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百姓-莫老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余福里最默默无闻的人是住在巷子尽头的莫老师。

    据说莫老师是广西人,和刘三姐同乡,或者说是和莫怀仁同乡。莫老师长得不像刘三姐,也不像莫怀仁,倒是有点儿像莫怀仁的帐房先生。

    莫老师是师范学院毕业分来的,在一家不出名的中学教数学,莫老师戴付镜片很厚的黑框眼镜,使他那本来就黑而瘦的脸越发显得黑而瘦。莫老师总是低头匆匆地进,匆匆地出,手上和袖子上总是有掸不掉的粉笔灰。

    莫老师很老实——自然也就很无能。那年余福里拆去半条街时,红线刚刚划到莫老师墙根,有好心人便对莫老师说:“你赶快找人活动活动,让红线往前挪半尺,你家就可以住新房了。”

    莫老师说;“我到哪里去找人?”好心人说:“找你的学生呀!”

    莫老师笑了:“中学生哪里帮得了这个忙?”

    好心人说:“你真笨,我是让你找他们的家长!”

    莫老师这才听明白,他摇摇手:“算了算了!”然后上他那冬凉夏暖的小阁楼看书去了。

    工程队开进来了,没想到其中一个头头正是莫老师当年的一个学生。学生很惊讶:“莫老师,你还在这里住呀?”

    莫老师却不大记得那个学生,好在那个学生也不在乎,说:“莫老师,你放心,我想办法让您住新房。”

    莫老师忙说:“别!别!就这样蛮好。”

    学生说:“这大厦一起来你这里就成了巷子底,进进出出都不方便,有什么好?”

    莫老师笑道;“这样清静,清静才好做学问。”

    学生无法,便利用职权叫人给莫老师砌了个小厨房,以报师恩。

    之后,莫老师在我们余福里更无声无息了,只是偶尔豁爷含混不清地喊:“莫老师——电话——”时,人们才想起巷子底住着他。这种有电话的时候也很少。

    终于有一天报纸上登出了莫老师的姓名,说是研究前苏联的一个什么斯基的函数取得重大突破,被评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专家。余福里人先还不知道报纸上登的那个莫老师就是我们这巷子底住的莫老师,后来管段户籍警来说起才知道。很多人便到莫老师家来祝贺,自然要问这问那,豁爷弄不清楚苏联人怎么一个“司机”还那么有能耐?大家便笑了一通。都说莫老师能当上这专家了不得,一定钱不少,一问,每个月才给五十块人民币,于是又纷纷说这专家也太便宜了。说莫老师你还不如搞家教,凭你这名气,一个月十个五十也不止,又有人说二十个五十也不止。不想后来便有家长领着孩子前来请教数学题,老街老邻的,莫老师也没法推,但辅导是辅导,钱是绝对不收的。当家长的不过意,便买饮料补品营养品,弄得莫老师屋里一下子像副食店,事情渐渐越传越开,领到莫老师家的不光有中学生,后来还有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也领来叫莫老师指点成才之路。莫老师无可奈何地苦笑着,应付着,实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有人使出主意说:“莫老师,你干脆明码实价办家教吧!保证比你做那个苏联人的题目实惠多了。”

    莫老师只能苦笑以对。

    不久,有一家私立中学校长来到余福里,说想和莫老师交个朋友,莫老师无法拒绝这种要求,于是校长便十分诚恳地请莫老师去参观他的学校,说一张一驰文武之道,就当散个步,并邀莫老师爱人同行。小车开到十分清静的郊外校址,莫老师不由动心地说了句:“这里真是做学问的好地方。”校长暗暗笑了,便请莫老师和他爱人走进一套三室两厅,看着莫老师的爱人说:“如果莫老师能屈尊来我这一亩三分地任教,这套房子就是你们的了。”莫老师愣住了。校长又对莫老师说:“您只教一个班的数学课,每周不超过十个课时。其余时间全部由您自己支配。”莫老师脱口道:“真的?”校长叫身边的秘书拿出一份协议,递给莫老师,笑道:“口说无凭。”

    莫老师那天回来得很晚,因为校长硬要他们吃了饭再走。等莫老师走到余福里巷子底时才发现家门口站着十几个等他辅导的孩子。

    孩子们走后莫老师的爱人说:“我看校长很诚心。”

    莫老师叹口气说:“我刚被评为专家……”

    莫老师爱人说:“什么破专家,不就五十块钱么!”

    莫老师火了:“那是钱的问题吗?”

    莫老师爱人不出声了。

    屋后传来嗵、嗵的巨大声响,一下一下像捶在人们心上。

    莫老师问:“这是干什么?”

    莫老师爱人说:“那是打桩机在打桩。大厦开工了。”

    在打桩机响到第十天的时候,莫老师在那份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不久,那家私立中学在报纸上打出整版广告,热烈祝贺莫老师突破世界级数学难题,并热烈祝贺莫老师加盟该校等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