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杀手:攻击机-攻击机的诞生及其发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攻击机,又称强击机,是在战斗机的基础产生的一个机种,使命是对战场和战区地面目标进行空中攻击。特点是低空、超低空性能好,要害部位有防护装甲,机上装配有航空机枪、火炮、火箭、炸弹、空地导弹等武器,对战场目标具有较强的摧毁能力,是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陆军和海军舰艇部队作战实施直接支援的主要机种。其中,对战场浅近纵深敌方坦克、装甲车辆,炮兵、导弹阵地,火力支撑点及阵地上的有生力量进行空中打击,直接支援与敌接触的己方地面部队作战的是近距空中支援攻击机;对战区纵深桥梁、军用仓库、机场、指挥中心、重兵集团等进行攻击的是纵深遮断攻击机。

    一、攻击机诞生背景

    攻击机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活塞式攻击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展到鼎盛时期。大战后,攻击机进入喷气式时代,其发展经历了三代。随着战术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攻击机的作战范围也不断扩大,并逐渐向战役纵深发展,成为具有较强战略打击能力的机种。随后,攻击机的发展出现了两个趋势:一是攻击机不再具有近距与纵深攻击机的区别,二是随着多用途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的发展,攻击机的作用正在逐渐被取代。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均未研制新型专用攻击机。

    二、攻击机的诞生

    攻击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诞生的,研制攻击机的动因来源于战斗机对战场目标的攻击活动。在1916年6月24日,索姆河战役正在紧张进行,法国战斗机飞行员使用进行空战的机枪,扫射德军地面部队突入己方阵地的人员,收到很好的效果。从低空掠过敌人头顶的战斗机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带着飞机引擎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巨大轰鸣声呼啸而过,一边用机枪射击地面的人员和其它目标,使敌人不由自主地出现了恐惧感,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心理震撼效应,对于支援己方地面部队作战起到了很好作用。当时,飞机的飞行速度仅有160千米/小时,地面机枪对低空、超低空活动的飞机具有严重的威胁。美国的索普威思“骆驼”型和D.H.5型飞机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时,每天的损失率曾高达30%。为此,一些飞行员把铁炉盖垫在座椅上,以抵挡地面轻武器的射击,从而保护自己不受

    伤害。

    出于作战需求,各国军队开始研制专门攻击地面目标的攻击机。德国容克斯最早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型的既不同于战斗机又不同于轰炸机、专门用于攻击地面战场目标的使用带有波纹的硬铝蒙皮的J.4型双翼攻击机,在座舱周围装有5毫米厚的钢板,这种飞机在大战中没有发现被击落的记录。1918年容克斯公司生产的CL.I即J.10攻击机投入作战使用。这是第一种实用的全金属飞机,采用了厚翼型张臂机翼,外包波纹金属蒙皮,弦向地覆盖整个机翼,以增加机翼的刚度。这种厚翼形张臂金属机翼,省掉很多非金属蒙皮所必须的装置,改进了飞机的性能。然而,这种波纹金属蒙皮由于表面不光滑而增加了飞行阻力。该机在机身腹部装有机枪,可以伸出机身向下方射击。为了增加对地面硬目标的攻击能力,飞机上安装了挂弹架,可以携带炸弹攻击坦克、地面工事等目标。这种专用飞机具有与战斗机和轰炸机不同的性能,成为一种新型作战飞机,被西方国家称为攻击机,苏联及受其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则称之为强击机。这样,以突击战场目标、直接支援陆、海军作战为基本使命的新机种——攻击机诞生了。

    与此同时,英国皇家飞行队一边对战斗机进行改装,一边于1917年11月公布了对地攻击飞机的设计要求:飞机要害部位装备装甲;配备1挺向前直射的机枪、1~2挺可向前下方35~55度角射击的机枪和在座舱内安装可以向前下方观察的潜望镜。按照军方要求,由“骆驼”型战斗机改装成的TF.1型攻击机,在飞行员座椅底下装有12毫米厚的钢板,在驾驶舱地板下面安装了2挺向前下方45度角射击的机枪。实践证明,安装向前下方射击的机枪,对于单座飞机来说是不实用的。1918年1月,英国陆军部要求索普威思飞机公司制定新的攻击机设计标准,并按照标准将“鹬”型战斗机改装成TF.2“火怪”攻击机,装有2挺机枪和4枚各重9.1千克的炸弹,其装甲重量达到275千克,因此使飞机重量增加了50%。该机于1918年11月装备部队,由于飞行员对其机动性能不满,于1922年退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出现了最早的航空母舰及舰载攻击机。1914年12月25日,7架水上飞机由经过改装的英吉利海峡渡轮运送到德国沿海某处,突击了德国库克斯港的飞艇库。这可以说是航空母舰的雏形。遗憾的是,英国飞机没有找到目标。1918年7月19日,英国新型航空母舰“猛烈”号载着两架“骆驼式”攻击机,又突击了停放在地面的L-54号和L-60号两艘齐柏林飞艇。“骆驼式”攻击机成为最早的舰载攻击机。

    攻击机的产生,被视为与英国发明的坦克一样,被有些人称为“空中坦克”,是威力强大的武器,对地面作战产生了重要影响。

    “容克”攻击机投入战争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结束了。大战后,攻击机的发展曾一度停滞。从20世纪30年代起,攻击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推动攻击机快速发展的,一是战争与作战的需求,二是当时对俯冲轰炸的认识和时任美国陆军航空局副局长的米切尔用飞机攻击军舰的实验,三是航空技术的发展。

    一、航空技术的推动

    飞机用于战争后,由于技术性能有限,空中力量十分弱小,还不能对战争胜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空中作战只是地面作战向天空的自然延伸,地面战场仍然是决定性的战场。与之相应的是,航空兵基本编制在陆军序列中,独立空军还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建立,空中力量还没有发展成能够对战争与作战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军事力量。在这种条件下,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仍然是飞机最基本的作战任务。因此,研制适于直接支援地面与海上部队作战的飞机,也就成为飞机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俯冲,是战斗机和攻击机进行作战的一种战术动作,主要特征是驾驶飞机从较高高度沿着较陡的倾斜轨迹加速下降,当到达预定高度时以大仰角快速拉起的飞行。飞机以稍小于30度的角度俯冲时对地面(水面)目标攻击,习惯上称为俯冲轰炸。俯冲攻击时速度逐渐加大,投弹高度低,弹着点容易控制,在瞄准与控制设备比较原始的条件下能够比水平轰炸更为准确的命中地面(水面)目标。俯冲轰炸的这种特点,作战实践和数学计算都得到了证实,成为推动攻击机发展的一个动力。

    美国海军受威廉·米切尔用飞机轰炸军舰的启发,最早提出了俯冲轰炸机的概念。俯冲轰炸机实质上是攻击机,美国海军要求其能够以大角度俯冲,向军舰投掷鱼雷或炸弹。在俯冲中,飞机不能增速过快,以防超过飞机的允许过载而失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母舰舰载攻击机,大部分是俯冲攻击机。

    20世纪30年代后期,飞机的结构、外形、材料和性能有了飞跃发展。新式攻击机机体已经采用流线型外形和下单翼,装有最大功率上千匹马力的变距螺旋桨发动机,可收放起落架。飞行员座舱是密封式的,配备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所需要的氧气,与基地和其他飞机联系的无线电台等设备。飞机的飞行性能有很大提高,最大速度达到500多千米/小时,升限达到中高空,航程也大大增加。

    这个时期,影响攻击机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是航空母舰的发展。米切尔用飞机对军舰攻击的试验表明: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传统的铁甲巨炮式的舰艇已经不是飞机的对手,用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在海战场的地位已经势在必行。继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改装成功第一艘“百人巨眼”号航空母舰后,英、美、日等国都大力发展航空母舰,从而为舰载攻击机的发展提供海上平台。

    二、螺旋桨式攻击机的鼎盛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螺旋桨式攻击机得到了快速发展,进入其发展的鼎盛时期。

    1.舰载攻击机的发展

    攻击机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军事界的关注,也对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在攻击机的行列中,舰载攻击机是一支重要力量。1910年11月4日,美国的民间飞行员尤金·埃利驾驶1架“柯蒂斯”双翼机从搭在“伯明翰”号巡洋舰甲板上长25.30米长的平台上成功起飞后,驾驶飞机在岸上落地。第二年1月18日他从旧金山陆地起飞,在巡洋舰“宾西法尼亚”号上40米长的飞行甲板上降落。然而,这种从舰船上起飞和降落的技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并没有得到重视,海军航空兵的注意力还放在改进水上侦察飞机上。

    航空母舰的发展促进了舰载机的发展。然而,那个时期的大部分海军人员仍然认为战列舰是最主要的舰种,航空母舰只能在战斗序列中处于次要地位,舰载飞机的使命主要是突击和瘫痪敌战列舰,以便整个舰队能够迫近敌舰,最后解决战斗。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具有现代特点的两栖作战中,往往要求舰载机对付陆基飞机和突击陆地目标,从而促进了舰载机的发展,使其形成了战斗机和攻击机等多种类型,性能也开始提高。

    这个时期,美国海军提出的俯冲轰炸机概念和俯冲轰炸理论推动了舰载攻击机发展。美国的寇蒂斯公司研制了“地狱潜水鸟”系列飞机,包括1928年生产的OC-1或F8C-1型双翼机,1937年设计的SBC型双翼机和1942年服役的SB2C型单翼机。诺斯罗普公司研制的BT-2俯冲轰炸机,1941年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SBD-4“无畏”型飞机。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威力的是沃特F4U“海盗”型舰载攻击机。英国这个时期研制了费尔雷“剑鱼”舰载鱼雷攻击机,布莱克本“大鹏”和“曲鸥”攻击机等。日本研制了爱知D3A1九九式舰载攻击机和中岛B5N2鱼雷攻

    击机。

    2.陆基攻击机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少人片面地认为,既然可以通过俯冲轰炸精确命中地面目标,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再研制大型轰炸机而劳民伤财了。俯冲轰炸万能论一时在德国等欧洲一些国家盛行,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攻击机特别是这些国家攻击机的发展。

    苏联是最早研制攻击机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设计了多种攻击机。1938年,伊尔-2攻击机研制成功,共生产了36163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产量最多的作战飞机,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生产数量最多的军用飞机。该机性能优异,是苏军航空兵支援地面军队作战的主力机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大量使用,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摧毁德军战术技术性能不断改进的新型坦克,伊留申设计局又在伊尔-2基础上设计出了全金属结构的伊尔-10攻击机。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德国加紧战争准备。1935年,德国空军正式招标,开始研制攻击机。容克公司一举中标。同年4月,容克公司装配出“Ju-87”原型机(Ju是容克飞机公司的前两个字母)。1937春天,“Ju-87”服役,成为大战中德国空军装备最多的主力攻击机,并在“Ju-87”的基础上,改装成专门用于突击坦克的“Ju-87G”攻击机。日本于1931年向德国亨克尔公司投资生产了He-59俯冲轰炸机。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英国为了更好的支援地面部队作战,也研制了多种型号的攻击机。其中,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于1935年生产了A-17攻击机,伏尔提公司生产了V-11和V-12攻击机,最著名的是道格拉斯公司生产的A-20攻击机。英国空军在“喷火”、“飓风”战斗机基础上生产的攻击机也是大战中有名的战机。

    三、二战战场上的攻击机

    攻击机在欧洲战场的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攻击机是空中战场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其中,在德军对西欧各国进行的闪击作战中,德国空军的Ju-87攻击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苏德战场上,苏军的伊尔-2攻击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攻击机在德国闪击战中的运用。1939年9月1日,3架外形奇特的小型飞机在德国第一俯冲轰炸团三中队中队长布鲁诺·迪雷中尉的率领下,以仅10米的“树梢高度”疾飞在波兰国土上空。经过一段时间的飞行,3架飞机到达德国入侵波兰必经的重要铁路交通桥梁“迪尔沙”铁桥附近,对铁桥左侧路基下的一个小目标发起突然向日本海军爱知“99”式舰载俯冲攻击机的攻击,这是波兰军队为引爆该桥而预设的一个设施。在德国飞机的准确攻击下,这个设施很快被炸毁,从而为德国对波兰发动闪击战扫清了一个重要障碍。10分钟后,德军向波兰发动全面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几架小飞机就是第一代攻击机中的杰出代表——Ju-87,它的出色表演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在入侵波兰首次作战中,德军就使用了9个Ju-87大队,与其轰炸机一起,对波兰的要害目标进行了空中突击。然后,德国空军集中兵力支援陆军作战,在德坦克部队之前突击波兰一线守军;对向前线机动的波兰军队进行空中阻滞,分割和孤立战场;掩护高速推进的坦克装甲部队的薄弱侧翼。德国占领波兰后,相继发动了入侵欧洲其它国家的战争,快速向北欧和西欧推进。德军的Ju-87、Ju-88、Hu-111等飞机在天空横冲直撞,势如破竹;坦克在地面如狼奔豕突,如入无人之境。Ju-87俯冲时发声器发出凄厉的尖叫声,越接近地面,由于多普勒效应,声音也就越大,令人不寒而栗,足以制造恐怖气氛,瓦解对方的士气。在战争中后期,德国发现Ju-87在盟军机动性能优异的战斗机面前显得过于笨拙,尤其是当其改出俯冲拉起时,由于速度骤减,机动性很差,很容易被击落。因此,后来将其改为专用的坦克攻击机,即Ju-87G型机,在苏德战场击毁了苏军大量坦克。其中,一名叫路德的上校飞行员,使用这种飞机击毁了苏军519辆坦克。

    苏军攻击机在苏德战场上的运用。

    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攻击机是一种重要武器。其中,伊尔-2以其优越的战术技术性能,活跃在苏德战场上,给德军地面部队沉重打击。伊尔-2经常以4机编队轮番进行低空俯冲攻击,突击地面目标。坦克是伊尔-2重点攻击目标,它从空中给德军坦克以重创,成为德军坦克部队的克星。德军坦克部队一旦遇到伊尔-2,都逃脱不掉被重创的厄运。伊尔-2有多种改型,在1943年夏的库尔斯克会战中,伊尔-2又改装了2门37毫米航炮,还加挂了特制的反坦克炸弹,反坦克能力大增。仅在7月7日,伊尔-2对德军的“虎”式坦克群进行的20分钟攻击中,就击毁了70辆;对另一坦克群进行的2小时攻击中,击毁了270辆。因此,伊尔-2被德军称为“黑死神”。

    攻击机在太平洋战场的使用。

    攻击机在太平洋战场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日军偷袭珍珠港、日、美海军进行的珊瑚海、中途岛两次大海战。

    攻击机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的运用。

    1941年,日本为了夺取石油等战略资源,决心趁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引起全世界关注之机趁机南下,占领东南亚。日本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力排众议,决定使用舰载飞机,对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进行远程奔袭,消灭美太平洋舰队主力,消除其对日本南下的威胁,以保障日本顺利占领菲律宾、马来亚、荷属东印度等地。1941年11月25日,由“赤诚”、“加须”、“仓龙”、“飞龙”、“翔鹤”、“瑞鹤”6艘航空母舰和2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9艘驱逐舰、3艘大型潜艇、8艘油船共31艘舰艇组成的作战舰队,离开日本向珍珠港驶去。经过12天3600海里(6667千米)的隐蔽航行,于12月7日(星期日)4时30分顺利到达珍珠港北200海里(370千米)的预定展开海域。6时整,南D1A、D3A等型俯冲攻击机51架、BlM、B5N2等型鱼雷攻击机40架、水平攻击机49架,以及担任掩护的零式战斗机43架共183架组成的第一波飞机起飞。接着,第二波起飞。在近两个小时的攻击中,参加突击的353架飞机,投鱼雷50枚,炸弹556颗(144吨)。以损失飞机31架、潜艇6艘、死亡25人的微小代价,使美军在港的8艘战列舰4沉4伤,3艘驱逐舰2沉1伤,4艘巡洋舰1沉3伤,辅助舰被毁8艘。岛上370架飞机中有188架被毁,63架被伤。人员死亡2403人,伤1178人。所幸美国3艘航空母舰在外未归没有损失。日本偷袭珍珠港不过2小时,取得如此大战果,使美海军太平洋舰队半年内不能参战,一举夺得西太平洋的战略主动权,舰载攻击机功不可没。

    攻击机在中途岛海空大战中的运用。

    中途岛是美国领地,位于太平洋中部,建有海军基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德中校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轰炸日本后,日军决定攻占中途岛,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解除对日本本土的威胁。美军也认为与日本在海上决战的时机已基本具备。6月4日到7日,日美两国海军在中途岛进行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最重要的战役。

    为了夺取战役的胜利,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预先在中途岛附近海域展开了两个特混舰队的兵力,共有3艘重型航空母舰,舰载飞机233架,重型巡洋舰8艘,驱逐舰14艘,及部署在中途岛上的作战飞机109架。在战役准备过程中,美军已经破译了日军的电报密码,掌握了日军的战役部署,因而弥补了兵力上的不足,处于主动地位。日军统帅部动用了海军的基本兵力,包括:战列舰11艘、重型航空母舰4艘,轻型航空母舰4艘,水上飞机母舰4艘,重巡洋舰13艘,轻巡洋舰9艘,驱逐舰60艘,潜艇22艘及大量支援保障舰只,舰载机620架。联合舰队共编成五个战役编队和一个陆基航空兵部队。其中海军中将南云忠一指挥航空母舰编队是主力编队,辖有重型航空母舰4艘,舰载飞机261架,战列舰2艘,巡洋舰3艘,驱逐舰12艘。

    6月4日拂晓,南云率航母编队从中途岛西北240海里的预定攻击位置,首先起飞108架D3A等舰载攻击机空袭中途岛。同时,日军4艘航空母舰上还有担负攻击美国军舰的第二波108架B1M、B5N2等攻击机,正在加油和挂装鱼雷。由于南云编队被中途岛美军发现,当日军飞机开始轰炸中途岛时,岛上的美机已起飞去攻击日军编队。因此,日机仅击毁美机17架,击伤7架,消灭中途岛上美军飞机的任务没有完成。同样,美军中途岛起飞的四个波次的美机对南云舰队的轮番攻击也没有取得战果。

    在后续作战中,南云在第二波飞机是攻击美军舰队还是继续攻击中途岛的选择上举棋不定,错失战机,致使形势急转直下。7时02分,当美军舰队距离日军舰队150海里时,美“大黄蜂”号和“企业”号起飞67架SBC、SBC-3型等俯冲机、29架TB型鱼雷机和20架战斗机对日舰发起攻击。8时40分,“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又起飞17架俯冲机、12架鱼雷机和6架战斗机进行第二波攻击。美军第一波攻击机英勇战斗,由于日军“零式”飞机性能比美机好,日舰防空高炮火力又十分猛烈,损失惨重,没有取得战果,却为第二波攻击创造了条件。10时,“约克城”号的12架鱼雷机对日“飞龙”号航母发动攻击,被击落10架。至此,美军从三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41架鱼雷机被击落35架,所投鱼雷无一命中日舰。但是,这些鱼雷机吸引了日军的战斗机,造成了日军的错觉,为紧接而来的俯冲机的攻击创造了条件。

    这时南云再次判断错误,认为空中不会再有美军飞机,舰队放松了防空警戒。正当日军战斗机降落加油、进行再次出动准备时,从“企业”号上起飞的33架俯冲机从中、高空俯冲而下,分别攻击日“赤诚”号和“加贺”号航母。“约克城”号的17架俯冲机对“苍龙”号进行了致命的攻击。日舰高炮的仓促射击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很快,日军三艘重型航空母舰分别中弹,并引爆了舰上的弹药和油料,燃起了熊熊大火,并于19时到6月5日凌晨沉没。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美“约克城”号航母和日“飞龙”号航母分别被对方攻击机击伤。5日凌晨,“飞龙”号由于失去航行能力被日方驱逐舰击沉。6月6日,“约克城”号被日军潜艇击沉。6日2时晚,日军中止中途岛作战行动。至此,中途岛海空大战以日军惨败告终,日军损失4艘重型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多艘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被击伤,损失飞机322架,2500名官兵阵亡。美军损失1艘航空母舰、1艘驱逐舰和147架飞机。

    中途岛海空大战是亚洲太平洋战场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是亚洲太平洋战区战局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后,美军海上力量已由劣势转为优势,战局开始向有利于反日本法西斯联盟而不利于日军的方向发展。中途岛战役确立了海军未来作战的基本形式,对海军的未来发展与作战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活塞螺旋桨式攻击机在攻击地面、水上目标的作战中,取得了不俗的战绩。到大战结束时,它也发展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人们也明确了这类飞机的使命、任务及作战使用原则。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活塞螺旋桨式攻击机的辉煌时代结束了,它为喷气式攻击机的问世开启了大门。

    一、第一代喷气式攻击机

    第一代喷气式攻击机的研制稍晚于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从20世纪50年代前期开始,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在这段时间内,攻击机尤其是空军使用的攻击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战斗机向空战和攻击地面目标双重任务发展和战术导弹的大量使用,使人认为多用途战斗机可以取代攻击机,战术导弹可以取代攻击机执行战术打击和支援陆军作战任务。在上述思想影响下,美国空军的攻击机研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苏联则在1956年取消了攻击机部队的编制,淘汰了所有服役的攻击机。加之攻击机要求具有良好的低空机动性能和续航能力,在当时的航空技术条件下,喷气式飞机反而不如活塞式飞机好。因此,在飞机喷气化的初期,攻击机的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战斗机和轰炸机。在战后初期的局部战争中,活跃在局部战争战场上的仍然是二战后期的活塞式攻击机。这个时期攻击机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美国海军的舰载攻击机上。第一代喷气式攻击机与同期的战斗机相比,其主要技术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喷气式发动机为动力装置。为了得到较高的速度,多采用后掠式机翼,机体外形为流线型。飞行速度多为高亚音速或低超音速,一般为M数0.9~1.3,升限达到1万米以上。座舱为密闭式,配有导航、通信等设备和光学-机电瞄准器。武器主要是航炮,炸弹、火箭弹,最大载弹量1~4吨。

    二、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

    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是在吸收第一代研制经验并在同代战斗机基础上,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的,研制时间持续了15~20年。这段时间,美国正在进行越南战争,其空军还没有从忽视攻击机发展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在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的研制上,美国和苏联两个攻击机的主要研制国家,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指导思想。

    苏联研制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保留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基本的气动外形,小展弦比,变后掠翼,飞行速度快,最大平飞速度达到每小时两倍音速以上,飞行高度高,在飞行的技术性能上与战斗机基本相同。与飞行技术性能相比,其机载设备和武器相对落后。美国在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发展上,空军与海军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其空军主要依靠F-4等战斗轰炸机完成支援陆军作战任务,对研制新一代攻击机重视不够。为了满足越南战争需要,以致于不得不在T-37教练机基础上改装TA-37攻击机,并将美国海军的A-7舰载攻击机改造成陆基攻击机。美国海军在第二代喷气式攻击机发展上,出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在舰载攻击机发展上,研制了轻型和重型两种攻击机。轻型主要用于直接支援陆上和海上战术纵深作战;重型主要用于突击战役纵深目标,对敌战役机动作战部队进行空中阻滞作战等战役纵深作战;二是不追求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的速度、高度和机动能力,而是根据攻击机主要用于突击战场目标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在低空活动的特点,将速度控制在亚音速,重点提高其低空飞行性能,更能够适应低空作战特点;三是大力提高攻击机的全天候作战能力。主要技术措施是装备完善的电子设备,包括雷达火控设备,数字计算机等。

    三、第三代喷气式攻击机

    第三代喷气式攻击机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的,持续时间20年。攻击机研制重新受到重视,第三代攻击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攻击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冷战初期,美国空军集中力量发展核战争能力,对常规条件下作战武器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对直接支援陆军作战的攻击机发展采取了错误态度,致使其在越南战争中缺乏适用的武器和弹药。越南战争使其认识到,为了完成支援陆军作战的使命,发展攻击机是必要的,这是多用途战斗机不能取代的。根据这种思想研制的A-10攻击机成为美国空军支援陆军作战的主战机种。苏联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研制类似A-10的苏-25。另外,英国空军和海军在研制攻击机上则向垂直、短距起降方向发展,研制装备“鹞”系列攻击机。

    A-10、苏-25等非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的基本技术特点:装有两台发动机,即使1台不能工作,另外1台也能维持其基本动力需要;自封油箱内有防火泡沫塑料,可防止油箱被击中后起火;复合材料机翼,寿命达数千小时。有较强的装甲防护能力,生存能力强。低空飞行性能好,最大飞行速度为亚音速,作战半径都在500千米以上,有较长的留空时间。最大起飞重量在20吨左右,最大载弹量为6~8吨,可携带各种炸弹和空地导弹等精确攻击弹药。装有威力大的航炮,可击穿坦克装甲。

    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的主要技术特征是:装有喷口可转向的喷气发动机,从而通过喷口转向实现飞机垂直或短距起飞到向前飞行的转换。喷口转向发动机的性能,还使飞机具有非垂直、短距起降攻击机不具备的中低空机动能力和空战能力。这种飞机的缺点主要是耗油量大、航程和作战半径较短,载弹量小,只有2000多千克。

    无人攻击机是指能够携带武器攻击并摧毁地面重要目标的无人驾驶飞机。无人攻击机的研制在20世纪末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在21世纪初的战争中进行了成功使用。现代无人攻击机的问世,是无人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无人机从支援作战领域进入作战领域。这种进展是人们期待已久的,无人攻击机的大量装备与使用,将是对空军战斗力的又一次解放,将对战争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无人攻击机的诞生

    人们研制军用无人机的初衷,是代替飞行员驾驶飞机去执行危险的作战任务。这样的话,即使飞机被击落,也不会造成飞行员的伤亡。为此,人类进行了长期的努力。1914年英国首先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接着,美国也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不具备,这些研究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距离实用还相差甚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研制的V-1型飞航式导弹,可以携带1000千克炸药,自动导航完成空袭任务。德国用V-1对英国空袭,开创了使用巡航导弹作战的先河。对于这种导弹,也有人认为是一种自动控制的无人作战飞行器。它采取程序控制方式。在飞行中预先安排好的程序控制装置通过自动驾驶仪操纵导弹完成预定任务,并由自动导航系统修正航向偏差。虽然学术界一直对飞航式导弹是否是无人机有争论,但飞航式导弹无疑具备无人机的基本特征,学术界对其争论的焦点,是无人机应该可以重复使用,而导弹只能是一次性的。大战后期,面对大量闲置的B-17和B-24轰炸机,美国陆军航空兵曾想将其改装成携带炸弹的无人遥控远程轰炸机。由于当时无人机远距离自主飞行的导航技术没有解决,所以曾设想先由驾驶员驾驶飞机进行远距离飞行,当飞机飞行到战区前时飞行员跳伞脱身,飞机则在遥控装置操纵下继续飞行,深入敌区对目标进行轰炸。由于改装这种多台发动机的大型轰炸机不但花费太大,而且技术复杂,美国陆军航空兵最终取消了这项研究计划。美海军航空兵的这种研究工作并没有停止,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还在研制三种名字分别为“格劳伯”、“富根”、“加格勒”的喷气式无人驾驶飞机,其中有一种样机已经投入试用。但是三种喷气式无人机最终都未能装备美国海军。经过不懈努力,20世纪70年代,人类研制无人攻击机的努力终于取得正果。

    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能力研制无人机的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无人机技术和研制无人机。据国外专家预测,从1994年~2003年的10年中,世界无人机增加8000余架,总价值达40亿美元。其中,无人攻击机是研究的重要机型。美国和北约其它国家,已经研制成功多种型号的一次使用或重复使用的无人攻击机。主要有英国的“灰背隼”,德国的DAR和意大利的米拉奇,美国的瑞安-234即BGH-34A等。一次性使用的有美国的“天眼”等。其中,美国的瑞安-234。由母机

    DC-130从空中投放后,将其摄像机捕捉的信息传递给母机,母机根据信息实时制导。它可以使用“百舌鸟”反辐射导弹或“小牛”空地导弹压制敌防空系统,完成任务后用降落伞回收。

    除了上述国家研制新型无人攻击机外,还有一些国家利用退役的飞机改装成无人攻击机。据德新社2002年9月15日报道,伊拉克空军已经对其所装备的米格-23战斗机进行改装,使其能够在遥控情况下进行无人驾驶飞行,并能够携带炸弹对1000千米外的目标进行袭击。

    二、第二代无人攻击机

    无人攻击机与有人驾驶攻击机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无人驾驶作战飞机没有驾驶员,机上传感器的数据可以通过数据链传送到地面控制站,控制员将其与来自预警指挥机、雷达、侦察机、卫星等平台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无人驾驶作战飞机进行控制。由于没有飞行员进入危险空域,可以减少飞行员的损失。二是由于没有驾驶员,可以使无人机的过载系数达到209,大大提高机动性。三是不需要配备专门的驾驶员座舱及其弹射坐椅、供氧等生命保障系统,也不需要装备专门为驾驶员准备的显示器,机上配备的电子系统可以大大简化,这样可以改变飞机的整体结构、减轻飞机的重量和减少飞机的成本。

    无人攻击机具有这么多优点,西方军事强国都在大力研制。研制的具体要求包括:一是研制专业化的,能够重复使用的无人攻击飞机,使其能够搜索、发现、识别、攻击地面、水面固定或移动目标,用火力压制地面防空武器。二是无人攻击机在光学和雷达波段上具有较高的隐身性。三是与有人驾驶攻击机相比,在质量、外形特性低2~3倍的条件下,仍然具有机动性强、机体坚固的特点。四是价格低,使用和维护方便。

    据有关资料透露,无人机在“沙漠风暴”中承担了以前有人驾驶飞机才能完成的任务。美国使用“先锋”无人机,多次携带炸药,攻击伊军军舰。整个战役中,“先锋”无人机共出动533架次,飞行1638小时。“捕食者”无人攻击机研制成功后,美军就在阿富汗战争中投入使用。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在3次打击塔利班基地组织的作战中,“捕食者”无人机率先使用并发射了导弹,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次是2001年10月18日,也就是阿富汗战争爆发后的第12天,美国空军首次使用RQ-lA“捕食者”无人机挂载的2枚“狱火”式空对地导弹,对塔利班的头目奥马尔的车队进行了攻击,取得了重要战果。当时,“捕食者”无人攻击机发现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越野车。地面控制站的情报分析官认出这是塔利班头目奥马尔的专车。原来,奥马尔正同他的家人一起乘车外出。控制员命令“捕食者”死死盯住这辆车。在进一步核实情报无误后,地面控制员下达了攻击的指令。接到指令的“捕食者”立即进行攻击,对这辆越野车发射了两枚“狱火”导弹。结果,奥马尔的家人均被炸死,奥马尔本人侥幸逃过。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对RQ-1A“捕食者”无人机第二次攻击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报导:2001年11月14日,本·拉登基地组织的二号头目穆罕默德·阿提夫等高级官员离开喀布尔,来到一个镇上开会。美空军的1架RQ-1A“捕食者”无人机透过昏暗的夜空,找到了一支正在行驶的塔利班部队。它用机载的红外摄像机拍摄到清晰的地面人员和车辆的图像,借助加密卫星通信系统传送到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中央司令部控制室,中央司令部就是通过这里的控制室指挥阿富汗战争的。接着,中央司令部又通过安全通信网,将信息从坦帕转送到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当地时间下午3时30分,美国高级官员收到了“捕食者”传回的图像,情报专家判断基地组织的高级官员正在旅馆里开会。当时,随同“捕食者”无人侦察机一起活动的还有1架挂载两枚“狱火”导弹的“捕食者”攻击机,可以发起攻击。但由于事关重大,而“捕食者”无人攻击机的火力有限,为了确保消灭基地组织的高级官员,中央司令部的米·弗兰克斯将军立即下令将从海湾基地起飞、依靠加油机加油在空中待命很长时间的3架火力更加猛烈的F-15E战斗机调到旅馆所在地上空,与“捕食者”一起行动。15日凌晨1时,正当基地组织的高级成员在旅馆中熟睡的时候,随着中央司令部的一声令下,3架F-15E战斗机向塔利班人员逗留的旅馆各投下了1枚重1135千克的GBU-15型激光制导炸弹。同时,“捕食者”也向停车场发射了两枚“狱火”导弹。F-15E装有“兰盾”夜间低空导航系统,使GBU-15激光制导炸弹的命中精度不低于1米。3枚GBU-15激光制导炸弹和2枚“狱火”导弹全部准确地命中了目标,一举将包括穆罕默德·阿提夫等基地组织高级领导人在内的近百人和整个车队全部消灭。第三次攻击发生在2002年2月4日,RQ-1A“捕食者”无人机在阿富汗东部山区对一队“基地组织人员”进行了袭击。

    初出茅庐的“捕食者”无人攻击机在阿富汗的成功使用,开创了现代无人攻击机用于战争的先河。美国军方正在考虑在未来的战争中,如何充分发挥无人攻击机的作用。除了压制敌人的防空设施外,还可以使用定向能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进行信息战,使敌方的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陷于瘫痪。可以说,无人攻击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可限量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