语告诫小和尚,要想收获爱一定要投入感情,“树和人一样,你要对它投入感情,并把之作为底肥。你投入得越多,树就会长得越旺,花就会开得多,开得大,开得香。”但真正的爱并非虚无缥缈的幻想和刻骨铭心的思念,在现实中它可以化作最简单最真实的行动,就像小说中老和尚所说“对梅来说,发酵好的粪便就是最好的爱啊!对我们来说是粪便,可对梅来说,却是最好的爱啊!说着他闭上了眼,深深地吸了一口梅花的清香说:这些就是佛。因为它们是真啊!”这个故事彻底否定了“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式的爱情,告诉人们,真正的爱是最平实的,她所需要的可能只是你每天陪伴她散步、吃饭这样平常的事。这样简单平实的爱才是真实的爱,就像你只需给梅施以发酵的粪便它就能开出芬芳的梅花一样。其实,小说还暗示我们完全不必把这种爱仅仅拘泥于男女之情爱,这种爱可以扩大到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适宜的爱才是真正的爱,给予他最需要的爱,否则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适得其反。在这个世界上,并不乏打着爱的旗号制造的伤害,甚至摧残。
第二个故事题目叫《桃花笑》,只看题目我们就能猜到这大概是一篇写女子的文章。因为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桃花代表薄命的红颜女子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固定的符号,果然,《桃花笑》中出现了像桃花一般绚丽的女子的身影,也出现了像桃花一般薄命的女子的命运。那么,我们是否就可以确定地说这就是一篇用桃花来象征性地写女人命运的文章?这样理解或许没有错,但却可能失去文章最具价值的部分。在我看来,这篇短文不是用桃花来象征女人的命运,而是用桃花和女子来象征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包括世间一切的生灵,就像老和尚所说“小狗小鸟是生灵,树也是啊,花也是啊,这些美好的东西也是啊!”这样,对待桃花的态度也应该是对待世间一切美好生灵的态度。老和尚阻止小和尚攀折桃花实际上就是阻止人们对世间一切美好生灵的毁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篇作品几乎可以看做是一篇“生态文学”作品,就像生态文学的研究开拓者王诺先生所说,它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来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在这类作品中,人类并不是视角的中心,人类的利益也不是价值判断的终极尺度。其实,这正是人类之爱的最好的方式,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好,能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足见作者心胸之广阔。
第三篇题目叫《菊花痛》。写老和尚悟了禅师养育了满园的菊花,秋天到来,禅院里弥漫了醉人的菊香,村镇上的人们被这份美丽所吸引,纷纷向老和尚讨要菊花,悟了禅师慷慨地把菊花分给每一个向他开口讨要菊花的人。当小和尚心疼满园的菊花都被送出时,老和尚说:“与大家一起共享美好的东西,即使自己什么也没有,心里也是快乐的。因为这才是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啊!”在今天这个人人都在追求快乐幸福的时代,真正能够体会到幸福的却并不多。究其原因,就在于多数人把索取和获得的多少来作为幸福快乐的标准来追求,这就使目的和行动恰恰是南辕北辙的,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应该是给予,是付出,是分享,而不是索取。可惜的是,世人真正能够领悟到这一点的还很少。
世间的情感关系是复杂的,但真理往往都是很简单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领悟到。如果这篇意蕴隽永的“新禅悟小说”能够让被浮尘遮挡住视线的众生看清楚一些前方的路,那恐怕是对“新禅悟小说”寄予厚望的闵凡利先生所欣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