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海洋中的植物-红树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红树林的分类与分布

    什么是红树林

    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所谓的红树林是指由红树科的植物组成,组成的物种包括草本、藤本红树。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

    红树林的分类

    红树植物是唯一在红树林中海滩中生长并经常可受到潮汐浸润的潮间带上的木本植物,包括蕨类植物卤厥。

    半红树植物是只有在洪潮时才受到潮水浸润,是陆、海都可生长发育的两栖植物,有露兜、水黄皮、杨叶肖槿、黄槿、海芒果。

    红树林伴生植物是生长在红树林区经常受潮汐浸润的非木本植物,如一些棕榈植物和藤本植物(三叶鱼藤)。

    红树科植物是分类上归属于红树科的植物。红树林的组成以红树科植物为主,如木榄、海莲、秋茄、红树、红海榄等。但是还有许多红树科植物不是红树林的成员,如有些长在陆地上,有些长在高山上,这些即红树科非红树植物。

    红树林是发育在特殊环境下的生物群落,因此典型的红树林植物种类并不是很多,而由于红树林植物可以借助海流传遍后代,只要海域相通,相距遥远的红树林可以有相似的组成。

    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将热带大西洋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隔离开来,而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则海水相通,这样一来,红树林就形成了西方和东方两大群系。

    木榄

    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交界的地方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南洋群岛,具有最漫长的热带海岸线,成为东方群系红树林的发育中心。南洋群岛及附近地区的红树林在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生长得也最茂盛,红树林在这里长成高大的乔木状,高可达35~40米,与热带雨林连成一片,使南洋群岛中的很多岛屿从海岸边到山顶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森林。

    秋茄树

    东方群系在辽阔的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太平洋上分布范围非常广,西到非洲的印度洋沿岸,东到太平洋诸岛,南到新世纪太阳最先升起的地方——新西兰的查塔姆群岛,北到日本和中国南方的海岸。红树林在赤道附近树木高大,种类繁多,向南北种类减少,树木也低矮很多。我国是红树林的北部边缘,海南的红树林在我国境内是发育最好的,最高可达10~15米,红树林的种类与南洋群岛很相似,但群落的高度远不如南洋群岛,再向北到福建境内则多呈现矮小的灌木状,并且只有寥寥数种。

    在亚洲和澳大利亚北部等地的红树林分布区域附近还有一类水椰群落,在我国只见于海南的东南部沿海。水椰群落可以算作一种半红树林群落,喜欢生活在半咸水的环境中,在咸、淡水相交的河口,河滩地区最常出现。

    西方群系红树林以美洲的加勒比海,南美洲的北部沿海和非洲的几内亚湾沿岸为中心,其植物的种类远比东方群系红树林要少,但森林仍然高大茂盛。在南美洲的北部沿海的红树林与亚马孙的热带雨林相连,成为这片世界上最辽阔的热带森林的一部分。南北美洲在历史上曾经分开,因此,西方群系红树林可以越过美洲大陆到达太平洋东岸,在太平洋诸岛的斐济和汤加等地,西方和东方两大群系的部分种类可同时出现。

    世界上的红树林大致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内,共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在东亚,一个在中南美洲,而以东亚的较为繁茂。我国的红树林与东亚的红树林是同一类型,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红树林资源量最丰富,面积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3。在太平洋西岸,无论是种类和分布范围,我国的红树林最具有代表性。红海榄我国红树林分布与保护红树林是我国的保护物种,近10多年来,先后建立了国家级(3个)、省级(4个)、县级(8个)红树林保护区15个,并制订了相应的保护法律法规。然而,得到10多种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保护的红树林并没免于刀俎之灾。近40年来,特别是最近10多年来,由于围海造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红树林面积由40年前的42万公顷减少到146万公顷,不及世界红树林面积1700万公顷的千分之一。特别红树林是我国保护物种是在《海洋环境保护法》和《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颁布实施多年的今天,有些人无视国家法规,急功近利,仍然在大片地砍伐红树林,包括几个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砍伐破坏,其中尤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砍伐红树林为甚。全区原有红树林22387公顷,到1993年仅剩5654公顷。据不完全统计,广西近几年已砍伐和已列入填海造地规划的(已批准)即将砍伐的红树林将达1000公顷。

    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面积为368公顷,是我国唯一位于市区、面积最小的自然保护区,也被国外生态专家称为“袖珍型的保护区”。每年有白琴鹭、黑嘴鸥、小青脚鹬等189种,上10万只候鸟南迁于此歇脚或过冬。保护区内除红树林植物群落外,还有其他55种植物,千姿百态。它是深圳市区内的一条绿色长廊,背靠美丽宽广的滨海大道,与滨海生态公园连城一体,面向碧波荡漾的深圳湾,不仅是鸟类栖息嬉戏的天堂、植物的王国,也是人们踏青、赏鸟、观海、体验自然风情的好去处。天然红树林1984年,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正式创建,当时的总面积为304公顷。只有一条老路通到这里,当地的渔民在这里利用沿袭下来的基围鱼塘养鱼,然后就是大片大片的天然红树林、果园和其他天然林。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国际)基金会主席、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在英女王访华时,特意南下深圳,登上红树林的观鸟亭,饱览深圳湾湿地风光。丹麦野生生物基金会主席、丹麦女王的丈夫亨里克亲王也曾于1989年,兴致勃勃地到此观鸟,并将红树林称为“绿色明珠”。

    深圳红树林可以说是盛名远播,现在来深圳的海内外游客,都要去海滨生态公园看看沿海岸逶迤的红树林、在此越冬的数万只水鸟翔集的壮观场面。红树林与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一水相隔,共同构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深圳湾湿地生态系统,也成为深港边界上最具特色的风景线。

    广东珠海红树林:主要分布于淇澳岛、横琴岛和红旗西堤、磨刀门和鸡啼门水道出海口附近堤岸,其中,位于淇澳岛西北部大围湾的淇澳红树林保护区面积最大,是目前该市保存最完整、最集中连片的林分,树高4~6米。它不仅是珠海市的珍稀资源,也是珠江三角洲不可多得的一片红树林湿地,同时是全国少有的紧靠大城市的红树林区之一。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约6千米长的沿海岸线上,67多公顷的红树林区已全面挖塘养殖,近半数的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300多公顷,有林面积2000多公顷,列入《世界湿地名录》。但从1993年以来,不断有群众进入保护区砍红树、挖塘搞养殖,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区成为荒芜的水泥塘。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境内,面积19万公顷,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为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连片生长基地,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该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他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我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是199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1997年5月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姐妹保护区关系,2000年1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

    红树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山口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西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总50千米,总面积800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苗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漳江口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口。最近城镇为云霄县城,位于湿地以西10千米,东北向距离厦门约85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东南沿海水产种质资源为主。主要湿地类型有红树林、滩涂、水域或组成的河口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1、2、3、8条。保护区于1992年1月成立,1997年7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漳江口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分为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植被型,有白骨壤林等13个群系,有秋茄—老鼠等22个群丛。区内有维管束植物224种,有红树植物5科6属6种,盐沼植物16科27属29种1变种,滨海植物59科152属184种。区内营养丰富,从而微生物资源丰富,有微生物12科27属45种,与陆地生境的微生物数量比较,红树林土壤细菌数量高于一般陆地生境,而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较少是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主要特征。

    红树林的主要特征

    红树林是至今世界上少数几个物种最多样化的生态系之一,生物资源量非常丰富,如广西山口红树林区就有111种大型底栖动物、104种鸟类133种昆虫。广西红树林区还有159种和变种的藻类,其中4种为我国新纪录。这是因为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

    红树林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河口海湾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一个整体,统称为红树林生态系统。它的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并因潮汐更迭形成的森林环境,不同于陆地森林生态系统。热带海区60%~70%的岸滩有红树林成片或星散分布。

    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12级台风由正面向厦门沿海登陆,随之产生的强大而凶猛的风暴潮,几乎吞没了整个沿海地区,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结果该地区的堤岸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1986年广西沿海发生了近百年未遇的特大风暴潮,合浦县398千米长海堤被海浪冲垮294千米,但凡是堤外分布有红树林的地方,海堤就不易冲垮,经济损失就小。许多群众从切身利益中感受到红树林是他们的“保护神”。

    红树林

    胎生现象——红树林最奇妙的特征是所谓的“胎生现象”,红树林中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的时候就已经在果实中开始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数个月,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

    红树林特殊根系——红树林最引人注目的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很多支柱根自树干的基部长出,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林可以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动。红树林的支柱根不仅支持着植物本身,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又被称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经常处于被潮水淹没的状态,空气非常缺乏,因此许多红树林植物都具有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粗大的皮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满足了红树林植物对空气的需求。每到落潮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支柱根和呼吸根露出地面,纵横交错,使人难以通行。

    泌盐现象——由于热带海滩阳光强烈,土壤富含盐分,红树林植物多具有盐生和适应生理干旱的形态结构,植物具有可排出多余盐分的分泌腺体,叶片则为光亮的革质,利于反射阳光,减少水分蒸发。

    红树林的生存环境

    地质地貌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隐蔽海岸,该海岸多因风浪较微弱、水体运动缓慢而多淤泥沉积。因此,它与珊瑚礁一样都是“陆地建造者”。自然发育的滩面,平坦而广阔,常可沿河口海湾、三角洲地区或沿河口延伸至内陆数公里。红树林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而以中潮滩为最繁茂区。

    红树林大部分分布于潮间带红树林生长与地质条件也有关系,因为地质条件可能影响滩涂底质。如果河口海岸是花岗岩或玄武岩,其风化产物比较细粘,河口淤泥沉积,适于红树林生长。如果是砂岩或石灰岩的地层,在河流出口的地方就形成沙滩,大多数地区就没有红树林生长。

    底质

    红树林适合生长在细质的冲积土上。在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带,土壤(冲积层)由粉粒和黏粒组成,且含有大量的有机质,适合于红树林生长。一般红树林土壤是初生的土壤,含盐量02%~25%,pH值为4~8,少有pH值在3以下或8以上。

    温度

    红树林分布中心地区海水温度的年平均值为24~27℃,气温则在20~30℃范围内。我国海南岛海口的海水温度年平均在25℃左右,而厦门全年平均水温为217℃,平均气温为209℃。后者红树林种类仅5种,比前者红树植物种类25种少得多。

    红树林具有耐盐特性海水和潮汐

    含盐分的水对红树植物是十分重要的,红树植物具有耐盐特性,在一定盐度海水下才成为优势种。虽然有些种类如桐花树、白骨壤既可以在海水中生长,也可以在淡水中生长,但在海水中生长较好。另一个重要条件是潮汐,没有潮间带的每日有间隔的涨潮退潮的变化,红树植物是生长不好的。长期淹水,红树很快死亡;长期干旱,红树将生长不良。

    红树林的繁殖方式

    红树林的果实

    红树是构成红树林的主要树种,因为它的树皮能制造棕红色的染料而得名,隶属于红树科。红树和其他海岸红树林的树种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繁殖后代,这是它们与其所生活的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由于在海岸地带常常风大浪急、潮汐起伏,海滩的土壤都是松软的淤泥,一般树木的种子根本没法萌发生长。红树在春天和秋天要开两次花,结的果实都特别多,像一根根小棍棒一样倒挂在树枝上。当果实成熟后,它们并不像一般植物那样自动离开大树,降落到附近的土地上,然后自己慢慢地成长壮大,而是恰好相反,它们先不脱离母树,而是在果实中萌发,一刻不停地吸取母树的营养,就如同出生的幼仔吸食母兽的乳汁一样,一直到种子已经变成大约33厘米长的小红树,而且长出嫩绿的枝芽,才离开母树,一头扎到泥土中,只要在几小时内就能长出根来,再也不害怕风浪了。红树和其他红树林植物就是靠这种本领不断繁殖,在海滩形成大片的红树林。由于这种繁殖后代的方法就像哺乳动物的怀孕和分娩,所以用这种奇特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也被称为“胎生植物”。

    红树林的果实红树林植物独特的生存方式主要表现在:独特的胎生苗繁殖;排盐;保水的叶片;多功能的支持根与呼吸根。哺乳动物以母体怀胎的方式孕育幼子,“胎生”似乎是动物才有的专有名词,然而属于红树林的树种中,也有许多具有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种子是植物的生命之源,在萌芽时需要充分的水分与氧气,但在极度缺氧与盐度高的沼泽软泥上,既不适合种子发芽,也不利于幼苗的生长,因此红树科的植物就发展出这种先发芽、后落地生根的繁殖方式,以克服沼泽地的恶劣环境。

    胎生特点

    胎生的红树林植物,也是经由开花、结果,产生它们的下一代种子,但是种子即使成熟了,也不从树上脱落,相反的,包藏在果实体内部的胚芽开始发育,渐渐地变为带有胚茎的“笔状胎生苗”;红树林的果实即使成熟了,也不从树上脱落胎生苗从母株吸收营养,并利用胚茎上的皮孔呼吸,继续成长到成熟可脱离母树,尖尖长长的“笔”像一个小椎子,直直落下并插入软泥中,开始发根且长出新叶,展开生命中的新页。水笔仔的胎生苗发育期比较短,大概七八个月就会成熟,所以在夏末开花后,可以逐渐观察到结果、胎生苗发育,一直到第二年春天,同果实一起从树上掉落,一旦瓜熟蒂落,它便借助自身的重力作用,插入淤泥之中,只要几个小时即可扎根固定,下次潮水来时就冲不走了。如果种子落在潮水中,由于胚轴中有气道,比海水轻,可以随水漂流,远播他处,历经两三个月也不会死。我们走进红树林中,看见树上吊着各种各样的种子,有的像豆荚,有的像羊角,有的像纺锤,有的像子弹。这种酷似胎生的繁殖方式,在植物界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一年四季之内,红树林中不是这个开花,就是那个结实,时刻都在繁育新的生命,真是一座永不凋谢的绿色长城。这些胎生的小苗万一在第一次落下运气差一点,没有插入泥中,也能乘着潮水,漂流他方,重新落地生根。这些胎生苗的内部具有间隙组织,饱含空气,因此比重较水为轻,可以在水面漂流数月,胚茎表皮还含有不好吃的单宁酸,可以避免软体动物及甲壳类的侵袭,因此,这样的植物可以播迁远方,而广布于全世界的热带、副热带地区。

    红树林的生态意义与

    经济价值风情万千的红树林海岸

    再没有比这个景象更能使你浮想翩翩了:你架一叶机动扁舟驶进南方的某一处海岸带,舟下是翠碧剔透的海水,两旁是郁郁葱葱的绿林,千百条同样翠碧剔透的水道,在绿林中交错纵横,随着你的扁舟驶过,白色的海鸥掠起一片。你为此会惊叹大自然的美妙、大自然的神奇。这便是红树林海岸。

    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红树林海岸是生物海岸的一种。红树植物是一类生长于潮间带的乔灌木的通称。潮间带是指高潮位和低潮位之间的地带。红树植物的种属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群系。因受地理纬度的影响,热量和雨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减少,红树林种属的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过渡到比较单纯,植枝的高度由高变低,从生长茂盛的乔木逐渐过渡到相对矮小的灌木丛。

    我国的红树植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和东南的热带、亚热带沿岸。我国海南岛红树植物最为丰富,种类最多,为37种;广西、广东、台湾次之;福建更次之;到了浙江则仅剩一种,还是人工引进种植的。红树植物自然生长的北界在北纬27度20分左右,即在福建省鼎一带。但似乎在北纬24度27分的福建厦门是一个界限,在此南,红树林海岸发育很好;在此北,红树林海岸稀少。虽然台湾和福建地理纬度相同,但是台湾沿岸的红树植物种属比福建多得多,这是由于台湾受太平洋黑潮暖流影响的缘故。

    红树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地理纬度、气温、雨量有极大关系。海南岛东海岸的文昌一带红树植物郁郁葱葱,树高12~13米;在纬度高一些的北纬21度37分的广西山口附近,红树植物树高3~5米;在福建泉州湾中红树最高只有22米;在北纬27度20分的福建省福鼎沙埕港内,红树的高度只有08~10米,呈灌木丛出现。

    红树林的作用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又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对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有积极作用。且红树本身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总的来说,红树林具有社会、生态、经济三方面的效益。

    天然的海岸防护林

    红树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盘根错节屹立于滩涂之中。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内陆的天然屏障,有“海岸卫士”之称。红树林有“海岸卫士”之称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促淤造陆

    红树林在海滩上形成了一道樊篱,促进了淤泥的沉积,而密致的支柱根,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随着红树群落向外缘发展,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科研、教育、生态旅游

    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其特殊的环境和生物特色使得红树林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中心,对科普教育、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有积极作用。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红树林而建立的一种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红树林具有呼吸根或支柱根,种子可以在树上的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小苗掉在海水中即使被海浪冲走,也能随波逐流,数月不死,一遇泥沙,数小时后即可生根成长。红树林生态系是世界上最富多样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之一。红树林红树王国红树种子随波逐流,红树蔚然成林。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或乔木植物群落,大部分树种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通称为红树林,是能生长于海水上的绿色植物。世界上红树林有23科81种、海南有23科41种,最高者达10米,很多红树具有奇特的“胎生”现象。这里的红树林生长良好,丛林茂密涨潮时分,红树林的树干被潮水淹没,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有水鸟展翅其间,游人可乘小舟深入林中,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标志之一,能防浪护岸,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观赏价值。

    红树林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水上绿洲

    由于红树林生境独特,生物特性及形态特点都别具一格。红树林生长在海水中,林、水合为一体,红树林中有无数小水道,栖息着多种濒危鸟类,游船进入水道犹如进入绿色的迷宫,其美妙之处难于言喻,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鸟的天堂

    在东寨港里栖息的鸟类据统计有159种之多,其中有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81种鸟类中的35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中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红树林生长最好的地方的有75种。东寨港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和连接不同生物区红树兼具陆地生态和海洋生态特性界鸟类的重要环节。冬天是在东寨港观鸟的好季节,成千上万的鸟类给东寨港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珍稀濒危、属国家二级保护鸟类的黑脸琵鹭、白琵鹭,靠吃这里的鱼虾生活。黑嘴鸥是在东寨港的越冬水禽,集中栖息在东寨港保护核心区的五沟口和实验区的闸门滩涂地。

    天然渔场

    东寨港也是海洋动物的产卵地和育雏地,鱼、虾、贝类资源丰富,主要有沙虫、泥蚶、牡蛎、蛏、斑节对虾、墨吉对虾、锯缘青蟹、鲷鱼、鲻鱼、鲈鱼等。在红树林的滋养下,东寨港海鲜腴肥可口,有“红树林海鲜”之称。

    动物世界

    一份权威调查表明,红树林内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水栖动物有18种,爬行、两栖动物有8种。水禽类动物更为丰富,约有159种。东寨港自然保护区内哺乳动物有8种,主要有海南巨松鼠、海南水獭、犬蝠等,其中海南水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栖爬行类主要有斑腿树蛙、变色树蜥和泽蛙等,爬行动物主要为蛇类。昆虫有蝶类6科27种。鱼类有57种,其中大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如鳗鲡、石斑鱼、鲈鲷鱼等。底栖动物有92种,主要有沙蚕、泥蚶、牡蛎、蛤、螺、对虾、螃蟹等,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食用价值。红树林是鸟的天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