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德4-秦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项羽破釜没舟

    秦朝末年,项羽身为次将,跟随农民起义军上将军宋义作战。秦军围赵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西南),楚怀王命令宋义和项羽一起发兵救赵。但宋义却驻兵巨鹿对岸四十六天,整日饮酒作乐,以致于军中粮草用尽,士兵们冻死无数,很多人做了逃兵。项羽得知此事后,劝说宋义立即发兵,宋义断然拒绝,他的理由是:“秦军围赵,我们正好坐山观虎斗,如果秦胜,必定很疲惫,我们再去攻打,不费吹灰之力;如果秦军打不赢,也将损失惨重,我们就可以趁机直取秦都咸阳,岂不是以逸待劳?”项羽严厉驳斥:“楚人和赵人合力攻秦,情同手足,现在秦军围困赵都数月之久,赵国人正在以死相拼,等我们去营救。”宋义非但不听,还大骂项羽以下犯上。项羽一怒之下,拔出佩剑,手起剑落,取下了宋义的人头。

    点兵台上,项羽鼓舞士气,顿时群情激昂,将士们极力拥护。项羽带领大军发兵漳水(今漳河)。但是,到了河边一看,河滩上已有十几处营帐,插遍军旗。项羽觉得很奇怪:各路兵马都在此安营扎寨,却为何没有人渡河救赵。原来,秦军此次来势汹汹,名将章邯统率大军十万,扬言不破巨鹿,誓不罢休。而各路义军虽然人数众多,都志在灭秦,但各部首领都想保存实力,待势而行,惟恐贸然渡河招致全军覆没,所以至今大家各自为守。

    古代文人项羽的谋臣范增建议项羽联合各路义军中实力最强的钟敬所部,合力攻秦。项羽采纳了范增的建议,派将军英布前往钟敬营帐商议联合之事。但刚愎自用的钟敬不仅拒绝联合,还大肆羞辱英布,他夸下海口:“如果项羽能战胜秦军,我钟敬宁愿带着兵马跪着去他面前投靠,从此鞍前马后,专奉将军。”

    项羽得知后,勃然大怒,毅然决定独自率军渡河,攻打秦国。范增为他想出三个计谋:截断秦军粮草、与赵军密切配合、鼓舞士气。

    秦军大将章邯骄傲轻敌,得知项羽想渡河,却并不把他当回事。他认为项羽固然可畏,但徒有匹夫之勇,根本不足为惧。谁知第二大清早,章邯还在睡梦中,项羽已经率军渡河了。项羽吩咐全军将士焚毁营房,砸碎军锅,又登高大呼:“我们要一仗打下秦军大营,在那里做饭!岂不是吃得更香?!”将士们群情振奋,士气高昂。钟敬见此,不禁哈哈大笑,嘲笑项羽乃一介莽夫,但他的谋士却看出了项羽的真意:烧屋、破釜(即锅),表明必死之决心。打仗凭的是勇气,以此举激发将士们的勇气,乃大智大勇。

    项羽率军渡过漳水,但是刚刚上岸,就发现远处秦军列阵以待,旌旗猎猎、刀剑如林。项军见此阵势,顿时自乱阵脚,惊恐万状。这时,项羽突然命令全军将士立即把所有的渡船凿沉。这不是自断后路吗?大家都迟迟不动。项羽一声不吭,从士兵手中夺过一柄大斧,跳上自己的船,三两下就把它凿了个洞,水涌了上来,船慢慢沉入水中。将士们纷纷跳上船,一艘艘船被凿穿、沉入大河。项羽大声喊道:“诸位将士,如今釜已砸、舟已沉,我们已没有退路,要想活命,惟有死拼!打不败秦军,誓不回楚!”他一声令下,众人呐喊着冲向秦军。

    章邯听说项羽凿沉渡船,先是一惊,继而大笑,大骂项羽卤莽愚笨,却不知战场上项军奋力杀敌,勇猛无比,喊声震天,秦军已经节节败退。很快,秦军粮草甬道被项军截断,赵国巨鹿守军大开城门,秦军陷入被夹攻之境地,终于大败而逃。钟敬听说项羽大败章邯,只好履行诺言,投靠项羽帐下。

    萧何冒死荐韩信

    秦朝末年。汉王府中,刘邦正在为项羽自封西楚霸王、而让他蜗居汉中不满时,有一个士兵报告:丞相萧何逃跑了。军中已经有十几个将士逃走,是因为他们怀疑刘邦的实力,而位居丞相的萧何也逃走,不要说樊哙、曹参等几位将军不理解,刘邦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一日,刘邦正在府中看书,一侍卫禀报:萧丞相在府外候见。刘邦急忙召见。萧何一进来,刘邦劈头便问他:为何弃我而去?临阵脱逃是要杀头的。萧何解释说是去追韩信。刘邦纳闷了,放着十几个将士不追,而去追一个管粮草的小吏?萧何告诉刘邦:十几个将士容易得到,我冒死去追的韩信却是个难得人才。此人雄才大略,可拜大将军,汉王夺天下非用他不可。这个建议虽然遭到了曹参、樊哙等人的反对,但最终还是被刘邦采纳了。

    拜完大将军后,刘邦问韩信对战局有何看法。韩信告诉刘邦:目前汉军士气不高,是将士们没看透时局。汉军在勇敢、善战和数量上均不如楚军,但此态势并非不可逆转,因为项羽不善于用有才能的将领,他只是匹夫之勇;且平时他不论功行赏,因而不得人心,“失去民心的项羽是很容易削弱的”。韩信肯定了刘邦采取的入秦地时秋毫无犯、废除秦朝的苛刻刑法、与秦地百姓约法三章等措施,认为一定会深得民众拥护。他建议刘邦顺应民心,举兵东进。刘邦听了韩信的精辟分析,深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而兴奋。

    当刘邦为几个月来汉军平定三秦之地,魏王、河南王、韩王都归降自己而庆功时,韩信告诉刘邦,目前汉军东进的最大障碍是魏王豹,因他假借探亲在黄河对岸封锁渡口,一面又暗中与项羽联系。刘邦当即封韩信为左丞相,率军攻打魏王豹。正当魏王觉得依仗黄河天然屏障,加上严密把守可高枕无忧时,韩信使用声东击西的战术,领兵杀向魏王府……

    打败魏王豹后,在萧何的支持下,韩信向刘邦建议应乘胜攻打赵国。刘邦再次采纳了他的建议。韩信看透骄傲自大的赵王成安君是不会听谋士广武君话的,所以抓住时机,命樊哙领二千士兵举旗在山坡上埋伏,自己领军背水一战。当双方鏖战时,樊哙领兵趁虚攻入赵营并换上汉军旗帜。赵国将士发现自己大本营被占,无心恋战纷纷败退,赵王无力挽回败局。战后,汉军将领问韩信为何要置部队于背水一战的境地,韩信告诉他们,自己领的是一支刚刚组建、未经严格训练的部队,只有置之无逃生希望的境地,将士们才肯拼命作战,樊哙与众将士都很佩服韩信的领军才能。

    打败赵国后,韩信将被俘虏的广武君当作上宾对待,认真听取他对下一步作战方略的建议。韩信如此对待广武君,说明他不但会打仗,也十分看重人才。

    李广神箭除敌

    西汉时,北方的崇山峻岭中。山谷深处行进着一支人数不多的军队,队伍中几面战旗猎猎舞动,最前面的一面大旗上有一个巨大的铁画银钩的“李”字。师旗下是一位身材高大的将军,斜挎一张强弓,骑着一匹健壮的黑色战马,他就是汉军名将李广。

    李广率这小股人马走出山谷,继续巡逻,前方高处开阔的坡崖上,突然出现了黑压压一片匈奴骑兵,他们早就埋伏好了。李广与众军士大惊,有人抽刀准备硬拼,还有人有逃跑之意。李广却让大家把刀收起来,下马卸鞍、就地休息。众军士疑惑不解,有个瘦小的军士转身就跑。李广一箭射在他前方几尺处,那军士吓得立即止步。李广朗声道:“他们正在观察我们的动静,还不敢贸然出击。我们稍有逃跑之意他们必然追赶。而现在我们下马休息,他们反倒以为是诱敌之计,不敢轻举妄动!”

    山坡上的匈奴军见汉军非但不逃,还卸甲休息,面面相觑,于是派出两名骑兵策马下山试探。李广等他们渐渐靠近,突然抽出箭、张开弓,只听见两声弦响,两个匈奴骑兵咽喉中箭落马。山坡上的匈奴军中哗然,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与此同时,汉军的援兵也已经赶到了。单于(匈奴首领)凶狠地说:“李广!我记住你了!”说罢回马撤军。山坡下的汉军众将士看着匈奴军撤退,爆发出一阵欢呼。

    当夜,李广军帐中。一军士走进,禀报道;“李将军,经侦察今日下午遇到的骑兵正是匈奴主力,现正往东北方向逃窜。”李广点头道:“嗯,明日可有一场大战了。”军士道:“李将军今日真是威武神勇!”李广笑了笑,转身从架上拿下那张巨大的强弓,陷入回忆之中……

    童年李广身世可怜。父亲也是著名将军,但李广出生三个月后,就在与匈奴骑兵的血战中惨死沙场。小李广看着父亲留下的强弓说:“我要学弓箭!”从此,李广在院子中央的大树树干上挂上一个小箭靶,日日练箭。邻居的孩子们都取笑他、欺负他。但小李广持之以恒,终于有一天令瞧不起他的孩子们刮目相看。

    匈奴军帐中,单于不甘失败,正与一个汉军叛徒密谋,灯光下赫然可见这个叛徒就是在山谷遇险时想逃跑的那个瘦小军士。

    第二天,李广率军追击匈奴军,匈奴骑兵逃进了小树林。李广军随后追来,却不见匈奴骑兵的踪影,那个叛徒军士假装前去探路,结果将部队引进了小树林。李广率军在林中急行,突然传来军士惊呼:“将军快看!!!”李广大惊:“不好!中埋伏了!”众军士一阵慌乱。林中箭如雨下,汉军死伤惨重。李广拨挡着乱箭,看见树林深处站着的叛徒,愤怒地策马冲了上去。叛徒并不逃跑,一动不动,李广正要射他,突然连人带马坠入陷阱。叛徒站在那里,脸上浮出奸笑……李广躺在陷阱里,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烟尘散去,陷阱周围探出十几个匈奴兵的睑。一张大网降了下来,匈奴兵收网将李广吊起来,他闭上双眼,假装昏迷。归途中,匈奴兵将李广连人带网驮在马上,行至半路,匈奴兵松懈了,说时迟那时快,李广突然翻身跃起,窜出网兜,骑上匈奴兵的马,夺走他的弓箭,将他推下马去……众匈奴兵慌忙追赶,叛徒在马上搭箭,李广也在马上搭箭。两人的箭同时射出,李广的箭将叛徒的箭从中间冲断,力量丝毫不减,直射他的咽喉,叛徒中箭落马!李广再“飕飕”数箭,冲在前面的匈奴兵纷纷落马,其余追兵掉转马头,再也不敢追赶。

    李广从此威名远扬,令匈奴闻风丧胆。他在后来十几年里打了无数的大胜仗,号称“飞将军”,被誉为一代名将。

    霍去病为国忘家

    英雄少年霍去病,自幼腿脚利索,臂力过人,在舅父卫青的精心调教下,武艺大有长进。他使的“八面威风”拳法,一个鱼跃腾空,拳脚并举,只听一声大喊:“嗨——”瞬间中心开花,木支架上的四只沙包,一下子被击穿四个大窟江晚河畔窿。那些陪练的武术教师都翘起大拇指夸奖道:“霍公子身手不凡,好拳法!”

    一天,霍去病独自外出游玩,忽见城楼口贴着一张告示:匈奴犯境,边关告急!广招天下英才,三日后校场大比武……霍去病心想:“保家卫国,人人有责!”他决定前去比武,从军报国。霍去病回家问母亲,但母亲要他去征求舅父的意见。不料,卫青坚决不同意:“不行!战场上刀枪无情,倘有闪失,我怎么向你母亲交待?!”霍去病却说:“舅父,自古忠孝不能双全!现在正是孩儿立功报国的大好机会呀!”卫青又说:“别再多嘴!你尚未成年,按兵役法规定,就是不准去!”霍去病没法,只得鼓起小嘴巴不高兴地回去了。

    三日后,军营校场旌旗招展,人声鼎沸,擂台两旁挂着“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方匈奴”的条幅,汉武帝和大将军卫青一起到场观看大比武。三通鼓响,一个魁梧的大汉跳上台来,自我介绍道:“在下武术刘教头,愿向各路英豪请教!”台下先后有数个青年汉子上台和刘教头比试,全都被他踢下台去。刘教头得意地说:“哎,还有谁来过招?”话音刚落,忽见人群中一个黑衫人跳上台去:“休得逞强,我来会你!”说着,迅速地向刘教头挥拳出击。比试刚过三招,忽听黑衫人大喊一声:“嗨!”一个鱼跃腾空,飞起一脚将刘教头击倒。黑衫人赶忙拉起刘教头说:“前辈,得罪啦!”顿时,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呼声。接着比试跑马射箭,黑衫人又是十发全中,迎来满堂喝彩……

    汉武帝接见参加比武的壮士,指着黑衫人说:“这位壮士,抬起头来让朕瞧瞧!”黑衫人伏在地上说:“小民不敢抬头!”汉武帝道:“这是何故?”“小的有欺君之罪。”“朕赦你无罪!”“谢皇上!”黑衫人抬头用手往嘴巴上一抹,撕去粘上的假胡子,露出一张娃娃脸——“啊!原来是霍去病!”全场一片惊诧。霍去病述说了要求从军的经过。汉武帝赞许地说:“小小年纪,有如此报国大志,实在可嘉!朕恩准你啦!”从此,刚满十七岁的少年霍去病,跟随大将军卫青前往边关,参加抗击匈奴的激烈战斗……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霍去病提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深入敌后,打它个措手不及!”刘教头说他过去在塞外待过数年,熟悉环境,可以带路。大将军卫青决定,拨给霍去病三百名轻骑兵,迂回前进,准备前后夹攻,一举歼敌。

    他们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翻过了山谷,不料却误入了沙漠地带。霍去病问:“刘教头,这是怎么一回事?!”刘教头还没有答话,只见前面沙丘后出现了一小队匈奴骑兵。霍去病喊道:“冲上去!”“冲啊!杀啊!”……忽然天空飘来一片乌云,顷刻间狂风大作,天昏地暗……风沙过后,匈奴骑兵早已不知去向。霍去病:“糟了!我们只顾恋战,误中奸计,陷入了沙漠,怎么办?”刘教头双手一摊,说:“小将军,迷路啦,我也没有办法呀!”赤日炎炎,缺水少粮,危急万分,霍去病鼓励大家说:“弟兄们,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这时,忽见刘教头翻身上马,取出一只暗藏着的羊皮水袋,拧开盖子,一仰脖子,“咕咚咕咚”连饮数口,叫道:“汉军弟兄们!我认识路,快跟我走!要喝水活命的快去投奔匈奴单于!”霍去病大吃一惊:“啊,原来他是匈奴的间谍!”立即拍马挺枪追上去……刘教头边跑边叫道:“你们没命啦!快投降吧!”“哼,无耻的卖国贼!”霍去病拉弓搭箭瞄准,只听“嗖”的一声,刘教头被射落下马。霍去病从他身上搜出一张沙漠区地图和一封密信,信上写着:“诱敌深入,将汉军困在沙漠,待机招降或全歼之。”霍去病心想:“好毒辣的阴谋诡计!”他将地图一扬,大声说:“快!向西南方进军!”霍去病用他的智勇,从背后致命一击,大破匈奴军队。从此,霍去病便威名远扬。

    在转战数年间,霍去病统军先后击破匈奴数十万之众,被赐封为骠骑将军。在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汉武帝为他建造了一座豪华住宅,但霍去病却推辞说:“陛下,匈奴不灭,无以家为?!豪宅,臣不能领受!”汉武帝赞道:“霍去病,真英雄也!”

    司马迁忍辱著《史记》

    西汉武帝时,朝廷决定编一部史书以扬国威。丞相极力举荐司马迁,汉武帝欣然应允,封司马迁为太史令并赐金笔一支。

    古代画扇司马迁夜以继日地编写,几年以后,《史记》的部分手稿完成了。司马迁把它呈给武帝,武帝先是很高兴,但翻了一下,就皱起了眉头,随即大发雷霆。因为,司马迁在书中举出了武帝的过错,毫不避讳。宠妃懿妃趁机谗言道:听说司马迁恃才自傲,自比孔圣人,根本不把陛下放在眼里。武帝一听火上浇油,立即召集文武大臣问罪司马迁。而懿妃则偷偷地写信给一位大臣,吩咐他在朝廷上助自己一臂之力。原来,懿妃曾经想让司马迁为她写一首赋,遭到司马迂拒绝,因为他认为文以载道,不可当作儿戏。懿妃因此对司马迁怀恨在心。

    武帝将《史记》交给大臣们传阅,大家都不敢说话,只有那位大臣极力怂恿武帝严惩司马迁。老丞相跪地不起,冒死为他求情,御史大夫也站在丞相一边。武帝无奈之下从轻发落,让司马迁修改文章。懿妃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浑身发抖,暗暗发誓决不轻饶司马迁。

    司马迁得知《史记》要修改,肝肠寸断,一怒之下要去辞官,并说:“不求苟活于世,只求无愧我心!”但是,他又想起了在父亲灵前的誓言:一定要完成老人家著史的遗愿。于是,他重新修改手稿,并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将武帝的过错分散在诸多章节中,这样就不易被发现了。

    不久,汉军北伐匈奴胜利而归,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编入史书。司马迁本来只为卫青立传,但是他经过调查,发现将军李广威武无敌,战功显赫,却含恨而死,决定也为他立传。有人善意地提醒司马迁:你这样做,只怕又会引来祸端。司马迁一笑了之。

    《李将军列传》完稿,文采华美,武帝看后非常满意,为司马迁加官进爵。但是懿妃却说文章有蔑视朝廷之嫌,她说:李广如此勇猛却未得封侯,在战场上只起辅助作用,这不是批评朝廷用人不当吗?再看他自刎而死,这不是暗指朝廷逼害忠良吗?武帝突然明白过来,但是一语既出,又无法收回,只好忍气作罢。

    事隔不久,朝廷得到消息:李陵投靠了匈奴。武帝一气之下下令杀其全家。一武将冒死求情,武帝在盛怒中也将他斩首,于是,满朝文武无人敢言。武帝吩咐司马迁将此事写入史书,以警后世。

    司马迁四处寻访,查出李陵世代忠良,一心为国,他投降匈奴也是为了救手下士兵的命。司马迁又找到李陵的旧部,得到第一手的资料。最后,他毅然决定要写出真相,不能让忠良之人蒙受不白之冤。有人听说了这件事以后,立即提醒他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但司马迁却不改初衷,他大义凛然地说:“先父曾教诲我著史须以事实为准,我又怎能忍心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武帝一看到手稿,脸色骤然阴沉下来,立刻下令将司马迁投入大牢。在牢中,司马迁遇到了很多李陵的旧部,大家得知司马迁为李陵平冤昭雪,都非常佩服。有了这些人的支持,司马迁心中有了很多安慰。

    丞相得知司马迁被抓,立即向武帝请罪,要求和司马迁一同入狱。武帝无奈,只好应允用钱财或宫刑替代司马迁的死罪。丞相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司马迁,但司马迁却一筹莫展:家徒四壁,没有钱财抵罪。丞相暗示他接受宫刑,被断然拒绝:士可杀不可辱,宁死不能屈!他平静地等待着第二天的死刑。

    深夜,司马迁梦到了父亲,父亲谆谆教诲:忍辱方能负重。我辈著史,只为真相流传后世。你如此撒手而去,谁人能担负著史之重任?!他一觉醒来,浑身是汗。黑夜中,他陷入了沉思……

    第二天一早,司马迁将被拉往法场,狱中犯人都为他送行。突然,他大喊一声:“我要面见皇上!我……我愿接受宫刑!”顿时,犯人们议论纷纷:“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岂能受宫刑之辱!”一时间,破鞋、剩钣、唾沫齐向司马迁袭来。司马迁为完成著史伟业不惜忍辱负重。

    这以后,司马迁在艰难困苦的境地中,日夜发愤,继续写作,终于完成了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

    苏武牧羊

    西汉时的关外,中郎将(掌管皇帝侍卫)苏武正率常惠、张胜等出使匈奴议和。原来,汉武帝时匈奴举兵犯境,汉朝屡屡调兵遣将抵御,战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双方损兵折将,国力大衰,却始终僵持不下。单于(匈奴首领)年事已高,虽与汉朝争胜的雄心未灭,却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汉朝虽为泱泱大国,但边境屡屡遇险,加之灾害连连,也可谓内忧外患。这年,汉军数次击退犯境的匈奴军队,取得几个胜利。汉武帝决心趁机与匈奴议和,以解边境之危。于是,苏武便有了这次匈奴之行。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边境的时候,一孩童突然出现,拦住使节车队,将一封信函交到苏武手中。信上言:单于受人挑唆,意欲刁难汉使,灭汉朝国威,趁机加重议和条件。苏武将信将疑,继续前行,意外的是,当他们到达边关的时候,居然顺利地通过了,匈奴的守将满脸堆笑地迎接汉朝车队。看着友好的欢迎仪式,苏武愈加相信那封信是无中生有,于是便放心大胆地继续前进。

    古代风景画鉴赏但是,当车队刚到达另一哨卡的时候,身后突然马蹄声大作,前方也出现了大队步兵,将苏武一行人团团围住。为首的匈奴将领喊话道:“大胆苏武!你竟敢与匈奴叛将私通信件,破坏两国和好的诚意。”苏武猛然醒悟:小孩送信是一个阴谋!随行的张胜见此,心慌意乱,两腿发软,不知如何是好。但苏武却镇定自若,临危不惧地将信件塞入通关文牒(凭证)中,大步走出车外,将包袱递给匈奴将领:“我朝既有意与贵方修好,又怎会与叛将私通?这就是我朝的通关文牒!”匈奴将领把苏武等押回单于住处。

    经过几次交锋,单于发现苏武很有才华,非常欣赏他,想收为己用,但是他没有直说,而是想出了一个计策:指派一向妒才忌能的部将卫律审讯苏武。不出单于所料,卫律果然嫉妒苏武的才能。他几次严厉地审讯苏武,严刑逼供。苏武受尽折磨,却坚决不承认自己有私通叛将的行为。卫律一气之下要杀苏武。在这危急时刻,单于及时赶到,严厉制止了卫律。原来,单于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利用卫律的酷刑审问,迫使苏武承认自己确实和叛将有交往,这样可以一箭双雕——既获得了一个杰出人才,又能取得口实,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军汉境。其实,单于的阴谋早被苏武看穿,所以他受尽折磨也决不让单于得逞。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平时看似忠心耿耿的副使张胜居然叛变了。原来,卫律发现严刑拷问苏武行不通,便开始从随行的人下手。他知道张胜胆小怕事,又懦弱可欺,便软硬兼施,且利诱说:“只要把一切责任推到苏武身上,你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张胜果然中了卫律的圈套。最后,单于将苏武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他对苏武说:“什么时候公羊生出了小羊,就什么时候放你回汉朝!”单于的目的是消磨他的意志,让他心甘情愿地归顺匈奴,效命于自己。

    北海位于匈奴统治区域的北边,终年积雪,一片冰天雪地,原是匈奴人打猎和流放犯人的地方。苏武一个人来到这里,找不到一个人影,只有一群羊和他做伴。每天早晨,他一边放羊,一边手拿使臣的信物——符节,朝着汉朝所在的方向呆望;晚上,他又将符节抱在怀里,安然入睡。他将符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他始终坚信一定能回到汉朝。

    转眼间,五六年过去了。一天苏武正在放牧,他年轻时的好友李陵突然出现了。李陵告诉苏武:自从他出事后,家中出现了很大的变故——老母去世、兄弟丧生、妻子改嫁、子女下落不明。苏武知道后悲痛欲绝。但就在这时,李陵突然劝他投降,说:“只要你愿意以单于使节的身份回汉朝,你就可以回家了!”原来,李陵已经被迫投降了单于。苏武断然拒绝,说:“以死报国是我早就下定的决心,只要能对国家有贡献,我受刀剑、下油锅也在所不辞!”李陵非常感动,积极地为苏武回汉朝出谋划策。

    十九年后,汉朝和匈奴终于恢复了友好往来,苏武也获得了自由。当他历经艰险、须发尽白地回到汉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时,人们像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恭候他的归来。汉昭帝封他为典属国,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

    匡衡凿壁引光

    西汉时,一个小学堂里。老师正在领着学生们诵读《论语》,他一边领诵,一边朝门外看,因为他最喜爱的学生匡衡又没来上课。这时,年幼的匡衡背着一大捆干柴从山脚下跌跌撞撞地跑过来,显然柴火已经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匡衡走到门口放下柴火,悄悄走到自己座位上坐下,刚拿起书,就被老师叫了起来:“匡衡,怎么又迟到?伸出手来!”匡衡什么也没说,就把手伸了出来。老师拿起戒尺,朝他的手心狠狠地打了几下。

    老师领诵完毕,检查背诵情况,全班只有匡衡一个人能将课文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老师和全班同学都十分惊奇。

    老师弄不明白怎么回事,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思索,猛一抬头看见匡衡正在路边卖柴。老师走了过去,打算问个清楚。没等老师开口,匡衡主动承认错误,说自己家境贫寒,每天五更就得起来砍柴,山路崎岖,所以迟到了。而现在母亲生病,家里全靠自己打柴度日,今后就不能去学堂了。老师听完,露出惋惜的神情,劝导匡衡:“其实学习不一定在学堂里,只要肯学习,在哪里都一样,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匡衡含泪拜别老师。

    辍学在家的匡衡果然没有停止学习,白天砍柴去卖,照顾家里,没有空余时间,他就在晚上点蜡烛读书。一天,匡衡正秉烛夜读,蜡烛渐渐用完熄灭了。一根蜡烛要好几文钱,可自己哪里有钱去买啊!正踌躇间,忽然看见自家的墙缝中透过微弱的光亮,匡衡走近,将砖头松动,光亮越来越大,他一使劲,砖头竟然被拽了出来,隔壁富人家里明亮的灯火透射过来。匡衡欣喜若狂,将书凑近,字迹倒也清晰可辨。就这样,匡衡白天砍柴,晚上读书。

    有一天,天亮了,匡衡刚想把砖头放回原处,突然听见一阵噪杂声,原来隔壁富人家里正在搬运书简,他羡慕地看过去,心想:“要是我能读到那些书该多好啊!”匡衡悄悄推开隔壁富人家的大门,看见书简都在户外晾晒,不禁羡慕地上前抚摩,不料却被大管家大声呵斥,还诬告他偷书。主人出来责问,匡衡连忙否认道:“虽然我穷,但我从不偷东西,我只是羡慕您有这么多的书可以读。”主人看匡衡聪明伶俐,就留他做杂役,匡衡喜出望外。

    匡衡在富人家里把书房打扫得干干净净,受到主人的赞许。一个月过去了,主人亲自赏发他银钱,不料匡衡坚决不要那么多。主人大惑不解。匡衡解释说:“我主要是想借您的书读一读,只要少量工钱即可。”主人一口答应,并且让他以后专职打扫书房。主人转身吩咐他把架子上的《左传》拿来,匡衡个子矮,好容易够着了,一不小心,把书简打翻下来,散落一地,主人懊恼不已。大管家跑过来责骂匡衡,让他第二天就走人。匡衡黯然离开了。主人吩咐大管家第二天带着书简去找县里著名的学究重新校对。

    第二天早上,主人突然发现桌角上的书简不见了。大管家眼珠转了两转:“肯定是匡衡这小子偷的,他看老爷赶他走,怀恨在心!”主人立即叫来匡衡问个明白。匡衡捧着已经连接好的书简前来,辩解说:“我不是偷书,我只是想为您把书整理好!”主人看见书简果然在他手上,失望之极,命大管家把书简拿去校对,并将匡衡赶出大门。

    晚上老学究造访,竟然责怪主人:“书简排列明明正确无误,为什么还要我来校对?”主人一愣,心里暗想:“想不到匡衡小小年纪,倒真有这番工夫。”他送走学究以后,径直朝匡衡家走来,推开大门,看见匡衡正在借自家的灯火读书,不禁为他的苦学精神所感动,对他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家的书童,没有我的吩咐,其他人不得指派!”

    王昭君出塞和亲

    西汉时,皇宫深院。明月的清辉洒向大地,梧桐树旁的窗下,美丽的宫女王昭君在弹拨着琵琶,深深地思念着故乡和亲人……原来,王昭君出生在西陵峡畔的秭归县(今属湖北)山村。她健康活泼,美丽大方。一日,县令奉皇家旨意前来挑选美女,她的母亲急得大叫:“嫱儿,快躲藏起来呀!”王昭君却说:“怕什么!”说着,抓起一把灶膛里的锅灰往脸上一抹,瞬间变成了一个邋遢姑娘。可是,她仍没有躲过县令狡猾的眼睛!他命差役用桶里的水向她的脸上泼去,一下子显露出了王昭君美艳的本相,她还是被抓走了。

    王昭君想着想着,不禁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时,忽听老宫女贞娘在叫唤她:“昭君姑娘,有好消息!三天后就要画像送皇上评选啦!”王昭君:“什么,还要画像?”贞娘:“宫里历年选美,都要先让毛延寿画师看过,再画成像送皇上御览,遴选圈定。”昭君:“这有多麻烦呀!”贞娘:“嗳,凭姑娘仙女般的花容月貌,准能选上的!当上了贵妃娘娘,可别忘记了我啊!”王昭君道:“我是选美时被官府强抓来的,可不想当什么娘娘!我盼望着早日从这深宫的牢笼里飞出去呢!”贞娘叹口气说:“姑娘心高志远,非我等老妪可比!但是宫门深似海,要出去可难呐!”

    三天后。“鸾凤画阁”前的长椅上,坐着一排等候画像选美的女子。王昭君皱起眉尖在后面坐着。胖胖的富家女李桂香和瘦瘦的张翠花在窃窃私语:“你带来了吗?”“当然啦!”“听说毛画师的要价很高哩!”“哎,没问题!”……毛延寿给她俩画了幅“双美图”:胖李桂香变得苗条,瘦张翠花变得丰满。两人非常满意:“礼送得值!”

    一会儿,小太监出来,尖声叫道:“下一个,秭归王昭君!”毛延寿一见王昭君,竟脱口而出:“哈,好一个绝世佳人!”王昭君道:“大人,你在胡诌些什么!你不画我就走啦!”毛延寿:“画,美女当然要画!不过,你可知道这里的规矩吗?”王昭君:“不知道!”毛延寿:“见面礼,不,是润笔费带来了没有?”王昭君:“大人,岂有此理!我又不要画像,是你们强要画我的呀!”毛廷寿暗自恨道:“哼,好一个嘴硬的王昭君,走着瞧!”

    福宁宫里,汉元帝在浏览遴选美人画像。当看到画上的王昭君时,不禁赞道:“这秭归王昭君的风姿很美呀!咦,她的嘴角怎么有点歪斜呢?”毛延寿赶忙说:“禀皇上,这是个歪嘴巴美人!”汉元帝摇摇头:“嗳,可惜呀!真是千金易得,美人难求啊!”

    古人出游图一年后,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前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求亲,恳求汉元帝把公主嫁给他为妻,愿与汉朝永结亲好。但是,公主年幼,金枝玉叶,怎能远嫁?许多王公大臣们认为决不能答应匈奴王的要求!一时间朝廷上下,宫内宫外,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汉元帝犯愁啦!内侍周进说:“陛下,我有个好主意!去年选美召来大批宫女,挑个漂亮点的,皇上赐封公主名号,嫁出去不就成啦!”汉元帝沉吟道:“唔,大汉和匈奴联姻,事关社稷安危,朕要三思而行!”

    这时,刘太监急匆匆进来叩首道:“内宫有奏书一封,请皇上亲阅!”奏书上写道:“陛下:民女王嫱,入宫年余,年华虚度、碌碌无为。今闻呼韩邪单于进京求亲,臣女斗胆进言,愿为皇上分忧,替代公主远嫁匈奴,化干戈为玉帛,祈求国泰民安,让大汉和匈奴世代和睦友好!”汉元帝拍案叫道:“好一个王嫱,有气魄!不知是哪宫的宫女?”内侍周进说:“皇上忘啦?她就是去年选美画像上的那个歪嘴巴美人——王昭君呀!”汉元帝:“哦,可是……”周进:“皇上别担心!让宫娥化妆师把她修饰一番准成!”汉元帝:“这王昭君是个奇女子,朕一定要见她!”当王昭君天仙般的容貌出现在元帝面前时,大家目瞪口呆!元帝立即下令抓毛延寿来审问,终于真相大白!毛延寿当场被推出斩首。

    汉元帝久久地凝望着王昭君:“朕舍不得你远嫁啊!”王昭君:“陛下此言差矣!民女决心已定,请皇上以国家社稷为重!”汉元帝沉思良久,说:“昭君姑娘的一片赤诚爱国之心,难能可贵!朕恩准了。今赐封你为永宁公主,出塞和亲!”

    从此,在四十多年里,汉朝和匈奴之间没有发生过一次战争,始终和睦相处。

    朱云以德服人

    西汉时,朱云和荀获、公孙衍是多年的同窗好友,三人经常在一起辩论,但每次都是以朱云的雄辩而告终。久而久之,公孙衍非常嫉妒,便挑拨离间,说朱云满口仁义道德,其实是个目中无人的草包。他故意对荀获说朱云看不起他,并怂恿荀获报复朱云,于是两人想出一个计策。公孙衍和荀获来到朱云的房间,假装不经意地提起五鹿充宗主持的《易》学辩论大会,并说:“五鹿充宗仗着皇帝的宠幸,狂妄自大,根本没人敢反驳他。你对《易经》这么有研究,何不去跟他斗一斗?!”朱云有些犹豫,因为他觉得五鹿充宗为人并不坏,而且对《易经》也不是一窍不通,这样的人只是想出出风头,又何必去搅局呢?公孙衍见此,又以激将法触怒朱云,朱云终于决定和五鹿充宗比试一下。

    第二天,朱云来到会场,看见五鹿充宗居中高坐,场内济济一堂,肃静无声。五鹿充宗见无人敢言,便得意非凡:“皇上命我主持这次《易》学大会,蒙各位同道赏光,这些日子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今天是最后一天,要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这次大会就算圆满结束了。”这时,朱云站出来,连连发难,问得五鹿充宗哑口无言,汗如雨下,会场上一阵骚动。五鹿充宗尴尬之中想放手一搏,他也连连向朱云提问,朱云面不改色,对答如流,令所有的人惊叹不已。五鹿充宗也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力夸赞朱云,并要禀明皇上,下诏褒奖。朱云婉言拒绝:“我来只是想切磋学问,并不想求荣华富贵,大人好意,我心领了。”自此,朱云远近闻名,“五鹿棱角被朱云扳断”的故事到处流传。

    荀获和公孙衍非常懊恼:原本想让他在会场上出丑,杀杀锐气,却不想成全了他。两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们鼓动朱云和张禹辩论。没想到一语即出,朱云满口答应。原来,张禹是皇帝的老师,仗着资历,为非作歹,大肆搜刮钱财,干了不少坏事,朱云认为斗张禹是义不容辞。荀获有些后悔,担心朱云此去会惹出麻烦,也怕张禹报复,但公孙衍却不以为然。

    第二天一大早,朱云来到张禹府上,要请教几个问题。张府家仆仗着主人的权势,非但不让朱云进门,还大骂他不知天高地厚。朱云略施小计,塞些银两,那人便立即换上笑脸,飞跑着去为朱云通报。张禹听说有人要向自己请教,非常高兴,想借机捞取“礼贤下士”的名声,可他一听说来人是朱云,就立即拒绝,并让家仆将朱云轰走。朱云失落地回到学堂,公孙衍故意嘲弄:“你出去转这么一圈儿,谁知道你去没去?说不定是害怕张禹,故意找的借口!”朱云气得立即匆匆地跑出去,边跑边说:“他下朝的时候,我在路口等他!”

    果然,当张禹的官轿迎面而来时,朱云走到路中央,挡住去路,大声说:“我要请教张大人几个问题!”官差扬起鞭子正要抽打朱云,却被他一手擒住,官差连喊“救命!”原来,朱云还略会一些拳脚。轿子被迫停下来,张禹大发雷霆,命令官差们缉拿朱云。荀获见势不妙,拉着朱云没命地逃跑。荀获和公孙衍都吓破了胆,但朱云却无所畏惧,他毅然要上书朝廷,揭发张禹的罪行。他知道皇帝未必会相信自己的话,于是想出一条妙计:上书朝廷,要求当廷发表政见,到时候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再把张禹的罪行抖出来。

    果然,汉成帝看了朱云的奏章后,对他非常赏识,答应召见。于是,在文武百官面前,朱云滔滔不绝:“陛下登基以来,关心生产,加上这些年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国库充实;边防巩固,数年不动刀兵;又关心文教,推行儒术,天下好学成风,真是太平盛世。”汉成帝正听得飘飘然,朱云突然话锋一转,说:“但是陛下喜欢任用亲信,一些大臣不仅缺乏才干,而且生性贪婪,仗着陛下的宠信、手里的权力,不理政事,只顾敛财。此辈不除,国事难免日非,若陛下赐我尚方宝剑,我一定要杀一个人来整顿朝纲,使别的官员不敢再犯。”汉成帝中了圈套,忙问:“你要杀的人是谁?”朱云用手指着张禹。汉成帝勃然大怒,斥责朱云辱骂朝廷命官,当即要将其斩首。朱云不为所惧,慷慨陈词,众大臣也纷纷为他求情。汉成帝意有所动,收回了成命。但是,张禹也并没有被治罪,只是皇帝不再宠信他了。从那以后,荀获和公孙衍真正服了朱云了。

    马援马革裹尸还

    东汉时,街道一侧的凉棚下。一名武将正在招募兵勇,许多人都来应征,年轻的马援也挤到前面。可他身体实在太瘦弱,连一根长矛都拿不动,武将只好让他回去。突然,一个老人急急忙忙跑来告诉他养的马全都病了,边说边拉着他来到了牧场,只见几十匹马倒在草地上,奄奄一息。马援看看这匹,看看那匹,无力地坐在地上。

    深夜,马援在哥哥家门口使劲敲门:“哥哥嫂嫂,我是马援!”可是嫂嫂就是不开门。一阵冷风吹来,马援抱紧双臂缩着头离开了。马棚里,马援正在独坐,忽然一个老人笑呵呵进来,问他为什么伤心。马援答道:“我不为马匹死了而伤心,也不为哥哥嫂嫂不让我进门而伤心,我只为不能从军实现我建功立业的心愿而伤心。”老人吃了一惊:“这件事我帮不了你,如果是医治你的病马,我还能尽点力。”说着,拿出一本养马的书交给马援。自从有了这本书,马援饲养的马匹匹膘肥体壮。令所有人不解的是,有一天他竟然把马送给了不让他进门的哥哥嫂嫂,独自一人离开了家乡,去参加了军队。他屡建战功,后来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

    几十年后的一天,已经六十多岁的马援正在饮酒,突然一名将军跑来报信说:“刘尚老将军在武陵郡(治今湖南常德市西)遭遇叛军突袭,全军覆没!”马援一拍桌子,愤然站起:“威武将军他——我要去面见皇上!”说罢,拔腿就走。

    金殿上,马援言辞恳切:“陛下,臣愿立即带兵平叛!”光武帝迟疑着,而众臣也都议论纷纷。马援知道众人嫌自己年老,不堪重任,于是大声说:“老怕什么?大丈夫立志,越穷意志越坚定,越老气概越豪迈!老臣早年曾远途征战,南方地形颇为熟悉,臣自信朝中无一人可以替代!”他边说边扫视众人,众人皆缄口不语。马援接着说:“臣早年跟随陛下,从来不顾惜身家性命,更不在乎什么名誉地位,臣一生的志向就是战死疆场、为国效忠!好男儿应当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而还!”光武帝颇为感动,但仍不放心。马援愤而离去,众人茫然……忽然听见一阵马嘶,光武帝急忙率领众臣出了大殿。马援全身披挂、骑着战马而来,拱手道:“请陛下观看!”说着,两腿一夹宝马,马急驰狂奔,马援在马背上舞动长矛,金光一片。光武帝和群臣不停点头。马援大气不喘,走到殿下,再次请求出征。光武帝看他真是骁勇不减当年,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前往武陵郡的路上,马援见已经有不少士兵水土不服,陆续倒下了,他心急如焚。深夜,副将来商量战事,看见马援竟然口吐鲜血,吓了一跳。原来他也早就染上了重病。马援吩咐:“这件事对谁都不能讲!战事正在紧要关头,军心不能涣散!”

    清晨,马援骑着战马,精神抖擞地巡视部队,他鼓励将士:“今日一战,誓决生死!我们要一鼓作气,扫平叛军!”士兵高呼:“一鼓作气,扫平叛军!”余音在上空回荡。这一战,直杀得天昏地暗,马援率领大军将叛军全部消灭。马援喜气洋洋回到军营,犒赏三军。营帐里,马援本来兴致很高,却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鲜血。副将急忙扶住他,这才向众人道明实情:“其实将军早就染上重病,他怕军心不稳,就不让我说……”这时,副将见马援嘴巴在蠕动,急忙将耳朵贴近,只见马援嘴巴几张几合,就闭上了眼睛。众将急切地追问:“将军说什么?”副将眼含热泪:“将军说‘马……革裹尸……还!”

    王充书铺站读

    东汉时,京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的大街上。王充站在一家书摊旁边,聚精会神地看书,摊主不停地催促:“你到底买不买?”王充面露难色,十分不舍地将书放下。他正要离开,一名自称是“百川书行”管家的人上前催讨摊主书钱,责骂一番后扬长而去。

    古代瓷器王充是从上虞(今浙江上虞市)来京、到太学读书的。当夜,太学老师班彪看完他的文章后大加赞赏,鼓励他要多读书。王充知道要长学问还应博览群书,可是家中只有寡居的母亲,靠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哪里有钱供他读书?他暗暗打定主意。

    第二天,王充刚站在一个书摊前,就被摊主驱赶,换了几个地方,仍是如此。王充又出现在一处书摊旁,站着开始阅读。摊主是位老人,看他读书心切,对他说:“要是喜欢,就少拿点钱卖给你。”王充十分感谢老人好意,但身无余钱,面露难色,老人也十分无奈。王充正要离开,突然下起大雨,王充急忙帮忙收拾书摊,老人非常感激,临走时,老人让他每天过来读书。王充称谢而去。

    不消几天,王充已经把老人书摊上的书全部读完。老人笑言:“我的书太少,要想读书,到‘百川书行’去读,那里书多,但千万别招惹了那里的管家。”王充辞别前往。

    百川书行里,人头攒动,王充找到一个角落,开始站读。转眼间太阳落山,人都散去,只剩下王充一个人沉迷于书中。管家出来打量王充一番,示意伙计打扫书铺,赶走王充。伙计提水前来,被管家踹了一脚,水把王充的布袍打湿。管家举手就要打伙计,被王充拦住,两人争执之时,王充手上的书被打翻在地。管家索赔,王充只得将仅有的几枚铜钱奉上,不料却被管家打落在地上,说至少得要二两银子。他看王充拿不出,刚要责骂,门外书行老板采购新书回店。

    管家将王充如何弄湿书页,添油加醋地告知老板。当老板得知他是太学里班彪的学生,破例答应只要他能将那弄湿的十页背诵下来,就不追究他的责任。王充从容背来,令老板惊奇的是,竟然未错一字。老板高兴非常,答应王充可以天天来这里读书,不收分文。

    王充走后,老板查看出去这一段时间的账目,结果发现竟然亏空几千两银子,当得知是管家赌博输掉以后,愤而将他逐出。

    打这以后,王充天天到书铺来读书。一次,老板向他炫耀到外地采购的绝版书,仅两本,价格就高达二千两银子。王充十分羡慕,老板答应让他阅读,但不可带出书铺。

    几天后,王充将两本书郑重地交还给老板,放回书架。当夜,百川书行突然起火,所有书册都被烧毁。原来是被赶出的管家怀恨在心,存心报复,雇人纵火。

    面对灰烬,老板痛不欲生,他尤其心痛那两本绝版书。王充赶来,劝慰老板,看他愁眉不展,便说:“那两册书其实并非绝版,我已经让朋友从外地购得两册,后天即到。”老板大为欣慰。

    两天后,王充将两本书交到老板手上,老板抚摩良久。突然有人来报管家已被抓获,那两本书完好无损,官府已经派人送来了。

    看着桌子上的四本书,老板突然若有所思,问王充道:“你哪里有钱买书啊?”王充笑而不答。老板仔细翻看他送来的书,恍然大悟:“哦!原来这两本书是你凭记忆默写出来的!”两人纵声大笑。

    班超投笔从戎

    东汉都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一群年轻人正在一个房间里伏案抄写。不少人边抄写边议论此次能够赚多少钱,最后一排的一个叫班超的年轻人却沉默不语。突然他站起来将手中的毛笔狠狠地往地下一摔,众人回头诧异地注视着他。班超说道:“男子汉大丈夫应当为国杀敌立功,我怎么能安安稳稳地坐在这里,过抄抄写写的日子呢?”众人先是愣了一下,接着有人起哄:“哼!看不出班超这穷小子,连饭都吃不饱,还想去立功受封呢!”班超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愤然离去。

    班超生气地回到家,正在整理书籍的父亲看他一脸不高兴,火概猜出了几分原因,于是就把他和兄长班固、妹妹班昭一起叫到面前。父亲问道:“你们兄妹三人的志向各是什么?”班固、班昭回答说愿意像父亲一样编写史书,而班超却说:“我的心愿是领兵打仗!最好像博望侯张骞那样率队出使西域!”父亲非常欣慰,语重心长地对三人说:“你们都有远大的志向,这一点我很高兴,但你们要记住,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心浮气躁,只有踏踏实实,打好基础,那么等机会来临时,你们才不会错过。”不久,班超果然投笔从戎,跟随猛将窦固与匈奴作战,立下战功,成为一名年轻的将军。

    汉宫金殿上,汉明帝得知匈奴被驱赶到漠北边境时,大为宽慰,对窦固和班超大加褒扬,并且封班超为“假司马”。汉明帝主张罢兵,就此停止对匈奴作战,可班超却上奏说:“现在匈奴虽然已经逃走,但还经常骚扰我边境,臣担心,一旦有喘息机会,他们会卷土重来,到那时,后果不堪设想!”汉明帝询问班超该如何作为,班超回答:“漠北离我中原万里迢迢,出兵很难,当务之急是派出使节,联合漠北诸国,共同抵抗匈奴。臣愿带三十六人出使西域!”汉明帝当场应允。

    班超第一站来到鄯善国(在今新疆若羌县一带)。鄯善国国王盛情款待了班超,班超痛陈利害。国王经过思考,表示愿意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班超甚是欣慰。席间,一官员突然急匆匆赶到国王身边,低语了几句后,国王便神色慌张随着他离开了。班超一行人感到迷惑不解。过了不久,国王又回来了,让士兵将鄯善国的服装发放给众人,众人这才心安称谢。可是此后一连三天,班超去求见国王签署和约,却总是被国王以生病为由拒之门外。班超仔细地回想起那晚的情景及国王慌张的神色,觉得其中必有蹊跷,于是暗中派人调查。

    鄯善国王宫中,匈奴使者突然到来,责问国王是否收留了汉朝使者。国王佯称不知,暗中派人赶忙催促班超等人回国,如果不从,就要对他们下手,宁愿得罪汉朝,也不得罪匈奴。这些话恰巧被班超派去调查的人听到,他急忙回去报告班超。班超立即将下属召集起来,说道:“同来西域,为的是立功报国,现在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态度就已大变,如果他把我们交给匈奴,那连尸骨都回不了家乡,大家看怎么办?”众随从异口同声:“事情危急,一切听将军的!”班超激励大家:“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今天,我们连夜突袭匈奴使者营地,发起火攻,乘他们摸不清我们底细之际,一举消灭,这样鄯善国才会与汉朝和好。”此时鄯善国王派来的人已经到了,劝说班超回国,班超命众随从将来人拿下。深夜,班超率三十六名随从用火攻偷袭匈奴营地,匈奴众使者除一人逃脱外,全部被烧死了。

    随后,班超率众随从径直闯进宫殿,国王急忙召集禁军将众人包围。国王责问班超:“哼,班超,我好好待你,你竟然把匈奴人杀了,我以后怎么向匈奴人交代?我要把你送到匈奴去!”班超大笑说:“我只知道匈奴一百三十多人死在你的鄯善国,你已经没有回头路了!我们都穿着鄯善国的服装,在匈奴人的眼里,凶手是鄯善国的人!何况匈奴使者并没有全被杀死,有一人逃脱,我想他明天一定会在单于的帐中讲述鄯善国的人是怎样将他们使者杀死的。”国王听罢,瘫坐在地上,自知已经无路可走,只好斥退禁军,换了副面孔说道:“尊敬的汉使,本王刚才……只是开个玩笑,以作试探。来人!拿盟书来!”两人当即在盟书上签字、落印。

    杨震暮夜却金

    东汉时的刺史府公堂,杨震在审案。一平民百姓状告昌邑县(今山东金乡县)县令王密的管家来旺回乡期间,依仗权势,在乡里横行不法,霸占民田。杨震讯问来旺,来旺矢口否认,还拿出一个包裹作为“物证”给杨震看。他仗着杨震与王密是多年好友,以为官司势在必得。谁知杨震将包裹打开一看,发现里面是一锭锭的银子,当即大怒,“啪!”一拍惊堂木,不由分说将他杖责八十,并判将所占田宅归还原主,所贿银两充公。王密得知此事后,以为自己开任以来未曾答谢,所以杨震怀恨在心,借机报复。他考虑再三,想给杨震送些礼物,但又找不到借口,只好暂且搁下。

    不久,朝廷认为杨震治理荆州(治今湖南常德市东北)数年,忠勤职守,把辖境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皇帝想按例升他为太守。但得宠的宦官庖叔却说:“有人风言杨震有受贿之嫌,请皇上明察。”原来,庖叔认为杨震任官多年,却从未给他奉送过一点银两,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所以一直想伺机报复。但是,皇帝经过权衡后,仍然决定提升杨震为东莱太守,庖叔的阴谋落空了。庖叔一计未成又生一计,决定让表侄来旺完成他的阴谋。他得意洋洋地向同党透露说:“来旺这小子对杨震已经恨之入骨,只要能扳倒杨震,他什么都做得出;另外,王密和杨震私交很好,只有王密送钱,杨震才可能收下。到时候,王密和杨震就可以一起收拾掉,一个是行贿的罪名,一个是受贿的罪名,这叫‘一箭双雕’!”

    杨震升官,举家由荆州迁往东莱(治今山东龙口市东南)。动身之前,很多官员都来巴结,送礼的人络绎不绝,杨震一概拒绝,他对大家说:“大家与我共事多年,我的禀性诸位也都知道,这些礼物还是请大家拿回去,只要大家多为国家出力、多为百姓造福,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杨震料到老百姓一定会携礼相送,便带着全家一大清早就出城了。老百姓得知杨震的良苦用心后,更加钦佩他。

    杨震将要经过昌邑县,来旺心怀鬼胎,三番五次“提醒”王密一定要给杨震送礼。等到杨震到达的那天,王密一大早就候在城门口迎接,但是他既没有身着官服,也没有率领属官,而是独自一人。来旺觉得很奇怪,王密告诉他:“杨震既然以廉洁自律闻名于世,肯定不喜欢奢华排场,此外,他对我有推荐之恩,我如此安排正是顺其心意。”果然,杨震看到王密一身布衣站在城门口,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当初确实没有看错人,两人言谈甚欢。

    古代风景画鉴赏王密在来旺的再三怂恿下,决定给杨震送些银两。深夜,月明星衡,寂静无人,王密悄悄地来到馆驿拜访杨震,他支吾了老半天,终于说明来意。杨震一听,断然拒绝,脸色变得非常难看。王密见状非常慌张,“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说:“大人,您待我恩重如山,有再造之恩,我王密要不是您引荐,哪能展现我这番作为?这点薄礼也算是送您的川资路费,仅仅是朋友之情,并没有其他意思。现在夜深人静,不会有人知晓,请您务必收下。”杨震听罢,火冒三丈:“什么无人知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无人知晓!?我举荐你,是因为你有才华,可以为朝廷出力、为百姓造福,并没有别的意思。我们交往这么多年,你也应该清楚我的为人,可是你……唉!”王密满脸羞愧,只好作罢。

    后来,王密知道了来旺怂恿他向杨震“送礼”的真相,怒从心中起,当即将来旺赶出家门。他与杨震两人和好如初,但庖叔却一直未受到惩罚。杨震一直升官至太尉,而且他的清廉自律也给后代树立了榜样,其儿子、孙子、曾孙都做过太尉,被世人称为“一门四太尉”。

    虞诩蹲监斗权贵

    虞诩是东汉顺帝时的司隶校尉,专门负责修建城墙的工程。一天,他发现拖欠多日的修建城墙的银两发放数目,与国库发出的数额有很大出入,经过一番调查得知,朝中宦官张防依仗顺帝乳母宋娥的势力,行贿受贿,侵吞国库银两,所以才会出现数额出入现象。虞诩对此义愤填膺,愤然上书顺帝,他的下属百般劝阻;张防势力强大,为人又心狠手辣,与他作对只怕徒劳无益,说不定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虞诩不为所惧,我行我素。原来,虞诩刚正不阿,经常得罪朝中官员,一生中有九次遭贬斥,三次受刑罚,但依然不改宁折不屈的倔脾气。

    几天后,张防居然找到虞诩的工地上来。原来奏折并没有呈到顺帝的手中,而是被他截下来了。张防一见虞诩,开门见山地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你要是肯跟我,有的是荣华富贵,如若不然,我要你蹲牢进监!”说罢扬长而去。下属们都为虞诩捏了一把汗,不料虞诩却一拍桌子,决定自己去蹲监狱。不久,他居然真的蹲进监狱。消息传开,朝廷上下都无法理解,虞诩的属下更是心急如焚: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是自投罗网吗?虞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历来贤臣谏阻君王,不惜身死,商有比干剖腹剜心,以死相谏;楚有屈原,饮恨投江,为国家郁郁而终。我蹲大狱就是要让陛下明察,铲除宦官专权,澄清朝政。”

    虞诩的这番话传到了顺帝的随身太监孙程的耳朵里,孙程非常感动,把虞诩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顺帝,顺帝拍案而起,决定严惩张防。但狡猾奸诈的张防早有准备,不仅搬出狼狈为奸的刑部尚书贾郎和顺帝乳母宋娥说情,还恶人先告状,诬陷虞诩多次贪污修建专款。顺帝信以为真,将虞诩交于张防和贾郎查办。

    在监牢中,虞诩受尽折磨。张防使出各种酷刑,逼迫虞诩认罪,虞诩誓死不从。张防想除掉他,又毫无借口,只好使出各种毒计,想逼虞诩自杀。谁知虞诩早就看出了张防的险恶用心,非但没有被酷刑打垮,反而愈战愈勇。他大义凛然地说:“你要有胆,就砍我脑袋,我绝不会自杀!我不会中你奸计,是非黑白终有一天会昭然天下!”

    虞诩的儿子和下属得知虞诩在牢中九死一生,非常焦急,试用各种途径救出虞诩,却都是徒劳无用。正在绝望的时候,孙程再次出现,询问虞诩入狱前是否有什么物件留下。这话提醒了大家,他们想起虞诩记录的账本,这正是揭发张防的有利证据。孙程将账本转呈给顺帝的老师高梵,高梵再将账本呈给顺帝,并劝说顺帝当机立断、铲除妖孽。铁证如山,但顺帝却仍犹豫不决,原来他担心张防深得乳母宠爱,又与贾郎狼狈为奸,在朝中有大批党羽,如若将他惩治,只怕朝廷会出大乱子。高梵说出其中利害:“陛下难道忘了一百年前,樊丰贪侈骄横却得以宠信,几乎使皇族统治不保了吗?陛下若再不严惩张防,国家才真正要出现大乱了!”顺帝幡然醒悟,下令严惩张防、贾郎,而虞诩自然被无罪释放了。

    苏章查贪不恋情

    东汉时的冀州清河郡(治今山东临清市东北),大街上一个官差在沿街敲锣。令人奇怪的是,老百姓一听到锣声,便纷纷躲进家中,还紧紧地关上门。原来这里的郡太守贾明贪赃枉法,锣声一响就说明要来搜刮了,老百姓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但是今天似乎并不是来搜刮的,只听那敲锣的官差大声叫喊:“新任冀州刺史苏大人有令,凡有冤屈者可速来投诉!”人们纷纷探出头来,有几个人在小声议论。一人对身旁的瞎眼老人说:“你被贾明打瞎眼的事,现在可以去告了!”老人嗤之以鼻道:“自古官官相护,我还是不要去自讨苦吃了!”人们七嘴八舌,劝老人去试一试。老人有点心动了,决定前去告状。

    公堂上,瞎眼老人状告清河郡太守贾明贪赃枉法、残害无辜,新任冀州刺史苏章一听,浑身打了个寒战,喃喃自语道:“难道是他?”原来苏章有一个儿时的好友也叫贾明,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但后来失去了联系。苏章觉得以贾明儿时的为人和品行,是绝对不会做出贪赃枉法的事,所以,为了查清案情,苏章决定微服私访一番。

    其实,此贾明正是他儿时的同伴,自从担任清河郡太守后,有权有势,便渐渐腐化堕落,开始贪污受贿。他听说有人状告到刺史府后,有些手足无措。他的手下想出计策:给瞎眼老人一点钱,让他撤回状子。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几名仆人拼命地拦着一位乞丐。那乞丐声称自己从小和贾明一起长大,一定要见上一面。贾明走了出来,看了一眼乞丐,立即吩咐仆人轰出门外。乞丐看着贾明的背影,异常失落,原来他就是苏章扮的。贾明的下属试图以金钱买通瞎眼老人,让他放弃告状,但遭到老人的断然拒绝。下属恼羞成怒,对老人大打出手。就在这危急时刻,扮作乞丐的苏章及时赶到,救了老人。在一番争吵中,苏章再一次确定了贾明的罪行,也终于弄明白老人的眼睛就是被贾明的手下打瞎的。夜晚,苏章躺在床上,回想起两人儿时的友情,陷入了沉思……他翻来覆去,彻夜难眠。

    而此时的贾明也得到消息——新任刺史竟然是自己小时候的铁哥们,不禁一块石头落了地:当年苏章差点被人打死,多亏自己及时出手相救呢!这样的生死交情,苏章是绝对不会为难自己的。属下则提醒贾明小心为妙。于是,贾明备好厚礼,决定以叙旧为名,贿赂苏章。出人意料的是,就在贾明上轿准备出门的时候,苏章也派人来邀请贾明赴宴。贾明一听,更加喜上眉梢:果然是多年好友,真是心有灵犀啊!贾明衣冠楚楚地来到刺史府,苏章设宴热情款待他,两人欢聚畅饮,共叙旧情。为了让瞎眼老人死心,贾明的下属故意将苏章与贾明的关系以及苏章设宴相邀的事,在这座小城传开。满城老百姓议论纷纷,大骂天下乌鸦一般黑;瞎眼老人更是心灰意冷。街坊邻居劝他放弃告状,老人一声不吭,直奔刺史府。

    与此同时,苏章和贾明正在畅饮。酒足饭饱后,贾明得意忘形地说:“苏兄任刺史真是太好了!以后,清河郡就是你我兄弟的天下了!”谁知苏章却不动声色地说:“我们今天相聚只叙朋友情谊,其他的事以后再说吧!”贾明一头雾水。苏章继续说:“从明天起,我作为刺史,要正式办案了!”“哐当”一声,贾明手中的酒杯掉落在地,他吞吞吐吐地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苏章单刀直入道:“我听说你这几年贪污了很多不义之财,你还是老实坦白吧!”贾明:“难道你一点不念我们当年的友情,执意要为难我不成?”苏章立即说:“我是奉皇帝的命令来查办贪污的。贪污腐败现象一日不除,国家就不会安定。你最好还是早点坦白,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话还未说完,就听见门外有叫骂声。苏章出门一看,原来是瞎眼老人,他身旁还聚集了许多老百姓。老人大骂苏章官官相护、徇私枉法。苏章什么也没有解释,默默地承受着。

    令人大吃一惊的是,第二天一早,贾明来到刺史府,坦白了自己的贪污行为,并交出了所有的赃款。苏章依法处置了他。瞎眼老人和老百姓们闻讯后,喜出望外,再次聚集到刺史府前,向苏章请罪。

    周举弹劾恩人

    东汉时,金銮殿上。顺帝正在下令:各大臣每人要举荐刚毅猛进、富干谋略、能胜任将帅的人才。话音刚落,担任司隶校尉(掌管纠察京师百官)的左雄立即出列,举荐曾任冀州刺史的冯直。尚书周举一听,强烈反对,两人在朝廷上争执起来,场面非常尴尬。满朝文武对此议论纷纷,很多人说周举忘恩负古代风景画鉴赏义,以怨报德。原来,当年左雄担任尚书令的时候,曾经极力举荐周举,所以周举才会有今天;也有人说周举秉公办事,不阿谀小人,因为左雄举荐冯直确实是个很大的错误:冯直曾经因贪污罪名而受到朝廷的惩罚。两派各执己见,争论不休,顺帝一气之下宣布退朝,大家不欢而散。

    当晚,周举写了一份奏章,恳请顺帝弹劾左雄,因为他作为朝廷命官,保举人才不当,将受过惩罚的贪污犯举荐为将帅。顺帝看到奏章后,虽然同意周举的观点,但是却对周举弹劾恩人的做法非常不满,认为他忘恩负义,不懂仁义道德。周举弹劾恩人的事很快就传开了,朝中文武百官只要对周举有过恩情的都非常气愤:“如此小人,当初真不该帮他!今天左雄被弹劾,我们离被弹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左雄听说周举弹劾自己,气得大发雷霆,大骂自己当年瞎了眼,养虎遣患。就在这时,冯直的父亲登门拜访。他告诉左雄:周举此次弹劾只是一个开头,后面还有更大的阴谋——结党营私,独霸朝政。左雄将信将疑,冯父便说:“不信,你去查一查,周举这几天正在四处游走,拜访各位大臣。”左雄派下属去打探,发现周举果然在挨门挨户地拜访各位大臣。左雄怒气冲天,他没有想到周举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盛怒之下,他立即写奏章给顺帝,将自己的所见和周举结党营私的罪行一一列出。

    奏章刚刚送出,周举就登门拜访。左雄对他非常冷淡,但周举却异常镇定地说:“你是最后一个,也是最难说服的一个。”左雄莫名其妙。周举开门见山地说:“我知道这次我上奏弹劾你,你可能会觉得不合情理,你当初对我有大恩,我不该忘恩负义!”左雄心里一怔,但仍旧不理不睬。周举在左雄身边坐下,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战国时,赵国的赵盾起用韩厥担任司马(掌管军政),但是韩厥却在上任的第一天,就把赵盾一个犯法的仆人给处决了。这件事传开后,很多人为赵盾鸣不平,觉得韩厥忘恩负义。但赵盾却不这么认为,他对同僚们说:“韩厥不是忘恩,而是报恩。我当初举荐他是因为我相信他会恪尽职守,不负我,望。现在他果然是一个好司马,他用自己的刚正不阿报答了我的举荐之恩!”周举接着说:“你也是因为我有才干才举荐我,所以我决不敢盲目阿附你,使你蒙羞。但想不到你的见解却和赵盾不一样!”左雄被这一番话打动了心,脸上露出愧色,他直向周举陪不是,同时又告诉他:自己曾是冯直父亲的部下,又和冯直是好朋友,所以推荐他。面对左雄的坦诚,两人冰释前嫌。

    后来,左雄病重,顺帝前来探望,问他有何心愿,左雄说:“周举清廉忠心,正直无私,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可以委以重任!”他把当年自己的错误行为和盘托出,恳请顺帝原谅。顺帝终于明白了原委,立即召见周举,委以重任。

    皇甫规不向权宦低头

    东汉桓帝时,戍边大将皇甫规奉命率军前往西部边境,但不幸的是,途中瘟疫流行、药材缺乏,又加上道路崎岖,所以延误了到达凉州(治今甘肃凉州市)的时间。一路艰辛,这支队伍终于到达凉州城外。就在此时,皇甫规看到了无法忍受的一幕:几个逃难的羌人想进城,但汉军士兵不说一句话,端起长枪刺向羌人的胸膛,顿时血溅三尺。皇甫规见此,一把夺过长枪,怒斥道:“你为什么要杀他们?!”士兵不以为然:“刺史大人有令,见羌人格杀勿论!”正说着,凉州刺史郭闳前来迎接皇甫规,并要设宴款待,皇甫规断然拒绝,弄得郭闳好不尴尬。郭闳对皇甫规很恼火,却又无计可施。这时,凉州首富李百万想出办法:送一份厚礼。但皇甫规可不吃这一套,他拒绝了礼物。自此,郭闳对皇甫规恨之入骨。

    一天夜里,皇甫规走在大街上,突然听到一户人家传来哭喊声,跑过去一看,只见两个官兵正在抢一个女子。原来郭闳看上了这个女子,想占为己有,明要不成,于是便派官兵暗抢。皇甫规一听,火冒三丈,一脚将官兵踢出丈外远。

    不久,皇甫规设法查到郭闳一伙欺压百姓、贪赃枉法的证据,上报朝廷请求严惩郭闳等人。在得到朝廷的允许后,皇甫规将郭闳等人当众处斩,但是李百万却成了漏网之鱼。他逃到京城,以钱财笼络人心,成为丞相、大臣们的座上客,就连最得宠的宦官徐璜等也给他三分面子。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寻找机会向皇甫规复仇。而此时的皇甫规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来临,他在凉州主持政务,在羌人中宣传朝廷的政令,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安居乐业,老百姓非常拥护他。不久,羌人部落酋长率十多万人前来归顺,皇甫规不用一兵一卒就使得边疆平定了。但就在这时,汉桓帝却下了诏书:“……皇甫规领兵不力,畏惧不前,延误战机,却收买笼络人心……”皇甫规只好进京接受审查。

    金銮殿上,皇甫规据理力争:“军队没有按时到达凉州,是因为军中瘟疫流行,又遇到道路崎岖,并非畏敌不前;羌人归附,不是因为收买将领,而是严肃法纪和安抚边民的结果。不动一兵一卒便可平定边疆,不仅没有让百姓蒙受战乱之苦,还为国家节省了一笔很大的军费开支,这难道也有罪吗?”桓帝无言以对,只好让徐璜等人继续审理此案。

    当晚,正当副将们为皇甫规担忧的时候,徐璜让太监王公公找上门来了。他暗示皇甫规:只要送笔厚礼,保证平安无事。皇甫规一听,拍案而起,大骂道:“狗东西!讨饭也要看清门面!”王公公气得直发抖,悻悻而去。深夜,一个副将捧着一个包裹,偷偷地走到院门口,正要出门,却被皇甫规厉声喝住。原来,皇甫规早就料到副将们会偷偷地帮自己打点,送礼给徐璜。他严厉地责备说:“你跟我这么多年都白跟了吗?!”副将无奈,只好作罢。

    没有得到任何好处的徐璜信口雌黄,咬定皇甫规确实有收买羌人头领之事。桓帝大怒,当即要下令将皇甫规革职查办,遣往边境服苦役。就在这时,宫廷外聚集了三百多人,为皇甫规鸣冤;几个正直的大臣也不断为皇甫规求情。最后,桓帝无奈之下,只好另外派大臣前往凉州实地查案。

    范式守信不负约

    东汉时的一所学堂里,一个刚入学的新生,穿着一件破旧的外衣,背着一个旧布包,他就是范式。有几个同学指着范式“嘿嘿”地窃笑。老师把范式介绍给全班同学,但是几个富家子弟却故意刁难他,脚下使绊,将他绊倒古代人物画鉴赏在地上。这时,却看见一个同学扶起了范式,他叫张劭。放学后,范式很孤单,一个人坐在小树林里,衔着一片树叶,吹出悠扬而悲伤的乐声。这时,张劭出现了,他给范式带来了快乐。张劭想学吹树叶,范式不厌其烦地教他,两人玩得很开心。但过了一会儿,那几个富家子弟也来了,他们再次嘲笑范式的破旧衣着。张劭火冒三丈,把他们痛打一顿。老师知道了这件事后,罚张劭跪两炷香,范式不忍心,陪着张劭一起受罚。从此,两人情同手足,成为了好朋友。

    一天,范式将张劭叫到小树林,郑重地向他告别。原来范式家生活拮据,已经无法支付学费了。张劭想出各种办法帮助范式,但范式都一一拒绝了。他送给张劭一片树叶,说:“你一直想学这个,我都没教会你,这是我一直吹的树叶,你很喜欢,送给你。”张劭也将自己的玉佩送给他。两人约好十年后的今天在小树林里相见。

    十年一晃就过去了。范式当上了刺史,新官上任伊始,就遇到了当年欺负自己的富家子弟李挺——他本来是想巴结新任官员的,没想到竟然是故人。李挺有点尴尬,但立即恢复常态,与范式称兄道弟,并送上厚礼。范式断然拒收,李挺只好灰头土脸地带着礼品回去。他愤愤地说:“一个小小的刺史有什么了不起?!京城再大的官我也会过!咱们走着瞧!”

    夜晚,范式坐在桌边,手拿玉佩,喃喃自语:“我和张兄相约之日快到了,不知他这十年生活如何?”正想着,却听到门外有人击鼓鸣冤。原来是一个老妇人的女儿在客栈被谋杀了,“凶手”正好被活捉。范式命人将“凶手”带进官府,他万万没有想到“凶手”竟然就是自己惦记了十年的张劭。张劭也认出了范式,正在惊喜间,却发现范式异常冷漠地看着他。其实女子是李挺害死的,张劭正好路过,于是便成了替罪羊。可怜他一介书生,百口莫辩。范式虽然觉察出有些蹊跷,但一时也无法断案,只好将张劭押入大牢,隔日再审。李挺担心夜长梦多,真相败露,于是想出毒计,要让张劭黑锅背到底。他买通牢房的看守,让他们故意以范式之名,对张劭实施酷刑,把他打得遍体鳞伤。张劭信以为真,当下肝胆俱裂,心灰意冷。但此时范式却仍然蒙在鼓里。

    夜晚,范式换上便服探监。张劭怒发冲冠,大骂范式假仁假义,并宣称与他恩断义绝。范式一头雾水,隐约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却又摸不着头脑。这时,张劭的老母亲远道赶来,告诉范式前因后果:张劭不忘十年之约,远赴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相会,却不想遭受横祸。老母亲老泪纵横:“我儿从小侠义心肠,谁料忠义之士竟被人陷害!而且害他之人竟是至死之交……”

    范式心潮澎湃,决心要将案件查个永落石出,还张劭一个清白。李挺得知此事后,立即找来替身自首,并买通京城大官,诬陷范式办案不力,渎职失责,将他革职为民。直到一年之后,新太守重审此案,才将李挺缉拿归案。

    被革职的范式一身布衣,带着行李返乡。他突然想起了什么,立刻转身往反方向走。原来他想起了十年之约。老管家拉住他:“你为张劭丢了官,他又对你满腔忿恨,还去干什么呢?再说,张劭早就随母亲回乡了,你去等谁呢?”范式执意要去。傍晚时分,他来到小树林,那一片小树已经长大了,树枝高耸入云,树干也粗壮得一人抱不过来了。范式背靠着树干,捡起一片树叶,放在嘴里,悠扬而伤感的乐声又回荡在树林里。天色渐渐暗了,范式放下树叶,准备离开,但是,就在他离开树林的一刻,身后传来悠扬的乐声——张劭正坐在树边,嘴里也衔着一片枯黄的树叶……

    乐羊子妻断织勉夫

    东汉时,一群书生正在茶楼里高谈阔论。他们很热烈地谈论着“三立书院”,而乐羊子却默默地坐在桌边,呆呆地瞅着窗外——一个女子正在卖布,一捆捆布匹色彩缤纷、织工精细。这女子看见一对乞丐母女站在远处,便走过去递给乞丐几枚铜钱,还扯了一块布料送给她们。乐羊子看着女子,忍不住“啧啧”称赞不已。店小二见状,笑着说:“这是镇东王家的大女儿,父亲曾在朝廷上做官,早早地死了,于是一个寡妇带着儿女们来到这里,全家只能靠大女儿织布、卖布为生。”乐羊子自言自语道:“谁要是能娶她为妻,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说来也巧,乐母托媒婆为乐羊子说的媒正是这女子……

    新媳妇娶过门,乐羊子非常高兴,乐母也乐不可支。可时间一长,乐羊子就渐渐有些懒散了,乐母非常生气,但她把所有的责任都归结在乐羊子妻的身上,认为是媳妇把儿子带坏了。有时,她甚至当着乐羊子妻的面,说一些责备的话:“说什么人见人夸?!连督促夫君读书都不知道!”但乐羊子妻却始终一声不吭,默默地承受着。

    一天,乐母把儿子叫进房间,说:“羊子,以前我让你去三立书院读书,你总推说我年龄大了,没人照顾;如今,媳妇过门了,你也该安心去求学了。”乐羊子一语不发,乐母顿时暴跳起来,大怒不止,乐羊子只好灰溜溜地跑出去。此时,乐羊子妻正好走进来,要给乐母送礼物,乐母就劈头盖脸地大骂,并将礼物扔在地上。乐羊子妻好像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也没有说。当晚,乐羊子妻问丈夫为什么不愿去三立书院读书,乐羊子只好如实相告:三立书院虽然教授有方,但学费非常昂贵,一般人家是根本读不起的。母亲为了我一生辛劳,我实在不忍心再让她受累!乐羊子妻默默地点头。自此,乐羊子妻省吃俭用并夜以继日地织布,为的是攒钱给丈夫读书。两人虽然度日清苦,但却相敬如宾。

    一天,乐羊子慢步在小路上。忽然,他被什么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差点摔倒。他觉得奇怪,走过去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包金银财宝。他乐滋滋地拿着金银财宝回到家后,送给妻子一只金灿灿的发簪。乐羊子妻非常惊讶,询问来由,乐羊子只好据实以告。乐羊子妻一听,正色道:“夫君在学堂里读书,应该知道,孔老夫子渴极了,也不饮路边那口叫‘盗泉’的水,只怕玷污了自己的名声;《礼记》里也赞扬一个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别人施舍的穷人。你私吞别人丢失的财物,书岂不是白读了?!”乐羊子满脸羞愧,立即走出门去。他呆呆地坐在路边,等待失主的到来。夜色很快就来临了,乐羊子正准备回家时,发现远处有一中年男子边走边在寻找着什么。乐羊子立即过去询问,金银财宝果然就是这人丢失的。这位中年男子非常感激乐羊子,又见他是个读书人,便问:“你想去三立书院读书吗?”原来这人是三立书院的主人,他钦佩乐羊子的高尚品德,决定免费让他入读。

    乐羊子离开家后,乐羊子妻挑起了家庭的生活重担,操持家务,孝敬婆婆。转眼间一年就过去了,一天,乐羊子妻正在织布,乐羊子突然出现在家门口。乐羊子妻脸色突变,担心地问:“怎么?出什么事了?”乐羊子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就是想家。”乐羊子妻二话不说,拿起剪刀对着织布机上的绸布就剪。乐羊子正要阻拦,可已经晚了,精美的绸布瞬间被毁,丝线纠缠在一起,成了一堆乱纱。乐羊子妻正色道:“织一匹绸布,先要养蚕、缫丝、编丝线,然后才能上机。一丝一线编织成寸、成尺,很多日子才能织成一匹。要是半腰剪去一截,那就成了废品。读书也一样,知识不仅要一点一滴地积累,还需要不断地温习、巩固,这样才不易忘记。你刚读一年书,就松劲逃学,这难道不比断绸的损失还大吗?我真替你惋惜!”乐羊子羞愧难当,第二天就登上了归途。从那以后,他再也没逃回过家,一直坚持到学业结束,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一个大学问家。

    孔融让梨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来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听说洛阳有个名人叫李元礼,便决定自己去登门拜访。这天,孔融来到李家大宅门口,很有礼貌地向看门人行了礼,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请帮我通报一下!”守门人见这孩子知书达理,便告诉孔融说李大人正在里屋。孔融从容不迫地进屋拜见了李元礼。李元礼见来了个自称是亲戚的小孩子,觉得很面生,就问他:“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呀?”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大人,过去您的祖先老子(李聃)和我的祖先孔子有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应当算是老世交了。”他的话音刚落,在座的宾客无不拍手称道。李元礼对小孔融的聪明赞不绝口,连声称赞:“好口才!好口才!”老少两人十分融洽地交谈起来。正在此时,大夫陈韪前来拜访,他见大家围绕一个孩子赞扬有加,问明原由后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机灵,长大后未必有出息。”说完,他有意盯着孔融,看会有什么反应。谁知孔融站起来,从容地走到陈韪跟前先作揖施礼,然后道:“陈大人,我想您小时候一定是很聪明机灵的!”听出弦外之音的李元礼和宾客都显得有些尴尬,此时的陈韪满脸通红,禁不住竖起拇指。

    其实,孔融不仅从小聪明机灵,而且做人的人品也很好。有一天,孔融家的客厅大桌上堆着一些金灿灿的嫩梨。父亲把孔融和五个哥哥、姐姐叫到桌前,面对香味扑鼻的蜜梨,孩子们个个馋得直咽口水。母亲笑着对孩子们说:“这梨是你们父亲的学生刚送来的,你们喜欢就拿着吃吧。”一听母亲让拿了,早就忍耐不住的哥哥、姐姐们一哄而上,有的还边争边嚷着:“这个大的是我先拿到的!”有的梨子在争抢中掉落在地,站在一旁的孔融就把它捡起来放回桌子上。看着孩子们争抢又大又好的梨子,父亲终于忍不住大怒了……听到父亲的喝斥声,孩子们都惊呆了。父亲责备说:“看到有吃的就争先恐后地抢大的、好的,这成何体统?大家把手上拿的梨放回桌上……”哥哥、姐姐们看着手中抢到的梨,很不情愿地放回桌上。父亲看看站在一旁始终未动的孔融,说:“融儿,今天这梨由你来分。”

    孔融在桌上拣了个最大的梨,转身走到父亲面前:“父亲,请您先尝尝这个梨。”接着,他又双手捧着个大蜜梨走到母亲面前:“母亲,您为大家操劳很辛苦,这个大的您吃。”就这样,孔融把桌上大的、好的梨依次再分给哥哥、姐姐们,回头看看桌上只剩下一只最小的梨,他留给了自己。坐在一旁观察的父亲终于开口了:“融儿,你为啥留最小的给自己?我也没有这样要求啊?!”孔融思索片刻,笑着对父亲说:“因为我年纪最小,理应吃最小的。”听到孔融这么说,母亲激动地一把将他搂在怀里……哥哥、姐姐们拿着分到的梨惭愧地低下了头。

    华佗学无止境

    东汉末年,华佗诊所前,病人来来往往,门庭若市。这时有一青年走进屋内:“这里是华佗先生的诊所吗?我是慕名来求医的。”华佗让青年就坐,把脉后说:“你所患的是头风病,治这病的药是有的,怕是没有药引子。”青年急忙打听要什么药引子。华佗说:“要‘生人脑子’,这也是听别人说的。”青年一听吃惊不小,“生人脑子”听都没听说过!他悲叹自己这病是没法冶了。看着青年一脸痛苦的样子,华佗心如刀绞!他暗暗责备自己:人家慕名远道而来,可我却拿不出办法,徒有空名啊!青年只好失望地离开了诊所。他走至半路,突然手捧脑袋,大叫一声跌倒在路旁。正巧一老人路过此地,他忙将青年扶起。老人问:“你这头风病已是不轻,找医生看过吗?”青年回答:“我刚求过医,医生开了药方,并嘱我要用‘生人脑子’做药引,我没有办法,只好不治了。”老人听后捧腹大笑,他叫青年去找十顶旧草帽作药引,煎汤喝了,保管有用。但要记住:要找有人戴过、年数多的草帽才管用……

    几个月后,一天华佗正走在街上,前方有一个人挑着百来斤沉甸甸的稻谷迎面走来,擦肩而过,华佗猛然间认出这人就是来看过头风病的那位青年,忙转身追上去打招呼,并问他头风病是怎么治好的?青年笑着告诉华佗,多亏一位李老医生给治好的。

    几天后,华佗以一个学徒的身份出现在李老医生的诊所里。清晨,准备出诊的李老医生叮嘱华佗和师弟别忘了将几副药配好、煎好,别耽误病家来取。华佗和师弟一个煎药,一个配药。忽然煎药的华佗对师弟说:“门外好像有一位腿脚不方便的病人来就诊,你去看看。”师弟放下手中的活出去了。华佗边煎药,边听屋外师弟对病人说:“师傅今日出诊去了,你们明日再来吧。”病人哀求小师弟行行好,帮他治一下,说大老远一瘸一拐地上山来实在不易。师弟坚持要等师傅回来。此时华佗走到病人跟前,见病人肚大如球、脚粗如柱,拄着拐杖摇摇晃晃,要不是儿子搀扶,片刻都站不住。看着病人痛苦不堪、不断呻吟的样子,华佗仔细诊看以后,取出两包砒霜,叮嘱病人分两次服用,千万不可一次吃完。师弟急忙上前阻拦,说师傅再三强调,为徒的是没有处方权的,再说这是砒霜,吃死人怎么办?华佗耐心地解释道:“这人患的是膨胀病,内毒很深,需要以毒攻毒。你放心,人命关天,没十分把握,我是不会开的!”

    回家的路上,病人走累了坐在路旁歇息。他对儿子说:“刚才那徒弟给抓的药,还不知灵不灵?”儿子正想回答,突然看见迎面而来的李老医生,就高兴地快步走上前,把刚才求医经过以及自己的担心告诉了李老医生。说完,还拿出两包药请李老医生验看。李老医生看后说:“不错,正是砒霜药,量也正好,你快回家让父亲分早晚二次服用吧。”看着病人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远,李老医生心想:“我这个验方,除了琼林寺老道人和华佗知道外,再也没有第三人会用,难道——”

    回到诊所,李老医生问两个徒弟:刚才那大肚子病人是谁治的?师弟紧张地看看华佗,低头不语。华佗告诉师傅:病人是我诊治的,药也是我发的。李老医生接着问华佗:“是谁教给你的?”华佗回答道:“是琼林寺老道人,我在那里当了几年学徒。”李老医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学徒就是蜚声中原大地的华佗呀!他急忙一把拉住华佗的手说:“华佗啊!你怎么跑到老夫这里来当学徒啊?!”华佗双膝跪地:“请师傅原谅徒儿隐姓埋名来学医。”李老医生说:“华佗,快快请起!折杀老夫了。你的名声那么大,还到这穷乡僻壤受苦,老夫惭愧啊。”华佗道:“人各有所长,师傅行了一辈子医,大有我学习的东西,学医是永无止境的。”李老医生听了直点头,他拉着华佗的手:“说的好,志存高远,鸿鸽之志哪!快跟我进来,这里有许多祖传秘方,你尽管看。”华佗跟着师傅走进里屋……

    羊续无钱买官

    东汉的南阳郡(冶今河南南阳市)集市上贴着一张告示:今有朝廷官职若干,明码标价,任何人只要交钱,立即可以得到官职。原来,当朝皇帝汉灵帝荒淫无道、贪得无厌,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于是便有了标价卖官这种荒唐事。这时,一个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牵着一匹老马径直走向太守府。他就是新上任的太守羊续。

    南阳郡的财主们得到羊续上任的消息后,立即商议如何巴结他,以便日后行事方便。众说纷纭,最后由为首的张财主拿定主意:送羊续一口小巧精致的金棺材。于是,张财主带着金棺材,领着众人,一起登门拜访羊续。当他们送上金棺材时,羊续大发雷霆,将它扔在地上。张财主以为羊续觉得棺材不吉利,立即解释道:“大人误会了!棺材并非不祥之兆,而是预示着大人有官有财!”羊续突然哈哈大笑:“各位以为我羊续和你们是一丘之貉吗?我为官南阳郡,只要你们遵纪守法,我不会干涉你们;但如果想欺压百姓,那是天理难容!这口金棺材要么立即拿回去,要么充公!”张财主只好带着众人灰溜溜地走了。

    但是张财主等人并没有罢休,他们认为羊续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伺机而动。果然,机会来了。一天,张财主看见羊续的车夫赶着瘦马、破车,便买了良马、新车交给车夫。他想,这下羊续总不好意思拒绝了吧。谁知羊续一看见马车,立即吩咐车夫送回去。车夫不肯,指着羊续的车抱怨说:“从没见过哪个太守大人使用这样的破马车。”羊续二话不说,自己赶着新马车直奔张财主家。张财主非常尴尬,恨恨地说:“我就不信你真的这么清廉!”

    羊续两袖清风地做着太守,兢兢业业地为老百姓办事。有一天,远在千里之外老家的妻儿突然出现在他面前,羊续莫名其妙。妻子说出实情:两个官差模样的人来到家中,自称是羊续派去接他们母子来南阳郡享福的。原来,张财主见羊续迟迟不肯上钩,便想出计策:打着羊续的幌子,派人去诱使他妻儿前来,迫使羊续接受财主们的贿赂。母子二人满心欢喜地来到太守府,还没有安顿下来,羊续便开始劝他们赶快回家。妻子非常生气,大发脾气,责骂羊续只知自己享乐。羊续无奈,带着妻儿观看自己四壁空空的居室,又拿出自己所有的家当——一床粗布被、几件旧衣服。妻子一看,目瞪口呆。羊续告诉妻子:“我的这点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只够自己的日常开销。家乡现在有几亩地,你们回家好好耕种、自食其力吧!”这时只听到有人来报:张财主得知太守夫人到来,特地送来一条大青鱼,以改善一下伙食。其实,张财主早就打听过了:羊续一家最爱吃鱼,所以投其所好。可是羊续虽然表示不收,却也没有差人送还,而是将鱼挂在门洞上,让进进出出的人都能看见,以示警戒。儿子每天眼巴巴地望着鱼,馋得直流口水,但羊续却丝毫不心软。张财主见鱼没有退回来,非常得意,自以为奸计得逞,决定采取第二步行动——给羊续赠送银两。但是,当他备好厚礼来到太守府的时候,一眼便看到那条早已被风干了的大青鱼,同时他也得知羊续已经将妻儿送回老家了。张财主被羊续的行为和决心所折服,羞愧难当。

    不久,汉灵帝再次卖官。他听说羊续名声颇好、政绩不错,心想此人一定很有钱,因此决定封羊续为太尉。于是,太监来到南阳郡当众宣读诏书,百姓欢呼雀跃。谁知诏书读完,太监突然向羊续伸手要一千万贯,理由冠冕堂皇:太尉就是这个价钱!羊续哈哈大笑,拿出了自己的几件破衣裳。太监当场大怒:“几件破衣服?!打发乞丐吗?!”说完,拂袖而去。张财主听说了此事,再次被羊续的高尚品德所打动,决定自己出钱为他买下官位。羊续断然拒绝,并说出一番道理。张财主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羊续一生清贫,无钱买官,汉灵帝当然不愿将太尉这样的大官白送给他,于是便改封他为太常(掌管宗庙礼仪)了。

    盖勋勇斗奸臣

    东汉末年时京兆尹(掌管京师的长官)盖勋的家里,太子的老师高望和盖勋正在套近乎,想让他举荐自己的儿子为孝廉,被盖勋断然拒绝。高望拂然不悦,说:“你一心要为皇上举荐能人,可现在天下落到谁的手上都还未见定数!依我看,以董代刘,也未可知。”盖勋勃然大怒,将他“请”出门外。原来,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刘氏政权危在旦夕,奸臣董卓正是趁此机会拥兵自重,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盖勋一心侍主,所以对高望的话非常恼火。

    字画鉴赏不久,董卓率领大军兵临城下,到处出现“董”字大旗。城中的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而朝中的大臣更是明哲保身。盖勋为了表示自己的抗议,故意装病不上朝。金銮殿上,董卓以功臣自居,擅自下达命令:“当朝国政纷乱、宦官专权,朝政凋敝、民不聊生,此皆因少帝为政不利、治国无方。为振兴汉室,现废少帝,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自此,他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阴谋。盖勋闻讯后,坐立不安,因为他知道董卓想剪除异己、独揽大权。盖勋的家人也非常担忧,因为董卓向来以手段毒辣而闻名。盖勋却不为所惧,坚持抗争到底。

    高望对盖勋怀恨在心,一直想伺机报复,如今找到一个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亲自登门拜访董卓,一方面是为了讨好,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害盖勋。他说:“盖勋丝毫不把您放在眼里,还说您臣不像臣,居心叵测……”董卓暴跳如雷,发誓一定要除掉盖勋,以绝后患,但是却找不到任何借口,只好见机行事。

    一天,董卓在大殿上提出:百姓再增两成赋税以充实军备,壮年男丁一律征召入伍。一向体恤民情的盖勋肃然出列,当即反对。董卓一听,大怒道:“京兆尹盖勋!见老夫为何不跪?”盖勋反唇相讥:“我是汉朝臣子,自然只跪汉朝天子,难道你贵为天子了吗?”说得董卓哑口无言。董卓受了奇耻大辱,发誓一定要杀了盖勋,以消心头之恨。但他的军师却劝慰道:“盖勋一向火爆脾气,做过统兵的将军,颇为骁勇善战,当了京兆尹后,又体察民情,深得人心,所以对他不能硬来,以免节外生枝。”董卓只好作罢。

    不久,董卓下令加税和抓壮丁。盖勋看见老百姓苦不堪言,商人则不敢做生意,痛心疾首,不忍心看着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知道董卓能横行霸道是因为兵权在握,只要对他的兵权造成威胁,就可以动摇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于是,盖勋连夜快马出城去找将军皇甫嵩,想让他出兵,带领民众铲除董卓。盖勋曾与皇甫嵩出生入死、共戍边疆,两人私交甚密,所以盖勋以为皇甫嵩一定会满口答应。但是,当盖勋说明来意后,皇甫嵩却有些犹豫。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董卓知道了,他听从军师的建议,将盖勋软禁至京城,然后派人将皇甫嵩捕获,准备两人一并解决。盖勋得到皇甫嵩被人掳往京城、生死未卜的消息后,当即“啊”地吐出一口鲜血,昏倒在地,随后便一病不起。董卓得意非凡,竟然跑到盖勋病床前羞辱他。盛怒中的盖勋挣扎着坐起,痛斥道:“你这卑鄙无耻之徒,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话还未说完,便含恨去世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