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矿历史档案觅珍-李鸿章是否知道张翼“移交”开平矿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翼在英国军队和德璀琳等人的威逼利诱下签署《移交约》和《副约》,最终导致开平矿权落入英国资本家之手,之后又长时间隐瞒不报,直到“龙旗事件”发生,才被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告到朝廷。至此,开平矿案大白于世,史学家定其为“骗占”性质,自是铁案难销。只是有些问题仍值得探讨,例如许多文章说袁世凯不了解矿权易手内情,看到龙旗事件的报告后,才找英方调查原委。袁世凯此前到底知不知道此事,不敢妄下结论,但他的前任李鸿章是否知道张翼签署《移交约》以致出卖矿权,这就值得探讨了。

    当时八国联军进逼北京,慈禧太后老佛爷连夜脱逃,整个流亡的宫廷“团体”一路逃到西安。危急时刻的老佛爷急招在南方的李鸿章救驾,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让八国联军撤军。这种局面虽然对外是颜面无存了,但对内还是必须要摆皇家的臭架子的,所以其“西幸”的开销恐怕比在北京的金銮殿时小不了。京城里的金库落入敌手,西安巨大的消费从何而来?于是李鸿章这个晚清“破屋裱糊匠”的头等大事是在谋划退敌大事的同时,还得筹款供慈禧挥霍。慈禧要的钱弄不来是不行的,于是他只好面向外国人筹款了。这件事本来与开平矿权的丧失风马牛不相及,但开滦历史档案显示,李鸿章的向洋人筹款还真与开平矿权有关联了。

    1901年9月,参与掠夺开平矿权的胡华在给开平公司董事会的汇报中,提到了李鸿章向英人筹款用于西安流亡政府的事情,说如果李鸿章收不到协议第四条承诺的20万两白银(该协议指开平煤矿《卖约》),开平煤矿的接收就要遇到麻烦了,所以这笔巨款还是由他们支付给了李鸿章。现将开滦历史档案265(53)-M0767号文件,即胡华给开平公司董事会的汇报节选4段如下:

    从一开始,我们就预料到要面对很多攻击,这是由那些想排挤我们的人的嫉妒造成的。张燕谋(即张翼)必会因其做法遭到弹劾,一旦满清官吏获得国外支持,他们的反对会带来危险。

    要知道,有两个重要的反对声音质疑我们移交的有效性,怀疑此移交并未得到直隶总督的批准,并未上报皇帝,也没有咨询原公司的股东。在我们于7月14日向你们发送的报告中详细地说明了这两点。

    哪怕张燕谋和德璀琳先生只是诚信地执行了他们签过字、盖过章的契约,我们也不会遇到任何大的困难。但是在签字之后第二天的早晨,张燕谋因担心其行为的后果便离开天津去了上海,并通过委托书授权德璀琳先生完成交易的细节内容。从那刻起,德璀琳先生自认为是这些中国人的直接代表,将不得不掌握整个公司的管理权。他只是拒绝履行他的诺言,并拒绝完成这项移交。为了使他的行为显得正当,他说我们没有按要求履行7月30日签署的协议的第四条,说我们没有向李鸿章支付我们所承诺的200,000两白银,你们知道这种情况的背景的。

    我们费尽周折迫使他承认,他收到的海外银行电报就证明我们正常履行了第四条内容,无论如何我们都将全力解决这个问题。同时,李鸿章也在催促我们付钱。我们认为在法律上并非必须要取得总督的正式批准的,但是我们不太确定李鸿章的公开反对会不会对整个事态造成威胁。在2月19日之前,李鸿章早已获悉我们的谈判并口头批准了。在我们的请求下,他甚至将不想和我们正面交涉的张燕谋派回了天津。但是自从签字以后,李鸿章急切期盼得到那笔答应的资金。那时,朝廷正缺少资金,而李鸿章需要这200,000两白银用于西安府。我们在3月和4月的电报向你们汇报了这一情况。我们不得不以最无力的借口拖延他两个月直到佛兰魁来到这里,在我们的共同请求下,你们同意支付这笔资金。期间有一段时间非常危急,为了保全协议,我们已经同华俄道胜银行和渣打银行进行磋商,准备在当地筹集这笔资金。只要支付了这200,000两白银,他们那边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后来,经过胡华等人的努力,20万两白银最终到了李鸿章手中。胡华在其后的文件中写道:

    当已经向李鸿章支付了200,000两白银,中国人已经承认从海外银行发来的电报就是对第4条的充分履行时,他们改变了反对的理由,坚持执行我们之间关于中国董事会一事的约定。

    开滦历史档案265(52)—M0767号文件显示:

    李鸿章大人确认收到了信函,内容如下:

    总督大人已于本月20日收到您的信函,信函中写道:开平公司汇出用于偿还贷款的二十万两白银。总督大人承认收到了上述金额,您可将附有总督印章的材料转交给公司。日期: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该收据中国农历相当于1901年,内容与那封信函相似,即吴德斯1901年3月22日暗示了李鸿章总督大人,希望能将款项发送到西安府朝廷。

    开滦馆藏的这些历史文件,也许可以推测出李鸿章乃至清政府是否知道开平矿权的出卖情事。

    还有一些文件显示,英国人一直认定清政府是知道开平矿权移交情况的,但清政府坚持说不知情,说张翼的卖矿纯属个人行为。双方唇枪舌剑地交锋多年,清政府直到灭亡的最后一刻也没有承认开平公司的合法性。

    虽然张翼大字不识文盲一个,但他未必是被人忽悠几下就在《移交约》上画押的傻子。就算他是傻子,跟着他在“保矿手据”上签字的开平矿总办周学熙那可是当时的精英人物。就算周学熙是一时糊涂或者是惟张翼之命是从,整个开平煤矿的知情人也未必全都那么傻,他们全都是被几个外国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的笨蛋,难道那时那么多中国人全都是那么容易受骗的?而且矿权被卖的过程也不是三两天的事儿,就算是被骗,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也应该回过味来了,回过味来就可以不再受骗继而可以挽回的呀。不管历史学家们怎样判定开平煤矿是被“骗占”的,我个人一直认为开平矿权的丧失主要是八国联军用武力威逼的结果(例如张翼拒绝签字时,胡华等人威胁说如果拒签,联军就会重新占领煤矿),如果把“骗”字改成“霸”字,说是开平矿被“霸占”似乎更确切一些。

    我认为,张翼最初被逼签署《移交约》最终导致卖矿,是他贪生怕死不得已而为之,他的上级部门当然是不可能知道的,总督和朝廷那时候也根本顾不了他。但是后来局势稍微稳定以后,张翼很可能跟李鸿章沟通过,李鸿章默许并趁机利用这件事筹款以解慈禧太后燃眉之急,这一点有待于进一步考证。遗憾的是李鸿章突然去世,死前没有留下任何关于卖矿的证据,这也许是清代一个成熟政客必须具备的老奸巨猾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