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lexander Pope: Essay on Man, Epistle IV, 281-2: If parts allure thee, think how Bacon shin'd/The wisest,brightest,meanest of mankind.Macaulay:Essay on Bacon.
[3]见Pelican Guide,2。
[4]培根在他的遗嘱中说:“至于我身后之名,我托付给对我宽厚的人,托付给外国和后代。”培根作为政客,历来受到责难,所以他希望他死后,人们不要苛求于他。外国则指他立意要使他的研究不仅对英国,也对“全人类”有益,对后代有益,所以用拉丁文写,因为他认为拉丁文是国际的、稳定的语言。
[5]这是在他丢官以后写的,被称为“哲理性的”历史,而不是像前此的历史一味歌功颂德。主旨是通过对一个具体君主的分析写“王术”或统治之术,献给查理亲王,同时也为詹姆斯一世借鉴。
[6]Da Fidei quae Fidei sunt,仿《马太福音》22:21耶稣回答法利赛人的话:“该撒的物,当归给该撒,神的物,当归给神。”
[7]Kepler(1571—1630),德国数学家,培根同代人,发现行星运行规律。
[8]《大自然的解释》前言,见R.W.Church:Bacon,1909 Macmillan p.72。
[9]参看Church, p. 83。读者还可参考皮普斯(Samuel Pepys,1633—1703)的日记,和笛福《鲁滨孙飘流记》用记账的方式盘点岛上生活的“支出”和“收入”,都是大家熟悉的“务实”精神的例证。
[10]《论君主》,15章。
[11]培根自己的方法的局限性,后人也已指出。
[12]英国皇家学会(The Royal Society,即科学院)成立于1662年。
[13]均指与经院派对立、迥异。
[14]同上。
[15]法利赛人是古犹太一个保守教派,自诩严守传统的成文法,后衍变为徒重形式的伪善者。培根此处可能暗刺旧教,拉丁文句意为:这群不懂法律的群氓可鄙。
[16]Jerome Osorius系耶稣会创立人洛攸拉(Loyola)的信徒,曾任教授,1562年撰文攻击英国宗教改革,1580年卒。1596年埃塞克斯征西班牙,掠夺其藏书,归牛津大学。
[17]Johannes Sturm(1507—1589),生于德国、比利时交界的阿亨,教育家,新教徒。
[18]Hermogenes,公元前二世纪希腊人。
[19]Car当系剑桥大学古典语文学者。
[20]Roger Ascham(1515—1568),剑桥大学希腊文教师,著有《教师》一书,论古典文学之传授。
[21]Erasmus(1466—1536),荷兰学者,著有《愚人颂》。拉丁引文:“我用了十年去阅读西塞罗。”
[22]One,意为驴。
[23]Asine,拉丁文。
[24]或多或少为人所奉行的。
[25]当时书法规则,第一个字母不仅形体大,而且附以花彩装饰。
[26]希腊传说中的王,他雕了一座象牙美女像,爱上了她,求神赋予生命,并娶了她。
[27]Adonis,希腊神话中的俊美少年,拉丁文句意为“你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
[28]C. L.Wrenn:The English Language。有时当然也是有意识地引用《圣经》,如T.S.Eliot, Prufrock,1.26ff:“There will be time…To prepare a face…to murder and create…”完全套用Ecclesiastes,3:“A time to be born and a time to die… ”给人物的犹豫、怯懦、无聊,增添了一层《圣经·传道书》里的绝望悲观色彩。
[29]Douglas Bush(凡见本书所附参考书目者,书名一概省略。)在西方,读《圣经》的人可能是越来越少,但这并不等于宗教已不存在。Martin E.Martz:“Religious Trends in America”(见“Daedalus”,1982年冬,转载在“Dialogue”,1983.1)云:宗教并未消失,而是在重新寻找自己的位置,它现在扩散到了通俗读物、电视、疗养小组、大学课堂等处,扩散到广阔的文化领域里。当然这种走了样的、教堂外的宗教,仍然离不开《圣经》里的教义。
[30]参看C. H. E. L. IV。
[31]马克思非常熟悉《圣经》,在他著作中他经常引用路德译本中的辞句、节奏、人物、史料、典故来为他写作服务。参看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1980。
[32]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Phaidon,1945,p.262.
[33]例如Castiglione:The Book of the Courtier(1528),Bk IV(《论朝臣》)。
[34]Thomas Elyot,The Governour,1531,卷一,十一章。
[35]Henry Peacham:The Complete Gentleman(1622,1634),参看Douglas Bush。
[36]参看前章。“把属于信仰的东西,归给信仰。”
[37]Thomas Browne: Religio Medici Pt, I, sect, XIX 'credo quia impossibile' Basil Willey, p. 117.
[38]C. H. E. L. IV .
[39]所罗门的形象在西方文学中总和富贵、智慧(判断婴儿的真假母亲)和“爱情”诗歌(《雅歌》),联系在一起。
[40]意为“主”,后衍变为“伪神”。
[41]希伯来是种族和语言的名称,犹太人(犹大人)、以色列人,是据国名而这样称呼。又,以色列和犹大都是远祖的名字,子孙称以色列人、犹大人。到了后来,这些名字,都变成同义语。
[42]据传摩西生于公元前1571年。
[43]埃及人征服巴勒斯坦后,虏去大批犹太人当奴隶,前284年法老托勒密,为了充实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命令犹太人把犹太《圣经》译成希腊文,即七十人本,同时,犹太人自从从流放返回家园后,在希腊人占领时期,接受了一部分希腊文化,采用了希腊语为自己的语言。
[44]参看《经外经·玛卡比》。
[45]此举对此后基督教会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46]汉译官话《圣经》,有许多汉文不通顺的西方传教士的痕迹(也有遗漏),今天读来感到佶屈聱牙,兹参照旧译本改译。
[47]埃塞俄比亚。
[48]幼发拉底河。
[49]希伯来语,“生、生活、生存”。
[50]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51]《传道书》和《圣经》其他作品一样,对文学的影响不仅限于思想内容、对生活的态度、处世哲学和世界观,在文字上也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在艾略特的诗歌里可以多次看到这一段文字的反响,如《普鲁弗洛克的情歌》23行以下(见前注)《东柯克》第一节。
[52]尼尼微是亚述都城,罪恶的渊薮。约拿可能生活在前八世纪,作品则不早于前五世纪中,此时亚述早已灭亡。这部《先知书》的作者是在追写三四百年前的先知事迹。那时亚述是以色列的强邻,前772年灭了以色列,当时以色列视亚述为敌国,罪恶的渊薮。
[53]应译他西施,即西班牙一带。亚述在东北,约拿朝相反方向逃逸。
[54]巴勒斯坦港口。
[55]指儿童。
[56]文士,官方的、职业的解经人。法利赛人指机械地遵守摩西律令的人。
[57]空洞、没有价值,没有出息。
[58]财神。
[59]Wrenn前引书,Coleridge: Table Talk, 1830. 6. 14, “精研《圣经》能使任何作者在风格上避免庸俗”。
[60]四种体液说一直流传到近代,巴尔扎克的人物也是由某一种激情所控制,与此似有相通之处。
[61]当然,前此在戏剧中和诗歌里也有人物性格的描写,但都附丽于大作品,“性格特写”则是独立的肖像。〔第二版补〕Pelican Guide to E.L.2, Age of Shakespeare,p.342: 'characters' in the Jacobean literary sense[are] abstract qualities of good or evil rhetorically heightened. Quote from Webster(? )in Overbury's 'Characters' 1615: To square out a character by our English level, it is a picture… quaintly drawn in various colours, all of them heightened by one shadowing!According to the OED,the word was not used in the senses of 'moral constitution' and 'formality in a play' until 1647 and 1749 respectively.按:温源宁著有Imperfect Understanding(Kelly&Walsh,S'Hai,1935),写十七人物,有吴宓、胡适、徐志摩、周作人、梁遇春、王文显、顾维钧、丁文江、辜鸿铭、杨丙辰、陈通伯、梁宗岱、盛成……盖均仿Overbury之Characters,颇有特色。有译本,题为“一知半解”,译者南星,岳麓书社印行(凤凰丛书)1988,应取英文原作一阅。
[62]如琼生喜剧中的人物。
[63]案:Hamlet给亡父的回答中,即用此字。
[64]中世纪文学里一些寓言故事说明某些善恶观念,也可以算作性格特写。而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更是一个性格特写的画廊。
[65]三个数字依次代表幕、场、行。下同。
[66]侧座指大人物车乘内侍从的座位。
[67]荷马史诗《奥德修纪》中奥德修的妻子珀涅洛佩对付求婚者的拖延策略。
[68]吸足了气,以便“长太息”。
[69]在十六七世纪西方人的宇宙观里,金石不生长而长存,植物能生长,多数无感觉,动物有感觉,而无理性与灵魂,人则具理性与灵魂,即所谓“存在之链”。见前“三种灵魂”注。
[70]Sadness,原意是“餍足”、坚实、凝重、严肃、渐渐取得“悲愁”的涵义,译为“沉重的心情”可能较贴切。
[71]几乎和欧佛伯利同时,勃顿在写他的《忧郁的解剖》(初版,1621),十年后,青年弥尔顿写了一对诗《快乐》与《沉思》。仅举这两个著名的例子,便可见这个题目的普遍性。
[72]出自韦伯斯特(John Webster)手笔。他还有许多特写,如《小地主》(Franklin)也体现当时的一种远离尘嚣、自给自足、善良、过田园生活的理想。
[73]沃尔顿在《垂钓全书》第四章里引过“死在春天……”这句话。
[74]Micro-cosmographie,ed,Edward Arber,English Reprints,1904.
[75]指1666年大火焚毁前,伦敦圣保罗大教堂前一条街,为“三教九流”聚集之所。
[76]上帝怕他创造的人胜过他,使他们操不同语言,不能团结,造巴别塔(Babel)居之,见《创世记》11章。
[77]Les Caractères de Théophraste, traduits du grec, avec les Caractères ou les Moeurs de ce siècle.
[78]详论请看柳鸣九等《法国文学史》上册,1979,人民文学出版社。
[79]培根把历史分作四类:自然史、政治社会史、教会史、诗歌史,此处讲的是第二类。见该书下卷,二章,五节。
[80]即前句的意思。
[81]resorts按OED有“发条”“机关”的涵义。
[82]较著名者有沃尔顿的《传记》(详后)、奥伯利的《短传》(John Aubrey 1626—1667:Brief Lives,ed.Andrew Clark,2 vols.,1898.)。
[83]Joseph Spence:Anecdotes,Observations and Characters,of Books and Men.ed.James M. Osborn, 2 vols., 1966.
[84]Austin Dobson:Eighteenth Century Vignettes.Ser.I,1892; Ser.II,1894; Ser.III,1896.OUP 1951(Ser. I, II),1923(Ser. III).
[85]James Sutherland:The Oxford Book of Literary Anecdotes,OUP,1975,1976.
[86]A new kind of prose amusement.参看 Wedgwood。
[87]Baugh.
[88]1624,1628,1632,1638,1651—1652,1660,1676。生前各版有增补。
[89]James Sutherland:The Oxford Book of Literary Anecdotes,1975,Felo de se自杀,不仅意味着“极端悲观”,而且在当时从宗教角度来说是犯罪行为。邓约翰曾写《论戕杀》(Biathanatos)即想辩护自杀无罪。
[90]如清教徒及国教的马丁·马布莱特(Martin Marprelate)的讽刺性论文(1588—1589)。
[91]《牛津大学手册》(Handbook of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1932。
[92]A. R. Shilleto(ed.), 1904, I. 348 ff.
[93]Pelican Guide 2, p. 73.
[94]培根的论说文也采用这种方法——定义、表现、原因、对策,不过具体而微罢了。培根论说文所谈的问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勃顿所关心的。勃顿的作品,问题集中,但体态膨胀。
[95]勃顿自己也说他的书名有许多先例可循,并举出一个例子:Anthony Zara: Anatomy of Wit,也是分段,分章,分节。
[96]《李尔王》3.6.80ff,李尔发疯后说:“让他们把里根解剖开来,看看她心上是什么东西在孳生。造成这种铁石般的心,有没有什么自然的[人性上的]原因?”可见十六七世纪人们想从科学、解剖学或心理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十分普遍。
[97]Wedgwood.
[98]此书出版署名如此。Democritus系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他主张宇宙是由原子组成,在伦理方面他主张中庸节欲才能获得幸福,对人间的愚蠢抱嘲笑态度,因此人称“讪笑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只存一些残篇,但他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有论述。
[99]一般说作者引拉丁文时,立即把它译成英文,汉译照译;作者无英文,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的汉译加[ ]。作者的英译文往往译得很自由,如此句。此句出自小Seneca(哲学家)的克劳迪乌斯皇帝诔辞,作者原拟全用拉丁文撰写,但时代不同了,改用英文,拉丁文还需自译,但培根仍不太信任英文,所以把《学术的推进》译成拉丁文。
[100]Plutarch(约46—120),希腊传记作家,也写过一些伦理问题的文章,这个故事出自他的《论好奇心》。
[101]意思是请勿追问作者的真名实姓。
[102]想像中的人,不存在的人。
[103]Leuccippus与德谟克利特斯同时,是后者的老师,Epicurus稍晚(前341—前270),这里所举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唯物论者,作者信服他们,此处恐怕是由于旧势力的强大,措辞故加贬抑。
[104]Aulus Gellius,公元前二世纪罗马学人,游学雅典,著有笔记《雅典之夜》(Noctes Atticae)二十卷,对古代哲学、考古、语言、文法、掌故多所论证,对古代研究非常有用。引文出自卷十,十二章。
[105]Praxiteles,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著名的雕刻家,他有的作品今天还保存。引文出自奴隶出身的罗马寓言作者Phaedrus(公元前后)的《寓言集》卷五。
[106]罗马讽刺诗人马希尔Martial(一世纪)的《警句》卷十。
[107]罗马讽刺诗人朱文那尔Juvenal(一至二世纪)的《讽刺诗》第一首。
[108]十七世纪荷兰阿姆斯特丹印刷和新闻事业发达,英国最早的定期刊物是在此印行的,以避免国内检查制度。1625年英国人阿彻( Thomas Archer)出版期刊,仿荷兰期刊《高卢比利时麦丘利》命名为《不列颠麦丘利》,意为信使。关于刚刚开始的英国新闻和期刊,琼生在其喜剧《新大陆新闻》中有所反映。参看《剑桥英国文学史》卷七。勃顿读报,或至少知道这些报纸,足见他并不脱离实际。
[109]Hippocrates是德谟克利特斯同时代的名医,著作甚丰。Diogenes Laertius,二世纪小亚细亚人,以希腊文著《哲人传》。
[110]Columella,一世纪罗马农学家。
[111]Constantinus或即Constantine the African,出生迦太基,死于1087年,有关于医学及其他科学方面的著作。
[112]《李尔王》里格罗斯特被踏瞎双眼之后说,“我有眼睛的时候总是跌交”。
[113]引自罗马诗人卡图鲁斯(Catullus)和马希尔的作品。
[114]Xenocrates是学园派哲学家,继柏拉图之后主持学园。
[115]指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Christ Church。
[116]Jovius, Paulus即Paolo Giovio(1483—1552),意大利历史学家、主教,与法国法朗索瓦一世、西班牙查理五世交往,著作有《名人传》(1546)、《当代史》(1550)。
[117]指斯迦利哲(Joseph Justus Scaliger,1540—1609),他父亲是意大利人,是军人和学者,他本人出生在法国南部阿让(Agen),在巴黎大学学习,奉新教,历游英国、苏格兰,在日内瓦、法国、莱顿执教,精古代学术,为当时第一大学者。
[118]Justus Lipsius(1547—1606),尼德兰卢梵(Louvain)的大学者。
[119]Adrian Turnebus即Adrian Turnèbe之拉丁化(1512—1565),巴黎王家学院希腊文和哲学教授,欧洲知名学者,故勃顿称他为蒙田的同胞。
[120]语出Seneca的《书信集》2。
[121]Konrad von Gesner(1516—1565),瑞士学者,精通自然科学、希腊文,著作等身。著作《百科书目》(Bibliotheca Universalis),收当时已知的全部希伯来、希腊、拉丁著作,每种均作提要及评论,这种通才理想是所谓“产生巨人时代”的要求。可能很似纪昀《四库总目》。
[122]Cosmography描述天宇和大地的科学,天宇和大地的图。
[123]主性格阴郁冷漠。
[124]据星占术,出生在出火星时辰的人多为盗贼,多为喜欢寻衅,喜欢揶揄和嘲弄的人,勃顿大约指自己为人挑剔,喜欢嘲笑。
[125]Minerva,罗马神话中司智慧、科学、艺术的女神,她的庙是古代罗马作家和演员们的行会所在地,此处指他的全部财富是学问。
[126]指莱顿大学古典学者海恩斯(Heinsius,1580—1655)。
[127]Diogenes,前四世纪希腊犬儒派哲学家,他鄙视文明风尚,过着极端朴素的生活。
[128]贺拉斯《诗简》1,19,20页。
[129]Lucian,出生于亚洲,定居雅典,公元二世纪作家,以讽刺对话录著名。
[130]Menippus,前三世纪奴隶出身的犬儒学派哲学家,以嘲讽世情著称。
[131]Heraclitus,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以忧郁著称。
[132]引自一世纪罗马讽刺诗人Persius的《讽刺诗》卷一,12页。
[133]引自贺拉斯《讽刺诗》卷一,9首,66行。
[134]参看前注:《李尔王》3.6. 80ff。
[135]按小德谟克利特斯之名乃埃拉斯谟(Erasmus)用来称呼摩尔(Thomas More)的。勃顿可能是从埃拉斯谟处借用来自称的。
[136]《李尔王》4.6.180页:爱德加旁白评李尔王:“正经话和疯话夹杂在一起,疯中有理。”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德谟克利特斯和李尔王很相似,都是疯子,一个小疯,一个大疯,而且都是不公正的社会引起的。上面这段引文里所反映的社会动荡和斗争,不正是莎士比亚在许多剧本中所反映的吗?在《李尔王》里(1.2.115ff.)格罗斯特就有一段很相似的概括。稍后,格罗斯特的眼睛被踏瞎后,又说(4.1.46页)“时代的瘟病,是疯子领着瞎子”。只是勃顿的表达方式不同。
[137]Trajan是罗马开明皇帝(98—117),屡建军功,在罗马和所到之处造桥修路,在罗马建造了著名的图拉真市场和图书馆。
[138]Xerxes是前五世纪波斯王,发动过波希战争。
[139]Duke of Parma,1579—1592年西班牙驻荷兰的总督。荷兰当时称“低地”,当时在西班牙统治之下。
[140]1585年荷兰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用一条装满火药的船炸毁安特卫普西班牙人的桥头堡。
[141]愚蠢上再加愚蠢。
[142]指当时德国新教一派的领袖Valentinus Andreas。
[143]指他们被女妖Circe变成猪,作者憎恶之情溢于言表。
[144]贺拉斯《诗艺》9。
[145]Mare del Zur,不详,可能指亚德里亚海的Zuri岛一带。
[146]Cyaneae insulae,在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后与传说中的互撞岛(Symplegades)混同,据传说,凡船只经过,这两岛就互撞,将船挤碎。
[147]传说中的福境,也是大西洋中卡那利(Canary)群岛的古称。
[148]Jerome Cardan(即Cardano,1501—1576),意大利学者,精医学、数学、星占、天文、物理、伦理和修辞。勃顿常引其著作。
[149]指摩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
[150]我们不是仅仅为自己活着,出自西塞罗(Cicero)给他儿子的信《论职责》(De Officiis) l.7.22页。
[151]Misnia,是撒克森尼(Saxony)之古称。
[152]Pomerland即Pomerania,在今波兰境内。
[153]Lebedos是小亚细亚西岸城市,古代每岁庆祝酒神节,举行戏剧赛会。
[154]指化学之类的科学。
[155]指小普利尼(Pliny the Younger,公元一世纪)曾任罗马皇帝图拉真的理财官。
[156]Hippolytus a Collibus,不详。
[157]Corrivation意为合流,勃顿误用作“引流”,参看OED。
[158]维吉尔《农事诗》(Virgil:Georgics)1.53。
[159]一世纪罗马诗人鲁卡努斯史诗《法萨利亚》(Lucanus:Pharsalia)卷六,382行。
[160]维吉尔《农事诗》1. 54—56。
[161]林纾:《畏庐论文·气势》引欧阳修称韩愈文的话。他认为一篇文章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是由于作者在“未临文之先”就能“讲究”“敛气蓄势”,而非“力不足者,强而为气”。这话恐怕也能应用到勃顿的风格上,他那串珠式的用辞后面,有充足的感情,亦即“敛气”。
[162]第三部分,第二段,第一节,第二小段。A. R. Shilleto, 1904 edn. III. p. 54.
[163]lbid. III. 303.
[164]Aeneas Sylvius Piccolomini(1405—1464),意大利学者,后为教皇庇护二世。
[165]《诗学》第八章;《诗艺》23行。
[166]参看:明张岱《陶庵梦忆》“朱云崃女戏”条。
[167]Shilleto, III. p. 329.
[168]阿里奥斯托(Ariosto):《疯狂的奥尔兰多》(1516)卷31,6节。
[169]勃顿的书有许多心理分析常为近代西方评家所称许,认为很符合现代心理学。是否如此,有待心理学者鉴定。从常识角度看,有些心理现象经他一点,使人似乎了解深了一层。如绝望,他说:“绝望是心灵的病,没有改善的希望,就产生绝望。绝望随害怕而来,可能发生灾害,产生害怕心理,发生灾害已肯定无疑了,就产生绝望。”(III. p. 499)“绝望不一定是坏事,如战争中的绝望产生殊勇。”(同上)绝望也可医治,可以用信仰医治,可以抗拒魔鬼的这种引诱(III, pp. 467—469),他能分析心理现象,看法又很全面。
[170]those land-leaping Jesuits,后面的隐喻显然是把那些耶稣会士比作青蛙,极尽蔑视嘲笑之能事。
[171]但这并不妨碍勃顿利用这些材料。
[172]《论君主》二十一章。
[173]Langius,即Matthaeus Lang,红衣主教,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德国皇帝马克希米林一世的亲信。
[174]China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The Journals of Matthew Ricci: 1583—1610, Tr. Louis Gallagher, N.Y., 1942, 1953.
[175]例如中国的国名,二世纪亚历山大城地舆家托勒密(Claudius Ptolemy)称中国为“西那”(Sina),马可·孛罗则称震旦(Cathay),也有人称中国为“丝域”(Serica Regio),后来葡萄牙人称中国为“支那”(China),意大利人及其他欧洲人也写作Cina。在欧洲人心目中,这些名称十分混乱,不知道是否指同一国度。利玛窦第一次解开了这个疑团:“玛窦一行抵北京后,他们长久以来心里的疑团才得大白,‘支那帝国’和有些作者所谓的‘大震旦’,实则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北京过去是可汗都城,今为皇帝都城,即以前作者所谓的‘汗八里’(Cambalu)。”英译本p. 311。勃顿(II. p. 41)引此说。
[176]利玛窦本人也抱此态度。
[177]例如利玛窦几经周折,才获准进京。金尼阁译述利玛窦在北京的一段记载:“前面说过,北京十分富饶,大部分物品是从外面运来的,但尽管富饶,除不需节约的富人,生活还是很艰难的。木柴总是没有的,但是有一种沥青一类的东西补偿了这个缺陷,我们不知道叫它什么好,不妨叫它沥青或矿物沥青吧,它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就像列日附近比利时人所用的。中国人用它烧饭,在冬天温度降到北极地方那样冷的时候,用它取暖。这种东西极多,足可以补木柴之不足。这里的床[按即炕]是用砖砌的,下面是空的,有管道通向烧火处,床下形成一个热膛。膛里的温度可以保持很久,所以夜间无需烧火。这种床在北方各省普遍使用。中国的北方人比南方人勇武,但脑筋不如南方人灵。人性不同,有的人又在一方面见长,有的人在另一方面见长。”英译本pp. 310—311。
[178]Travels of Marco Polo, William Marsden英译,1818, Everyman's Library, Chap.22。
[179]III. p. 380.
[180]阿拉伯原文应作《山国酋长》,讹译成《山中老人》或《山中长老》。
[181]平民素食,富人食马肉。
[182]I. 102.
[183]I. 116.
[184]II. 161-162.
[185]I. 355 ff.
[186]Hosanna意思是“求你拯救”,《圣经·诗篇》118,25。此处意为:今天要你活,明天要你死。
[187]P. Haedus,不详。
[188]引自Juvenal。
[189]Euphormio,罗马彼得罗纽斯(Petronius)故事《萨蒂里康》(Satyricon)中的人物。
[190]希腊神话巨人卡库斯偷了赫库列斯的车,倒拖回洞窟,为赫库列斯所杀。引诗出自Juvenal讽刺诗第五首,125—127行。勃顿的译文译其大意。
[191]按柏拉图的《斐德若》作蝉(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录》,140—141页),勃顿写作蚱蜢。
[192]美少年提托诺斯老去变蝉。利希亚在小亚西亚。
[193]Cardano(1501—1570),意大利学者,Xylander曾译普鲁塔克的《名人传》,在序中诉穷。
[194]约翰·豪生(John Howson)在伦敦圣保罗教堂露天讲坛布道。豪生为勃顿的同代人。
[195]Phalaris为公元前六世纪西西里暴君。传世的书信都是伪作。
[196]Juvenal 的讽刺诗第十四首,134行。
[197]Persius的讽刺诗第三首,85行。
[198]不详。
[199]Martial的《警句诗》九卷,第73首,第9行。
[200]同上,第7行。
[201]Persius。
[202]酿酒业。
[203]Cleanthes是公元前三世纪斯多噶派哲学家芝诺(Zeno)的弟子。
[204]Martial,七卷,第53首。
[205]〔第二版补〕“Burton's Anatomy of Melancholy,he said,was the only book that ever took him out of bed two hours sooner than he wished to rise.”Boswell:Life of Johnson,i.415,Of Standard Authors.
[206]I. 149-150.
[207]early into heaven ravished,见第17首。按沃尔顿(Walton)《邓约翰传》载,邓生子女十二人,他妻子去世时,已有五个子女夭折,他对膝下七个子女说,他决不让他们受一个继母的管制。
[208]他可能一度想移民到美洲,参看1622年的《向维吉尼亚种植园公司布道》。此公司司库为骚散普顿伯爵,副司库为菲腊(Nicholas Ferrar)。1625年菲腊在小吉丁(Little Gidding)成立了一个国教右派组织,并经营出版业,出版过赫伯特(George Herbert)诗集。查理一世几次访问过此处,据说内战中,他曾到此避难。1647年这座修道院为清教徒所毁。艾略特《四重奏》中的《小吉丁》以此取名。他重访此地后,写了这首诗,一方面纪念他又回到他的思想发源地或故乡,一方面宣扬他的过去与现在、已逝的与现存的、变幻与永恒之统一的思想。邓约翰这篇布道文未收入1640年以后各集,而见于生前1625年的《布道文四篇》、1625年的《布道文五篇》。他一方面希望维吉尼亚这片新领地是一片自由的国土,一方面又希望公司移民,其中包括大批牧师,甚至主教,能去维护那里的和平和“秩序”,宣传基督教,广布教化。这篇布道文被称为《英国第一篇传教士布道文》。邓虽未说明自己是否也参加了移民行列,他很可能有此愿望。他的言辞既实际,又能感动当场的听众:“你们之中有的人现在已经是老年人,当你们离开这世界的时候,你们会怀着极大的欣慰回想你们为那共和国和那里的教会奠基做出过贡献,虽然看不到它们的成长和完善。亚波罗浇灌(亚波罗是使徒保罗的继承者),但栽种的却是保罗[参看《哥林多前书》三章];打基础的人更伟大。你们之中现在还年轻的人,会看到在那里和在别处一样,敌人受阻,而你们的朋友,以至你们的子孙处境美好。到那时你们将使这岛国,这旧世界边缘上的郊区,成为一座桥梁,一条游廊,通向新世界,把一切同那永不衰老的世界——天国——联结起来,你们将为我们这王国、为天国添丁增口,为我们的历史书、为生命之书,增添光辉的姓名。”参看Logan Pearsall Smith:Donne's Sermons,OUP,1946,pp.53-54。
[209]他说:“我青年时代的情妇是诗歌,老年时代的妻室是神学。”The mistress of my youth, Poetry; the wife of mine age, Divinity:“少狎诗歌,老娶神学”。
[210]每节有拉丁文标题:1.发病,2.器官功能变化、减弱,3.卧床,4.延医,5.医至,6.医有惧意,7.医求会诊,8.国王派来御医,9.处方,10.病患于不知不觉之中,应于不知不觉中疗愈之,11.力求避免病毒攻心,12.用鹁鸽自病人脚上吸出头部毒气,13.胸前大片癍点乃内部病毒之表现,14.医生断定此是关键时刻,15.吾日夜不得安眠,16.邻近教堂丧钟每日提醒我自己末日之来临,17.为他人缓缓敲响的丧钟对我说:你也将死去,18.丧钟对我说:你已经死了,19.医生望见痊愈之彼岸,病已有转好朕兆,20.医生开始消毒,21.上帝开恩,我如拉撒路斯得起死回生,22.医生研究病因、病根、病的燃料,寻求纠弊之方,23.医生诫我务防再犯。
[211]喻教会。
[212]喻人。
[213]喻老死。英语translate翻译,原意移位、移易,此处:由生经老年而入死。
[214]指他人。
[215]名句。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eslf.
[216]名句。…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hell bolls; it tolls for thee.
[217]近代西方文论对文类的处理虽非规定性的(prescriptive),而倾向于描述性的(descriptive),但也未包括散文。从形式结构讲,散文并无统一形式,故西方文论认为不能成为文类。但并不因此而认为散文非文学。关于什么是文学,文学之所以为文学,众说纷纭,如文学决定于想像,或形象的语言,或有美学价值,莫衷一是。韦烈克只好承认决定文学的因素极复杂。参看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1949,第二、第十七章。
[218]指旧圣保罗大教堂(1666年毁于大火)北面露天讲坛,该十字架1643年为清教徒摧毁。
[219]Logan Pearsall Smith:Donne's Sermons,OUP,1946,xvi-xvii.〔第二版补〕中国也有类似情况。慧皎《高僧传》:“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徵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泪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见胡适《白话文学史》p.208。胡称导师唱导乃是一种斋场的“布道会”。(86.11.5)
[220]Encyclopedia Britannica,15th edn,vol.14,p.804.
[221]勃朗(Thomas Browne):St. Paul's Cross:“在圣保罗十字架前布道的牧师宣讲一次用两小时,有时走下讲坛饮水润喉,现在改了,但古代法庭上长篇辩论时也有饮水习惯,参看罗马诗人马希尔的警句。”见Miscellaneous Observations and Notes, in Miscellaneous Writings of Sir Thomas Browne,ed.,Geoffrey Keynes,Faber,1931,p.225。
[222]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牧师的故事》就类似布道文。它并非什么故事,而是根据13世纪多明我会(Dominican)僧侣的一篇拉丁文论文改写的,其中穿插的七大罪恶的描写则取材于另一来源。这篇论文就像布道文那样,主题是悔罪,下分三大部分,穿插的七大罪恶,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悔罪的必要。参看《弥尔顿的教育观和演说术》一章。
[223]Encyclopedia Britannica,14th edn,1973,under“Preaching”.
[224]例如演说的题目可以是“如果苏拉让位,结果如何?”“如果卡托自杀了,结果如何?”在缺乏民主的气氛下,借古喻今,画饼充饥,无实际用处。参看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 Declamatio条。
[225]〔第二版补〕Erasmus: Enchindion Militi Christiani II Rule 5:(Dolan to Meridian Bork 1964), p. 64. The great Christian writers of the past were able to treat even the most arid subjects with a beautiful prose. They enriched and colored their sermns and commentaries with the constant use of allegory. Almost all of them were at home with the writings of Plato and the poets, and they used this literary training to the very best advantage in interpreting the words of Scripture.
[226]中国古代无演说学,表达政见可以用论,也可以用奏议,如唐陆贽的《陆宣公奏议》。奏议极讲求布局,也引用故实、经典以述理,如果了解有关的具体历史事件及历史环境,一旦进入此类文章,也能令人欣赏。《文心雕龙·奏启》也讲如何说理:“夫奏之为笔,固以明允笃诚为本,辨析疏通为首。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战国时,游说之风盛,立谈可取卿相,注意陈词的方法。《墨子·非命》上,“立必仪。言而毋仪,譬犹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墨子尚辩,后来发展为名学,而无演说。
[227]R.P.T.Coffin and A.M.Witherspoon:A Book of 17th-Century Prose,N.Y.,1929收此篇。
[228]紧接第五章即“登山训众”,参看前文《圣经》一章。
[229]Coffin and Witherspoon, p. 57.
[230]《新约》中保罗致《希伯来书》十三章十四节。
[231]《旧约·弥迦书》二章十节。
[232]《新约·路加福音》十二章十九节。
[233]没在水里的部分指物质、肉体生活,水面部分指精神、宗教生活。所谓“航行”即引渡到死后世界之意,佛教有“慈航”一词,把人生比做苦海,佛菩萨比做救渡众生的船,比喻相类。
[234]《新约·罗马书》6章,23节。
[235]从这句到本段末,文字晦涩,有些经院哲学家诡辩的味道,但大意还是可以捉摸的。上帝仁慈,我们不怀任何外在目的为上帝服务,必定会得永生。
[236]意思大半是“不必怀疑”。
[237]参看《使徒行传》二章四十一节,四章四节。
[238]十九世纪诗人、文学评论家科勒律治有一首诗,评论邓的诗:请看,诲淫和神学结合在一道,——这是个玩世、阿谀谄媚的头脑;在他的想像里,骷髅头架和艳情两者可以说是秋色平分!——这并非他独有的缺点和过错,确实是那时代流行的通货。一个忠于朝廷的教士必须遵从这些不成文法,表现于行动四平八稳,不为教皇派、狂热派所煽动。说邓约翰的表现和缺点具有时代特征,完全正确。说他的诗歌把男女关系和同上帝的关系相类比,也符合事实。阿谀谄媚也是时代“风尚”,参看培根的生平。阿谀的动机当然是往上爬,但邓付的代价——改变信仰——太大,因此即使爬上去了,内心仍然充满矛盾。
[239]参看Edmund Gosse:Sir Thomas Browne,1905, p.33。此书虽老,但仍有用。
[240]他出生于十月十九日,死于十月十九日。
[241]Urn-Burial,ch.5.
[242]Religio Medici Pt II,Sect.11.
[243]Religio Medici Pt I,Sect.51.
[244]Council of Trent(1545—1563),天主教多次开会,反对宗教改革。
[245]Synod of Dort可能是一次新教会议。R. M. Pt. I. Sect. 5。
[246]指谚语Ubi tres medici, duo Athei.“三个医生里,有两个是无神论者”。
[247]即使如此,天主教会仍把他的这部书与哥白尼、培根、霍布斯等人的作品列为禁书。
[248]Religio Medici, I, 6.
[249]哈姆雷特:“这家伙干这工作怎么一点都无动于衷,一面挖墓,一面还唱歌?”
[250]天赋nature,事实上是指天赋给我们的躯体。
[251]Virgil:Aeneid,2.274。埃涅阿斯在梦中见到遍体鳞伤的赫克托尔时所说的话。
[252]Diogenes,公元前四世纪希腊犬儒派哲人,据勃朗自注:“他嘱咐朋友,不要埋葬他,要把他挂起来,手里放一根棍子,好把乌鸦吓跑。”
[253]Lucan,公元前一世纪罗马诗人,引文出自其史诗《法尔萨利亚》7. 819。
[254]乌鸦以长寿著称。
[255]塞特活了912岁,玛土撒拉活了969岁,《创世记》5。
[256]勃朗生于十月十九日,土星见,土星运行一周约需30年,在土星下出生,性格主忧郁、严肃、多思。
[257]指盛夏七八月,青年少艾之时。
[258]Climate,自赤道至北极或南极各分二十四带,英国在第八带。
[259]李白:不知何处是他乡。
[260]《旧约·箴言》1章7. 22、32等节。
[261]致蒲伯函(1725.9.29)。
[262]Actius亦作Accius,公元前二世纪末罗马悲剧诗人,据李维(Livy)《罗马史》,他的剃刀割透了磨刀石,比喻其讽刺的尖锐。
[263]他这方面的兴趣是持久的,有关的资料不仅收罗在此书中,而且也散见其他著作。他不仅学过解剖,熟悉人体,并对自然界一切发生兴趣,也对考古、语言发生兴趣。参看Miscellaneous Writings of Sir Thomas Browne,ed.,Geoffrey Keynes,Faber,1931。
[264]Guido Pancirollus.
[265]Scaliger父子均为十六世纪大学者。
[266]Ramuzius.
[267]Linschotten(1563—1611),荷兰舆地学家,著有《东西印度航行记》。
[268]Alvaro Semmedo:History of China,London,1655,对开本。Semmedo,又作Semedo,汉名曾德昭,字继元,又名谢务禄、鲁德照(1585—1658),葡萄牙耶稣会士,1613年来华,死于广州。他的中国史1645年出版,1655年译成英文。
[269]Ferdinand Mendez Pinto(1510—1583),葡萄牙海盗,汉名秉托,1542年劫掠中国海岛,被捕后,解往北京,在长城服苦役,又押送杭州。获释后又赴辽东、宁波,自宁波入日本,是个大冒险家,其航海记成于1614年,1663年译成英文。
[270]Samuel Purchas(1577—1626),英国牧师,以纂辑舆地著作著名,著作中包括有关东方和中国的记载。
[271]勃朗著作中,有关中国的论述,还可举Of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ly of the Saxon Tongue,其中谈到中国的“书同文”,所以“他们今天还能利用生于基督前数百年的伟大的孔夫子的著作,甚至可以上溯到盘古氏(Poncuus),盘古氏相当于我们的诺亚”。又如A Prophecy concerning the Future State of Several Nations,有人送给勃朗一首二十行的打油诗,其中一行预言鞑鞑人将席卷中国,勃朗作了注释,引中国历史上筑长城抵御“鞑靼人”的故事。均见前引Keynes书。勃朗所据何书不详。
[272]The Garden of Cyrus or the Quincuncial, Lozenge of Net-Work Plantations of the Ancients, Artistically, Naturally, Magically Considered.
[273]把小石子五枚掷起落到手背上。
[274]毕宿。
[275]五官。
[276]埃及女王,床上撒满玫瑰花瓣。
[277]此书献给Nicholas Bacon,其父Edmund为哲学家培根的异母兄;与勃朗交友;其祖亦名尼古拉,为伊利沙白一世掌玺大臣。
[278]作者既断为罗马人墓葬,为时甚古,当时恐未必有更古的墓葬,故云。
[279]指撒克逊人、丹麦人、诺曼人先后征服不列颠。
[280]罗马诗人提布鲁斯(Tibullus)的挽歌III.2.26。字面意思是“我愿有人这样写诗纪念我的骸骨”。换言之,“我死后也愿这样安息”。
[281]指瓮中的骸骨。
[282]古代星占家有此说。
[283]神秘主义,不可解。
[284]即普通人。按《圣经·诗篇》第90篇说,人的一生是70岁,强壮的可到80岁。
[285]勃朗自注:“按古代手相算术,曲右手小手指,为一百。”勃朗说来说去,主要意思恐怕是说人生短促。
[286]《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下》第8章,大卫倚仗耶和华的支持战败非利士人与摩押人,对被征服的摩押人,他“使他们躺卧在地上,用绳子量一量,量二绳的杀了,量一绳的存留”。勃朗认为这是大卫的贪欲引起死亡。
[287]《圣经·旧约·列王纪上》第11章,大卫之子所罗门贪恋女色,以致树敌无数,在他死后上帝夺国。
[288]勃朗自注:“一夜抵三夜。”希腊神话Alcmena公主为宙斯所恋,宙斯命太阳停止升起一天,他可以与Alcmena欢度三夜。
[289]见《圣经·旧约·约伯记》第3章。约伯经不住上帝对他的考验,诅咒自己。他恨不得未从娘胎里生出来就死了,因为出生后过黑暗的生活,与死无异。
[290]Siren,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鸟海妖,用美妙的歌声引诱海员使船触礁,参看荷马史诗《奥德修纪》12卷。
[291]Achilles是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将领,幼年时,母亲不愿他参加战争,把他扮成女孩子与妇女生活在一起。以上两个问题和其他类似问题是一世纪初的罗马皇帝提比留斯(Tiberius)刁难文法学家的问题,载于绥通纽斯《十二凯撒传》。
[292]勃朗相信人死后有天使保护,相信毕达哥拉的轮回说(故云骨头制成躯体),也相信巫(故云精灵不能解答)。勃朗曾在审问二女巫一案时作证,处女巫死刑,引起舆论不满,自此英国不再绞死“女巫”。
[293]物存名亡,金字塔下的法老其名不可考。
[294]《旧约》先知以利亚。勃朗自注:“大地只能存在六千年。”《旧约》中并无此语。
[295]玛土撒拉寿969岁,两个玛土撒拉的寿命,合1900余岁。西班牙王查理五世(1500—1558)距特洛伊战争英雄赫克托尔不止1900余年。
[296]雅努斯(Janus)是罗马门神,有两张脸,一张面向过去,一张面向未来。
[297]我们祈祷,乞求在末日审判时我们的坟墓毁灭(“纪念物速死”),这是我们的信仰。
[298]世界已到衰落期,这是当时流行的思想,培根等人均有此看法。
[299]勃朗自注:“θ为死的符号。”按即希腊文θάυατος,死的第一个字母,由圆与直线构成。
[300]教堂墓地埋葬四十年的尸首掘出,以便葬新死的人。参看《哈姆雷特》5. 1,又邓约翰《遗骨》(Relique)3—4行。
[301]Jan Gruter(1560—1627),荷兰学者,任海德尔贝格大学教授,有《古代铭文集》(Inscriptiones Antiquae)。
[302]Girolamo Cardano(1501—1576),意大利数学家、星占家。他在自传中说,Cuperem notum esse quod sim, non opto ut sciatur qualis sim.我只望人家知道我,因为我存在。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又,他为自己占卜,发现自己将成大事业,故勃朗用horoscopal inclination一词。
[303]Hippocrates,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名医。
[304]迦南女子相信耶稣(《马太福音》15. 27—28),希罗底(Herodias)系希律(Herod)王的弟妇,她怂恿女儿要施洗约翰的头(《马太福音》,14. 1—12),彼拉多(Pilate)为犹太国的罗马总督,处死耶稣(并非情愿),强盗指与耶稣一起钉上十字架的(见各《福音书》)。
[305]Herostratus为了名垂不朽,烧了埃非索斯(Ephesus)的狄安娜女神庙。
[306]Adrian,即Hadrian,二世纪罗马比较开明的皇帝。
[307]Thersites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纪》中的人物,是希腊阵营中一个丑陋、粗鲁、喜欢吵闹、说大话的角色。
[308]指《圣经》。
[309]《旧约·创世记》前五章有名字的人物为二十七人,洪水后其事迹被纪录下来的不及百人。
[310]Lucina,罗马神话中的助产女神,此处引申为“解脱”。
[311]勃朗自注:“犹太人风俗,在死尸旁置一燃着的蜡烛,烛插在灰钵内。”
[312]希腊神话:睡眠与死都是夜的儿子。
[313]希腊神话:Niobe生了七子七女,十分骄傲,神惩罚她,把她的子女都杀死,她恸哭不止,宙斯把她变成石头。
[314]见《旧约·传道书》1.14。
[315]Cambyses是波斯皇帝,居鲁士之子,曾征服埃及,事见希罗多德的《史纪》。Thomas Preston据此写成悲剧(1569),对以后历史悲剧影响甚大。
[316]麦西Mizraim系含(Ham)之子,诺亚后代,见《创世记》10。在《希伯来书》中指埃及。十七世纪犹太人把木乃伊粉末当药物出售。
[317]指天上。
[318]Nimrod是《创世记》中含的儿子古实(Cush)之子,用以名星,但此名已被猎户座(Orion,希腊神话中的猎人)所代替。
[319]Osiris是埃及神。Dog-star即Sirius。
[320]科学发现天上已非传统观念中的天上了。
[321]Phaeton,希腊神话中的太阳之子,他驾着父亲的车乱跑,几乎使宇宙焚毁。见奥维德《变形记》2.1。勃朗此处用来比喻黑点,不规则的移动,法厄同后来不幸被烧死,故勃朗用此比喻表示歉意。
[322]不朽,immortality,其本意“不死”,即死后的生命,死后的名声,译成不朽,许多含意未能尽达。
[323]Sardanapalus是尼尼微最后的君主,死于公元前376年。据说他死时把整座王宫连同其中的太监、嫔妃、财宝全部烧光,用以殉葬。
[324]格鲁特的《铭文集》载鲁弗斯与贝隆尼卡(Rufus and Beronica)的墓铭:nec ex Eorum bonis plus inventum est, quam Quod sufficeret ad emendam pyram Et picem quibus corpora cremarentur, Et praefica conducta, et olla empta, [在能找到的好东西里面,最好的无过于一个合适的、正规的柴堆,焚烧我们这两具尸体的沥青,请来的哭丧妇和买来的瓮。]
[325]Gordianus是罗马皇帝(238—244)用希腊、拉丁、希伯来、埃及、阿拉伯五种文字刻出他的墓铭,但被他的继承人里奇纽斯(Licinius)抹掉。
[326]指摩西。
[327]活在人们心中。
[328]Enoch and Elias(Elijah)被直接送往(translation)天堂。见《创世记》5.24,《列王纪下》2.11。
[329]世界末日,末日审判。
[330]translation,送往天堂或地狱。
[331]Lazarus是圣经中的人物,耶稣使他复活,见《约翰福音》11章。
[332]受诅咒的灵魂嚎叫着要高山盖住他们,保护他们,免遭上帝的谴责,见《路加福音》23.30;《启示录》6.16。
[333]Alaric是入侵欧洲的哥特族领袖,死后葬在布森托(Busento)河河底(410),怕被罗马人发现。
[334]Sulla是罗马将领、政客、独裁者,死于公元前87年。
[335]《旧约·以赛亚书》14章,以赛亚作歌讽言世上的霸主们即将堕入地狱。
[336]勃朗自注:“angulus contingentiae, the least of angles.”Contingency“相接”,又有偶然之意。其他小小的永恒都带有偶然性。
[337]自注:“在巴黎,此处之尸体腐坏甚速。”而在沙漠中,尸体可以保存很久。
[338]引自史诗《法尔萨利亚》7. 809。
[339]美国十九世纪诗人、作家娄威尔(Lowell)称勃朗为“莎士比亚以后最具想像力的头脑”。
[340]流经诗人家乡赫尔市的河。
[341]指《旧约》里有关远古洪水的传说。
[342]根据基督教的偏见,犹太人要到世界末日才会改信基督教。
[343]植物vegetable,以区别于有感觉的动物和有理性的人。
[344]Grierson p. 303: “ ‘On ne badine pas avec 1' amour' in this fashion.”
[345]Metaphysical Lyrics and Poems,OUP,1947,xxxviii.
[346]Bush p. 163.
[347]Barbara H. Smith: Poetic Closure,A Study of How Poems End, Univ of Chicago Press, 1968, p.134.艾略特与其他评论者似乎并不怀疑这是正确的三段论法。见下文。
[348]Tucker Brooke in“A Literary History of England, ”ed.,A.C.Baugh,N.Y.,1948,p.668.
[349]H.M.Margoliouth:The Poems and Letters of Andrew Marrell,2 vols.,OUP,1952,I.222.
[350]Legouis p. 555.
[351]T.S.Eliot:Selected Essays,Faber and Faber,1934,p.295.
[352]艾略特一向以使读者感到惊愕为衡量诗歌优劣的标准,参看其论德莱顿的文章。这种观点和俄国形式主义文艺理论的“陌生化”有相通之处。
[353]原文sophisticated是纯朴、单纯、自然的反意词,包含复杂、微妙的涵义,是文化和文明发达所产生的特征,可以是褒义,也可以是贬义。
[354]Robert Scholes:Structuralism in Literature,Yale UP,1974,p.28.
[355]马伏尔的诗是在他死后由他的“遗孀”收集,于1681年出版的。
[356]马伏尔此诗中尊称的“您”(you)和爱称的“你”(thou)互见,而不是一路都用“你”,可能也是近代爱中遗留的中古骑士爱的残迹。
[357]参看Virgil:Aeneid,IV 569-570。
[358]Margoliouth前引书I. 222。
[359]Johnson:Life of Cowley.
[360]〔第二版补〕按:coy亦有断然拒绝之意。Robert Jume: The Scottish History of James the Fourth, I. ii. 1040. James命佞臣(Sychophant)Ateukin去向伯爵党人女Ida求爱,Ida不从,Ateukin回覆James有云:The adamant, O King, will not be filde But by it selfe, and beautie that exceeds By same ex(c)eeding favour must be wrought. Ida is coy as yet, and doth refine, Objecting marriage, honour, feare, and death Shee's holy, wise, and too precise for one.又coy作动词,见Massinger, A New Way to Pay Old Debts, III. ii. Overreach教女儿Margaret在贵族Lavell前勿怯拒when/He comes to woo you, see you do not coy it: /This mincing modestry has spoiled many a match/By a first refusal, in vain after hoped for.
[361]都是胜利的象征。
[362]希腊神话,阿婆罗爱上河神的女儿达芙涅,她逃避追赶,向母亲呼救,母亲把她变成一棵月桂树,因此月桂树成为文艺之神阿婆罗钟爱的树。羊神潘追赶女仙希壬克斯,她跳进河里变成芦苇,潘用芦苇制成排箫。
[363]原文from pleasure less,有不同解释,详见下文。
[364]据说陆地上所有的族类都能在海洋里找到相应的族类;把头脑比作海洋,是说头脑能包含世上的一切物。
[365]《圣经·新约》里《彼得前书》1. 24—25。
[366]如Hollander and Kermode: Oxford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弥尔顿在《失乐园》X. 888—893处责备上帝为什么不在乐园中只创造男人,也表达了一种恨女人的偏见,无女子即无堕落,即幸福。马伏尔此诗也可能有此想法。弥尔顿何以有此想法,请看弥尔顿的悼亡诗一章。
[367]同上。
[368]格利尔逊持此说。
[369]Pelican Guide 3.
[370]据考证,马伏尔写此诗时尚未去费邸任家庭教师,但不管怎样,有一个实际存在的花园。
[371]参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序。
[372]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正是当代阐释学(hermeneutics)所关心的问题。
[373]Thomas Browne:The Garden of Cyrus.
[374]David Masson:The Life of John Milton,II.105.
[375]重要的传记材料见于:David Masson:The Life of John Milton,7vols.,1859—1894. E.M.W.Tillyard:Milton,1934. Christopher Hill:Milton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1977. Helen Darbyshire:The Early Lives of Milton,1932. John S.Diekhoff:Milton on Himself,1939.
[376]Lyly:Euphues(1579)中Euphues and his Ephoebus一章中论青年教育,惋惜当时大学生“毫无节制地赌博、豪饮、冶游、跳舞,烂醉的弗兰德人、胡作非为的意大利朝臣都望尘莫及”。
[377]Comenius,即Jan Amos Komensky(1592—1671),摩拉维亚(Moravia,今捷克境)出生的教育家,1641—1642年应哈特利布之邀,访问英国。Samuel Hartlib(约1600—1670),教育改革家,父亲波兰人,母亲英国人,1628年定居英国。John Dury,一作Durie(1596—? ),苏格兰教育改革家。以上三人都是比较激进的教育改革家,后二人与弥尔顿有交往。
[378]Gerald Gillespie: Education in Utopia, Europäische Lehrdichtung, Festschrift für Walter Naumann zum 70 Geburtstag, Darmstadt, 1981.
[379]德国诗人、小说家韦克拉姆(Jörg Wickram,约1505—1560)的小说《少年镜》(Der jungen Knaben Spiegel,1554),写一个有品德的市民之子和一个浪荡的贵族少年的故事,鼓吹市民的教育观,则为时更早。
[380]此书初稿成于1508年,1518年定稿,1528年出版。同类著作还有:Giovanni della Casa:Il Galateo《礼貌》(1558),英译R.Peterson(1576)Stefano Guazzo:La Civile Conversazione《文 明 会 话》(1574)。在 英 国 有:Henry Peacham: The Complete Gentleman(1622).直到十八世纪还有:Defoe:The Complete English Gentleman(c.1730)和 The Complete English Tradesman(1725—1727);Swift: An Essay on Modern Education (1728)。
[381]见Everyman edn.,The Book of the Courtier,1944, p.xiv.这部书内容十分丰富,行文也简捷生动,了解文艺复兴文学,不可不读。其中有些论点,今天读来,也不觉陈腐。作者既主张朝臣应出身贵族,但非贵胄也可以跻身贵族,冲破世袭垄断。为适应时代形势,他突出尚武精神,同时强调文化修养,能武能文,既要能用剑,又要能用笔。在谈到用笔行文时,他提醒朝臣:一,文应如话,但是,二,文应比话更准确,因为读者不能如面对说话人,有疑问可以追问作者。而最主要的是思想内容,一切文采,说话时一切美好动听的声调和姿势“都归无用,倘若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不美、不智、不深刻、不严肃”。作者在论述这表达问题的时候,像剥笋一样,层层深入,引人入胜,令人信服。以上是全书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开宗明义反对今不如昔、子不如父的说法,主张世界是前进的,文章显得朝气蓬勃。他强调朝臣应具“识见”。然后,他论述对上对下,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如君臣、朋友、男女。谈到谈笑和谈吐时,他对“笑”也有一套理论,何者当笑,何者不当笑。第三部分谈妇女,他的思想也很先进。他首先肯定男女无差别,无本质的差别。男子体力强,但这不足以为高下的标准,男子与男子比,也不以体力为高下标准。至于智力,则男女无别。最后部分写臣职、国家体制、君位。通篇说理明澈,比喻生动。
[382]《理想国》里也提到国王应受的教育。柏拉图所树立的“哲人—国王”的理想,经过阿奎那斯(Aquinas)的《帝学》(或作《帝王指南》De regimine Principium),到英国的奥克利夫(Occleve)的同名诗篇(Regiment of Princes,1411—1412,他是根据阿奎那斯弟子Aegidius著作,衍成诗篇),到意大利的庞塔诺(Pontano: De Principe),贝罗阿尔多(Beroaldo; De optimo statu et principe)直到马基维里的《论君主》(1513),一脉相承,都是从国家安危系于一人的思想出发,寻求一个理想的统治者的企图,都属于政治学,主要不是谈教育。
[383]参看Gillespie前引文。
[384]参看Complete Prose Works of Milton,Yale U. P., vol. II. p. 186, n. q. Swift: Gulliver's Travels(1726)中讽刺科学实验,误把科学精神同投机的工商业家为牟利而做的“创造发明”混为一谈。不过也可看出科学在所谓“理性时代”的长足进展。
[385]参看G.H.McKnight:Modern English in the Making,N.Y.,1928,p.124。
[386]拉伯雷《巨人传》里一个学究也叫这名字。
[387]参看Complete Prose Works,II.p.193。
[388]同上,II., p. 189.又Hill前引书,Penguin, 1979, p.147。
[389]另一方面,前期人文主义者更多把获得知识看作是扩大人对自然的控制能力,而弥尔顿则意在有了知识可以更好地解决政治、宗教、伦理道德问题,西方史家称此为“基督教人文主义”(Christian Humanism)。
[390]在这篇演说里,他的一个主要论点是,人的最高幸福必须与道德相结合。不能脱离道德而言幸福。他采纳阿奎那斯的理论,提出人的头脑是智之宫,意志是道德之宫,意志受智的左右,也就是说,一个人做好事或坏事,这一道德问题,是决定于智(知识)的。另一方面,智也受意志左右。但弥尔顿把智放在意志之上,侧重智的重要,知识的重要。
[391]参看Cicero:De Oratore, I.viii,30-32等处。
[392]都指经院哲学。
[393]以上是“引子”(Exordium)。引子之后,弥尔顿立即向经院哲学进攻,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斯各特斯(Duns Scotus,1265? —1308? ),人称“诡博士”(Doctor Subtilis)。
[394]Trophonius,希腊传说中的巧匠,被大地吞没,人们常到他的地穴问卜,他们出来时,总是面色苍白而沮丧。人们常把面容忧郁严肃的人叫做从特罗丰纽斯地穴出来的人。
[395]拉什德尔(Hastings Rashdall)《中世纪欧洲大学》(1895)有一段写十六世纪牛津大学反对斯各特斯经院哲学的情况,可能也适用于十七世纪初弥尔顿所在的剑桥大学,其文如下:“十六世纪人文主义者及宗教改革家的主要攻击对象是斯各特斯及其变本加厉、更钻牛角尖的徒子徒孙。‘新学’所怒斥的目标是斯各特斯,如〔权臣〕托玛斯·克伦威尔派往〔牛津〕新学院去的调查员把斯各特斯的著作撕得稀烂,撒满庭院。群情反对的经院哲学很显然是针对这位‘诡博士’后期所引起的哲学论争。后期的经院哲学滥用分析法和三段论法,从哲学家自己头脑里制造出蛛网一般的思辨体系这种习气,毫无节制的技术枝节和无法理解的术语行话——这些便是一般人心目中的经院哲学特点。即使有些采取分别对待的批评家并不毫无保留地这样指摘斯各特斯本人的著作,但这种指摘完全适用于才能不及他的那些经院哲学家的著作,也就是所谓衰落时期的经院哲学。”见前引Camplete Prose Works,I.p.242注。这段叙述还只是反映了“新学”反对经院哲学的一般情况,不甚具体,而且似乎对斯各特斯的评价还有所保留。为了使我们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经院哲学到底怎样脱离实际、空洞无物、钻牛角尖、有百弊而无一利,我们不妨再引一段叙述,也许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心里的疑团。福勒(Benjamin Fuller):《哲学史》(1946)I. 411—412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对同一本质(essence)的个别‘缩简’(‘contraction')所作的区分不能简化为我们对形式与本质均不同的事物所作的区分。汤姆、狄克、哈利之彼此不同,不同于他们与一窝小猫之不同。他们三人之间之不同,又不同于吾人头脑中对汤姆与狄克的不同观念之间之不同。他们之间之不同,乃另一种的不同,建立在以下的事实之上,即某一形式之每一个别‘缩简’必然为此一个别。例如,汤姆不仅具有‘何性’(quidditas),‘何性’指明其为人,抑且有‘此性’(haecceitas),‘此性’指明其为汤姆。但‘此’按其本性而言,乃‘非彼’。因此,从逻辑而论,从形式而论,‘此’乃‘非彼’。汤姆,由于其为汤姆,按逻辑言之,即非狄克。简言之,汤姆与狄克之间的区别并非物质(matter)的区别(如亚里士多德与阿奎那斯所主张),亦非本质与性质(nature)之区别(如阿奎那斯所说之天使),亦非个别形式(individual forms)之区别(如普洛泰那斯[Plotinus]之说),亦非混杂的实体形式(substantial forms)(如哈勒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Hales]及邦那文图尔[Bonaventure]之说)。此乃由斯各特斯所创建的一种新区别——即任何‘此’与一切‘彼’之间的形式的以及逻辑必然的区别,换言之,即某一形式之任何一种个别‘缩简’与其他一切缩简之间之区别。”见上引书,同页。英语里有“劈头发”(hair-splitting)一词,这就是一例。全是术语名词和概念的游戏。
[396]指希腊神话里,大力神赫尔库列斯十二劳绩之一。俄吉阿斯王的牛圈养牛三千头,多年不清扫,赫尔库列斯引河水把它冲净。恩格斯论马丁·路德时也用了此典。“好说话”(facilis),不刁难。按尤诺素以嫉妒凶狠闻名,此处实是讽刺布置功课的教师。
[397]传说中的意大利初期的王,他的统治被称为“黄金时代”,“阴郁”云云,是由于在文艺作品中他常被描绘为衰老寡欢。
[398]希腊山名,传说为日神阿婆罗和文艺诸女神的福地。
[399]罗马神话,司五谷的女神,其女为冥神所掠,女神夜以继日四处搜寻。
[400]据二世纪希腊作家保萨尼阿斯(Pausanias)的《希腊导游》,俄克努斯为人勤奋,每有收入,都被其妻挥霍无余。在文艺作品中常被描写成搓草绳,绳一搓成就被驴吃掉,意为徒劳无功的工作。
[401]最简单的介绍见J.H.Hanford:A Milton Handbook,N.Y.,1946,p.226-227。
[402]诗人在《复乐园》卷四开头回顾撒旦引诱夏娃时说撒旦用“力求说服人的修辞,鼓其如簧之舌,征服了夏娃”。
[403]参看D' Ewes 一家兄弟二人1642年6月间往来的书信;Verney 一家父子之间的矛盾(时间1644)。见Polities,Religion and Literature in the 17th Century,ed.William Lamont and Sybil Oldfield, Dent, London, 1975。
[404]Denis Saurat:Milton Man and Thinker,Dent,1946,pp.41-42.
[405]E.M.W.Tillyard:Milton,London,1946,p.141.
[406]Grierson,p.160.;F.E.Hutchinson:Milton and the English Mind,1946.
[407]David Masson:Life of Milton,1859—1894.D.N.B.即据此。
[408]Christopher Hill:Milton and the English Revolution,Penguin,p.141.
[409]W. R. Parker(RES, July, 1945,参看Hutchinson, p. 58)认为此诗悼念的是玛丽,因为弥尔顿第二次结婚已全盲,无法“在天堂再度瞻视”她。Hutchinson也持此说,认为“圣徒”一词虽不适用于玛丽,但清教徒用此词甚滥,二说的说服力均不足。
[410]Legouis 评此诗:Ce n'est pas King qu'il faut y chercher, c'est Milton luimême。
[411]Without restraint。按摩西戒律(《旧约·利未记》十二章),妇人生子,要经过六十天的“洁净礼”,因而有的注家把这短语解为“解除了禁律”。也可以直截了当地解作复明以后能畅快地看到妻子。
[412]据希腊传说,菲莱王阿德梅图斯(Admetus)和阿尔塞斯蒂斯(Alcestis)结婚时,没有给神献礼,神要处死他,除非他的父、母或妻愿代他赴死。阿尔塞斯蒂斯同意代他死,但为尤比特之子大力神赫尔库列斯(Hercules)从地府救回。事见欧里庇德斯悲剧《阿尔塞斯蒂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勃朗宁(Robert Browning)在他的长诗《野石榴花》(Balaustion's Adventures,1871)里,也写了这段神话,一般认为是纪念他的十年前去世的妻子的。这里面有一段阿德梅图斯对妻子说的话,大意是他不愿妻子代他去死,愿意自己死去。他说:“还是我离去,你留下的好,你对我来说,就如精神之于肉体;让肉体消亡,不见踪影,以便你——充盈肉体的精神,能在我堕入黑暗的裂缝的上方,用你的火焰照亮一小会儿;此外,还要让人们记住,肉体与精神曾是一体,为了人,在人世起过作用。”把妻子“精神化”,可与此诗参照。
[413]我在另一文中曾指出,弥尔顿的天才表现在善于描写宏伟寥廓,不善于描写细节,这和他目力不佳有关。在这首悼亡诗里只有黑白二色。我们如查看弥尔顿诗歌词语索引,便会发现光明与黑暗两词最多,而颜色词,也许除绿色外,寥寥无几。有的颜色在他诗里根本不出现。又Leo Spitzer(见On Milton's Poetry,A Selection of Modern Studies, ed.Arnold Stein, Fawcett, 1970, p. 77)把这首诗的“上升运动”(crescendo)分为三个层次:一,把妻比作基督教以前的人物,如维吉尔史诗里的鬼魂一样,苍白而虚弱。二,把妻放进犹太教的传统,强调肉体的洁净。三,按基督教传统,妻在灵与肉两方面都纯净。这也不失为一种解释。但有鉴于第一行最后一字Saint的分量,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中心思想。把第一层次仅仅解释为古典文学中的苍白形象,并未捉住形象后面动人的精神。不过Spitzer把最后两句的突转——突然的对比,解释为巴罗克风格的“突然梦醒”(desengaño)手法,却点出了弥尔顿艺术的一个方面。
[414]莎士比亚也有marriage of true minds之说。
[415]《离婚之理论与训条》(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of Divorce)1644,Bk I.,chap.iv。
[416]Grierson p. 134.
[417]D. D. D.同上chap. iv。
[418]同上chap. vi。
[419]转引Roland M.Frye,见On Milton's Poetry,p.103。
[420]参看:Hugh Northcote:Christianity and Sex Problem,N.Y.,1923,pp.225-226.希伯来文ahabhah一词,既意为性爱,又意为神爱。
[421]自此以下两段英文为第二版补。
[422]哈代于1912—1913年间,写过一二十首悼亡短诗,主要是追忆共同日常生活,接近我国悼亡诗,虽也很感人,但与弥尔顿此诗,大异其趣。
[423]也有人解释为旧好、前妻,但仍意味着“失去的爱”。
[424]《秦风·黄鸟》乃妇人悼阵亡之夫。
[425]指妻亡周月祭,即诗中的“忽已一周”。潘岳悼亡诗也有,“亹亹期月周”。
[426]《晋书》:“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构愍怀之文,岳之辞也。谧二十四友,岳为其首,谧《晋书断限》亦岳之辞也。其母数诮之曰:‘尔当知足,而乾没不已乎?’而岳终不能改。”[按《晋书断限》为陆机文,见《陆机集》中华,181页。]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一)据此问道:“其为人何如也。”岳自以为宦途坎坷由于拙,葛立方又问道:若真知拙,不崇巧,则“岂肯遽下贾谧之拜哉”。又见元好问《论诗绝句》。
[427]《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一,152页。
[428]尤其第一首结尾“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希望自己能达观一些。殊不知庄子这个行动,历来认为是矫情。既是矫情,也就不是真情了。有人甚至说“庄子一生旷达,必是被老婆逼拶不过,方得脱然,不觉手舞足蹈”。参看钱锺书《管锥篇》三,1077页。明陆时雍《诗镜总论》也认为潘岳的诗很浅:“安仁病浮”,“潘岳浮词浪语,则令人厌,欲其入人也难哉”。这话也适用于他的悼亡诗。
[429]见《元白诗笺证稿》。
[430]〔第二版补〕金克木于此句有异议,谓诗的原则不仅为怨。
[431]Barbara Herrnstein Smith:Poetic Closure,Univ.of Chicago Press,1968,p.126.
[432]1655年他发表的修行手册即以此命名。
[433]卡伯利原是保王派,后又与议会有来往,泰勒书里的“尊贵的敌人”(noble enemy)大约指他。
[434]以上均见《献函》。
[435]《圣洁的生》第二章,第三节。
[436]Latitudinarian,Table Talk,Edinburgh,1905,p.92,n.
[437]Lucianos(125—180)希腊哲学家,以写讽刺对话录著称。此处引自他的《卡隆》(Charon,阴界的艄公,参看《埃涅阿斯纪》Ⅵ299)。
[438]《旧约·传道书》第一章。
[439]《伊利亚纪》6卷,146行。
[440]公元前六世纪希腊诗人Pindar的《皮提亚颂歌》(Pythian Ode)第八首95行。
[441]《新约·雅各书》第4章14节。
[442]Cassiopeia,希腊神话中的埃塞俄比亚王后,因夸耀自己的美貌,被罚成为星座,呈一妇人坐在椅上两手伸向上苍作祈祷状。Pelops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的肩被吃掉(后来又安上一个象牙假肩)。坐椅与肩部都谓不存在的事物。
[443]在据传是索伦(Solon,公元前七世纪)写的诗里,把人生七十岁分为十个阶段,后来又有人分为七个阶段,三世纪犹太教密西拿(Mishnah)法又分为十四个阶段。莎士比亚《皆大欢喜》2.7杰奎斯把人生分为七个阶段。
[444]Charnel house,指堆积掘墓人挖出的骷髅的场所。
[445]七八月间。
[446]Petronius系公元一世纪罗马作家,著有讽刺小说《萨蒂里康》(Satyricon)。
[447]Table Talk,1830.6.4.
[448]此书主张宗教容忍,实际是反对清教。
[449]《攻玉集》89页。
[450]《出埃及记》34章29至35节。按:摩西头上生角,是把希伯来词的“光”误译为“角”而引起的误解。因而米开朗琪罗画摩西像也有角。
[451]William Hazlitt: Lectures on the Dramatic Literature of the Age of Elizabeth,1820.以上两注参看L.P.Smith:The Golden Grove,OUP,pp.289n.,288。
[452]Claude Lorraine,十七世纪法国出生的风景画家。
[453]Matthew Arnold:Essays in Criticism,1875,3rd ed.p.71.
[454]关于英国巴罗克风格的最简明扼要的分析,可参看Odette de Mourgues:The European Backygroud to Baroque Sensibility,Pelican Guide 3。
[455]关于英国巴罗克风格的最简明扼要的分析,可参看Odette de Mourgues:The European Backgroud to Baroque Sensibility,Pelican Guide 3。
[456]四库全书列入子部小说家类的杂事之属。
[457]Wedgwood, p. 91.
[458]Commendatory Verse by S.Shephard to Table-Talk:“Thou living Library.”
[459]Dissertation on the Civil Government of Britain before the Norman Conquest,1615年在法兰克福出版,定名为Analecton Anglo-Britannicon,序撰于1607年,献给Sir Robert Cotton。
[460]弥尔顿在《论言论自由》和《离婚之理论与训条》引过塞尔登的话。
[461]据奥伯利《小传》,在“圣职人员大会”(Assembly of Divines)(塞尔登是唯一非圣职人员)“他就像扎进他们腰里的一根刺”,“驳得众人哑口无言,十分恼火”,“因为他精通希腊文和古代文物制度,能把他们统统压倒”。他总是说Scrutamini Scripturas[你们仔细看看经文],他总是用“上帝的话”,使清教徒狼狈不堪。
[462]他在国王与议会之间保持超然,在《国王》一条语录下有这样一段话:“王与议会难于调和。假设你我因为钱争吵起来,你说我欠你20镑,我说我只欠你10镑,也许第三者给了我20马克,我们就得以和解。不过假定我说我欠你20镑银子,你说我欠你20镑钻石,这个数目可不得了,我们不可能和解。国王和议会的情况就是这样。”他认为改变立场是可以理解的。在《换边》(Changing Sides)一条下记有戈林上校(Colonel Goring)倒戈,塞尔登说“他就像一个好磨坊主一样,不管风往哪边吹,他都知道怎么磨面”[指风动磨]。又说路德得势后,教皇打算收买他,他对教皇说,最初教皇若封他,他一定接受,如今他已成领袖,德国诸侯又奉承他,教皇的好意已来得太晚了。奥伯利记他临终时的情形,也颇能说明他的骑墙动摇的立身之道:“他临死的时候,牧师要进来为他释罪,霍布斯先生正好在场,说道:‘怎么,你一个像男子汉一样著书立说的人,现在竟像一个女流一样死去么?’就此没有让牧师进来。”
[463]C. D. Broad,转引自 Bush p. 234。
[464]Swift: The Tale of a Tub,第二节,把宗教比做穿衣:Is not religion a cloak? 《格利佛游记》也嘲笑宗教论争,都是从理性主义出发。
[465]见该剧五幕三场。塞尔登不仅与本·琼生有交往,而且为德瑞登(Michael Drayton, 1563—1631)描写英国风土的长诗Polyolbion的一部分作过注解。他也是勃朗的朋友。
[466]指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
[467]in love,一作in law,法律上,也通。
[468]The Bishops'Bible,1568年译成。
[469]参看Pope:Essay on Man:Epistle II;Swift:Letter to Pope,Sept.29,1725。
[470]参看丹比:《莎士比亚的自然观:〈李尔王〉研究》,见《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
[471]前引书,p. 95。
[472]《利维坦》第四十四章。
[473]Saintsbury:Introduction to Walton's Lives,World's Classics.
[474]请看下一章。
[475]Diary,1685.10.2.见OED“Primitive”, A.2。
[476]Walton:Life of Hooker,W.C.,p.183.
[477]作者在《致读者函》中说桑德逊“受到自称为‘上帝党’的那些人的迫害”。
[478]他写沃顿作为英国使者如何折冲樽俎,如何急人之所急,他不停留在抽象的赞美。他说:“因为这些事在读者看来可能显得一般化,我来举两个具体的例子。”W. C. p. 123。
[479]Attic prose,希腊罗马演说家的简洁典雅的风格。
[480]Wedgwood前引书。
[481]后为英王,称詹姆斯一世。
[482]Octavio Baldi.
[483]《邓约翰传》:that place from which they shall never return,与莎士比亚from whose bourne no traveller returns几乎一样。
[484]罗利(Sir Walter Raleigh)把死看作是一面镜子,他说:“只有死能骤然间使人认识自己。死拿一面镜子放在最美的美人眼前,让他们照见他们的丑陋和腐朽,并叫他们承认。”(引自O.L.Dick:Introduction to Aubrey's Brief Lives。)
[485]胡克仓促结婚,娶的妻子就像所罗门《箴言》(27.15)里说的悍妇,诟骂起来像“连连滴漏的屋子”,无休无止。
[486]〔第二版补〕按,法勒即菲腊(见前122页注[1]), Farrer是沃尔顿的拼法。
[487]参看《邓约翰的布道文》一章注。
[488]Angler双关语:钓鱼人;国教徒。Compleat也是双关语;全部钓鱼术,完美的国教徒。
[489]The Compleat Angler,Everyman's Library,p.142.
[490]同上p. 21。
[491]钓鱼人对他的徒弟猎人谈到一个法国作家谈吃青蛙,他说:“你要注意,他是法国人,我们英国人是不会相信他的。”
[492]在《邓约翰传》中有一段记邓在巴黎梦见妻子怀抱死婴,后来果然应验,沃尔顿解释为“灵魂相通”(sympathy of souls)。在《沃顿传》里也谈到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493]当然,十八世纪以后出现了以书信或日记为形式的文学作品,如理查生(Richardson)的《帕美拉》(Pamela)等,格罗斯密(Grossmith)的《小人物日记》(Diary of a Nobody, 1894)。
[494]Legouis, p. 680.
[495]Wedgwood, p. 105.即以日记(私人日记)这词而论(Diary, Day-book, Journal), OED最早例句是十六世纪末,但寥寥无几,十七世纪,尤其中后期,才大量出现。
[496]参看G.M.Trevelyan:English Social History,p.238-239。
[497]CHEL VIII. p. 259.
[498]Tyburn,伦敦处决盗贼的地方。
[499]指绞架。
[500]克伦威尔举行葬礼之日。
[501]又如:1658年9月3日:“首要叛逆,人称‘护国主,奥利佛·克伦威尔卒”;1658年10月22日,简单地记了克伦威尔葬礼,最后写道:“这是我所见最令人高兴的葬礼,无人啼哭,只有狗吠,兵士以粗野声音喝退吠犬,一路上兵士一面走,一面饮酒,吸淡巴菰。”
[502]在大学读书。
[503]指查理二世复辟后的加冕典礼。
[504]1660年底存款为500镑。
[505]指英荷战争、瘟疫、伦敦大火及其他事件。
[506]开始时(1660)他家只雇一女仆。
[507]指九月伦敦大火五日,一片废墟。
[508]据Braybrooke编订版,1825。
[509]查理二世弟,后为詹姆斯二世。
[510]此句原文十分草率,大意是在英国,一个人落入贼手犹可用钱买命,故身上应带些钱。
[511]国王近臣。
[512]参看马伏尔一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