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想知道:航空航天知识-中国航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飞天梦自古有之,从鲁班削竹制鸟,到大将军韩信发明风筝;从美妙绝伦的嫦娥奔月神话到婀娜多姿的敦煌飞天壁画,无不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想象力和对外部宇宙世界的向往。中国飞天的梦想真正变为现实,却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

    我国航天历程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向全国发出号召:“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此时的中国正是一个一穷二白的民族,连温饱也保证不了,还能飞出地球吗?而梦想,总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鼓舞人的力量。即使是饿着肚了,我们也不曾放弃飞天的梦想。1960年,中国就正式开展了航天生命科学研究。航天科学研究把力量先转移到太空,除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外,还成功地进行了多次生物火箭飞行试验,获得了许多重要的飞行实验数据。

    航天的起步

    1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片稻田里,中国人自己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终于竖立在20米高的发射架上!虽然这枚火箭的飞行高度只有8千米,然而它的发射成功,却使中国在走出地球奔向太空的远征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10年后的4月24日,在西北大漠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们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天。响彻全球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从此进入了航天时代!

    新阶段——载人航天

    就在举国欢庆第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的时候,科学家们又向载人航天的目标努力了!由于科学家们不懈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为探月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夜以继日地研究了许多新型的防热材料,做了许多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吃的食品都做了出来。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载人飞天梦想最终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

    航空航天的起步

    中国航空航天事业起点很低,然而我们的航天科研工作音没有退却,没有办公地点,就租几间房子,没有电子算机,就用手摇式计算机,没有办公桌,就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一把老虎钳,两把挫刀,几张铝皮和几张三台板,外加10几支蜡烛和几把手电筒,便开始了中国卫星、火箭雏形的设计与研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强不息的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实现着航天技术的一次次突破!

    863计划

    尽管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载人航天一直没有实现,可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却不可能被停止。1986年的春天,由4位着名科学家联名上报党中央的“国家高新技术发展建议被邓小平批准了。这就是着名的“863计划”。“863计划”的出台,大力推动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探索进程。

    航天辉煌的成就

    飞天路上的重重困难,难不住富有智慧与创造的中国人。中国航天人在短时间内就攻克了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2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等。

    梦想成真

    中国航天人正是凭着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勇气和精神,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能实现的飞天梦想,奇迹般地在这块神奇的国土上变成了现实。2003年10月15日,中国人做了600年飞天梦后,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飞船,向太空飞去了……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载人航天

    我国的载人航天经过了许多年的实践,具备了实施现代裁人航天工程的基本条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载人航天工程决策

    1992年,中国政府决定从载人飞船起步,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实施:第一步是载人飞船工程,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建立初步的载人航天系统,开展太空应用实验;第二步是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和载人航天器太空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太空实验室,建立中国的载人航天体系,开展一定规模的载人太空科学研究试验;第三步是建立长期载人运行的太空站,解决规模较大的、长期有人照料的太空站的应用问题。目前完成的是载人飞船工程。

    长征2号C运载火箭

    长征2号C运载火箭是低、中轨道卫星运载火箭,主要承担低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长征2号C运载火箭是对长征2号运载火箭进行了以提高运载能力和可靠性为主要内容的改进后形成的,自1982年首次飞行获得圆满成功以来,已经执行了20多次不同性质的飞行任务,次次圆满成功无一失败,飞行成功率为100%,是世界上少有的高成功率运载火箭,至今仍在使用。

    长征2号E运载火箭

    1990年,在长征2号运载火箭系列的基础上,研制的具有4枚助推器的长征2号E并联式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长征2号E运载火箭是地球低轨道运载火箭,其载人飞船运行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8吨,刚好满足载人飞船对运载能力的要求。成熟的长征2号E运载火箭为研制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中国载人飞船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长征2号F运载火箭系统

    运载神舟号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系列名称为“长征”2号F运载火箭,又名为“神箭号”,是由发射卫星的长征2号E并联式运载火箭改进而成。长征2号F运载火箭为两级半火箭,即芯级为两级,在第1子级上并联4枚助推器,构成火箭主体,加上前面的整流罩和整流罩前端的逃逸塔,组成整个长征2号F运载火箭。长征2号F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神丹1号至神舟7号飞船,为中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载人航天的研制条件

    中国在30多年的各种运载火箭和卫星的设计、试验、生产历程中,拥有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和设施,具备良好的航天器研制条件;在航天实践中,造就了高素质的设计、试验、生产和管理队伍;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一系列设计、试验、生产的规章制度。所有这一切,使载人航天工程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载人飞船的返回技术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成功飞行、回收后,中国紧接着一系列返回式卫星进入太空并成功退回地面的实践,这为载人航天器关键技术之一的返回技术提供了帮助。载人飞船诸多项技术中,与航天员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关键技术是航天员太空生存技术和安全返回技术,连续16发返回式卫星的成功返回,载人飞船的返回技术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

    神舟号载人飞船

    中国载人飞船命名为“神舟号”,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3个主要舱段构成,轨道舱在前,返回舱居中、推进舱置后。神舟号飞船全长约9米,总起飞质量约8吨,额定乘员3人,可在轨道上自主运行7天。

    载人航天的着陆地

    载人飞船主着陆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数千平方千米的大草原上,地势平坦、人口稀少、交通重利、无大片水域、返回航程经历中国西藏自治区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广大国土。返回舱落地后,回收救援人员能及时到达着陆点协助航天员出舱,回收有效载荷,对返回舱进行处理,并回收返回舱。为了使载人飞船顺利的着陆,在发射场东南方的硬戈壁地带还设计副着陆场,还在上升段飞行航迹的陆上设置了应急救生区;在太平洋海域设置了海上应急救生区,各应急救生区配备有救援力量,一旦火箭出现故障,飞船返回舱在陆上着陆或溅落于海上时,能及时实施救援。

    航天食品

    中国的航天食品已经研制了许多年,在生物学,操作和工程方面对航天食品的要求与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食品相近,也分为食谱食品、储备食品救生食品。在飞行期间,食用食谱食品,一日三餐。储备食品用于由于某种原因需要延长飞行时间时食用。救生食品则用于未返回至着陆场,等待救援期间食用。

    神舟5号飞船携带的航天食品

    鉴于神舟5号飞船只有1名航天员且只飞行1天,所以只携带了1个食谱食品包和1个饮水包,内有供一天半食用的18种、共36个单包装航天食品和11袋饮水。食品为铝箔包装的小点心,未携带罐头食品;饮水为软包装,未使用饮水罐,饮料为已经复水的饮料。

    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

    在世界航天食品当中,中国的航天食品最有特色。中国航天食品主食包括大米饭、八宝饭、咖喱饭、什锦炒饭4个品种,副食有“墨鱼丸”,“牛肉丸”,“叉烧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的特色菜。航天员可以每天按照航天营养学家制定的食谱换着食用,一周内食谱不会重复。为了能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水果,研究人员还特别研制了“冻干水果”,就是把新鲜水果去汁速冻,再用锡箔纸包起来,“冻干水果”的种类有菠萝、水蜜桃、哈蜜瓜、草莓等。

    严格选拔和魔鬼训练

    我们都知道,要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必须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因为太空环境的特殊性,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只有健壮的身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经过极其特殊的训练。中国航天员由于训练严格、残酷,被称为“魔鬼训练”。

    宇航员选拔标准

    中国航天员选拔的基本条件是这样的,年龄25--35岁,身高1.60~1.72米,体重55~70千克,强击机、歼击机、飞行员,大专以上学历,工作时间3年以上飞行时间累计600小时以上,语音清晰,无严重地方口音,无药瘾、酒瘾、烟瘾、不偏食。还要注重奉献精神、心理素质、身体健康情况、特殊环境耐力、工作能力、性格、家庭成员健康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考核。

    中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

    中国于1996年初从20多名双学位的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选拔出两名航天员教练员,于1996年底赴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自1995年底开始进行航天员的选拔工作首先,从空军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出1506名符合基本条件的人选,再从中确定了800余人参加初选。经过医学检查确定了60人进入复选。再经过临床医学检查、特殊环境耐力检查和心理测试等多方面更为严格的检查测试,最后确定了12名航天员,连同两名赴俄培训归来的航天员教练员,于1998年1月正式组建航天员大队。

    飞行模拟

    模拟航天员在太空生活与工作的微小空间环境,也都是以各种舱室的形式来完成的。这种微小生活空间舱室与航天员在太空生活的空间类似除不能模拟失重环境外,其他都能逼真模拟。这种微小生活空间模拟对于考察和训练人对长期在太空生活的适应性是很重要的。

    航天员的综合培训

    中国航天员的培训是在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进行的。它们的培训主要分基础理论培训,专业技能培训、飞行任务培训3个阶段进行,在基础理论培训阶段,航天员主要学习飞船、火箭、天文、医学等理论知识。在专业技能培训阶段,航天员通过专业课程和实物熟悉飞船并掌握操作基本知识。在飞行任务培训阶段,主要进行飞行操作培训和科学试验操作培训。此外,还有生活培训,海上、沙漠丛林等野外环境生存培训等。

    航天员的“魔鬼训练”

    要想成为一名航天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航天员初选台格后,要进行一系列的强化训练,这种训练一重贯穿全过程。中国航天员通过2000多天的封闭式训练,个个被培养成了。“钢筋铁骨”,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训练的。

    中国航天第一城

    当我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一起数倒记时的时候。当我们见证火箭升空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只是关注火箭的发射、顺利入轨。返回,然而,你知道中国火箭是什么地方发射的吗?发射地点的选取又有什么条件呢?为什么说酒泉卫星射基地是中国航天第一城?

    “酒泉”不在酒泉

    听到酒是这个名字,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以为发射中心是在酒泉,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其实位于甘肃酒泉市东北,距离酒泉还有210千米。为什么称之为酒泉,名称的由来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时各国导弹卫星发射场起名时均避开真实地址;二是发射场地处沙漠戈壁,很难选一个有知名度的地名,而酒泉与发射中心距离最近,且在历史上是有名的城市。这便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名称的来源。

    风水宝地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在沙漠的绿洲上,西依山,东临河,是当年聂荣臻元帅亲自挑选的一块风水宝地。这个地方地势平坦,人烟稀少,属于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8.7℃,相对湿度为35%~55%,常年干燥少雨,春、秋两季比较短,冬、夏两季比较长,一年四季多晴天,云量小,日照时间又长。虽然生活环境较艰苦,但却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每年约有300天可进行发射试验,所以称之为“风水宝地”点都不为过。

    别称由来

    大家或许还不知道吧,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一小别称,东风航天城。乍听似乎没什么特别,但是仔细搜寻一下才发现别称的由来也是非同寻常的。20世纪60年代时,发射基地与北京三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1992年8月11日,当时的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基地时欣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从此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如今,走在这里处处可以发现“东风”的字样。不论幼儿园、街道、宾馆、市场等都有叫“东风”的。

    发射历史

    几十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发射设施,拥有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先后发射卫星37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的多个第一。酒泉卫星基地正是依靠着天时地利,相继发射了神舟2号到神舟6号航天飞船,在世界的23个发射场中,中国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与苏联拜科努尔发射场、美国的肯尼迪航天中心齐名,能够发射载人航天器,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平台,也使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铸就辉煌

    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成功地送上了太空,探索宇宙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航天高科技领域成为世界各国争逐的焦点。为此,中国制定了进行跟踪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863计划”,“载人航天”工程就是”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载人航天计划被批准正式上马是在1992年9月21日,因此工程命名“921”。中国科学家苦战了7年的心血终于付诸了现实,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长征2F火箭点火起飞,随着抛逃逸塔,整流罩分离、船箭分离、飞船准确进入轨道,神舟1号飞船发射获得了圆满的成功。

    “神舟”一号宇宙飞船

    神舟1号飞船是我国发射的第一艘实验性飞船,船上所配备的设备和软件都比较简单,其中轨道舱除了安装有分离的供电设备外,没有其它设备,只起配重作用。

    神舟一号飞船于1999年11月20日凌晨6点在酒泉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承担发射任务的是在长征-2F捆绑式火箭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长征2号F载人航天火箭。在发射点火10分钟后,船箭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入轨后,地面的各测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测量船对飞船进行了跟踪测控同时还对飞船内的生命保障系统姿态控制系统等进行了测试。

    这次发射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道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作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开始实施。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使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神舟”一号于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建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上,高达100多米的发射塔架各层平台陆续打开露出了运载火箭和试验飞船的雄姿。捆绑式新型长征运载火箭昂首挺立,它的顶部安装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

    “神舟”号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组成,两面巨幅五星红旗醒目地印在船体两侧,在灯光照射下鲜艳夺目。

    “神舟”二号宇宙飞船

    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而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神舟二号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品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蛋白质和其它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此次航天飞船发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它显示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号宇宙飞船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神舟三号搭载的物品有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以及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达44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

    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都是首次在太空做试验。

    “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使得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其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

    在这次发射中,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宇宙飞船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O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日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它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

    据专家介绍,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这些条件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台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发射10分后,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人员: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

    搭载物品:“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脱离险境。

    “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O分0秒

    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584秒

    返回时间:10月17日凌晨4时3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

    飞行时间/圈数:115小时32分钟/飞行77圈

    搭载人员: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搭载物品:共有8类64种措载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来,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标识还有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用于太空育种实验。在开舱仪式现场,6位特殊的“乘客”精彩亮相貌,它们分别是极地考察时使用过的中国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五环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申报》自年纪念特刊、书画作品《六骏图》和10幅少先队员太空画作品,神舟六号返回舱搭载的物品还有“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特等奖作文,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和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以及书画名家的作品等。

    技术就用:飞船的种类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卫星式载人飞船。这种飞船像卫星一样在离地面几百千米的近地轨道上飞行,飞行高度大约为300千米。飞船有单舱式、双舱式和三舱式,目前国际上成熟航天国家的飞船均是三舱式,这次神舟六号就是三舱式飞船,说明中国航天技术已经初步达到国际水平。

    神舟六号飞船有以下特点:首先是起点很高,具有承载3名航天员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员返回后,轨道舱可以在无人值守的状态下,作为卫星继续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后进行交会对接实验;第三是返回舱的直径大,俄罗斯的直径是22米,我国的是25米。最后是飞船返回非常安全这方面已经进行过全面的测试。总体来看,神舟六号飞船的技术进步是巨大的。

    技术进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领域。据悉近年来中国在新材料领域所取得的进步上,有2000多种是来自航天领域;其次是电信领域,这方面有硬件设备的进步,也有软件领域的进步,比如编码技术就确保了话音质量和图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图像技术,这些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领域,也可以用于民用领域;第四是特种食品,航天员的食品研制非常复杂,第五是特种纺织材料,航天服是一个系统,更是高科技的结晶;第六是电子控制系统的进步,飞船是涉及各种复杂子系统的复杂系统,所有系统均需要有电子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第七是生物医学体系的进步载人航天与无人航天有本质上的差异,系统复杂性和可靠性大为不同。

    神舟六号飞船仍是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千米,远地点350千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千米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

    发射火箭:长征二号F型火箭,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9次飞行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分39秒

    返回时间:9月28日17时37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

    飞行时间/圈数:2天20小时27分钟/45圈

    搭载人员: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搭载物品:神舟七号首次携带了中药上天;国家一级保护树种珙桐和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鹅掌秋的种子各100克;搭载物中首次出现陶瓷制品;一批深圳太空植物的种子,包括蝴蝶兰、瓜叶菊、球根海棠、灰毛豆、类芦和结缕草等品种;伴飞卫星:五星红旗,特制太空笔。

    试验项目:实施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进行“天链一号”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飞船运行期间,1名航天员穿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进行舱外活动,回收在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

    新技术应用:成功突破飞船气闸舱、舱外航天服、航天测控中继卫星、伴飞小卫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神七载人航天应用方面的一项新技术试验——伴随飞行的试验。航天员由舱内活动转向舱外活动,这是载人航天技术的一个重大跨越。

    为实现出舱活动,必须突破舱外航天服的微机电,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地面模拟训练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需要完成舱外航天服和飞船气闸舱的研制这在技术层面上要求很高。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科研人员采用了新技术抑制火箭飞行初期的振动,大大提高了航天员的飞行舒适性,这从三名航天员在飞船发射中招手的细节里便可得到证实。

    在整个出舱活动中,供氧、供电、空气流通、话音支持等一切功能都成功实现。从直播中,可以清晰地听到宇航员翟志刚从宇宙发向地面的声音。这充分说明中国已经掌握了舱外航天服的技术。

    为了这次的一些新的测控要求我们国家利用些新技术研制了一些新的测控雷达和测控装备。采用海上的新技术(新型“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的使用)和空中的技术(数据中继卫星的使用),“神七”的测控覆盖率有大幅度的提升。

    中国飞天第一人

    杨利伟返回地面后向欢迎的人们说出了肺腑之言:“我为伟大祖国感到骄做”。航天员大队是个团结和睦的集体,在这个集体里,杨利伟享受着温暖,同时也把温暖给予大家。他始终把自己看成是航天员大队中的普通一员。在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后,他说,我是代表13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这样一个优秀的航天员经历也是不平凡的!

    飞天之梦

    杨利伟最大的理想是实现飞天之梦,983年6月,18岁的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航校学习期间他的学习成绩都很优秀每个飞行科目都是第一个放单飞。1987年杨利伟从学院毕业后,先后分配到华北、西北和西南的空军飞行部队,历任空军航空兵某师飞行员、中队长,飞过强击机、歼击机等机型,飞行技术高超,安全飞行1350小时,被评为级飞行员。

    苛刻的选拔

    加人航天这个队伍是很不容易的。航天员的选拔近乎“苛刻”,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0000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几个月下来,886名初选入围者已所剩无几。

    成为航天员

    2003年7月,航天员评选委员会进行中国首次太空飞行航天员的第一轮评选工作,从14位航天员中评选出综合素质最佳的5名航天员,杨利伟名列第一位。2003年9月,航天员评选委员会又进行了第二轮评选,依据两个月来强化训练的情况,以无记名投票方式从5名航天员中再选拔出3名尖子,他们是: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组成中国首次太空飞行航天员梯队。2003年10月14日,航天员评选委员会再发开会,确定杨利伟为执行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正式航天员。

    强化训练

    杨利伟以其优秀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被选人“3人首飞梯队”,并被确定为首席人选,此后杨利伟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强化训练”。“飞船模拟器”成了杨利伟的“家”。,飞船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真实模拟飞船内环境,对航天员进行航天飞行程序及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飞船从发射升空到进入轨道,再调姿返回地球持续时间几十个小时甚至上百个小时,飞行程序指令上千条,操作动作有100多个。舱内的仪表盘红蓝指示灯密密麻麻,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靠反复演练。

    征服太空

    杨利伟于2003年10月出色地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后,于2003年11月7日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

    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翟志刚是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2008年6月,翟志刚入选神舟7号载人飞行乘组。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打开神舟7号载人飞船轨道舱舱门,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茫茫太空第一次留下中国人的足迹。中央军委授予翟志刚同志“航天英雄”的称号,军委主席亲自为翟志刚颁发“航天功勋奖章”和证书。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梯队成员——翟志刚

    翟志刚,男,汉族,黑龙江省龙江人,大学文化,1966年10月出生,正团职,上校军衔,荣立三等功一次,曾在空军部队担任过歼击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000小时。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在5年多的训练中,完成了所有科目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被选拔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梯队成员。

    遗憾造就英雄

    翟志刚入选宇航员队伍已经10年分别入选神5、神6梯队,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因为强烈的荣誉感,翟志刚一直努力,等待实现飞天梦想。他曾这样表白:“如果神7还是擦肩而过,我还是要继续努力”。2008年9月27日16时43分历史将注定铭记这一神圣的时刻——中国的神舟7号载人飞船指令长翟志刚,身着纯白色的国产“飞天”舱外航天服,舒缓地“步入”苍茫太空。最终,翟志刚成为了中国太空行走的第一人。

    为祖国圆飞天梦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然而,记者在观看他进行这项训练的录像时,发现自始至终,训练时翟志刚面带微笑。首飞之前,翟志刚的心理教员曾问过他:“你想没想过如果选你去执行首飞任务,会是什么心情?”翟志刚满脸笑开了花:“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就让我轻松地去飞吧!”“圆飞天梦,为了祖国!”翟志刚这样说。

    中国的飞天勇士

    浩瀚太空,数次迎来了中国的访客。前有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后有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6位航天员驾驶神舟飞船飞驰太空,驶上全新的探索之路。来自神州大地的中国航天员走出小小的神舟飞船,在无际的太空中迈出自己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的一步。

    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梯队成员——聂海胜

    聂海胜,男,汉族,湖北省枣阳人,大学文化,1964年9月出生,正团职,上校军衔荣立三等功两次,曾在空军部队担任过歼击机飞行员,安全飞行1480小时。1996年起参加航天员选拔,1998年1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在5年多的训练中,完成了所有科目的训练,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被选拔为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梯队成员。

    真正的太空飞行

    费俊龙和聂海胜组成的乘员组以优异的表现脱颖而出,被选为执行神舟6号飞行任务。费俊龙是江苏昆山人,1965年5月出生,1982年加人空军。2005年10月12日,他们乘坐神舟6号飞船进入太空,5天后安全返回。他们在太空中进入轨道舱,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人参与的太空实验活动,为中国的航天史谱写了新的篇章。

    历史性的突破

    2008年9月25日21时09分,载有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3名宇航员的神舟7号由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点30分,景海鹏留守返回舱,翟志刚、刘伯明两个人分别穿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俄罗斯出品的“海鹰”舱外航天服进入神舟7号载人飞船兼任气闸舱的轨道舱。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

    未来航天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才刚刚起步,航天技术虽然说已经取得了-定的成绩,但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太空中,人类走得越来越远,对太空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可还是有很多未解之谜等待着人类——破解。未来的航天,将带领人类去往更遥远的星际空间,探索更神秘的未知世界。

    光速飞行

    现代的火箭多是靠燃料燃烧产生高压高温气体,来推动其前进的,但是它的速度非常有限。为了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走得更远,人类希望能借助光子的力量,使火箭具有光样的速度。于是,就有人设想出了“光子火箭”。光子就是构成光的粒子,同样是运用反作用力的原理,利用喷管中喷出的光子流推动火箭前进,速度可以达到30万千米/秒。

    火星基地

    火星与地球是近邻,它上面的环境与地球也很相似。人类计划在21世纪中叶,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火星城”,届时将会有大批的地球人在上面工作、居住。但毕竟火星不是地球,上面的环境与地球差异很大,比如火星上的温度就比地球上低。因此在建立真正的火球基地之前,人类还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

    利用太阳风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可以感到风的存在,其实太阳也可以产生“风”,这种风就是人们常说的太阳光辐射。这种辐射的压力非常小,所以人们通常感觉不到。科学家们想到利用“风帆”的原理,来借助这种太阳风的力量,发明一种太阳帆船。只要这面帆的面积足够大,就能够产生足够的推力。并且在太空中,太阳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帆船提供动力帆船就可以不断得到匀加速。

    太空城

    在太空中建立形如地球上的城市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太空梦想。早在1903年,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就提出了太空城的构思。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城的构想也在一步步向现实发展。将来,在太空中不仅有供人类居住的城市,还会有太空工业城、太空农业城太空科研城等。各个太空城之间也会有方便的太空船和太空列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