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实践-无章节名: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实践,可以进一步深入理解;理解越深刻,实践就会更加通达。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认识却不实践,这是认识肤浅。

    力学而得之,必充广而行之。

    ——宋·杨时《二程粹言·治学》

    努力学到的知识,必须去广泛地进行实践运用。

    百工制器,必贵于有用;器而不可用,工不为也。

    ——宋·杨时《二程粹言·论学》

    各种工匠们制造器物,必定贵在有实用价值;如果器物没有用处,工匠就不会去制做。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如同人喝水,是凉的还是热的一喝便知。比喻实践出真知。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宋·吕本中《官箴》

    没有首先学会养孩子随后才嫁人的道理。比喻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

    不识坎离颠倒,谁能辨,金木浮沉?

    ——宋·吕岩《满庭芳》

    不经历过坎坷流离和屈辱,有谁能分辨金沉木浮?

    若只是握得一个鹘沦的果子,不知里面是酸、是咸、是苦、是涩,须是与它嚼破,便见滋味。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如果只是握着一个完整无损的果子,就不会知道里面的味道是酸、咸、苦、涩,必须咬破尝一下,才知味道。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论先后,学习知识为先;论轻重,努力实践最重要。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了解得愈明白,实践就会愈专心;实践愈专心,了解得会更明白。

    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想要知道了解得真实与否,理解得深刻与否,只要看做与不去做。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认识和实践常常紧密相关,就如同有眼睛没有脚不能行走、有脚没有眼睛看不见一样。

    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黎靖德《朱子语类》

    认识事物之重要,不如立即去实践实在。

    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宋·邵雍《渔樵对问》

    推崇实践,那诚实的风气就会盛行;推崇空谈,那虚伪狡诈的风气就会盛行。

    未识龙宫莫说珠。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如果没有看过龙宫是什么样子,就不要谈论骊龙颔下的珍珠。

    观众器者为良匠,观众病者为良医。

    ——宋·叶适《法度总论》

    观看过许多器物的人可以成为好工匠,诊断过许多病人的人能够成为好医生。

    学而不行,与不学同。

    ——宋·龚昱《乐庵语录》

    如果只学习不实践,那么就与不学习相同。

    一人之见,不足以兼十人;我能取之十人,是兼十人之能矣。

    ——宋·包恢《论立身师法》

    一个人的见识赶不上十个人;我能吸取十个人的优点,就抵得上十个人的能力。比喻人不可能每件事都亲自实践。应该向他人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徒学知之未可多,履而行之乃足佳。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只知读书就会了解太少,亲自实践才是最好的。

    不因一事,不长一智。

    ——宋·释悟明《联灯会要·道颜禅师》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对这件事情的认识。比喻实践的重要。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口上说不如亲身经历,耳朵听不如亲眼看到。

    冰不掿不寒,木不钻不着。

    ——元·佚名《渔樵记》

    冰不用手握就不知寒冷,木不钻不着火。比喻只有实践才能认识。

    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

    ——元·王恽《玉堂嘉话》

    口头上说得到一丈长,还不如实际上获得一尺长。

    按图索骥,多失于骊黄牝牡。

    ——元·赵汸《葬书问对》

    凭借图画上的样子去寻求骏马,很多人恐怕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辨不清。比喻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

    无知岂真知,无见非真见。三折为良医,一交学一便。

    ——元·耶律楚材《次韵黄华和同年九日诗》没有感知如何能算是真正知道,没有看见不能算是真正见到。折断了三次手臂就可以成为好医生,对事物接触一次就能学到一样本事。

    经目之言,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目?

    ——元·施耐庵《水浒传》

    经历亲自看到的事,还恐怕不真实;只听传闻的话,为何能够完全相信。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天下的学问,没有不实践而只谈论的。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传习录》

    知道了却不实践,等于没知道。

    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明·王守仁《与薛尚谦》

    经历一次挫折智慧就会增进一步。今日的失败,未必不是今后获得成功的原因。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传习录》

    理论是实践的开始,实践是理论的成果。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耶?

    ——明·王守仁《传习录》

    道路的险阻或平坦,必须要亲自实践以后才清楚。哪里有不亲自实践却事先知道道路是险阻还是平坦的?

    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明·王廷相《与薛君采二首》

    讲到一件事情,就立即去做;亲自做过后,就会有所了解,这就是所说的真正了解。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杂铭·书签》

    议论学术,应该观察它的实践;议论政事,应该考察它是否符合当前实际。

    将官者而不能行,抑行则愧影,寝则愧衾。

    ——明·海瑞《严师教戒》

    只能讲而不能实践,在行走时就会对影子有愧,睡觉时就会对被褥有愧。

    一网复一网,终有一网得。笑杀无网人,临渊空叹息。

    ——明·唐守之《渔翁失网图》

    一网一网地捕鱼,终会有所得;可笑无网的人,只能是临渊空叹息。比喻只会空谈而不做实际工作是没有收获的。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炼性。

    ——明·徐祯稷《耻言》

    处理很难处理的事情,可以增长见识;调和很难调和之人,可以锻炼自己的性格。比喻实践可以增长才干。

    委身当任,始知时事之难;袖手旁观,何怪人言之易。

    ——明·徐渭《又启严公》

    敢于承担责任,才能了解到面临的事情有多么艰难;如果袖手旁观,就不会奇怪人们为何能够随便地发表议论。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明·周立《饮酒》

    一句话都不能践行,读万卷书也没有用。

    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明·薛应旂《薛方山纪述·上篇》

    不担心嘴上说的不好,只担心不能完全做到身体力行。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明·刘基《拟连珠》

    东西有甜,有苦,只有亲口尝过的人才能辨识;道路有平坦,有险峻,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能知道。

    帆海者不知山,驾陆者不知水。

    ——明·何景明《赠杨静之南归序》

    航海的人不了解高山,生活在陆地上的人不知大海。

    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

    ——明·宋濂《元史·尚野传》

    拿钱买水,所买的水有限,能自己打井开泉而打水,将是用不完的。

    轻重生权衡,非权衡生轻重。

    ——清·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序》

    事物的轻重产生权衡,不是权衡产生轻重。

    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横夫之一足。

    ——清·魏源《默觚·学篇》

    翻阅过五岳的地图便自以为是了解了山,其实还不如樵夫的一双脚。比喻实践胜过纸上谈兵。

    山居难与论舟行之险。

    ——清·魏源《默觚·治篇》

    居住在山里的人很难谈论有关航海的艰险。

    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清·魏源《默觚·学篇》

    能够陈述八珍菜谱,便自以为是知道百味,其实不如厨师尝一口的体会深。比喻亲自实践胜过纸上谈兵。

    九死之病,可以试医。

    ——清·魏源《默觚·治篇》

    人经过九死之病,可以当医生。比喻实践出真知。

    士而欲任天下之重,必自其勤访问始。

    ——清·魏源《默觚·治篇》

    有志之士想担负天下的重任,必须从勤访问调查开始。

    帐中看日月,岂能辨阴晴。

    ——清·魏源《明末楚石诸禅师和按圣诗》

    在帐幕里看太阳和月亮,如何能辨别得出是阴天还是晴天。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

    ——清·魏源《默觚·学篇二》

    接触之后才能知道,实践之后才懂得艰难。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思问录》

    有不明白的东西,通过实践就会弄懂弄通。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

    虽然通过实践可以掌握理论知识,但是理论知识本身不能替代实践。

    力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四书训义》

    身体力行然后才有真知灼见。

    行焉,可得知之效也;知焉,未可以得行之效也。

    ——清·王夫之《尚书引义·说命中二》

    实践,可以得知理论知识的实际功效;理论知识,则不能够验证实践的效果。

    终日抄药方而不能疗一疾,终日写路程而不能行一步。

    ——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整天只是抄写药方却不能治好任何一种病,整天只是写行程计划却不能前进一步。比喻实践出真知。

    心中醒觉,口中讲说,纸上敷衍;不由身习,皆无用。

    ——清·颜元《存学编》

    心中领悟,口中讲说,纸上画一画,不去实践,这都是无用的。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清·曹雪芹《红楼梦》

    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会增长关于处理这类事情的智慧。

    易牙善烹,先羞百牲。

    ——清·袁枚《续诗品·博习》

    易牙擅长烹调,在于他已尝过百种牲畜的肉。

    不在被中眠,安知被无边。

    ——清·钱大昕《恒言录》

    不在被子中睡觉,如何能知道被子宽大?比喻只有实践才能认识。

    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

    ——清·钱泳《要做则做》

    凡事做就会,不做如何能会呢?

    能到竹林下,自有春水声。

    ——清·袁枚《随园杂兴》

    只要能到竹林下,自然会听到春水声。比喻只要去实践就能有所收获。

    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心,体而行之。

    ——清·张伯行《薛敬轩先生传》

    学习的人读书要穷究道理,必须要有切实的见解;然后要用身心考察,要用实践验证。

    言性善,则天下将无弃人;言知行合一,则天下始有实学。

    ——清·陈确《瞽言》

    宣传人性之善那么天下将会都是有用之人;宣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么天下才有真实的学问。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清·顾东桥《答人论学书》

    真正的认知是为实践服务,不实践不能算是完全的认知。

    拾穗虽利,不如躬耕。

    ——清·施闰章《警志》

    拾拣粮食虽然有益,但不如亲自去耕种。比喻实践的重要性。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潜书·知行》

    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虽知也如同无知,虽达到也像没达到一样。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

    ——清·王豫《蕉窗日记》

    人必须在实践中修练,才有好处;如果只好闲静,遇到事情便会慌乱。

    善弓者,师弓不师羿;善舟者,师舟不师奡。

    ——《牧令五箴》

    善于使弓的射手,以弓为老师,不以羿为老师;善于划船的人,以舟为老师,不以奡为老师。比喻在实践中学习。

    若泛观天下之理,而不知善处事物,究于实际何补?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如果只是浮浅地了解天下的道理,而不知道妥善地去处理事情,这对实际有何用呢?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清·金缨《格言联璧·学问》

    不亲身实践,便如同用车在水上走,用舟在陆上行,一点用处也没有。比喻实践的重要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