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前苏联的一艘核潜艇也遇到过这种海中“飞碟”。
1972年,北约组织在南太平洋举行海上军事联合演习,前苏联为了刺探军情,派出了一艘代号叫“WTQ”的核潜艇跟踪北约联合舰队。当这艘核潜艇进入南太平洋后,便在离海面90米恒定深度上潜行,这时,核潜艇受到一股神秘力量的控制,绕着直径约3000米的圈子打转。
艇长米里奇·布维·洛斯基命令潜艇加大马力闯出圈子,结果枉费心机,核潜艇总是摆脱不了这股神秘力量的控制,连续绕了5个圈子后,洛斯基命令潜艇下潜50米,但潜艇在140米深的水中仍旧打转。无奈,洛斯基只得命令潜艇上浮。当潜艇在离水面只有20米时,这种打转的现象才消失。
据洛斯基事后说,他当时确实怀疑潜艇遇到了“飞碟”。
从此以后,海中“飞碟”就像空中的不明飞行物UFO一样,广受科学家的关注。最近,世界海中飞碟研究会作了一次统计,大海深处的不明飞行物“迄今已发现了340多个”。
所谓的海中“飞碟”,可不像传闻中的空中飞碟是用金属制成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水团。这种水团从温度、含盐量、密度到所含的化学物质,都与周围的海水不同,因此表现为一个边缘分明的“独联体”。这一股与众不同的“独联体”水团随着海流和漩涡,一边前进,一边高速旋转,形成旋转着的大盘子。它周游海洋世界,往往长达数年而不解体。
那么,海中“飞碟”是怎样产生的呢?
科学家经过考察,已经解开此谜。海中“飞碟”大多诞生于大江、大湖和大河的入海口处。当密度和性质迥然不同的淡水与海水相遇时,可能出现互不相溶的场面,彼此就如“井水不犯河水”一样互不侵蚀,在海洋深处以各自不同的速度打着转。
海中“飞碟”的规模要比空中飞碟大得多,在大西洋中发现的一个“飞碟”,直径达80千米,它在海洋中飞速旋转时,竟“吞进”了大量的鱼虾,使这些鱼虾长时间昏迷不醒,直至死亡。
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在大西洋百慕大神秘失踪的船只和潜艇,有一部分可能是由海中“飞碟”造成的。此外,不断移动着的海中“飞碟”,还可能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也许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如果海中“飞碟”的旋转力能被我们利用,比如用做发电,那将是人类利用海中能源的一种新途径。但事实真相是怎样的,却不得而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