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绿色革命-生态平衡与生态农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是指这个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它是生物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维护生态平衡。在此过程中,人们还大力发展了零污染,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这对维护生态平衡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维护生态平衡

    要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必须了解环境内动物和植物间的营养关系,以及食物链中数量的调节。否则,凭人的好恶或私欲对某类动物滥加捕杀,就会影响整个食物链,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协调。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生态系统。这些系统相互结合,构成了奥妙无穷的自然界。它们在太阳能的驱动下,不停地运转。植物利用太阳能生产有机物,植物被动物当作食品,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当做食品,所有动、植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然后又向植物提供养料。物质和能量按照纵横交错的线路有规律地流动着。生态系统和整个自然界就在这样的流动中达到了相对的稳定,也就是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相对的和动态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不可能存在绝对平衡的。当生态系统中加入新的物种,或改变其环境条件,就会打破旧有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当生态系统的组成或某一成分发生变化,超过其调节能力时,生态平衡便会逆转,生态系统便会受到破坏。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失调是经常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常常危害人们的利益。然而自然界本身有自动调节的机能,通过自身调节,可以使生态平衡得以恢复。但超出了一定的界限,自然恢复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的活动要非常谨慎。要认识生态规律。一方面对人类活动自觉地加以限制,以保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一旦平衡失调,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节食物链关系,建立新的平衡,以适应人类的需要。

    知识点食物链与生态平衡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繁衍。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了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一个复杂的食物链是使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一般认为,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维护生态平衡的动物

    松鼠对环保的贡献

    松鼠自然界中有许许多多的动植物,它们既为这个世界增添了绚丽多姿的色彩,又使整个地球大家庭处于一种非常和谐的状态,其中相当一部分种类为我们的生存环境提供了良好而无偿的服务。就像我们大家熟知的绿色植物,每天都在勤奋地吐故纳新,为我们提供新鲜氧气,而很多动植物也为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做出了贡献。森林中的啄木鸟被誉为“森林医生”,就是因为它们不断地把侵入树干中的害虫消灭,从而保证了大树小树健康茁壮地成长。

    啄木鸟

    很少有人认为松鼠对于森林的贡献会比得上啄木鸟。在大家的印象中,松鼠吃掉了松树、胡桃等等树种结下的果实,从表面上来看,应该把松鼠们“绳之以法”,从而确保树木的种子能够正常萌发,使森林不断壮大。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一下松鼠吃果实的整个过程,则会改变对松鼠的看法。

    秋天来临的时候,森林中果实累累,也是松鼠们最为忙碌的季节,它们不仅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慷慨恩赐,而且还要采集很多的果实埋藏起来,作为储备食物,以免冬天食物缺乏时,弄得饥寒交迫。许多的资料表明,松鼠们并不能消耗掉自己埋下的全部种子,相反,可能有一半以上始终埋在土里。这样的话,到了春天,土里的种子就要发芽,于是,森林中每年都会长出许多小树。科学家们估计,1只松鼠平均要储藏14000颗种子,有了这个数字,我们一定想象得出,松鼠对于森林的贡献有多大。如果说,啄木鸟是森林中的“医生”的话,那么,松鼠就是森林的“养父养母”。

    除了松鼠之外,森林中的老鼠也有相似的行为,而一些吃果实的鸟,则会通过排粪把种子撒到各处,间接起到了播种的作用。令人奇怪的是,有些植物的种子,必须到鸟类的肠胃中去转上一圈,才能发芽生长哩!

    现在我们应该清楚了,松鼠对于自然界森林的形成和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森林的存在对于其他动物,对于我们人类,甚至对于整个地球,又是极其关键的。所以,我们把松鼠称为自然界中的环保专家。

    青蛙对环保的贡献

    青蛙青蛙是捕虫能手,是农业生产的好帮手。专家们对青蛙的食性进行分析后得知,青蛙几乎只吃动物性食物。青蛙的食物中,害虫占了80%,其中包括严重危害作物的蝼蛄、天牛、蚱蜢、金龟子、蛞蝓、步行虫、水稻螟、稻纵卷叶螟等。将青蛙用于稻田除虫,有很好的效果。江西省宜丰县的农业专家们曾做了一次“养蛙治虫”的对照实验。他们在一组早稻实验田内每亩放养400~800只青蛙,不施农药;在另一组早稻试验田内喷洒2次农药。将2组稻田进行对照发现,放养青蛙的稻田早稻枯心率低,且早稻产量高出9.2%。由此可见,“青蛙治虫”是增产节约、防止农药污染的可行办法。

    鸟类

    鸢鸟类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宝贵的生物资源。它们不仅将大自然点缀得分外美丽,使自然界更有生机,并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产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食虫、食鼠的鸟类,它们在农林业生产上的作用更为突出。如啄木鸟是著名的“森林医生”,白脸山雀、灰喜鹊、画眉等,一年四季守卫着森林、田野、庭院。主要在夜间活动、俗称猫头鹰的鹗类,以鼠类为食,是灭鼠能手,一个夏天可以捕食1000只田鼠。鸢、大鵟等以动物腐肉、秽物为食,在保持环境卫生上起着良好的作用,被称为“自然界的清道夫”。

    绿色植物与环境保护

    草坪是空气净化器

    草坪又被人们称为草皮。它对于人类生存环境有着美化、维护和改善的良好作用,同时,绿茵茵的草坪,也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草坪我国对利用草坪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诗经》中就有对草地描述的佳句。公元前187~公元前157年张骞通西域,就带回一定数量的草坪草。那时的草坪只是宫廷园林中的小块草地。而到公元500年左右,人们开始注意各种庭园中的绿色草地——草坪。13世纪,草坪进入室外的运动场、娱乐、游玩和栖息地。18世纪,英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先后都建立和普及了草坪。

    草坪草都来源于天然牧场,它已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所,渗入到人类的生活,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草坪草的研究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人们通过研究证明,草坪能净化空气,消除病菌。如1公顷草坪地,每昼夜能释放氧气600公斤。它还具有很强的杀菌能力,一些有毒空气被草坪吸收后,可以陆续地转化为正常的代谢物。

    草坪草密集交错,叶片上有很多绒毛和黏性分泌物,就像吸尘器一样,吸附着漂流粉尘和其他金属微粒物。绿色的草坪是一个既经济又理想的“净化器”。它可以把流经草坪的污染水净化得清澈见底。草坪就像绿色的地毯,其根部在土壤中纵横交错地编织着一幅网状图案与土壤紧密地结合,既能疏松土壤,又能防止土壤流失。

    绿色的草坪以其具备的吸热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可以产生降温增温的效力,可以调节小气候。草坪是消除和减弱城市噪声污染的最好武器,又是十分廉价的除音设备,草坪以外形低矮、平整、色泽如一、线条起伏、图案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更不是能用几句话就说清楚的。

    绿色的草坪在喧嚣的城街,以绿色毯状映衬着五彩缤纷的鲜花,不仅净化着环境,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多希望这绿色的地毯加快延伸。

    沙生植物不怕旱

    仙人球

    最著名的一类沙生植物是仙人掌科植物,它们的叶子退化,可以减少水分蒸发,茎呈肉质可以饱含水分,茎含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在墨西哥沙漠中,有一类巨型仙人掌,形如大树,如果切开它,里面尽是水,好像贮水桶一样,这是它抗旱存水的巧妙方法。

    有的沙生植物靠深根吸地下水来抗旱,根深的程度往往惊人,如骆驼刺的根,可深入地下15米水源处吸水。骆驼刺生于我国西北沙漠里。

    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中,有一种叫“沙漠夹竹桃”的植物,它的叶片下面的气孔陷在一个深洞里,洞口有茸毛,防止水分蒸腾过快。它本身有一种笼罩树身的挥发油散出的蒸气,防止过度蒸腾。

    森林是绿色宝库

    地球上郁郁葱葱的森林,是自然界巨大的绿色宝库。森林是我们人类的老家,人类的远祖——猿最初就是从这儿发展起来的。今天,森林仍然为我们无私地服务着。

    森林从生态与环境角度来看,森林是地球之肺,是生态平衡的支柱。通过光合作用,森林维持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除此之外,森林还有许多其他功能。

    森林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据测算,林地和非林地相比,每亩(1亩=666.7平方米)能多蓄20立方米的水,10万亩森林蓄积的水,与一个库容量为200万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可蓄积的水相当。森林还是水分的“调度员”。在雨季,森林能使洪水径流分散,滞缓洪峰的出现;在枯水季节,森林则维持河水的正常流量。

    森林能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大面积的森林可以改变太阳辐射和空气流通状况。森林里,巨大树冠和树身阻挡了大风,降低了风速。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

    森林又是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能手。森林好像是天然的吸尘器,15亩的森林一年能吸收36吨烟尘。森林里许多树木是消除空气污染的能手,樟树、丁香、枫树、橡树、木槿、榆树及马尾松等都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松树等树木还能分泌杀菌素,杀死白喉、痢疾、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森林还是庞大的基因库,在生物圈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森林里,植物、动物、微生物种类繁多,物种极为丰富。据估计,地球上约有1000万~3000万个物种,而生存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的物种就有400万~800万个。

    假如没有森林,地球上将会有450万个物种灭绝,洪水将泛滥,沙漠将不断扩大,人类的生存环境将会大大恶化。当前,制止滥伐森林、维护生态平衡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只有保护好森林,我们的地球家园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森林是大自然的卫士,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它能维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还能清除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大气中的氧气,对生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可以许多天不吃不喝,却一刻也不能停止呼吸。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氧气是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当然,绿色植物也要进行呼吸作用,不过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光合作用大约比呼吸作用大20倍。因此人们称绿色植物是氧气的“天然制造厂”。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这对全球生物的生存与气候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人测算过,一株胸径33厘米的栗树有11万片叶子,其表面积为340平方米,一座森林有成千上万棵树,树叶的面积就非常巨大了。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的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的氧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森林,人类和各种动物都无法生存下去。

    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森林中的植物能清除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毒气体,当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达到10ppm时,就会引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硫,并将它转化为树木体内氨基酸的组成成分。氟化氢也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人如果吃了含氟量高的果品、粮食和蔬菜,就会中毒生病。许多种树木都能吸收大气中的氟化氢,每公顷银桦树能吸收11.8千克的氟,每公顷桑树能吸收4.3千克的氟,每公顷垂柳则吸收3.9千克的氟。

    森林还被人们比作“天然的吸尘器”。假如把1亩森林的叶片全部展开,可铺满75亩的地面。由于叶片上绒毛多,叶片还能分泌黏液和油脂,因此森林能拦截、过滤、吸附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科学家作过计算,每年每15亩松林可消除36吨烟尘,每平方米榆树叶可滞留3.39吨粉尘。当带有粉尘的气流经过森林地带时,由于茂密的枝叶减低了风速,空气中的大部分粉尘都会落下来。一场大雨后,粉尘被淋洗到地面,空气又变得洁净异常。树叶被雨水洗干净后,又恢复了滞尘能力,又可净化空气了。

    森林真是“地球之肺”,没有它,一切生物都将难以呼吸,难以生存。

    森林不仅能净化空气,也能净化废水。将大量废水引入森林,喷洒在树木身上,非但不会抑制树木生长,而且能促使树木成材。这是因为废水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磷、钾、钙、镁等矿物质,它们是树木生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森林中有些树木因土壤贫瘠,“营养不良”而生长缓慢,一经废水浇灌,它们便恢复长势。废水中的细菌和病毒在江河中会毒化水质,毒害鱼虾,传播疾病。然而当它们随着废水进入森林,却犹如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它们被吸附于地表,土壤中有它们的天敌;许多树木能分泌大量的植物杀菌素,一旦有细菌和病毒闯入它们的领地,便会被就地歼灭;爬上枯草、树木的病原体,也逃脱不了紫外线和杀菌素的攻击。经几番“围剿”,废水中的细菌、病毒就被消灭得差不多了,这些水再从森林中流向江河湖泊或渗透到地下,就不会污染环境了。

    利用废水灌溉森林,既净化了废水,废水中的养料又能被树木吸收,促进了树木的生长。用废水灌溉后,有的树木的生长速度甚至比常态下的快2~4倍。繁茂的森林在净化大气、滞留尘埃、消减噪声等方面起着更大的作用。

    热带雨林是天然基因库

    热带雨林据专家考察证实,仅在南美洲热带雨林发现的植物就达1万种。如果继续破坏森林,这些植物中的大部分,等不到人们发现和利用,便会消失掉。而植物,不仅是我们的全部食物和半数药物的来源,而且还是净化空气、制造氧气的天然“氧吧”。当前,世界粮食生产主要依赖小麦、水稻和玉米,这些谷物很容易遭受新的病虫害的侵袭。为了战胜病虫害,就得经常利用现代谷物的野生亲缘,培育新的抗病害品种。随着热带雨林的大片消失,这种天然基因库也随之消失,并将在意想不到的范围内,导致世界谷物的匮乏。20世纪70年代,矮化病破坏了亚洲大部分水稻,为了培育能抗矮化病的水稻新品种,农业专家们在印度中部的热带雨林中寻找具有强抗性基因的野生稻种,结果仅找到了1种。如果当时一无所获,亚洲的水稻恐怕就不再有“身强体壮”的后代了!

    温带雨林是被遗忘的绿色宝库

    温带雨林稍懂些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热带雨林,但热带雨林的孪生姐妹——温带雨林却鲜为人知。这也难怪,因为广泛分布在南美洲、东南亚、非洲的热带雨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它们对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热带雨林正面临着人类疯狂的吞噬,使仅存不到一半的热带雨林正以平均每年129.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幸好不是所有的雨林都位于热带,还有许多宝贵的温带雨林,例如美国华盛顿奥林匹克半岛、阿拉斯加的东南部、加拿大温哥华岛的西海岸、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以及南半球的智利,都分布着迷人的温带雨林。

    温带雨林虽然也有热带雨林那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品种繁多的附生植物,但由于温带雨林经历了冰川时期的生物物种的大动荡期,同热带雨林相比物种少得多,不过其生物总量比热带雨林多得多,树木既高大又结实。

    雨林在人们心目中,通常意味着有充沛的降水量。热带雨林的年降水量均在2540毫米以上,达到这个降水量的温带雨林极少,但温带雨林也有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条件:冬暖夏凉,冬季气温极少低于0℃,这无疑为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先决条件。

    北美洲的温带雨林盛产珍稀的锡特卡云杉,奥林匹克雨林中则不乏罕见的铁杉、大叶槭树,还有道格拉斯的冷杉和西部的红松林,它们都是世界上珍贵的树种。在神秘的温带雨林中,有的树木高达91米,树径足有6米。在这些温带雨林里,许多珍禽异兽如罗斯福大角鹿、黑熊、水獭、北美林跳鼠、美洲豹等,在这块神秘的园地和平相处、繁衍家族,它们以极其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描绘了一幅奇妙的自然生态环境图。

    红树林

    广西合浦县莫罗港,有一道1907年修建的堤围,它屹立在南海之滨,抵御着狂风巨浪的袭击。近百年来,堤围一直安然无恙,保护着堤围内3000多亩农田。人们在称赞堤围时,总要同时称赞堤外的1200亩红树林,是红树林作了堤围的最好屏障。

    红树林红树林是地球上唯一的热带海岸淹水常绿热带雨林,是一种独特的森林生态系统。树种中大部分属红树科植物,故通称红树林。红树林的种子外表似四季豆,垂挂在藤架上,在母树上发芽,长成幼苗。成熟后就自行脱落,掉到海水中,像轮船抛锚一样插入泥沙中,几小时内自然长成一株小树。有时幼苗遇上潮汐时,被海水漂走,待到海水退潮时,便在适宜的泥沙中扎根生长。冬去春来,年复一年,红树依靠这种奇特的方式,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红树林。

    海滩长期风浪大、盐分高、缺氧,而红树科植物对此十分适应,它们大都有发达的支柱根和众多的气根,纵横交错的根系与茂密的树冠一起,筑起了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抵御着热带海洋的狂风恶浪,保护了沿海堤围和大片的农田农舍,同时还改善了海岸和海滩的自然环境。

    从我国广西北部湾至福建沿海,都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红树林。红树林的根系不断淤积泥土,使海滩逐渐变为陆地。林内是鸟类、水生生物和微生物理想的栖息繁殖场所,它们一起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

    红树本身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木质细密,是家具、乐器和建筑的好材料;它的树皮富含单宁,可提取鞣酸制革或作染料;它的叶子可作绿肥、饲料;它的果实可以食用,不少种类还有药用价值。

    我国有红树林约90万亩,占世界的7.6%。过去,由于盲目围海造田、修建海堤和盐田,加上环境污染,大片红树林被毁,导致海滩大量肥沃的土层被海浪和潮流冲刷带走,使生机勃勃的海滩逐渐变为贫瘠的沙滩。近海渔场也因失去提供饵料的基地而产量下降。最后导致整个海岸带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保护红树林,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为此,国际上专门召开了红树林学术讨论会。我国红树林研究专家在1980年首次出席了第二届国际红树林学术会议。

    银桦银桦是净化空气的能手

    美丽的银桦,是山龙眼科的常绿大乔木。它树姿优美,银灰色的叶,随风翻卷,银光熠熠,悦目可爱。银桦原产澳大利亚,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引种,现在,银桦已成为南方不少城市的行道树和工厂区主要的绿化树种。

    银桦树对城市里的烟尘和厂区的有害气体,有比较强的吸收和抵抗能力。生长在烟囱附近的银桦,虽受煤烟污染,树叶却未见病状。种在街道和公路两旁的银桦,其枝叶绒毛上吸附了粉尘、泥土,经雨水冲刷后,它们依然枝青叶绿。据测定,银桦对氟化氢和氯化氢抵抗性较强,有较高的吸收能力,每公顷银桦林能吸收氟化氢11.8千克,每一克银桦树叶能吸收氯化氢13.7毫克。银桦对二氧化硫抵抗性也较强,在二氧化硫浓度较高的硫酸车间盆栽3个月,仍能保持一定的树冠,新发枝叶多。在中型硫酸厂,排放二氧化硫污染源的下风处200米~500米范围内,一般树种很难存活,而银桦照样正常生长。银桦的“绝招”还不止这些,它甚至能抵抗有毒的氯气。试验表明,在化工厂氯气的排污口下风位10米~20米范围内,盆栽20天后的银桦苗木,仍保持绿色树冠,受害叶脱落较少。

    可见,说银桦是“净化空气的能手”,一点也不夸张。银桦确实是城镇和工业区良好的绿化树种。

    甘蔗是“环境卫士”

    甘蔗是禾本科植物。它除了吸收土壤中的一些矿物质外,主要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甘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比水稻多一倍以上,而且能吸收高浓度的二氧化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正常情况下浓度只有300ppm左右,但甘蔗对二氧化碳吸收力强,利用率高,即使周围的二氧化碳浓度少于5ppm~10ppm,它也能吸收。而水稻在周围二氧化碳浓度少于50ppm时,就无法摄取了。盛夏季节,甘蔗甚至能“吃”下浓度高达几千ppm的二氧化碳。因为吸入量大,甘蔗除了吸收掉自己呼出的二氧化碳外,还能大量地吸收周围的二氧化碳来满足甘蔗自身的需要,并且在产生所需的“食物”时,释放出氧气。

    没有植物,地球就会充满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碳,大气的含氧量也不会由原先的0.05%增长到现在的2l%,地球也不可能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行星了。这其中就有能“大吃特吃”二氧化碳的甘蔗的功劳。

    甘蔗对于一些有害于人体的气体,如氟化氢、氯气和氯化氢,也有较强的抵抗性。它还可以以造纸厂的废水为肥料,从而减少这些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保护环境。

    由此可见,甘蔗不仅是一种人们爱吃的水果,还是与环境污染作斗争的卫士。

    绿化带能降低噪声

    降低噪声的方法很多。种植树木,建立绿化带就是十分便利的一种。并且,绿化带具有多种保护环境的功能,可说是一举多得。

    公路绿化带据测定,在树木密集,同时地下草木丛生的情况下,4000赫兹的声波,每经过30米,强度就大约减少5分贝。住宅前如有7米~10米宽、2米高的树篱,约可降低噪声3~4分贝。

    为什么绿化带能降低噪声呢?原因是声波在通过树木时,枝叶会发生微振,产生散射,或被枝叶吸收,因而强度减弱。

    绿化带降低噪声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不能期望过高。如要真正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种植阔叶树,并使整个绿化带既要密又要宽。

    此外,绿化带是综合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大致有10种有益的功能: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每公顷阔叶林每天能吸收1吨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2.吸收有毒有害气体,净化大气。柑橘类果树吸收二氧化硫的能力可达干叶重的0.8%,杨树的吸收量更高达干叶重的6.12%。

    3.驱菌和杀菌。许多树木如橙、柠檬、法国梧桐等,能分泌出杀菌力很强的挥发性灭菌素。

    4.阻滞粉尘。叶面粗糙不平、绒毛多的植物,以及可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的植物,能吸附和滞留部分尘粒。如每公顷松树一年可滞尘34吨。

    5.减弱和阻隔噪声。

    6.净化污水。水流经过林带,内含的细菌、溶解物质会大量减少。

    7.抗御、吸收放射性物质。某些地区树林背风面叶片上的放射性物质只有迎风面叶片上的1/4。

    8.调节气候。林带和绿地可调节温度、湿度,促进空气对流。有行道树的马路比无行道树的马路,最高气温可低3℃左右。

    9.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

    10.保护鸟类和动物,为它们提供栖息、活动的场所,提供食物。

    知识点蒸腾作用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植物幼小时,暴露在空气中的全部表面都能蒸腾。

    蒸腾作用分为角质蒸腾和气孔蒸腾两种。气孔蒸腾是植物蒸腾作用的最主要方式。蒸腾作用是植物吸收和运输水分的主要动力,可加速无机盐向地上部分运输的速度,可降低植物体的温度,使叶子在强光下进行光合作用而不致受害。

    天然净水器——湿地

    1993年夏天,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暴发洪水,共有267公顷土地被淹没,38人丧命,湿地10多万间房屋被冲毁,5000多家企业停产,机场被淹,轮船停航,估计损失高达120亿~160亿美元。经受如此大的水灾后,人们发现,过去在河流沿岸投以巨资筑堤修坝来防洪,效果并不好,而把重点放在恢复和扩大沿河的漫滩即湿地上,才是较为保险和省钱的办法。这些湿地是沿河自然形成的低地、沼泽和荒地,河水多的时候,它们能蓄水、分流,是天然的分洪地段。

    那么为什么湿地的作用这么大,以至于防洪也要靠它呢?湿地是河流、湖泊、水库、海洋等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它最明显的标志是有水,由于被水淹没,湿地形成了它独特的土壤,还生长有水生生物。据统计,全世界约有湿地8.56亿公顷,其中加拿大湿地最多,约有1.27亿公顷,其次是俄罗斯,约有8300万公顷,我国居第三位,约有6300万公顷。

    湿地在水的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河边的森林、湖边的漫滩里,进行着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大量交换,在发生洪水的时候,湿地吸收洪水、储蓄洪水,在干旱的时候,它们就把水释放出来。湿地的土壤和在湿地上生长的植物既能吸收营养物,又能把水中的污染物滞留下来,所以湿地被人们称为“天然净水器”。许多湿地还出产丰富的物产,如鱼、木材,可以作为饲料的植物和其他各种农产品。许多湿地上还生活着众多野生动物,因而成为观光旅游胜地,吸引了众多热爱大自然的游客。

    扎龙自然保护区我国非常重视湿地的保护,已建立了许多著名的湿地保护区。比如:位于黑龙江齐齐哈尔的扎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丹顶鹤的野生种群繁衍生息的地方,齐齐哈尔因此被誉为“鹤城”;位于山东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草地保护区,两面临海,一面靠河,独特的黄河水文特点和海淡水交汇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其独特的河口沼泽草甸生态系统;位于江苏省大丰县沿海滩涂的大丰麋鹿保护区,是世界上第一个麋鹿(俗称“四不像”)的保护区;位于江苏的盐城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海涂湿地生态环境;位于贵州的草海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亚热带高原的淡水湖泊湿地生态和黑颈鹤等珍稀动植物。

    国际上为了制止对湿地的侵占和损害,确认湿地的基本生态作用及其经济、文化、科学和娱乐价值,订立了《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于1975年12月21日起生效,后来又于1982年制定了《关于修正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议定书》,该公约于1992年7月31日起对我国生效。

    土壤与海洋的环保作用

    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和社会活动时,会产生各种污染物。这些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土壤污染。

    这些污染会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危害人体健康。每一个生态系统对入侵的污染物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土壤生态系统也不例外。

    表面看起来,土壤似乎非常平静、安详。其实,在土壤里,经常发生着物理、化学和生物变化,时刻不停地进行着分解和合成、吸附和释放等物理化学过程。土壤因此处于不断的活动和变化之中。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微生物,它们个体虽小,却能力非凡。它们分布广、种类多、繁殖快、新陈代谢旺盛,具有很强的净化环境污染的能力。据统计,每亩干燥的土壤中含有70千克~130千克以上的微生物。在污染物出现时,还能大量产生专门“对付”这种污染物的微生物。土壤微生物中,细菌和真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很大。科学家通过试验测算出,1000平方米范围内的微生物,可以吸收30吨有机物质,其中的1/3转化为土壤自身的有机体,余下的2/3被分解为无机物质,继而被植物的根吸收。土壤微生物不但能吸收和氧化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还能吸收利用无机物。因此,它们是净化土壤污染物的主力军。

    当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土壤中的腐殖质和土壤的团粒物质会吸附它们,降低它们的毒性。之后,土壤中的植物根系会吸收重金属,使之变成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慢慢地消除了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同时,土壤中含有一些酸、碱、盐,会与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其他物质,从而减少环境中的有毒物质。

    当然,土壤的自净能力也有限。当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侵入土壤,超过了土壤的消化吸收能力时,污染物就会保持它们原来的化学性质,而土壤的性质却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甚至使土壤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和破坏。

    海洋是一个奇妙的地方,我们对它的认识还很肤浅。不久前,科学家发现,海洋能帮助我们解决温室效应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温室效应主要是因地球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剧增引起的。假如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可减弱地球上的温室效应。但怎样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人们发现,如果把二氧化碳排放到生长藻类的海水中,通过海藻的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就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

    试验证明,海水中的藻类确实能吸收二氧化碳。随着对海洋的开发,人们又意外地发现一些奇妙的现象。在海洋600米深的地方,封存着天然的二氧化碳。海洋深处为什么会存在这般奇异的现象?这是因为在水下600米处,水的压力很大,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例如在3000米的深处,液体的二氧化碳竟变得比水还要重,极容易沉入海底。在深海低于10℃的水温下,液体的二氧化碳表面还会出现一层果酱似的薄膜,可以防止二氧化碳扩散到周围的海水里去。

    海洋

    根据这个发现,日本电力中央研究所的科学家,已经计划把二氧化碳直接输入深海中,利用深海海水把它们封存起来。他们估计,这种封存的二氧化碳要重新返回大地,至少要1000年的时间。到那时,人们将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解决令人头疼的温室效应问题。

    知识点生物富集作用

    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被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这些不易分解的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一级一级地被浓缩。这就是生物富集作用,又称生物浓缩。

    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让我们的居室实现生态化

    人们常常把家庭比作避风港,把自己的居室视为个人小天地。每个家庭或个人都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和美化家庭居室。你家里可能装修一新,墙上贴了墙纸,地上铺了地毯,摆上新式家具,享用冰箱、彩电、空调、音响等电器设备。可你想过没有,采取什么办法能够节水、省电,怎样消除室内污染,使我们的家庭居室既美观漂亮,又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身心健康呢?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人们正在实现居室的生态化。

    在我国,这几年抽油烟机、排风扇、吸尘器已经走进家庭,有助于消除室内污染。国内外又有不少新的发明。例如,德国施奈德电气公司最近推出一种新型生态电视机,能大大降低有害的电磁辐射,其辐射强度仅为德国国家规定的千分之一。

    瑞典最近推出一种能保持空气新鲜的生态画。它的表面涂有一种多微孔涂层,该涂层能吸收、分解油烟和烧焦味等难闻的气味,把这些气味转化成无味无害的气体。这种画还可调节空气湿度,既有装饰、美化居室的作用,又有清新空气的作用。

    台湾一家公司设计生产出一种滤除烟雾的烟灰缸。烟灰缸装有油压式开关,吸烟时用手轻轻一按,缸盖便徐徐打开,缸内的抽气扇立即启动吸入烟雾,并由活性炭加以滤除,减少吸烟造成的空气污染。这种烟灰缸的电流可以用交流电,也可以用直流电。还可作为床头灯来用。

    日本朝日太阳能公司制造了一种浴室净化系统,将浴室的用水经过捕毛器网除去毛发,再经过200微米小孔的软片过滤器,除去水中污垢后,再用陶瓷球袋清除里边的蛋白质、脂肪和其他杂质,最后经紫外线杀菌处理并自动加热重新返回浴缸。经检验表明,这样处理的水质比普通自来水还干净。使用浴室净化系统,能够节约用水,使家庭用水量减少一半。

    日本生物技术制品公司和我国青岛特殊涂料公司合作生产的一种壁面涂料,这种涂料能吸收室内氨气,能使含量为18%的氨减少为2%。这种涂料的主要原料是水溶性醋酸乙烯树脂,添加了特制的锰化合物——优锰。优锰产生活性氧来冲击恶臭分子,除去恶臭。活性氧又能促使优锰再生,使除臭功能保持长久,一般至少可达3~4年。

    可以说,居室生态化才开了个头,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一定能使室内各种用品,装饰品变得既适用、美观、优雅,又能节水省电,消除污染,创造出有益于健康的生态化的居室环境。

    知识点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是一种复合的电磁波,以相互垂直的电场和磁场随时间的变化而传递能量。人体生命活动包含一系列的生物电活动,这些生物电对环境的电磁波非常敏感,因此,电磁辐射可以对人体造成影响和损害。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表现为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两大方面。当人体接受电磁辐射时,体内分子会随着电磁场的转换快速运动,使人体升温,热效应会引起中枢神经和植物精神系统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头晕、失眠、健忘等亚健康表现。

    非热效应是指吸收辐射不足以引起体温增高,但也引起生理变化和反应。生活和工作在这种环境中过久,会出现头晕、疲乏无力、记忆力衰退、食欲减退等临床症状。

    生态农场与生态工艺

    生态农场是保护环境、发展农业的新模式。它遵循生态平衡规律,在持续利用的原则下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多层次、立体、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使能量和物质流动在生态系统中形成良性循环。

    生态农场例如在一个农场里,水稻、蔬菜、树木是构成转化太阳能的“生产者”,农场里养的猪、羊、牛、鸡、鸭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稻草、树叶和蔬菜加工成动物饲料,而动物粪便和肉类加工厂排出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送到嫌氧发酵的沼气池内,通过微生物分解生产沼气,为农场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沼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沼渣,经处理制成颗粒饲料喂猪养鸭,沼液可作液体肥料灌溉农田或养鱼,这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

    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为了高效率地利用资源与能源,有效地保护环境,就需要用生态工艺代替传统工艺。

    生态工艺是指无废料的生产工艺,而传统工艺则要向环境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无废料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整个工艺过程不向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物质,这是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模拟。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从环境输入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系统后,在第一阶段生产中产生的废物,被用来做第二阶段生产的原料,依此类推,直到最后阶段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才从系统中输出,进入环境。这时的废弃物已不再对生物或人体产生毒害作用,而能被环境净化。这样,生态平衡也就不会受到冲击,既高效地利用了资源和能源,又使工业生产与生物圈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协调起来,成为生物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生态农业就是一个高效率利用太阳能,同时又能在生产中充分利用废物,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转化的农业生态工艺。如农民养鸡,用鸡粪养猪,再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渣养鱼,就把每一阶段的废物连续利用起来,从而高效地利用了资源,保护了环境。

    高效环保的生态农业

    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新型农业。它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建立起一个在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高产出的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农业运用生态学中生物占据各自生态位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结构.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阳能。生态农田的作物实行间作、套种,增加了温度、阳光、水分和肥料的垂直利用程度。譬如,玉米秆儿高、叶片大,喜欢强光照,且根系发达,需要的水、肥较多;而大豆和花生茎低矮、叶片小,不需要太强的阳光,根系浅且能固氮。将它们间作,高矮相间,不但加大了土壤耕作层和地上空间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农田的通风透光程度,使不同的作物各取所需。

    生态农业还促使生物之间进行互利互惠的“共生”,这样,系统内每种生物的生长,会促进另一种生物的生长。例如,在“稻田养鱼”的例子中,给稻田施肥后孳生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成了鱼的饵料,而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这样,稻和鱼之间便互利互惠,互相促进生长。

    生态农业还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使农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因此,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

    生态农业是由美国土壤学家威廉·阿尔伯里奇首先提出的。他看到现代“石油农业”尽管使粮食增产了,物质丰富了,但给农田留下了说不完的灾难和危害。要克服使用化肥、农药带来的弊病,同时又要保证农业的收获,他认为,应该把农业放到自然生态循环之中,让农业在能量、物质营养方面都进行良性的自然循环,据此提出了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要全面规划、相互协调,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中,而且生态农业考虑的标准有3条:一是经济效益,即生产要发展,农民要富裕;二是社会效益,要满足社会对农副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三是生态效益,即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不局限于种植业,而是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全面发展。从生产实践出发,一方面立足于耕地,努力提高土地单产;另一方面又把全部土地当做生产场所,发挥多种经营的优势。

    生态农业的典型

    “玛雅农场”

    玛雅农场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附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10年的建设,形成了一个农林牧副渔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玛雅农场是由一个面粉厂发展起来的。为了充分利用面粉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麸皮,面粉厂就养了一批猪,又养了鱼。为了增加收入,又开办了深加工业,把猪肉加工成肉食品及罐头。加工厂利用产生的废料又建起了沼气生产车间。每天,生产的沼气就能满足整个厂生产使用。后来,又购买了附近一大片丘陵地扩大生产,取名为玛雅农场。到1981年,农场已有36公顷农田和经济林,喂养了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一个大的农业循环就逐步地形成了:农田生产粮食→加工厂制成面粉,麸皮喂猪、牛、鸭、鱼→进食品加工厂制成食品→废料进沼气池生产沼气供生产、生活用→沼气的沼液→喂鱼→塘泥肥田→田里生产粮食。像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农场几乎不用从外部购买原料、燃料、肥料,但能保持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没有生产和生活废物产生。

    在实行生态农业的生态农场中,人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进行增链加环,对生物物质实行多级利用,大幅度提高生物物质的利用效率。例如,在菲律宾的马雅农场,农田生产出谷物,谷糠、麸皮等做成饲料养猪。农作物的秸秆和灌木的茎叶喂牛。猪和牛排出的粪便流入沼气池生产沼气,产生的能量可满足农场灌溉抽水、照明等的需要,沼气池中剩余的沼水和沼渣用作饲料和肥料。

    生态农场利用生物的、土壤的分解氧化能力,将有害的污染物变成无害的物质。这样既净化了环境,又增加了产量,使废物变成了农业资源。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又称“稻底鱼”,是我国南方山区和丘陵地区传统的农田生产方式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创造出来的一组优良的农田生态系统。

    稻田养鱼我国传统农业以施有机肥料,如人畜粪便、稻秆、绿肥等为主,而有机肥施入水田后会滋生很多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这正是鱼类的好饵料。在稻田里养鱼,鱼以浮游生物和田中杂草为食料,鱼不仅可以少和水稻争肥,而且鱼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又成了水稻的有机肥料。这样,稻田养鱼鱼养稻,稻米之田变成了“鱼米之田”。

    稻田养鱼,鱼类捕食在水中生活或落入水中的害虫,减轻害虫对水稻的危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从而减轻了农田环境的污染。因此稻田养鱼也是生物防治的一项措施,起到了改善农田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免耕法

    免耕法是一些工业国家,首先是美国,随着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土壤耕作制。其主要作法是:

    1.“生物耕作”代替机械耕作。通过作物根系的穿插和土壤生物的活动来制造土壤结构和孔隙。并借助微生物的帮助,使土壤形成粒状结构。

    2.地面残茬覆盖。前茬作物收获时,将秸秆切碎撒在地上,以保护土壤水分、养分及物理状况。

    3.实行化学除草。使用高效的广谱性除草剂,消灭田间杂草。

    4.增施氮肥。补充覆盖的秸秆腐烂所消耗的氮肥。

    5.机具配套。前茬收获后,不进行任何耕作。用特制的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灭茬、开沟、播种、施肥、喷药和除草等全部作业。

    免耕法也并非永远不再耕翻土壤,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有犁底层,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就要进行深松土,打破犁底层。所以,免耕只是免除不必要的,可以代替的,甚至有害的繁重耕作。

    有机农业

    自1900年美国人发明了第一台汽油拖拉机后,人类便大力发展以“石油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实现了大规模机械化,加上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与此同时,土壤大量流失,化肥和农药污染了江河湖海,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为了摆脱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人们开始推广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将农作物的“副产品”和生物的排泄物作肥料,进行既能保持土壤肥力,又能保持作物产量的农业生产。有机农业利用的有机肥料有作物秸秆、绿肥、畜禽粪便等。它不使用化肥、农药,靠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由石油农业转为有机农业时,第一年种植玉米,会因肥料不足、病虫害、杂草严重而减产40%。但是,第一年种植燕麦和红三叶草,则能很好地控制杂草,燕麦、大豆产量与石油农业相当。在实行有机农业的第三年,玉米产量只比石油农业少10%,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机农业的作物产量能恢复到石油农业的水平。科学家还发现,在玉米、大豆作物下种上豆科和小粒谷类作物作为护根作物,可以控制杂草,使土壤少受侵蚀,改善土壤结构。

    由于有机农业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全世界建成的“有机农场”已超过4.6万个。在这些“有机农场”的带动下,大量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应运而生。在欧美的超级市场上,到处可见不含抗生素和荷尔蒙的牛肉,无污染水域的鱼,有机粮食做原料的糕点、面包和麦片以及有机葡萄酿制的酒,有机牧场牛奶制成的奶酪,等等。

    有机农业是人们决心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以生长出“更洁净食品”的农业。但有机农业也有不足之处,即没有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来进行农业生产,其能量效率较低,故还有待提高。

    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病菌、杂草、线虫、鼠类等有害生物进行防治的一类农药制剂,或者是通过仿生合成具有特异作用的农药制剂。关于生物农药的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十分准确统一的界定。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生物农药一般是天然化合物或遗传基因修饰剂,主要包括生物化学农药(信息素、激素、植物调节剂、昆虫生长调节剂)和微生物农药(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原生动物,或经遗传改造的微生物)两个部分,农用抗生素制剂不包括在内。我国生物农药按照其成分和来源可分为微生物活体农药、微生物代谢产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四个部分。按照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杀鼠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就其利用对象而言,生物农药一般分为直接利用生物活体和利用源于生物的生理活性物质两大类,前者包括细菌、真菌、线虫、病毒及拮抗微生物等,后者包括农用抗生素、植物生长调节剂、性信息素、摄食抑制剂、保幼激素和源于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质等。但是,在我国农业生产实际应用中,生物农药一般主要泛指可以进行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源农药。

    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相比,其有效成分来源,工业化生产途径,产品的杀虫防病机理和作用方式等诸多方面,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生物农药更适合于扩大在未来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策略中的应用比重。概括起来生物农药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1.选择性强,对人畜安全。目前市场开发并大范围应用成功的生物农药产品,它们只对病虫害有作用,一般对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包括动物天敌、昆虫天敌、蜜蜂、传粉昆虫及鱼、虾等水生生物)比较安全,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也比较小。

    2.对生态环境影响小。生物农药控制有害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利用某些特殊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所具有的杀虫、防病、促生功能。其有效活性成分完全存在和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极易被日光、植物或各种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来于自然,归于自然正常的物质循环方式。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对自然生态环境安全、无污染。

    3.可以诱发害虫流行病。一些生物农药品种(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毒、昆虫微孢子虫、昆虫病原线虫等),具有在害虫群体中的水平或经卵垂直传播能力,在野外一定的条件之下,具有定殖、扩散和发展流行的能力。它们不但可以对当年当代的有害生物发挥控制作用,而且对后代或者翌年的有害生物种群起到一定的抑制,具有明显的后效作用。

    4.可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目前国内生产加工生物农药,一般主要利用天然可再生资源(如农副产品的玉米、豆饼、鱼粉、麦麸或某些植物体等),原材料的来源十分广泛、生产成本比较低廉。因此,生产生物农药一般不会产生与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天然气等)生产化工合成产品争夺原材料。

    生物农药3大类型

    植物源农药以在自然环境中易降解、无公害的优势,现已成为绿色生物农药首选之一,主要包括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菌剂、植物源除草剂及植物光活化霉毒等。到目前,自然界已发现的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源杀虫剂有杨林股份生产的博落回杀虫杀菌系列、除虫菊素、烟碱和鱼藤酮等。动物源农药主要包括动物毒素,如蜘蛛毒素、黄蜂毒素、沙蚕毒素等。目前,昆虫病毒杀虫剂在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及印度等国已大量施用,国际上已有40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注册、生产和应用。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作为防治农业有害物质的生物制剂。其中,苏云金菌属于芽杆菌类,是目前世界上用途最广、开发时间最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生物杀虫剂;昆虫病源真菌属于真菌类农药,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黑尾叶病有特效;根据真菌农药沙蚕素的化学结构衍生合成的杀虫剂巴丹或杀暝丹等品种,已大量用于实际生产中。

    以虫治虫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把危害农作物的昆虫称为害虫,捕食害虫或寄生在害虫体内外的昆虫称为益虫,益虫是害虫的天敌。害虫的天敌有螳螂、蜻蜓、食虫椿象、步行虫、虎甲、七星瓢虫、食蚜蝇、七星瓢虫草蛉、蚂蚁、寄生蜂等。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七星瓢虫

    瓢虫以蚜虫为食,一般每只瓢虫可控制200~300只蚜虫。人们利用瓢虫来防治棉蚜的方法主要有2种:一是麦地兜捕,棉田释放;二是人工饲养,集中适时地在田间释放。

    草蛉

    专门捕食蚜虫、叶蝉、蛾类的幼虫和多种虫卵及红蜘蛛等。草蛉的觅食和繁殖能力都很强,可以人工饲养,及时释放足够数量的草蛉在田间,1~3天即可消灭全部蚜虫。

    寄生蜂类

    这类天敌可把它们的幼虫寄生在害虫体内,致害虫死亡。目前常用的有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金小蜂防治红铃虫等。

    赤眼蜂

    性诱剂来防治害虫

    人们观察研究后发现,小小的雌雄昆虫彼此能够找到配偶,是通过某种特殊信息取得联系的。有的用声音、超声波等物理方法;有的释放一种有气味的化学物质来进行联系。如雌虫的腹部有一种腺体,在交配期间释放出一种有气味的物质,引诱雄虫前来赴会。我们把昆虫产生和释放出来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赴会,并进行交配的化学物质称为昆虫的性诱剂。

    目前人们用化学方法提纯或合成了几种昆虫的性诱剂,在农业害虫防治上,用来诱捕消灭大量的同种异性昆虫,或者向空中施放大量性诱剂,使昆虫迷失方向,破坏雌雄昆虫之间的信息联系,使雌雄昆虫不能交配繁殖,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知识点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转变为自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化学变化组成的,其中的化学变化一般都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

    新陈代谢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可细分为: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并转变为自身物质,自身的部分物质被氧化分解并排出代谢废物。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能量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可细分为:储存能量和释放能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