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原来是后周皇帝周世宗手下的大将,立过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的时候,十分信任他,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最精锐的一支部队。周世宗死后,军权就落在了赵匡胤手里,他也在密谋着一场政变。
公元960年春,在赵匡胤等人的指使下,镇州和定州的长官派人谎报军情,说北汉和辽国的军队联合南下,攻打后周,声势很大,请求派兵援助。后周的宰相范质和王溥等人,不分真假,就急忙地派赵匡胤带领精锐军队前往抵抗。跟随他的还有他弟弟赵匡义和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不远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士兵们休息后,一些将领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大家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让一名将领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要他们在京城内部接应。
第二天,陈桥驿四面突然喊声大起。赵匡胤酒醉刚醒,急忙走出去查看,只见外面早已站满了手执武器的将领。他们一看见赵匡胤,就齐声高喊:“请赵点检做皇帝。”然后,一拥而上,有人把事先预备好的皇帝穿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大家一起跪下,高呼“万岁”。这就是“陈桥兵变”。
不久后,赵匡胤率军回到京城,废了皇帝,建立了新的王朝,国号叫“宋”,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108.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当皇帝不久后,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为此,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
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赵普说:“毛病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如果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两人的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宋太祖觉得赵普说的有道理,就开始想办法。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守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喝到一半时,宋太祖拿起一杯酒,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现在这个地位。但是,自从当了皇帝以后,我就没有一夜睡过安稳觉。”石守信等人连忙问是什么原因。宋太祖说:“唉,皇帝这个位子,谁不眼红呀!”石守信等人听后,连忙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什么说这样的话?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谁还敢对陛下三心二意?”宋太祖说:“我信得过你们,但怕你们的部下将士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石守信等人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他们含着眼泪说:“我们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指引一条出路。”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各地买点田地、房屋,给子孙留点家业,快活地度过晚年,不是更好吗?”石守信等人齐声说好。
第二天上朝,石守信等人都递上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辞官。宋太祖马上批准,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109.赵普推荐人才
赵普是宋太祖的谋士,立过不少大功。宋太祖很信任他,封他为宰相,什么事情都跟他商量。
赵普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宋太祖非常恼火,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赵普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捡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他把破碎的奏章粘了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看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又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以前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脸都气白了,一甩袖子就走了,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就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已经消气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赵普做了宰相后,权力很大。日子久了,就总有人给他送礼物。宋太祖经常到赵普家里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有人送信给赵普,还捎带了10坛“海产”。赵普把10坛“海产”放在大厅,还没来得及拆信,宋太祖就到了。
宋太祖在大厅里坐下,看到这10个坛子,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别人送来的海产。”宋太祖说:“这海产应该不错,把它打开,让我看看。”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赵普满头大汗,赶紧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是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从这以后,宋太祖就不太信任赵普了。
110.名传千古的杨家将
北宋时,有一个家族,几代人都是很有名的武将,他们非常勇敢善战,立下了很多战功。他们的故事也让后人津津乐道,很多小学生也非常喜欢他们,他们就是著名的杨家将。
杨家将第一代是杨业。当时的北宋经常与辽国打仗,杨业就带领士兵出征作战。公元980年3月,辽国的军队攻打宋辽边界上的重要关口——雁门关。杨业用堵截和奇袭的办法,大败辽国的军队,杀死了他们的驸马肖咄李,活捉了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后来,辽国的军队一看见“杨”字大旗,就赶快逃跑。杨业驻守边关8年,辽国的军队始终不敢入侵一步。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人称“杨六郎”。幼年的杨延昭很少说话,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这个儿子很像我。”以后每次出征,杨业都会带着杨延昭。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成年以后,也成为一名将领。杨延昭善于打仗,每次获得功劳,都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他继承和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杨家将的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儿子,也是一名边防名将。在宋仁宗时期,他先后在河北、陕西边境做过镇守将军。他镇守陕西时,主要是防止西夏国对中原地区的骚扰。
杨家将的英勇事迹受到了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改变而成的。
111.寇准断案
寇准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宋太宗称他是“唐太宗时期的魏征”。寇准非常聪明,19岁就当了知县,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们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他的事迹也广为流传。其中,寇准智审铜钱案就是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天,有两个人提着一个装满铜钱的袋子走上公堂。其中一个上前说:“我是卖羊肉的,他是我的远房亲戚。我们两个住在一起,我卖了一年多的羊肉,攒了两千铜钱,让他替我保管着。这几天,我急着用钱,就叫他把钱还给我,谁知道他说这钱是他的,反说我敲诈他。青天大老爷,请您帮我评评这个理。”另一个人不紧不慢地说:“大老爷,别听他胡说,我天天上山砍柴,好不容易才攒了这么多钱,今天早晨,他硬说是自己的,要把这钱拿走。小人冤枉呀,这确实是我的钱,请大爷为小人做主呀!”两人在公堂上争吵起来。
寇准沉思了一会儿,心里有了主意,然后对一个衙役说:“去拿个盆来,里面要盛满清水。”又对另一个衙役说:“你去找个火炉子来。”两个衙役马上出去把寇准要的东西弄到了大堂上,但大家都猜不透寇准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寇准命令那两个衙役说:“把钱袋子里的两千铜钱全部倒进水里,把水盆放到火炉上。”不一会儿,盆里就冒出了热气,寇准起身到水盆边看了看,然后惊堂木一拍,严厉地说:“这钱是卖羊肉的那个人的,大胆刁民,你拿人家的钱,反说是自己的,该当何罪?”砍柴人不服,寇准就命令一个衙役把他带到火炉边,只见盆里的水面上浮着一层厚厚的油花,一股羊肉味从盆里散发出来。砍柴人再也不狡辩了,承认了自己的罪行。从此,寇准机智断案的名声也越传越远。
112.范仲淹实行新政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住在一个破庙里读书,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但是他仍旧刻苦自学。有时候,实在困得睁不开眼睛,就用冷水泼在脸上,继续读书。他这样苦读了五六年,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当了官以后,在战争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觉得他是个人才,很重用他。这一时期,北宋因为内政腐败,加上在跟辽朝和西夏战争中军费和赔款支出浩大,财政发生恐慌。宋仁宗就让范仲淹做副宰相,要他提出治国的方案。范仲淹经过一番思考,提出了10条改革措施。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国推行这10条改革措施,历史上把这次改革称为“庆历新政”(“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
范仲淹的新政刚一推行,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一些皇亲国戚、权贵大臣、贪官污吏,纷纷闹了起来,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有些原来就对范仲淹不满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说坏话,说范仲淹一些人滥用职权。宋仁宗看到反对的人多,就动摇起来。范仲淹被逼得在京城待不下去了,就自动要求到陕西防守边境,宋仁宗就让他走了。范仲淹一走,宋仁宗就下命令把新政全部废止。
范仲淹为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击,但是他并不因为个人的遭遇感到懊恼。隔了一年,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文章纪念。范仲淹挥笔写下了《岳阳楼记》。在那篇著名的文章里,范仲淹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思是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这两句著名的诗句一直被后来人传诵,而岳阳楼也由于范仲淹的文章更加出名了。
113.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4岁的时候,父亲病死,母亲一心想让他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上长着荻草,就用荻草秆儿在泥土上写字,教欧阳修认字。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早就爱上了书本。长大以后,他到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第一名。
欧阳修当了官以后,虽然官职不大,但是,他十分关心朝政,为人正直。欧阳修很支持范仲淹的新政,这使朝廷的一些权贵大为恼火。他们给欧阳修编造一些罪名,皇帝就把欧阳修贬到滁州。
欧阳修到了滁州以后,除了处理政事之外,常常游山玩水。滁州的琅琊山上有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他写的散文《醉翁亭记》,成为人们传诵的杰作。
10多年以后,宋仁宗想起了欧阳修的文才,就把他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以后,积极提倡改革文风。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朝廷派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经过这次改革,大家都开始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在文学史上,人们把他们5人与欧阳修,还有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合起来,称为“唐宋八大家”。
114.包拯两次审问牛案
包拯,北宋时期的清官。据说,任何复杂的案件,经过他的审理,总能水落石出。他为人正直,明察秋毫,因而赢得“包青天”的称号。因为他的脸很黑,所以也被称为“包黑子”“包黑炭”。
包拯做县令的时候,曾经审过两起关于牛的案子。那时候正是春耕季节,两个农民张三和李四坐在田边休息,让两头牛在坡上吃草。一会儿,两头牛抵起角来,两个人没当一回事,谁知张三的牛把李四的牛抵死了。李四告到县衙门,要张三赔牛。
包拯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就笑哈哈地对他们说:“你们本是一对好朋友,只是因为一只牛,就反目成仇人,这实在是不应该的。这样吧,死了的牛你们一人一半,活着的牛你们一人用一天。”张三和李四觉得这样很公平,就和好了。
不久后,又来了一个农民报案。农民说,今早他正要牵牛下地干活,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原来他的大黄牛满口血淋淋,牛舌头不知给谁割掉了。包拯听后,心想:这很可能是仇人干的。他想了一下,就跟农民说:“你先别声张,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说。”
农民本来舍不得宰耕牛,按当时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来,割掉了舌头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来,县官叫他宰牛,也用不着怕犯法。于是,农民就把牛杀了。
第二天,就有人来告发那个农民私宰耕牛。包拯问明情况,立刻沉下脸,吆喝一声说:“好大胆的家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头,反倒来告人私宰耕牛?”那个家伙一听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头,老老实实供认是他干的。原来,割牛舌的人跟那个农民有冤仇,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发牛主人宰牛。
115.王安石变法遭反对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名声逐渐大了起来。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当时,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就没采纳他的建议,王安石就辞官回家了。
宋仁宗死后,他的儿子宋神宗也要改革,就召见王安石。宋神宗问他:“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制,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更加信任王安石。经过宋神宗的批准,王安石还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北宋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宋神宗把王安石撤职。宋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趁机在宋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要宋神宗停止新法。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就辞官回家了。
116.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大起大落,还遭受过别人的诬陷。一次,皇上还差点砍了他的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调任为湖州太守。按照惯例,苏轼要写一份“谢恩表”。他在文章中写的几句话惹怒了别的官员,他们开始找苏轼的麻烦。他们对皇上说,苏轼经常在文章中诉说自己对皇上的不满,还他的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地给予定罪,比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这是苏轼说自己没有把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说他是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监督官吏,应该处死刑。宋神宗派人把他关进了牢房。
苏轼的儿子离开京城去别处借钱,就把给苏轼送饭的事交给朋友,但是忘了告诉朋友父子之间有约定:送饭只送蔬菜和肉食,若听到坏消息,才送鱼去。巧的是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鱼。苏轼大惊,就给家人写了两首诀别诗。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宋神宗皇帝。宋神宗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不禁为苏轼的才华所折服。加上有很多人为苏轼求情,宋神宗就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他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结束。
117.沈括画地图
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气象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也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
北宋时期,辽国一直响侵占北宋的土地。公元1075年,辽国派大臣萧禧到中原,要求划定边界。萧禧说黄嵬山一带的地方应该属于辽国,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没法反驳,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去之前,先到了枢密院,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北宋的,他又画了一幅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国的京城)谈判,沈括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到了上京,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对答如流,有凭有据,辽国只好放弃了侵占北宋土地的想法。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国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就把那里的大山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回到北宋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封他为翰林学士。
后来,宋神宗让沈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他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12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沈括晚年的时候,居住在润州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
118.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他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臣,但其实他的名声,从他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传开了。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里的水比较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司马光出了名。
长大后的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用了10多年的时间,编写了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资治通鉴》(“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这本书流传至今。
119.北宋四大书法家
北宋时期,有很多著名的书法家,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
苏轼,不仅书法写得好,诗词也很厉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人们称为“三苏”。
黄庭坚的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个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一种崭新的写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米芾的个性很怪异,举止癫狂,因而有人叫他“米癫”,宋徽宗封他为书画学博士。米芾是个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的人。
蔡襄先后担任过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等职位。他主持建造了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泉州洛阳桥,洛阳桥的建成,不仅使洛阳江天堑变成通途,对泉州的南北交流,海外交通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书法方面,蔡襄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他的书法浑厚端庄,非常优美。有人评价他的书法说:“看蔡襄的书法,有一种春风拂面的感觉。”
120.徽、钦二帝成为阶下囚
宋徽宗时期,北宋开始衰落,东北的女真族却日益强大。公元1115年,女真族的首领阿骨打建立金国。金国在消灭了辽国之后,把北宋作为下一个目标,以求统一天下。
1125年,宋徽宗退位,他的大儿子赵桓继承皇位,也就是宋钦宗。1126年,金国的军队南下,把北宋的军队打得节节败退。北宋的皇室已经准备投降,但一些将领和百姓却坚决要求抵抗,有30万人决心参战。但是,宋钦宗竟然亲自到金国的军营去投降,还下令各路军队停止抵抗金国的军队,并镇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抵抗金国的军民。
宋钦宗眼看末日来到,痛哭了一场,只好亲自带着几个大臣手捧求降书,到金营去求和。金国的将领让宋钦宗把河东、河北土地全部割让给金国,并且向金国献一千万锭黄金、二千万锭白银等。宋钦宗一一答应,金国的将领才放他走。
宋钦宗回去以后,向一些官员和百姓大肆搜刮金银,前后了20多天,除了搜去大量金银财宝之外,还把珍贵的古玩文物、全国州府地图档案也都献给了金国。
公元1127年4月,金国的军队抓了宋徽宗、宋钦宗和其他皇族、官吏两三千人,满载着搜刮去的财物,回到北方去,从赵匡胤称帝开始的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121.南宋第一代皇帝——赵构
赵构是宋徽宗的第9个儿子,宋钦宗的弟弟。1126年,金国的军队攻打北宋时,他曾以亲王的身份在金国的军营中做过人质。据说,当时金国的皇帝命令他和金国太子比赛射箭,赵构发了3支箭全部中靶,让金国皇帝大开眼界。金国皇帝与大臣们讨论后,一致认为北宋派来的不是皇子,而是找了个会武功的人冒名顶替,所以,就将赵构放回去,要求换个真皇子过来。于是,赵构从金国的军营脱身。
当年冬天,金国的军队再次南侵,赵构奉命去金国的军营求和,在河北磁州被大臣宗泽劝阻留下。宗泽对他说:“肃王(宋徽宗的另一个儿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金国人又来骗人。他们的大军已经入境了,你现在去已经没有用了。”赵构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就没有去。宋徽宗和宋钦宗被金国的军队抓住之后,赵构在1127年5月登基成为皇帝,成为南宋的第一代皇帝——宋高宗。
赵构当了皇帝以后,在政治上昏庸无能,但是很精通书法,擅长行书、草书,笔法洒脱,自然流畅。他的书法影响了南宋的书坛,后人大多效法他的书迹。
122.宗泽死前三呼“过河”
宗泽是一位坚决抗金的将领,金兵第二次攻打北宋的时候,宗泽领兵打击金兵,一连打了13次胜仗。赵构当了皇帝以后,派宗泽做开封府知府。
宗泽到了开封之后,积极联络起义军抗击金国。河北各地的起义军听到宗泽的威名,都愿意接受他的指挥。这样一来,开封城的外围防御巩固了,城里人心安定,存粮充足,物价稳定,恢复了大乱前的局面。
就在宗泽准备北上恢复中原的时候,宋高宗嫌南京(现在的河南商丘)不安全,准备继续南逃。宗泽十分焦急,亲自渡过黄河,约河北各路义军将领共同抗击金兵。他一再上奏章,要求宋高宗到开封主持抗金。但是,宋高宗还是从南京逃到扬州去了。
没有多久,金兵大举进攻开封,宗泽带领士兵奋勇抵抗,把金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威名越来越大。宗泽认为依照现在的形势,南宋完全有能力收复中原,他接连写了20几道奏章,请宋高宗回到开封,但那些奏章都被宋高宗身边的奸臣藏了起来,宋高宗自然回不到开封。
这时的宗泽已经是快70岁的老人了,他见宋高宗一直没回来,气得病倒了。他在临死前,用足力气呼喊:“过河!过河!过河!”才闭上眼睛。没多久,中原地区又全都落在金国手里。
123.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著名的女词人。她的父亲李格非也是个文学家,李清照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十分喜欢吟诗作画,特别是作词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金国的军队入侵的时候,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搬到了建康。不久后,赵明诚接到诏令,被派到湖州当知府。临走时候,李清照问他说:“万一金人再打过来,我该怎么办?”赵明诚说:“你把家具、衣被先放弃了;再不行,把书画古器丢了;但是有几件珍贵的古代礼器,你可一定得亲自保护好。”赵明诚走了没多久,就得了一场病,死了。
李清照死了丈夫,十分伤心,但是最要紧的还是继承丈夫的遗志,把手中的文物保护好。赵明诚有个亲戚在洪州,那时候,李清照身边还有图书二万卷,金石刻本二千卷,就托人带到洪州。没有多久,金兵打到洪州,这些文物又不知去向。
李清照为了逃难,到处奔走。到她在绍兴定居的时候,她身边的文物几乎都没了,只剩下一些零碎的东西了。
国家山河的破碎,珍贵文物的散失,对李清照的打击很大了。她把国破家亡的痛苦写成了许多诗词,她的词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有的还富有爱国精神。她在一首词中写道:“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她对南宋统治者渡江南逃的不满。
124.梁红玉击鼓退金兵
梁红玉是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30万金兵直奔京口,守卫京口的就是梁红玉和她的丈夫韩世忠。
韩世忠率领战船,准备抵抗金兵。不一会儿,金兵就打了进来。这时,梁红玉在山顶上,猛然击起战鼓。韩世忠听到后,立即指挥军队出战。
一段时间以后,梁红玉在金山顶上又敲起了鼓,鼓声好像雷鸣一般。韩世忠听着鼓声,指挥军队,变化成“人”字队形向后退,转眼间便进了一片很高的芦苇丛中。金兵跟在后面,紧紧追赶。
梁红玉知道金兵中计了,就敲起第三通鼓。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芦苇丛中事先埋伏好的军队都出来了,把金兵三十万人马打伤了一大半。金兵的将领想逃跑,但被梁红玉看见了。梁红玉看金兵将领乘坐的船往哪里走,就怎么击鼓。韩世忠就随着鼓声,指挥军队追击。追得金兵将领一听到鼓声,就吓得胆战心惊,没过多久,就被抓住了。直到现在,人们站在金山顶上,好像还听到那“咚咚咚”的战鼓声。
125.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英雄。据说岳飞出生的那天,刚巧一只大鸟从屋顶上飞鸣而过,他的父亲就给他取名叫“岳飞”。
岳飞的青年时代,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之中度过的。北宋宣告灭亡时,他就盼望有一天能够投身战场,为国家报仇雪耻。当朝廷招募“敢战士”的消息传来时,他报名参军。据说,在他走上战场之前,他的母亲特意在他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嘱咐他一生一世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勇杀敌。
岳飞参军后,一直坚持战斗在抗金的最前线。他率领的“岳家军”不畏强敌,先后6次与金兵交锋,都取得了胜利,“岳家军”声威大震。岳飞上书给宋高宗,坚决反对继续向南逃跑,要宋高宗亲自带领军队北渡黄河,这样,就可以收复中原。这道奏书触怒了一些投降派,他们随便编了一个罪名,把岳飞的官职革掉了。3个月后,岳飞难以压抑心中报效国家的强烈意愿,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岳飞决心以身许国,消灭敌人,收回国土。从此,岳飞又转战在抗金的战场上,而且越战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了抗金力量的象征。
126.遗臭万年的秦桧
秦桧本来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当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抓到北方去的时候,秦桧也被抓去了。后来,金国发现南宋抗金力量的越来越强大,就决定把秦桧放回南方充当内奸。
宋高宗接见秦桧之后,觉得秦桧很合自己的心意,没过多久,就任命他为宰相。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勾结金国,千方百计破坏抗金将领的活动。他听到岳飞连战连胜,就唆使宋高宗发出命令,要岳飞从前线撤兵。
宋高宗一连发了12道金牌,要岳飞撤军。岳飞气得泪流满面,说:“想不到我10年来的努力,一下子全给毁了。”“岳家军”开始撤兵的时候,当地百姓成群结队随军南迁。后来,岳飞奏请朝廷,把这些百姓安置在南方安家垦荒。金兵打听到岳家军已走,马上重整旗鼓,向南进攻。本来被岳飞收复的河南许多州县,一下子又全丢了。
秦桧和宋高宗决定向金国求和。他们怕受岳飞阻挠,就编了一个罪名把岳飞送进牢房。后来,岳飞和他儿子岳云、部下张宪等一同被害。岳飞被害后,南宋与金国订立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大片国土被金国抢走。
岳飞虽然惨遭杀害,但他的爱国精神深深地铭刻在世人心中。而奸臣秦桧却被后人铸成铁像,长跪于岳飞墓前,被万世人民唾骂。
127.辛弃疾活捉叛徒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善战的大将。22岁时,辛弃疾加入了耿京的起义军。辛弃疾对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这样取胜的几率才大。”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贾瑞和辛弃疾一起去见宋高宗。
贾瑞、辛弃疾见到宋高宗,说明了来意,宋高宗很高兴,立刻给耿京、贾瑞、辛弃疾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但是,在他们离开起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已经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起义军的将领张安国。他为了贪图金国的赏赐,就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起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发誓一定要为耿京报仇。辛弃疾带了50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叛徒张安国正在此地的官府喝酒请客。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直奔南方。到了建康,南宋朝廷审清了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元朝,又称“大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