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饮尽千年-名酒来清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凭着这八个字,周恩来成了酒友心目中的品酒大师、命名大师。

    我在开篇时说过:我常常恍然,不知是酒孕育了樟树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还是樟树丰富绚丽的历史和文化,酿造出了这冠以四个“特”字的回味悠长的美酒?

    人们总爱把家乡喻作神奇的土地,在我看来,樟树这片土地才足够神奇。奇迹一般,铸铜和酿酒,这两种世界共生文化现象一同降生在清江盆地,恍若是远古的一轮明月邀集青铜和酒,借着幽幽清辉,在这里把盏对饮;奇迹一般,道教文化、中医药文化、酒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这么奇妙地在此共生共荣,仿佛一根藤上的三朵奇葩,又仿佛漫漫长路上始终相携而行或相依相偎的三个醉仙。

    陶与青铜的盛酒器具,是樟树名酒来路的见证者。这片土地注定要出产名酒的。因为,有一些青铜的酒具需要斟满好酒来礼拜天地神明,有一些修炼的道士需要借助好酒来得道成仙,有许多高明的医家需要好酒来炮制灵药,有太多的南北客商需要好酒来沟通南北,有更多的诗词歌赋需要好酒来唤醒诗思,有无数的喜怒哀乐需要好酒来滋润心情。

    于是,早在南宋时期,陆游在隆兴府通判任上,得清江名酒,喜不自禁,饮酒赋《对酒》诗称:“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可见,当时这里的酒已经颇负盛名了。而到了清代,据说,千帆林立的樟树码头上,江边老街的茶楼酒馆挤挤挨挨排列长达十几里,且终年座无虚席。那时,仅镇内就有酿酒作坊十几家,全镇年产酒量高达二百万至三百万斤,樟树的酒与药材比翼齐飞,已远销湖南、广东、福建、浙江等省。

    大米酿酒技术的发展过程,一般有这样的三部曲。第一步是用小曲酿造甜酒,“绿蚁新醅酒”大约属于此类。其中的“绿蚁”即是用来比喻酒上漂浮的淡绿色米糟,这说明是未曾蒸馏的甜酒;第二步是用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即当地所称的“古酒”,酒度很高而耐贮藏;第三步才发展为大曲发酵的蒸馏白酒。它不仅酒度高,而且气香味醇,加以适当勾兑和调味,即形成独特的风格。

    樟树的白酒,在清代已具雏形,各家酒坊生产的酒风格基本一致,酒质也都属于上品之列,而在四特酒的形成和发展中,“娄源隆”所作的贡献最大。

    话说清光绪年间,樟树满洲街有一家“万成酒店”,由落户此地的临川人和安徽人合伙经营。这家酒店里,有个叫娄德清的后生,是酿酒的学徒。他是临川县城西乡娄家村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二。其父见二儿子生性聪明,什么东西一学就会,所以,尽管世代务农、家境清寒,还是省吃俭用让老二读了五年私塾。后来实在是因为年成歉收,才不得不忍痛让十五岁的娄德清辍学,经开酒作坊的乡亲介绍到满州街万成酒店当学徒。娄德清进店后,从蒸料、凉糟、拌曲、下窖、吊酒工艺学起,后来收米、尝酒、记账样样都能拿得下来。他力气大,肯干活,人也机灵,且诚实朴素,虚心好学,颇得东家和师傅们赏识,大家都乐意向他传授酿造奥秘。学徒三年,他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酿酒的全部技能,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满师之后,他按规定继续留店当了几年酿酒伙计,以酬谢师恩。作为一名伙计,娄德清仍然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配料、勾兑等工艺,从而练就了一门独特的把式,据说他只要用勾子盛出白酒,就能从酒花中判断出酒的度数。他在同行业中崭露头角,且筹集到了一些资金,便不愿甘居人下,打算自己闯出一条创业的道路来。然而,毕竟资金不足,他只得与镇上有资金而缺技术的陈源茂酒店合伙经营。该酒店的少东家素知娄德清的为人并久慕他的酿酒技能,慷慨垫付了合伙所需的全部投股资金。酒店取名“娄源隆”,这招牌是从二人姓名中分别取“娄”字和“源”字,结合而成“娄源”,再加上一个象征合伙经营、生意兴隆的“隆”字,酒店由娄德清具体主持业务。其时大约为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

    合伙初期,娄源隆采用传统的小曲酿造蒸馏白酒的工艺,虽然酒质优于其他酒店的酒,但是没有根本的改进,因此,酒店经营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外地酒大多以高粱为原料,并且采用大曲发酵,香气浓郁;而本地酒以稻谷为原料,采用小曲、药曲发酵,香气稍弱。于是,两位合作伙伴一面继承樟树传统的小曲酿造蒸馏白酒工艺,一面针对本地小曲酒风味不够香醇、色泽不够清纯的欠缺,在运用原来酿制工艺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外地名酒特点,延长酒的储存期,重视勾兑技术,改进制曲、发酵、蒸馏等工艺。他们以自己酿制储存的白酒为基础,勾兑时掺入一些“南昌高粱”,此法酿出来的白酒风味较其他酒作坊的酒高出一筹,自然是倍受赞赏。数年后,娄德清的合伙人因父病故,要回家主持老店,娄德清只好归还合伙人的代垫股金。这样一来,店内银根紧缩,难以为继,幸亏其妻周氏大力支持,将其所有陪嫁金银首饰和平日积蓄交给丈夫,始解窘迫,得以继续经营。娄德清独家经营“娄源隆”后,深感运用外地白酒勾兑,极为不利,一是“南昌高粱”难购,易受制于人;二是运输困难,成本太高。有这样那样的束缚,在市场上就缺乏竞争力。此时已是民国初年,外地名酒纷纷打入樟树市场,竞争颇为激烈。娄德清致力于提高白酒的质量,却感到自身力量单薄,便出面邀请樟树镇七家酒店联合集资开办大曲酒的酿酒作坊,取名“集义”,批发兼零售,由娄德清当经理,意在依靠本地力量,引进外地技术,酿造出汾酒型的优质白酒,作为樟树镇十二家酒店的勾兑之用,进一步提高本地小曲酒的质量,增强与外地白酒的竞争力。

    小作坊由此变成了手工工场式的大作坊。在今天,我们咀嚼百年前的这一事件,不能不惊奇娄德清的创业策略。要知道,他原本是个随同乡人投奔异地谋生、仅怀揣着十块铜板的小农民,他背着包袱,头戴斗笠,脑后勺拖着一条辫子,忐忑不安地从大码头上岸,樯桅如林,遮蔽了他瘦弱的背影;要知道,受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影响,长期以来,各种行业都秉持封闭保守的观念,技师们把技术当作绝招秘不示人,绝不肯正常交流,酿酒业也不例外。“做酒磨豆腐,充不得老师傅。”各有各的看家本事,却无人能将自己的技术系统化。立足于同一块地皮上,作坊之间守口如瓶,又固步自封。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娄德清为提高酒质、创立品牌的大作为,真是难能可贵。是清江名酒赋予他灵感和激情吗?

    然而,集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由于缺乏技术力量,经验不足,加之酒窖新挖、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酒质没有达到理想水平,销路滞呆,酒店逐渐亏损,结果,几家股东先后退出。发起者娄源隆却是矢志不移,独立坚持到底。娄德清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检查酿造的每个环节,并高价聘请外地的酿酒技师,进一步改进制曲技术,采用粉碎的高粱、糯谷为原料,固体发酵,精心酿造,延长储存期。这时因酒窖窖龄已老,酒醅发酵期长,酒曲质量好,酿出的酒格外香醇,色清亮呈淡绿色,真个是色、香、味俱全。勾兑出售后,大受顾客欢迎。从此娄源隆名声远扬,酒的销路也越来越好,还远销到袁州、萍乡、临川等地,娄源隆成了樟树镇的酒业巨头。镇上还有阜昌、泰昌、永信生、余茂信等二十多家酒店,生意竞争十分激烈。大约也是被逼无奈吧,娄源隆的分号天成酒店,首先在酒缸和酒瓶上别出心裁地贴了两个“特”字,作为标志,以便与其他酒店的酒相区别,表示品质特别优良。抗日战争前夕,娄源隆的另一家分店老天成又用“大鹏”商标,贴上四个“特”字,并附上说明,以示特优。“四特酒”的名称由此产生。不过,酒都是来自娄源隆老板的作坊,由娄老板亲自勾兑。四特酒,不仅为本地顾客所青睐,而且闻名遐迩,外地人也纷纷从娄源隆进货,有的买去四特酒是为了调味。后来,凡是娄源隆运往吉安、泰和、宜春、抚州、萍乡、长沙、武汉等地的酒,都要在坛口贴上“四特”封笺,然后盖上木塞,用猪血、石灰封牢,再包棉纸涂上光油。娄源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年产量即高达十几万斤,并在各地设有多处分店,真可谓是“生意兴隆通四海”。当地各酒家后来也多仿制和销售四特酒。

    “娄源隆”的四特酒,一贯讲求质量至上。生意紧俏时,从不马虎出店,不随意提价;生意不景气时,也要保持酒质不变,从不降价。为把好质量关,娄德清事必躬亲。虽然聘请了技术高超的师傅班子酿造酒基,勾兑和调味却是他自己亲自掌管,他一定要达到固有的质量和风味,方许封缸。然后,堆垛贮存,按先后次序,到期出售。娄德清直至垂暮之年还亲临作坊,查看原料质量、酿造工艺和产品风味。

    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乱和当时的苛捐杂税,酿酒业日趋萧条,酿酒作坊多数停业,只剩下娄源隆、吴万成等少数几家作坊在惨淡经营,每况日下。当时不少来到樟树的上海客商,品尝过四特酒后,大加赞赏,认为它足以与长江以北的国内名酒相比美,他们都竭力劝说娄德清去上海开办酒厂。娄德清颇为动心,也酝酿过搬迁上海之事,但由于顾虑自己年事已高、不便远行以及其他各种原因,终未成行。1950年,娄德清殁于七十六岁上。

    我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档案里,寻找四特的酒香。只见那时的酿造业职业工会会员花名册里,有“天成”、“老天成”的记载,其中有娄姓会员均为临川籍,他们是娄德清的后代或其他亲属吗?我无从查证。不过,由一份字迹娟秀的工会章程,似可窥见抗战胜利后酿造业复兴之一斑——

    江西省清江县樟树镇酿造业职业工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章程依据工会法第八条之规定订定之。

    第二条本会名称为“清江县樟树镇酿造业职业工会”。

    第三条本会以增进工人之知识与技能、维护公共利益、发达生产、提高民族思想、改善劳动条件及生活与办理会员福利为目的。

    第四条本会以樟树镇所辖行政区域为区域会址,就各业所在地之指定地点为会址。

    【第二章 会员之资格及权利义务】

    第五条凡同一职业或同一产业之男女工人,在十五岁以上均加入其工会为会员,但雇主或其代理人不在此限。

    第六条会员对本会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益,得享工会举办之工厂与合作事业之优先权。

    第七条会员对本会应谨守会章与决议案、遵守国家法令、信仰三民主义、实行新生活、服行工役、参加训练为是。

    第八条会员应按时缴纳入会金与经常临时各费之义务。

    【第三章 会员入会退会及除名之规定】

    第九条凡在本镇行政区域内之工人,均应参加其本业工会为会员。入会时须经会员二人介绍,填写自愿书,由理事审查合格,并应缴纳入会金、会费,领取总工会之会员证,方得为会员。

    第十条会员退会须于二十日前将退会情形报会审核,呈准总工会核准后,方得退会。

    第十一条会员违反第七条、第八条各情,或有其他不法情事,致妨害本会名誉或信用者,由监事检举有据,得按情节轻重报请总工会处理。

    第十二条会员非有特殊事故不得除名,倘被除名须缴还一切会员证据,如有欠费应一律缴清。

    【第四章 职员之规定】

    第十三条 本会设理事五人(或七人),监事二人(或三人),均由会员大会用记名选举法选任之,以得票最多数者为当选。

    第十四条 本会设常务理事三人,由理事会就理事中互选之,以得票多为当选,并就常务理事中选任一人为理事长。

    常务监事与监事以得票多寡依次推定。

    第十五条 本会事务由理事长与常务理事、监事处理,事务较繁,得设书记一人或二人补助之,理监事任期均为一年,连选得连任。

    【第五章 会议之规定】

    第十六条 本会会员大会每年至少开会一次,理监会每月举行一次或二次,均由本会理事会召集之,前项会议于常务理事、理事或监事认为必要事,或会员三分以上联名请求均得召集会议。

    第十七条 各类会议均以过半数之出席方得开会,出席过半数之同意方得决议。

    【第六章 会费及其他会计之规定】

    第十八条 本会会费分入会金、会费、临时费三种。

    1、入会金:就本业之经济状况,但至多每会员不得超过百分之八,此款于入会时缴纳之(此款至今迄未举办)。

    2、会费:每月每员至多不得超过收入百分之三,由会员按月缴纳。

    3、临时费:为事业上或特别事故之需要,或经大会决议呈准后方得征收。

    第十九条 本会收支每月终列数报告一次,每半年应结算一次,如有会员三分以上联名得推派代表查核之。

    【第七章 互助事业之规定】

    第二十条 本会会员应互相亲爱,会员失业应设法介绍,劳资纠纷应随时调整,切不可有罢工、怠工、请事发生。

    【第八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章程未规定事项悉依工会法,及清江县总工会章程之规定办理之。

    第二十二条 本章程如有未尽事宜,由会员大会之决议,呈准上峰修改之。

    第二十三条 本章程呈准清江县总工会备案施行,并逐级转报会峰备案。

    酿造业职业工会理事长 熊仲仔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五月

    然而,在解放前夕,四特酒的生产实际上已经中断。不过,在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入樟树镇的人群中,有娄源隆的老板和几个伙计,他们抬来几坛贮存多年的四特酒,一盅盅送到指战员手里。酒香弥漫在欢庆胜利的日子里,酒香也感染了艰苦奋斗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开辟国家财源,增加税收,政府决定烟酒由国家统一专卖,不准私人酿酒,专卖处将私人酿酒作坊统一登记租赁。1952年成立国营烟酒专卖公司,为挖掘和恢复传统名产四特酒,对娄源隆实行赎买政策,并接受娄德清的孙子娄庆祥先生的建议,利用原有厂房、设备,开始恢复生产,筹建国营樟树酒厂。当时,原先在老板作坊干活的外地师傅已回乡,本地酒工多数也回乡种田。参与建厂的只有五个人,因缺乏资金,他们只能先生产周转快的小曲白酒,而且是到粮库打条子借稻谷做原料,每天做四百斤,几个人每天下午都得去挑稻谷。一周后卖酒,还掉稻谷钱,再发工资。生产所需的水也要靠大家去挑,每人每天要挑八十多担水,凉糟则靠双手扇篾簟子,一摊糟要来回扇动十八遍,直累得两臂发酸抬不起来。就这样,白手起家的酒厂,第一年就酿造出九十多吨白酒。1953年,樟树酒厂试图恢复传统的四特酒生产,却是困难重重。因为,往昔商业竞争激烈,酿酒的关键技术是互相保密的。酿制过程中,酿酒师傅组成小组,掌握制曲、酿造和蒸馏技术,制成合格的酒基;而店主则亲自掌握陈酿、勾兑和调味要诀,不让他人介入。这些特技传子不传女,即使传子往往也要等临终前才做交待。所以,樟树酒厂第一次发掘、研制四特酒,因未能达到应有的质量和风味而告失败。

    江西是产粮省,然而,供应市场的酒却要从外省调入,1957年和1958年,每年均需调进上千吨酒。于是,全省酿酒工作会议提出要恢复和发展传统名酒生产。发掘、研制四特酒成了全厂的头等大事,厂里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并成立了技术调查组和试验班。他们找到当年销售四特酒的店老板和经常喝四特的酒友,询问其风味特点,并请曾在娄源隆干过活的工人回忆当年做酒的原料、工具、方法。经过深入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终于制定了四特酒的酿制工艺。原来,四特酒在人们的唇齿之间,历久弥香;四特酒在人们的记忆深处,余香绕梁;四特酒在人们的怀想之中,梦里生香。

    人们在寻找四特酒,四特酒也在寻找着它的知己。也是天意,人们竟挖出了原万成栈酒店的老窖,继而,果然酿制出第一批四特酒。经品尝,风味不错。为了提高出酒率,又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试制,并研制出使酒中固形物沉淀的办法和调配酒风格的勾兑配方,生产出来的风味独特的四特酒,甚至优于传统的四特酒。时为1958年。于是,江西确定继续把四特酒作为江西重点名酒培养,而且,在第二年拨给二十万斤粮食以支持四特酒大量生产,樟树酒厂已达到年产四特酒一百吨的能力。同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四特酒注册为“望津楼”牌,以望津楼为图案的商标,别是象征着四特酒在眺望着自己的连接着古远的来路吧?

    1959年夏天,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江西为尽地主之谊,征得同意,调了五百斤四特酒派专人送往庐山。五百斤酒盛了四缸,酒在厂里勾兑好后,当着前来押运的公安干警的面,由厂领导先饮几口后封缸,以示保险。而到了庐山,开缸后率先品酒的,大约就是周恩来总理了。周恩来对四特酒的夸赞不胫而走,悄然流传于广阔的民间,甚至深深植根于人们对四特酒的认识之中。关于周恩来品酒的情景,民间想象有多种版本。早些年,有一部题为《沉醉》的电视剧如此写道——当时的江西省省长邵式平把四特酒送到周恩来的桌前,说:“总理,这是江西老表的酒,请品尝品尝。”周恩来微笑着说:“好哇,老表的酒,我品尝一下。”他接过邵式平斟满酒的杯子,抿了一口,接着再抿一口,少顷,欣喜赞道:“清,香,醇,纯,回味无穷。”凭着这八个字,周恩来成了酒友心目中的品酒大师、命名大师。

    周恩来品酒的佳话,虽未作新闻事件给予报道,却是樟树酒文化史上最具光彩的一页,也是中国酒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而且,这段佳话,还是天下四特酒的知己知心豪饮千杯的理由,以及千杯不醉的原因。

    我又得写到1972年11月12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也就是邓小平前往江西盐矿调研的那一天。人们清楚地记得,上午十时左右,邓小平乘坐伏尔加轿车来到四特酒厂,在厂里调研之后,由清江县负责人陪同去县招待所用午餐。坐在县招待所的接待室里,清江县负责人问他喝点什么酒。当时情境下很少喝酒的邓小平,立即朗声笑道:“到了樟树,当然要喝四特酒喽。”于是,冰清玉洁的四特酒摆上了饭桌。席间话题,主要是谈四特酒,邓小平详细询问了四特酒的特点和发展状况。清江县负责人见他有滋有味的神色,问道:“小平同志,我们这四特酒还好喝吧?”邓小平先不回答,深喝一口,才打着手势,满意地答道:“这四特酒很好,很合我的口味,是酒中佳品,味道独特。”说完,向在座的同志劝酒:“这酒好,这四特好,你们年轻人要多喝几杯,多喝几杯。”

    四特酒虽然获得伟人和不少名人的交口赞誉,在市场上也有良好表现,然而,它要跻身国优名酒行列却是艰难。原来,酒是讲究香型的,香型就是酒的独特个性。报告文学《四特酒酣》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四特酒香型的确立过程。文中如此介绍酒的香型——

    每种国优名酒,有的就是一种性格的代表。柔和幽雅、郁而不猛的茅台酒是酱香型风格最完美之典型;纯净、雅郁之清香是汾酒的特色;而五粮液又以喷香突起浓郁扑鼻堪称浓香之首;把药香和浓香融合一体为其它香型的董酒的性格;蜜香清雅、入口香醇的桂林三花酒,又推举出米香型这一香型。

    我国的白酒香型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对几千年民族酿酒手工业的总结归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白酒香型的不断完善。第一、二次届评比会,香型还未正式列入评出来的名酒花名册上,只是行业内评酒师各自有名酒的口头的标准,而在1979年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全国评出来的白酒是按五大香型来编组的。这里,除清香、浓香、酱香、米香外,还加了其它香型。这是从兼香型的这种提法而进化过来的。所谓兼香和其它香型,就是此类的酒,具有两种以上香型的口感,或有别具一格的特点。如西凤酒,似清香型,又似浓香型。还有如广东玉冰烧酒,它具有豉香型的独特风味。其它香型这个系列一经形成,队伍就越来越大,除上面两种酒外,还有非药香非浓香的董酒;泸头茅尾的白云边酒;类似芝麻香的纳子松酒。这一香型的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好势头。这一香型并不是大杂烩,加入这个组的酒具有严格的标准。这个组的酒应具有群众基础,被消费者所承认;产品有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生产工艺有特点和具有科学总结的必要数据。

    人们品味四特酒,得出的感受是:幽雅舒适,诸香协调,入口柔绵,悠长回甜。更有诗赞道:亮似钻石透如晶,芬芳扑鼻迷逗人,柔和醇甘五杂味,滋身精神类灵芝。好归好,然而,直至1984年,四特酒却始终未能在国家组织的白酒评比活动中被提名。问题恰恰就出在香型上。所有被评为国优的白酒都有自己独特的香型,四特酒不属于当时已确立的任何一种香型。

    1987年4月,中国白酒协会副会长沈怡芳,接到四特酒的酒样,经望、闻、品之后,说:“酒体好,但味杂。有浓香的感觉。”对四特酒到底应该归属于什么香型,他也颇感迷惘。不过,缘此,四特酒的香型引起了他的好奇和关切。不到一年后,沈怡芳专程来到四特酒厂考察。他听汇报、下车间,和工人交谈,反复品味、勾兑、对比,花了整整一周时间。

    他坦诚地说:“我来之前,从南京出发,我脑瓜里一直认为这个四特酒是浓香型。而且可以不客气地讲,四特酒是没有做好的浓香型。经过考察,这个概念错了,错了。”

    他接着说:“我说你这个四特酒是个四不像的酒。用大米原料,但不是米香型;从发酵池来看,茅台是用青石条,你是用红石条,用石头做窖子的只有茅台,可你又不是酱香型;你底下和上部的封料是泥巴,和五粮液相似,但你又不是浓香型;你的大曲又用麦麸,汾酒制曲也用大麦,但又不是清香型。那到底是什么型呢……所以,应该考虑其它香型!”

    1988年3月上旬,四特酒厂赴京汇报,适逢全国白酒专家聚会首都,于是,四特酒厂抓住机遇开了一个四特酒质量汇报会。沈怡芳在会上首先系统介绍了自己在四特酒厂实地考察的情况,接着,到会专家从色、香、味、型各个方面对四特酒进行品评。对四特酒的香型,专家们争议颇多。有人认为,四特酒清香优雅,可名之为优雅型;有人认为,应该叫清雅型;还有人认为,四特酒产于江西,干脆就叫赣型。最后,中国首席白酒专家周恒刚先生提议道:“叫特型最好,四特不是以特为标志吗?”周恒刚的提议,获得专家们的初步认同。就是说,四特酒的香型初步定型了。

    一个月后,周恒刚、沈怡芳、曹述舜、于树民、金凤兰、金佩璋、陶家驰等八位全国知名白酒专家齐聚四特酒厂。担任中国白酒协会名誉会长的周恒刚先生,号称无量酒徒。他把专家一个个分到全厂各生产工序上进行实地考察。三天后,召开了“四特酒风格研讨会”,最终确认四特酒的香型。专家们争相发言。分工考察制曲的于树民说:“四特酒的大曲非常有特点,其配料在全国白酒行业大曲用料中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曲属高温曲,这是形成四特酒风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分工考察酿酒车间的沈怡芳说:“四特酒采用当地的红石条做窖,底垫窖泥,上封窖泥,这是发酵设备上四特酒的工艺特点,这两个特点与四特酒风格密切相关。”考察酒库的曹述舜说:“我觉得厂里酒库的管理制度是比较严格的,我们在酒库里尝了几缸酒,从风格上来讲,觉得都是一级酒的标准。就是清、浓、酱都具备,都不出头,哪个香,哪个甜,这也是四特酒的风格。”考察化验室的金佩璋说:“厂里已买了1001色谱分析仪,这对怎样来解开四特酒风格是个很好的条件。”还有的专家认为四特酒的宝贵传统和独特工艺,是江西的一大财富。专家们经过集体讨论,斟字酌句,仔细推敲,最后八个人在意见书上郑重签字,他们的结论是:四特酒的香型就是特型,属于目前我国传统白酒分类法中的独立酒种。同时,专家们总结出这种香型的工艺特点和风格,即:“整粒大米为原料,大曲面麸加酒糟,红赭条石垒酒窖,三香俱备犹不靠。”

    号称无量酒徒的周恒刚先生,认为“四特酒典型性强,风格独特,为酒之佳品”,他兴致勃勃挥毫赞曰,“酒绵恰是观音柳,味冽犹如罗汉松”、“曲香撒满鹿江水,酒味横穿閤皂山”。

    特型,是代表江南白酒的一种流派,是我国白酒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特型的四特酒,携着清江名酒的传统和美誉、汇聚千百年来樟树人酿造生活的智慧和灵性,而载入了中国的酿酒史,成为其中弥散出特香芬芳的一章。

    对四特酒“特香型”的认定,确定了它在中国白酒行业的独特地位,推动了它在新时期的发展。果然,荣誉随之接踵而至:1985年,四特酒获得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部优称号;1988年,四特酒数项产品荣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名特优新产品金奖;1989年,54度、38度四特酒参加北京国际博览会,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1989年,54度四特酒获第五届全国白酒评比国家银奖,荣获国优称号;1993年,四特酒获得全国驰名白酒精品称号。1982年,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四特酒厂正式注册“四特牌”商标。

    专家们总结四特酒的工艺特点和风格所概括出来的那四句话,正是四特酒的立身之本。“整粒大米为原料”,指的是,四特酒的原料全部是当地所产的整粒精制大米。樟树的地理环境尤其适合优质水稻种植,自古以来便是地产嘉禾,所以才成为酒国醉乡。采用原料的特点,正是四特酒区别其他香型白酒的最独到之处。用去壳去糠的精大米为原料,可以避免带入不良的糠味。而且,原料大米不单独蒸熟,要拌入发酵好的酒料即酒醅中入甑蒸馏,既出酒,又蒸料,蒸后再发酵。这种方法叫“续渣混蒸”。这样就使原料米的香味也带入了酒中,更丰富了酒的香味成分;“大曲麦麸加酒糟”,指的是,四特酒以中高温大曲为糖化发酵剂,大曲的原料为麦麸和从酒窖最底层挖出的原味酒糟。全国各地的大曲原料,不外乎小麦或大麦,或者二者配合,或者加一些豌豆。四特酒的大曲原料配方却是奇特,据说,这几乎绝无仅有的。四特酒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灵活调整原料配方比例,至于加酒糟,为的是增加曲块的透气性,而且,酒糟有一定酸度,能抑制有害杂菌的生长。曲是酒的种子,有好曲才能有好酒。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四特酒厂就通过引进和培养多种菌种,制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酒曲,使四特酒的香味中融合了多种特别的芬芳;“红赭条石垒酒窖”,指的是,在四特酒厂车间的地下,有一排排用红色石条砌成的小池,叫作酒窖。而用红石酒窖酿酒,正是四特酒工艺的一大特色。这种红石酒窖的石条间用水泥勾缝,下垫十五厘米厚的窖底泥,上盖封窖泥。在白酒酿造中,窖池的好坏具有关键作用。全国有名的白酒,浓香型讲究百年老泥窖,离开泥窖就做不出来。清香型强调地缸发酵,米香型采用半固体半液体的地缸发酵,只有酱香型的茅台酒采用青石酒窖,但石条间用泥勾缝。四特酒的窖池采用的红赭条石,产自江西鹰潭,其质地疏松,吸水性强,不像青石那么光滑致密,这种亦泥亦石、非泥非石的酒窖,窖壁十分适合微生物菌群及酶系物质的生长繁殖。这是四特酒形成自己独特风味的重要条件之一;“三香具备犹不靠”,指的是,四特酒具有“浓头,酱尾,清中间”的复合香气,“三香具备”而“三香不靠”!其香闻之入口,醇甜绵软,味感绵长,饮之不干口,不上头,果然是“清,香,醇,纯,回味无穷”。据我所知,得到周恩来总理称赞的第二年,酒厂就派人前往贵州茅台酒厂及四川等地酒厂学习考察,要知道,那可是三年困难时期!其后,他们又考察了江苏洋河、双沟酒厂。原来,继承传统,坚持自己,并博采众长,就是创造,就是创新,就是标新立异的特型!犹如一切艺术的创造!酿酒原本就是一种取大自然之菁华,去抚慰人心、沟通人情、汇聚人气的艺术!

    翻阅厂史可见,四特酒风格的创立,经历了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融汇了众多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的心血。凝视着酒厂一座座建筑墙上的纹饰般的霉斑,回望艰苦奋斗的岁月,我愿以旧作《搪瓷茶缸》献给当年的创业者——

    当我们满斟喜酒高举金杯

    为新中国祝贺生日的时刻

    我要以酒润喉放声歌唱

    歌唱那久违了的

    最质朴的

    古董似的搪瓷茶缸

    歌唱它年轻时的风采

    那为后人所陌生的模样

    是的,新中国风华正茂

    那种常见于工人家庭

    喜欢端坐在厅堂上方

    热气腾腾的茶缸却老了

    它们大多已经溘然长逝

    岁月掩埋了它们的名字和荣光

    即使偶有幸存者

    也叫人不敢辨认了——

    内里长着一层厚厚的茶垢

    外表生着数不清的锈斑

    只有烤在上面的字迹啊

    像拄着拐杖的老人

    颤颤巍巍地指着

    自己的来路和去向

    白底红字的搪瓷茶缸啊

    曾经是普通工人最自豪的珍藏

    寥寥数字

    是喜庆

    也是褒奖

    录取了每个盛大的节日之前

    一个车间

    一座工厂

    多么深情的翘望

    纪历着每次重大的成功之后

    一个集体

    一群工人

    多么骄傲的怀想

    作为纪念品它平易得就像

    一杯茶水

    作为奖品它也不过就是

    加了一勺蜜糖

    可是,它却温暖了每一双劳动的大手

    甜蜜了艰苦奋斗的每个日子

    滋润了每天守候在餐桌前的

    年迈的目光

    稚嫩的目光

    那曾是一个家庭莫大的荣耀啊

    被妻子爱抚着

    被邻居羡慕着

    就像一件最值钱的家当

    我想起许多爷爷——

    退休后他们倾尽余生

    来看护各自的搪瓷茶缸

    一只只茶缸被抱着被捧着

    集合在工人新村的树阴下

    或者暖阳里

    共同追忆青春的汽笛

    健壮的吊车

    和严厉的机床

    他们用一生的荣誉来承载挚爱

    他们把满腔挚爱当作无尚荣光

    长长短短的的胡子啊

    把各自的搪瓷茶缸擦得锃明透亮

    ……

    当子弹头似的保温杯流行起来

    他们依然恋恋不舍

    在搪瓷脱落杯底锈穿的

    茶缸里栽上

    几棵葱蒜

    几茎太阳花

    那些植物疯长在许多的窗台上

    不,是那些残缺不全的字迹

    仍在痴情地回望

    我也在回望——

    回望崇高是怎样润物无声地

    浇灌普通劳动者的信念

    最终长成共和国的栋梁

    回望平凡是怎样壮怀激烈地

    流经艰辛岁月饥饿年代

    喂养着我们的共同理想

    那些其貌不扬的搪瓷茶缸啊

    该是世界上最壮观的容器了

    像湖泊像海洋

    它盛着无数建设者一生的荣誉

    盛着一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

    也盛着我情不自禁的歌唱……

    某年某月,流连在樟树的某条小巷里,我看见了端坐在某个窗台上、依稀有酒香飘荡的搪瓷茶缸,里面盛开着一蓬太阳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