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史话-崇祖敬宗、世代传承——祖先崇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以家庭为本位的中国社会来说,“敬天法祖”观念早已为广大普通民众所接受,甚至衍变为极为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正是由于中国民众将个体生命看做家庭与家族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祖先崇拜成为了中国民间信仰独具特色的精神内核。在浓厚的亲情氛围中,普通民众将孝、悌等伦理规范与对祖先的祭祀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比较严密的信仰体系。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祖先虽然已经故去,但是仍然左右着他们的命运。由于社会关系的纵向传递和横向组合,中国民众的祖先崇拜也出现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的崇拜以及对行业祖师的尊崇等方面。

    1 报本还根——始祖崇拜

    报本还根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民众。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他们开始不停地探寻和祭拜创造自身的始祖,不停地重复着与祖辈、父辈并无二致的行为。然而,并不是所有逝去的祖先都可以享受始祖神般的祭祀和崇拜。只有那些具有创世之功的古代英雄豪杰才有资格作为全民族共同祖先进入民众的信仰系统,接受后辈子孙的共同奉祀。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才智超群的人物无不被赋予某种神力,成为神奇动人的故事、传说之主角,并在民众中代代相传,终于成为广大普通民众虔诚祭拜的神灵。

    盘古神,又称盘古三郎神,是神话传说中开天辟地的英雄。相传远古时期,天地混沌得犹如鸡蛋一般。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终于醒来,凭借自己的神力将天地开辟出来。其中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雄伟的山脉;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他死后的精灵魂魄则变成了人类。因此,各地普通民众认为盘古是“天地万物之祖”,纷纷建立盘古庙、盘古祠。在广陵地区,甚至还出现了盘古冢。在河北省青县既有盘古庙、盘古广场,更有以盘古为依托而形成的“梨花节”活动。在一些地区流传的神话传说中,盘古还经历了由兽到人的变化过程。相传有一位老妇人患了十分严重的耳病,医生为她医治的时候,从耳朵里面取出了一条金虫,后变为名犬盘瓠。当时戎吴作乱,盘古取戎吴将军的首级,献于帝喾,自己于是也就变成了兽首人身的形象。他娶了帝喾之女,生养了六男六女。

    伏羲,被民众普遍称作“人祖”,也是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神之一。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伏羲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首先,他是一位生产能手、发明家。他不仅教会人们结网捕鱼,还是取火和熟食的发明者。其次,他还是远古时期重要的部落首领。据《汉书》记载,伏羲“继天而王,为民众先”。再次,伏羲身上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是人与神交往的媒介。他除能通神、请神外,还可以从事占卜等活动。

    在河南南阳出土的汉墓石刻画像,以及四川、山东等地出土的汉代石棺画像都证实了中国民众有把伏羲尊为始祖神的习惯。他们对伏羲的祭祀一直延续至今。在中国,现有规模较大的伏羲庙三处、伏羲台一处,分别位于河南淮阳、甘肃天水和河北新乐。其中以河南淮阳的太昊陵规模最为宏大。它始建于春秋,完善于盛唐,增制于明清。每逢初春时节,周围五省数百县市民众云集进香,日均20万人,历时一个月。此外,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当地均举办规模盛大的庙会。据考证,河南淮阳伏羲庙会是中国现今规模最大的民间庙会之一。在庙会上,人们尊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并虔诚叩拜。进香者要带来一把家乡的泥土洒在伏羲陵前,祈求祖宗保佑香火不断、子孙兴旺。除此之外,一些庙会的参与者还制作了大量的神偶——人祖,供人们购买。人们认为若将这种人祖赠予儿童和亲友,可以使其消灾祛病,吉祥平安。

    在陕西临潼骊山,未曾生育的妇女在祭祀伏羲的时候往往还带着床单,怀揣一个布娃娃,上山祈求人祖保佑,孕育新生命。祈祷之后,她们不是立即回家就寝而是夜宿林中。附近村庄的男子晚饭之后也上山,遇到合适的夜宿女性即行同居。此外,当地人还跳一种名为“担花篮”的舞蹈。跳舞者必须极力使身后的纱布飘带彼此缠绕,模仿伏羲与女娲交媾的情形。

    炎帝又称赤帝、烈山氏,约4000多年前生于姜水沿岸,是神农氏的部族首领。在统治期间,他与黄帝结盟,逐渐形成、壮大了华夏民族,为华夏子孙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发明农业、商业、纺织业,制作乐器、弓箭等。古往今来,炎帝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景仰。炎帝陵和炎帝庙位于今湖南省株洲市,其历经数代,依然香火不断。此外,山西上党地区的炎帝信仰传播得也相当广泛,主要集中在羊头山和百谷山一带。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流传开来的《排神簿》,其中就屡次出现炎帝的神位。

    黄帝又称有熊氏、轩辕氏,是神话传说中华夏族的部落首领。他姓姬,是炎黄部落联盟的组织者。他一生中曾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如败炎帝、战蚩尤等,终于被推举为炎黄部落首领。此外,在民间传说中,黄帝还是宫室、蚕丝、医药、历法、音律等的发明者,或作出重要贡献者。因此,后人使其成为黄帝部落首领和神灵的双重象征。此后,黄帝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民众对黄帝的信仰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一是祖先崇拜。黄帝既唤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发展历史的集体记忆,又承载了中国人对祖先生养教化恩情的感怀。二是英雄崇拜。作为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黄帝的伟大在于建立了赫赫战功,表现出超凡的领导才能。此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帝的子孙同样英雄辈出。正因为如此,炎黄子孙对黄帝所创立的丰功伟绩格外骄傲和自豪。三是圣人崇拜。随着儒家思想向各阶层的广泛扩张,人们同样在黄帝的身上找寻到很多超越时空的闪光之处。因为,黄帝具人德,行教化,沟通天地人事,他的统治似乎正是儒者心目中完美政治的体现。这使得黄帝又多了一些圣人的光芒。

    黄帝备受推崇,代享厚祀。黄帝祭拜不仅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在古代,黄帝信仰经历了由官方而民间的发展过程,至今仍然是官民同祭。一般来说,中国黄帝祭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尽管当时黄帝仅是四位天帝之一,但是统治者已经按照时序对其进行隆重的祭祀。黄帝祭祀的规格较高,祭祀音乐选用的是皇帝祭祀先祖的大乐。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帝祭祀仍然属于君主祭天的范畴,祭祀礼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例如祭祀时,全国上下都要斋戒。唐朝以后,官方在长安附近为黄帝等始祖设五帝庙的同时,民间也广设黄帝祠、黄帝庙。宋元以后,黄帝祭祀的规格进一步提高。明清时期,皇帝要定期赴黄帝陵祭祀。在民间,黄帝陵、黄帝庙的香火也持续不断。

    近代以来,中国处于几千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中国民众对黄帝的崇拜具有了新的时代特点。人们将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虔诚祭拜,借以增强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信心。在抗战前夕,为唤起普通民众的爱国情操,国民政府也曾于1935年组织了大规模祭祀黄帝的活动。1937年,国共合作联合抗日以后,国共两党代表也曾共祭黄帝,以彰显全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抗战胜利之后,国民政府要员也曾多次赴黄帝陵祭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众对黄帝的祭祀规模进一步扩大,逐渐形成清明节公祭、重阳节民祭的传统。其祭祀礼仪也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祭祀的仪程是:全体肃立;主祭人、陪祭人就位;奏古乐;敬献花圈、花篮;行三鞠躬礼;恭读祭文;讲话;鸣放鞭炮,绕陵一周;留影;植纪念树。

    当今,黄帝信仰已经成为具有双重意义的祖先崇拜。一方面,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华夏族正是在以其为中心的早期族系联盟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另一方面,黄帝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深远的影响。黄帝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断发扬光大,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祝融,又作祝颂、祝和。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了火种,并教授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相传其兽身人面,乘两龙。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在一些民间传说中,祝融也被尊为南海之神。从唐朝开始,广州黄埔区庙头村的南海神庙便香火鼎盛,至今它依然是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祝融祭祀建筑群。

    共工为黄帝的水官,具有人面、蛇身、朱发等身体特征。据《淮南子》记载,他曾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后,怒撞不周山,造成洪水泛滥,斗转星移。因而在一些地区,人们也将其当做水神来崇拜。

    颛顼号高阳氏,是炎黄部落的重要首领之一。相传其为黄帝的后代,能乘龙游四海。在统治期间,颛顼极其重视农业生产,强调人事治理,还曾击败过共工。因此,颛顼死后被民众奉为神灵,位列五帝之一。《论衡·解除篇》上说,颛顼有三个儿子,一生下来就都死了,并且变成鬼。一个居住在长江成为虐鬼,一个居住在若水成为魍魉,一个居住在小屋角落之间专门用疫病害人。所以每当年终忙完自己手上的活计,人们就要想方设法驱逐疫鬼,借以送旧、迎新、纳吉。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为颛顼诞辰之日,这一天各地均要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在祭祀活动中,还有人专门撰写祭文,以歌颂颛顼的丰功伟绩:“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辅佐少昊,克绍轩皇。道德方正,智慧渊静。绝地天通,人神分疆。任地养材,肇始农耕。象天载时,历法制创。尊卑有序,男女有别。婚姻礼仪,父系滥觞……”

    唐尧又称尧,是陶唐部落的首领,后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原先居住于冀方,后迁往平阳。作为一名杰出的古代统治者,唐尧的主要贡献在于:其一,他曾设专职天文官,掌管历法。其二,他曾命大禹治水,发展生产。《孟子》曰:“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泗淮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其三,他出兵四方,使四海一家。《墨子》云:“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北降幽都,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尧死后,传位于舜。也有些典籍说舜夺位而成王。《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中说:“尧之末年,德衰,为舜所囚。”

    虞舜名重华,史称舜,是传说中有虞氏部落的首领,后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他最初居于虞,后势力不断扩张。尧年老时将其立为继承人,治理天下政务,管理民众。舜即位后,选拔各部落人才充任百官,除治理民众外,还对外征伐,先后征服三苗、肃慎等。舜在晚年将王位禅让给大禹。但也有传说表明,舜晚年后被大禹放逐,死于南方的苍梧。舜死后,被民众奉为神,对其的祭祀活动一直延续至今。以山西贾村为例,赛社的《排神簿》中多有“有虞舜帝尊神”等尊位。

    少昊,号金天氏,传说中东夷族的部落首领。在统治期间,他在弓箭的改造和征战方面均有所作为,为后人景仰。

    与部落、民族形成息息相关的动植物崇拜也逐渐演化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图腾崇拜既是表达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也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信仰活动。因而,民众对成为本民族图腾的动植物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尊崇和敬畏之情。

    图腾崇拜在中国民间信仰发展的历史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民众来讲,具有典型意义的图腾形象分别是东方的青龙、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关于龙的传说有很多,光是龙的来源,人们就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是由印度传入的,有的人说是东方七宿的总称。在普通民众眼中,龙是神物,也是皇帝的象征、东方的代表。此外,民间还有“龙性淫”的传说,因而又有“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说法。明朝李东阳的《怀麓堂集》中说,龙的大儿子是囚牛,平时喜爱音乐,故常被工匠雕刻在琴头上。二儿子是睚眦,平时爱杀戮,所以多被安在兵器上,用以威慑敌军。三儿子是嘲风,乃兽形龙,形状类似于狗。它善于瞭望,故多安放在宫殿屋角上,用以震慑妖魔,消除灾祸。第四子是蒲牢,喜欢吼叫,钟上大多是其形象。第五子是狻猊,形似狮子。狻猊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而声名远播的,因为它喜静不喜动,好坐,喜欢烟火,所以佛教僧侣往往将它安置在佛位上或香炉上,让它为佛门护法。第六子是赑屃,形如龟。相传上古时期,它常背起三山五岳兴风作浪,后被夏禹收服,为夏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中国的石碑多是由它驮着的。第七子是狴犴,形如虎。相传能主持正义、明辨是非,因此被安置在监狱以及官员出巡时“肃静”、“回避”的牌子上端,以示司法公正。第八子是负屃,喜爱文学。第九子是螭吻。相传是在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而声名大噪。佛经中说它是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所以人们多将它安放在屋脊两头,以求发挥灭火消灾的功效。

    朱雀又称凤凰,是南方七宿的总称。朱为赤色,像火,南方属火,故名凤凰。它是一种美丽的鸟类,凭借着美妙的歌声和秀丽的仪态而为百鸟之王。它不仅拥有“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高雅追求,而且也能给人们带来祥瑞。随着历史的发展,凤和龙在民间传说中逐渐成为相辅相成的一对。由于龙象征着阳,使原来也有阴阳之分的凤逐渐转化成为阴的代表了。此外,民间还有将燕子比作玄鸟的说法。其依据是《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后来,玄鸟经历了一个人格化的过程,并演变为九天玄女。仅在北京一地,便有三座九天玄女庙。在南方的许多地区也建有玄女庙。

    白虎是二十八宿之中西方七宿的代表,在神话传说中常与龙一起出现。正所谓“云从龙,风从虎”,因此,在墓地和公堂的装饰上,青龙白虎的图案随处可见。白虎具有避邪禳灾、惩恶扬善等多种神力。因而,白虎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守护神。如《风俗通·祀典》中所言:“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今人卒得恶遇,烧虎皮饮之。击其爪,亦能辟恶,此其验也。”正因为如此,白虎还充当了一些庙宇的门神。此外,由于白虎是征伐之神,所以有多位历史上的勇猛战将如罗成、薛仁贵等,被说成是白虎星转世。

    玄武有时也被称作玄冥。李贤在为《后汉书·王梁传》作注时曾明确指出:“玄武,北方之神。”以后,玄冥的含义不断扩大,并成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在形态方面,最早的玄武是龟蛇合体的动物神。宋代以后,它开始逐渐人格化,成为掌管北方的大帝,其庙宇遍及全国各地。

    此外,麒麟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图腾。麒麟的头部似龙,长有双角,身似鹿身,浑身长满鳞甲,尾毛卷须,神态生动,是中国古代瑞兽的典型代表。相传麒麟威武有力,不践生灵,是仁慈和吉祥的象征。此外,民间还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2 慎终追远——祭祖

    祖先崇拜的出现也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起初,祖先崇拜的对象是女性。在商、周的创世神话中,仍有女性祖先崇拜的遗迹。例如,商朝的祖先是帝喾次妃简狄吞食鸟卵而生。周朝的始祖相传为契,关于他的降生,更充满传奇色彩。据《诗经》记载,契之母姜嫄因在野外踩了“大人”的足迹而生下他。在这些神话传说中,男性祖先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刻意彰显,遂被后人视为母系社会的重要表征。随着宗法制度的日益巩固,民众的祖先崇拜所指的主要是对男性祖先的崇拜。

    由于家庭势力日益强大,普通民众对家庭、家族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血缘宗法观念普遍影响他们的行为,对祖先的顶礼膜拜也极为虔诚。在祭祀仪式上,也不断充实,并且制度化。祖先崇拜除包含对逝去亲人的埋葬、祭奠,以及使生者与死者之间保持长久关系的祭祀仪式外,还增加了一些新环节。众所周知,这些仪式既可以在家族的祠堂里,又能够在坟前或灵牌前举行。在仪式上,后辈子孙们一般都会尽其所能,为祖先奉上酒、饭、果品、香烛,把家庭情况禀报先人。如果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则恭请先人“指点迷津”,遭遇危难的时候,也要请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在普通民众的眼中,祖先具有超越自然的灵性,能够为后人赐福,满足子孙们的各种现实需要,维护后人的实际利益。因而祖先崇拜不仅可以起到团结家庭成员、巩固族长权力、加强对宗族成员的控制等作用,更能抒发中国普通民众内心深处的宗教情怀。

    对中国大多数家庭而言,祖先崇拜的初衷是使远离人世的亲人之灵魂能够得到安宁,并继续保持与家庭、家族的联系,接受子子孙孙的祭祀。因此,为他们举行隆重的丧葬仪式是必不可少的。不少民众还为此竞相攀比,甚至不惜卖房子、卖地,乃至卖自身。

    在丧葬仪式等方面,各地普通民众所采取的主要步骤大同小异,并呈现出强烈的趋同性。在亲人生命垂危、弥留之际,家人和好友要为其沐浴更衣,移至灵床。在这个过程中,亲属好友们要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其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其身边走一圈,将鸡杀死,是为“引魂”。此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亲属好友们帮扶,将其抬上灵床。守候身边的儿女和亲属都要“叫魂”,直到其咽气为止。等到其气绝之后,亲属好友们要将备好的冥车、冥马、冥人焚毁,谓之“拖魂”。在这个过程中,亲友还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为其换上寿衣。

    如前所述,亲人去世后,家人应立即把死者去世的消息报告给掌管冥界各种事务的阎王爷,此为“报庙”。报庙的地点一般选择在土地庙、五道庙和城隍庙。

    接下来的便是为死者出殡。在这之前,死者的亲友们要齐心协力地准备死者在阴间所需要的各种物品以及盘缠,以为这样才能解决死者在生活方面的各种问题,为活着的人带来平安。在河北省定县(今河北省定州市),死者入殓的时候,家人还要为其制作“打狗棒”和“喂狗饼”。据当地民众传说,“是死人的灵魂赴阴曹时,必须经过恶狗村,恐怕狗咬,所以给死人拿着打狗棒和喂狗饼”。在天津等地,起灵前,要将棺木钉死。在出殡当日的黎明时分,家人要移动棺木,此为“迁棺”。随后,送葬开始。一般是由孝子即逝世者的长子将一个瓦盆摔碎,此为“摔盆儿”。在送葬的队伍中,孝子要执幡走在最前面,沿途还要放鞭炮、撒纸钱,以打发冥界的孤魂野鬼。在死者下葬后的第三日,亲属们还要为其举行圆坟礼。他们不但要为其坟培土,还要烧纸钱、上供品。圆坟礼的结束,标志着丧葬仪式基本完结。此后,在一些特定的日期、场合中,亲友们还要对死者进行各种祭奠。

    从死者去世之日起,亲人每七天要举行一次焚香烧纸、哭泣祭奠的仪式,用以安慰死者的灵魂。是谓“烧七”。在天津,烧七时,闺女要“送箱子”、“烧包子”。在丧葬仪式上,有些人还要为死者请和尚、道士来念经。一般“头七”是由已经出嫁的闺女送,即“姑奶奶送”。在南方一些地区,对死者的祭祀同样是每七日举行一次。每次,亲友必用巫术请死者灵魂归享。巫在招魂请回死者灵魂的时候,用铃或铙钹以助节奏,口唱“酒白”,用以慰藉死者的灵魂。

    此外,人们还需要在死者的忌日、诞辰日,元旦,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日赴祖先坟地,在墓前祭祀祖先。其中以清明节和农历十月初一两大节日最为隆重。在普通民众看来,逝去的祖先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和生前大致相同,即使远在冥界也有诸多琐碎的事情需要处理,因此物用、钱用必不可少,仿佛与活在人世间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差别。因此,在每年清明节时,民众不论贫富,皆将五色缎子纸、彩幡、锡箔等物在死者的坟前焚烧。他们祭奠死者的供品既有肉食,也有面食。至于鞭炮、香纸,更是无家不备。旧时,在河北省昌黎县侯家营村,还有专门的祭祀组织——坟会。清明节的时候,侯姓的全体人员都要去老坟地。去之前,张罗坟会的人家就开始敲锣了,召集大家一同前往。每年,张罗坟会的人家由人们抓阄产生。每逢农历十月初一,为了不让在冥界的祖先受冻,家家户户还要以五色纸剪成衣裤的形状,装在纸包袱中,上面书写祖先爵秩、名号及年月日,下注“后裔某某谨奉”等文字。一般人家通常将五色纸分为若干份,用于纸束上,分别焚于村口、路边或者自家门前。此为“送寒衣”。

    除丧葬仪式外,祠堂内的祭祀活动同样与祖先崇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祠祭始于东汉时期。自明朝解除官民祭祖的部分限制后,民间开始大规模兴建祠堂,以至于生活在全国各地的普通民众纷纷建立起祠堂。清朝以后,民众认祖归宗的意识不断加强,祠堂也越来越多地承担起祭祀历代祖先的功能。一般来讲,各个家族祠堂内均供奉着已故的家族创始人、历代男性祖先及其配偶。对家庭成员来讲,在祠堂内举行的祭祖活动还有两层含义:一是促进家族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宗族的凝聚力;二是传承家族文化,增强家族人员彼此之间的认同。因此,它不但是祖先崇拜的延续和发展,而且也是家族整合的一种新方式。

    于是,每逢农历正月初一、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冬至等传统节日,家族成员都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在祠堂内,举行祭祖活动。一般来讲,目前南方的祠堂祭祀活动比北方保留得相对完整。以福建为例,在行祭的当日,大家早早起床,穿上盛装。时辰一到,鸣鼓入祠,祭祖仪式开始。由司仪引导族人按照性别、辈分站好。由执事者点上香烛,并摆上供品。司仪引导主祭人洗手。洗毕,司仪高唱“迎神”,开中门,取出祖先牌位。是时,鼓乐齐鸣。主祭人上香,所有人对祖先行古礼。在北方一些地区,祠堂祭祀在民众的信仰生活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在河北省滦县,有宗祠的人家,每年清明节一般都会准备丰富的供品,全家老少按照辈分轮流祭祀祖先。在河南省偃师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家族有祠堂、祀田者,在祭祖之余,还要合家宴饮。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世家大族皆立宗祠,每逢岁时年节都要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有的时候,祠堂祭祀礼仪和祭祀日期甚至会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详细记载,以求完备、规范。不仅如此,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仰之情,有些家族会禁止族众在祠堂内做与祭祖无关的事情。族众有损祠堂的各类行为,也都会受到相应的责罚。

    此外,修订族谱也是祖先崇拜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起初,修订族谱基本上是巨绅富户的家族行为。进入清朝以后,民间普遍开始编修族谱。人们逐渐意识到,编修族谱对强化宗族意识、增强宗族认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始祖追思和对祖先的认同上,即慎终追远。

    始祖是全体族人共同的生命来源和精神象征,其来历便成为了族谱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因为缺乏足够的资料,对一些家族来讲,解决这一问题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始祖的来历主要是靠家族成员之间的讨论或者以传说、附会的形式加以杜撰。以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为据例,这种情况在华北地区的族谱中多有体现。在华北地区存留的族谱中,记载其祖先迁自山西洪洞县者不胜枚举。河南省长垣县所撰修的《王氏家谱》中就直言不讳地指出:“讳实,晋之洪洞县大王庄也。”又如山东省无棣县永湾乡《牛氏家谱》中还记载了其祖先在洪洞大槐树下分路而迁时砸破大锅,每人拿一块碎铁作纪念,人称“打锅牛”。这种记载在河北省涉县段曲村的《申氏墓碑》中也可以见到。除华北地区外,南方一些地区的族谱内也有大槐树传说的记载。在江苏省丰县刘家营村的《刘氏族谱》中就有这样的记录:“吾家世居山西洪洞县野鹳窝。”尽管大槐树传说与这些地区民众家族祖先来源的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早已无从考证,但是其中真切地反映了民众尊祖敬宗的情感以及有关祖先崇拜的集体记忆。

    对祖先的认定,族谱中也确立了一些比较具体可行的原则、规范。一般来讲,族谱不但记录着男性祖先的谱系脉络,而且也关注女性成员的家族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事实上,在男权社会中女子只有通过婚姻才能获得祖先地位。一个未婚而夭折的女子只能是一个无主的孤魂,不能进入族谱。

    除了用上述方法向祖先表达敬意外,广大普通民众还希望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努力使冥界的祖先享受到更多的供奉。此外,人们既不允许他人污蔑自己的先人,更不能容忍挖掘自家的祖坟。

    有时,人们还将祖先崇拜与其他神灵的崇拜结合起来,具体表现为对“天地君亲师”的供奉。在一些家庭中,民众“通祀天地君亲师,杂以他神及昭穆考妣”。他们在供天地君亲师牌位的同时,“兼供孔子、老君、关圣、灶神、观音、土地、财神、招财童子、牛神、蛇神,更在庭前贴有天地牌位,上书‘天地位焉’四字。”民国以后,很多民众则改奉“天地国亲师”。这也反映出中国祖先崇拜在近代社会中的某些变迁。

    3“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行业神崇拜

    对历史极为珍视的中国民众,还时常怀着崇德报功的心态追怀在文明进程中建立赫赫功勋的先祖。他们不仅将许多创世英雄的神话传说当做真实的历史来传诵,并且将这些英雄、豪杰当做行业的祖师爷或行业保护神来祭拜。一些行业的从业者在谈到本行业的由来时常说:“这是我们祖师爷留下来的。”由此可见,行业祖师受到从业者们的推崇。这无疑也是中国民众祖先崇拜的某种延伸和扩张。

    中国的行业神崇拜拥有一个极为庞杂的体系:首先,三百六十行都有自己崇拜的神灵。其次,有相当多的行业都供奉着多位神明。最后,有些神灵还被多个行业奉为自己这个行业的祖师或者是行业保护神。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祖师崇拜在民众的信仰活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祖师崇拜源于“八蜡之祭”。所谓“八蜡”就是每逢田事告成之后,农民祭祀的八种农业神。它们分别是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对这八蜡神的祭祀就被称为“蜡祭”。千百年来,农家每年十二月聚合万物而求祭之,所祀之神基本上都是有功于农业生产的。古代的蜡祭对后世的农业神祭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黄帝造农具、定节气,神农尝百草、辟药圃,伏羲定四方、教渔猎,因此黄帝、神农、伏羲皆被农民奉为祖师,是为“三皇”。还有一些地区的农民奉后稷为农业祖师。山东邹平的民众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将后稷请到庙宇里,摆上供品,请他品尝,同时还把最差的谷物挂在门上,意思是后稷进门时看到庄稼长得不好,就会教授一些种田的窍门。

    除农业之外,祖师崇拜在工商业及服务业中也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在建筑业的众多行业祖师中,最知名的当属鲁班。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工匠,以精湛和神奇的建筑技艺著称于世。他死后被建筑业的从业者奉为神,并被尊称为鲁班先师、巧圣先师、鲁班公、鲁班圣祖等。除建筑业外,北京的搭棚业、扎彩业、油画业,浙江的砖瓦业,广东佛山的木雕业,湖南长沙的锯行,内蒙古包头的车行以及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冶金业也都遵奉鲁班为行业祖师。中国庙祀鲁班的活动始于明朝初年。在北京,供奉鲁班的地点是精忠庙鲁班殿。平日里,绘画等行业的从业者在鲁班殿的南院举行祭祀活动,而建筑业的从业者则在北院祭祀。此外,在鲁班诞辰之日,这些行业的从业者还会举行更大规模的仪式。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山东东岳庙鲁班会。每逢鲁班诞辰之日(农历六月十三),山东的建筑工匠都要举行祭祀鲁班的神会——鲁班会。广东地区的建筑工匠在农历六月十三要休息一天,祭祀祖师,并抬鲁班神像巡游。

    陶瓷业对祖师的崇拜,在各地从业者中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景德镇陶工所供奉的祖师为童宾。童宾本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陶工,因赴火而死被奉为祖师,受到景德镇陶工的隆重祭祀。其神庙被称为“佑陶灵祠”,祠中设童宾神龛,并配祀历代陶业祖师。此外,陶工们对童宾的亲族也尊崇备至,特请画师绘制两面飞虎大旗,赠予童家。每逢迎神之日,他们必前往童家恭请大旗,并设宴款待童家后代。江苏宜兴的制陶业向来发达。当地制陶业者供奉的祖师是范蠡。每逢正月初一、三月十六、九月初九等日,宜兴的陶户就要焚香祈祷、演戏酬神、恭迎祖师。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他们还要焚香点烛,敬祀先师。此外,浙江省的哥窑和弟窑所供奉的祖师爷是章氏二兄弟;河南、广东所供奉的祖师爷为舜;东北地区的陶工多拜陶正为祖师。尽管各地陶瓷业的从业者所祭拜的祖师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表达的宗教情感是一致的,都表达了对行业祖师爷或者行业保护神的崇拜。

    无独有偶,各地纺织业者所供奉之祖师爷也是千差万别。杭州纺织业以褚载为祖师,苏州纺织业以张平子为祖师,上海纺织业所尊崇的祖师是黄道婆。此外,山西等地的纺织业者还以织女为祖师。

    由于旧时交通工具匮乏,主要依靠畜力,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大多奉马神为祖师。马神又称马王、马祖、马王爷,是掌管马、驴、骡等动物的神明。自明清以来,各地交通运输业的从业者祭祀马神的活动从未止息。各地祭马神的时间一般都在农历六月二十三日。当天为马王诞辰日,又名马王节。人们祭祀马王的活动多在马厩举行,以为这样就能够避免马瘟,保佑马儿日行千里。

    厨师所奉的祖师有汉宣帝、灶王、易牙、詹王、彭祖、雷祖大帝、关公、诸葛亮等。在宋代,关中厨师多奉汉宣帝为祖师。清朝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厨业开始奉灶王为祖师。在北京,每年八月初三灶君生日,厨、茶行的从业者都要前往灶王庙祭祖。厨师们各持一道拿手好菜,奉于灶王面前,表达恭敬崇拜之情。同时,他们也会请人念《灶王经》。此外,天津的厨师奉易牙为祖师;徐州的厨师奉彭祖为祖师;湘潭等地的厨师奉雷祖大帝为祖师;包头的厨师奉关公为祖师;上海的厨师奉诸葛亮为祖师。

    与茶有关的行业往往供奉陆羽为祖师爷。陆羽是唐朝著名品茶家,死后不久便被奉为茶神。茶水贩将其神像置于茶灶上或茶具间,以求更高的利润。若是生意好,他们便用茶水作为贡品祭祀之;若生意不好,他们就用开水浇神像。陆羽生前所作的《茶经》,也被从业者奉为经典。

    祖师崇拜在服务业中也得到较为明显的体现,其中非常著名的行业祖师是罗祖和志公。罗祖是理发业所遵奉的祖师爷。清朝以来,各地祭祀罗祖的活动极为普遍,尤以北方为盛。北京的理发业者在会馆内建有罗祖殿。每年农历七月十三,是当地理发业祭祖师、演行戏的日子。在东北及山西、新疆等地,也建有罗祖庙,定期举办神会。志公是澡堂业者所奉之祖师爷,各地均建有专庙祭祀。每年农历三月,从事澡堂、修脚等行业的人纷纷到庙里虔诚祭拜祖师。

    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自己和整个行业获得更多的利益,增进从业者之间的交往,从事文化、医药、艺术等行业的从业者同样以祖师崇拜为纽带,加强联络。仓颉是黄帝时期的官员,相传其有首创文字之功。因而他被中国士人、知识分子奉为文字鼻祖。中国知识分子的祖师崇拜还体现在文昌帝君的信仰之中。文昌本为星宿。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昌不仅被人们赋予了越来越多与人间事物相关的神性,而且还获得了人性。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对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位。其间,文昌帝君信仰虽时有变化,但因其掌管文人的功名利禄,所以一直奉祀不断。每年农历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诞辰之日,官府和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虔诚祭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在文昌会上,士人还要焚香,祭先农,行九推礼。民间亦将文昌、魁星、朱衣神、关公、吕洞宾相结合,称为“五文昌”。五神各有职司,文昌在天掌管文昌府事务,魁星主司文章,朱衣神主司科举,关公管文教,吕洞宾的职司尚未可知。

    医药业所尊崇的祖师被称为药王。最早的医药业祖师是巫师。《世本》曰:“巫咸作医。”元明以后,药行普遍以三皇作为祖师,并建庙祭祀。后来,古代的医药界名人也被加入到这一祖师崇拜的系统之中。于是,历代名医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人与黄帝、神农、伏羲共同受到民众的祭拜。

    祭祀药王的地点一般在药王庙。在中国的药王庙中,又属河北安国的药王庙规模最大。该庙祭祀的主神是东汉时期的邳彤。邳彤,字伟君,信都(今河北安国)人,东汉大将。初仕王莽,后举城降刘秀。相传其精通药理,倡导、扶持民间医药行业。因此,每年民众都要在安国药王庙举行大规模的庙会,抬药王像巡游,并上演酬神戏,在娱神、娱人的同时,一方面保佑从业者大发财源,另一方面祈求药力强劲,使病人迅速恢复健康。除安国外,其他地区也定期举办药王祭祀,以东北地区为例,每逢农历四月二十八日都要专门举办药王庙会。当日,从业者要聚集在一起,以祭药王。同时,庙会上还出售一种纸质葫芦。据说购买纸质葫芦者可远离疾病困扰。在四川等地,从业者还要在药王生日这一天,燃放爆竹,以为祭祀。

    曲艺界所供奉的祖师爷众多,主要包括二郎神、唐明皇、田公元帅、胡亥、庄王、喜神等数十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明皇李隆基。戏曲演员世称“梨园子弟”,与他有着直接的联系。李隆基即位后,选拔坐部伎300人,在长安禁苑附近的梨园中进行排练,号称“皇帝梨园弟子”。旧时,戏班中均供奉着他的神位;要入梨园行,也必须拜他为师。在闽台地区,梨园行则以田公元帅为祖师。田公元帅原名雷海清,是著名的乐师,曾被唐玄宗封为侯爵。相传其在唐玄宗逃往四川的时候显灵保驾。因而福建各地的戏剧业普遍供奉田公元帅。据调查,泉州城乡奉祀的田公元帅官庙多达94座。此外,在日本占领台湾的时候,当地的艺妓也信仰田公元帅,以提高自己的演出水平,使自己的表演技艺更加精湛。她们于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搭建祭坛,并且连续三日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随着时间的推移,田公元帅信仰逐渐成为海峡两岸民众表达文化认同、信仰认同的重要手段和媒介。近年来,台湾田公元帅信仰者纷纷到福建祭祖寻根,进行信仰上的沟通。

    除上述行业外,叫花业以韩熙载为祖师,娼妓业以老郎神为祖师,美容业以李渔为祖师,花卉业以花神为祖师……即便是为人所不齿的盗贼也有自己的祖师,分别是柳跖、宋江、时迁。

    在近代民间结社中,行业祖师崇拜也大量存在。几乎每个帮会都有一个无从考证的远祖系统和对帮会创业有功的近祖系统。以青帮为例,青帮奉祀“前三祖”和“后三祖”。所谓“前三祖”是金祖、罗祖、陆祖,所谓“后三祖”即翁岩、钱坚、潘清。人们要加入青帮,必须先拜师开香堂,并且在香堂上拜祖,此为“参祖”。每个青帮成员都要聆听并恪守祖师爷的训词。其帮规的第一条,便是不许欺师灭祖。若违反此规,轻者责打,重者处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