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密码的历史几乎与文字一样悠久,公元前3000年前古埃及就出现了具有密码功能的符号。由于密码的隐蔽性,它不可避免地被首先应用在部族内部斗争与军事战争上。早期的密码虽然简单,但是其设计的巧妙与使用的出人意料,还是令现在的人惊叹赞许。
密码何时在人类文化中出现,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是,密码的历史十分悠久,这是不争的事实。应该说,人类文明刚刚形成的时候,就有人开始使用密码了。在人类文明几个著名的发源地,都能找到使用密码的事例。
考古发现,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的某些贵族就有在坟墓中树碑的习惯,这些墓碑上有些神秘的文字,已经具备了密码的特征。考古学家说,墓碑上的象形文字不同于已知的普通埃及象形文字,而是由一位当时的书法家经过变形处理之后写的,但是具体的使用方法已经失传。人们推测,这种做法是为了给坟墓增加神秘气氛,提高墓主的声望。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还是在古埃及,人们发现了一名陶工留下的信息,他试图用一种简单的密码掩藏自己给陶罐上釉的配方技巧。
希伯来也是较早使用密码的古老的文明之一。公元前21世纪,希伯亚民族发源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的吾珥(Ur)。这批游牧民族后来为了寻找牧场而迁移,他们来到迦南的巴勒斯坦之后,被称为希伯来,即迦南语“越河者”之意。希伯来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开发出了三种加密法,称为“atbah”、“atbash”和“albam”。这也就是著名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出现的那种密码体系。中世纪时有许多修士坚信,在《圣经》的古代写本中,就隐藏着大量的密码,那里有众多的神秘信息。甚至还有人从中读出了肯尼迪遇刺与卫星上天等预测,事后被证明大多是生硬的附会及东拼西凑而已。
希腊也有过很早使用密码的历史记载。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传递情报的手段。有一个希腊城邦想要给对方送出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为了保密和掩人耳目,他们把一个奴隶剃成光头,然后在头皮上写下情报内容,等头发长好后,这名奴隶就可以带着这份情报出发。到达目的地后,对方只要再剃去他的头发,就可以读到完整的信息。这种办法看上去很麻烦,但确实非常安全,因为再严密的搜查,也不可能发现头发下的秘密。希腊的密码与众不同,它属于夹带加密法,是把密文以隐藏的方式传递。但问题是,这种密码没有什么时效性,毕竟不是每次都可以等送情报的头发长到可以隐藏情报时,才能够出发将情报传送到它应该被送到的地方。
中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上也不乏使用密码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的周武王时代,就已经使用了一种“阴符”系统,用不同的长度来表示战争的结果。《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一载:
唐高宗乾封二年(667),唐朝大军征讨高句丽,运粮使郭待封率海军舰队从海上进攻平壤,主帅李勣命冯师本运送粮秣武器在后接应。不想补给船只在海上遇险,未能及时送达前线。郭待封军中乏粮,作书向李勣告急,但他担心书信会落入高丽人之手,从而暴露军中虚实,于是将告急书信写成“离合诗”。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是公认的研究中华文化的外国人,他曾经称《武经总要》为“军事百科全书”。
《武经总要》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曾公亮编纂的一本书,该书辑录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军事通讯密码表,大概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早的军用密码表。当时常规军事通讯存在着严重缺陷,曾公亮创造出了一种“优雅的诗歌密码”。这种密码先在一本密码本中收集当时军中必用的40个军事短语,给它们分别编上相应的代码数字。如:1.请弓;2.请箭;3.请刀……一直到最后:
40.战小胜。大将率兵出征时,先带上一个密码本,同时与指挥部事先约定,利用某一首五言诗作为解码密钥。这些事先约定的诗的字数正好是40,每一个字均对应着40个军事短语的某一个。如果前线发生某种情况,需要向指挥部请示或报告时,就在一封普通的公文中有意写进诗中相应的一个字,并在该字上盖章,以示关键所在。指挥部接到公文后,根据这个字到约定的诗中检索一番,便可了解前线发回的意图。指挥部回复时,如果同意,就重新使用这个字,也夹杂在普通的公文中,盖章发回;如果不同意,则什么也不写,依然原样盖章发回。这种诗歌密码,不仅敌人看不出任何异常,就连送信人也一头雾水,确实属于一种可靠的密码通讯。
真正得到大部分人公认的最早的密码是斯巴达人发明的(也有说法是斯巴达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习到的)。公元前8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半岛上出现了200多个奴隶制国家,它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若干城镇,这被称为“城邦”。在这些城邦之中,有两个最为强大:一个是由欧洲北部南下定居的推崇武力的斯巴达;另一个是发端于地中海沿岸的强调民主的雅典。
公元前12世纪,一批多利亚人来到斯巴达地区,200年后,他们由原有的五个村落渐渐发展成一个城市,称为“斯巴达城”。
斯巴达人推行武力扩张的立国信条,凭借自己强大的武装,斯巴达成功地成为希腊半岛上最强大的城邦,并将周围的其他城邦征服,成立了以自己为首的城邦联盟。
公元前431年,斯巴达和雅典以及双方的盟友发生了战争。战争持续了几十年,这段时间中斯巴达人借助波斯的力量构建了一只强大的海军。在长期的战争中,斯巴达人使用一种叫“Skytale”(中文译为“天书”)的密码。斯巴达人把一个带状物,比如纸带、羊皮带或是皮革类的东西,呈螺旋形紧紧地缠在一根权杖或木棍上,之后再沿着棍子的纵轴书写文字,在这条带状物解开后,上面的文字将杂乱无章,收信人只需用一根同样直径的棍子(这两根同样直径的棍子可以是在出征前把一根棍子锯断后得到,之后将领和“情报部门”各拿一半。)重复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到明文,这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加密器械。
公元9世纪,阿拉伯的密码学家阿尔·金迪提出解密的频度分析方法,通过分析计算密文字符出现的频率破译密码。正是利用频度分析法,英国的菲利普斯成功破解苏格兰女王玛丽的密码信,信中策划暗杀英国女王伊丽莎白,这次解密将玛丽送上了断头台。
在14世纪,密码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运用,主要被炼金术士和科学家们用来隐藏他们的发明。到15世纪的时候,欧洲的密码术简直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文艺复兴时期科学、艺术和宗教的复苏、繁荣刺激了密码术的发展,而使用秘密通信最重要的动机还是政治阴谋,尤其是在意大利。到19世纪,出现了无线电密码通信,逐步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等领域。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密码通信已经十分普遍。到20世纪70年代,密码普及于民用,可谓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到了今天,密码更是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离的必备。
离合诗
离合诗,是指用拆字法写成的诗,最早见于史载的离合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离合诗属文人的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也就是密码的一种类型。著名诗人皮日休曾经写过一首《晚秋吟》:东皋烟雨归耕日,免去玄冠手刈禾。火满酒炉诗在口,今人无计奈侬何。
第一句的最末一字“日”与第二句的首字“免”,合“晚”字。第二句的最末一字“禾”
与第三句的首字“火”,合“秋”字。第三句的最末一字“口”与第四句的首字“今”,合“吟”字。三字组成诗题“晚秋吟”。
世界上最早的密码之谜
观点:世界上出现的第一种符合密码学意义上的密码是棋盘密码,也即波利比奥斯方表。它是以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数学家波利比奥斯(Polybius)的名字命名的。这种密码是个划时代的发明,是密码学上的丰碑,它的最大特征就是用1—5个数字的组合替代全部字母。可以说,之后出现的许多密码都与其有起源关系。
我们都知道,密码之所以会产生、发展及得到应用,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想要传递一些只有我们希望或者允许的接受者才能接受并理解的信息。一套成体系的密码系统,必须要有以下特征和条件:被隐藏的真实信息称为明文(Plaintext),明文通过加密法(Cipher)变为密文(Ciphertext),这个过程被称为加密(Encryption),通过一个密钥(Key)控制。密文在阅读时需要解密(Decryption),这也需要密钥,这个过程由密码员(Cryptographer)完成。通常使用的加密方法有编码法(Code)和加密法(Cipher),编码法是指用字,短语和数字来替代明文,生成的密文称为码文(Codetext),编码法不需要密钥或是算法,但是需要一个编码簿(Codebook),编码簿内是所有明文与密文的对照表;而加密法则是使用算法和密钥。
密码在传递过程中,必定面临着被外人截获的风险,这也正是密码编制的原因。当密码落到外人手中时,可能有人凭借耐心和智慧,在没有密钥的情况下得到明文,这种方法称为破解(Break)。如何才能确保密码不被外人破解,保证情报的安全呢?如果如上文所述,像希腊或者古埃及那种简单的掩饰方法,必定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设计一套绝对安全或者足够复杂的密码。
就像今天的最新科技往往首先使用在军事领域内一样,最早的成体系的密码也是出现在两国交战之中。公元前405年,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已进入尾声。得到了波斯帝国支持的斯巴达军队控制了海上交通,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就在斯巴达准备对雅典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候,原来站在斯巴达一边的波斯帝国突然改变态度,停止了对其援助。波斯帝国这样做,本意是使雅典和斯巴达在持续的战争中两败俱伤,以便从中渔利。在这种情况下,斯巴达急需摸清波斯帝国的具体行动计划,以便采取新的战略方针。
正在这时,一名从波斯帝国回雅典送信的雅典信使被斯巴达军队捕获。如获至宝的斯巴达士兵仔细搜查了这名信使,可除了搜出一条布满杂乱无章的希腊字母的普通腰带外,其他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那么,这名信使把情报藏在了什么地方呢?
事情传到斯巴达军队统帅莱桑德那里,他决定亲自审问这名雅典信使。莱桑德注意到了那条腰带,虽然只有一些杂乱的字母,但他觉得情报就隐藏在这其中。他与助手反复琢磨研究,把腰带上的这些天书似的文字用各种方法重新排列组合,却什么也读不出来。灰心丧气的莱桑德几乎失去了信心,当他无意中把腰带呈螺旋形缠绕在手中的剑鞘上时,奇迹出现了。原来腰带上那些杂乱无章的字母,竟组成了一段文字。原来,这果真是雅典间谍送回的一份情报,上面显示,波斯军队会在斯巴达军队发起最后攻击时,突然对斯巴达进行袭击。莱桑德根据这份情报,马上改变作战计划。
他指挥斯巴达军队,首先突然攻击毫无防备的波斯军队,一举将它击溃。解除后顾之忧之后,斯巴达军队又回师征伐雅典,取得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最后胜利。
雅典间谍送回的这份令斯巴达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腰带情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密码情报。具体方法是,通信双方首先约定密码解读规则,然后通信一方将腰带(或羊皮等其他东西)缠绕在约定长度和粗细的木棍上书写。收信一方接到后,再把腰带缠绕在同样长度和粗细的木棍上,就会看到完整正确的信息,否则,就只能得到一些毫无规则的字母。这就是最早的换位密码术,后来这种密码通信方式在西方得到了广为流传。
这种换位密码,虽然有一定的隐蔽性,但只要解密者有耐心不断尝试各种长短粗细的木棒,早晚会破译。所以,这还算不上真正安全的密码。到了公元前2世纪,还是在希腊,希腊历史学家、军事家、数学家波利比奥斯(Polybius)发明了波利比奥斯方表PolybiusSquare,也被称之为棋盘密码,它的发明为以后密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波利比奥斯是一位历史学家,撰写的历史著作共40卷,只有5卷原著保存了下来。波利比奥斯对历史学非常感兴趣,并亲自到各地探险游历,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的许多历史事件。例如,他经历了公元前146年北非迦太基城的毁灭,为了了解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在远征罗马途中翻越阿尔卑斯山的传奇故事,波利比奥斯还亲自作了一次旅行。
以波利比奥斯名字命名的密码方表的最大特征就是用1—5个数字的组合替代全部字母,这是之前密码所没有的。它使用一个5×5的棋盘式方格来加密,把字母按照顺序填入,随后使用这个字母所在的行和列,也就是坐标,来代指这个字母。
以目前通用的英语来看,棋盘密码5×5的棋盘式方格不可能填入26个字母,这是因为希腊字母只有24个,因而可以成功填入这个棋盘。当这种加密思想传播开来后,人们希望这种密码可以应用于拉丁字母,英语,甚至是拼音来作为明文。故此,通常将i和j填入一个方格内。构成方阵:
A,B,C,D,E。
F,G,H,I/J,K。
L,M,N,O,P。
Q,R,S,T,U。
V,W,X,Y,Z。
在这个棋盘密码中,每个字母由对应的坐标代替,比如M就加密为23,E就加密为15。虽然在当时这是一种非常新颖的密码加密方法,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单表置换加密。再复杂众多的密文,只要使用频率统计就可以轻松破译。所以这种方法是一种很不安全的方法。现在在密码学上已经基本销声匿迹,只是作为古典密码的经典被人们所了解。
波利比奥斯(Polybius)古代希腊历史学家。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麦加洛波利斯。年轻时即跻身政界。公元前169年任阿哈伊亚同盟骑兵长官。第3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前168)后,作为阿哈伊亚同盟的人质前往罗马。在罗马,深得西庇阿家族的宠信,成为名将西庇阿·埃米利阿努斯,即小西庇阿的朋友,曾随之远征迦太基。约公元前150年回到故乡。
埃特巴什码与圣殿骑士之谜
观点:在《达·芬奇密码》中,神秘的埃特巴什码与圣殿骑士的故事引起众多喜爱密码的读者的关注。事实上,埃特巴什密码只是一种希伯来人发明的比较简单的置换密码,而圣殿骑士与密码的传说,大抵与其拥有巨大财富,为了金钱安全与流通方便有一定关系。
随着《达·芬奇密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走红,关于其中的埃特巴什密码引起许多人的兴趣。丹布朗在小说中利用埃特巴什码寻找《圣经》中的秘密,这在历史上确有其事。
密码学在欧洲的发展,于中世纪时期遭遇了一个瓶颈时期。古希腊遗存下来的密码思想成为欧洲人主要使用的密码体系。
公元800—1200年之间,阿拉伯人在密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公元9世纪,阿拉伯的密码学家阿尔·金迪提出了解密的频度分析方法。这是密码学上的一个重要成就。当时的欧洲人仍在使用最基本的密码。
在欧洲,只有修道院里的修士还在研究密码。他们钻研圣经,寻找里面“隐藏”的信息。
这种传统与圣经的古本有一定关系。事实上,《旧约》中确实蓄意包含了一些明显的密码信息。例如,旧约中的有些文字是用埃特巴什(atbash)加密的。
埃特巴什是一种传统的希伯来替代编码,其方法为,对每一个字母X,找到他在字母顺序表中的位置,然后从字母顺序表的尾部往前数同样数目的字母,找到相应的字母Y,用后一个字母Y作为X的替代码。在英语中,这意味着用Z替代A,用Y替代B,以此类推。
埃特巴什密码是由熊斐特博士发现的。熊斐特博士为库姆兰《死海古卷》的最初研究者之一,他在《圣经》
历史研究方面最有名气的著作是《逾越节的阴谋》。他运用这种密码来研究别人利用其他方法不能破解的那些经文。这种密码被运用在公元1世纪的艾赛尼/萨多吉/拿撒勒教派的经文中,用以隐藏姓名。其实早在公元前500年,它就被抄经人用来写作《耶利米书》。
埃特巴什码的系统比较单纯,但是加密往往会将人的思路引到恺撒或者维吉尼亚密码之类上面。《旧约》中发现的一个密码与这同样简单。在《耶利米书》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节和第五十一章第四十一节中,先知为通天塔写了Sheshach。希伯来文第二个字母(b)被倒数第二个字母(sh)所取代。第十二个字母(l)被倒数第十二个字母(ch)代替。(这些元音次序错乱,但在希伯来文中,元音不大重要。)这种密码被称为Ath—bash—一个由希伯来文第一个字母(a)、最后一个字母(th)、第二个字母(b)和倒数第二个字母(sh)组成的单词。
熊斐特博士于《艾赛尼派的奥德赛》一书中描述他如何对圣殿骑士们崇拜的鲍芙默神痴迷,又如何用埃特巴什码分析这个词。令他惊奇的是,破译出的词“Sophia”为希腊语中的“智慧”。
在希伯来语中,“Baphomet”一词拼写如下—要记住,希伯来语句必须从右向左读:
〔taf〕〔mem〕〔vav〕〔pe〕〔bet〕
将埃特巴什码用于上述字母,熊斐特博士得到如下结果:
〔alef〕〔yud〕〔pe〕〔vav〕〔shin〕
即为用希伯来语从右向左书写的希腊词“Sophia”。Sophia的词义为“智慧”,同时它还是一位女神的名字。许多人据此相信,圣殿骑士崇拜这位女神。
分析《圣经》中使用埃特巴什码的用意,与其说是用来隐藏信息,还不如说是为了增加其神秘性。但就这,已经足够激起人们对密码学足够的兴趣。最起码,圣殿骑士们通晓埃特巴什码的事实,表明圣殿骑士中间有些人来自一个拿撒勒教派。
圣殿骑士团与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有直接关系。1096年,十字军攻占圣城耶路撒冷,很多狂热的欧洲人前往耶路撒冷朝圣。
当时十字军的主力大部分已经返回欧洲,朝圣者在路上常会遭到沿途强盗的袭击。为了保护朝圣者的安全,法国贵族HuguensdePayns和其他八名骑士建立了圣殿骑士团,以保护欧洲的朝圣者。
圣殿骑士团成员有严格的规定,加入组织时要发誓遵从修会的三大规定:守贞、守贫、服从,还要发誓保护朝圣者,这是他们作为圣地的军事修会与一般的修会相区别的地方。
在宗教的名义下,加之朝圣者对圣殿骑士的崇拜,圣殿骑士在成立之初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并在特洛伊会议后,迅速地接收了大量的新成员以及财物捐赠。很快的,圣殿骑士团在法兰西、英格兰、苏格兰以及伊比利亚半岛拥有了大量财产。
在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匈牙利和君士坦丁堡也拥有土地及生意。就连当时的法国国王也嫉妒他们的财富,正如一本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圣殿骑士已将自己建成为“在基督王国里最富有和强大的组织”,“只有教皇统治是唯一的例外”。随着圣殿骑士团的不断发展,这个组织有了自己的法庭,拥有与教会一样巨大的庇护权。
它有自己的市场和定期集市,并在议会中有自己的代表。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就是由这个组织建立的。圣殿骑士拥有巨大的财政和政治权力,定期把货币和物资从英格兰运往巴勒斯坦。在此基础上,它发展出了一套有效的、几乎所有欧洲君主和贵族都使用的银行系统。正是在他们的部分银行系统中产生了骑士团的第一个“密码”。为了不必再随身携带大量现金,骑士团成员还设计了一套用特殊方法做成的表示信用的借据系统,这就使得钱可以存在一个地方,借据则可转到世界的另一个地方并当场兑现。正是在这个庞大的银行信用体系中,骑士团成员发展出了一系列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知道的各种复杂的密码。历史告诉我们真相,那些圣殿骑士前往东方并不是为了寻找所罗门的宝藏和耶稣基督的秘密,而是为了大量的金钱与货物贸易。
频度分析解码方法
代换式密码的缺点是可以通过分析每个符号出现的频率而轻易地被破译。在每种语言中,冗长的文章中的字母表现出一种可对之进行分辨的频率。例如,e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字母,其出现频率为八分之一。频率分析法还可以用来对单词中的字母的位置及其组合进行分析。例如,全部英语单词中有一半以上是以t,a,o,s或w开头的。仅10个单词(the,of,and,to,a,in,that,it,is和I)就构成标准英语文章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
玛丽女王死于密码被破之谜
观点:她出生仅六天,就成为了苏格兰女王;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死后封为圣徒,跻身耶稣会殉难者之列;她美貌与才华都格外出众,却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她本有可能当上英格兰女王,却以“叛国罪”的名义被斩首—充满传奇色彩的玛丽女王,最终死在一封被破译密码的书信上……
玛丽·斯图尔特1542年12月8日出生在苏格兰林立思戈宫,她是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和法国王族吉斯玛丽的独生女。出生之后6天,其父詹姆斯五世就死于霍乱。1543年,一岁大的玛丽在斯特灵城堡加冕为苏格兰女王。由于年纪幼小,苏格兰王后,法国吉斯公爵的妹妹玛丽·德·吉斯代为摄政。
1548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开始他的“粗暴求爱”,利用军事行动施压,代儿子向玛丽求婚。苏格兰贵族会议所早就有既定的联法攻英的方案,于是玛丽女王被迅速送到法国宫廷,成了法国皇太子的未婚妻。法王亨利二世和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非常喜爱她,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最好的教育。玛丽女王17岁那年,正式与同龄的法国皇太子弗朗索瓦成婚。同年,亨利二世死在一次骑士比武大会上,弗朗索瓦成了法国国王,玛丽则成了法国王后。
1560年,一直体弱多病的弗朗索瓦二世因耳部感染引起的脑病变在奥尔良去世,年仅16岁。孀居的玛丽王后结束了在法国的生活,回到了家乡苏格兰。
玛丽回到苏格兰后,欧洲各皇室及苏格兰宫廷内部的各种纷争搞得她焦头烂额,但玛丽不是一个柔弱的普通女子,1565年7月,她选中了新的夫婿—表兄亨利·斯图尔特·达恩利爵士。这位英俊年轻,风度潇洒的爵士有着玛丽更为看重的资本:亨利可以在伊丽莎白死后继承英格兰王位(条件是伊丽莎白没有后嗣)。
然而,玛丽女王这一次看走了眼。婚后不久,玛丽就发现亨利是个好色成性的浪子,并且其吃醋的功夫纯属一流。他大肆打击女王的宠臣们,尤其是女王的意大利籍秘书大卫·里奇奥,甚至还纠合苏格兰贵族当着女王的面杀害了里奇奥。玛丽女王决计除掉他,1567年2月9日,达恩利勋爵被发现死在了爱丁堡柯克欧菲尔德宫的花园里,尸体有明显的被人掐死的痕迹。
人们认为这是女王的情人博斯韦尔伯爵所为,但女王纠合了一群支持自己的贵族组织了一次虚假的审判,结果是伯爵本人无罪释放。
1567年5月15日,女王和博斯韦尔伯爵在圣十字架宫成婚。这次不得人心的婚姻激怒了苏格兰贵族们,他们开始公开反对玛丽一世的统治。尽管玛丽打算做出一些让步,但最终还是被囚禁在列文湖畔的城堡里。王位传给了她和达恩利勋爵的儿子詹姆斯,玛丽的同父异母兄弟、马里伯爵詹姆士·斯图亚特摄政。
1568年,玛丽寻找机会,成功从列文湖城堡逃了出去,她组织了几次未遂的军事政变,但在兰塞德战役中损失了全部的军队。穷途末路的玛丽被迫逃到英格兰,寻求伊丽莎白一世的庇护,希望能说服伊丽莎白帮她夺回王位。不料,玛丽不仅没有得到帮助,反而被伊丽莎白软禁在卡莱尔城堡。伊丽莎白一世之所以这样做,有着不得已的苦衷。
一方面,看到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女王被人从王位上赶下来,她感到很不安。另一方面,为玛丽夺回王位,就必须与在苏格兰境内的亲新教、亲英格兰的派别交战,这是伊丽莎白不希望看到的。
就在这里,囚禁中的玛丽女王与伊丽莎白一世展开了近20年的明争暗斗。这是欧洲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史实,整个过程跌宕起伏,简直就像一部小说。
我们都知道,玛丽女王的曾外祖父是伊丽莎白的爷爷亨利七世,两位女王有血缘关系。当时的苏格兰从属于英格兰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伊丽莎白一世必须要谨慎处理这层关系。她软禁了玛丽女王,一方面安抚了苏格兰的亲新教的那帮盟友,一方面也是变相保护了玛丽,这样就不会得罪国内信奉天主教的人,使他们不至于采取极端措施。
当时的英格兰,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正呈白热化的争斗局面。众所周知,伊丽莎白一世的父亲亨利八世与教皇关系紧张,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敌对状态。亨利八世死后,其长女、伊丽莎白的姐姐玛丽一世,登基成为英格兰女王。
玛丽一世是个极其虔诚的天主教徒,她登基后努力把英国从新教恢复到罗马天主教,为此,她曾处决了差不多三百个反对者,而被历史称为“血腥玛丽”(BloodyMary)。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颠覆了其姐姐的政策,开始扶持新教势力。因为根据天主教的教规,伊丽莎白是亨利八世的私生女,无权继承王位。
与苏格兰女王玛丽相比,伊丽莎白一世欠缺美貌与罗马教廷的支持。但是,这位沉默寡言的女王有着难以想象的城府与意志力。她借助国内民众的支持,不断镇压天主教徒组织的一次又一次武装叛乱。而被她软禁的玛丽,则成为其手中的一枚棋子。事实上,伊丽莎白一世对玛丽有着足够的戒备心,尽管后者一直被严密封锁在卡莱尔城堡里。
按照亨利八世的遗嘱:他死后,由独子爱德华和他的后代继位;如果爱德华没有后代,爱德华死后由玛丽和她的后代继位;如果玛丽没有后代,玛丽死后由伊丽莎白和她的后代继位。伊丽莎白一世登基后,爱德华与玛丽一世都没有子嗣留下,如果伊丽莎白一世再没有后代,那玛丽有当然的承袭英王王位的权利。玛丽女王的血统就来自玛格丽特·都铎,她的母亲吉斯玛丽与亨利八世是亲姊妹关系。至于罗马教廷,由于她的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教廷早就宣称伊丽莎白一世没有资格当英国女王,而应该由玛丽女王承袭。
当时的伊丽莎白一世已经打定主意独身,欧洲各皇室向她求婚的皇族有许多,其中就包括她的前姐夫,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以及她的宠臣莱斯特伯爵。伊丽莎白一世知道,许多人追求她只是觊觎英王王位,而要找到一个门当户对又信仰新教的夫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想结婚的伊丽莎白也没有指定自己的继承人,因为她明智地认识到假如她指定一个继承人的话,她的地位会被削弱,而且这一举动可以给她的敌人方便,他们有可能利用继承人来反对她。
一直遭软禁的玛丽并没有甘心老死在城堡中,她不断与欧洲各国同情她的各种势力通信,其中就包括她曾经嫁过去的法国皇室。聪明的玛丽女王为了掩人耳目,在书信中使用了许多密码,这些密码属于凯撒密码(Athbash)系统,与明文相对应的密码符号都是按照某种模式编制的。不幸的是,当时的英国王室中有精通密码的人才。当时的首席大臣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受命监视玛丽女王的一举一动,并且此人精通频率分析。玛丽女王的信件事先都被他看到并判读,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秘密几乎都被他截获。同样的,外界送给玛丽女王的密码也逃不过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的眼睛。
伊丽莎白一世对玛丽女王的行为一直了如指掌。英国女王对这些天主教势力与玛丽的预谋时刻保持着警惕,直至到最后无法容忍。
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告诉女王,他破译出玛丽阴谋暗杀伊丽莎白女王以便继承她的皇位。
1586年8月15日,玛丽女王因叛国罪被审判,她被指控密谋刺杀伊丽莎白女王并取而代之成为英国新女王。
伊丽莎白的首辅大臣弗朗西斯·沃尔辛厄姆已经逮捕了其他的同谋者,逼供并处决了他们。最后,法庭以叛国罪成立判处玛丽极刑。
1587年2月8日,玛丽女王在弗斯利亨城堡被处决。传说玛丽临刑前镇定自若,看上去就像去赴宴而不是去赴死。刽子手砍了三次才把玛丽的头颅斩下,当把玛丽女王冷峻的头颅展示给众人的时候,人们惊愕的发现女王的嘴还在喃喃的动。
此后,关于玛丽女王的历史评价有许多版本,这名虔诚的天主教徒在死了400年后的今天仍然拥有众多粉丝和崇拜者。尤其在苏格兰人眼中,玛丽女王更像一个悲剧中的女英雄而不是统治者。玛丽的英国国王的梦想最终在她的儿子身上实现—1603年,她的亲生子、苏格兰的詹姆斯六世继承了童贞女王伊丽莎白的王位,成了名副其实的英国国王。从这个意义上说,玛丽最终与伊丽莎白一世打了个平手。而使得她最终丧命的密码破译的事实,成为西方现代密码历史的开端。
亨利八世
亨利八世为英国都铎王朝第二任国王。亨利八世推行宗教改革,将新教引入英格兰。他通过一些重要法案,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自己成为英格兰最高宗教领袖,并解散修道院,使英国王室的权力因此达到顶峰。这位娶过6任老婆的国王有两个著名的女儿:玛丽一世和伊丽莎白一世,后者当上英国女王后开创了英国的“黄金时代”。
密码天才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生涯之谜
观点:不知为何,大部分在密码学上占据重要地位及做出重要贡献的密码天才,其人生经历与结局都比较坎坷与悲惨。美国密码天才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无与伦比的密码天赋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都曾经大放异彩,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人生晚景凄凉悲惨,死后许久才得到历史的承认。
在美国军事情报工作的历史上,有一个人的影响可以用“无可替代”来形容。他就是美国军事情报处(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前身)和“美国黑室”(专门负责破译情报部门获得的密码信息)的创建人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他因为超强的密码破译能力被业内誉为“美国密码之父”。
此人与中国的渊源很深,曾经在抗日战争中给予了中国情报工作很大的帮助。
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仅仅其在中国破译日本密码的经历就可以写成一部书,事实上,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后来回国后还真的把其在中国的经历变成了铅字。细细阅读他的密码破译生涯,就会对上个世纪的密码世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出身普通家庭,他从小就对数字感兴趣,展现出了分析推理方面的天赋。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亚德利当上了印第安纳州铁路电报员的工作。在这里,他接触到了莫尔斯电码及与密码相关的许多知识。刚刚18岁的他不甘心一辈子只为别人发报,于是第二年,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辞去了工作,来到华盛顿,应聘了美国政府国务院密码服务员的工作。这份工作年薪只有900美元,但能够每日与密码为伍,亚德利还是很喜欢。
当时一战已经开打,但美国政府执行“中立”政策,不介入战争,亚德利这份密码员的工作显得相当清闲。没有实战,亚德利就把时间都投入到了对密码技术的研究上,他还对世界主要强国使用的密码给予了关注,例如日本、德国及英国的密码体系。正是在这段时间打下的基础,为其日后辉煌的密码破译生涯做好了准备。
在为美国政府工作两年之后,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已成为美国密码分析界的大师。当时的美国在密码加密方面很落后,与欧洲军事强国无法相提并论。亚德利对这种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经常对此表达不满。他的上司对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的这种态度很厌烦,认为这个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有一次,在上司拒绝接受自己的批评后,亚德利决心用一次试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赫伯特·奥利弗·亚德利利用业余时间,只用了几个月,就解开了所有正在使用的美国密码,然后写出一份题为《美国外交密码破解说明》的报告。在报告中,他强调以美国密码的现状,欧洲同行肯定能轻易破解美国密码。年轻气盛的亚德利把报告呈交上去,这位上司就是编制这套密码的人,他惊讶之余,又气急败坏指责亚德利是在胡闹。亚德利胸有成竹,为了进一步证明自己,他索性孤注一掷,放肆地打开上司的保险柜,拿出密码本与其对证。结果是亚德利赢了,这份密码组合方法正如亚德利所说—是根据威尔逊总统未婚妻的电话号码设置的。
这件事情很快在美国军方传得沸沸扬扬,一时间,亚德利的威名被许多美军领导得知。此时,美国正式参加一次大战,亚德利被美国陆军情报局局长范登曼上校相中。他专门成立一个全新的军事情报处(MI8),为亚德利服务。不久,亚德利被派到法国前线,从此开始了他在美国情报史上最辉煌也是最具悲剧色彩的生涯。
法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密码编译机关—法国“黑匣子”
电报处。亚德利来到法国前线后,他按照“黑匣子”的模式,建立起自己的工作部门,并培养了一批骨干密码专家。1918年,在他的领导下,小组奇迹般地破译了德国用来与法国境内间谍联系用的密码。最终,所有被派到法国的德国间谍都被协约国抓获,这是亚德利在实战中第一次光辉的战绩。
一战结束后,亚德利所在的MI8被包装成商业咨询公司,由美国国务院资助,继续为美国政府服务。此时的日本开始在世界上崛起,显示出独霸东亚的野心,并大肆扩充海军,美日互相将对方视为潜在的头号假想敌。美国国务院要求亚德利领导的“黑匣子”
把工作重心放在破译日本外交密码上。这一次,亚德利又展现出了其过人的密码天赋。日本使用的密码非常复杂,特别是日本外务省的最高级无线电报经过特殊的加密机处理,密文以拉丁字母来表达日文词汇。但亚德利还是用了两年时间就把它们全部破译。
破译日本密码的直接结果在1921年华盛顿海军军备限制大会得到了体现。由于美国政府提前知晓了日本的密码,美国谈判代表、国务卿休斯知道了日本人的底线,对日本在此次大会上的动向和意图了如指掌。休斯与日本代表针锋相对,向其发出最后通牒:“若是日本再顽固坚持原有立场,那么日本造一艘战列舰,美国就造四艘!”面对威胁,日本人终于屈服了。这个结果后来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不得不将十几艘已送上船台的战列舰拆毁,休斯也因此获得“靠嘴皮子击沉日本海军”的威名。
在华盛顿谈判中的出色表现,巩固了亚德利作为“密码魔术师”的地位,却没能保住他的“黑匣子”。由于经费不足,亚德利有时也会接手一些民间的密码任务,比如为客户调查丈夫在外偷情。1929年,保守派人士史蒂门森出任美国国务卿,他对亚德利的这种做法很反感,于是下令关闭了“黑匣子”。失业的亚德利为了养家糊口,写了一本名为《美国的黑匣子》的畅销书,书中暴露了美国情报机关的一些秘密。这招致了政府的报复,把他告上了法庭,并且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对他持不友好的态度。
这场官司还在美国确立了一项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裁决:任何政府工作人员在出版著述前,都必须将原稿交由政府审查通过后才能发表。
随后,在国内郁郁不得志的亚德利经过中间人的介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为国民政府从事密码破译工作。由于其对日本密码体系很熟悉,到中国不久,他就帮助中国破译了日军密码,抓住了隐藏在政府中的汉奸,保卫了战时陪都重庆。
1940年7月,亚德利回到美国。半年多后,日本偷袭珍珠港,亚德利主动提出为美国政府服务,继续破译日本密码。但美国政府对亚德利的热情却置之不理,因为当年出版《美国的黑匣子》一事仍然余波未平,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无奈之下,亚德利只好去加拿大寻找新工作,1942年4月,他来到加拿大皇家陆军,帮助加拿大提高自己的密码破译技术,可美国政府随后施加压力,亚德利只干了不到半年便被解除职务。最后,走投无路的亚德利只在美国联邦政府物价管理办公室谋得一个低级职务,其密码天赋根本无从施展。
战后,亚德利成为一个无名之辈,每日过着与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失意加上过度酗酒,亚德利于1958年因病去世。直到1968年,美国军事情报部门领导人才以完全的军人礼节,将亚德利迁葬阿灵顿国家公墓内。
而这位美国密码之父的传奇故事,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美国国家安全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英文写法NationalSecurityAgency,英文缩写NSA,中文简称美国国安局或者国安局。是美国政府机构中最大的情报部门,专门负责收集和分析外国通讯资料,隶属于美国国防部,是根据美国总统的命令成立的部门。
二战英德密码大战之谜
观点:英德两国在二战中展开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密码战。可以说,二次世界大战中,看不见的密码较量,比硝烟弥漫的前线战争更为精彩和刺激。
在整个密码的历史上,ENIGMA密码机的发明称得上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众所周知,在ENIGMA发明之前,不论多么高级巧妙的密码,所有密码都是使用手工来编码的。手工编码的缺点在大规模战争中逐渐显示出致命的弱点—发送信息的效率极其低下。战争时传递信息需要既保密又快速。当大容量的信息需要快速发出时,手工编码无法胜任,除非有大量的人力支持。
此外,效率低下的手工操作也使得许多复杂的保密性能更好的加密方法不能被实际应用,而简单的加密方法根本不能抵挡飞速发展的解密学的威力。无论是军方还是民用商业,世界都需要一种可靠高效的方法来保证通讯的安全。
1918年,一个德国人注意到了这一点。亚瑟·谢尔比乌斯(ArthurScherbius)对手工编码的效率低下深有感触,他曾在汉诺威和慕尼黑研究过电气应用,对当时刚刚兴起的电子技术有深刻了解。他认为,可以用二十世纪的电气技术来取代那种过时的铅笔加纸的加密方法。简单说,他想发明一种机器,可以高效安全地取代手工编码的工作。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亚瑟·谢尔比乌斯创办了一家公司,并很快研制出了一种机器。谢尔比乌斯为这种全新的机器取名为“ENIGMA”,中文的意思是“迷”。这种ENIGMA机器外表看上去就是一个装满了复杂而精致的元件的盒子。由键盘、转子和显示器三个部分构成。用几句话是无法说清这种机器工作的效率,但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它编码的效率及威力。德军升级后的ENIGMA改进了连接板装置,理论上,三个转子不同的方向组成了26*26*26=17576种不同可能性;三个转子间不同的相对位置为6种可能性;连接板上两两交换6对字母的可能性数目有100391791500种;如果有需要,这种ENIGMA机器可以提供17576*6*100391791500,大约为10000000000000000,即一亿亿种可能性。在这巨大的可能性面前,一一尝试来试图找出密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这使得暴力破译法(即一个一个尝试所有可能性的方法)在机器面前无可奈何。
遗憾的是,亚瑟·谢尔比乌斯发明了这种机器之后,当时还没有人真正意识到它的价值。这种机器售价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000美元,没有人愿意为此付出这么昂贵的金钱。
此时,德国军方却注意到了这个新颖的发明。
一战中,德国饱尝密码被盟军截获破译的痛苦。用他们自己的话说:“由于无线电通讯被英方截获和破译,德国海军指挥部门就好像是把自己的牌明摊在桌子上和英国海军较量。”
为了避免再一次陷入这样的处境,德军对谢尔比乌斯的发明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必须装备这种加密机器。从1925年开始,谢尔比乌斯的工厂开始系列化生产ENIGMA,次年德军开始使用这些机器。除了军方,德国的政府机关、国营企业、铁路部门等也开始使用ENIGMA。为了保密,这些商用型号的机器与军方使用的不同,商用型机器的使用者不知道政府和军用型的机器具体是如何运作的。
德国人在ENIGMA上的投入是巨大的,十年间,德国军队总计装备了约三万台ENIGMA。陆海空各部队都有独立的使用方法与编制程序,德国在外界没有注意到的情况下建立了可靠的加密系统。
此时,只有一个国家对德国的这种行为保持了警惕,一战中饱受德国侵略之苦的波兰时刻关注着自己身边这个危险的邻居。他们注意到ENIGMA的高效与高保密性能,开始偷偷搜集相关的资料,研究这种机器。至于英国法国,这些一战的胜利国家认为德国不会发展武装,对ENIGMA的使用也毫不关注。
当二战打响之后,英国法国的大意让他们一上来就吃了大苦头。
二战开始时,德军通讯的保密性马上显现出威力,一条条犹如天书盟军通过收买情报,获得了ENIGMA的原始资料的密电不断在战场上被截获,但没人能够破译。可以说,ENIGMA在纳粹德国二战初期的胜利中起到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在1942年之前,装备了英格玛的德国潜艇部队一共击沉了盟军舰船1000余艘,由于短时间内不能破译德军密码,盟军在北大西洋的军事补给线面临着灭顶之灾。
此时,盟军亡羊补牢,开始重视ENIGMA机器的破译工作。
问题是,德国人的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根本无法得到ENIGMA的具体资料。所幸的是,一个德国人的贪婪,使得英国在破译德军密码方面有了转机。
一个名叫汉斯提罗·施密特的德国人为了获取金钱利益,将有关ENIGMA机的资料出卖给了盟军方面。这名在德国密码通讯机构—密码处(Chiffrierstelle)工作的德国人在比利时的一间旅馆里向法国情报人员提供了两份有关ENIGMA操作和转子内部线路的资料。事后他得到一万马克。靠这两份资料,早就对ENIGMA有研究的波兰人复制出了两台ENIGMA样机。但是单单得到这些是不够的,必须要知道当日通讯的密钥。
为了解决大运算的破译密钥的工作,英国于白金汉郡的布莱切利公园(BletchleyPark)里成立了代码及加密学校,这是归属于40局的新设机构。就是在这里,二战中最富传奇色彩的密码大战开始打响了。一开始在布莱切利公园工作的只有大约二百人,可是到了五年后战争结束时,城堡和小木屋中已经多达七千人!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ENIGMA机被不断改善,英国的破译人员也不得不随时改变破译手段。英国人能够在战争期间成功地持续破解ENIGMA密码,关键就在于这些破译人员中有各行各业的精英与天才。这其中,贡献最大的人就是阿兰·图灵(AlanTuring)。
图灵进入布莱切利公园工作后,对破译德军的ENIGMA机做出了卓越贡献。战争进入中期后,英国人研制的密码破译机器“炸弹”就是建立在图灵机基础上的。“炸弹”说简单点就是一台反向运作的“ENIGMA”机,它的作用就是利用远超手工计算的效率来找出德军ENIGMA机每日使用的密钥。1940年3月14日第一台运抵布莱切利公园,这台机器起初要一个星期才找得到一个密钥。工程师们花了很大的努力来改善“炸弹”的设计,然后开始制造新的“炸弹”。到后期,经过改进的一台“炸弹”可以在一小时里找到一个密钥。
德军对英国的破译工作毫不知情,仍然认为他们的密码系统是坚不可摧十分安全的。事实上,德国人的计划和行动已经暴露无遗。如果德军计划一次进攻,英军就可以采取相应的增援或撤退措施;更妙的是,如果德国将军在他们的电报中争论己方的弱点,英国军队就可以采取德国人最担心的计划。
在英伦战役之初,密码分析人员准确预告了德军轰炸的时间和地点,并且取得了德国空军(Luftwaff)极为宝贵的情报,比如飞机的损失情况,新飞机的补充数量和速度等。这些情报被送往M16的总部,再由那里转送战争部、空军部和海军部。
毫无疑问,布莱切利公园的密码分析专家大大地加快了战争的进程。历史学家估计,如果没有英国破译ENIGMA的因素,战争很可能要到1948年,而不是在1945年,才能结束。如果是这样,希特勒将能够更大规模地使用V1和V2飞弹对整个英国南部进行轰炸。2001年7月,一个纪念这些功臣的基金会在布莱切利公园安放了一块基石,上面刻着丘吉尔的名言:“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多的人对如此少的人欠得如此多。”这是为了纪念所有在破译ENIGMA的行动中做出贡献的人们。
中国密码英雄—池步洲生涯之谜
观点:他拥有一连串耀眼的头衔—“蒋介石的王牌”,“中国的密码天才”,“破译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一人”,“狙杀山本五十六的真正英雄”……他就是中国的密码天才池步洲。
谈起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密码破译专家和破译事件时,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当时在国民党军委会技术研究室任职的密码天才池步洲。他在二战中作出的非凡贡献,几乎可以抵得上10万部队,而其连续破译日军重大密码情报的故事,更是被人津津乐道,难以忘怀。
池步洲1908年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三溪乡溪源村的一个贫寒家庭,由于家境贫困,池步洲自幼没有上学。直到10岁的时候,他的五哥和五嫂提供了一些资助,池步洲才得以上学。聪明勤奋的池步洲只用了3年时间就完成了全部小学课程,之后考入福州英华书院(今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完中学后,在1927年前往日本留学,先是在东京大学机电专业学习。毕业后(1934年春),又在早稻田大学工学部学习。在这期间,池步洲遇到了一位日本姑娘白滨英子,两人日后结为夫妻,相伴终生。
池步洲结婚后,生活本来平静幸福,但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正式开始。满怀爱国热情的池步洲坚持回到中国抗日,深明大义的妻子不惜与自己的家庭决裂,也要跟随丈夫去中国。1937年于7月25日,池步洲携妻及三个子女自日本东京赴神户,再搭乘轮船返回中国上海,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密码破译生涯。
池步洲从日本回国后,投奔了南京国民政府。在南京寻找工作的时候,偶遇当年的留日同学陈固亭。陈时为陕西省政府社会处处长,经陈固亭的介绍,池步洲进入中央调查统计局,编入总务组机密二股,侦收日军密电码,以便进行研译。池步洲是当时中统局机关内唯一的留日学生。
刚刚在机密二股开始工作之时,池步洲年仅30岁,经验尚无。
但是他虚心好学,谨慎细心的性格帮了他大忙。在工作过程中,池步洲通过统计发现,日军密电基本是英文字母、数字、日文的混合体,字符与字符紧密连接,多为(MY、HL、GI……)。池步洲作了进一步的统计,发现这样的英文双字组正好有十组。在密电体系中,经常被使用而又恰巧十组的极可能就是0—9的10个数字。
发现以上规律,池步洲紧接着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想:他将这十组假设的数字代码使用频率最高的MY定为“1”,把频率最低的GI定为“9”,按序排出了一个密码与数字的对应表。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池步洲把截获的日军密电中可能代表交战军队中的部队番号和兵员数目等数字的密码抄下来到部队进行核对。果不其然,他的这种推测还真不断得到了验证。由此,池步洲找到了越来越多的突破口。除此之外,熟悉日文和日本文化的池步洲结合密码中的许多隐语,如“西风紧”表示与美国关系紧张,“北方晴”表示与苏联关系缓和,“东南有雨”表示中国战场吃紧,“女儿回娘家”表示撤回侨民,“东风,雨”表示已与美国开战……顺藤摸瓜,最终破译出一份份日本军部大本营发出的密电。
这种看似技术含量不高的破译方法,其实才最考验密码破译人员的能力。众所周知,密码加密的方法千奇百怪,想要寻找到其中的规律可谓是大海捞针,更何况高级的加密方法是层层加码层层推进。池步洲于大量繁复的资料中寻找细微的变化,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及时大胆地推测和总结规律,这就是一个密码人员最可宝贵的素质和能力。
另一个证明池步洲密码破译能力的事情就是破译日本外务省电码。在中统情报机构服务的时候,池步洲经常收到许多一个字也看不懂的密电。
一开始,他以为这是日本陆军或海军的密电。因为因系统不同,日军的陆海空军的密电码差别很大。其中,陆军的密电码最难破译。整个抗战期间,日本陆军与海军的密电码始终未被破译过。后来,池步洲发现了一个规律—许多电报的收报地址遍布全世界,从报头的TOKYO判知它是发自东京。池步洲判断,这很有可能是日方的外交电报。由于精通日语,很快,他逐渐破译了一些字词,再根据日语的汉字读音,顺藤摸瓜,又破译出一部分相关字,直至整篇电文全部破译。
找到了破译的关键所在,从1939年3月起,池步洲用了一个月时间,把所有之前截获的日本外务省发出的几百封密电全部破译出来。被破译的密电,其特点是以两个英文字母代表一个汉字或一个假名字母,通常都以LA开头,习惯上即称之为“LA码”。池步洲的这个破译堪称奇迹,要知道,破译如此级别的密码,今天就是使用计算机,也要花费相当时间,而池步洲在不到一个月就大功告成,这不能不说是破译密电史上的一桩奇迹。事后,军政部为了表彰池步洲,还给他颁发了一枚奖章。
真正让池步洲声名大振的,还是其著名的破译“日本袭击珍珠港”的密码事件。
1940年4月1日,池步洲进入国民党军委会技术研究室工作,主要的工作重点还是破译日军密码。1941年5月,池步洲在破译的日本外交密电中,发现日本外务省与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的往来电报数量突然剧增。池步洲对这个现象很关注,他浏览这些密电,发现电报内容很多都是外务省要求檀香山日本总领事馆报告美军舰艇在珍珠港的数量、舰名;停泊的位置;进、出港的时间;珍珠港内美军休息的时间和规律;夏威夷气候情况等。池步洲初步分析,认为日军重点关注这里,很可能未来要在此采取军事行动。1941年12月3日,池步洲又截获了一份由日本外务省致驻美大使野村的密电:1、立即烧毁一切机密文件。2、尽可能通知有关存款人将存款转移到中立国家银行。3、帝国政府决定按照御前会议决议采取截然行动。池步洲在破译稿上作了两点估计:一、日军将要发动战争,时间可能在星期天;二、袭击的地点可能在日军之前早有了解的珍珠港。这份电稿最后呈报到蒋介石那里,他看后,立即向美军通报。
4天后,震惊世界的日军偷袭珍珠港美军基地事件如期发生。
据后来解密的二战资料显示,美国人当时显然把池步洲提供的这个情报看做是个奇怪的奇思异想,他们不相信中方具有获得这种重要情报的能力,于是对此信息未加理睬。还有人说是罗斯福总统忍痛牺牲的苦肉计,以此来激怒国内从而尽快形成向日本开战的局面。总之,池步洲破译的这份密电,令盟军对中国的密码破译机构刮目相看。
除此之外,在后来的时间里,池步洲又破译了大量日本密电,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1942年10月,池步洲破译了一份截获的日本密电,内容是缅甸基地的日本空军将轰炸印度加尔各答。中方当即通知英国驻印度空军总部,英国空军在中途截击,全歼日机。还有一次,孙科到外地公干,消息被日方探知,密令日机在重庆的中途拦击。密电被池步洲破译,立即通知孙科。孙科此时已到机场准备登机,得知消息后悄然返回。后来,此机果然在中途被日机击落,机上人员全部牺牲。可以说,池步洲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辛勤努力,为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于情报工作的特殊性,美国和国民党政府都对各自的情报工作保密,也从未公开池步洲在抗战中的贡献。抗战结束后,池步洲反对内战,不愿继续从事密电码研译工作,转到上海中央合作金库上海分库从事金融工作。上海解放前夕,他自问一生清白,不愿继续追随蒋介石政府,拒绝撤退台湾。在人生的暮年,池步洲携家人赴日定居,安享晚年。
卢沟桥事变
又称七七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7日发生在中国北平的卢沟桥(亦称芦沟桥)的中日军事冲突,日本就此全面进攻中国。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