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姓-余主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附近的人都知道我们余福里有个余主任。

    余福里从诞生之日起恐怕就是个终身制的平民小巷,至今没有出过一个正儿八经科级以上的官员。

    余主任的这个“主任”是他自个儿封的。

    余主任的父亲是个剃头匠,年轻时挑个一头热的担子走街串巷,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在这一带颇有名气,男女老少皆呼“余师傅”。

    余师傅年纪大了以后便不再往外跑,改为坐堂理发,这便有了余记剃头铺,随着历史的脚步后来又叫理发铺,进而理发室。

    历史再往前走,余师傅的理发室就被“革命”了,连人带家伙一起——用余师傅私下里的话来说——入了共产党的伙。

    那段时间,余福里人理发就不大方便了,本来饭前饭后阴雨下雪瞅个空档儿往余师傅椅子上一坐,说说笑笑就完成的事儿,如今却要准备个整块儿时间,跑到两条街外,作古正经当件事办才行了。

    历史再往前走,余师傅的理发室又回来了。不过余师傅却不大能干得了了,上了年纪,两条站了一辈子的腿僵硬僵硬的。

    余师傅便叫儿子接着干。

    儿子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子承父业干这两条腿支楞一天身子的事儿。

    余师傅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

    儿子的工厂半年没发工资了,没奈何,只好咬牙切齿一百个不情愿地拿起了父亲的推子。

    不管别的长不长,人的头发却是没商量地天天长,那时候“丑女发廊”还没开张,余福里的老人、孩子们和并不十分讲究的小伙子们每个月都要到余师傅的铺子里来一趟,因此余师傅一家一直不用发愁买米买菜的钱。

    后来余师傅作了古。

    忙完后事以后,余记理发室再也没有开张。

    那时候街上的各种发廊已经风起云涌。

    不几天,“余记理发室”几个字用油漆刷了,重新写上的是“电子游戏文化室”,余师傅的儿子给自己印了一份名片,头衔是“文化室主任”。

    有人说“该称经理。”

    余主任说:“如今经理遍天下,俗!”

    理发的镜子自然撤了,余主任另外买了一块哈哈镜放在门口一侧,来来往往的人谁都忍不住要站下来往里看看被变形了的自己,哈哈一笑。那把有点儿年头了的理发转椅摆在门口的另一侧,余主任自个儿松松地坐在上面,抽着烟,发发牌子,好一付悠闲样。

    电子游戏机的生意十分红火,晚上雪亮的灯光下人头攒动,节假日更是几乎暴棚。那收入比从早站到晚给人剃头丰厚多了。

    余主任很满意自己的选择。

    只是余福里的老人们觉得理发不方便了。他们不习惯上发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