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又发现关于蓝桥的另外两种说法:《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一个叫苏秦的男子向燕国的国王讲过一个“尾生抱柱”的故事。苏秦说,有一个叫尾生的人,与一个美丽的大姑娘桥下约会。但姑娘没来,尾生为了不失约,水涨桥面,尾生抱柱死于桥下。这个故事说明,约会地点不要选择桥下,大雨来临的时候一定不要到桥下避雨,水往低处流是一条被英国人牛顿证明的真理。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讲,这个故事又说明古代中国人是很讲信用的,以死践行自己许下的诺言。苏秦讲的故事也是有出处的。我怀疑他读过庄子的作品,因为在《庄子·盗跖》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庄子在文章中说:“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说明,那个尾生是中国历史上最守信用的男人之一。
第二种说法可以查看唐代裴铏所作的传奇故事《传奇·裴航》。那里面提到的蓝桥却在陕西。讲的是一个叫裴航的男人考试没考上,回家的途中陪伴一个曹姓少妇游山玩水,其实在这个故事中裴航认为曹姓少妇长得好看,就向曹姓少妇表白自己的内心想法。但结果是曹姓妇人没看中裴航,不愿意和裴航做那种事情。裴航感觉很没面子,在以后的行程中就不愿意和曹姓少妇说话了。行至蓝桥驿站,遇到少女云英,裴航又犯了那个毛病,但云英的监护人却提出了一个条件,说云英有病,要想娶云英,就要到嫦娥仙女那里求取玉杵,用玉杵为云英捣药百天。后裴航终于找到月宫中玉兔用的玉杵臼,迎娶云英,成仙而去。唐代以后,宋元话本《蓝桥记》等均以此为题材。但我这里所讲的二人转《水漫蓝桥》中的蓝桥却和以上的故事没有太大关系。
小时候我和爷爷坐在院子里的柳树下纳凉,这时候邻村的女人从门前路过,并与爷爷打招呼,问吃了吗等日常用语。爷爷也用吃了,进屋坐会儿等日常用语应答。这些日常用语广泛流传在我家乡人们的嘴中,因此很小的时候,我已经掌握了这些话语。那时候我虽然熟稔这些日常用语,但我不认识从我眼前经过的这个大屁股女人,就问爷爷这个人是谁。爷爷说她叫张大屁股,前屯的,是唱蹦子的。
唱蹦子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陌生的词语。我还得追问爷爷,因为我身边没有其他的人,更因为我相信爷爷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但爷爷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说赶上哪天有空儿,他领我去看看。但很不幸的是,没过几天我爷爷就死了。我伤心得流下了眼泪,为我曾在他的怀里拉过屎、撒过尿表示歉意,也为他没有领我去看蹦子而感到惋惜。
爷爷死了之后,爸爸完成了爷爷没有完成的事情。领我去看了蹦子戏,但那时候蹦子戏已经改名叫二人转了。在后来我经过学习才知道二人转的来龙去脉。二人转除了叫二人转之外,还有许多外号。什么蹦子戏、秧歌、对口、棒子戏、双玩意儿,都是人们对二人转的别称。其实,二人转的来龙去脉,不外是两股绳拧在一起的。有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东北的民歌小调和大秧歌是二人转的根儿。关里传来的莲花落、凤阳歌等等给二人转加了枝,添了叶。
跟父亲看二人转的漫长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二人转曲目。传说中二人转有三百多个曲目,我可没有看过那么多,但比较经典的曲目我都看过。在众多经典曲目中我还是对《水漫蓝桥》比较感兴趣。因此我还必须再讲述一个关于蓝桥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这个版本的《蓝桥》其主要精髓还来源于庄子讲的尾生故事,但尾生被改为魏公子,流传于江淮一代。那时候还没有二人转这一地方戏种,或许已经有,但人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传播,因此很多人都不清楚,也没听过。
关于这一说法你可以去听一听黄梅戏,黄梅戏中有一早期传统小戏就是《蓝桥会》。此剧由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王少舫主演。曲调优美,很煽情,东北话说眼泪哗哗地。流传于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的淮剧中也有这一曲目,后来经过大导演谢晋改编,并亲自指导拍摄成电影《蓝桥会》,这部戏曲电影就是谢晋导演的处女作,正因为有了这样一次尝试,谢晋才走上电影之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