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让我们的城市轻松呼吸-低碳城市,让我们一起行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势在必行的低碳之路

    《增长的极限>的作者丹尼斯曾经说过,“气候变化并非问题本身,它只是一个外部现象。现象的本质是在这个有限的地球上,人类始终追求着无限的发展——这带地球人口的增加、资源的耗费以及能源的消费”。全球气候变化的背后是人类对资源的过度消耗。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大国,更难承资源的过度消耗,推行低碳社会势在必行。

    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但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矿产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煤炭、铜、铁、锰、铬储量持续下降,资源短缺现象进一步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业用地,使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8%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27%低9个百分点,而沙漠和沙漠化总面积却达174.3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仍在以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等于每年有一个县的土地荒漠化;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亿公顷,约占国止面积的38%,并且仍在继续增加。如果理性地思考我国资源短缺的状况,就不难发现,我们并没有太多奢侈的资本,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旦出现资源短缺的现象,经济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压力,甚至出现停滞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环境污染是我国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生态现实。我国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多半复制了欧美国家过去的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技术。这就使我国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2003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100多万吨,化学耗氧物排放量1300多万吨,我国的烟尘排放量为1013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为941万吨。年废水排放总量已达到439.5亿吨,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五类劣质水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城市河段90%以上遭受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一些大城市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浓度已经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标准的2倍到5倍,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我国被监测的43个城市的近3/4居民呼吸着不清洁的空气;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我国占了一半。粗放、低效、资源扩张型的发展模式,既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又在大量消耗着有限的资源,进一步加剧资源的短缺。

    资源的短缺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导致我国从国外进扫大量资源,使我国成为许多矿产资源的净进口国。我国已经从过去的石油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净进口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私人汽车高速增长的时代,石油的消费量随也激增。此外,铁矿石、铜、铝等资源对进口的依存度也在快速增长。但依靠进口并不能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一是我国这样的大国大量进口资源,势必加剧世界资源市场上的需求压力,一些国家的矿业公司必然抬高矿产资源的价格。近期巴西淡水河谷和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铁矿石生产巨头在铁矿石谈判中强硬的大幅提价要求,就是这一状况的反映。二是土地、水资源等无法从国外进口,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无法靠“进口”来解决。因此,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推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于此。“低碳”很可能成为席卷全球的一场风暴,有可能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欧盟已经明确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ISO/TC207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正在制订即将为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行为打上烙印的“碳足迹”国际标准,而英国、日本等国已抢先推出碳足迹系统项目,并发布了一系列针对产品及服务的碳足迹评价标准。更为严峻的是,发达国家可能借“碳关税”之名设立贸易壁垒,获取经济利益。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授权美国政府今后对因拒绝减排而获得竞争优势的国家的出口产品征收“碳关税”;法国国民议会和参议院已分别审议通过了从2010年起在法国国内征收碳税的议案,根据此项议案,从2010年1月1日起,法国将对化石能源的使用按照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付费17欧元的标准征税,欧盟提出,自2010年起中国所有客、货运航空公司都将被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并按规定比例缴纳碳排放费。

    虽然“碳关税”有“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之嫌,但是,在“保护地球”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背景下,如果不接受减排指标,就会承受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而且,随着碳关税和碳足迹标准的全面实施,高碳产品可能因为被国际垄断商排斥而无法进入主流市场,或者因为税赋成本大幅增加而不再具备竞争优势。

    在已经快速形成的低碳世界中认清自身所处的位置和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碳风暴是最现实的问题,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社会”。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经济转向能源低消耗、资源循环利用、不造成环境恶化、最终依靠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低碳生活与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执行“科学的发展观”,不再单纯追求增大GDP。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打破我国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的困境。我国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理念是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通过实施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等原则,依靠技术和政策手段调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流程,将传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产品——废物排放”这一线性物流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减少废物排放,同时获得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2005年,我国政府再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同年还召开了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电视电话会议。

    这些举措的核心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便使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可持续。保护环境的关键是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解决资源问题则主要应当靠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相对于生产的总量节约资源,并将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化作可再生利用的资源,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另一方面增加了可以使用的资源,是同时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最好途径。

    低碳社会、低碳经济是比较新的概念,在国外2003年才提出,使用的概念较多,也没有形成共同的认识。其核心是节能提高能源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将低碳社会纳入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范畴。推行低碳社会和循环经济、节约型社会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低碳社会也包括了低碳生活,要求引导社会公众反思和改变那些习以为常、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充分挖掘消费生活领域中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减排效果显着的低碳生活

    推行低碳社会,核心就是“减排”,这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但是,“提倡节减耗、动员全社会形成节约风气”却是一项相对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措施,这意味着“减排”不只是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也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需要社会大众广泛参与的问题。在阻止全球变暖的行动中,不仅政府、企业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每一个普通人也应该扮演重要角色,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低碳社会的要求,也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社会大众的低碳生活是推行低碳社会的重要基础。没有低碳生活,便不可能有低碳社会。

    低碳生活是一种节俭的、简约的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就是从生活层面、消费层面倡导低碳理念,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尽可能节约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达到日常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是从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体现出来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能力。只要愿意主动约束自己,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能过上低碳生活。节电、节油、节气、种树,等等,都能实实在在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低碳生活不只是一种理念的倡导,也是一种效果显着的减排手段。以肉食为例,生活中少吃肉就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IPCC主席帕卓里博士于2008年9月在伦敦所作的“肉品生产与肉食对气候变迁的影响”的演讲中指出,制造1公斤牛肉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当于排放36.4公斤的二氧化碳;释送出的复合肥料相当于340克二氧化硫和59克磷酸盐;消耗能源169百万焦耳;l公斤牛肉相当于欧洲一部车行驶250公里的平均排碳量,而且它消耗的能量足够让一个100瓦灯泡亮20天。联合国数据显示,全球肉制品加工业排放的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的18%,甚至超过交通业。地球上共有15亿只家养牛和野牛,17亿只绵羊和山羊,而且它们的数量还在快速增长。少吃肉能够缩小畜牧业的规模,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方式。

    但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节俭的低碳生活方式相距甚远。比如洋快餐中,杯子、勺子、纸盒、面纸全是一次性的,生产这些产品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公交车不坐,出门就是“打的”以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在不断升级。私家车无节制增长,住房面积追求越大越好,造成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浪费。而这些单纯追求物质舒适来提升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会反过来强化企业的生产行为,促使企业大量生产这些浪费资源、消耗能源的产品,造成资源紧张,加剧二氧化碳的排放。这类浪费现象在生产生活中并非个别,而是相当普遍,其严重程度已经引起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过于奢侈,造成大量浪费,奢侈的生活方式更是凸现了低碳生活的“减排”潜力,节俭、简约的生活方式是节约资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也表明奢侈的生活方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从生活层面、消费层面倡导低碳理念,引导整个社会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已是当务之急。

    营造低碳

    消费方式是生活方式的主要内容。生活方式转变之难突出表现在消费方式转变之难上。消费方式的转变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消费不只是满足需要的过程,而是具有一系列的社会性、心理性意义。如果把消费理解为满足需妻的过程,消费这个概念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这种消费是自古就存在的。在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看来,消费是工业丈明的一种特殊方式,反映的是社会的属性。从工业革命开始,社会消费已经从生物性驱动或经济主义驱动转向社会性的、象征性的和心理性的驱动,现代人的消费远不是满足需要那样简单,它首先是一种象征性行为,消费的意图不在于商品的物质性,而在于商品所象征的人的关系或差别性,试图证明的是个人的成功;追求时尚并不是为了充饥御寒,而是为了界定社会地位,消费行为的核心不是对商品的实际选择,而是想象性的对愉快的追求,欲望的满足体现在消费的过程中,随着商品的获得和使用,商品带来的愉快也随之幻灭,于是,人们的消费动机就在“欲望——获得——使用——幻灭——新的欲望”中循环,促使人们永无止境地追求新商品、新品牌的消费。正因为消费具有心理愉快的功能,也使消费成为现代人摆脱烦恼的手段。米勒在1985年出版的剧本《代价》第一幕中,有这样一段话:“许多年前,一个人如果难受,不知如何是好,他也许上教堂,也许闹革命,诸如此类。今天,你如果难受,不知所措,怎么解脱呢?去消费!”在米勒看来,现代消费已经代替政治、宗教而成为逃避不幸的手段。消费方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象征意义,内在的心理愉快体验,远远超出消费习惯的范畴。消费习惯的改变难度已经很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更非轻而易举。

    转变消费方式的难度还不止于此。推行低碳生活,需要人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基于个人的社会责任和公民精神是提高节能意识和推行低碳生活的基础。问题是低碳生活是对个人欲望的约束,在追求个人享受与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之间,人们能否建立起一种警钟长鸣的责任心?在普通老百姓看来,全球气候变暖、资源匮乏之类的宏观问题,是一个与自己无关的、遥远的问题,也是自己力所不能及的问题。不少人会对生态危机、气候变暖抱着一种若无其事的虚无主义态度。他们会认为,即使全球变暖会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但这些后果是自己死后数百年后的事,自己的经济条件完全能够承受目前的消费方式,为了我们早已不存在的几百年后的事而放弃现在的舒适生活是否值得?减排是政府、企业考虑的问题,即使我们在生活中努力节约,又能够减排多少,为地球降温多少?

    对于这些观念进行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在“环保”、“社会责任”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情况下,这些观念很少会流露出来,很少有人会对减排、低碳生活公开提出异议。如果人们缺乏公民意识,内在的社会责任感并未建立起来,再完善的理论设计在现实的人性挑战面前常常会显得脆弱无比。道德是内在的约束力量,更适宜于律己,外部的道德压力往往只会导致人们在口头上高喊减排、高喊低碳生活,而实际行动依旧是我行我素。这样,减排、低碳生活仅仅是一种公共姿态,而不是真正的生活方式。

    一个最具讽刺性的例子是2007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了一部环保纪录片《不能忽视的真相》,以直观生动的电影方式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影片中,戈尔引用了大量图片和数据资料,让观众了解气候变化的真相:沿海地区将被淹没、一亿人将成为难民……影片的最后,平静深沉的戈尔呼吁观众,每个人都能有所作为,尽快采取造当行动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比如减少日常生活的碳排放,种植更多植物。戈尔也以他在环保方面的工作,获得了世界的最高荣誉——诺贝尔和平奖。但是,很快戈尔本人便被揭露出了一个“不能忽视的真相”他居住在一栋面积超过一万多平方英尺、拥有20个房间和8个浴室的豪宅之中,他在自家院子的通道上,安装了一排煤气灯,还有电控的大门。该豪宅每个月的用电量惊人,超过了全美平均水平的20倍。当地邻居说:“戈尔天天大声疾呼,教我们怎么生活,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好莱坞的知名环保女星芭芭拉·史翠珊,高喊要别人节省水、电,但媒体报道说,她每年浇灌自家草坪就花费22000美元,可想而知要用掉多少水。

    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消费等,尽管在道义上应该受到谴责,但在客观上增加了市场消费份额。如果说市场是推动产业的动力,那么,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消费等客观上拉动了市场,从而推动了相关产业。低碳生活所倡导的节俭性消费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人们消费的一种约束,更减少了浪费性的、奢侈性的消费,从而也减少了整个市场的消费,进而影响到相关产业。

    但是,这是低碳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的一个暂时的现象。低碳生活倡导的消费理念,只是强调减少对高碳产品的消费,减少对传统常规能源的消耗,节约和保护资源,这固然会影响传统产业,但低碳生活的消费理念鼓励消费者选择资源节约型产品,这可以促使社会消费需求向低碳产品转型,为低碳产品提供市场基础。低碳产品市场的形成有利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和低碳技术的开发与运用,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

    这样的转型已是时不我待,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的短短几年里,国际市场上就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体系中所买卖的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奇特商品——碳排放配额现货、碳期货期权及各种的碳金融衍生产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碳排放权交易”。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08年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高达近1300亿美元,预计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将达到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交易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尽管“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全新的商品还不为人们所熟悉,但这一商品隶属的市场属性、基本结构和运行法则与过去任何一个商品市场相比毫无二致。而其中空前规模的经济利益更是诱人,这必将推动各种低碳技术的发展。这个尚在形成中的巨大市场对于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我国需要积极发展各种低碳技术参与碳交易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利用碳交易市场促进国内各种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碳交易市场的背后是各种低碳技术,包括各种新能源技术。各种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需要低碳产品市场的支持,低碳生活可能在短期内会降低一部分内需,但这有助于促进消费需求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我国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并反过来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日常生活中的碳与碳足迹

    碳,化学符号是C,它是自然界和生命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地球上各类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千万年来碳在自然界中处于平稳的、自然的循环流动状态,不停地在地球的大气圈、生物圈、地圈和水圈中循环流动,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大气圈是二氧化碳储存库,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入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含碳的有机物,即转化为葡萄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再将碳水化合物转化为蛋白质和脂肪;动物则把植物作为食物,将植物组织的有机物消化掉,然后转化为动物组织;人体中的碳元素也来自于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我们吃谷物、蔬菜、肉和鱼等动物,这些食物中的碳元素就到达我们体内。所有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或者是残体腐败分解后,再回到大气蓄碳库中。这样二氧化碳又从生物圈回到了大气圈。植物和动物死亡后埋压在泥土或水底下,在数万年压力及高温的作用下变成煤炭或石油等燃料,并储存起大量的碳。煤炭或石油等燃料燃烧后就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又进入到地球大气中。

    除了大气,碳的另一个储存库是海洋,它的含碳量是大气的50倍,更重要的是海洋对于调节大气中的含碳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水体中,同样由水生植物将大气中扩散到水上层的二氧化碳固定转化为糖类,通过食物链经消化合成碳水化合物,各种水生动植物通过呼吸作用又释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动植物残体埋入水底,其中的碳都暂时离开循环。但是经过地质年代,又可以以石灰岩或珊瑚礁的形式再露于地表,岩石圈中的碳也可以借助于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火山爆发等重返大气圈,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而所有生命的碳源均是二氧化碳,而食物中的含碳有机物归根结底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只有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如果没有这个途径,碳元素就不能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一直到工业革命之前,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就这样有规律地循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大致平衡,自然碳捕获过程进行得相对顺利。自然碳捕获是指由海水、绿色植被等构成的对大自然的“蓄碳池”体系所进行的碳吸收。自人类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随着现代工业和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煤炭和石油消耗也快速增长,对能源的这种贪得无厌的需求和消耗引发了碳氢化合物燃烧量的骤增,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并打破了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平衡。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从每年1亿吨上升到每年63亿吨,大约比生物圈所能吸收的量多了一倍。如果对碳排放不加控制和约束,将造成地球温度进一步上升,导致的严重危害是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有科学家预计到2050年冰川面积将减少到现有面积的72%,到2090年将减少一半,同时极端天气增多。2004年1月,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戴维,金爵士在《科学》杂志的特约社论中警告说:“气候变化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严重的问题,甚至比恐怖主义的威胁还要严重。”

    虽然此番言语似乎有点过激,但是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因此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问题,关注气候变暖所带来的威胁,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要替代以往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不再是随心所欲、没有任何约束、无节制地进行高碳生产和能源消费,而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前提来发展经济。回顾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从第一代能源薪柴,到第二代能源煤炭,再到第三代能源石油、天然气,再到核能和太阳能等新能源,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低碳的一个重要途径,原先依赖石化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变革,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要“脱钩”,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通过科学技术,高效利用能源,并积极开发清洁能源,节能减排,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并且调整产业结构,追求绿色GDP。

    作为普通人,我们无法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无力解决臭氧层保护、沙漠化防治等重大课题,但是自下而上的普通民众的行动能够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达到人为碳排放的降低。低碳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模式,还涉及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实现低碳生活,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到消费生活方式各个方面都做出深刻变革。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碳足迹、碳足迹的走向和存在方式。只有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碳足迹是如何产生的,产生了多少,哪个环节排放了最多的碳,才能考虑对策,有的放矢减少碳足迹。

    测测你的碳足迹

    “碳足迹”来源于英语“CarbonFootprint”一词。维基百科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是:AcarbonfootprintisthetotalamountofCO2andothergreenhousegasesemittedoverthefulllifecycleofaproductorservice.也就是说碳足迹是一个人、一个产品或装置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所释放的温室气体总量。假如一个人开着车子在马路上转一圈,他就留下了一个碳足迹。碳足迹标示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碳耗用得多,“碳足迹”就大,反之,“碳足迹”就小。

    碳足迹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你早上起来,喝了一杯牛奶、吃了一块蛋糕,穿上毛衣、外套,坐电梯下楼,然后坐公车或地铁去上班,再乘着电梯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开始一天的工作;中午时,你吃了牛肉、蔬菜、鸡汤,晚上回家你马上打开电视机、电灯、空调,那么可以说,你已经排放了很多二氧化碳,碳足迹也渗透于你的上述行为中。因为无论是使用电灯、看电视、用电脑,还是公交车、地铁、电梯、空调的运行都离不开电,都在间接消耗石油、煤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目前大气层中98%的二氧化碳都是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在中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752克,牛奶和牛肉都离不开养牛场,而畜牧业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我们每个人旧常生活的每一件事、工厂的每一道工序,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都会留下碳足迹。

    碳足迹计算公式相当复杂,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我们的家园、运输的能源,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所有消耗品。“保护国际”中国项目组及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颁布了一种碳足迹计算方法,可以很直观地用“碳计算器”公式,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的消费行为计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

    家居用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耗电度数×0.785;

    开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油耗公升数×0.785;

    短途旅行:200公里以内=公里数×0.275;

    中途旅行:200—1000公里=55+0.105×(公里数—200);

    长途旅行:1000公里以上=公里数×0.139。

    不仅如此,连塔电梯、沸热水澡、喝瓶装饮料这样的小事,也有办法算出碳的排放……搭电梯24层、用电脑10小时、外食三餐、热水澡15分钟、洗衣机40分钟。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么你就排放了78.5千克二氧化碳。为此,你需要植一棵树,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那么你就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为此,需要植三棵树……

    可见,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多少取决于他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要减少碳足迹需从衣、食、住、行、用这些日常的生活行为入手。

    低碳生活不是刻意降低生活质量

    “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只要你愿意主动去约束自己、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你就可以加入进来。低碳也不意味着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的享受,只要你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去做一些改变,多节约、不浪费,同样能过上舒适的“低碳生活”。因此,只要你愿意,只要那是你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或消费方式,你不会感到生活质量降低了,你的生活目标仍然可以达成,只是在一些细节、在一些行为方式上与以往稍有不同,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或者消费方式的自觉改变。例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会购买汽车,低碳生活主张的并不是不要买汽车,而是在选购汽车时要衡量自己的需要、用途以及油耗,选择车辆不是一味追求大排量轿车、崇尚气派,而是以实用出发、以低油耗为主要考虑因素。如果有很方便的轨道交通,即便有车也不一定要开,可以搭乘便捷的公共交通。开空调时要注意温度控制,夏天不要太低,调高一度;冬天不要太高,调低一度,26℃被认为是个合适的选择。若房间里没有人,就把房间的灯关掉,不要让家里的电器设备处于待机状态而是关掉,这样既安全又节省,还避免了浪费。你仍然可以享受社会进步、高科技下的文明、舒适生活,可以开汽车、用空调、享用任何一种电器,只是请你稍微注意一下细节,避免浪费,就可以实现低碳生活。可见实现低碳生活与保持或提高市民生活水平之间并不冲突,既节省了资源、降低了碳排放也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

    低碳生活不是落后的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不是要倒退到从前,而是一种以先进的环保低碳技术为基础、以道德的生活理念为要旨的优质生活。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等都是可以得到保证的,合理应用低碳技术及科学环保还降低能耗、节省了资金。例如建筑物的环保设计、节能建筑材料和设施的使用可以大大降低能源消耗,这些手段主要有使用空心墙和屋顶保温层来降低室内的热量散失;安装门窗防风装置来减少热量的耗散,使用双层玻璃减少能耗以及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等。英国的贝丁顿零能耗发展项目开发的贝丁顿“零能耗发展”社区就采用了这些技术。贝丁顿社区位于伦敦附近的萨顿市,其建筑理念是在不牺牲现代生活舒适性的前提下建造节能和环保的和谐社区。贝丁顿社区之所以能实现居住零能耗,得益于整合建筑节能、热电联产系统和绿色交通系统等各环节而形成的节能型整体规划。贝丁顿社区建筑物按照节能原则来设计,社区能耗来源于内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师通过各种措施减少建筑热损失,并尽可能使用太阳能获得热量;各建筑物紧凑相邻,以碱少建筑的总散热面积;为减少建筑物的表面热损失,建筑物的楼顶、外墙和楼板都采用300毫米厚的超级绝热外层;窗户选用内充氩气的三层玻璃窗,窗框采用木材以减少热传导。每一居民户朝南的玻璃阳光房是其重要的温度调节器:冬天,阳光房吸收了大量的太阳热量来提高室内温度;夏天将阳光房打开变成敞开式阳台,利于散热。采用自然通风系统将通风能耗最小化。风力驱动的换热器可随风向的改变而转动,一边排出室内的污浊空气,一边利用废气中的热量来预热室外寒冷的新鲜空气。在此热交换过程中,最多有70%的通风热损失得以挽回。可见,只要技术运用得当,合理规划,低能耗、舒适而高质量的低碳生活是完全可以得到保障的。

    低碳生活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内在倾向,是行为的预先准备,对行为具有指导作用。态度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不容易改变。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态度具有社会性,每一种态度本身都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当然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在短时期内的确不易改变,在这种惯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会带来不便。这就需要社会诸多部门积极配合、加强宣传,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营造一个低碳生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生活细节入手,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实践开始,你会发现低碳生活其实做起来并不很难。太原、保定等城市通过制订实施涉及各个行业的绿色标准、印发低碳生活手册等方式,有效引导了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这些城市的成功实践也证明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实现低碳生活过程中的有效引导和宣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改变的决心和愿望,低碳生活完全可以实现。如今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表征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低碳”在国家战略层面开始行动起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希望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并采取措施使低碳经济的共识纳入到决策之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几项小建议,如把在电动跑步机上45分钟的锻炼改为到附近公园慢跑,可以减少将近10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用洗衣机甩干衣服,而是让衣服自然晾干,可以减少23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及显示器,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等等。

    尽量使用自然光

    阳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元素之一。在一般场合下,人的眼睛最适应自然光,而且自然光的显色性是所有光源中最好的。

    在自然光充足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自然光。使用自然光不但可减少人工照明,节约用电,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益。白天拉起窗帘开着灯既是对资源的浪费,又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屋内灯光亮度不够,在这样的环境下看书学习,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久而久之,会发展为近视。

    自然光作为一种最重要的自然元素,在丰富和创新建筑内部空间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世界能源的日益枯竭,节约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今,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时都将利用自然光作为房屋建造的首要考虑因素。其中比较着名的是德国的建筑设计。正如德国人所说,从建筑风格出发,这种透明建筑是那样的匠心独具;从人的心情出发,人们在明亮的房屋内工作、生活又是那样舒畅。当然,它还具备了一个重要功能——节约用电。

    德国是世界上公认的节约型国家之一,凡事讲究节约早已成为德国人的风尚。在节省照明用电上,他们的第一理念是“尽量利用自然光”。在建筑上,由于德国气候适宜,夏天不用空调,因而建筑物大量使用玻璃结构,这样的模式使得室内光线充足,减少了人们的用电量。

    为了延长人们对自然光的使用,“夏时制”成为德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1916年,德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行夏时制的国家。每年的4月~10月,德国实行夏时制,全国提前一小时。这样,人们在下班后仍然可以享受一段时间的阳光。由于人们的户外活动得到增加,在家用电照明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节电就是改善环境质量,就是减少煤和天然气等资源的消耗。

    针对德国的建筑设计理念,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进行了合理的利用与改进。许多国家都对玻璃墙、明亮的玻璃顶棚等部分进行了更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依靠消耗大量不可再生能源来维持的建筑物内的环境,不仅不能给人带来真正舒适、健康的生活,而且造成了生存环境的日益破坏。在“可持续发展”为建筑界所关注的今天,利用自然光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为人们所推崇。

    除了建筑物本身的设计外,人们还应该养成尽量使用自然光的习惯,如,根据室外的明亮度及时选择屋内照明的开关,不应上班时间一直开着灯、没人的屋子也亮着灯,关注生活的点滴,才能更好地享受绿色生活的真谛。

    人们绝大多数时间是待在屋内的,因此室内空气的是否清新、有害气体含量的多少,对人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清新的空气可以使人神清气爽、思维活跃,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舒心地度过美好的一天。

    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由于绝大多数家庭都经过装修,装修材料和家具里含有的有毒物质短时间内不会挥发干净。关窗后,这些气体会在室内慢慢积累。如果长期紧闭门窗,室内有毒气体会越积越多,居民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持续感冒、经常咳嗽、咽喉不适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慢性疾病的发生。尤其是冬季,不少居民为御寒,家中不再天天开窗透气。尽管关窗能保持室内的温度,但沙发、家具等释放的有害气体也会聚在室内,尤其是新装修的居民家尤应注意。所以说,即使在温度较低的冬天,居民也应注意开窗换气,最大限度地避免因毒气积累而给人体,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的身体健康带来的伤害。

    清新的空气是人体健康的依托,生活中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变:

    第一,常开窗,多通风。晚上冷气凉,人们经常会关窗休息。经过一晚上的闷居,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极高,过于沉闷的空气会使人感到头晕、乏力、恶心,所以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开窗通风换气。实验证明,室内每换一次气,就可除去室内空气中60%的有害气体。上午气温逐渐升高,空气质量也较好,是开窗通风的好时机。此外,还应在午睡后和晚上睡前开窗通风。

    第二,空调室要经常开窗换气。尤其在夏天,炎热的天气使人经常蜗居在空调室内,长时间开空调,屋内的空气得不到有效的交换,时间久了会使人感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

    第三,用餐后及时开窗通风。一顿美餐过后应及时开窗散味,不要让饭味充溢满屋,这样如果不能及时排放出去,经过一晚的闷发,有时的味道会让人窒息。许多饭食,如韭菜、洋葱、大蒜、榴莲等气味是很难去除的,只有经过彻底的通风换气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第四,垃圾应及时进行清理。水果皮、蔬菜根蒂及坏掉的食物等不能长期堆放,否则会滋生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同时会散发出腐臭味,人们呼吸后会对健康造成很大的伤害,轻者头晕,重者罹患其他疾病。

    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借用于空气清新剂来改变室内的空气,更有甚者以为空气清新剂能够消除甲醛等有害气体,很多市民都喜欢把空气清新剂作为消除家里异味或者清新空气的“宝贝”。不少市民认为,只要一用空气清新剂,家里的空气就干净了。

    实际上,空气清新剂大多是化学合成制剂,并不能净化空气,它的作用是通过散发香气混淆人的嗅觉来“淡化”异味,遮盖有异味的有害气体,并不能清除有异味的气体,也不能将其吸附或分解。所谓的感觉空气清新只是一种假象而已。还有一些空气清新剂,因为产品质量低劣,还会成为新的空气污染源。其含有的杂质成分散发到空气中,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大。这些物质会引起人体呼吸系统或神经系统中毒,以及引发急性不良反应,会产生头晕、头痛、喉头发痒、眼睛刺痛等。

    如果遇到必须使用空气清新剂的情况,则不要在有哮喘病人、婴幼儿、过敏体质者在家时使用。对于厕所的除臭,不能完全依赖于空气清新剂,只要每天打扫干净,及时通风换气即可消除异味。

    所以,要想让家里保持空气清新、舒适宜人,常开窗勤通风是最好的办法。

    选用绿色设计

    随着意识形态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从饮食到穿衣,从出行到运动,都无一不引起人们的极度关注。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起居,人们也进行了更多的思考——时下流行的绿色装修设计激起了一股大浪潮。

    绿色设计是坚持以人为本,在环保和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追求高品质生存、生活空间的活动。绿色设计是进行绿色装修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装修后的生活空间不受污染,在使用过程中不对人体伤害,不对外界造成污染。简言之,绿色装修设计应符合下列标准:健康、环保、美化、舒适。

    首先,室内装修设计应力求简洁、实用。尽可能地选用节能环保型材料,以保证装修后的空气质量。忌用华而不实,既浪费资源,又会对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的设计。特别应该注意室内的环境因素。比如,厨房要合理搭配高性能的抽油烟机,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通风量,提高空气质量等。

    其次,装修设计时,要考虑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节能问题。在坚持舒适美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节能型材料。随着环境的恶化、资源的日益短缺,我们有义务在装修设计时保护环境和资源,尽量降低装修过程中及装修后的能源消耗量。

    再次,装修设计时,应特别注意室内环境因素的综合考虑,合理搭配装修材料,尽可能做到舒适、自然。在施工工艺和施工质量上,尽量选用无毒、少污染的施工工艺,降低施工中粉尘、噪声、废气、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最后,切忌照搬其他设计进行装修,应根据室内面积的大小、室内的基本格局、个人的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合理的设计。值得一提的是,切忌“先装修,后治理”。许多人在进行装修设计时盲目追求快速、尽力避免受累,不愿做深入的分析和详细的考察,然而在装修完成后却开始考虑污染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不合理处的改进方法。一般来说,事后采取补救措施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而且会造成额外的花销。

    绿色装修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绿色舒适的室内环境。绿色的室内环境主要是指既有助于居住者身体健康,又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室内环境。简朴、适度的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你会享受到回归大自然的惬意。

    选用绿色家具

    家具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健康家居的亲密伴侣,其外形、质地、气味、舒适度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享受。

    受利益的驱使,许多甲醛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家具产品仍在市场上销售。这些家具流人家庭后,轻者使人感到头晕、恶心,产生呼吸道不适等症状;重者会引起其他并发症,或导致罹患其他严重疾病。

    在国外,欧洲和美国对家具产品有严格的环保标准。例如,每100克家具原料中所含的有毒物质不得超过0.01克。而我国,要求每100克人造板所含有毒物质的范围是20~40毫克——这是唯一的控制标准,是1992年由中国人造板技术委员会制定的。

    有关专家指出,除了有害物质超标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外,家具的不合理设计也会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人们对家具的选择越来越谨慎。如今,绿色家具已进入人们的生活。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绿色家具呢?概括起来,绿色家具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家具的选料倾向于自然。自然材质本身不含有毒有害物质,即使少量含有也是极低的。它不会像人造家具那样,在生产过程中添加过大量的化学药剂,长期散发不完。尤其在炎热的夏天,甲醛等有害物质更是会挥发出大量刺鼻的气味,在有空调的屋里久久难以散去。长期处于如此的境地中,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可想而知。

    2.家具的颜色极为合适。家具的颜色选择以不刺激人的视觉为原则,这样长时间看上去眼睛不疲劳。某些颜色过于艳丽的家具起初可能会给人新鲜感,久而久之,其不舒适的感觉会逐渐显现出来。家具的频繁置换也会对资源造成浪费,从而污染环境。

    3.家具设计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寿命,让其更耐用,并减少再加工过程中的能耗。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自然典雅的实木家具是不错的选择。实木家具可以看到木材的天然花纹。

    实木家具分为两种:一种是纯实木家具。即家具的所有用材都是实木,不使用任何形式的人造板。纯实木家具对工艺及材质要求很高,实木的选材、烘干、拼缝等工序要求都很严格。如果哪一道工序把关不严,小则会出现开裂现象,大则会使家具变形,无法使用。另一种是仿实木家具。即从外观上看纹理、色泽都和实木家具一样,但实际上是实木和人造板混用的家具,即侧面、搁板等部件用薄木贴面的刨花板或中密度板纤维板,门和抽屉则采用实木。这种工艺节约了木材,也降低了成本。

    此外,藤制、竹制家具也是不错的选择。如藤制沙发、藤制摇椅、藤制小桌、藤制鞋架等,以及竹衣柜、竹床、竹椅、竹凳、竹桌等,都为人们的现代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

    4.家具的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即家具的高度、宽度满足人们的需要,符合人体形态。家具不但重视人体在静态下的状况,而且会兼顾人体在动态下的状况。这些家具考虑其尺寸大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桌椅的高度为人坐定时可以保持两个垂直:当两只脚放在地上时,大腿与小腿基本垂直;当胳膊自然放于桌上时,大臂与小臂基本垂直。这样的桌椅高度可以使人保持正确的坐姿和良好的书写姿势。并且,写字台的下面空间不宜过小,过于小会不利于人们腿部的舒展,长期端坐会影响健康。

    5.家具的安全性能高。无论是小凳子还是大家具都应具备这几个方面的性能:①稳定。家具摆放在家中,无论是经常使用的还是作装饰的,稳定性能都应达标,摇摇晃晃的家具使用起来容易发生危险。②结实。切忌外表看起来结实,实则某些部位中空的家具,这样会造成的塌陷、断裂,对人造成伤害。③无尖角、利边。如果所选用的家具带尖角利边,这在生活中会对人们的使用造成不便,而且这些部位会使人受伤,或者发生更严重的后果。④使用方便。家具每一部分的部件都应经过妥善装配,螺丝上紧、无漏上的,开关、把手、锁等都应方便使用。

    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家具才是绿色家居、放心家具,人们在生活中才能用得舒心,开开心心地度过每一天。

    选用保温的外墙

    日常生活中,外墙的保温性能直接关系到室内的温度。外墙的保温性能不好,室外的寒冷和炎热就会很容易侵入,而室内的热量也会很快流失,由此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损失。

    为缓解能源紧缺的压力,欧美等发达国家30多年前就开始注重建筑节能。通行的做法是给建筑物穿上“保温外套”。我国建筑能耗高于发达国家数倍,主要表现在建筑物保温状况上的差距。这种差距最直接的后果是:冬天暖气怎么烧都不热,夏天空调一刻都不能停,人们为采暖和制冷付出采暖费、电费居高不下。

    外墙墙面作为建筑物的外表层,需要经受外界气候的影响,如冷、热、雨、风等。雨水的浇淋、温度的变化、环境污染等持续不断地作用于外墙面,会使外墙面产生裂缝,产生霉菌,建筑物本身受到损坏,居住者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相对于高昂的建筑物维修费用,外墙外保温体系的价值远远高于其自身成本。它把建筑物外表“包裹”保护起来,在满足建筑物的保温性能的同时,又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外墙保温技术按保温层所在的位置分为外墙内保温、混合保温、外墙外保温三大类。

    一、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技术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保温层,常用的内保温主要有三种做法:

    1.内贴预制保温板,包括增强水泥类、增强石膏类、聚合物砂浆类板材。

    2.内贴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即在墙上粘贴聚苯板,用粉刷石膏做面层,面层厚度8~10毫米,用玻纤网格布增强。

    3.内抹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即在基层墙体上经界面处理后直接抹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再做抗裂砂浆面层,用玻纤网格布增强。

    外墙内保温施工简便,造价较低,但存在以下问题:难以避免热桥,使保温性能有所降低,在热桥部位的外墙内表面容易产生结露、潮湿,甚至霉变现象;保温层做在室内,会占用室内空间,而且二次装修或增设吊挂设施都会对保温层造成破坏;不利于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护;保温层及墙体会经常出现裂缝。

    二、外墙混合保温

    外墙混合保温技术是将保温材料置于外墙的内、外侧墙片之间,内、外侧墙片均可采用传统的黏土砖、混凝土空心砌块等。

    这种保温形式的优点为:

    1.防水、耐候等性能均良好,对内侧墙片和保温材料形成有效的保护。

    2.对保温材料的选材要求不高,许多材料均可使用。

    3.对施工季节和施工条件的要求不高。

    外墙混合保温在内、外侧墙片之间需有连接件连接,构造较传统墙体复杂,抗震性能差,建筑中圈梁和构造柱的设置尚有热桥存在,保温材料的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技术是将保温层安装在外墙外表面,由保温层、保护层和固定材料构成。与内保温及混合保温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热性能高,保温效果好,综合投资低。

    2.适用范围广,不仅适用于新建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

    3.保温层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4.基本消除热桥的影响,同时消除结露和霉变现象,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由于外墙内保温和外墙混合保温的设计存在缺陷,且难以解决,建议谨慎采用。相较而言,外墙外保温优点甚多,并按照逐层渐变,柔性释放应力的原则,选择材料及施工方法,以达到保温、抗裂的目的。外墙外耪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将成为墙体保温的主要形式。由于外保温使建筑结构处于保温层的保护中,使建筑结构所处温度环境稳定,有利于建筑结构的保护,增强耐久性。另外,外保温将建筑在外面包裹,保温的面积大,更有利于保温节能。

    外墙外保温体系是新建筑最好的外墙防护体系,也是老建筑物最好的维修体系。在围护结构单薄、保温不足的建筑中,虽然依靠采暖没备多供热量,也能保持所需的室内温度,但是,采暖供热量必须大大增加。此外,保温不足的围护结构,还易受室外低温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内表面温度过低,引起长霉、室内潮湿,使室内环境恶化。从保证室内适当的热环境、降低建筑物热损失的方面出发,新建筑物都需要加强保温。对老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时,若采用外墙外保温系统会更经济、迅速、方便、高效。它不需住户搬迁,可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又避免了二次装修对保温层的破坏,使老建筑物焕然一新,美化城市环境。

    要发展建筑节能,必须要采用保温隔热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以加强保温隔热性能。外墙保温是指采用一定的固定方式,把保温隔热效果较好的绝热材料与建筑物墙体固定为一体,增加墙体的平均热阻值,从而达到保温或隔热效果的一种工程做法。若在墙体外部做一层保温层,不但可以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而且能消除建筑物局部的“热桥”影响,提高墙体的防水功能,改善墙体潮湿状况,节省采暖能耗、降低空调费用,避免外墙面层裂缝。具有保温、防潮性能的外墙,好比给房子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可以有效阻挡冬日的寒冷和夏日的炎热。

    在建筑节能技术中,外墙节能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开发和利用外墙保温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途径。建筑节能是贯彻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政策的主要内容。近几年,在建设部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节能政策、法规、标准和强制性条文的指导下,我国住宅建设的节能工作不断深入,节能标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逐渐迈人新的层面。

    安装节能门窗

    门窗被称为筑的“眼睛”,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发现,目前在我国建筑能耗的各类能耗中,门窗损失的能量约为50%。因此,建筑节能首先应从门窗节能做起。

    一般的购房者买房子时,往往只注重户型、楼层、环境等要素,而忽视了房屋重要的部件——门窗。在采暖住宅中,通过门窗的传导,热损失与空气渗透约占全部热损失的1/2。因此,门窗的保温和密闭性能对能耗关系巨大。一般来说,玻璃幕墙传导快,会造成夏天增温、冬天加冷的效果。如果有一款集采光、通风、遮阳、节能、环保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门窗,那将会使热损失减少一半。

    我国幅员广阔,地理气候环境差异很大。北方严寒地区,低温天气时间长,建筑能耗中采暖耗能大,外窗的保温是关键,因而该地区节能窗的重点是保温性能;南方炎热天气多,制冷时间长,因而该地区节能窗遮阳减少太阳辐射得热是关键;而中部大多为夏热冬暖地区,采暖期与制冷期相对均衡,因而节能窗既要考虑冬季的保温,又要兼顾夏季的隔热。保暖和隔热都是阻止热量传递的方式,也是门窗节能的关键指标,但两者有着很大的差别。保温是指外窗在冬季温差较大的条件下,阻止室内向室外的温差传热;隔热是指外窗在夏季隔离太阳辐射得热和阻止室外向室内的温差传热,其中太阳辐射得热远大于因温差而产生的得热。

    从气候条件对建筑门窗节能的不同要求来看,节能窗可分为三种:保温型的节能窗、隔热型的节能窗、兼顾保温与隔热的保温隔热型的节能窗。以深圳为例,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是典型的夏热冬暖地区。夏热时间长,近半年的时间温度超过25℃,冬季大部分时间气温在10℃以上,基本不用采暖。同时,由于受海洋影响,白天风大,夜间风速低。因此,深圳应选用隔热型的节能门窗。

    通常情况下,通过建筑外窗的热量,玻璃得热是第一位,其次是窗户缝隙空气渗透传热,窗框所传热量占最少。因此,提高窗的节能特性首先应从玻璃着手,其次是窗的密封性与窗框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选用隔热型的建筑玻璃。假如仅选用普通的中空玻璃,仅就隔热来讲其效果还不如单层热反射镀膜玻璃。采用中空玻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能隔绝噪声,大大降低建筑保温所需的能耗。它已经被欧美国家所普遍采用。

    提高外窗的密封性能,应选用好的窗型、门窗配件等。如平开窗气密性相对较好,选用推拉窗应注重选用密封效果较好的产品。提高窗框的隔热性能。一方面减少窗框的外露面积,另一方面选用合适的材料和浅色的窗框材料。铝合金型材对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有很好的反射能力,其表面的反射能力与表面状态和颜色对于阻隔太阳辐射热是很有利的。PVC塑料窗和塑钢窗,其材质特性有利于隔热,但其强度、耐久性、防火及防雷等都不及铝合金材料,因而并不是深圳地区节能型外窗的理想产品。

    另外,选择合适的建筑开窗朝向,增加外窗的遮阳是减少开窗得热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而且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来散热是不应忽视的节能手段。因此在建筑设计时,需做好自然通风设计方面的考虑,开窗的选择也应有利于自然风的实现。建筑节能的主要目的是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获得高的舒适度。

    舒适度与门窗有关的另两个方面,一是噪音,另一个是视野。这就要求我们在选用外窗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为了隔热而采取的遮阳措施可能会同时遮挡视线,形成视觉上的不舒适;选用中空玻璃则有利于降低噪音,增加室内舒适度,这是既节能又舒适的选择。深圳属于沿海台风地区,外窗的抗风压性能与水密性能均有相对较高的要求,这是外窗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基本要求,也是外窗节能特性的最基本保证。假如没有了安全可靠性,再好的节能窗也没有意义。

    在奥运村建设过程中,采用了大量高性能的隔热断桥铝门窗系统。这类节能门窗系统采用欧洲标准槽口设计及稳定的结构,具有极好的隔热保温、隔声、水密、气密、抗风压等性能。

    铝合金节能提升推拉门系统凭借其独特的节能优势,在奥运村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这种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推拉门的密封性问题,可以将节能效果提高50%以上。其中的奥秘就在以下几点。

    第一,提升推拉五金系统主要由执手、传动器、滑轮组成,这些部件对整个提升推拉门系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即通过执手的1800旋动来控制整个门窗系统的提起和下降,进而控制门窗的关闭和开启。

    第二,提升推拉门系统的密封节能性比普通门窗优良很多。当门关闭时,其上部的密封条与上导轨紧密贴合,下部门扇紧紧压在下框上,门扇侧面传动器与门框多锁点紧密锁闭,两扇门之间采用了挂钩结构和密封条,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四面密封”的门系统,从而起到极佳的密封效果,同时还具有抗风压性、隔音性、水密性、保温性、防盗性等特点。

    第三,由于在推拉过程中上部及下部密封条都与型材或轨道间无摩擦,操作轻便,推拉顺滑,因此使用寿命更长。

    被誉为“中国第一节能村”的奥运村选用的节能门窗是保证奥运村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为运动员创造了健康、舒适的环境,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能源的过度消耗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我国开展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志工作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我国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约为2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0%,其中门窗能耗约占建筑能耗的30%。40%,因此建筑节能是贯彻我国节能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节能法规与建筑节能标准的出台,门窗节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地热供暖好处多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地热库,仅地下10千米厚的一层,储热量就达1.05×l026焦耳,相当于9.95×l015标准煤所释放的热量。地热采暖在世界很多地区应用相当广泛。地热供暖是以低温热水为热媒,通过埋设于地面表层下的地热专用管材把地面加热,均匀地向室内辐射热量,对房间热微气候进行调节的采暖方式。这种采暖技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70年代在美、韩、日以及欧洲各国迅速发展,80年代得到广泛普及。20世纪90年代,地热采暖技术引入我国。

    以北京为例,北京地热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煤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根源之一。北京的地热利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主要用在工业、养殖、种植、医疗、洗浴等方面,地热供暖应用较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采用地热供暖初见端倪,但利用形式的主要特点为直供直排、系统简单、尾水排放温度高、供暖面积小、地热资源利用率低。

    因此,如何提高地热资源的利用率,降低排放温度是地热利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水源热泵的梯级利用技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在本设计中,地热利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地热资源的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的地热资源;尽量减少辅助调峰加热量;利用热泵机组,充分利用45℃以下温度段的低品位热量,合理降低尾水排放温度;在确保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量调节,以降低输配电耗。地热资源的利用原则是取热不取水,否则,如果地热水长期不能回灌到地下,一方面,会造成水资源缺乏、地面沉降;另一方面,地热不能及时得到补充,出水温度会降低,供热质量会下降。同时回灌的温度也值得注意,如果尾水温度过高,会造成地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温度过低,不利于地热资源的恢复。因此,回灌温度应为15℃~25℃。

    采暖系统根据系统承压和供暖方式的不同,分为:住宅高区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低区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配套低层裙房散热器采暖系统。其中,配套低层裙房散热器采暖系统直接利用一级地热和燃气锅炉房的辅助热能,住宅高区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直接采用二级地热和燃气锅炉房的辅助热能,低区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间接采用一级、二级地热的尾水,结合热泵,另外再采用燃气锅炉房的辅助热能。经过上述几级地热利用后,地热尾水和一部分原水经过水处理设备、板换加热后供用户洗浴。

    据节能专家介绍,使用地能热泵技术开采利用浅层地温能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具体总结,地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舒适、健康。

    地热以辐射方式向室内散热,使室内地表温度均匀,室内温度由下而上逐渐递减,地面温度高,天花板处温度低,人们的腿、脚感觉温暖舒适,符合人体的生理需求,有益健康。

    2.安全、可靠。

    地热专用管材使用寿命可达50年,施工中采用整管铺设,地表下无接口和渗漏,无须检修,安全可靠,热稳定性好。

    3.洁净、无污染。

    地热采暖减少了室内污浊空气的对流,它可以保持空气洁净,并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

    4.扩大了室内有效使用面积。

    地热采暖采用地面下埋设管道的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散热器供暖方式,增加了室内空间的有效使用面积,便于装修和家具的布置。

    5.安装成本低廉。

    地热供暖的安装成本大大低于传统散热器供暖施工的成本。传统的散热器通过散热片、管道的连接实现供热,极大地增加了施工成本。

    6.设计合理,有效节约能源。

    散热器取暖方式把能量浪费在无用的房间上部。而采用地暖时,热量由下而上进行辐射,地面温度高,天花板处温度低。热量集中在人体的主要活动区域,热损失小。因此,比其他取暖方式节省燃料。

    地热作为一种清洁能源,不会像燃煤锅炉那样污染大气。有关专家介绍,假如使用103眼地热井,年开采地热水880多万立方米,所含热量每年可减少燃煤7.5万吨,相应地减少100多个锅炉,每年减少向大气排放粉尘750多吨、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7300吨,减少灰渣1.3万吨。此外,地热供暖的成本也比较低廉,只相当于燃煤的1/2、天然气的1/4。

    为治理大气污染.有关部门专门研究了对策,将回灌、热泵和自动化控制等先进技术运用于地热供暖,弥补了此前对水资源的浪费等方面的不足。

    地热能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既可作为基本负荷能使用,也可根据需要提供使用。地能供暖系统的意义在于,它降低了人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如果在1000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中采用浅层地热能,每年的采暖时节可以节约37万吨标准煤,从而减少大量污染物的排放;与电采暖相比,相当于节省了一个装机容量100万千瓦的中型电厂。如今对地热能运用的新技术业已成熟,并在不断地进行完善。在能源的开发和技术转让方面,未来的发展潜力相当大。地热供暖可以轻松节能,将会成为未来供暖的主力。

    让辐射远离生活

    随着家用电器的广泛普及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家电产品的电磁辐射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城市居家的“电器化”都会使人暴露在电磁辐射之中。生活中的电视、冰箱、微波炉、电磁炉、吸尘器、手机、吹风机、电热毯等,工作中的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都是辐射来源,都或多或少存在辐射。

    电器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我们却又受到它的伤害。电磁辐射有害健康,但面对电磁辐射,我们无处可藏,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保护自己。电磁辐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盘旋,穿越我们的肌体,损害着我们的健康。那么,我们如何将电磁辐射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呢?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们的影响虽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并不可怕,我们可以适当做些预防工作,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常识,做好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对配有使用手册的电器,应严格按照指示规范进行操作,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者家用电器经常同时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险之中。应特别注意的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

    3.各种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移动电话等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如电视、电脑等电器需要较长时间使用时,应注意至少每一小时离开一次,采用眺望远方或闭眼的方式,以减轻眼睛的疲劳程度和所受辐射的影响。

    4.当电器暂停使用时,不要让它们处于待机状态,应切断电源。因为待机状态会产生较微弱的电磁场,长时间会产生辐射积累。

    5.谨慎使用,注意自我保护。

    看电视时,最好距离电视3米以上,关机后立即远离电视。使用者还可佩戴防辐射眼镜,以防止屏幕辐射出的电磁波直接作用于人体。

    操作电脑时,至少距离显示屏30厘米,开机瞬间的电磁辐射最大,也要避开。电脑可安装电磁辐射保护屏,经常用电脑的人群可以穿上防辐射服。在桌前放一盆仙人掌有助于吸收辐射。

    冰箱不应放在客厅里。冰箱运作时,后侧或下方的散热管线释放的磁场高出前方几十甚至几百倍。另外,冰箱的散热管的灰尘越多电磁辐射就越大。如果冰箱与电视共用一个插座,冰箱在运转时,电磁波会导致电视的图像不稳定。所以冰箱要放在厨房等不经常逗留的场所,散热管上的灰尘应及时清理掉。

    微波炉在开启之后要远离至少l米远,眼睛不要看着炉门,不可在微波炉前久站,孕妇和小孩则应尽量远离微波炉。食物取出后,最好先放几分钟再吃。

    尽量少使用电吹风,电吹风的辐射量极大。并且使用电吹风时,辐射离头部距离比其他电器要近。所以在使用电吹风时,在开启和关闭电吹风时尽量离头部远一点;不要连续长时间使用,最好做间断停歇。

    手机接通瞬间释放的电磁辐射最大,所以,最好在手机响过一两秒后再接听电话。手机在使用时,尽量使头部与手机天线的距离远一些,最好使用耳机接听电话,条件允许的话可转为座机接听。睡觉时不要把手机放在枕头边,更不应将手机挂在腰上、胸前。

    传真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都应尽量避免长时间操作,以免室内辐射聚集过多。

    电热毯对孕妇、儿童、老人的损害最大,最好少用——因为电热毯本身就相当于一个电磁场,即使关上电源,辐射仍然会扰乱体内的自然磁场。

    还应该注意的是,带变压器的低压电源磁场一般比较高,但是距离0.3米远就能保证安全。比如手机充电器在充电时应该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尤其不要放在床头。

    生活中,注意房间多通风是减少电磁辐射最为简单实用的方法,因为在密闭的环境中,电磁会使空气中的电离层分离,很容易吸附在人的皮肤上,从而危害身体健康。所以,在使用完电视、电脑等电器后应彻底清洗面部,将静电吸附的尘垢通通洗掉。另外,对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的人群,应控制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和距离。在饮食上,要有意识地多吃胡萝卜、海带、西红柿、橘子、瘦肉、动物肝脏等一些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蛋白质的食物,也能有效地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无噪声干扰的生活

    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噪声污染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大危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都统称为噪声。噪声对人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害,打断人们的正常思考,降低人们的注意力。长期接触噪声的人,会产生头晕、头痛、脑胀、心慌、乏力、恶心、胸闷、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噪声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导致冠心病和动脉硬化。

    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可能时常被各种噪声困扰。据统计,我国有近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噪声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交通噪声:包括汽车、火车、飞机、船舶等发出的噪声。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机动车辆的数目急剧增加,使得交通噪声成为城市的主要噪声来源。

    2.工业噪声:主要是指工厂的各种设备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的声级一般较高,会对周围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3.社会噪声:包括人们的社会活动和家用电器、音响设备发出的噪声。如隔壁的音乐声、窗外的叫卖声、街上的吵闹声、楼道的脚步声、搬家的嘈杂声等,这些噪声级别虽然不高,但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使人们在休息时得不到安静的氛围,尤为让人不快,更有甚者会引起邻里纠纷。

    4.自然界噪声:主要是指自然现象所引起的噪声。如打雷、闪电、暴雨等,有时在人们的正常休息时间会引起人们的烦恼。

    5.建筑施工噪声:主要来源于建筑机械发出的噪声。建筑噪声一般强度较大,且多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因此会严重影响居民的休息与生活。

    可以说,许多噪声是我们无法阻止、无法时刻做警示的。面对噪声的肆虐,我们也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选用绿色建材,从家庭装修、室内材料的选择方面进行防护,将噪声隔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墙面的处理及改善。

    墙壁不宜过于光滑。如果室内的墙面过于光滑,声音就会在接触光滑的墙壁时产生回声,从而增加噪声的影响范围。因此,可以选用壁纸、吸音板、软包装饰布等吸音效果较好的装饰材料来减弱噪声。还可以利用文化石等装修材料,将墙壁表面变得粗糙一些,这样的强波会使声波产生多次折射,从而削弱噪声。有时为了装点家居,可以将墙面做薄,通过在墙上装上隔音棉来减小敲墙后的噪声音量。另外,还可以对临街的墙壁加一层纸面石膏板,墙与石膏板之间用吸音棉填充,然后再用墙纸或墙面涂料,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但是,这样做会使室内的面积有所减少。

    第二,地面的处理及改善。

    针对目前的装修,地板大多是铺大理石、瓷砖或是木地板。据科学研究证明,木地板,尤其是软木地板最有利于吸音。软木地板的表面是由无数个气囊组成的,形成了无数个小吸盘,柔软安全,有着良好的吸音功能,可以有效地降低脚步声、降低家具移动的声音、吸收空中传导的声音。天然的软木地板是调节居室氛围的最佳材料,特别适合用于卧室和书房。如果觉得不便于清洁,也可以铺上瓷砖,但需要在地板上铺吸音率高的地毯来吸音。

    第三,选择隔音门。

    可以说,每扇门都具有一定的隔音作用,但隔音效果却有很大的差异。门隔不隔音主要看门板,门板的隔音效果则取决于门内芯的填充物。一般来说,模压隔音门内芯填充的是类似于蜂窝状结构的纸基,其所形成的密闭空气层能起到很好的隔音效果。而只是在空芯中用纸板简单地打几个隔断的劣质门板,隔音效果很差。对于实木门和实木复合门来说,木材的本身密度越高、重量越重、门板越厚的门隔音效果越好。

    另外,最好选择门板表面绘有花纹的门,这样的门不仅可以做装饰,还能起到一定的吸音和阻止反射折射的作用。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在装修时应特别注意门的隔声效果,以便减少家人生活的互相影响。

    第四,安装双层玻璃的窗户。

    有了墙壁和门的高效阻隔,如果不对窗户进行改装,那么会“功亏一篑”的。有关研究认为,绝大部分的外部噪声是从门窗传进来的。选用中空双层玻璃窗和塑钢平开密封窗,可以隔离70%~80%的噪声,而普通的铝合金单层玻璃窗只能隔离30%~40%的噪声。

    尤其是临靠马路的住宅,很有必要将临街的窗户改装成双层玻璃窗户,这样可以更有效地隔音,以此保证正常的休息和工作环境。如果要封闭临街的阳台的话,有框窗要比无框窗的隔音效果好,当然也可根据住宅外部的美观情况来进行选择。

    第五,选择厚实的窗帘。

    除了双层玻璃窗的改进,要是加上厚实的窗帘就完美无缺了。布艺消除噪声也是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方法,质地厚实的窗帘能有效控制外界的噪声,有利于人们休息。实验表明,悬垂与平铺的织物,其吸音作用和效果是一样的,如窗帘、地毯等,窗帘的隔音作用最为明显。一般来说,越厚的窗帘吸音效果越好,质地以棉麻最佳。

    第六,选择合适的家具。

    家具在房间中是最自然的吸收、扩散体,特别是木质家具效果最好,因为木质家具多孔可以吸收噪声。不同木质的吸音程度不同,较松软的木质吸音更好,如松木。另外,将书柜放置在与邻居家相邻的墙壁处,可以适当阻隔邻居家传来的声响。

    通过装修与室内的布置,将噪声隔离到外面,同时也可对室内本身的噪声进行消除,以此达到安静的环境,在静谧的环境中生活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非常有益的。

    增蔬果减肉食,低碳少患病

    全人类都追求幸福的生活,而幸福的生活必须以健康为前提。尽管目前因医学发达与营养保健的普及,人类的平均寿龄越来越长,然而我们不难发现,现代人所得的疾病已经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故而摄入过多的肉食荤菜,加之饮食结构不合理,出行以车代步,少运动甚至不运动,长此以往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导致诸多疾病,低碳生活与提倡素食为主、减少食肉、绿色出行不谋而食,可谓一举两得,既降低了碳排放,还有助于我们的健康。

    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都会消费一定量的食物以维持生存,食也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照理说选择什么样的食物是每个人的自由,但如今的食品及饮食行为已今非昔比,我们吃的食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很多非天然的、人为添加、加工、制造出来的食物,尤其是我们吃的牛、羊、猪、鸡、鸭等都是人工饲养的。食品已工业化、产业化并融入了社会经济结构中,它也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行为,还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与文化象征。

    从人类进化史看,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了几百万年,科学家、自然学家包括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在内,都认为人类在远古早期,是以野生植物性食物为生:野菜、野果、谷类、坚果等为主食,人体自身的消化系统结构和特性也适宜消化素食。然而在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后,肉类制造业、畜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肉食、动物性脂肪、奶及奶制品等被大量消费,而素食却减少了很多。据统计,肉类和乳品在人类蛋白质摄入总量中已占到了1/3,而且这种需求还在快速增加。人类过分使用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动物性食物的结果是导致现代文明病的增多: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疾病韵发生都与过多食用肉类相关。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危险因素与吃肉有关,这些因素包括寄生虫,它们会导致弓形体病、旋毛虫病,还有疯牛病、禽流感、猪流感及其他由食物传播的疾病。肉食是来自动物的食品,动物的肉,如猪肉或牛肉,据有关资料报道,已发现了50余种传染病与食肉有关,包括31种线虫,有锥体鞭毛虫病、分体虫病、牛肉绦虫病、结核病、西螺旋体病、链球菌感染及猪肉绦虫病等。美国科研人员曾统计,人生的绦虫病有80%是由牛肉传染的。肉类本身不但在体内产生废物,同时肉的本身也兼具动物身上所排出的废物,我们吃了动物的肉就需要靠肾脏费力地去清除。医学报告补充,经常吃肉的病人,他们的尿液沉淀比素食者高几倍,沉淀物引起疲劳,无法增加耐力。而素食大多数是生长在土地上的蔬菜、大豆、花生、果品等,既富营养又无毒素。素食可使血液保持碱性,在医学上称为碱性食物,素食之人由于血液清的原因,循环较快,使人身体清爽。精力充沛,富有耐力,思维敏捷,而且长寿。素食中植物性脂肪为非饱和脂肪,能促使胆汁酸增加,使胆固醇降低,预防心脏病和各种血管病症。素食可润泽皮肤,保持青春,防止衰老。

    过多食用肉类不仅会导致许多疾病,而且畜牧业也被认为是全球暖化最主要的元凶。根据联合国2006年发表的《牲畜长远的阴影》报告指出,诸如滥伐森林跟密集养殖等肉类生产活动有关,肉类,特别是牛肉被认为是破坏生态、造成温室效应的一个重要原因。FAO报告表明,目前全世界每年产生36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肉类生产大约占其中的14%~22%。人们日常饮食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数量比开车高出一倍,在家畜排放的所有温室气体中:9%是二氧化碳,35%~40%是甲烷,65%是氧化亚氮。

    就全球变暖效应而言,生产牛肉排放的温室气体是生产同样重量鸡肉的13倍,是生产土豆的57倍。

    肉类制造业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发展畜牧业,需要大量饲料来喂养所饲养的动物,这就使得一些土地改为种植饲料作物,导致吸收二氧化碳的林地、草地大量消失,同时饲料作物每年都要收割,收割过程中机械的使用也必然导致碳排放。其次,饲养牛羊等动物的农场会产生大量废物,这也会产生温室气体。牛羊等动物吃进去的饲料只有在其肠胃中细菌的帮助下才能消化,但在此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甲烷这一副产品,更为糟糕的是牛羊最后排出的粪便也会随着未消化植物残渣的腐烂而释放甲烷。甲烷在大气层中能存在9到15年,是等量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的20多倍。种植饲料的化肥和有机肥会释放氧化亚氮,其吸热能力是等量二氧化碳的296倍,在大气层中的平均存留时间是114年。

    再者,现行的畜牧养殖非常低效。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健康经济学家马希尼的研究,投喂的营养成分只有5%到25%转变为能吃的肉,其余的全用在动物代谢以及构建诸如骨骼和神经等无法食用的组织。平均计算,生产l公斤鸡肉消耗2.3公斤粮食,生产1公斤猪肉用粮5.9公斤,而生产l公斤牛肉需要13公斤粮食再加上30公斤草料。1999年,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的生态经济学家苏珊·苏巴克发现,按照不同的生产方式,每提供l千克牛肉会释放160.290克甲烷,相当于排放36.5千克二氧化碳;2003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卢卡斯·赖金德斯和美国洛玛林达大学的萨姆·索瑞特估计,生产1千克牛肉蛋白质需要10千克以上的植物蛋白质。

    因此,低碳生活提倡在饮食结构中减少肉类增加素食,这既有助于减少人为碳排放又有益于健康。果蔬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仅为肉类的1/9,当然本地的果蔬要比外地运输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许多营养学家已经表示,素食毫不缺乏人类所需要的营养,它有着丰富的有利于人体健康的营养成分,肉类对健康并不是必要的。中国营养学会也提出了6岁以上正常人群健康膳食指南,提倡减少肉类,增加蔬果,如下所示。

    事实上,素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有纪录的历史中,在基督诞生前很久,素食主义是人们的共同生活方式。公元前3世纪的印度皇帝阿育王畈依佛教,他不仅自己采取素食主义,还鼓励他的子民仿效他,并禁止用动物献祭。在西方,毕达哥拉斯被认为是第一个规定信徒要吃素的着名思想家,他说神祗只享用“纯粹而无血的鲜果”。柏拉图不仅认为素食是比较健康的选择,而且他还指出素食是较有效率的土地利用方式。波菲里则明确主张素食是节俭的生活方式,它是美德的一部分,素食具有获取容易且不昂贵的好处,并且素食对健康与心灵净化较有助益。相反,肉具有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象征意义,肉是与财富、力量、征服、杀戮相连的。素食则意味着更健康、更和平、更道德的生活。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素食对人体有许多益处。吃素将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肉食摄人大量动物性蛋白质,其蛋白质、脂肪等在体内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较多的酸性物质,妨碍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体内胆固醇及有害的脂肪酸含量增高,以致造成动脉硬化而发生心血管疾病。素食者与非素食者相比,Ⅱ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及致死率也低很多。素食还可以减少癌症发病的概率,这是因为素食者摄入更多的纤维素,植物纤维可减少脂肪在肠道的吸收、降低血脂和胆固醇、预防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植物纤维还具有调节血糖、解毒、防止结石、健美减肥等生理功能,缩短肠内容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降低结肠内压,减少肠内有害物与肠壁的接触时间。特别是纤维素能使粪便提前排出体外,从而减少随食物进入消化道内的霉菌毒素及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吸收,同时纤维素可以携带更多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对肿瘤的发生也有预防作用。因此,素食者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比非素食者低。

    “素”取之于天然,它代表净、清、淡。低碳生活首先从素食开始,少吃肉类,多食用蔬果,在增进了健康的同时减少了碳排放。

    多走路常骑车,低碳又健身

    生命在于运动,但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却不知不觉陷入了现代文明病。人类愈来愈享用自己创造出来的现代化生活,便利的交通、普及的私家车、机械化劳动、省力的电梯,舒适生活的同时也意味着大大减少了体力的付出,降低了走路的机会,动态生活趋弱而静态生活比重增加了。由于人类体力劳动的强度大大减轻,人们整天坐在办公桌、电脑台前工作,上楼不用爬楼梯,上下班坐车不走路,而脑力劳动强度大大提高,脑力劳动迫使从业者长时间注意力集中,大脑神经系统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家用电器的普及使家务劳动的强度下降,闲暇时间增加,生活变得越来越安逸,下班回到家,不是躺着看电视就是坐在电脑前打游戏,从而导致“肌力衰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吃得多,动得少,压力大”,使得现代都市人患上了因营养过剩或不平衡所致的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症等疾病明显上升。

    2004年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现患病人数为1.6亿,比1991年增加7000多万,而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仅为30.2%、24.7%和6.1%。这些数字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同时,大量医学研究也证实:绝大多数慢性病与体力活动不足以及营养不合理有关,提高体力运动水平与合理营养相结合,对防治和减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慢性病都是有效的。膳食营养会影响某些重要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病和高血压,食道、胃、结肠、乳腺和前列腺等癌症。体力活动不足则可引起体重超重或肥胖,而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为前导,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导致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有代表性的是Ⅱ型糖尿病。全世界Ⅱ型糖尿病的人数在迅速增加,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比率激增。Ⅱ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

    其实吃得多是相对于消耗少而言的,就绝对量来说,也许现代人吃得并不算太多,只是因为动得少了,消耗低了,以至于即使摄入的量并不很大也造成了能量的堆积。对此现状即使是发达的现代医学也鲜有良方,一些研究和实践证明,运动是抵御“现代文明病”的良策。人在运动时,既可以消耗大量的能量,逐步减少体内脂肪,又唤醒了体内循环和免疫机制。“运动”可以改善机体的脂质代谢,预防和消除肥胖,是减少和预防现代文明病的有效手段。然而也许人人都明白运动有益健康的道理,却往往难以付诸实现。很多人忙于工作,无暇每天花特定的时间去特定的场所运动和健身,也常会因琐事干扰或其他原因而阻断,况且,一些运动还受制于场地、器械的要求。

    很多时候,最好的东西就在身边却常被忽视,反而合近去求远。“走路”其实是一种最好的运动。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是步行。为什么?第一,从人类进化来看,人类从猿进化而来,从四肢着地到站立,最后直立行走,花费了整整100万年的时间。因此人类的各种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包括心肺状况、骨骼肌肉等各方面都是最适合步行的。美国学者在专门研究了步行运动后发现,步行能使血脂下降,血压下降,还能使动脉硬化斑块部分消退,预防冠心病。第二,运动须符合三个原则:有恒,有序和有度,也就是说运动要经常、有规律地做,要循序渐进,也要适度。从这三条原则看,步行是最符合要求的,同时它也是最简单、自然、经济的运动,不受时间、场地限制,一年四季、每天都可以进行。

    发达国家由于率先富裕起来,早已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对此,一些国家相继提出倡导、鼓励人们以非药物、经济、实用、有效又无副作用的适量运动形式来抵御现代文明病威胁。美国运动医学会,美国国家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表舆论,鼓励所有美国人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可采取走路、慢跑、游泳、爬山、骑车、上台阶、室内或庭院活动等方式。对静态生活者,起始目标是1日内进行常规的30分钟生活活动,第2步逐渐增加有规律的文娱和闲暇体力活动,再下一步,为促进心脏和呼吸系统耐力加入一些有氧运动的内容。一小时的走路、跑步或游泳的能量消耗是静坐的几倍到几十倍。因此,提倡体力活动已成为当今许多国家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预防慢性病的一项重要举措。

    除了走路,骑自行车也是一项既低碳环保又有益健康的运动方式。

    丹麦人对交通环保历来十分重视,他们充分认识到,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汽车带给人们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早在20世纪80年代,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就曾发动国民少开汽车,多骑自行车,以便净化空气,节约能源。丹麦政府自2000年起开始举办绿色出行周活动,大力宣传绿色出行,提醒民众反思出行习惯,把环保与老百姓的日常出行紧密结合起来。

    在哥本哈根市拥有300多公里长、与机动车一样宽的自行车专用道,市内还分布着许多“车园”,每个“车园”里放置2000多辆自行车向行人免费提供。市民只要交纳约3美元的押金就可以在任—车园将车子骑走,然后可以把车子归还到任一车圈,并可以领回自己的3美元。该市1/3的市民选择骑自行车上班,因为这样既方便又无废气污染还能锻炼身体,还不花一分钱。

    我国曾经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人们上下班、外出都骑自行车。那个时代自行车成为百姓主要的交通工具并非出于健身和低碳,而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老百姓收入低,买不到也买不起小汽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也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人汽车,但同时也造成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我们在选择出行方式时,注意环保,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参加“少开一天车”活动,减少使甩小轿车和摩托车,路途远的可以选择公共交通,路程不远则选择健康又节俭的自行车,或行走,这样既减少交通流量、又节省汽油还能够强身健体,无形中减少了污染、减少了碳足迹,还节省了钱,何乐而不为!

    自主创发,节能又省钱

    人是最富创造性、控制性的生物。每个人都有似本能的自由意志,期望能够自我决定、自主选择,不愿意被他人或其他力量控制,也抗拒按部就班、一成不变,“我的生活我做主”,可谓切实的写照,因为“控制”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目的。虽然在任何社会中,自由都是相对的,人们的行为必然受到“规范控制”体系制约,行为并非完全自由而是被规制的,但是在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不由自主地被“物”控制,或者说人被“物化”。在市场中人像商品那样被消费,人的天性是无法忍受这种境况的,而人们找到的补偿方法是疯狂地消费,期望通过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舒适感、操控“他物”的感觉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殊不知竟不自觉地又陷入了异化消费困境。人们为了消费、控制他物,必须整天忙忙碌碌地工作、挣钱然后消费,但消费并不是真正出于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追求消费所标示的符号象征意义,换言之,人在消费领域也是被操纵和控制的。这是一种被迫“引进”的消费生活方式,实际上是被动的、被牵制的生活而不是自主的选择。人们在消费中把自己变成了一种工具,但不是心灵意志的工具。由于异化消费,在精神上人之为人的重要特性日趋枯萎,人的本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缺乏创发性的心灵参与,没有共同的体验,最终得到的是一种无意义的生活,也无法感受到幸福。幸福的本质是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不是表面上的物质的满足所能提供的,真正的幸福是在创发性的活动和爱中产生的。

    在经历了对物的崇拜、攫取、消费以及快节奏紧张状态后,欧美国家兴起了一种慢节奏生活方式,出现了DIY时尚。DIY是“DoItYourself”的英文缩写,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做。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做主、自我设计,从一般居家的修缮或家具布置,到电脑电器装配,包罗万象。DIY已经衍生出一种独具特色的个人创意、自我价值实现的涵义。DIY引领你关注生活细节、感受生活乐趣、热爱生活、挖掘出你的能力并体现自我的价值。例如广州有个女孩用废油自制肥皂,全面代替日用化学洗涤剂,在她家中,从洗头、洗脸、洗澡到家务,都是使用她自制的各种不同性能的手工皂,她利用家中各种各样的“垃圾”抽油烟机的废油、皮蛋盒、月饼盒、饼干盒、矿泉水瓶子等,做成不同的皂模并制造出在不同季节使用的、不同性能、不同配方的肥皂。虽然节约的金钱不算多,但她从中感受到快乐并获得成就感。

    21世纪低碳生活主张可以说是DIY精神的延续,无论是简约生活还是乐活一族,其基本理念都是相通的,都是基于人类对自己的生存状态自我反思之后采取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同样的内在心理推动力,那就是在满足基本生理物质需要的前提下,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满足,这种源于人内在的创发性是人类获得自由、德性和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被动的生活只能带给人们疲惫、乏味、无意义地消耗感觉,变被动为主动,开动自己的脑筋,主动设计自己的生活,积极感受生活的魅力,你就会热爱生命,热爱这个世界,热爱你身边的人,热爱你的工作,洞察到平凡生活的意义,才能体验到人生蕴涵的价值。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个人低碳生活方式,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马上就可以加入低碳行列。

    只要从现在起,自己动手做一做,生活就会不一样。但是如何DIY?从哪里入手加入低碳行列呢?下面我们介绍一些低碳生活细节和方法,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生活状态进行DIY设计,低碳生活并不强求雷同、千篇一律,也不苛求面面俱到,只要你开始反思与行动,就是进步。

    家居:改走简约设计风,室内设计以自然通风、采光为原则,这样可以少开灯、少用风扇、空调,既省电又健康。使用环保材料装饰,窗户要采用中空玻璃,它不仅把热浪、寒潮挡在外面,还隔绝噪音,降低能耗。

    电器:采用节能灯泡,11瓦节能灯就相当约80瓦白炽灯的照明度,使用寿命更比白炽灯长6到8倍,不仅大大减少用电量,还节约了更多资源。一只节能灯、一台太阳能热水器能为节能减排做的贡献的确很小,可13亿人中只要有1/10的人用它们来取代传统产品,那节约的能源、减少的碳排量将会是天文数字!曾有专家测算,到2010年,预计全国2.7万亿度用电量中照明用电量将超过3000亿度,如果全国有1/3的白炽灯换成LED节能灯,每年能省下一个三峡工程的年发电量。空调的温瘦夏天设在26度左右,冬天18到20度对人体健康比较有利,同时还可太大节约能源。购买“能效标志”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能效高,省电又省钱。及时关闭电器电源,无论办公室还是家里,电脑、电视等电器不使用时关闭电源比待机状态节约电源。一楼层不高选择不乘电梯爬横梯,省下大家的电,换自己的健康。

    租赁或借用:一些物品不常用,买来后使用一两次就束之高阁,或者一些大牌奢侈品、汽车等高值物品;不经常使用,可以采用租赁或借用的方式,不必样样自己购买。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每个家庭或许就会减少囤积物品的情况,避免压迫居住空间,减少无谓的浪费,这样既能享受物品使用的乐趣,还节省了金钱,避免浪费。所以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借用或租用。

    换物与捐赠:西方有句谚语,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宝贝。有很多物品我们已经不再需要,但质地还非常好,比如我们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城市中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随着孩子的长大堆积起很多玩具、衣服、鞋帽、自行车等运动器材,全部丢弃是非常可惜和浪费的。另外电子技术快速发展,一些电器产品更新换代极快,合理使用这些物品的价值而不是作为废物处理,对于环保和一个社会的良性循环都是很有意义的。但中国人历来对二手物品嗤之以鼻,虽然目前有一些二手商品交易市场,但几乎都只限于生活拮据者来光顾。然而在英国却有着非常环保低碳的穿衣习惯,就是把不穿的旧衣服、鞋帽等送到义卖商店。义卖商店会对这些物品统一消毒、整理、出售,所得的钱款用来资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穷人。英国人对二手服装也情有独衷,只要觉得穿着合适、漂亮,就会掏钱买,光顾二手衣服专卖店的人既有生活拮据者,也有生活富裕者。这种对旧服装的再利用不但节约了大量布料和人力、物力,同时还节省了处理废弃旧衣物的费用,十分有利于环保。很多国家都有换物聚会,这不仅处理了自己家里的“垃圾”,又可以不花一分钱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而且这或许还是—次不错的放松和交友的好机会。当然还可以将自己多余或无用的物品捐赠给福利组织。

    自备物品:每年全球要消耗超过5000亿个塑料袋,其中只有不到3%可回收。塑料袋由聚乙烯制成,掩埋后需上千年时间才能实现生物递降分解。所以,无论是去超市还是菜市场,都别忘记自备购物袋。如果出差或旅游,可以自带牙刷、牙膏、毛巾等物品,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牙刷、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水杯……因为制造它们需要消耗很多能源,—次用不完又必须全部都丢弃。外出就餐,使用随身备用的筷子或勺子,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白色泡沫餐具,既卫生又环保。在网上进行银行业务和账单操作,不仅能够避免银行排队,还能减少纸质文件在运输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

    低碳生活就是返朴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实现低碳生活从理念开始,落实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依赖于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