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格尔里默谷地,状如月球,光秃秃的地面上,矗立着一个个奇形怪状的石堡,这些石堡是怎样形成的,人们难以确切知道。石堡的下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远古城市,地道林立,气孔随处可见。这不可思议的地下迷宫是谁建造的?又是怎样建造的?它有什么用途?人们只有纷纷猜测而难以解答。走进那地下城市,不解的谜又会升腾而起:这是历史上哪一代人所建造?他们为什么住在地下?仅是躲避天灾?还是外敌入侵?建造如此大的地下城市,仅靠钻孔技术就可完成?这是一个个的难解之谜。
在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湾地区,远古时候,曾有两个商旅云集的城市,庞见城和赫库兰尼姆城,然而一夜之间,两城却神秘地消失了。尽管史书记载了其名和其地址,但却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确切位置,这是人们难解的谜,消失的城市到底在什么地方?那满城的人群又移到何处?难道是葬身火海?千百年来,人们仍不断地搜寻着。
在湄公河岸的丛林中,远古的城市塔尖在夕阳中闪闪发光,消失的吴哥城就在这丛林的塔尖之下。人们惊疑雄伟的吴哥城何以消失于丛林之中?繁华的古城又怎样深埋于地下?那全城的市民又魂归何处?
还有那神奇的特奥蒂瓦坎城何以变成一座废墟?神秘的冥街是怎样建造的?云母窖顶是怎样起作用的?迷云不断,人们难以解答。
消失的古城,并不因为其沉没于地下而淡化了人们的记忆,重见天日的古城依然迷雾不散,向人们展示一个个难解的谜团。
1闪米特人的地下迷宫
土耳其卡帕多基亚的格尔里默谷地,看起来和月球表面很相似。这里的火山沉积物上矗立着奇形怪状的石堡。石堡是由火山熔岩硬化后,经风蚀雨浸而最终形成的。
早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的时候,这里的居民就开始开凿空石堡,将其改装成居室。人们甚至在凝灰岩体上凿出富丽堂皇的教堂,在其中供奉色彩绚丽的圣像。然而,卡帕多基亚真正引起轰动的发现埋藏在地下,那就是巨大的可居住成千上万人的地下城市。其中最着名的一座坐落在今天代林库尤村附近。通往地下城市的通道隐藏在村子各处的房屋下面。人们在这里一而再、再而三地碰到通风洞口,这些通风洞从地下深处一直延伸到地面。
整个地带布满了地道和房间。地下城市是一种立体建筑,分成许多层。代林库尤村的地下城市仅最上层的面积就有4平方公里;上面的五层空间加起来可容纳1万人。今天人们猜测,当时整个地区曾有30万人逃到地下躲藏起来,仅代林库尤的地下城市就有52口通气井和1.5万条小型地道。最深的通风井深达85米。地下城市的最下层建有蓄水池,用以储藏水源。德米尔先生是地下迷宫--地下城市的发现者,这一发现纯属偶然。在代林库尤村,房子下面的地下室被用作冷藏室。有一天,德米尔在冷藏室偶然发现一个洞口,好奇心促使他向下挖掘……到今天为止,人们在这一地区发现的地下城市不下36座。其中并不是所有的都像卡伊马克彻或代林库尤附近的地下城市那么大,但都称得上是城市。现在,人们已经绘制出了这些城市的俯视图。熟悉这一地带的人认为,地下城市的数量远不止这些。现在所发现的地下城市相互间都通过地道联接在一起。联接卡伊马克彻和代林库尤的地道,足有10公里长。
不可思议的地下城市确确实实存在着,可谁是建造者呢?它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用途又是什么?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见解和推测。当然也有人举出具体的史实加以考证。史实之一是在基督教早期,这一新生宗教的信徒寻求避难并最终选中了这里。最早的一批大约在公元2世纪或3世纪,以后一直延续到拜占庭时期,也就是阿拉伯军队困逼坚固的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尔)的时候。当时的基督教徒确曾在这里避过难,然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建造者。
地下城市在他们到来之前就已存在。地下城市到底是谁在何时修建的呢?推测如下: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这一带的地基是由凝灰岩构成的,因为附近就矗立着火山。只要有黑曜岩,即火石,地基就很容易被凿空,而火石在这一地区并不鲜见。就这样,也许花了不仅仅一代人的时间,地基就被掏空了。地下城市大多是超过13层的立体建筑。在最低的一层,人们甚至发现了闪米特时代的器物。
有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人类为什么要把自己隐藏起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由于对敌人的恐惧。谁会是敌人呢?
首先,假设地面上的敌人拥有军队,在地面上,他们肯定能看到耕种过的土地和空空如也的房屋。而地下城市里建有厨房,炊烟将通过通气井冒出地面,而被敌人发觉。人们无不知道,把呆在鼠洞般的地下城市里的人们饿死或者封死通气口憋死他们,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人们恐惧的不仅仅是地面上的敌人,他们在地下岩石中开凿避难之所,是因为他们害怕能飞行的敌人。这个猜想是否有道理呢?
当然有。闪米特人在他们的圣书《科布拉·纳克斯特》中就已描述过,所罗门大帝怎样利用一辆飞行器把这一地区搞得鸡犬不宁。不仅他本人,他的儿子,所有恭顺他的人,也都曾乘坐过飞行器。阿拉伯历史学家阿里·玛斯乌迪曾描述到所罗门的飞行并大致介绍了他的部族。当时的人类对于飞行现象产生恐惧,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许他们曾被剥削、奴役过,所以每当报警的呼喊“他们来了”响起来的时候,人们就逃进地下城市。这和我们今天挖筑地下掩体防护自己的情形是一样的。
上述说法虽然只是一种猜测,但人们完全可以持这种看法。我们还掌握这样的事实,即有时候30万人曾一齐涌进地下城市;此外,还有大量有关飞行器的古代传说,详细地描述了古代的统治者们怎样带着家眷在空中飞行。
2葬身火海的远古城市:庞贝城
庞贝城是意大利半岛西南角坎佩尼亚地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北离罗马约240公里,它位于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10公里处,西距风光绮丽的那不勒斯湾约20公里,是一座背山面海的避暑胜地。
据记载,庞贝城是由奥斯坎斯部落兴建的,早在公元前7世纪,它已是一座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的小城。公元前89年,庞贝城被罗马人占领,成为罗马帝国的属地。到公元79年为止,这里已成为富人的乐园,贵族富商纷纷到此营建豪华别墅,尽情寻欢作乐。庞贝城人口超过2.5万人,成为名闻遐迩的酒色之都。
维苏威火山海拔1277米,据地质学家们考证,它是一座典型的活火山,数千年来,它一直在不断喷发,庞贝城就是建筑在远古时期维苏威火山一次爆发后变硬的熔岩基础上的。可是,在公元初年,着名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根据维苏威火山的地形地貌特征,断定它是一座死火山,当时的庞贝人完全相信斯特拉波的这一论断,对维苏威火山满不在乎。火山的两侧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平原上到处遍布着柠檬林和桔子林,还有其他果园和葡萄园,他们万没料到这座“死火山”正在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大灾难。公元62年(或63年)2月5日,一次强烈的地震袭击了这一地区,造成了许多建筑物的毁塌,我们今天在庞贝城看到的许多损坏的建筑都是那次地震造成的。地震过后,庞贝人又重建城市,而且更追求奢侈豪华,然而,庞贝城还没来得及完全从那次地震中复苏过来,在公元79年8月24日这一天,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了。
瞬息之间,火山喷出的灼热岩浆遮天蔽日,四处飞溅;浓浓的黑烟,裹挟着滚烫的火山灰,铺天盖地降落到庞贝城;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磺味,熏得人头昏脑胀。很快,厚约5.6米的熔岩浆和火山灰就毫不留情地将庞贝城从地球上抹掉了。历史的记载也从此中断。
那时的庞贝城有2.5万居民,虽然大部分人逃离灾区,但是还是有2000多人葬身在火山灰和熔岩之下。待烟消云散,土地冷却之后,一些劫后余生的庞贝人曾经返回维苏威火山脚下的故城所在地挖掘他们的住所,希望能找到一些他们未来得及带走的物品,结果什么也未能找到。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逐渐将庞贝城淡忘,庞贝城就这样失踪了。
1592年,有人在庞贝城所在地修建水渠,偶然发现一些大理石碎块和古钱。1689年,有人在那不勒斯郊外掘井,发掘出一些刻字的石块,其中有一块刻有庞贝的名字。据此有人推测,庞贝城就在这一地区。
1748年,当地农民在庞贝古城遗址偶然发现一些遗物,于是寻找庞贝古城的工作就此开始了。4月6日,从棕红色的火山灰堆下发现了第一幅奇妙的壁画。4月19日,挖出了第一具人体残骸,残骸旁边散落着一些古代金币和银币,从死者留在地上的痕迹来看,这个死者正在急匆匆地去抓滚落的金币时,就因火山爆发,厄运突降而暴卒了。这一年的11月,发掘工作进展到一个椭圆形洼地,即原先的露天剧场,但由于没有能找到任何雕像、黄金之类的物品,挖掘工作又转移到别处去了。
1763年,出生于德国的约翰·温克尔曼(1717-1768)被任命为罗马城内及附近地区的文物总监,他以这一身份访问了庞贝和赫库兰尼姆,未几,出版了《文物艺术史》一书,给予古城出土的文物极高的评价,并成功地将无数零散的文物整理出一个头绪,勾勒出古城庞贝的历史轮廓,从而掀起一股寻找庞贝城文物的热潮。
1808年至1815年,法国学者缪拉主持了这座死城的发掘工作。从1860年起,人们对庞贝城进行了系统的发掘。1890年,考古学家乌塞皮·菲奥雷利使发掘工作走上正轨,他研制出一种新的发掘技术,使死城中被埋葬的人、动物、家具、木结构建筑物等充分地再现当年的风貌。这种技术是:细心地将火山灰层层剥离,以便保持物体原来的形状,接着把石膏浆灌到物体与火山灰岩之间的缝隙中,然后将物体完整无缺地摘取出来,再将水泥倒入与原物体一模一样的火山灰模子,浇铸后形成的塑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古城居民当年罹难时的各种姿态。游客可以看到死难者临死百态:或两手抱头,蜷缩一团;或手掩脸部,仰倒在地;或怀抱婴儿,母子同难;或手攥钱袋,仓皇逃跑;还有挣不脱枷锁,死在铁链上的奴隶角斗士……一幕幕悲剧呈现在游客眼前。在一座富豪宅邸,房子正在修缮,主人家和工匠突变时都躲入一条过道里,全部死在一起,惨不忍睹。近郊一座别墅里,主人和奴隶共18人都在灾变时躲入地窖,结果同归于尽。一切都似乎发生在昨天,庞贝城好像沉睡了1900年,刚刚苏醒。
直到今天,庞贝城也只有五分之三被发掘出来,它同赫库兰尼姆城一样,仍有许多死难者、器具和建筑物被深埋在地下,尽管如此,庞贝城昔日辉煌也已充分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了。
庞贝城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城墙用石头砌建,周长4.8公里,有城门7个,塔楼14座,蔚为壮观。纵横的4条石铺大街构成一个“井”字形,将全城分割成9个区,每块地区又有许多大街小巷相通,大街上被金属车轮辗出的深深的车辙,历历在目,仿佛马车刚刚驶过一般。
在大街的十字路口都设有石头水槽,高近1米,长约2米,向市民供水。水槽与城里的水塔相通。水塔的水则是通过砖石砌成的渡槽,从城外高山的泉水引进而来的,然后分流到各个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贵族富商庭院的喷泉和鱼池也是依靠这个系统供水的。
庞贝人还修建了3座大型剧场,其中最大的一座位于城东南,建于公元前70年,可容纳观众2万人,兼作角斗场,当年人与人、人与兽的角斗就在这里举行。
这座大型剧场的东侧还有一座圆形体育场,近似正方形,每边长约130米,场地三边围以圆柱长廊,黄柱红瓦,十分华丽,场地正中是一个游泳池,这个体育场估计能容纳观众1万余名。
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广场,四周建有官署、法庭、神庙和市场,它是全城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
城内至少建有3座公共浴室,冷热浴、蒸气浴样样齐全,还附有化妆室、按摩室,墙上装饰着石雕和壁画。
庞贝城遗址充分反映了古罗马社会的道德堕落,一部分人耽于酒色,纸醉金迷,生活淫糜。
庞贝城明显有两多:一是妓院多,一是酒馆多。妓院墙壁上画满了不堪入目的春宫画和各种淫荡的场面;城内酒店林立,店铺不是很大,酒垆与柜台都在门口,酒徒可以站在柜台外面喝酒,在一些酒店的墙壁上留下了酒鬼们信手涂鸦的歪诗邪文,至今依稀可辨。
庞贝城埋在地下平均深度为3.6米,比起埋在地下二三十米深且被新城覆盖的赫库兰尼姆较易发掘,但要运走那么多的泥石,也非易事。目前,整个庞贝遗址就是一座博物馆,用外墙围成,不准任何人居住,更不准车辆入内,而在遗址外围,形成了一座几万人的游览城市。
由于庞贝城保存了古罗马时代社会生活的真相和宝贵资料,因而已成为世界上罕见的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它不仅是一座普通城市生活的绝妙写照,而且也是一座珍品的宝库。
3岩浆下的古城:赫库兰尼姆城
公元79年8月24日早晨,那不勒斯海湾晴空万里,阳光明媚。
在海滨圣地赫库兰尼姆城,面包师塞克斯塔斯·帕特卡斯正在面包房烤制着面包和糕点,蔬菜水果贩子奥拉斯·法菲热斯正往水果和蔬菜上洒水,一位雕刻师正在加工一块美玉,一个生病的孩子躺在珠宝店后面的一所房子里,一个粗壮的搬运工正在造船厂搬运一箱货物,一个14岁的小保姆正在照看仅10个月的婴儿……整个城市的居民处在宁静欢快的气氛之中。
中午,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感到大地在震颤,并听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和雷声,抬头望去,只见东面4公里远的维苏威火山口冲出一股蘑菇状的烟柱,霎时间遮天蔽日,天昏地暗,滚烫的岩浆以每小时100公里左右的速度迅速地涌向这座城市,其温度估计高达399℃。
惊恐万状的居民争先恐后地涌向海滩,沿海滨或乘船逃命。
19个小时以后,当维苏威火山平静下来时,赫库兰尼姆城已经被掩埋在厚达20~30米的黑色岩浆下面。
几个世纪过去了,赫库兰尼姆城与11公里外的庞贝城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研读祖先留下的手稿时,才知道维苏威火山附近有两座被埋葬的城市。
1709年,工人们在“死城”挖井时,发现了古时剧场的舞台,进一步挖掘后,发现了众多的大理石构件。赫库兰尼姆就这样很偶然地被发现了。
当时,意大利正被奥地利军队占领。奥国一亲王闻讯后下令士兵开挖隧道,以便攫取漂亮的大理石去建造他正在动工兴建的别墅。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挖掘的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座完整无缺的古城。
1738年,意大利皇家图书馆馆长、人文学家唐·马塞罗·凡努提侯爵开始在赫库兰尼姆城发掘。他采取井巷式的发掘方法,清理出土了3个穿长袍的罗马人的大理石雕像、一些彩色圆柱和一匹青铜马的躯干。同年12月11日,找到一方铭文,从而了解到有个名叫鲁福斯的人曾出资兴建“海格立斯剧场”。据此,专家们断定,这里就是失踪千年的罗马古城赫库兰尼姆。
1763年,公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庞贝城,因为那里出土了刻有“庞贝市公所”铭文的石碑,从而掀起了一股发掘庞贝城的热潮。直到1927年,意大利政府才决定对赫库兰尼姆城进行分阶段的发掘,赫库兰尼姆城的原貌逐步得以显现出来。
赫库兰尼姆城,又名海格力斯,以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英雄海格力斯之名命名,在历史上,它曾被意大利几个不同的民族相继统治过。公元前89年,它同庞贝城一起被罗马人占领,成为古罗马的一个属地。公元79年8月24日维苏威火山爆发前,其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人口达5000人。
赫库兰尼姆城建在由维苏威火山流下的两条溪流之间的高地上,四周高墙环绕。由于落在庞贝城上的火山灰和浮岩比较疏松,掩埋得较浅,平均只有3.6米深;而覆盖在赫库兰尼姆城的熔岩混杂有许多巨大的岩石,掩埋得较深,平均深达20~26米,这就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许多想象不到的困难。
为了穿透异常坚固的岩层,考古工作者们将空气压缩机、电动工具、推土机甚至更复杂的现代化工具都运用到发掘工作中,从而使发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那令人窒息的岩浆对赫库兰尼姆城的破坏反而要比早年发掘者造成的损失小。早年发掘者疯狂的寻宝活动,给这座人类艺术宝库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后来由于覆盖的火山岩难以用手工工具凿透,人们才停止寻宝活动。
事实上,火山熔岩对赫库兰尼姆城起了一种保护作用。它虽然使木料碳化,却没有毁掉木头,因此,许多门窗在原来的位置上仍可随意启闭,青铜汲水机依旧可以运转自如。
在一个小吃店的柜台上还摆放着胡桃;修理店里,一个铜烛台和一尊酒神铜像仍放在原处等待修理;面包房里,烤面包的铜盘仍旧留在烤箱里;离这儿不远处,两头小毛驴的骨架永世套在磨盘上;玉雕店里,一个病孩躺在一张精美的木板床上,桌上放着为他做的一条鸡大腿……就连墙壁上的涂鸦也保留下来了。有一间屋子的墙上潦草地写着送酒的次数和日期;另一间屋中的墙上列着一些简单的单词;还有一间房子的墙上画着一幅角斗士与鹿角斗的素描;在通向一所房子的斜坡上,写着一句话:“帕吐姆那斯爱艾菲安达。”但是,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却“失踪”了。在最初250年的挖掘中,只找到9具遗骸。所以人们一度认为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大多数逃走了。今天的那不勒斯市,仍保留有“赫库兰尼姆居民区”。
事实并非如此。1980年,工人们在安装地下水泵时,发现两具躺在古海滩上的遗骸。一具是矮胖的男性,考古学家们发现他的身边有只打翻了的船,故称他为“舵手”,另一具是女性,她被认为是位“美女”。1982年,考古学家们大面积清理海滩,出乎意料的发现了13具遗骸,其中一具身上佩有军用剑和鞘,说明他生前是个士兵。同一年,挖掘机挖通海堤下面堵塞着岩石的三处石头拱门,在一个拱门下,发现6个成年人、4个儿童和1个怀抱婴儿的小保姆,他们的遗骨挤作一团,在另一个拱门下,一排排地躺着48具尸骨,而在第三处拱门下,19具尸骨和一匹马的尸骸横七竖八地堵在里面。
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吉赛普·玛吉博士回忆着:“那情景真是惨不忍睹!”同一年,吉赛普·玛吉博士还对海岸边的10间小屋进行了清理,又发现了大量保存完好的遗骸。
赫库兰尼姆城前后共出土了近200具遗骸,为防止这些遗骸迅速腐烂,史密森大学物理考古学家萨拉·比西尔将他们浸入一种防腐的丙烯酸树脂溶液中。随后,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古罗马男子一般身高1.70米,女子1.55米,虽然其中几具骸骨有患关节炎、贫血症等迹象,但总的说来,大部分人营养充足、体格健壮、肌肉发达。
赫库兰尼姆虽与庞贝城几乎同时覆灭,但两座死城的状况存在着很大区别。据美国《全国地理》杂志1984年5月发表的里克·戈尔的文章指出: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灼热的岩浆袭击庞贝城之前,已有3股岩浆滚下维苏威火山,而赫库兰尼姆城正好处在岩浆滚落的路上,很快便成为泥流热海中的孤岛,随后岩浆迅猛上涨,将其覆没,所以它比庞贝城早覆没7个小时。受维苏威火山上流下的丰富地下水浸润而保持潮湿的泥土将赫库兰尼姆城密封起来,这就使它比火山灰和浮岩覆盖下的庞贝城保存得要好得多。许多日常生活中容易腐烂的东西,由于保持了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同时又受不到空气的影响,尽管曾经被炽热的岩浆炙烧过,但仍保存完好,发掘出来时几乎与掩埋时没有什么两样。
4神秘消失的丛林城市:吴哥城
远在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来到法国领地印度支那半岛(即中南半岛)的高棉,寻找珍奇蝴蝶的标本。
在深入高棉内地,他雇请四名当地土着人充当随从,开始进入一大片阴暗深沉的丛林区,他的心中挂念的只是能捕获一只稀世罕见的蝴蝶品种,让世人惊奇。他们一行沿着中南半岛的湄公河逆流而上,约走了480公里,然后利用小船由湄公河支流深入内地,到达高棉的金边湖。一路上的奇景异兽使墨奥特开足了眼界,太多少见的植物、昆虫在这未开化的丛林地带,展现生命的光彩,然而随行的土着人似乎很烦躁,甚至有些恐惧,在走了一大段路后,他们竟然停了下来,不愿再向前走。
“主人!我们只能跟随您到这里,再向前……”“再向前怎样?你们看我专程由外国来到此地,到现在连一只蝴蝶都没捉到,如果现在就这样空手回去,岂不是前功尽弃,所有的辛苦都白费了吗?再说……”“可是主人……”仆人争先恐后抢着说道,“……前面那座密林里藏着许多幽灵,不但会令人迷路,还会用可怕的毒气把人杀死呢!”“幽灵?”墨奥特心中不免一阵好笑,这些迷信的土着人居然还深信在这个时代里有幽灵存在!
但他只能鼓励胆怯的随从:“这个时代怎么还会有幽灵?就算真有,我们这么多人,还怕不把幽灵吓跑啦?要是能够把幽灵抓住,不但比捉蝴蝶来得有趣、刺激,你们更可成为其他人心目中的英雄,还怕什么?”土着人并未被说服,反而一个劲的恳求墨奥特也别冒险:“主人!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就是因为丛林里有魔鬼的咒语,所以几百年没有人住的一座大城堡仍然孤立着……”“你说什么?有一座大城堡?”“是的主人,那座城堡有这么大……”墨奥特看着表情严肃的土着人比划着,眼睛瞧着远处的茂密丛林,心中浮起一股好奇之心:
“丛林中居然隐藏着一座大城堡,如果公诸于世,岂不举世震惊!”想着想着,他连捉蝴蝶的欲望都消失了。
“这样吧,我给你们加倍的钱,你们再陪我往前走一走,探个究竟好吗?”勉为其难的随从,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的再向前走了,可是灰暗的树荫遮蔽云日,幽暗的丛林四处有绊人的树根,匍匐在地上的毒蛇随时都有攻击人的可能,不知名的昆虫任意叮咬着五个人的皮肤,使人心惊胆战,四名随从先前在虚名重利的引诱下,还鼓着勇气往前走,现在一个个手脚都瘫软无力,“主人!请不要再往前走,我们回去吧!我们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这会触怒恶魔幽灵。即使你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们也不干……”墨奥特无奈,只得要求随从再走最后一天,如果没有发现古城,那就打道回府。
在这蛮荒的丛林搜寻了五天,什么也没发现,墨奥特只得率领仆人折回,就在此时,忽然五座石塔呈现在他们眼前,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伟,塔尖映在夕阳里,闪闪发光。
墨奥特惊叫着奔向前去,一览这座埋藏在丛林中的古城。这就是闻名的吴哥城,古名禄兀。
吴哥城占地面积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堪称一座雄伟庄严的城市,几百座大胆设计的宝塔林立,周围更有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好像一条“护城河”,守卫着吴哥城。建筑物上刻有许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尤以172个人的“首级像”显得庄严雄伟。在这座古城中有寺庙、宫殿、图书馆、浴场、纪念塔及回廊,表示当年在此兴建都市的民族必定是个文化颇为发达、并有高超建筑技术的民族,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墨奥特虽然想揭开古城的秘密,但却因染患热带疾病过世,以后由法国方面继续探索,原来在公元12世纪,吉蔑人在丛林中兴建吴哥城,并于13世纪达到盛世。其兴盛的状况可由一位中国商务使节兼旅行家周达观在1296年抵达吉蔑首都,把这个隐藏在丛林中的帝国做了些微的介绍。
在吴哥城门口,除了狗和罪犯之外,任何人都可自由出入由兵士驻守的城门。那些王宫贵人们,居住在用瓦覆盖的圆形屋顶的房子里,且都是面向旭日初升的东方,而奴仆则在楼下忙于工作。
巴容神殿,有二十多座小塔和几百间石屋围绕着一座黄金宝塔,神殿的东边则由两头金色狮子守卫着金桥,处处都显出吉蔑帝国丰盛的财力。
国王更是尊贵,他穿着富丽堂皇的绸缎华服,头上时而戴着金冠,时而戴着以茉莉花及其他花朵编成的花冠。身上的佩戴更是举世名珍,珍珠、手镯、踝环、宝石、金戒指……当其他大使或百姓想见国王时,便于国王每日两次坐朝时,席地而坐着等待。在乐声中一辆金色车子载来国王,此时有螺号声大响,巨僚官属须合掌叩头,等到国王在传国之宝--“一头狮子皮”--坐定,螺号声停止,众人才敢抬头瞻望国君之威仪,并将诸事奉告……以上之细节可由周达观所着《真腊风土记》里窥视全貌,得知吉蔑帝国不但有富庶的国力,而且是个有秩序、有法律的民族,人口达到二百万。
然而1431年,暹罗人以七个月的时间,攻陷吴哥城,搜刮大批战利品而去。第二年他们再度光临吴哥城,却发现这里变成一座空旷的“无人城”,不但没有半个人影,连牲畜也不见踪影,究竟这些人到哪里去了?
传说纷起,有人认为可能有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侵袭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流行,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又有人认为国内发生过一场大规模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的人都被杀戮一空,然而却没有一具尸体被发现!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一说是暹罗大军攻占吴哥城之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然而难道稚子、病弱者、老迈的人也能充当奴隶?
5埋葬地下的大都市:特奥帝瓦坎
被埋葬在地下的古代墨西哥最具轰动效应的大都市特奥帝瓦坎早在阿兹特克人时期就已是一座废墟。他们以为这是古代诸神的墓地。诸神飞向宇宙,却留下这座大都市的规划和建筑。不知负责修建特奥蒂瓦坎城的祭司建筑师到底是谁。有一点没有争议,那就是特奥蒂瓦坎城为墨西哥高原最古老的文明,始建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特奥蒂瓦坎城非一日建成。
考古学家现已确定了它的5个建城时期。在公元600年左右的繁荣时期,特奥蒂瓦坎拥有约20万人口。
本世纪的城建经验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是多么杂乱无章,缺乏系统。特奥蒂瓦坎却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在这里,从一期建造开始就有完备的计划,并在以后的扩建中得到严格遵守。1000年不算太短,对于今天的城市管理部门来说,让他们现在的设计规划经受住这么长时间的考验只不过是一个梦想。
女考古学家劳瑞特·泽约涅曾多年领导特奥蒂瓦坎的发掘工作。她认为,在这高度文明的发祥地,存在着一个尚未完全揭开的秘密:这样非凡的智慧从何而来,竟然可以成就如此伟大的规划?
人们不知道那些神秘的设计建造者是谁,于是以这座城市的名字称呼他们--特奥蒂瓦坎人。
一条纵贯南北的豪华大道,长3公里,宽40米,人们叫它“冥街”。这确实是一条豪华的街道,左右两侧点缀着金字塔和神庙平台。朝北望去,林荫道的坡度足有30度;站在南端,会有一种错觉:街道仿佛直通云天。于是就成了这样:站在低处一端,就会看到高度相等的台阶组成的楼梯无边无际,最后与3公里外的月亮神金字塔融为一体。
反之,站在月亮神金字塔上,看到的不过是一条笔直的街道,所有的台阶像是让神一笔抹去了。正式的说法是:那些特奥蒂瓦坎的神秘设计者应是石器时代人类。测量一条长3公里的街道--方法是每隔几米建六级台阶一处平台,所有这些台阶和平台需在不断升高的街道尽头分毫不差地与一座巨型金字塔相融--该是多么困难。因为不能有一级台阶、一处平台和一块间隔与标准发生偏差。这真是石器时代的作品吗?
冥街尽头的月亮神金字塔是一座梯形塔式建筑,塔基为150×200平方米,比两个足球场还要大。此塔建在44米的高度上,有5个中心走廊,中部的宽台阶延伸至最高的平台,平台上面该是有一座闪闪发光的金色神像。
从月亮神金字塔望去,左面是中美洲最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太阳神金字塔,占地222×265平方米,比月亮神金字塔高20米。从最高平台望去,给人的感觉是太阳月亮两塔等高。这种错觉是街道的坡度造成的。
另外,特奥蒂瓦坎太阳神金字塔的体积要大过吉萨的胡夫金字塔,据估算,它用了100万吨的粘土砖和石料。两座金字塔外沿原本都抹上了硬灰浆,色彩一定是饱满而鲜明的(从残留的痕迹还可以看出)。太阳神金字塔塔顶曾有一座金银铸成的神像。
冥街上有许多不同的金字塔遗址、平台和装饰繁复的浮雕,图案多是羽蛇,还有猴子、美洲豹和手里拿着不知何物或是背上长着翅膀的祭司。
特奥蒂瓦坎的带魁扎尔科亚特尔神神庙的城堡是一个比较大的建筑。说是“城堡”又不免有些荒唐,因为人们会理解成“要塞”的意思。其实,特奥蒂瓦坎的城堡和要塞没有什么共同之处,就像印度神庙和法兰克福中心火车站一样不相干。当然了,这名字并不是建造者起的。太阳神金字塔、月亮神金字塔、城堡、魁扎尔科亚特尔神神庙--我们就这么叫,但是从来没有在意过建造者给他们的得意之作起了什么名字。
城堡的边长通常为400米,北、南、西三边各有4座金字塔,如今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了。魁扎尔科亚特尔神庙有石雕花纹装饰:羽蛇蜿蜒在曲状花纹中;楼梯墙壁和浮雕上狰狞的魔鬼面具死死地盯着你;神庙墙角趴着巨型羽蛇,头上发光,脸像喷火龙。古代中国也有这样的图案,诸神骑着火龙从天而降,并且也是在墙角。
今天,在刺眼的阳光下,呈现出白-灰-褐三色,从前的色彩一定像彩虹般绚丽。每个神都拥有自己的颜色,浮雕不仅仅是装饰,还有着特别的宗教意义的。
魁扎尔科亚特尔神神庙的装饰花纹表明,在阿兹特克时期和玛雅时期之前就有这种飞翔的蛇神形象了。
在街道旁边的神庙平台和金字塔后还有一些建筑群,今天我们认为那里是住宅区。出土的30多间房屋构成完整的住宅区,还包括小型神庙、礼拜堂和完备的下水管道。整个城市被划为若干个手工业区:这角是制陶作坊,那角是石雕作坊,第三角是纺织作坊。笔直的马路贯穿全城,垂直交叉。特奥蒂瓦坎就是中美洲的纽约城!
几年前,考古学家在山城和山顶周围发现了一些岩石划痕,舒展的线条在特奥蒂瓦坎上空织成一张网络。有人曾于3月21日春分时从太阳金字塔塔顶向西眺望,太阳毫厘不差地在一块标有记号的石头下坠入地平线。在以西14公里处的塞罗奇科瑙特拉,也见到过类似的划痕记号;35公里以外也有。
一座门很有名,它通向大金字塔下面,那里面有4间房子,人们叫它“神洞”。考古学家猜测,整个建筑就是建在神洞之上的,神洞代表地狱的入口和中美洲的中心。朝圣者、商人和殖民地开拓者络绎不绝来此朝拜。
另外在太阳神金字塔不远处有一处地窖,游人禁止入内。这是一个真正的谜,专业人士也无法解释。一层厚厚的云母层将许多房间隔开,奥妙到底在什么地方?
看一看地窖的窖顶:先是一层石头,然后是15厘米厚的云母层,最后又是一层石头,很像一个大三明治--面包、火腿、面包。
看门人打开地面的铁盖,一瞬间,阳光射进洞口,强烈的光束为云母所反射。目前已发现了30米厚的云母层。
可是,特奥蒂瓦坎房顶上的云母是从哪儿来的呢?用途又是什么?一个考古学家认为,云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因此当作太阳反射器用。
这不对。屋顶上的云母像三明治,根本接触不到阳光。就算要把整个屋顶铺满云母,用以大量反射阳光,薄薄的一层就够了,15厘米未免太厚了。
没有什么巧妙的解释方法,只能动用一下我们可怜的理解和想象,以期找到贴近的答案。神洞的屋顶与外隔绝,是不是因为其中装有敏感的设备?是防电(闪电),还是抗酸、抗高温?如果开始靠题了,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了。那就是石器时代的建造者是从哪里知道云母的多种性能的?特奥蒂瓦坎人在干活的时候既不使用危险的酸和电,也不会经历高温。地质学家确认特奥蒂瓦坎地下的人工云母层为莫斯科云母,我们的祖先把它称作“来自莫斯科的玻璃”。
肯定有人知道从哪里可以进口这些云母,对其质量也了如指掌。石器时代的建造者能担此重任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