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历史进程的发明-电气时代的故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8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100多年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又有一次重大飞跃。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电灯、电话都是在这次变革中被发明出来的,我们把这次变革叫做“第二次工业革命”,其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的概念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典型特征为自动化。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煤气的应用

    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中国许多城市的公共汽车顶上,都堆放着一个大橡皮包。它既像倒放的热气球,又似江河中使用的橡皮船。

    它干吗要放在车顶上,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呢?原来,它里面装的是煤气,用来代替汽油做发动汽车的燃料。真有意思,难道用煤气比用汽油更好吗?当然不,那时我国还没有大量开发出石油矿藏,缺少汽油、柴油等石油产品,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你看,现在哪里还能见到这种怪模怪样的汽车!

    也许,我们的读者由此产生了对煤气的兴趣。那么,就听我们聊聊煤气的故事吧。煤气,当然跟煤有关系。人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蕴藏在地下的煤,但是煤真正在工业上得到普遍应用并成为工业的“粮食”,还是在英国产业革命兴起和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在当时,无论是人类生活中的照明、取暖、加热,或是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发电厂等部门,都是用煤作能源的。

    人类开始使用煤炭时,大都像烧木柴那样用直接燃烧的办法来得到热量,这不仅没有充分利用煤的价值,同时还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污染。把煤先变成煤气,再作为能源使用,实在是人类用煤方式上的重大进步。

    最初,人们无意之中发现煤能放出一种可燃的气体,那是在1667年,英国一位乡村教师雪莱,在他任教的威甘地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池塘。池水中常冒出气体,多的时候池水好似沸腾一样。晚间用火一点,竟会像油锅起火似的,在池面上掠起一阵蓝莹莹的火焰。雪莱对这个奇怪的池塘进行了一番探讨,发现它原来位于厚厚的泥煤层中,那气体,想必就是地下的泥煤分解后放出来的。

    1670年,雪莱的好朋友、乡村牧师克莱顿用实验证实了雪莱的想法。他把煤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干馏,得到了一些气体,并充进气囊里。他的女儿听说这种气体可能点燃,便好奇地用针将气囊刺了一个小孔,用蜡烛焰去接近逸出的气体。哎唷,好危险啊!气体烧着了,蓝色的火焰蹿得高高的,一会时间,把气囊也烧得无影无踪了。这也许就是人类第一次制得和使用煤气吧。

    然而,真正称得上“煤气之父”的却是另一个英国人默多克。默多克小时候和其他的男孩子一样,有着一个令人不安的爱好——玩火。不过,默多克的玩火和其他男孩子不一样,他不满足于用已知的可燃物,如木头、纸张、煤块来点火,而常常挖空心思地找些其他人没有烧过的东西来试试。

    一次,默多克在菜地里挖到了一些页岩,当地人都知道,这种石头是可以点着的。可他却别出心裁,把页岩放在水壶里加热,过一会儿,壶嘴里冒出了气体,划根火柴去点,气体烧着了。

    长大成人后的默多克对玩火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到后来,竟将“玩火”作为自己的专业了。

    1792年,青年默多克重复了儿时的那次玩火,他把68千克煤放在一个铜壶里用火加热,使它产生煤气,然后用一根21米长的镀锡铁管将煤气引到自己的住室内。这气体点着后,使室内充满了光明,一时引得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这可说是煤气第一次用于照明,也是煤气的第一次投入实际应用。

    1802年,为了纪念亚眠条约的签订日,默多克在自己的公司里举行煤气灯照明活动。他在公司大楼的顶上点燃了一排煤气灯,当那蓝色的火焰在夜空中蹿起的时候,楼房大厅里的煤气也同时大放光明。这使来宾和路人大为激动,惊奇地观赏这一由科学产生的令人炫目的成果。

    与此同时,法国工程师菲利普也搞成了煤气照明,有个叫温泽的德国人也在稍后一些时候研究煤气照明取得了成功。然后,温泽就到煤气的故乡英国来大力宣传他的成果。1804年,温泽在伦敦的西姆剧院前用蹩脚的英语发表了题为“煤气煤气灯已成为旅游景点中的点缀之光”的演讲,鼓动使用煤气照明。1807年,他说服了市政府,使伦敦市的一些主要街道上用上了他的煤气路灯。1812年,温泽创办了世界第一家煤气公司。

    1820年,英国人塞歇尔发表了以煤气为燃料的内燃机报告,它在实验室里曾获得每分钟60转的成绩,这是煤气机初次运转成功。大约在70年之后,它就被柴油机和汽油机所淘汰。不过,我们已经知道,到了20世纪的50年代末,它在中国还曾有过一次短暂的亮相。

    煤气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1863年12月,英国工程师德尔在上海的泥城桥边上建造了“上海大英自来火房”,生产煤气供应英租界的58盏路灯。叫它“自来火”,是因为那东西只要一扭开开关,便会源源地自动而来的缘故。

    1830年,英国人詹姆斯在自己的家中证实了煤气还可以用于炊事,开拓了煤气的另一用途。这也是我们的读者至今仍能感受到煤气的存在的用途。如今,“大英自来火房”变成了“上海煤气公司”,泥城桥旁高大的煤气贮罐的任务,只是向上海市民提供炊事用气,因为,电灯早已取代了煤气灯。知识点页岩页岩是一种沉积岩,成分复杂,但都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节理,主要是由黏土沉积经压力和温度形成的岩石,但其中混杂有石英、长石的碎屑以及其他化学物质。页岩形成于静水的环境中,泥沙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以经常存在于湖泊、河流三角洲地带,在海洋大陆架中也有页岩的形成,页岩中也经常包含有古代动植物的化石。有时也有动物的足迹化石,甚至古代雨滴的痕迹都可能在页岩中保存下来。

    富兰克林与避雷针

    本杰明·富兰克林于1706年1月17日生在美国,小时候家里很穷,无钱上学,就在哥哥开的印刷厂里当学徒。然而,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一生中具有许多发明,而且是电学的开山鼻祖。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独立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是美国第一任驻外大使。

    富兰克林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利用玻璃管和莱顿瓶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科学强烈地吸引住了,随后富兰克林开始了电学的研究。富兰克林在家里做了大量实验,研究了两种电荷的性能,说明了电的来源和在物质中存在的现象。

    在18世纪以前,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雷电是上帝发怒的说法。一些不信上帝的有识之士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从未获得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是认为雷电是“气体爆炸”的观点。在一次试验中,富兰克林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到了莱顿瓶,一团电火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足足在家躺了一个星期才恢复健康。这虽然是试验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维敏捷的富兰克林却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电。

    他经过反复思考,断定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于是,他写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富兰克林的伟大设想竟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甚至嗤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这一设想。

    1752年6月的一天,美国费城郊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一块宽阔的草地上,有一老一少两个人正兴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风筝。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嘎嘣一声脆雷,雨点就瓢洒盆泼般地倾下来了。

    只见老者大声喊道:“威廉,站到那边的草房里去,拉紧风筝线。”这时,闪电一道亮过一道,雷鸣一声高过一声。突然威廉大叫:“爸爸,快看!”老者顺着儿子指的方向一看,只见那拉紧的麻绳,本来是光溜溜的,突然怒发冲冠,那些细纤维一根一根都直竖起来了。他富兰克林和儿子在捕捉雷电高兴地喊道:“天电引来了!”他一边嘱咐儿子小心,一边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绳上的那把铜钥匙。突然他像被谁推了一把似地,跌到在地上,浑身发麻。他顾不得疼痛,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将带来的莱顿瓶接在铜钥匙上。这莱顿瓶里果然有了电,而且还放出了电火花,原来天电和地电是一个样子!他和儿子如获至宝似地将莱顿瓶抱回了家。

    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富兰克林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在他自己的这次实验中得到了光辉的证实。

    避雷针风筝实验的成功使富兰克林在全世界科学界的名声大振。英国皇家学会给他送来了金质奖章,聘请他担任皇家学会的会员。他的科学著作也被译成了多种语言,他的电学研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然而,在荣誉和胜利面前,富兰林没有停止对电学的进一步研究。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

    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上,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1754年,避雷针开始应用,但有些人认为这是个不祥的东西,违反天意会带来旱灾。就在夜里偷偷地把避雷针拆了。然而,科学终于将战胜愚昧。一场挟有雷电的狂风过后,大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高层房屋却平安无事。事实教育了人们,使人们相信了科学。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一下子风靡一时,传到英国、法国、德国,传遍欧洲和美洲。但是传到英国却发生一段离奇的故事。

    对避雷针的顶端的形状是尖的还是圆的好,人们发生了争执。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圆头的好,但是富兰克林力排众议,坚持用尖头避雷针,最后终于被采纳了,于是,所有的避雷针都做成了尖头避雷针。不久,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十三个州联合起来反对英国殖民主义,富兰克林当然首当其冲。这事惹恼了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由于英国跟美国远隔重洋,英国国王鞭长莫及,一气之下,传令将宫殿和弹药仓库上的所有尖头避雷针全部砸掉,一律换成圆头的,并召见皇家学会会长约翰·普林格尔,要他宣布圆头避雷针比尖头避雷针更安全。普林格尔一听惊讶万分,正直的科学良心使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国王的要求:“陛下,许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办,但不能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呀!”普林格尔虽然被撤职了,但避雷针始终还是尖头的。

    那么,为什么尖头避雷针更好呢?这得从导体的形状与其表面电荷分布的关系说起。在导体表面弯曲得厉害的地方,例如在凸起的尖端处,电荷密度较大,附近的空间电场较强,原来不导电的空气被电离变成导体,从而出现尖端放电现象。夜间看到高压电线周围笼罩着一层绿色的光晕,就是一种微弱的尖端放电。雷电是一种大规模的火花放电现象。当两片带异种电荷云块接近或带电云块接近地面的时候,由于电压极高,极容易产生火花放电。放电时,电流可达2万安培,电流通过的地方温度可达30000℃。一旦这种放电在云和建筑物或其他东西之间形成,就很可能会发生雷击事件。如果在高层建筑物上安上避雷针,一旦在建筑物的上空遇上带电雷雨云,避雷针的尖端就会产生尖端放电,避免了雷雨云和建筑物之间的强烈火花放电,因而达到避雷的目的。如果把避雷针的顶端做成圆形,就不会出现尖端放电,避雷的效果就远不及尖形避雷针了。知识点莱顿瓶莱顿瓶和我们今天的电容器没两样。莱顿瓶是一个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由于它是在莱顿城发明的,所以叫做莱顿瓶,这就是最初的电容器。莱顿瓶很快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学家们不仅利用它做了大量的实验,而且做了大量的示范表演,有人用它来点燃酒精和火药。

    诺贝尔与炸药

    1864年9月3日的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淡淡的月牙还没有消逝,熙熙攘攘的人群已经开始活动,清晨的静谧顿时变得无影无踪了。突然,如同平地一声春雷,震得人们耳朵根子发麻。远处,教堂钟楼的大块玻璃,轰然坠落粉碎,人们感到地面在颤动,许多人都以为发生了地震,胆小的人纷纷祈祷上帝保佑……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城东的诺贝尔家族住宅附近,发生了一场罕见的爆炸。属于诺贝尔家族的大平房实验室,随着一声巨响变成了一片瓦砾。从事实验的五个人全部死于非命。老诺贝尔的小儿子埃米,也在这次爆炸中丧生。炸药的爆炸力是人们从未见过的。

    当市政厅方面公布爆炸情况时,城内的百姓们简直要造反了。原来,诺贝尔一家正在研究一种爆炸力极强的硝酸甘油,因操作不慎引起爆炸。谁愿意躺在炸药桶旁边睡觉呢?愤怒不已的邻里们简直要将诺贝尔一家扫地出门。市政厅当即发布命令,禁止在城里搞实验,否则将驱逐诺贝尔一家。

    在爆炸中炸成重伤的老诺贝尔,急火攻心,成了半身不遂。诺贝尔兄弟三人——幸免于难的三兄弟,服侍父亲睡着之后,在客厅中激烈地争论起来了。

    “为了全家人的性命,还是放弃这该死的实验吧!”胆怯的老二心有余悸。

    “我们必须坚持到成功,否则埃米白死了。父亲会恨我们一辈子的!”老三坚持绝不退让。诺贝尔先生的三儿子,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阿尔弗莱德·伯恩哈德·诺贝尔,他是诺贝尔奖金的创立者。

    在阿尔弗莱德的坚持和劝说下,诺贝尔三兄弟决定齐心合力,继续把有关炸药的研究进行下去。

    政府明令禁止在城里制造炸药,他们只好把设备搬到距斯德哥尔摩较远的马拉湖面的一只平底船上。人们都说诺贝尔一家全疯了。其实,诺贝尔一家是热衷于科学技术,沉浸在炸药研究中的发明家族。从老诺贝尔开始,这个小工厂主就献身于技术发明,直到阿尔弗莱德创立不朽的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家族历经磨难,千辛万苦,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诺贝尔家族正处于欧洲从手工业工场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蓬勃发展时期。从父亲到儿子,无愧于那个产生巨人的伟大时代。

    19世纪的欧洲,社会发展进步的速度很快。由于瓦特蒸汽机的日益普及,各国煤和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到处都在挖煤找矿,矿业需要更强有力的工具。技术的广泛应用,又造成了各国之间实力的差距,为争夺资源和市场,往往又爆发一系列战争。军事上也要求制造强有力的武器,这就促使和吸引了许多化学家研制炸药。

    炸药原产于中国。远在公元六七世纪的唐朝,中国人就用硝、磺、炭三者配合,制成了黑色火药。后来,通过蒙古游牧民族的征战和丝绸之路的传递作用,制造火药的配方传到了欧洲。中国黑火药威力小,满足不了19世纪欧洲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它启迪人们研制新的高效炸药。

    1837年,法国化学家贝罗兹用浓硝酸处理棉花时,得到硝化棉。当这位化学家无意之中将硝化棉丢入火中时,猛烈的燃烧险些把整幢房子付之一炬。

    1847年,意大利化学家索布莱洛,偶然把制造肥皂的副产品甘油与浓硫酸和浓硝酸混合时,得到了一种油状透明液体,即硝酸甘油。有一次,他将一滴硝化甘油放在试管里加热,发生了强烈爆炸,炸伤了他的手、脸,实验室内其他人也受了伤。他没有意识到这是一项伟大的发明,却苦恼于它经常发生爆炸而无法测定其化学成分。不久,他把自己的发现搁置起来了。

    19世纪50年代,诺贝尔一家接过了研究炸药的旗帜,最先驯服了烈性炸药。老诺贝尔是一位献身科学技术的发明家,当他在瑞典苦心经营的小工厂毁于火灾之后,他便远离祖国和妻儿,到俄国寻求生路。在俄国,老诺贝尔惨淡经营,从事机械发明和研制炸药。他的研究成果受到俄国各方面的赏识,但俄国皇室的政治动荡,又使他好景不长,事业难以为继。

    年近60岁的老诺贝尔回国后,重整旗鼓,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研制炸药。父亲不屈不挠的性格,被阿尔弗莱德所继承。当阿尔弗莱德看到硝酸甘油具有威力无比的爆炸力时,就决定认真研究这种炸药,将它用于矿山开凿和运河挖掘等工程建设上去。从此,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的一生,就与不断的爆炸结下了不解之缘。

    阿·诺贝尔初次见到硝酸甘油,是在俄国的彼得堡。当时,俄国化学家齐宁教授,向前来讨教的诺贝尔父子,演示了硝酸甘油的爆炸性。当很少很少的硝酸甘油在锤击下发生猛烈爆炸时,给诺贝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为了控制硝酸甘油的爆炸,首先必须发明引发装置。经过研究,诺贝尔发现要使硝酸甘油爆炸,必须把它加热到爆炸点或以重力冲击。1862年,诺贝尔用火药引爆硝酸甘油获得成功。诺贝尔先把硝酸甘油装在玻璃瓶里,再把装满火药的锡管放入,然后装进火引信。

    诺贝尔终生忘不了那最早的一次安全爆炸。清晨,小河畔还弥漫着白茫茫的雾气。诺贝尔兄弟三人一起来到小河边,由阿尔弗莱德点燃导火索,然后丢入水中。猛然间,一声刺耳的金属爆裂声轰然鸣起,接着河水冲起几丈高,地面颤抖起来。首次爆炸证实其爆炸力远大于一般火药,成功使诺贝尔坚定了研制烈性炸药的决心。可是,随后不久的猛烈爆炸,就使他们失去了最小的弟弟埃米,并且被迫迁移到湖上小船中进行实验。

    这时,诺贝尔利用雷酸汞具有稍经打击或震动立即爆炸的敏感特性,制成了引爆装置,即雷管。一天,诺贝尔在马拉湖岸边进行引爆实验。远处观望的人们亲眼目睹了诺贝尔从死神手中挣脱的情景:敏捷的诺贝尔刚刚轻手轻脚地把实验装置安装完毕,转身回走,还没有走开多远,“轰”的一声冲天巨响,炸药掀起了浓重的黑烟、尘土,人们都以为这回诺贝尔肯定完了。可是,谁知满脸血污的诺贝尔,却出人意料地从硝烟中跑了出来,兴奋地喊道:“雷管试验成功了!”

    有了引爆烈性炸药的雷管,诺贝尔开始生产硝酸甘油。社会迫切需要烈性炸药,诺贝尔工厂的产品供不应求。然而,一连串的大爆炸,又使诺贝尔面临绝境。

    硝酸甘油遇到剧烈震动,就会引起爆炸。当时人们对炸药的危险性十分无知。随意处理硝酸甘油,而不知死神正伴随自己。不久,报警的信函雪片一般涌向诺贝尔。

    1865年12月,一位德国商人带着10磅(1磅约为045千克)硝酸甘油,住进纽约市的一家旅馆。硝酸甘油突然爆炸,把路基炸出一米多深的深坑,市民为之谈虎色变。

    1866年3月,澳大利亚悉尼,一家货栈因贮存两箱硝酸甘油引起爆炸,一声巨响,片瓦皆无。

    1866年4月,大西洋上的“欧罗巴号”轮船,因载硝酸甘油爆炸而沉没海底,玉石俱焚。

    这些相继发生的惨祸,不仅导致数百人死亡,而且迫使各国政府下令禁止运输、制造和贮存硝酸甘油…形势急转直下,人们恐慌、怀疑,抵制和咒骂的话语向诺贝尔涌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坚毅的诺贝尔也为之焦虑和不安。但是他没有像发现硝酸甘油的索布莱洛那样痛悔不已、手足无措,只去向上帝祈祷宽恕。他坚信新炸药的优越性一定能为工业发展带来极大的益处,眼前的困难一定能够克服!

    怎样才能解决烈性炸药的安全性问题呢?

    诺贝尔日思夜想,终于想出了两种安全措施,最终解决了硝酸甘油的安全性问题。一个方法是在液体的硝酸甘安全炸药油中加入甲醇液体,用时再分离出来。这种方法比较复杂费事。另一个方法是利用固体物质吸收硝酸甘油。诺贝尔试用了木炭粉、木屑、水泥、砖灰等物,并做过多次爆破试验,以判定其效果。最后他决定选用一种产于德国北部的多孔的硅藻土,因为它吸收力强,化学性能稳定。

    运用硅藻土吸收硝酸甘油的方法,诺贝尔制成了固体炸药。试制成功以后,诺贝尔亲自去各处表演,用铁的事实证明新炸药的威力和安全性能,以解除人们的疑虑,挽回不良影响。

    1867年7月14日,英国北部矿山矿石贮存场的平地上,挤满了企业界的要人和好奇的观众,他们谨慎地俯身在一道拦水坝后,惊恐地向前眺望。

    只见诺贝尔的几个助手,用废枕木点燃起一堆篝火,然后,诺贝尔从容地把10多磅重的炸药,放在熊熊烈火之上。围观的人们心惊胆战,他们深知不安分的硝酸甘油的威力,有些人吓得闭上了眼睛……过了一会儿,诺贝尔又跑到贮存场边缘的断崖旁边,当他将10磅重的炸药箱,丢到二三十米深的断崖下时,许多人吓得俯卧在拦水坝后。不论是火烧,还是撞击,新炸药都是安然无恙。诺贝尔又将炸药埋入一个废洞里,用引爆剂引爆,炸药炸得碎石乱飞、地面颤动……新炸药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使诺贝尔炸药的用户解除了疑虑。从此,诺贝尔的炸药又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矿业、交通业之中,全世界到处都响着诺贝尔炸药那震耳欲聋的爆炸声。

    1896年12月10日,孤独的诺贝尔在意大利西部的疗养胜地悄然去世。按照他的遗嘱将多达3300多万瑞典克朗的遗产,建立了诺贝尔奖金,奖励那些为人类共同利益而奋斗的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以至于为人类和平而努力的和平主义者。

    伽伐尼电池

    1786年的一天,意大利波洛尼亚大学解剖学教授伽伐尼,正在认真地解剖一只青蛙。只见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先用手中灵巧的解剖刀,准确地切开青蛙的腹部肌肉,接着细心地找出了青蛙的下肢神经,进行仔细地研究。当他正在解剖另一只青蛙时,旁边有一台起电机正好在工作。解剖刀无意碰了起电机一下,他再解剖青蛙神经时,一个以前没有见到的现象发生了,青蛙腿部肌肉明显地抽搐起来。

    伽伐尼这一现象引起了伽伐尼极大的兴趣。他开始以为这是刚才还活蹦乱跳的青蛙一时没有死透的缘故。他后来终于发现了起电机、解剖刀和青蛙神经抽搐之间的必然联系。他决定检验一下,空气中的电是否也会使青蛙腿产生同样的反应。蛙腿神经的一端用导线连接到一根绝缘的金属棒上,将金属棒放置在屋顶上,同时使蛙腿神经的另一端接地时。他发现,在雷雨天,这条青蛙腿也会不时抽搐。

    接下去,伽伐尼又做了一个实验。当他把挂着蛙腿神经的黄铜钩子,搭在铁棍上,青蛙肌肉就发生抽搐,而且,即使在晴朗的日子里,这种现象也一样发生。最后,他用两种不同的金属分别触及死蛙的肌肉和神经,并把两种金属联结起来,肌肉也会抽搐颤动起来。

    这些现象本来应该使伽伐尼意识到,青蛙的抽搐来自外界的电流。然而,一向酷爱研究生物电现象的伽伐尼却认为,青蛙的生物电与外界构成了回路。伽伐尼因而推断,电能来源于活的肌肉,相当于莱顿瓶放电。两种不同性质的金属,正好形成青蛙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电路,他把这种电称为“生物电”。伽伐尼的结论,或许和他的少年往事有着密切关联。

    安琪尼奥姨妈住在亚得里亚海滨的一个小镇。少年时代的伽伐尼经常跑到她家去度过漫长的暑假。蔚蓝色的大海,银色的沙滩,常常使伽伐尼流连忘返,他十分喜欢安琪尼奥姨妈。她年轻漂亮,宽厚仁爱,常常给伽伐尼讲美丽动人的希腊神话故事。可是,一看到安琪尼奥姨妈痛苦的一瘸一拐地行走时,伽伐尼的心都快碎了。

    安琪尼奥姨妈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她苦不堪言,这也是促使伽伐尼学医的重要原因之一。后来,采用了沿海渔民传统治疗办法,安琪尼奥姨妈的病症才大为减轻。欧洲一些国家的沿海居民,很早就采用电鳗鱼、电鳐鱼刺激人体,治疗头痛和风湿类疾病。

    电鳗鱼伽伐尼对这些带电鱼类的研究,已经是他成为波洛尼亚大学医学系助教以后的事了。他通过长期研究发现,这些鱼全是会发电的电鱼。经过解剖,伽伐尼才知道,在它们头胸部两侧的皮肤里,各藏有一个由纤维组织所组成的、并由神经纤维相连接的蜂窝状发电器。靠着这种发电器,电鱼能够发出足以击人麻木的很强的电能。电鱼就是凭借它的这种能够自控和随时发出的电能,获取食物或击退强敌。安琪尼奥姨妈就是通过电鱼的发电,进行“电疗”,才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的。

    围绕着生物电现象,伽伐尼又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他感到自己正在从事揭开生命力量之谜的伟大研究。他在这场伟大的发现过程中,侧重于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生物电学研究的基础。

    1793年,伽伐尼在英国皇家学会会议上阐述了他的发现和见解。在会后的演示实验上,人们都为伽伐尼的伟大发现而喝彩,与会的人们都欣然地接受了伽伐尼对这一发现的生物电的分析。伽伐尼的发现和理论使整个欧洲科学界兴奋异常,“青蛙实验”成了街谈巷议的话题。后来,就连罗马宫廷也对伽伐尼的青蛙实验大感兴趣,派人邀请伽伐尼表演。

    在一次演讲结束后,助手给伽伐尼带来了伏打实验的消息,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交给了他。看到伏打的名字,伽伐尼立即回忆起那个生气勃勃的帕多瓦年轻的教授。在从伦敦返回意大利的旅途中,伏打将满脑子的古怪想法倾倒给了伽伐尼教授。

    伏打大胆地采用了伽伐尼没有用过的方法进行新的实验;把青蛙实验中的两块性质不同的金属板,改换为两块性质相同的金属板,结果青蛙腿立即停止了抽搐。伏打的结论是,使青蛙抽搐的能量,的确来自一种新的电能,但这种电能不是由动物细胞组织产生的,而是由两块不同性质的金属的接触产生的。若只用一种性质的金属做实验,青蛙就不会产生抽搐现象。

    伽伐尼看到伏打的实验结果,十分震惊。他跑到实验室重复了伏打的实验,果真如此。但是,一想到亚得里亚海滨的小镇,一想到治疗安琪尼奥姨妈的电鳗鱼以及许多生物放电实验,伽伐尼又自信起来。他认为电能来自动物的组织。他坚信这一点,他相信电鳗鱼是不会欺骗他的。

    伏打和他发明的电池从此,伽伐尼和伏打为了证明各自观点的正确开始了论战。伽伐尼加紧进行为自己的理论寻找根据的实验。伏打则更加热火朝天地做起了自己的实验。科学的论战就是科学的竞赛,不论谁取得了胜利,都是人类的福祉。

    伽伐尼的实验和伽伐尼与伏打的科学论争,最终使伏打发明了“电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电池,是今日的电池的雏形。伏打电池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产生了可以连续恒定的电流,为电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伽伐尼的青蛙实验,像一只英雄的金鸡,下了一只金蛋,造福了整个人类。直到伏打的晚年,他还一直在说:“没有伽伐尼的青蛙实验,就绝不会有伏打电流。人们在使用伏打电流时,应该首先想到的是伽伐尼教授。是他的青蛙实验像闪电一样,启开了我的智力之门。”

    从蛙腿抽搐到发现电流,再到“电堆”制成,伽伐尼和伏打发展了科学,但推动电学发展的首功,当属伽伐尼。知识点生物电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它是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类物理、物理-化学变化,是正常生理活动的表现,也是生物活组织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没有发生应激性兴奋的状态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不同部位之间所呈现的电位差。生物体内广泛、繁杂的电现象是正常生理活动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从统计意义上说生物电是有规律的:一定的生理过程,对应着一定的电反应。因此,依据生物电的变化可以推知生理过程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如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生物电信息的检测等。反之,当把一定强度、频率的电信号输到特定的组织部位,则又可以影响其生理状态,如用“心脏起搏器”可使一时失控的心脏恢复其正常节律活动。

    电灯与爱迪生

    在电灯问世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因燃烧煤油或煤气,因此,有浓烈的黑烟和刺鼻的臭味,并且要经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因而很不方便。更严重的是,这种灯很容易引起火灾,酿成大祸。多少年来,很多科学家想尽办法,想发明一种既安全又方便的电灯。

    爱迪生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真正发明电灯并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他一生只在学校里念过三个月的书,但他勤奋好学,勤于思考,其发明创造了电灯、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等一千多种成果,为人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爱迪生12岁时,便沉迷于科学实验之中,经过自己孜孜不倦地自学和实验,16岁那年,便发明了每小时拍发一个信号的自动电报机。后来,又接连发明了自动数票机,第一架实用打字机、二重与四重电报机、自动电话机和留声机等。有了这些发明成果的爱迪生并不满足,1878年9月,爱迪生决定向电力照明这个堡垒发起进攻。他翻阅了大量的有关电力照明的书籍,决心制造出价钱便宜,经久耐用,而且安全方便的电灯。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了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19世纪初,英国一位化学家用2000节电池和两根炭棒,制成世界上第一盏弧光灯。但这种灯光线太强,只能安装在街道或广场上,普通家庭无法使用。无数科学家为此绞尽脑汁,想制造一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家用电灯。

    爱迪生从白炽灯着手试验。把一小截耐热的东西装在玻璃泡里,当电流把它烧到白炽化的程度时,便由热而发光。他首先想到炭,于是就把一小截炭丝装进玻璃泡里,可刚一通电马上就断裂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爱迪生拿起断成两段的炭丝,再看看玻璃泡,过了许久,才忽然想起,“噢,也许因为这里面有空气,空气中的氧又帮助炭丝燃烧,致使它马上断掉!”于是他用自己手制的抽气机,尽可能地把玻璃泡里的空气抽掉。一通电,果然没有马上熄掉。但8分钟后,灯还是灭了。

    可不管怎么说,爱迪生终于发现:真空状态对白炽灯非常重要,关键是炭丝,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

    那么应选择什么样的耐热材料好呢?

    爱迪生左思右想,熔点最高,耐热性较强要算白金啦!于是,爱迪生和他的助手们,用白金试了好几次,可这种熔点较高的白金,虽然使电灯发光时间延长了好多,但不时会自动熄掉再恢复发光,仍然很不理想。

    爱迪生并不气馁,继续着自己的试验工作。他先后试用了钡、钛、锢等各种稀有金属,效果都不很理想。

    过了一段时间,爱迪生对前边的实验工作做了一个总结,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各种耐热材料全部写下来,总共有1600种之多。

    接下来,他与助手们将这1600种耐热材料分门别类地开始试验,可试来试去,还是采用白金最为合适。由于改进了抽气方法,使玻璃泡内的真空程度更高,灯的寿命已延长到2个小时。但这种由白金为材料做成的灯,价格太昂贵了,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去买只能用2个小时的电灯呢?

    实验工作陷入了低谷,爱迪生非常苦恼。一个寒冷的冬天,爱迪生在炉火旁闲坐,看着炽烈的炭火,口中不禁自言自语道:“炭炭……”

    可用木炭做的炭条已经试过,该怎么办呢?爱迪生感到浑身燥热,顺手把脖子上的围巾扯下,看到这用棉纱织成的围脖,爱迪生脑海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

    对!棉纱的纤维比木材的好,能不能用这种材料?

    他急忙从围巾上扯下一根棉纱,在炉火上烤了好长时间,棉纱变成了焦焦的炭。他小心地把这根炭丝装进玻璃泡里,一试验,效果果然很好。

    爱迪生非常高兴,紧接又制造很多棉纱做成的炭丝,连续进行了多次试验。灯泡的寿命一下子延长13个小时,后来又达到45小时。

    这个消息一传开,轰动了整个世界。英国伦敦的煤气股票价格狂跌,煤气行也出现一片混乱。人们预感到,点燃煤气灯即将成为历史,未来将是电光的时代。

    大家纷纷向爱迪生祝贺,可爱迪生却无丝毫高兴的样子。摇头说道:“不行,还得找其他材料!”

    “怎么,亮了45个小时还不行?”助手吃惊地问道。“不行!我希望它能亮1000个小时,最好是16000个小时!”爱迪生答道。

    大家知道,亮1000多个小时固然很好,可去找什么材料合适呢?爱迪生这时心中已有数。他根据棉纱的性质,决定从植物纤维这方面去寻找新的材料。

    灯泡于是,马拉松式的试验又开始了。凡是植物方面的材料,只要能找到,爱迪生都做了试验,甚至连马的鬃,人的头发和胡子都拿来当灯丝试验。最后,爱迪生选择竹这种植物。他在试验之前,先取出一片竹子,用显微镜一看,高兴得跳了起来。于是,把炭化后的竹丝装进玻璃泡,通上电后,这种竹丝灯泡竟连续不断地亮了1200个小时!

    这下,爱迪生终于松了口气,助手们纷纷向他祝贺,可他又认真地说道:“世界各地有很多竹子,其结构不尽相同,我们应认真挑选一下!”

    助手深为爱迪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所感动,纷纷自告奋勇到各地去考察。经过比较,在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最为合适,便大量从日本进口这种竹子。与此同时,爱迪生又开设电厂,架设电线。过了不久,美国人民便用上这种价廉物美,经久耐用的竹丝灯泡。

    竹丝灯用了好多年。直到1906年,爱迪生又改用钨丝来做,使灯泡的质量又得到提高,一直沿用到今天。

    当人们点亮电灯时,每每会想到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是他,给黑暗带来无穷无尽的光明。1979年,美国花费了几百万美元,举行长达1年之久的纪念活动,来纪念爱迪生发明电灯100周年。知识点弧光灯一种强光灯,由于色温与日光的色温相当接近,常被用来当做室外彩色摄影的照明。一般电灯泡是灯丝加热发光,弧光灯是利用电极之间产生的电弧发光,色温高,亮度强,如电影放映机就有用弧光灯的,探照灯也有。因为不能缺少金属电极,所以传统弧光灯的启动都比较慢,对电源输出的温度性要求很高,热衰和能耗都很大,当然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发热,差不多摄氏一千度的高温可不是谁都能受用的。

    有声音的活动画面——电影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有两个人为一桩事打起赌来。这并不稀奇,因为美国人似乎有爱打赌的天性。但那天的打赌对我们来说,却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最终导致了电影的发明。

    在一家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争论的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约定了打赌的金额后,请来了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裁判的好友,英国摄影师麦布里奇知道了这件事后,表示可由他来试一试。他在跑道的一边安置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相机镜头都对准着跑道;在跑道的另一边,他打了24个木桩,每根木桩上都系上一根细绳,这些细绳横穿跑道,分别系到对面每架照相机的快门上。

    麦布里奇驾驭奔马一切准备就绪后,麦布里奇牵来了一匹漂亮可爱的骏马,让它从跑道的一端飞奔过来。当跑马经过这一区域时,依次把24根引线绊断,24架照相机的快门也就依次被拉动而拍下了24张照片。麦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它们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裁判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从而判定科恩赢了。

    按理说,故事到此就应结束了。但这场打赌及其判定的奇特方法却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麦布里奇一次又一次地向人们介绍他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出示那条录有奔马形象的照片带。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一匹运动的马,它竟然“活”起来了!

    生物学家马莱从这里得到启迪。他试图用照片来研究动物的动作形态,当然,首先得解决连续摄影的方法问题,因为麦布里奇的那种摄影方式太麻烦了,不够实用。马莱是个聪明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后,终于在1888年制造出一种轻便的“固定底片连续摄影机”,这就是现代摄影机的鼻祖了。

    又经过了许多发明家的研究、改进后,电影终于诞生了,它的生日是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那天是星期六,下午,巴黎的一些社会名流应卢米埃尔兄弟的邀请,来到卡普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这地下室不算太大,里面有着几排椅子,面对椅子的,是一块挂在墙上的白布。卢米埃尔兄弟对来宾表示了欢迎,随即熄灭了室内的灯,同时一道白光直射到白布上。

    来宾们顿时被白布上出现的奇迹惊呆了,人们看到了真切的人和物在白布上活动着,看到一些工人在拆一堵墙,看到一个婴儿张嘴喝下一匙汤,看到工厂的女工说笑着步入工厂大门,看到一列火车开进月台……尽管这些都是生活中熟见的场景,可这样出现在白布上,真是太出人意料了。一位记者曾这样报道当时的情形:“一辆马车被飞跑着的马拉着,迎面跑来。我的邻座中的一位女客看到这一景象竟那样害怕,以致突然站了起来。”据说,有人看见白布上下起了雨,竟不自觉地去摸自己的雨伞。甚至,当白布上的火车头喷着烟、吐着火开过来时,有人捂住了自己的眼睛,有人竟惊叫起来。

    电影的这第一批观众出的“洋相”,却使卢米埃尔兄弟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满足:他们的作品显然打动了观众,这正是成功的标志啊!

    自从那天下午放了这第一场电影后,消息很快就传开来了,人们纷纷赶来看卢米埃尔兄弟的“光和影的奇特把戏”。这家咖啡馆一时间门庭若市,每天要放映20多场,一天收入超过1000法郎,就这样,门口还要排成长队。后来只能改在马戏棚里放映,然而,天还没有黑,马戏棚里却早已挤得水泄不通了。那时,几乎整个法国都对这一崭新的、神奇的娱乐着了迷,电影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中心。

    早期的电影放映机不久后,卢米埃尔兄弟迅速地培训了一批放映员,派他们分赴欧洲各国和大洋彼岸的美国巡回放映,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在法国,电影也离开了马戏棚,走进了自己的专用场所——电影院里。

    电影诞生后不到一年,就进入了中国。外国商人陆续携带一些影片来上海、北京等地放映。这期间有过一起小小的悲剧。

    光绪三十年,也就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英国公使献的寿礼是一架放映机和数部影片。这下可把宫廷里的人乐坏了,都想看看传闻中神奇的“西洋影戏”是个什么玩意儿。于是在寿堂的一侧架起了银幕,接通了发电机,太监和宫女一大群赶来看热闹。不料,影片放到一半,发电机忽然发生炸裂,慌乱之中又引起了火灾,造成了伤亡。慈禧太后大为光火,认为电影是“不祥之物”,从此就不准电影再进宫廷了。

    不多几年后,清朝就灭亡了。这时慈禧太后已经去世,要不然,她可能真以为这是电影等西洋传来的“不祥之物”带来的厄运呢。然而,电影还是以它无穷的魅力走进中国,走遍世界,吸引着人们,简直成了人们难以分离的朋友。知识点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河南、山西农村,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皮影戏是中国的一门古老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皮影不仅属于傀儡艺术,还是一种地道的工艺品。它是用驴、马、骡皮,经过选料、雕刻、上色、缝缀、涂漆等几道工序做成的。皮影制作考究,工艺精湛,表演起来生趣盎然,活灵活现。

    把电影放进盒子里——电视机

    每当夜色降临,透过窗户可看见千家万户闪烁着电视的光影。如今,电视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伴侣。谁发明了电视?这个不同国别、不同肤色人们的共同的宠物,是怎样走进我们的生活的?

    电视的发明者是英国人贝尔德。1888年,贝尔德出生于英国苏格兰,少年时他就读于皇家技术学校,在那里听到了有关电视实验的情况。毕业后,他曾经营过肥皂业,但是他的兴趣不在这上面。他迷恋上了电视研究。1906年,年仅18岁的贝尔德自故乡苏格兰移居英格兰西南部的黑斯迁斯,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实验室,着手对电视的研究。

    贝尔德没有实验经费,只好从旧货摊、废物堆里觅来种种代用品,装配了一整套用胶水、细绳、火漆及密密麻麻的电线粘和串联起来的实贝尔德验装置。贝尔德用这套装置夜以继日地进行实验,耐心地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不断加以改进。失败一次次接踵而来,贝尔德从一个稚嫩的小伙子变成了满脸胡子的中年人,长期的饥饿与劳累使得他的健康状况变得极坏。他贫病交加,不名一文,不知道怎样维持这难熬的日子,只知道一心扑在电视实验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1924年春天,他终于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那图像还只是一个忽隐忽现的轮廓,发射距离只有3米。然而,他突然变成伦敦报界的新闻人物了,但这不是由于他实验的成功,而是由于一次几乎使他送命的意外事故。原来为了得到2000伏电压,他把几百只手电筒连接起来。一不小心,他触及了一根连接线,电流立即把他击倒在地,身体蜷成一团,一只手烧伤,不省人事。事故发生的次日早晨,《每日快报》用大字标题报道“发明家触电倒地”、“把那个疯子赶紧打发走”。

    1925年的一天,伦敦一家最大的百货商店的老板找上门来,向贝尔德提出一个诱人的合同:每周给他25英镑,免费提供一切必要材料,条件是贝尔德每天3次在该百货商店电器部把他的新发明进行公开表演。这位发明家虽然知道这套设备对广大公众公开表演还为时过早,但为解决研究经费,只得同意签订合约。于是塞尔弗里奇百货商店腾出电器部一角供他使用,一面出告示招徕顾客。自此,百货商店每天顾客盈门,一批又一批的人群赶来观看贝尔德发明的东西。可是,面对发射机和接收机,几乎没人真正明白它的意义。观众所看到的只是混乱不清的影子和闪烁不定的轮廓,大多数人对贝尔德的非凡发明只是耸耸肩膀或会之一笑。贝尔德对这种把戏似的表演也厌烦透了,他向塞尔弗里奇百货商店提出终止合同的要求,他的实验设备又搬回河口街的家里。

    这时,他再一次陷入困境。晚饭有一顿没一顿,省下一点可怜的饭钱来添置设备,衣服破了,鞋子穿洞,他都无钱修补,身体变得更加糟糕。因为没有钱付房租,房东扬言叫人把他赶出去。他为了寻找经济资助人,拖着疲惫的步子,走遍了伦敦的大街小巷。他访问报馆,想通过报纸的宣传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记者们都已经看到贝尔德在商店的表演,几乎都回答说:“你能传送一张脸给大家看,这就是我们的新闻啦!”

    好几次,他一到报馆门口就被门卫拒之门外,因为门卫早被吩咐,把那个“疯子”赶紧打发走!

    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无奈之下,贝尔德走出了他最不愿走的一着,向苏格兰老家要钱。对于家里能否寄钱,他实在不抱多大希望。苏格兰人是讲究节俭的,哪里肯把花花绿绿的钞票花在他那毫无把握的实验上呢?

    然而,意外之事发生了,苏格兰寄来了500英镑。这是两个堂兄弟汇给他作为入股资金的。这真是绝处逢生。一家小规模的“电视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原先卖掉换取粮食的实验部件,贝尔德又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他开足马力,实验一件又一件的装置。他的唯一的“助手”是一个木偶头像,他为它取名为“比尔”,他要通过发射机把比尔的脸传送到邻室的接收机上。

    贝尔德和助手在观看电视

    1925年10月2日是贝尔德一生中最为激动的一天。这天他在室内安上了一具能使光线转化为电信号的新装置,希望能用它把比尔的脸显现得更逼真些。下午,他按动了机上的按钮,一下子比尔的图像清晰逼真地显现出来,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揉了揉眼睛仔细再看,那不正是比尔的脸吗?那脸上光线浓淡层次分明,细微之处清晰可辨,那嘴巴、鼻子,那眼睛、睫毛,那耳朵和头发,无一不一清二楚。贝尔德兴奋得一跃而起,此时浮现在他脑际的只有一个念头:赶紧找一个活的比尔来,传送一张活生生的人脸出去。

    贝尔德楼底下是一家影片出租商店。这天下午,店内营业正在进行,突然间楼上搞发明的家伙闯了进来,碰上第一个人便抓住不改。那个被抓的人便是年仅15岁的店堂小厮威廉·台英顿。

    几分钟之后,贝尔德在“魔镜”里便看到了威廉·台英顿的脸——那是通过电视播送的第一张人的脸。接着,威廉得到许可也去朝那接收机内张望,看见了贝尔德自己的脸映现在屏幕上。实验成功了!

    接着,贝尔德又邀请英国皇家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前来观看他的新发明。1926年1月26日,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应邀光临贝尔德的实验室,放映结果完全成功,很快引起极大的轰动。这是贝尔德研制的电视第一天公开播送,世人将这一天作为电视诞生的日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