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辅导读本18讲-宏伟蓝图: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总体设计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核心提示: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构画了未来几年四川发展的宏伟蓝图,“一个指导思想、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八项工作重点”是其中最浓重的笔墨。中国梦四川篇章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四川的生动实践。四川全面彻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战略部署和工作重点。中国梦四川篇章是对四川省情再认识的必然选择。当前,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省的最主要矛盾,“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性,实现“两个跨越”具有现实紧迫性,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启动“八项重点工作”具有现实操作性。中国梦四川篇章是30年来治蜀兴川的科学总结。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把握发展方向上坚定不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追求,在确定发展目标上与时俱进;坚持以科学部署为引导,在发展战略上统筹兼顾;坚持以统筹城乡为要点,在发展路径上互动联动。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今年3月17日全国人大闭幕会上,习总书记对这一伟大梦想进行了深入具体的阐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党的十八大鲜明地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可以说,“两个一百年”,就是实现中国梦的时间表;“两个一百年”,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体现。

    四川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就是要“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为此,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和任务,对推进四川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研究部署。会议准确把握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央要求,准确把握了四川省情实际及特点,准确把握了四川以往工作及经验,准确把握了国际发展趋势及国内形势,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构画了未来几年四川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中国梦四川篇章的丰富内涵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需要梦想的!有了梦想,才有前进的方向,才有奋斗的目标,才有活力的源泉,才能饱含热情、斗志昂扬、勇往直前!“中国梦”唤醒了炎黄子孙深沉的历史记忆,照亮了华夏儿女奋发进取的现实愿景,它编织出这幅美丽图画,激励和指引着十三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谋发展。中国梦四川篇章是“中国梦”当中灿烂辉煌的一页,9000万四川人民除了怀揣梦想,更要让美丽梦想在努力和奋斗中得以实现,用我们的行动奏响中国梦四川篇章的最强音。

    中共四川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全省工作,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紧扣四川发展主要矛盾,全面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三大发展战略”,走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推进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基本构想是:到2020年四川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步,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三个翻番”和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五个提升”目标,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第二步,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面建成,建设美丽四川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个指导思想、两个跨越、三大发展战略、八项工作重点”。

    “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从四川发展现实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四川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高起点谋划发展的鲜明取向,是更大力度推进发展的根本要求。

    “两个跨越”就是要推动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两个跨越”是一个整体,包含了“在强省中求富民、在富民中促发展”的路径选择,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动四川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大发展战略”就是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是现行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经验总结,符合四川省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四川省追赶跨越的发展要求,对于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构建全省竞相跨越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对促进四川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全面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和区域综合竞争力,形成“四化”同步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处西部内陆的四川尤为重要,发展观念创新、科技支撑、结构调整都是四川省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为四川省的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多点多极支撑是总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是路径,创新驱动是动力,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推进四川“两个跨越”的伟大实践。“三大发展战略”是推进新时期四川发展的重大决策,是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

    八项重点工作包括:一是要大力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二是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更大发展空间。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五是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七是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八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把芦山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作为全省的一项重要工作,实现“三年基本完成、五年整体跨越、七年同步小康”的重建目标,加快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在诸项工作的推动中,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为四川各项工作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这张宏伟蓝图明确了四川新一轮发展的“起跑点”、“路径线”和“目的地”,指明了“四川巨轮”前进的方向、航线和目标,是新阶段四川发展的再部署。这张蓝图承载着9000万四川人民的热切期待,吹响了四川新起点上再出发的响亮号角!

    二、中国梦四川篇章是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四川的生动实践

    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之一,是实现中国梦的的阶段性历史任务。今后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四川作为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统领,紧跟全国发展步伐,奋力谱写中国梦的四川篇章,圆满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四川答卷。

    (一)从思路上来看,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为全省的工作指导思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主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党的十八大精神统领全省工作,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进一步明确为全省的工作指导思想。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钥匙”。立足现实省情破解发展困局,根本要靠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本要靠发展。从四川发展现实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出发,必须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这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更高起点谋划发展的鲜明取向,是更大力度推进发展的根本要求。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以等不得的使命感、拖不得的责任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兴省之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更大力度推进跨越发展;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牢固确立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关键是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二)从方向上来看,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立了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四川是全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省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各级政府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同步,就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赶上全国当年水平。实现这一目标,今后5年至关重要。要保持快于全国的发展态势,到2017年实现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和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与管理水平“五个提升”目标,为同步全面小康打下决定性基础。全面,就是既重视全省整体全面小康,更注重以县为单位的全面小康,增强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性;既在经济建设上实现重大突破,也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全面进步,增强发展的协调性;既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更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与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小康,核心要义在富民,发展成果必须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重视总量更重视人均,重视平均数更重视大多数,最终要让绝大多数城乡家庭和群众实际生活水平有显著提升。“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每一位中国人的“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就是四川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行动,让“中国梦”落到四川的土地上,变成实实在在的全川人民的美好现实。

    (三)从举措上来看,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提出了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四川“两个跨越”战略部署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这一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进步规划了整体布局,规定了基本任务,对四川省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具有指导意义。发展战略是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发展问题的全局性抉择,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紧扣四川发展的主要矛盾,实施事关全局和长远的“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两个跨越”,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培育竞争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就是党的十八大关于“五位一体”发展布局的四川体现。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三大发展战略,是针对四川省经济发展不足矛盾突出、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等三大发展瓶颈而提出来的,是解决四川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主要矛盾的良策和实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行动指引,将会对四川省未来发展产生重大的推进作用。

    (四)从方法上来看,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了“八项重点工作”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要求,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紧紧围绕“三大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未来几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工作”,即推进工业强省产业兴省,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八项重点工作,涉及到当前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涉及到全省9000万人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社会和谐与稳定。抓好这八项重点工作,必须更好地发挥省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省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的思想统一起来,凝聚起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攻坚破难、开拓前进。

    三、中国梦四川篇章是对四川省情再认识的必然选择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源于对四川省情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把握。近年来,四川抓住中央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和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重大机遇,在经济总量、产业发展、开放合作、交通枢纽和民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为实现中国梦四川篇章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四川省“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问题还客观存在。

    (一)四大优势

    1.中国梦四川篇章具备坚实的经济发展基础

    四川已成为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与带动力的龙头和全国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集聚地之一,实现了从西部地区性经济中心向全国重要经济中心之一的历史性迈进。2012年,经济总量达到2.38万亿,再次跻身全国八强、西部第一;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591.3亿美元,跻身全国十强;美国、德国等9个国家在成都设立领事机构,落户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已达247家,两者均居中西部榜首。2011年,“7+3”优势产业“十一五”以来连跨4个千亿元台阶,实现局部的跨越和赶超;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迅速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六。

    2.中国梦四川篇章具备坚实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

    四川交通建设已取得大突破,从根本上改变了四川省“蜀道难”的瓶颈制约,正加速向“蜀道通”和“西部中枢”转变。西部综合交通枢纽骨架基本形成,建成了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l条水运航道等在内的20条进出川大通道。2012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9.3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334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514公里,四级以上航道达到1001公里,成都成为中国民航“第四城”。

    3.中国梦四川篇章具备坚实的政策基础

    国家在发展战略上更加重视西部地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向西开放、集中连片扶贫、藏区发展政策和资源就地转化政策等,将给四川省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叠加优势;作为我国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四川所能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也将大幅度增强。

    4.中国梦四川篇章具备坚实的社会基础

    社会基础是影响发展环境的重要因素。一个地方社会风气好,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劲头就足。四川省不断创新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的社会管理创新,既提高了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又增强了社会活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目前全省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一心一意谋发展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二)四大劣势

    1.四川经济总量在全国靠前,人均水平靠后

    2012年,四川省经济总量达到2.38万亿元,已属于全国经济大省,但人均水平不高。从人均GDP看,四川省人均GDP为29579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6.9%,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省份的54.7%、43.3%、57.1%、46.8%;四川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2.7%,居全国第22位,分别仅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东部地区省份的67.2%、68.4%、78.8%、58.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8.4%,居全国第21位。2011年,四川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8.4%,比全国低4.8个百分点,全面小康进程大体上落后于全国2年。其中,经济发展方面实现程度落后全国12.8个百分点,生活质量方面实现程度落后全国8.3个百分点,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落后全国4.1个百分点。

    2.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全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不发达

    2012年,四川省城镇化率达到43.53%,比2000年提升了16.83个百分点,但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四川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但有部分市(州)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还处在工业化初期,而且突出表现在城乡、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2012年全省21个市(州)中,人均GDP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16个,人均GDP最低的巴中市仅为最高的攀枝花市的19.6%;成都非农就业比重超过80%,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而还有11个市处于工业化中期和9个市(州)处于工业化初期。从人均生产总值看,成都市和攀枝花分别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95倍和2.04倍,而甘孜州和巴中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3%和40%,区域反差极其悬殊。2012年,除去市辖区外,全省136个县(市)经济总量仅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4.2%,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9%,远低于国内发达地区同类比例。

    3.产业层次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外向度不高

    四川省当前的产业结构仍面临较多问题。2012年,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8:52.8:33.4,第一、二产业比重分别高于全国3.7、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则低于全国11.2个百分点。农业科技的运用有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较低。第二产业增长质量不高,结构升级较慢,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及带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四川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同样不强。据科技部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四川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8.42%,仅居全国第15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为1.4%,低于全国1.68%的水平。从外向型经济发展看,2012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是四川省的16.6倍、9.3倍、4.2倍和5.3倍,差距十分明显。

    4.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盆周山区贫困问题突出

    四川省革命老区、民族聚集区、贫困山区占全省幅员面积81.8%,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2011年末,四川有农村扶贫对象1356万人,占全省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20.41%,主要集中在攀西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川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等四大连片贫困区。民族地区幅员面积占全省62.7%,有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区和唯一羌区,是四川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具有更加明显的初期阶段特征:自然经济还占相当的比例;城镇化率低,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基础设施不足,社会事业起点低,自我发展与保障能力弱;生活居住在高半山区、高原地区的农牧民贫困程度深。截至2011年,贫困地区单位面积GDP产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5左右,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1/4左右,这些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更重、压力更强、困难更大。

    总体而言,作为人口大省和西部欠发达省份,发展不足仍然是四川面临的最主要矛盾,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尤为明显,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尤为尖锐,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后劲不强和持续性不够的问题尤为突出。在未来不足8年的时间里,四川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极其艰巨。但是,国际经验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工业化中期也是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四川这一快速增长阶段至少还可以保持10年。从总体上判断,四川仍处于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确定的路线是符合四川实际的,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具有现实指导性,实现“两个跨越”具有现实紧迫性,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具有现实必要性,启动“八项重点工作”具有现实操作性。

    四、中国梦四川篇章是30年来治蜀兴川的科学总结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是在四川省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在对30年来四川发展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坚持和深化了历届省委治蜀兴川的思路和方略,具有继承性、连续性和稳定性。30年来,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和方略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发展方向上坚定不移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发展一直是历届省委十分重视的问题,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比如,八届省委提出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推进“四个跨越”,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把握四川特殊省情,提出加快发展正是促进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加上科学发展这一本质要求、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检验标准,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作出了“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决策。这些都是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举措,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抉择。

    (二)坚持以改善民生为追求,在发展目标上与时俱进

    近年来,中央一再要求以人为本,强调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群众得实惠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四川的实践来看,从四届省委提出“富民”、“升位”的目标任务,到八届省委提出“负重自强、团结攀登、求实创新、富民兴川”的“兴川精神”,再到省第十次全委会提出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历届省委都强调发展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三)坚持以科学部署为引导,在发展战略上统筹兼顾

    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又要避免孤军深入而可能出现的失利。历届省委都强调发展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改革开放之初,四川省全面探索,但重点是农村;90年代以后,改革在经济领域全方位展开,但重点一直在企业;20世纪以来,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四)坚持以统筹城乡为要点,在发展路径上互动联动

    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不均衡是四川省长期面临的基本省情,也是历届省委力求破解的发展难题。从五届省委提出“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到七届省委提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再到九届省委提出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历届省委都高度重视通过产业发展的互动联动来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坚持和深化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思路,提出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指导思想与历届省委的工作基调一致,具有总揽全局、明确方向的思想统领作用,充分体现了省委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心;“两个跨越”是四川历届省委治蜀兴川发展思路的进一步延续和深化,其实质就是通过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保障改革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紧紧依靠四川人民的共同富裕来实现“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目标;而不论是“三大发展战略”,还是“八项重点工作”,都是对历届省委部署的继承和发展,并且紧扣四川当前的主要矛盾和发展战略布局,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具有四川特点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之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既与历届省委治蜀兴川的思路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又结合四川当前的发展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会指导和推进四川省今后的发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四川,继往开来再出发。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四川推动多点多极共兴、重塑经济版图、实现强省之梦的起步之年,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的关键之年,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任务异常艰巨。然而,踏上征途我们就将义无反顾、风雨无阻、一往无前。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用“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全省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汇成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强大磅礴正能量,努力实现四川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奋力谱写出威武雄壮、昂扬豪迈的中国梦四川篇章!

    链接

    从第四届省委到第十届省委,以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为标准,四川30年来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第四届省委到第五届省委(1983年1月—1993年1月)。

    1983年1月,杨汝岱书记在省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到本世纪末全省经济翻两番”。

    1984年,省委提出“富民”、“升位”的目标任务。

    1988年8月,省第五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四川”。

    1991年1月,省五届八次全委会议提出今后十年的目标是“奔小康、打基础、添后劲”。

    1992年,省委提出“提前完成十年规划,努力使四川经济上新台阶”。

    在这期间,全省开展了生产力标准的学习与讨论,强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克服盆地意识,以思想的解放促进四川经济的振兴,确立了振兴四川经济的几个突破口,提出实施“科教兴川”战略,确定“依靠科技,调整结构,军民结合,城乡一体,立足盆地,开发两翼”的经济发展战略,明确产业发展、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路。

    第二个阶段:从第六届省委到省八届一次全委会(1993年4月—2002年5月)。

    1993年4月,谢世杰书记在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提前三年实现翻番,使四川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九十年代全省达到小康和为下世纪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基础,缩小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

    1998年1月,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使GDP年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全面完成“九五”计划,为实现2010年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2000年5月,周永康书记在省委七届七次全会上明确提出四川发展新跨越的目标。四川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21世纪前10年,四川加快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

    2001年,省委提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发展思路。一二三产互动,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以龙头企业为主体,面向市场实现一二三产的互动。互动的过程,就是把城乡经济融合起来、统筹起来发展。

    2002年,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5年初步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部文化强省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在这期间,省委提出“负重自强、团结攀登、求实创新、富民兴川”的“兴川精神”,以凝聚全省人民,实现宏伟蓝图,确立“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从省八届二次全委会到第十届省委(2002年12月—2012年10月)。

    2002年12月,张学忠书记在省八届二次全委会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

    2004年12月,省八届四次全委会提出建设“两省三川”:即建设西部经济强省、西部文化强省和法治四川、和谐四川、开放四川。在2005年省八届六次全委会审议的四川“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增加了“建设生态四川”的要求,成为了“两省四川”。

    2006年12月,杜青林书记在省八届八次全会报告中提出“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奋斗目标。

    2007年初,省委提出“四个跨越”的总体思路: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二是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三是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四是推进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2007年12月,刘奇葆书记在省第九届四次全委会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三步走”目标。创造和发挥优势,努力把四川省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

    2008年7月,根据四川发生“5.12”汶川大地震的实际,省九届五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奋斗目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目标是: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三年基本恢复”(后又修改为“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2012年5月,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

    这一阶段,省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探索以人为本的发展道路,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坚持以工业强省为主导,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

    (执笔人:陈井安刘福敏王学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