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央情报局秘史-与沙漠枭雄的较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敌人的敌人是朋友

    从1980年9月22日开始,伊朗和伊拉克之间进行了一场长达8年的边境战争,这就是两伊战争,又称为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中,伊朗和伊拉克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美国却一边数着钞票,一边感叹着:终于在中东站稳脚跟了。

    两伊战争之前,伊朗和伊拉克这两个领土相邻的国家已经有上百年的恩怨纠葛了。它们都是亚洲西南部的国家,一个在东,一个在西,两国有1280千米长的国界线。在国界线的南段,有一条阿拉伯河,河东岸是伊朗最大的海港、著名的石油工业基地阿巴丹和商港霍拉姆沙赫尔;河西岸是伊拉克最大的港口城市巴士拉。

    两伊之间的争端,多是由于阿拉伯河,这条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汇合形成的河流,上游在伊拉克境内,向南流入波斯湾,既是伊拉克唯一的出海口,又是伊朗阿巴丹炼油厂的出海口。两伊战争的导火索,就是伊拉克试图独占阿拉伯河。

    当然,两伊之间也存在宗教斗争和民族矛盾。在宗教信仰上,伊朗和伊拉克都信仰伊斯兰教,而且,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什叶派,不同的是,伊朗的什叶派掌握国家政权,伊拉克则由逊尼派掌权。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试图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伊拉克当地的什叶派穆斯林对他推崇备至,霍梅尼还公开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这让萨达姆非常不爽。

    此外,霍梅尼和萨达姆也有个人恩怨。当年霍梅尼遭到驱逐,曾经流浪到伊拉克境内,萨达姆以“煽动伊拉克境内什叶派叛乱”的罪名将霍梅尼驱逐出境,迫使他辗转法国。霍梅尼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并发誓要复仇。此外,和霍梅尼相比,刚刚掌权的萨达姆渴望通过一场战争,获得海湾地区的霸主地位,从而主导中东的石油贸易。

    在民族问题上,伊朗的主要人口是波斯人,伊拉克的主要人口则是阿拉伯人,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过不少冲突,积累了不小的宿怨。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境内都有一个少数民族——库尔德族。伊朗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自治,伊拉克则支持伊朗境内的库尔德人反对当局。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首先挑起了战争,将飞机和导弹投送到了德黑兰等15个城市。首轮空袭过后,伊拉克于23日凌晨出动了地面部队,分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试图一鼓作气攻占德黑兰。开始时,主动进攻的伊拉克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伊朗的军队节节败退。到了10月底,伊朗抵挡住了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1982年3月,伊朗军队顺利转入反攻,6月29日,伊拉克军队退回到国内,两国边界又回到战前的状态。

    伊拉克挥兵入侵之前,中情局就预测到战争发生的可能,即使萨达姆不先发制人,霍梅尼也会选择进攻。不过,这时候的中情局并没打算插手其中。霍梅尼上台后,伊朗成为极端反美的国家,伊朗人质事件之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更是陷入了僵局。

    在伊拉克的历史上,历届总统都主张亲苏,将美国看作头号敌人,因此,美国只想着坐山观虎斗,看两伊之间上演一场好戏。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则瞬间分成了两个阵营,叙利亚、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支持伊朗,科威特、阿联酋、沙特等国则支持伊拉克。

    面对伊拉克的强势入侵,伊朗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都处在被动挨打的局面。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装备太过落后,导致战场上四处受困。伊朗得罪了美国,自然也不会得到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支持,当伊朗最需要外援的时候,苏联老大哥站了出来,通过叙利亚向霍梅尼提供了大量导弹和武器。

    与此同时,伊拉克使用的也是苏联提供的武器。一来是因为历届政权留下来的传统,二来是因为受到阿拉伯世界的影响,萨达姆主政伊拉克时,也从苏联进口武器,只有很少一部分来自中国、法国。两伊都使用苏联的武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价格便宜,简单实用。和美国那些高端的、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使用的先进武器相比,苏联的武器便宜又耐用,特别适合伊朗、伊拉克这种经济上不宽裕、军人文化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使用。

    有了苏联的军事支持,伊朗开始反击伊拉克。1982年7月,伊朗集结了10万人的军队,开进了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地区,经过两个月的拉锯战,伊朗军队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控制了伊拉克境内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10月,伊朗又出动了5万军队,攻入伊拉克北部的曼达利地区,直接威胁到巴格达。数次战役中,伊拉克只能以守为攻,勉强守住防线。

    面对这种局面,中情局必须有所行动了。美国本来打算打着中立的旗号,不倒向任何一边,可是,美国也不想让伊朗统治伊拉克,进而征服整个阿拉伯世界。那样的话,中东地区将不会再有美国的位置。

    面对伊朗将士兵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前线,沙特阿拉伯开始担忧起来。于是,沙特阿拉伯首脑一边和萨达姆会面,劝说他接受美国的帮助,一边向美国政府施压,要求里根政府援助伊拉克。中情局和五角大楼商量一番后认为,和让美国丧尽颜面的霍梅尼相比,萨达姆看起来好一些,于是,中情局局长威廉·凯西选择支持萨达姆一方。

    实际上,两伊战争并不是萨达姆第一次接触中情局,他们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8年,伊拉克军官卡塞姆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伊拉克王室。卡塞姆上台后,便开始倒向苏联,不仅从苏联购买大批军火,还安排反美党派进入政府部门。卡塞姆的政策让美国非常愤怒,杜勒斯甚至认为,伊拉克已经变成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于是,中情局资助了一个“六人暗杀班”,准备刺杀卡塞姆,时年仅有20岁的萨达姆·侯赛因便是其中之一。

    由于紧张和胆小,萨达姆和他的伙伴在刺杀行动中失败。后来,他逃到了叙利亚,辗转到了黎巴嫩和埃及。不过,卡塞姆终究没能躲过被暗杀的命运,1963年2月,卡塞姆被复兴社会党成员暗杀,很显然,这也是中情局策划的行动,甚至得到了肯尼迪的批准。政变结束后,复兴社会党掌权,由萨达姆的恩师贝克尔出任总统。1979年,贝克尔辞职,政权转移到萨达姆的手里。萨达姆之所以能够顺利地主政,和中情局的介入有很大关系。

    凯西选择支持伊拉克后,中情局和萨达姆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一开始,当中情局想要帮助伊拉克时,萨达姆粗暴地拒绝了。在战场上频频失利后,萨达姆决定接受中情局的“好意”。随后,中情局开始为萨达姆提供关于伊朗的情报,中情局有一个专门的情报小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将间谍飞机拍到的战情照片送给萨达姆,照片上伊朗军队调动情况一目了然。在中情局的计划中,还有60名国防情报局的官员秘密向伊拉克通报伊朗的军事部署、作战动向等情报,并帮助伊拉克制订空袭计划和评估轰炸效果。

    萨达姆深知中情局是这个世界上“像鬼一样的机构”,但是从来没有见识过它的真面目。当中情局的官员拿出来他们掌握的情报时,萨达姆傻眼了。中情局掌握的资料比伊拉克情报部门掌握的多十倍,伊朗军队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萨达姆不仅相信了这些看似文弱的中情局官员,甚至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按照中情局的安排,调整了军队和政府部门,将军事指挥权交到了真正懂军事的人手里。

    1984年4月,伊朗和伊拉克转入互攻互守的阶段,两伊战争进入消耗战状态。1988年,经过四年的僵持后,伊拉克的军队开始按照中情局提供的作战计划发动进攻。2月,在中情局的帮助下,萨达姆的军队破坏了伊朗阿佛半岛上的雷达,使得阿佛半岛的军队通讯失效了三天。这期间,伊拉克的军队发动了突然袭击,导致伊朗的军队损失惨重。7月,伊拉克已经收回了丢失的所有土地。

    当时,国防情报局和中情局的官员为了保证伊拉克不会输给伊朗,甚至默许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里根总统虽然表面上谴责,暗地里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相对美国利益来说,是否使用化学武器无足轻重,美国的目的是控制住富有石油资源的海湾地区。在两伊战争中的态度,也表现出美国政治“现实主义”的一面。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战争,198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立即停火。伊拉克第二天就接受了这一决议,停止袭击伊朗的海上目标以表诚意,伊朗在1988年才宣布接受第598号决议。不过,两国在后续的和平谈判中并没有达成共识。直到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伊朗终于逼迫伊拉克接受伊朗对阿拉伯河有一半的主权、伊拉克从伊朗领土撤军等和平条件。

    在历时八年的战争中,伊朗和伊拉克都损失惨重。伊朗伤亡和被俘108万人,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两国的军费开支近200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5400亿美元。对两国来说,庞大的军费开支严重拖累了经济发展,双方的综合国力也受到了很大影响。战争结束后,两国仍然处于敌对状态,直到伊拉克从伊朗撤军,两国才恢复外交关系。

    对于是否应该扶持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美国国内一直存在争论。按照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分析,萨达姆不过是众多独裁者之一,美国一旦帮其摆脱危机,他很可能会反咬一口,成为美国新的敌人。甚至有人推论,如果伊拉克交给萨达姆,必将变成顽固守旧的恐怖主义国家。可惜,这一意见并没有被白宫采纳,凯西也没有放在心上。他们根本不在乎未来的趋势,他们要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打败伊朗,阻止伊斯兰什叶派的扩张。

    多年后,萨达姆果真和他的“亲密战友”决裂,走向了美国的对立面。为此,中情局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人对这种局面已经习以为常了,中情局似乎永远在寻找听话的朋友用以对付强劲的对手,到头来发现,每一个强劲的对手都是他们自己培养起来的。不知道,中情局打算将这种模式延续到什么时候?

    伊朗门事件

    1986年11月2日,黎巴嫩《帆船》周刊披露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法兰秘密访问伊朗和偷运武器的消息。这一消息的曝光让美国和伊朗的政界人士颇为惊讶,也瞬间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

    时任伊朗外长的拉夫桑贾尼在11月4日证实了这一说法。他说,在两伊战争期间,麦克法兰的确到过伊朗,他是带着四位助手、持爱尔兰假护照、装扮成机组人员入境的。下了飞机,他就找到机场的官员说,他们是美国人,为伊朗领导人带来了里根总统的礼物。所谓的礼物,除了一本带有里根签名的《圣经》之外,还有一把手枪和一块做成钥匙形状的蛋糕。东西看似平淡无奇,却代表了深刻的含义,手枪意味着武器,钥匙形状的蛋糕则意味着美国想要打开伊朗的大门。

    麦克法兰的伊朗之行引起了伊朗高层的重视,当天夜里,伊朗就召开了领导人会议,在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讨论后,依然没有得出结果。最后,他们选择向霍梅尼请示,霍梅尼表示,不要理他们,也不接受他们的礼物,随后,麦克法兰五人被关在了饭店里,五天后被驱逐出境。

    《帆船》周刊的新闻瞬间搅动了西方媒体,一时间,美国的电视、电台、报刊、杂志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唯恐天下不乱的记者们纷纷活动起来,试图探听到更详细的内情。麦克法兰成为记者追踪的新闻人物,总统里根则陷入了政治危机,依循尼克松“水门事件”的传统,人们将这次危机称作“伊朗门事件”。

    伊朗门事件起源于两伊战争期间黎巴嫩的绑架事件。1984年到1985年,西方国家驻黎巴嫩的外交人员、记者、教师等纷纷被绑架,其中有七名美国公民,绑架他们的是黎巴嫩的民兵组织。为了解救人质,美国曾经试图通过叙利亚同民兵组织交涉,可是,他们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如美国帮助释放被关押在以色列、法国和科威特等地的黎巴嫩战俘。绑架者甚至扬言,如果美国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将逐个处决人质。1985年下半年,他们处决了中央情报局贝鲁特站站长巴克利。此时,美国已经不再寄希望于叙利亚,转而去试探伊朗方面的反应。

    根据中情局的了解,真正控制这个民兵组织的是伊斯兰的圣战者组织,于是,美国决定放下抵制伊朗的姿态,暗中试探伊朗的态度,通过伊朗解决人质问题。伊朗的反应并不符合美国的预期,霍梅尼不肯合作,在他眼里,美国从来都是魔鬼撒旦,是罪犯的领袖。

    此时,在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情况也不甚乐观。和伊拉克开战之后,由于霍梅尼奉行“不要西方,也不要东方”的外交政策,伊朗在战场上饱受设备落后、补给不足的折磨。伊朗的大部分武器都是来自过去美国的援助,自从美国对其实行军事制裁之后,损坏的武器常常因为缺少零件、弹药而丧失了功能,战争初期,伊朗军队根本无法抵挡伊拉克的进攻。

    与此同时,中情局局长凯西从以色列人那里获得消息,深陷战争困境的伊朗急需美式的飞机零件和反坦克、地对空导弹。如果能够向伊朗提供军火,或许可以促使黎巴嫩方面释放人质,同时,还能改善美伊关系,牵制萨达姆称霸海湾的野心。这个一举多得的计划很快得到了麦克法兰的支持,还被命名为“麦克法兰计划”,总统里根对此也非常清楚。在外交上,伊朗已经成为美国的敌人,国会明令禁止向其出售武器,于是,“麦克法兰计划”只能经由第三方国家偷偷地进行。

    1985年7月,伊朗驻欧洲的大使纷纷回国述职,准备接受霍梅尼的指导。见到霍梅尼后,他们却听到了一个令人惊骇的消息。霍梅尼表示,为了伊朗的利益,如果华盛顿改变政策,可以考虑和美国接触,前提是一定要保密。霍梅尼的决定让大使们非常吃惊,这个身体残弱的老人还是不断高喊“伊朗和美国不共戴天”的领袖吗?

    考虑到伊朗的声望和尊严,伊朗也想要通过第三方和美国联系,他们和美国一样,想到了以色列。以色列向来是亲美的国家,和伊朗从来不是一个阵营,霍梅尼将其视为永远的敌人。但在两伊战争中,出于遏制萨达姆政权的考虑,伊朗和以色列在私下里进行军火交易。8月,美国驻贝鲁特大使收到消息,伊朗政府内部有些人对美国感兴趣,同时,在海牙国际法庭和美国打官司的伊朗官员也表示,伊朗政府的部分领导人想要和美国谈判。

    经过以色列的牵线搭桥,9月,美国的“陶”式反坦克导弹、飞机零部件和弹药经由以色列人之手运抵德黑兰,不久后,美国人质本杰明·韦尔获释。美国人觉得这个计划可行,决定继续和以色列合作。此时,针对是否继续和伊朗交易的问题,华盛顿的官员们开始激烈地争吵。一方认为应当停止和伊朗交易,另一方则认为,出于现实的考虑,和伊朗打交道也无可厚非,双方僵持不下。最后,“麦克法兰计划”暂停,美伊关系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所以说,人质的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除了和伊朗秘密交易之外,那些持敌对态度的人也没有想出更好的方法。于是,交易继续,截至伊朗门事件曝光前,美国向伊朗出售了200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235枚“隼”式防空导弹及其零部件,以此换回了三名人质。在对伊朗出售军火的同时,中情局从中收到了一些回扣,用以支持尼加拉瓜的反政府行动。由于美国国会在1982年至1985年期间制定了由里根总统签署通过了一系列禁止向尼加拉瓜反政府军提供军事援助的法案,在法律上,对尼加拉瓜反政府组织的支持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

    即使从政治上考虑,以军火换人质这样的人权措施也不具有说服力。难道,里根政府真的如此大慈大悲,宁愿冒着被法律惩罚的风险,冒着被国会弹劾的风险,来实践美国人的人权思想吗?按照军火销售的数量,平均出售700枚导弹才能换回一个人质,这样的交易真的有人做吗?或者说,参与这项交易的人真的是出于这样简单的目的吗?

    在美国知识界,人们习惯讽刺里根总统头脑简单,智商低,根本没有战略头脑,事实证明,他比谁都精明着呢!作为里根政府第三任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麦克法兰,从他上任那天起,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为修复美伊关系,将昔日的小兄弟拉回自己的阵营,牵制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胡作非为。

    伊朗陷入两伊战争后,虽然美国表明态度支持萨达姆,却也不想让他一家独大,称霸海湾地区。当麦克法兰得知伊朗陷入购买武器的困境时,他想要通过军火交易,重新拉拢伊朗,这一想法得到了里根总统的批准。至于那几个被俘的人质,算是打开僵持局面的借口,也算是“买一送一”的赠品。

    “麦克法兰计划”不仅违反美国的外交政策,也违反国会制定的《武器出口管制法》,不过,里根聪明地打了一个法律的擦边球,使得国会调查时难以追究他的责任。根据1947年《国家安全法》附加的秘密条款的规定,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总统有权先斩后奏,秘密批准对外军售,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向国会通报即可。可是,这个合适的时间到底是多久,一个月,半年还是一年?条文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于是,里根在长达16个月的时间里,没有向国会吐露半个字。

    伊朗门事件曝光后,美国参议院、众议院成立了两个特别调查委员,全权调查国家安全委员会违反国会禁令,对伊朗销售武器以及中情局将部分所得款项用于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军一事。法律调查的同时,批评者则要求里根总统站出来,向美国人民澄清事情真相。1986年11月13日晚,里根通过电视广播首次承认,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美国和伊朗之间的确有秘密接触,麦克法兰秘密访问伊朗一事也是事实。里根解释说,政府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要结束两伊战争、恢复和伊朗的关系以及解救被扣押在黎巴嫩的美国人质。

    至于为什么中情局会挪用军售款项,干涉尼加拉瓜的内政,挑动内战,里根和民主党则持完全不同的看法。民主党认为,尼加拉瓜是一个人口只有300万的中美洲小国,国内的反政府军也是一帮乌合之众。可是,中情局并没有就此放松警惕,作为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政权,尼加拉瓜既是一个强硬的反美政权,还是一个散播共产主义革命思想的敌人。里根坚信,为了遏制苏联,美国绝对不能任尼加拉瓜为所欲为。因此,支持尼加拉瓜反政府军的行为也变得无可厚非。

    显然,里根的辩解并没有将他从嘈杂的指责声中解救出来,国会两院不断举行听证会调查,民主党更是穷追不舍,一定要将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调查中,许多参与者援引宪法第五修正案,拒绝回答问题,而一些重要的文件已经被销毁,中情局局长凯西的去世也影响了进一步的调查工作。最后,全程参与伊朗门事件的政治军事处副处长诺思中校和他的顶头上司波因德克斯特将军成为重点调查对象。

    诺思亲自参加了美国和伊朗的所有交易,包括寻找中间商,将所得款存入瑞士银行等,甚至给尼加拉瓜的反政府军空投补给也是他指挥的。然而,一个小小的中校怎么可能独自制造这么重大的国际事件呢?在所有行动中,他完全是听命于麦克法兰和波因德克斯特将军。在国会的听证会上,波因德克斯特将军表现出了强硬的态度,将所有的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将里根总统摘了出去。

    1989年3月,独立检察官沃尔什对诺思正式提起公诉,指控他犯有篡改、转移、销毁机密文件,妨碍国会调查等12项罪名,在联邦地区法院的判决中,诺思因犯有阻挠国会调查、擅自销毁文件等3项罪名(其他罪名被判无罪),被判3年有期徒刑,诺思上诉到联邦上诉法院后,被判处无罪。

    7月,检察官沃尔什又对波因德克斯特将军提起公诉,波因德克斯特当庭改口供,称里根完全了解挪动军售款项一事。于是,法官找到已退休的里根作证。在用作证据的录像带里,里根表现出老年痴呆症的症状,说话颠三倒四,答非所问。考虑到波因德克斯特将军可能是代人受过,虽然陪审团一致认为他有罪,法官最后只判处他六个月的有期徒刑。后来,联邦上诉法院推翻了联邦地区法院做出的有罪裁定,一个惊天大案,最后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落幕了。

    从栋梁变成恶魔

    2006年12月30日,萨达姆被处以绞刑。这位双手沾满伊拉克人鲜血的独裁者临死之前,还在高声呼喊“伊拉克人万岁”,可是,他的伊拉克人民早已将他抛弃了。随后,伊拉克境内所有萨达姆的肖像被砸烂、推翻,就像他的统治时代一样,一夜之间从人们生活中彻底消失。20年前,萨达姆还是美国的盟友,在两伊战争中甚至成为美国重点援助的对象,20年后,他被美国人送上绞刑架,成为又一个国际政治斗争的殉葬品。

    最开始,伊拉克特别法庭针对萨达姆的指控多达500项,为了节省审判时间,法庭审判时只对其中“证据充分”的12项罪名提起公诉。在所有罪状中,最严重的是1988年屠杀库尔德人的反人类罪和1991年入侵科威特的战争罪,至于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的理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勾结基地组织却不在起诉罪名之列。

    为了理清历史,让我们先回到萨达姆主政伊拉克的时代。20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结束,在战争中占据优势的萨达姆顿时自我感觉良好,有了美国的支持,西方世界也纷纷和伊拉克交好,甚至有人称赞萨达姆为“中东栋梁”。美国和欧洲纷纷和伊拉克建立外交关系,美国的州议员甚至亲自前往伊拉克拜访萨达姆,伊拉克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提升。

    刚刚经历战争的消耗让伊拉克的经济受到了重创,为了购置军需品,伊拉克欠周边国家许多债务,其中欠科威特的债务达到140亿美元。此时,萨达姆希望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这样一来,伊拉克可以还清债务,也可以轻松应对国内的经济困境。此时,科威特偏偏逆着萨达姆的意愿行事——提高了石油产量,造成国际油价的下降。科威特的举动让原本就有深仇大恨的两国一下子陷入了外交困境。

    另外,两伊战争使得伊拉克在波斯湾的所有港口设施遭到了破坏,伊拉克的石油输出能力随之下降。因此,伊拉克需要在离战场较远的地方建立海港,恰好科威特符合这个条件,而且科威特有着大量的石油资源,还是中东地区重要的港口国家。因此,处在波斯湾一角的科威特就成了萨达姆的新目标。

    1990年8月2日,萨达姆以“科威特是伊拉克的一个省”为理由,将伊拉克的3350辆坦克,几十架军用直升机和5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开进了科威特,在不到10个小时的时间里,伊拉克军队占领了科威特城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埃米尔的王宫。很快,伊拉克在科威特建立了一个“新政府”,伊拉克军队则在科威特大肆抢劫医用和食物储藏,还关押了上千名平民,控制了当地的媒体,连西方国家在科威特的访问者也成了萨达姆的俘虏。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成为二战之后第一个主权国家全面侵略另一个主权国家的战争,伊拉克受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开始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1991年1月17日,在伊拉克拒不执行安理会第678号决议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组建的联合部队发起了“沙漠风暴”行动,开始空袭伊拉克,海湾战争由此爆发。经过42天的空袭和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边境地带历时100小时的陆地战,联合部队重创伊拉克的军队,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萨达姆接受了联合国的决议,同意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的落败,让萨达姆在国内的影响力开始下降,虽然他在1995年总统选举中再次当选,他在国内的残酷统治却开始逐渐曝光,这些事件后来成为美国人对他“人道主义”审判的把柄。海湾战争后,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地位变得更高,军事力量更强,这些客观条件为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埋下了伏笔。

    海湾战争后,伊拉克和美国开始交恶,不过,美国只是对它进行经济制裁,并没有打算让萨达姆的政权垮台。美国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平衡中东力量的考虑,在东边的伊朗始终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强硬的萨达姆政权正好是牵制伊朗的关键;另一方面,如果萨达姆政权瞬间倒塌,伊拉克国内必然会陷入混乱,这将会影响美国悉心营造的“和平中东”的局面。可惜,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对伊拉克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怒不可遏的小布什总统将支援恐怖分子的政权形容为邪恶轴心国,伊拉克则成为三大邪恶轴心国之一。

    2003年,美国以伊拉克同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有勾结和伊拉克境内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和英国、澳大利亚、波兰四国政府组成联合部队,正式向伊拉克宣战。战争持续了7年多,美国既没有找到萨达姆与拉登的实质性关系的证据,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也被无限期中止。当萨达姆被中情局逮捕,最终坐上审判法庭时,美国对之前的控诉——“和基地组织有联系”和“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连提都没敢提。

    事实没有按预想发展,美国在伊拉克没有找到萨达姆企图威胁美国安全的证据,不过,这不会影响美国扳倒萨达姆政权的决心。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美国想要拔掉这个眼中钉,情报部门总是能找到证据和证人的,更何况,萨达姆并不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主儿,单单在库尔德人这一个问题上的罪行,就足够判处他死刑了。

    说起来,库尔德人的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而且,并不是伊拉克一国的问题。在西亚,库尔德人是一个人口仅次于阿拉伯、突厥和波斯民族的第四大民族,由于他们散布在伊拉克、伊朗、土耳其、叙利亚等多个国家,因此,尽管库尔德人人数众多,却始终无法建立自己的国家。分散各地的库尔德人一直有独立的要求,却始终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解决。于是,在二战后的中东政治斗争中,库尔德人就成为了各国争相利用的工具。

    萨达姆统治伊拉克时期,对库尔德人的政策还算友善,在1970年,萨达姆还主张和库尔德人谈判,同意他们自治。萨达姆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分子,他甚至用一个基督徒来做自己的副总理。和民族、教派上的分类相比,萨达姆更喜欢用“伊拉克人”来界定他的子民。

    两伊战争前夕,伊朗和美国就曾挑拨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让他们提出自主管理伊拉克北部油田的要求,甚至对外宣布,自治之后,油田的开发权要交给美国人。对于主张石油产业国有化的萨达姆来说,这样的要求无异于对他的直接侵犯。为了这个问题,伊拉克政府和库尔德人进行过几次区域性的战争。萨达姆和霍梅尼翻脸后,伊拉克的军队进入伊朗境内和敌军交战,伊朗则开始支持伊拉克的库尔德人,让他们在萨达姆的后方捣乱。为此,萨达姆将库尔德人看作国内的敌人,对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进行残酷的镇压。

    1987年到1988年,萨达姆下令实施安法尔行动,对库尔德人进行种族灭绝计划。两年间,有5~10万库尔德人或被迫害致死,或被当场处决。据库尔德人统计,在安法尔计划实施期间,2000个库尔德村庄被夷为平地,无数年轻人失踪,数万人被赶出家园。更令人震惊的是,1988年,因为怀疑库尔德人城镇哈莱卜杰支持伊朗,萨达姆甚至下令让伊拉克军队使用违禁的芥子气和神经毒气袭击哈莱卜杰的平民,结果造成大约5000名库尔德人死亡。

    在安法尔计划中,伊拉克军队对库尔德人发动了至少40次毒气攻击,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库尔德人消失。除此之外,伊拉克军队还用夜间突袭的方式,将男人、男童处决,剩下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则被关押起来,或者驱逐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伊拉克军队所到之处,库尔德人的村庄通通被摧毁,房子、学校、商店、清真寺,无一例外。

    对萨达姆屠杀库尔德人的事件,美国并不是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他们还间接参与了这些行动。为了支持伊拉克战胜伊朗,美国将大量的武器和武器技术输送到伊拉克,其中就包括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1985年,美国曾经给伊拉克的科学家提供了20多个病毒和细菌样本——其中包括鼠疫、波特淋菌、炭疽热以及其他致病性病毒和细菌。

    此外,美国还援助萨达姆建立了一个化学武器工厂,后来被联合国认定为“需要拆除的工厂”。战时,一位美国国防情报局的官员曾经到过伊拉克战场,在那里,他看到了因为施放化学武器被封锁的区域,也看到了伊拉克士兵为了防御毒气而注射药剂,不过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确保他们的胜利”。

    在所有的化学武器中,最具有攻击力的莫过于芥子气、沙林、塔崩和维埃克斯等神经毒气。这些气体混合起来会对人的眼睛和呼吸道造成伤害,即使幸存下来,肺部也会受损,有的人还会失明。由于化学物质会污染水源和食物,在库尔德人生活的地区,人们罹患癌症、呼吸系统疾病的概率大幅增加,女人容易流产或者不孕,儿童则容易长成畸形。

    这一切,都被向来主张“人道主义”的美国看在眼里。战时,伊拉克和美国分享所有的情报信息和作战计划,使用化学武器的安排虽然没有明确提及,但是里根政府深知这一点,里根从来没有鼓励过萨达姆的这种行为,不过,他也没有提出异议。令萨达姆没有想到的是,他在美国人眼皮底下的行动最后却成为美国人指控自己屠杀本国人民的滔天罪行,而美国那么急切地审判和处死萨达姆,有人怀疑这正是为了掩盖美国在两伊战争期间向伊拉克提供毒气的事实!

    CIA成了“替罪羊”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分子的袭击,两架民航飞机被当作炸弹撞上了纽约世贸中心的双子大楼,另一架飞机撞毁了华盛顿五角大楼的一角,这一系列的撞击造成3000多人的死亡,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美国人看来,这一伤害比二战期间珍珠港被袭还要厉害,恐怖袭击不仅在财产和生命上造成损失,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自信心。从独立战争之后,除了日本偷袭珍珠港,还没有哪个组织或个人敢在美国领土上如此嚣张。

    9·11事件之后,美国军队开始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进攻,小布什总统也将矛头指向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将伊拉克和朝鲜、伊朗绑在一起,称这三个国家为邪恶轴心国。后来,小布什已经不仅限于指责萨达姆是“邪恶的人”,更是直言要推翻萨达姆政权,给伊拉克来个改朝换代。于是,在国防部长拉姆斯·费尔德的建议下,小布什开始向海湾地区调遣军队,一时间,海湾地区阴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9·11事件的直接后果,就是使萨达姆一夜之间成为美国的头号敌人。

    小布什政府为什么一下子对萨达姆发狠起来,仿佛非要置他于死地不可?难道他忘了,在两伊战争中,美国曾经是伊拉克的亲密伙伴?当小布什口口声声指责萨达姆正在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难道又忘了,是老布什政府将生化武器卖给伊拉克的?只能说,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海湾战争之后,萨达姆将美国看作是大骗子、阴谋家,觉得自己受到了美国的愚弄,加之伊拉克国内由富足变得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困苦,国家不得不以石油换取食物,这让萨达姆咽不下心中的怨气。即使面对美国的威胁,他依然表现出一副强硬的态度,继续海湾战争前“让美国兵血流成河”的言论,甚至说,如果美国入侵伊拉克,伊拉克人民将砍掉侵略者的脑袋!

    在美国正式发动战争之前,中情局曾经着手暗杀萨达姆,甚至准备以2500万美元悬赏萨达姆的人头。可是,暗杀萨达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并不是只有美国想要他的命,以色列的摩萨德曾多次计划暗杀他,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平日里,萨达姆行踪诡异,深居简出,除了身边的几个亲信,没有人知道他下个小时要去哪里,一些公开场合,他都是让替身代劳,摩萨德就曾杀死了萨达姆的替身。

    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就想杀死萨达姆,并且派轰炸机去轰炸萨达姆的住所和指挥所,结果都未能成功。并不是因为美国的炸弹威力不足,而是因为萨达姆的住处实在太过结实,仅混凝土的厚度就达到了五米,一般炸弹根本无法击穿。

    在小布什对萨达姆下最后通牒之前,在伊拉克负责中情局行动的鲁埃达曾经向小布什建议,如果暗杀萨达姆,可以避免战争,也可以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鲁埃达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掌握了萨达姆的藏身地点——巴格达附近的达拉农场。他的设想是,在日出之前轰炸达拉农场,如果萨达姆被炸死,伊拉克战争就可以避免。小布什同意了鲁埃达的方案。

    经过仔细的勘测地形和战术布置,两个月后,中情局对达拉农场进行了轰炸。附近区域所有的藏身地都被摧毁,鲁埃达还亲自查看了爆炸造成的巨大弹坑。结果,除了将地下掩体摧毁之外,萨达姆毫发无损。萨达姆被逮捕后曾坦言,他的确到过达拉农场,在导弹轰炸之前,他已经逃跑了。

    既然刺杀不成,美国只能选择战争的方式除掉萨达姆。经过长期的准备后,2003年,小布什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下令出兵伊拉克。联合部队仅用了三个星期,就顺利进入巴格达市区,伊拉克官员突然消失,大批伊拉克军队投降。美军在伊拉克战场上取得胜利。

    在美国国内,针对这场战争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争议。从一开始,民主党和一些反战人士就对小布什的理由表示怀疑,不过,小布什政府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台阶:白宫之所以会做出开战的决策,依赖的是来自中情局的情报。有了这一说法,即使最后攻打伊拉克被证明是一场非正义战争,白宫也可以将所有责任推给中情局,事实上,白宫真的是这么做的。

    早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中情局的声望就因为9·11事件而大大受损,时任中情局局长的乔治·特内特的个人声誉也受到了牵连。特内特出生于工人家庭,父母是来自希腊的移民。工作中,特内特一直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习惯,吃饭也选在办公室附近的自助餐厅。在克林顿政府时期,特内特被任命为中情局局长,他的工作能力也受到普遍认可。小布什上台后,特内特继续留任,成为总统变更后少有的两届连任的官员。

    由于没有及时地预知恐怖袭击的发生,一时间,舆论矛头全部指向了中情局,特内特被内外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舆论指责特内特玩忽职守,正是因为中情局没能妥善处理情报,才给美国带来了这么大的伤痛。参众两院在9·11事件之后成立的特别调查委员会指出,中情局在9·11事件上表现失职,局长特内特应该对此负责。若不是小布什总统力保特内特,他的局长生涯可能早就结束了。

    在中情局历史上,还没有哪位局长和总统的关系像特内特和小布什一样密切。每天早上,特内特都会前往白宫,向小布什做简报,除了小布什之外,还有副总统切尼和国家安全顾问们。在特内特之后,才轮到联邦调查局局长汇报。在特内特最艰难的时刻,小布什站出来替他说话,赞扬特内特的工作非常出色。因为总统的撑腰,特内特的局长职位得以保留到伊战之后。

    美军进入伊拉克后,马上成立了核查小组,在伊拉克境内寻找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结果他们没有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反而找到了萨达姆早在1991年已经将这类武器销毁的证人和证据。作为美军赫然出兵的强大理由,最后却让美国难以自圆其说,当白宫使用最后一招杀手锏,将贸然出兵的责任归罪于有关伊拉克的情报有误时,特内特的日子就难过了。

    为了更全面地掌控伊拉克的情况,自从美军占领巴格达后,中情局的大批特工就进入了伊拉克,主要在巴格达及巴士拉、摩苏尔和一些重要地区活动。这个安排的目的是力图在最短时间里在伊拉克建立起中情局的情报网,搜集伊拉克抵抗力量的情报,帮助追捕前政权高官,同时负责培训伊拉克情报人员。短期内,伊拉克就成为中情局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情报站之一,和越战时西贡的情报站规模相似。

    可是,中情局的工作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中情局对外宣称,许多特工争相前往伊拉克,事实却正好相反。许多外派人员提出要求,在伊拉克的工作最长不能超过三个月,这对于情报工作有百害而无一利。一般情况下,到达一个新的地方,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熟悉环境,这样一来,中情局的特工刚刚熟悉了当地的情况,就换了一批新人继续工作,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也要重新建立。

    由于需要大量的人手,中情局只能将一些不懂得培训,也不会说阿拉伯语的新手派到伊拉克,这就导致中情局在伊拉克的情报网络虽然庞大,人数很多,高手却寥寥无几,情报工作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另外,在一个连个人安全都无法保证的环境下工作,即使是中情局特工,也会心生胆惊,很少有人以身犯险。如果非要到危险的地方去打探情报,特工们也要乘坐军车或者由士兵保护。这么明目张胆地搜集情报,效果怎么会好呢?

    面对越来越多的批评声,特内特最终做出了辞职的决定。在总统大选来临之际,特内特的辞职更像是为布什尽了一份义务,虽然特内特在辞职信上说,由于太久没有陪伴家人,辞职纯粹出于个人原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特内特因为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情报失误而不得不辞职,实际上,小布什政府也需要一个这样的人来做替罪羊。特内特辞职后,小布什为他颁发了自由勋章,他面对外界所有的指责声保持沉默,拒不解释他在伊战前情报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

    2007年,特内特在他的《风暴中心:我的中情局生涯》一书中说,小布什政府在没有经过严肃讨论的情况下发动了伊拉克战争,甚至都没有商议过除了入侵之外的其他遏制方法。他愿意为有关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失误负责,但是对自己成为白宫的替罪羊非常不满。特内特的言论,再次证明舆论对白宫拿情报部门当挡箭牌的猜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