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开平煤田”这个称呼,这个称呼不是太久,因为煤在春秋时被称为石涅、涅石,魏晋称石炭、石墨,到了明代才被称为煤。所以开平煤田的称呼肯定是在明代以后,甚至可能是更近的民国。当然,一个煤田的称呼与它开发得早晚没有直接关系。
再说开平煤田的开采。关于开平煤田开采的文字记载实在是不多。有的方志资料上提到明朝开国皇帝“恐泄山川王气,采矿悬为历禁”,明永乐年间(1403-1424)对采矿是“时禁时开”。但这些文字既没有指明采的矿是煤矿,也没有说明是在开平地区采矿。真正提到开平煤炭的文字记载,是清朝乾隆五年(1740)清钞档,上面说滦县有煤窑三座,系民间自行开采。还有就是《滦县志》所载清朝道光年间古冶曲某诬告小煤窑窑主张刚谋反的案件,涉及到了开平煤田的开采。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没有开采的文字记载,就等于煤田开采得晚,很可能开平煤田被开采很多年以后才见诸文字记载。不管怎么说,开平煤田到底最早是何时开采的,并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查证。
直到清代后期,总算有了文字记载,但也只能是让今人对那时的小煤窑了解一个大概。
记载开平煤田清代煤窑样子的人是一个英国人,名字叫海德逊(开滦历史档案里译为菴特生),他是英国设在天津的广隆洋行的商人。1860年他从英国到天津,之后“十余年来,每届封河后,洋行公务稍暇,辄自备资斧[1],前往各地踏勘煤苗成色”,被《北华捷报》称为“第一个系统地勘察直隶煤铁矿的人”。他曾撰写过《探寻煤铁记》、《中西煤铁论》、《开平煤产纪略》等文。同治八年(1869)他考察开平煤矿后,在《开平煤产纪略》里写道:开平这个地方的煤窑改变了过去的独眼井形式(这说明以前的煤窑只是一个眼,类似于农村的水井),现在一个煤窑有二至三个竖井眼外加一个斜井组成。竖井用来提煤、戽(音hu)水,即用辘轳把装煤和盛水的大桶绞上来,而斜井则与竖井底端联通,用来上下人工。两个竖井之间也是打通的,这就相应地解决了井下通风的问题。海德逊记载了他参观的一个煤窑,这个窑就有三个井:两个竖井一个斜井,“竖井直径9呎[2],井口呈八角形,井壁四周用席围着,钉着硬木板条,看起来很整齐”;斜井“斜度约60度,用木柱子支着。洞口很大,上下走路都还方便”。这个窑有三个桶戽水,一个桶提煤,估计每日用绞车能提水300吨,提煤700吨。海德逊当时参观的这个煤窑,可能是那个时代水平较高的。
到了1876年(光绪二年),开平矿务局创办人唐廷枢到开平一带勘察,他写的报告中说,“查该处煤井乃明代开起,遍地皆有旧址,现在开挖者亦有数十处”。唐廷枢说的“查该处煤井乃明代开起”这个“查”字,到底是查的文字资料还是根据民间传说,我们今天已经无从知晓,但1876年“遍地皆有旧址”,当时开挖的煤窑就“有数十处”,这应该是唐廷枢亲眼看到的,肯定不会错。另外唐廷枢在《论土人采煤情形》中说,“土人所开煤桶[3]均系民业,或祖传或自租。其桶均系‘日’字样,宽四五尺,长六七尺,深十丈至十六丈不等。及见矸子即斜开而入煤槽(原文小注:矸子者,即煤面之火泥也),无论煤之高低厚薄,见煤即锄。由面至底,每进三四尺用木桩撑持,以防土陷。锄至有水之处,又须戽水。不知锄愈深水愈涌,非止路远,而且泥泞。遂至锄煤戽水均有不堪之苦,势必弃之。或有采至中途忽遇煤槽侧闪,无从跟寻,因而弃之。或有撑持不坚致土倾陷,或因路不通风点灯不着,或因工人不慎于火,以致失虞[4]。”这里所提到的“日”字样“煤桶”,笔者推测可能是两口方形竖井构成一个煤窑,且距离不太远而有利于通风。唐廷枢对于当时煤井的描述仅限于此,不太详尽。估计1876年开平的小煤窑不会比海德逊描述的有太大变化,因为唐廷枢到开平的时间距离海德逊到开平考察的年代毕竟只有7年。
明末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中描述明代的煤井,是“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人从其下施蠼拾取者[5]”。与宋应星所说的明代人井下通风等采煤方法相比,清代后期开平一带的小煤窑当然是先进得多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