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不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由于人类对湿地的作用认识不足,湿地都经历了被严重破坏的过程。根据相关资料,我们能够了解到这样一些数字:菲律宾 1920~1980年红树林损失了 30万公顷;荷兰 1950~1985年湿地损失了 55%;法国 1990~1993年湿地损失了67%;德国 1950~1985年湿地损失了57%。可以看出人类破坏湿地的严重性,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保护湿地是多么任重而道远。鉴于此,湿地公约提出设置《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制定国际重要湿地的指定标准,目的就是通过国际之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来共同保护属于全人类共有的湿地。
依据《湿地公约》确定国际重要湿地的标准,中国已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有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海南东寨港、青海鸟岛、湖南东洞庭湖、江西鄱阳湖、香港米埔 7处。
1.扎龙自然保护区
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经124 °00 ′~124 °30 ′,北纬 46°55′~47°35′,面积约 21万公顷。区内湿地主要有湖泊、沼泽、湿草甸三种类型,芦苇沼泽面积最大。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 67科 468种、鱼类 9科 46种、鸟类 48科 260多种,而鹤类是本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尤以丹顶鹤、白枕鹤为主。
2.向海自然保护区
向海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西部的通榆县境内,东经 122°05′ ~ 122°31′,北纬 44°55′ ~45°09′,面积 105467公顷,区内主要有芦苇沼泽、草原、水域、森林。另外,区内还有河流、湖泊以及数以百计的泡沼和大面积的沼泽。如今,向海自然保护区已经发现 253种鸟类、30多种兽类、8种两栖爬行动物、30多种鱼类、600余种野生植物。该保护区以鹤类、白鹳和蒙古黄榆等为主要保护对象。
3.东寨港自然保护区
东寨港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琼山县,东经 110° 32′~110°37′,北纬 19° 57′~20°01′,面积 3337.6公顷。东寨港已经发现了 26种红树林植物,40种半红树林和红树林伴生植物;发现了有 159种鸟类栖息于此,其中有35种列为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种,有75种列入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种。另外,东寨港不仅是许多国际性迁徙水禽的重要停歇地,在连接不同生物区界鸟类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主要保护对象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北热带边缘河口港湾和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及越冬鸟类栖息地。
4.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
青海鸟岛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的青海湖,东经 97°53′ ~101°13′,北纬 36°28′~38°25′,海拔 3200米,鱼鸥
面积 69.52万公顷。在青海湖及环湖地区内有 162种鸟类,其中最为主要的是水禽,主要的 4种大型水鸟:鱼鸥、鸬鹚、斑头雁、棕头鸥。此外,在迁徙过程中经过这个地方并在此停歇的水禽种类和数量都很多。该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殖区。冬季有大量的大天鹅在此越冬。此外,该区还有大量鹬类和一些猛禽的繁殖种群。
5.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东北部,东经 112°43′ ~ 113°15′,北纬 28°59′ ~ 29° 38′,总面积 19万公顷。湖南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有 32种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此区是候鸟重要的越冬地,每年都会有很多候鸟在此越冬。
6.鄱阳湖自然保护区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 115° 55′~116°03′,北纬 29°05′~29°15′,面积 2.24万公顷。该湖在修河水系和赣江水系的影响下,枯水期保护区水落滩出,形成草洲河滩与独立湖泊;在丰水期时,这些独立的湖泊就会融为一体。该区的植物主要有湖泊浮游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另外,该地也是迁徙水禽重要的越冬地,在这里过冬的主要候鸟有白鹤、白枕鹤、小天鹅、白琵鹭、雁鸭类。保护区中的鸟类主要是水禽,而白鹤、白鹳、天鹅和多种雁鸭类是主要的水禽种类。湖泊中还有很多包括商用鱼类在内的鱼类资源。
7.米埔和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
米埔后海湾国际重要湿地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西北部,它的地理位置东经 113°59′ ~114°03′,北纬 22°29′~22°31′,总面积 1500公顷。该区主要的湿地类型是鲥池塘、包括咸水滩涂在内的潮间带滩涂、红树林潮间带滩涂。湿地区内还有多种高等植物、鱼类和鸟类。主要保护对象是鸟类及其栖息地。
1.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位于低位冲积岛屿——崇明岛东端的崇明东滩,它是在长江的冲击作用下泥沙淤积而成的,其中主要的湿地类型是从淡水到微咸水的沼泽地、潮沟和潮间带滩涂。有众多的农田、鱼塘、蟹塘和芦苇塘在这个区内,植被生长繁茂,动物种类多样,是亚太地区春秋季节候鸟迁徙极好的停歇地和栖息地,众多的候鸟也会选择在这里过冬。
2.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
大连国家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地处大连市,靠近海,地势陡峭,坡度很大,均为基岩,水深多在 5~40米,主要保护物种为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水生动物斑海豹。
3.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黄海滩涂湿地,有着丰富多样的物种资源,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显著,主要的保护动物是麋鹿。
4.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
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系统,主要是由部分达赉湖水系形成的集湖泊、河流、沼泽、灌丛、苇塘组成。该区具有干旱草原区湿地原始性、自然性的特征。其主要的作用是为牧业、渔业、城市供水和旅游提供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该区还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
5.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有着最大面积的海岸红树林湿地。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这里具有丰富的红树植物、鸟类和浅海生物资源。大面积的裸滩在退潮后都会显现出来,而这些裸滩是水禽觅食和栖息的绝佳去处。
6.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洪河自然保护区属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它的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水生、湿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保护的主要野生动物是东方白鹳、丹顶鹤、白枕鹤等。
7.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惠东港口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南中国海的大亚湾与红海湾交界处,这里有着高质量的海水和沙滩环境,是幼龟和雌龟的栖息地,是中国唯一的海龟自然保护区,同时,这里也是中国大陆目前绿海龟按期成批洄游产卵的唯一场所。
8.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
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属于欧亚草原区和亚洲荒漠区,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主要的植物种类是沙柳、乌柳、芨草、碱蓬、红柳等。
9.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地势低洼,有众多的河流,漫滩面积较大,植被生长繁茂,是典型的内陆高寒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这里遗传了原先三江平原所具有的永久性和季节性的淡沼泽湿地和特有的野生生物,生物种类繁多。
10.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植被高大、成群生长,其中最为罕见的是有百年树龄红海榄、木榄群落。另外,还有一些濒危野生动物,如儒艮、白海豚、文昌鱼、中国鲎、马氏珍珠贝、黑脸琵鹭、黑嘴鸥等。
11.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
湖南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洞庭湖的南部,生物种类极其丰富,在这里主要栖息着白鹳、白鹤等许多水禽,这些植物、动物有着很高的经济价值,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该湿地还有效地调蓄了长江的洪水。
12.湖南汉寿西洞庭湖(目平湖)自然保护区
湖南汉寿西洞庭湖(目平湖)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洞庭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热带内陆湿地的典型代表,其中所蕴藏的多种类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科研价值。
13.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很多的濒危物种,在候鸟南北迁徙的时候也会在这里驻足、停歇。另外,该自然保护区是中国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种类具有多样性。
14.江苏盐城保护区(盐城沿海滩涂湿地)江苏盐城保护区地处江淮平原,位于太平洋西海岸。它是中国沿海最大的一块滩涂湿地,主要是由淤泥质潮滩形成,有大量的生物栖息于此,也是丹顶鹤等濒危物种的越冬好去处。
以上提到的这些保护区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如江苏盐城湿地保护区、浙江南麂列岛自然保护区、广西山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网络。1996年,山东黄河三角洲、辽宁双台河口、辽宁鸭绿江口、江苏盐城、上海崇明东滩和黄河三角洲、鄱阳湖、盐城国家级自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等重要迁徙水鸟然保护区加入“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中途停歇地被加入“东亚—澳大利亚区网络”。1999年,黑龙江三江自然涉禽保护网络”。1997年,兴凯湖、保护区加入“雁鸭类迁飞网络”。
1.辽宁双台河口湿地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位于辽宁省辽东湾北部,面积约 12.8万公顷,平均海拔 2米,是中国高纬度地区面积最大的芦苇沼泽区。在中国,它是唯一的一块低海拔湿地。辽宁双台河口湿地有着广阔的碱蓬滩涂和浅海海域,主要在这里栖息和繁殖的物种是丹顶鹤、白鹤、黑嘴鸥、雁鸭类、鹭类以及多种雀形目鸟类。除此之外,海豹也会在这里繁殖,是全球斑海豹繁殖的最南限。
2.云南大山包湿地
云南大山包湿地属于高山沼泽化草甸高原湿地,它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面积 5958公顷,平均海拔 3200米。这里有很多地下泉眼来补给下游和周边地区的用水,同时也是黑颈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重要越冬地。
3.云南碧塔海湿地
云南碧塔海湿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面积 1985公顷,平均海拔 3568米,属于保存较为完整的封闭型高原淡水湖泊湿地。这里主要栖息着包括中甸叶须鱼、中甸重唇鱼在内的珍稀鱼类。云南碧塔海湿地不仅是包括黑颈鹤在内的多种珍稀鸟类的停歇地和越冬地,而且在调节长江中下水的蓄水防洪、水量平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云南纳帕海湿地
云南纳帕海湿地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面积 3434公顷,平均海拔 3568米,是典型的喀斯特型季节性芦苇湿地,这种湿地主要是由草甸、沼泽、水面和湖周森林构成。由于此地有着明显的海拔高差,所以植被类型非常丰富,有很多鸟类在这里栖息、越冬。同时也调节着区域水文和气候。
5.云南拉什海湿地
云南拉什海湿地位于云南省丽江市,面积 3560公顷,平均海拔 3100米,属于典型的高原淡水湖泊湿地,这种湿地是由沼泽、水面和湖周森林构成的。大量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黑颈鹤、斑头雁、大天鹅等栖息在这里。除此之外,云南拉什海湿地能够做到保持水体,调控洪水,保证长江中下游的水量均衡。
6.青海鄂陵湖湿地
青海鄂陵湖湿地位于青海省中南部,面积 6.59万公顷,平均海拔4268米,属于高原淡水湖泊沼泽湿地。作为黄河源区第一大淡水湖,鄂陵湖对黄河源头水量具有调节作用,不仅可以滞留沉积物,净化水质,还可以防洪蓄水、调节气候。湖内有多种高原珍稀鱼类,栖息着鸥类、雁鸭类和黑颈鹤等鸟类。
7.青海扎凌湖湿地
青海扎凌湖湿地位于青海省中南部,面积 6.49万公顷,平均海拔4273米,扎凌湖是黄河源区第二大淡水湖,鱼类资源丰富,栖息于此的鸟类众多。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净化黄河下游地区的水质,起到防洪蓄水的作用。
8.西藏麦地卡湿地
西藏麦地卡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面积 4.35万公顷,平均海拔 4900米,属于高原湖泊沼泽草甸湿地,黑颈鹤、赤麻鸭等多种珍稀鸟类从这里迁徙,在这里繁殖,鱼类资源丰富。湿地在水土保持、防止季节性泛滥的洪水、阻截上游沉积物并形成生产力很高的草甸、沼泽湿地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9.西藏玛旁雍错湿地
西藏玛旁雍错湿地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的中国与印度和尼泊尔的交界处,面积 7.38万公顷,平均海拔 4700米,有众多的淡水湖泊。黑颈鹤、斑头雁等大量水禽在这里栖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经过这里向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迁徙。
第四批国际重要湿地主要包括:
1.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
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上海市崇明县长江口,总面积2.76万公顷,这是中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区中的第一块国际重要湿地。主要的保护对象是中华鲟及其赖以栖息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华鲟集中产卵及幼鱼生长在这里,同时该自然保护区也是其他鱼类洄游、索饵、产卵的重要场所。
2.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境内,总面积 3000公顷。有大面积的红树林生长在这个保护区内,如果红树林植物生长较为密集,就会形成红树林群落。保护区的建立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保护领土和领海权益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云霄县漳江入海口,保护区总面积 2360公顷,主要的保护对象是红树林及其栖息野生动物,它是我国北回归线北侧种类最多、生长最好的红树林天然群落。
4.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湖北洪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洪湖是中国第七大淡水湖。保护区保护面积 3.71万公顷,是典型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是水生和陆生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以及未受污染的淡水资源、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鸟类、鱼类和植物是受保护的对象。
5.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海丰公平大湖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海丰县东南部沿海,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公平水库湿地、大湖海岸湿地以及东关联安围滩涂鱼塘湿地。独特的湿地环境为各种水禽和候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栖息环境。这里生活着世界公认的极度濒危鸟类—黑脸琵鹭。
6.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境内,总面积 16.657万公顷。它是青藏高原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以高寒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黑颈鹤等珍稀动物为主要的保护对象。
第五批国际重要湿地包括:
在2009年11月3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中国杭州西溪第三届国际湿地论坛仪式”上,西溪湿地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正式授牌,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国际重要湿地。它的意义是非同寻常的:西溪湿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国家湿地公园名义列入名录的湿地,也是中国第一个以鱼鳞塘地形地貌为主要标准列入名录的湿地。国家大力投资在西溪湿地内设置了生态保护区、水禽栖息地,逐步恢复西溪生态,再次成为鸟的天堂。
正如我们上前所提到的,湿地对人类所产生的益处是不可限量的,每一位公民都应该尽其所能地去守住这片土地。
1.黑龙江七星河国家级自然锦、友谊县、五九七农场交界。始建保护区于 1991年,2000年 4月批准为国家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级自然保护区,命名为黑龙江宝清宝清县北 40千米七星河中下游与富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132°05′~ 132°26′,北纬 46°40′~ 46°52′,东西长 30千米,南北宽 10千米,总面积为 2.08万公顷。区内有植物 386种,占三江平原植物总数 40%,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动物 287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38种,占三江平原国家级保护动物总数的 56.09%,保护区面积之大,动植物之丰富是国内罕见,亚洲少有,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内陆湿地,水陆生态类型湿地,河、湖、泡、沼遍布全区,放眼望去,苇草连天似碧波翻滚,泡沼映日如星罗棋布,百鸟嬉戏漫天飞舞,莲花盛开妩媚多姿,湿生、水生和藻生植物多姿多彩。
2.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9年经由黑龙江省政府批准组建,2003年 6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的国家级保护区。南瓮河自然保护区是以森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和嫩江源头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保护区内几乎容纳了大兴安岭寒温带针叶林区所有的森林植物、野生动物、森林昆虫、大型真菌。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多样性,其中有森林生态系统、草甸生态系统、沼泽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保护重点是区内森林、沼泽、草甸和水域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内原始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寒温带沼泽类型完全,不仅有原始森林、沼泽、草甸、湖泊、溪流、河川、冰雪等景观,而且具有典型的岛状林湿地。保护区内物种十分丰富,有植物 1000多种,其中国家级 6种;动物 309种,其中国家一级 9种,国家二级 42种,鱼类 139种。
3.黑龙江珍宝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独木河,阿布沁河、七虎林河下游,西临乌苏里江农场和独木河垦区工程控制区边缘,东至乌苏里江畔,北起公司岛边缘,南至七虎林河入江口。保护区总面积 4436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 29275公顷。珍宝岛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6种。黑龙江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是乌苏里江沿岸重要的生态环境系统组成部分,为赖以湿地环境生存的生物提供生长、栖息、繁殖及迁徙停歇地。利用方式是目前只是开展了旅游业。珍宝岛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种,二级 24种。本区共记录有鸟类 251种,占黑龙江省鸟类种数的67.84%。
4.甘肃尕海 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尕海 -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省碌曲县境内,位于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交汇处,地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也是黄河最大支流洮河的发源地之一和长江水系白龙江的发源地。处于北纬 33°58′~ 34°32′,东经 102°09′~ 102°46′。总面积为 2474.31平方千米,其中林业用地394.8平方千米、草场 1897平方千米、湿地 100平方千米。是 1998年国务院批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少见的集森林和野生动物型、高原湿地型、高原草甸型三重功能为一体的珍稀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土壤为高山草甸土、灰褐土、暗黑色草甸土、泥炭土和沼泽土,海拔 2900~4400米,高差 1500米,气候属于青藏高原湿润气候区,冬季漫长,夏季温凉,是避暑纳凉休假的理想之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保护区西南部的尕海湿地,尕海湿地是鸟类迁徙的必经之路,每年春秋季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到此地歇脚,繁殖后代,享有“鸟类乐园”的美称。
§§§第二节 著名湿地一览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是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中转站,是中国温暖带最年轻、最广阔、保护最完整的湿地,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辽宁双台河口湿地位于辽宁省辽东湾北部,主要保护类型是野生动物,主要保护对象是丹顶鹤、东方白鹳、大天鹅、黑嘴鸥等珍稀水禽。辽宁双台河口湿地属滨海湿地和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盐沼、滩涂、永久性浅海水域、河口水域、永久性河流、时令河和人工湿地等。辽宁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双台河口湿地的管理机构,它是随着盘锦建市而成立的,当时为市级水禽自然保护区,后来被升级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足以表明国家政府对湿地保护区的重视。之后,此保护区开始被世界所重视,纳入:“东亚及澳大利西亚涉禽迁徙航道保护区网络”(1996)、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2002)、《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
双台河口湿地属古北界东北亚界东北区的松辽平原亚区辽河平原,是东亚 -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湿地中分布有各类动物 869种,是我国鱼、虾、蟹和文蛤的重要产地,是许多鱼类洄游、产卵育幼场所。湿地内分布有 259种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金雕等 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白枕鹤、灰鹤、大天鹅、小天鹅、鸳鸯、白尾鹞、雕鹗等 29种;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鸟类 145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中规定保护的鸟类 46种。双台河口湿地地处我国东部候鸟迁徙的必经之路,每年来栖息繁殖的涉禽和雁鸭类水禽都有数十万只。全世界有丹顶鹤 1900多只,在双台河口湿地停歇的有 800多只,繁殖的有 50余只,是丹顶鹤自然繁殖地的最南端。双台河口湿地还是珍禽黑嘴鸥在全球仅有的少数几处重要繁殖地之一,黑嘴鸥全世界有 8000多只,在此栖息繁殖的有 6000多只,占该种世界总数的 3/4。河口附近海域还生活着斑海豹,是全球斑海豹繁殖的最南限。
双台河口湿地属华北植物区,受区域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种类比较单一,分布有植物种类 217种,其中浮游植物 91种,维管束植物 126种,建群植物不超过 10种,多为草本种类。以芦苇和碱蓬为主要建群种,形成了壮观的芦苇荡和独特的红海滩景观,是重要的鸟类栖息生境和旅游资源。同时,芦苇还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
双台河口湿地位于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春季回暖快,降水少,空气干燥;夏季气候湿热,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多晴朗天气;冬季寒冷干燥,降水量少。
双台河口湿地河流的沉积平原,主要是辽河、浑河、太子河、饶阳河和大陵河 5条河流冲刷而成的,此处湿地地势低平,有大面积的淡水沼泽、咸水沼泽、沙滩和潮汐间泥滩。在沼泽中生长着大片芦苇。而众多的小鱼塘也是此处的特色,除此之外,由于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所以在东部岩上有大片的水稻田。
双台河口湿地属于河口湿地,位于中国高纬度地区,是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区,富有大面积的翅碱蓬滩涂和浅海海域,是湿地生物生长的绝佳场所。另外,由于湿地在防洪、调节气候、防止近海水体富营养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得到了政府的重视。鉴于湿地内保存了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所以在湿地区内,政府设立了专门研究物种生态的基地来进行研究。
迪庆高原最为著名的高山湖泊是树,被众多的山峰所围绕,景色非常碧塔海。在它的周围有很多的苍松古壮美,俨然是一颗镶嵌在群山中的“绿宝石”。
云南的碧塔海湿地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中甸县东部,距县城 25千米。此处海拔最高的是“弥里塘”,而最低点是洛吉乡的“河岔沟”。碧塔海湿地以碧塔海为中心,东、南、北三面与中甸县洛吉乡相邻,而西部与大中甸乡接壤。碧塔海湿地是内陆湿地,湖泊湿地、高山湿地和草本泥炭地是主要的湿地类型。最初,它被云南省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后来得到了国际重视,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碧塔海湿地是众多珍稀物种的栖息地,其中主要的珍稀鱼类是中甸叶须鱼、中甸重唇鱼等,同时,很多的珍稀鸟类也在此处栖息、过冬。在这里聚集了众多的保护动物,如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包括黑颈鹤在内的3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包括猕猴、猞猁、云豹等在内的 14种。另外,还有一些具有经济价值或者是观赏性的动物,如黑熊、藏鼠兔、鼯鼠……在碧塔海湿地有众多的鱼类资源,其中此处最为独特的就是高山裸鲤,它被生物学家称为“碧塔重唇鱼”,是第四纪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古生物,这种鱼类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圆而直,跟泥鳅一样没有鱼鳞,肉质鲜美。因为被当地藏民视为“神鱼”,人们对之保护有加。
碧塔海湿地位于我国川西 -滇西北中心,川西 -滇西北中心是我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种高度集中中心之一,此地的生物种类丰富多样,其中植被主要有 6种:草甸植被、湖泊水生植被、硬叶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和灌丛。其中最为常见的群落类型是亚高山草甸和亚高山沼泽化草甸;植物区既有温带,又有热带,但是以温带为主,植物种类也是以温带居多。在此地植物区系的另一特点就是特有属高度集中,特有属中的葶花属植物仅分布在该区。本带分布的上限是世界广布的亮叶眼子菜群落、水葱群落、丝草群落、芦苇群落,而分布的下限是杉叶藻群落。
碧塔海湿地内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即山地温带和山地寒温带。其中最热的月份是 7月,最冷的月份是 1月。每年 11月到次年 3月是湖面结冰的时间,山地积雪存在的时间非常长,平均时间每年为 7~8个月。由于受山地和大气环流的影响,此地全年盛行南风和南偏西风。有着明显的干湿季,每年的 11月至次年 5月为干季,此时天气较为晴朗,阳光照射时间长,光照充足,此时几乎全为积雪期;每年的 5~11月为湿季,降水较多,日照时数明显比干季少。另外,碧塔海湿地的高原气候特征明显,有较强的太阳辐射,年日照时数较长,年温差小,日较差大,大多是处于冬季,没有夏季,春秋时间也较短。纵然高远气候特征明显,但在湖泊和森林的调节作用下,此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温和湿润的。
碧塔海湿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三江纵谷区东部,为镶嵌于横断山系高山峡谷区断陷盆地中的高原沼泽湿地,地质构造上属滇西地槽褶皱系,古生界印支槽褶皱带,中旬剑川岩相带,在东部出口处分布有少量石灰岩,其他为大量分布的砂岩、板岩、千枚岩以及玄武岩,以及第四系冲积、洪积、冰碛、湖积、坡积和残积物等。主要土壤类型为沼泽土和泥炭土,由于在冷凉气候及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质难以分解,形成的沼泽土和泥炭土有机质含量较高。
碧塔海属金沙江水系。湖水补给的主要来源为降雨和降雪,大量降水形成于 6月初,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1100毫米,为湖水水量补充的重要来源。湖水的另一来源是湖西岸流入湖中的泉水。
碧塔海在藏语中是“碧塔德错”。在藏语中,“碧塔”被理解为牛毛毯,“德”为魔,“错”为海,藏语的意思是栎树成毡的地方。碧塔海位于湿地核心部位,它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湖泊,它的东西、南北跨度分别是 3000米、700米。碧塔海的形状如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鹿。碧塔海是受溶蚀作用形成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东西走向的主断层,南北两岸露出大量的石灰岩,湖中心有溶蚀残丘小岛,这些小岛如同是一顶戴在湖面上的帽子。由于岛上有很多的树木以及鸟类,所以在春夏之际,万紫千红的花朵开放,鸟类在海面上飞翔,一派朝气蓬勃、繁荣的景象。如果在水清风静的日子,划船于湖面,我们就会看到湖水中嬉戏的鱼群,甚是享受。
碧塔海最为出名的景观就是“杜鹃醉鱼”和“老熊捞鱼”。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在微风吹拂下,杜鹃花瓣都会纷纷落在水面上。这就引来了众多游鱼的争抢,在它们吞咽花瓣之后,都会如同醉汉一样摇头,然后栖息在水面上。一段时间之后,有些鱼会醒过来继续遨游,而有的却依然漂浮,疑似“睡着了”。对于这种现象,科学家进行了研究,原来杜鹃花瓣中有少量的毒素,过多吞食会造成死亡,所以“杜鹃醉鱼”就是这样产生的。据传说在夜中,老熊会来捞食那些昏醉之鱼,因此也就有“老熊捞鱼”的景观了。
青藏高原的重要汇水区是碧塔海,它不仅能接受冰雪融水和降雨后的径流,而且还有效地调节了长江中下游蓄水防洪,保证水量平衡。同时,碧塔海湿地为很多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此处生物多样。除此之外,碧塔海湿地的生态系统所遭受的人为干扰比较小,原始面貌保持得非常好。碧塔海的湖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还形成了秀丽的自然景观供人们观赏。
在繁华和喧嚣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有一片难得的天然净土,郁郁葱葱的红树林,连片的基围,茂密的芦苇丛,闲庭信步的各种水鸟在上面嬉戏……香港“米埔”——后海湾湿地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新界西北后海湾畔,与深圳市交界。此处最为主要的湿地类型是鱼/虾池塘和潮间带滩涂。其中主要保护的对象是鸟类及其栖息地。后海湾湿地是滨海湿地,自从后海湾湿地被发现以来,它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
后海湾湿地是由天然浅水河口三角洲地带、潮间带滩涂、红树林、基围和鱼塘组成,其中包括大面积具有生态价值的红树林和基围以及大面积的鱼塘。
后海湾湿地位于元朗平原,它的基层岩石是大理石。大理石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3亿年前石炭纪堆积形成沉积物,在气候的积压下变岩石,后来随着地质压力和气温发生变化,大理石最终形成。湿地的土壤主要分布于米埔、新田和上水区域,它的主要成分是落马州岩层冲积物和崩积物。由于土壤的排水度特别低,所以盐度较高,一般的农作物难以生存。在冬季,鱼塘的水被排干、晒干后,在这些池塘底部的土壤上就会发现很多块状的物质,仔细观察后发现其为集结盐晶。此处湿地积水较多,在涨潮时,湿地被水所覆盖,在退潮时就会有大片滩涂显露出来,海水积留时间一般为半个月。湿地属亚热带气候,接近温带气候的时间大约为 6个月。冬夏季节有明显的区别,夏季湿热,冬季干燥、暖和。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 4~9月之间。7月气温最高,1月气温最低。
通过考古学家发现的石器和瓷器碎片来判断,人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踏足后海湾湿地。但是,由于资料有限,所以无法对早年间人们的生活状况有很大的了解。大约能推测出,在 10世纪,中国内地的移民把农业引入米埔,当时主要是小面积地种植水稻,慢慢地出现了耕地。1940年,米埔移民建设潮汐虾塘。20世纪 50年代末至 60年代初,米埔移民开始、种植蔬菜、水果,此时,人们主要是以种植和养鱼为生。养鱼得到了香港政府的大力支持,养鱼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 20世纪 70年代中期开始,米埔湿地地区开始受到人为干扰,人类在此处建房,从而造成了湿地生态价值的丧失。
玛旁雍错又称玛法雍错,在藏语宗教大战在这里打响。结果,藏传佛中被解释为“永恒不败的玉湖”。关教噶举派获胜,为了纪念佛教的胜利,于湖名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取名“玛旁”。《大唐西域记》中也11世纪,一场藏传佛教和外道黑教的提到了玛旁雍错,唐朝高僧玄奘将这里称为“西天瑶池”。另外,佛教经典中还把玛旁雍错湖泊称为“世界江河之母”,它是与神山并列齐名的“圣湖”。
西藏玛旁雍错湿地位于中国与印度和尼泊尔交界处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神山冈仁波钦山东南,那木那尼雪峰北侧。
玛旁雍错是地球上高海拔地区淡水最多的湖泊之一,也是西藏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湖泊湿地。玛旁雍错湿地属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湿地、高山湿地、灌丛湿地等。2005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玛旁雍错湿地栖息着黑颈鹤、斑头雁等大量水禽,也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向西藏喜马拉雅山脉迁徙的主要走廊之一。玛旁雍错湿地内共有脊椎动物 9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雪豹、胡兀鹫、黑颈鹤等 8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藏原羚、岩羊、鸢、大鵟、高山兀鹫、猎隼、红隼、藏雪鸡等 1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动物有棕熊、水獭、雪豹、黑颈鹤等 9种,列入附录 II的种类有狼、猞猁、鸢、金雕、胡兀鹫、鸢、草原雕、秃鹫、高山兀鹫、大鸳、猎隼、红隼 12种。玛旁雍错湿地植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 34科 87属 140种,其中苔藓植物3科4属7种;裸子植物1科1属2种;被子植物30科82属131种。苔藓植物中含种数最多的是丛藓科和真藓科。种子植物中含种数最多的是禾本科,其后是菊科和豆科植物。
玛旁雍错湿地属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 0℃,6月气温晚上 -2℃,白天 32℃(通常21~ 24℃),冬天很冷,极端最低气温达 -27.5℃。年日照时数在 2800小时以上,年无霜期约 130天,年均降水量 172.8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有雪灾、地震、洪水、泥石流、冰雹等。
玛旁雍错湿地主要湖泊为玛旁雍错与拉昂错。玛旁雍错曾名马法木错,位于普兰县址东北约 35千米。湖水面积 412平方千米,湖水最深可达 70米,湖面海拔 4587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湖盆形态北岸宽,南岸窄,长轴 26千米,短轴 21千米,平均宽度 15.9千米。湖岸线平直,周长 83千米。流域面积 4560平方千米。玛旁雍错是内陆淡水湖,矿化度约 400毫克/升,湖水清澈,湖心处水色为 3号,透明度达 14米。拉昂错又名兰嘎错,第四纪时期与玛旁雍错同属一湖,后因气候渐旱,萎缩肢解成现状。滨湖东、西、南部环山,北部为河积、湖积平原,地势开阔。近似汤勺形,水位 4572米,长 29千米,宽 17千米,平均宽 9.26千米,面积268平方千米。水温约 2℃,集水面积 2551.5平方千米。湖水 pH为8.6,矿化度 1.02,属中度碳酸盐型微咸水湖。玛旁雍错和拉昂错这两个湖就像是冈仁波钦的两只眼睛,从外表看来并没有多大区别,更想不到玛旁雍错是淡水湖,而拉昂错是咸水湖。有人说这两个湖像两颗心,一白一黑,白的自然是玛旁雍错,黑的就是拉昂错。
玛旁雍错湿地可以保证周边地区用水,对当地畜牧业生产具有直接意义,同时对当地形成和保持有利于人类生活的小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扎龙保护区)是我国以鹤类等大型水禽为主的珍稀水禽分布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扎龙保护区芦苇茂密,鱼虾肥美,为众多水鸟尤其是丹顶鹤提供了栖息繁殖的优良生境。丹顶鹤飘逸的姿态,与芦花一起为扎龙湿地描绘了一幅优雅的图画。
保护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上。此处的季节特征非常明显,其中春秋季降雨较多,春天的风也较大。而冬季的积雪到第二年的 4月才能融化。
扎龙保护区发源于小兴安岭西麓林区的乌裕尔河,地处平原区,地势较为低洼,北高南低。由于地处我国寒冷的东北地区,所以降雪量非常大。在春季来临时,冰雪开始融化,水量非常大。在流淌的过程中,这些水经过高山平原,然后来到齐齐哈尔一带下游地区,在此处与苇塘、湖泊连成一体,然后流入龙虎泡、连环湖、南山湖,最后在杜蒙草原消失。
关于扎龙保护区的形成,有这样一个传说:在远古时代,这个地方由于是盐碱地,所以寸草不生。人烟稀少,只是有几十户人家散居于此。由于植物不能生长,人们只能是依靠烧土碱艰难维持生活。有一天,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风力很大,石头和沙砾都被刮起来了。过了半个小时,一切归于平静。突然人们听到了阵阵哀鸣,从天空中落下了一个庞然怪物。当时人们都非常害怕,都躲到家里。但有一个徐姓的大胆壮汉出于好奇,于是就提着木棍想去看一下情况,结果发现一条巨龙扎落在干涸的地上。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村民们纷纷赶来围观,当时只见这条巨龙瞪大了双眼,龙角挺立,龙爪深深地抠进干裂的土中,这条龙身长数十丈,簸箕大的鳞片布满了龙身。那条龙挣扎着想飞却不能飞,只能是双目垂泪。看到这种情况,一位银发长者告诉大家:“龙是水性天神,能为人间行雨造福,大家赶紧搭棚浇水,救它脱凡归天。”听到长者这样说后,人们纷纷拿出自家的木杆和被褥,为巨龙搭凉棚,还担水浇在龙的身上。但是,当时的天气太干燥炎热了,这些水根本无法挽救巨龙,它身上的鳞片开始脱落。看到巨龙如此难受,人们的心里也不是滋味,留下了心疼的泪水。后来,人们的善良感动了天上的“百鸟仙子”,于是派丹顶鹤率领白鹤、白头鹤、白枕鹤、灰鹤、蓑羽鹤、大天鹅及众多小鸟飞到人间。这些动物盘旋在巨龙上空,为其呼风唤雨,结果,几天之后,顷刻暴雨狂泻、洪水猛涨。得水后,巨龙一跃腾入高空,俯首下望,曲身拱爪向救它性命的人们点首三拜。看到巨龙得救了,人们高声欢呼。谁曾想,巨龙飞走后,人们也得救了。人们发现巨龙飞起的地方,竟成了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泡子,泡中物产丰饶、鱼虾丰盛,百花斗艳,被龙尾扫过的地方还长出了芦苇。从此,这里风调雨顺,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也有众多的鸟类来这里安家。我们所熟知的“扎龙”和“鹤乡”就是人们为了纪念与神龙、天鸟的缘分所取的名字。至今,这个美丽的传说还为人们所称颂。
在扎龙保护区这片安静的湖水、芦苇中,聚集了众多的动物,喧嚣而又热闹。在这淡水沼泽区,漂筏甸子、苇荡、苔草、藻类……生长茂密,长势良好,是动物的乐园。它如同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住了人们“侵略”的脚步。在这丰茂密实、层层叠叠如墙的芦苇丛的保护下,包括丹顶鹤、灰鹤、白枕鹤、白头鹤、白鹤、蓑羽鹤、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东方白鹳等在内的世界珍稀濒危物种尽情自由地生活、不被打扰,是野生珍禽的王国。
由于保护区内有着幅员辽阔的海面、芦苇生长茂密,湖泊沼泽星罗棋布,所以是各种生物生存的好地方。每年春夏之际,各种野生珍禽聚集在这里,生机勃勃,蔚为壮观。芦苇在微风的吹拂下微微荡漾,各种水生植被漂浮在水面上,真是绝美的风景。如果来到这里,你会感觉俨然进入了世外桃源。春暖花开的时节,各种鸟类也会从遥远的南方迁徙过来,在这里安家筑巢,产卵孵雏,这些鸟类如失散多年的兄弟一样纷纷“回家”,分外快乐。它们在这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在每年的 11月初,严冬将至,鸟儿们又成群结队,飞向南部过冬。
为了使游客们看清隐藏在芦苇中的鹤的“真面目”,扎龙保护区特地建望鹤楼和观鹤台。当人们在夏季来到这里的时候,只要站在望鹤楼上放眼望去,就能看见芦苇丛中翱翔的水禽。除动物外,人们还可以看见很多漂亮的菱角花,它们生长在芦苇丛中有一个很大的湖面上,如果乘船观赏湖面,你会发现湖面上不时会出现一圈圈若隐若现的“涟漪”,给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大白鹭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东洞庭湖保护区)位于岳阳市荆江江段南侧,北与湖北省监利县接壤。这里是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和珍稀鸟类。保护区属内陆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永久性河流、时令湖等,1982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东洞庭湖保护区内有越冬鸟类41科 158种;鱼类 23科 114种;贝类有 40多种,其中三角帆蚌、皱纹冠蚌是养殖珍珠的主要贝源;另外还有螺虾类及龟鳖等水生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白鹤、中华秋沙鸭、大鸨 6种,大鸨的最高纪录 17只,黑鹳的最高纪录 13只,白鹤的最高纪录 37只,白头鹤的最高纪录 159只,东方白鹳的最高纪录 800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天鹅、鸳鸯、白琵鹭、小白额雁、白枕鹤、灰鹤等 26种。洞庭湖上最大的鸟群是雁鸭类,最令国内外专家感兴趣的是小白额雁,这种鸟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不多了,而在洞庭湖有上万只至几万只的大群。东洞庭湖保护区内还经常发现中华鲟、白鳍豚、江豚等珍贵动物。自华容县的塔市驿,经岳阳的城陵矶到临湖县的太平口,全长 165千米的水域均是白鳍豚活动频繁的区域,被誉为“世界巨大基因宝库”、“拯救世界濒危物种的希望地”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东洞庭湖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 159科 1186种;水生植被 40科131种。保护区植物区系属华东区系,地理成分交汇错杂。除中亚成分外,其他 14个分布区类型在该区都有分布。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成分和东亚成分在该区植物区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北温带成分对该区植物区系影响很大,并出现了较多的特有成分,在该区植被中起着较大的作用。
东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由面积为 2691平方千米的洞庭湖和入湖的湘江、资水、沅江、澧水 4条大的河流以及汩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组成。东洞庭湖是一个大湖泊型宽阔河道,是洞庭湖湖系中最大的湖泊,湖泊的周围是广阔的沼泽和平原。
洞庭湖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湖水年平均温度 17.5℃,年降水量 1300~1700毫米,4~6月降水占全年一半左右,无霜期 258~275天。年平均过湖水量达3126亿立方米,常年湖容量 178亿立方米,水深 4~22米,最大水位落差为 17.76米,pH值为6.8~8.6。地貌呈沟港纵横的湿地景观。土壤为湖沼土和河沼土。受“四水”和通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入湖洪水和泥沙影响,洞庭湖逐年淤浅萎缩,蓄纳洪水能力减少,汛期湖区常发生洪涝灾害。
滩涂连绵,水草丰茂,鹿鸣鹤舞,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这就是珍禽异兽的理想栖息地——江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又称盐城生物圈保护区(简称盐城保护区),位于盐城市区正东方向 40千米,地跨响水、滨海、射阳、大丰、东台五县(市),最近的城镇为射阳县盐东镇。主要保护类型是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主要保护对象是湿地及丹顶鹤等珍贵水禽。保护区属滨海湿地,是我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海岸线长 582千米。主要湿地类型包括永久性浅海水域、滩涂、盐沼和人工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2、3、4、5、6、7,该区拥有维持特殊生物地理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植物种群。1983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成员,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盐城保护区内动物种类繁多,且数量众多。有哺乳类、鸟类、两栖爬行类、鱼类、昆虫、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其中有 43种是保护区内的特有物种,这些特有物种主要是鱼类。另外,有62种濒危物种,其中有 46种是鸟类。除此之外,丹顶鹤、白头鹤、白鹤、东方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大鸨、白肩雕、白尾海雕、白鲟等 12种动物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河麂、黑脸琵鹭、大天鹅等 67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与此同时,有众多的高濒危物种分布在盐城保护区内,其中有 29种被列为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皮书中。盐城也是众多动物良好的栖息地,如大量的丹顶鹤每年都会来这里过冬,盐城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所以盐城被称为“丹顶鹤第二故乡”。很多不同生物界区的鸟类要想实现连接则需要盐城保护区的帮助。每年当东北亚与澳大利亚的候鸟迁徙的时候都会在盐城驻足,同时,很多水禽也会选择在这里过冬。
盐城保护区内有植物 480种,其中有 40种左右为栽培作物,有浮游植物和藻类 286种。由陆向海,滩涂植被带可分为苇草带、盐蒿带、无植被带(光泥滩)、米草带。米草带从20世纪 60年代开始人工小面积种植,现已发展成宽 500~1000米的植被带。
盐城保护区地处暖温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地带,主要受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影响,最低气温在 1月,最高气温在 8月。这里光照充足,雨水丰沛,适合作物的生长。正所谓“好处与坏处并存”,这里也有很多的灾害天气。由于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每年冬季为干旱时间,持续时间会比较长,此时潮位较低,滩涂多因缺水而发育不良;而海洋性气候会使此地夏季降水过多,形成洪涝灾害。其中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龙卷风、雾、霜冻等。
盐城保护区内滩涂主要泥沙堆积而成的。这些泥沙主要是黄河、长江等河流下泻的泥沙,以及海底的部分泥沙,这些泥沙在潮流等海洋动力的影响下形成大面积的粉沙淤泥质滨海平原。陆地水和海洋水是盐城保护区内的主要水源,陆地水有较高的矿化度较高;而海洋水由于受潮汐与风暴作用,经常蔓延到堤外滩涂。盐城保护区有包括灌河、中山河、扁担港、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斗龙港、王港、竹港、川东港、梁垛河、新港等在内的 10余条河流横穿入海。江苏盐城保护区在控制洪水、防护堤岸、滞留沉积物等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古黄河和长江都曾分别在盐城保护区的南北端入海,它们所携带的泥沙形成了三角洲。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渺,青海湖保护区)位于青海湖的北缘,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予青藏高原的地处青海省刚察、共和及海晏三县交一面宝镜。汇处,是野生动物保护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属内陆型湿地,主要湿地类型包括盐湖、内陆盐湖和时令碱、咸水盐沼,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1、2、5、6。1975年,青海省在布哈河成立了鸟岛管理站,1980年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7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青海湖保护区的西北隅,距布哈河三角洲不远的地方,有两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岛屿,一东一西,左右对峙,傍依在湖边。远远望去,这两个岛屿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在湖畔相向而立,翘首遥望着远方,这就是举世闻名的鸟岛。鸟岛,因在仅仅有 0.8千米的小岛上栖息着数以十万计的候鸟而得名,西边小岛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也叫蛋岛;东边的大岛叫海西皮。海西皮形似驼峰,面积原来只有 0.11平方千米,现在随着湖水下降有所扩大,岛顶高出湖面 7.6米。
青海湖及环湖地区有兽类 41种;鸟类有 189种;两栖爬行类 5种;鱼类 8种。鸟类中以水禽为主,主要的4种大型水鸟中,鱼鸥有 9000多只、鸬鹚近 5000只、斑头雁 1.21万余只、棕头鸥 2.13万多只。此外,迁徙途经此区停歇的鸟类有近 20种,数量达7万多只。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黑颈鹤、玉带海雕、大天鹅等35种。青海湖保护区是黑颈鹤的栖息、繁殖区,春季有 20多只在此栖居,少数参加繁殖。冬季有大天鹅在此越冬,数量最多时达 1540多只。青海湖最著名的鱼类要数裸鲤,俗称青海湟鱼。每年 5~6月,是湟鱼产卵高峰期。保护区有野生植物约 50种,均为草本植物。湿草地、沼泽地植被以禾本科的赖草、早熟禾、针茅,莎草科的多种莎草以及菊科、藜科、蓼科等植物为主。
关于青海湖的名称,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都有不同的称呼,如青海湖在汉代时称“西海”,在蒙古语中被称“颗颗淖儿”,藏语称“错温布”,其含义均为“蓝青色的湖”。青海湖是新构造断陷湖。在青海湖的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三次上升运动,这些运动都促进了新构造的产生。鸟岛就是其中的一例。下古生界浅变质岩是青海湖的基岩。地貌具有高原山地特征,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形成了被群山环绕的封闭式山间内陆盆地。青海湖的形状如同鳊鱼一般,口向西北,东、北、西、南分别靠近日月山、大通山、青海南山、柴达木盆地,它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微咸水湖。在青海湖的周围聚集着大约 40条大小不同的河流,它们都属内陆封闭水系,其中布哈河、巴哈乌兰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甘子河、倒淌河以及黑马河 7条河流是主要的水系。鸟岛西北部地势平坦,被湖水环绕,人畜是很难进入的。其中沼泽和湿草地占据了沿湖一带。此处是鸟类栖息、繁殖的理想生态环境。湖内耸立着包括沙岛、海心山岛、海西山岛、鸟岛和三块石岛在内的 5座岛屿。过去的鸟岛四面环水,随着湖水不断退缩及布哈河三角洲的不断扩展,在 20世纪 70年代末,鸟岛开始向半岛过渡,正如现在所见,鸟岛的一面立于水中,另一面与湖滨陆地相连。在岛上分布着较为稀疏的植被,被少数花草点缀。
1.福田国家级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
福田国家级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东岸深圳河口,面积368公顷,是我国唯一位于市区,面积最小的自然保护区,也被国外生态专家称为“袖珍型的保护区”。福田国家级红树林鸟类自然保护区虽然很小,但是每年都有白琴鹭、黑嘴鸥、小青脚鹬等 189种、上 10万只候鸟南迁于此歇脚或过冬。保护区内除红树林植物群落外,另外,还有其他 55种植物,千姿百态,成为深圳市区内的一条绿色长廊,它背靠美丽宽广的滨海大道,与滨海生态公园连城一体,面向碧波荡漾的深圳湾,不仅是鸟类栖息嬉戏的天堂、植物的王国,也是人们踏青、赏鸟、观海、体验自然风景的好去处。
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于 1984年正式创建地,创建时的总面积为304公顷。并且只有一条道路通到这里,当地的渔民在这里利用沿袭下来的基围鱼塘养鱼,然后就是大片大片的天然红树林、果园和其他天然林。1986年,世界野生生物(国际)基金会主席、英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访华时,特意南下深圳,登上红树林的观鸟亭,饱览深圳湾湿地风光。后来,丹麦野生生物基金会主席、丹麦女王的丈夫亨里克亲王也兴致勃勃地到此观鸟,并将红树林称为“绿色明珠”。
2.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
海南省清澜港红树林保护区是世界海拔最低的森林,也是保护最为完整的红树林。该保护区地处文昌市的清澜港沿岸一带。保护面积达 2948公顷,有林面积达 2732公顷。该保护区于 1981年开始创建,原为县级,后来变为省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林木面积大,而且树林年龄长,许多林相显示了原生林的特征。如有海莲林树龄达百年以上,调查中有的胸径达 1.2米,林内结构复杂,有不少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飞架其间。保护区范围内除了有同东寨港基本相同的红树植物种类外,还有独特的成片正红树林子,沿着霞村的岸边形成雄伟的景观。海桑属的 4个种,即海桑、杯尊海桑、大叶海桑和海南海桑在这里都有自然分布,其笋状呼吸根形成这些种类的明显特色。现在该保护区不仅是重要的旅游景点,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3.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漳江口保护区)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漳江入海口。最近城镇为云霄县城,位于湿地以西 10千米,东北向距离厦门约 85千米。主要保护对象以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东南沿海水产种质资源为主。主要湿地类型有红树林、滩涂、水域或组成的河口湿地等。符合《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指定标准的1、2、3、8。保护区于 1992年 1月成立,1997年 7月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 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漳江口保护区内主要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三种植被型。区内有维管束植物 224种,有红树植物 5科 6属 6种,盐沼植物 16科 27属 29种 1变种,滨海植物 59科 152属 184种。区内营养丰富,从而微生物资源丰富,有微生物 12科 27属 45种,与陆地生境的微生物数量比较,红树林土壤细菌数量高于一般陆地生境,而土壤放线菌、真菌数量较少是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的主要特征。
漳江口保护区已查明野生脊椎动物共 359种,其中哺乳动物 9科 14种,鸟类 38科 154种,爬行类 11科37种,两栖类 5科 13种,鱼类 141种。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中华白海豚和缅甸蟒蛇 2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动物有宽吻海豚、黄嘴白鹭、小杓鹬、小青脚鹬、绿海龟、棱皮龟、太平洋丽龟、虎纹蛙等 19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24种。在保护区的鸟类中具有很多双边国际性协定保护的候鸟,其中,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有 77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鸟类 41种。在保护区红树林区潮间带的底栖动物有 28种。潮下带底栖生物 181种。海区浮游植物 201种,其中硅藻 165种。浮游动物 180种,其中水母类 59种,桡足类 71种。
4.其他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1)珠海红树林。珠海红树林主要分布淇澳岛、横琴岛和红旗西堤、磨刀门和鸡啼门水道出海口附近堤岸,其中,位于淇澳岛西北部大围湾的淇澳红树林保护区面积最大,是目前该市保存最完整、最集中连片的林分,树高 4~ 6米。它不仅是珠海市的珍稀资源,也是珠江三角洲不可多得的一片红树林湿地,同时是全国少有的紧靠大城市的红树林区之一。
(2)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文昌市铺前镇约 6千米长的沿海岸线上,67多公顷的红树林区已全面挖塘养殖,近半数的红树林遭受严重破坏。海南东寨港国家级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300多公顷,有林面积 2000多公顷,列入《世界湿地名录》。但从 1993年以来,不断有人进入保护区砍红树、挖塘搞养殖,大片大片的红树林区成为荒芜的水泥塘。
(3)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境内,面积 1.9万公顷,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高桥红树林保护区为中国最大的红树林连片生长基地,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该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 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他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 82种,其中留鸟 38种、候鸟 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我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广西山口国家红树林生态自然保护区是 1990年 9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首批(5个)国家级海洋类型保护区之一,1994年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1997年 5月与美国佛罗里达州鲁克利湾国家河口研究保护区建立姐妹保护区关系,2000年 1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200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山口红树林生态保护区地处亚热带,位于广西北海市合浦县沙田半岛东西两侧,海岸线总 50千米,总面积 8000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个国家级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