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银行(bank)”一词源于拉丁语“长板凳(banco)”。
在中世纪中期的欧洲,国家之间以及城乡之间日益频繁的商品交换通过定期集市进行。当时的欧洲货币种类繁多,币质低劣,伪币横行,于是,就出现了专门鉴定、估量、兑换货币为业的钱窗,称为兑换人。
异地买卖携带大宗钱币非常不方便,且不安全。于是商人就把自己要带的巨额货币交给兑换人,由兑换人开出凭据,商人在经商地以凭据兑取他所需的当地货币,这种凭据就是最早的汇票。
有时,需要现款的商人还可以向兑换人借款,由借款人出具期票给兑换人,按期票规定的日期归还,并付给利息。这样,信贷业务开始发展起来。
起初,兑换人坐在一条长板凳上办公,不久,长板凳就成了兑换人的代替名词。兑换人通过经营汇兑和借贷业务获得高额利润,银行就起源于银钱兑换业,兑换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银行家。
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究竟建立在哪一年,成立于何地,对于这个问题,史学界的看法很不一致。一些学者认为,1177年建立的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而有些学者却认为,世界上第一家银行的建立要比这晚得多。
银行在我国起源于唐,在唐宣宗时期(公元847~858年),苏州就有“金银行”出现。《太平广记》中有“行首率其党,纠集徒,迎拌赛社,所献无匹”,可见其资力之雄厚,店铺与人匠之多。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蔡襄作《教民十六事》,其中第六条为“银行轧造吹银出卖许多告提”,这是“银行”一词单独出现最早的时间。
到了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建康(今南京)城内不仅有远谷市、纱市、盐市、牛马市,而且“银行、花行、鸡行、镇淮桥、新桥、筐桥、清化桥皆市也”。可见,银行那时在南京就已存在,而且成“市”。到了景定元年(1260年),竟成了一条“银行街”,其街非常繁华。
“大清户部银行”是我国最早的官办银行,建于光绪三十年,即公元1904年。
002纸币的由来
纸币是货币符号的一种,是货币发展的高级形式。在世界范围内,最早发明和使用纸币的国家当属中国。
在夏商周三代,人们主要使用贝作为货币。春秋战国以来,货币制度逐渐多元化,人们将铜币作为货币的主流,兼用金银、谷帛、铁钱和纸币。金属货币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不便携带和保存的缺点。所以,纸币渐渐成为人们的新宠。
公元前2世纪时,汉武帝创制的一种白鹿皮币就具有纸币的性质。至于唐代的飞钱,则称得上是中国纸币的雏形。
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越来越需要轻便的纸币,对那些体积大、分量重、价值小、携带运送不便的铁钱越来越不感兴趣。这样一来,出现了由富商在四川发行的、可以兑现的“交子”。1023年,政府在四川设立“益州交子务”,开始发行交子,完备的发行、流通、兑换的法规也相继形成。
金代发行的纸币叫“交钞”。这种纸币开始时以定期分界发行,后来才改为永久流通。以后政府发行的天宝、宝会钞,钞面都以银为单位,这是纸币银本位的开端。
元代实行不兑换的纸币政策,于1260年发行“中统宝钞”,禁止人们使用金银和铜钱,规定无论公私,一律使用纸币,钞成为当时唯一的合法流通货币。
元代的钞法达到完善的程度,当时规定,各地领取新钞,必须先交金银;现银则在国库集中,以大量的准备金使人心安定;设立平准库买卖金银以维持钞价。这些办法非常管用,后来为不少国家因袭。
明代初年,政府推出“大明通行宝钞”,与铜钱通用,以钞为主。大明宝钞的发行特点是大出小进、不分界限、不收回旧钞。这样一来,造成宝钞越发越多,泛滥成灾,以致恶性通货膨胀出现,人民苦不堪言。
到了清代,人们喜欢使用白银,大多数时候不发行纸币。鸦片战争后,为使财政困难早日得到解决,政府在1853年印发“户部官票”,又叫银票、银钞。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设立,发行银两、银元两种钞票,在性质上已经属于新式纸币了。
欧洲最早的纸币,是由瑞典政府于1661年发行的。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纷纷以瑞典为榜样,向它学习。而中国使用纸币的历史,与欧洲人相比至少要早900年。
趣味链接:“$”是什么倾向的代称?
“$”通常被认为是代表美元,其实它是银圆的符号。
16世纪初,西班牙铸造了一种大的银币,名为比索。“比索”是8枚“里亚尔”小币的意思,“比索”的图案,一面是皇冠、王徽、狮子和城堡,另一面是两根柱子。这两根大柱子是西方神话中的大力士赫居里斯的柱子,它代表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岩。传说欧洲和非洲原来在这里相连,后来才被赫居里斯拉开的。
1732年,墨西哥城用机器铸出一种新式双柱银圆,图形比原来的略有变动,在两柱之间增加了东西两半球的图案,而且在两根柱子上各有一条卷轴裹着,成为$$形,$即由此简化而来,以后逐渐习惯以$作为银元的记号。
现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用$作为本国货币的简写符号,但是还要加上代表本国的文字。如:美元为US$,新加坡元为S$等。
003钱币上人物肖像的由来
今天,对纸币上有伟人的肖像,人们已习以为常,可把肖像铸在货币上是从何时开始的呢?
古希腊在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就有了钱币,但钱币上出现肖像却是在200年之后。有趣的是,最早出现在钱币上的肖像,不是雅典的九执政官或十将军会成员,也不是其他城邦的专制君主,而是各城邦的保护神。
公元前197年,罗马执政官费拉米奈斯在锡那塞夫利战役中击败马其顿王菲利普五世之后,曾铸造印有自己头像的钱币。然而,直到公元前44年,古罗马元老院才正式同意把活人的头像铸在钱币上。恺撒是第一个享有这种荣誉的人。
逐渐地,以国家首脑的侧面像作为钱币图案的做法,成为罗马帝国的一种风尚。当时的铸模匠人手艺高超,为后世留下许多精美的钱币肖像:大独裁者恺撒形象奇特,细长的脖子上顶着一颗瘦骨嶙峋的小脑袋;残暴的尼禄颈粗如牛,颈背上毛发丛生;自命不凡的奥索戴着假头套,自以为没人能认出他来……
罗马帝国后期,从戴克里先起钱币上的肖像开始趋于简单化。到拜占庭时代,钱币上的头像全都简单化,面部线条僵直、呆板,缺乏个性。
在欧洲中世纪,钱币上基本没有人物肖像。后来,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人物肖像才重现在钱币上。它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尔后各国君主都效法之。现在世界上各国主要是把头像印在纸币上。不过,一些国家的硬币上仍刻有肖像。
趣味链接:古币铜钱中间为什么会有一个方孔?
我国古代铜钱不论大小,其形状是外圆内方,对铜钱造成圆形的解说莫衷一是,但对铜钱中间方孔的最初的原意却有比较一致的看法。
铜钱中间有方孔是由当时的工艺条件所决定的。铸币的时候,先把铜熔化,然后注入模中,由于古代铸币技术的限制,钱的边缘总有许多毛刺,既不美观又不方便使用,然而要去掉这些毛刺,必须靠锉刀加工,一次不能只锉一个,必须把钱串起来锉才省时省工,而要把钱串起来,钱中间则必须留有一孔。但是,如果留下圆孔,穿在棍上的钱就会滚动,这样便有碍操作,因此留下方孔,把钱穿在方形棍上,钱就不会转动了。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古代的铜钱才在中间留有方孔。
004数字大写的由来
当人们开具正式票证时,除了把金额写成阿拉伯数字外,还要写上汉字大写数字,这是我国财经账务上的一个规定。关于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明朝。
据史书记载,明朝初年,郭桓曾任户部侍郎,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更改数字,大肆侵吞政府钱粮,贪污累计达2400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几乎和当时全国秋粮实征总数相等,明初孱弱的财政遭到巨大损失。
朱元璋对此大为震惊,他下令将郭桓及同案犯几万人斩首示众。为了杜绝这类案件的再次发生,朱元璋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并在全国财务管理上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其中较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用“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
这十个读音相同但不易篡改的字,作为庄重场合(如财物收据、记账)的专用数目字。这一方法的实行,防止财务官员乱改数字,堵住了一些账务管理上的漏洞,对巩固新生的明朝政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后来,人们在使用这种数字记账的过程中,又逐渐用“佰仟”二字取代了“陌阡”二字。到了近代,阿拉伯数字引入我国,财务系统中用它与汉字大写数字相配合,具有相当大的实用性,因而一直沿用至今。
005保险的由来
保险业虽然是现代社会经济发达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保险的由来却很久远。
公元前2000多年,地处亚欧要冲的地中海东岸的一些地区,已经有了规模比较大的海上贸易活动。但是,由于当时运载货物的船舶构造简陋,难以抵御海上狂风巨浪的冲击。因此,船舶遭遇大风浪时,有效的应急措施是抛弃货物,减轻船舶的载重,这常常给货主带来巨大损失或破产。
为了减轻货主的损失,在当时的地中海航海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遵守的原则,即“一人为众,众人为一”,使往海中抛弃的货物能从其他方面获得补偿,这就是最初的保险萌芽。
这个原则于公元前916年为罗地安海商法所吸收,并正式成文规定。以后这个保险方法被其他国家所利用,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后来,保险的项目从海上移到陆地,并进入了社会各个方面。
我国所讲的保险,据专家考证,很可能来自日语。
旧中国的保险业是自1835年英国人在广州设立“于仁燕梳公司”开始的。日本人从欧洲引入保险业后,译作“保险”,我国文字中也恰好有这两字。
1871年,中日两国签订了“修好条款”和“通商章程”。日本为了向我国扩张其经济势力,将保险随同其他商业一起输入我国,这才有了保险的正式称呼。
1876年,清政府的洋务派饬令招商局拨专款设立了“仁和保险公司”,随后又成立了“济和保险公司”,后来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这时,保险作为一种商业名称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
006彩票的由来
清朝末年,曾任驻美国、西班牙、秘鲁大使的崔国因于1890年农历3月赴西班牙递交国书期间,对西班牙作过详细考察。他在其《出使美、西、秘日记》中记载了有关彩票的由来。
西班牙原系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占有许多殖民地。后来国势日衰,财政入不敷出。为了填补空虚的国库,无论何人都按每月收入多寡缴税。
政府还发行彩票、奖券以敛财,其所售彩票款,提取四分之一充国库,每年进款500万比塞塔左右,成为国家一大财源,余者提除费用外,分一二三四五等给中彩者。
抽签办法与现在大致相同:把号数和彩码分别放在两个空球之中,一球出号码,另一球出彩码。如一球摇出头彩,另一球摇出一号,则一号中头彩;一球摇出无彩,另一球摇出二号,二号则无中。当时用儿童转球,凡持彩票者均予参观,当众开奖,因无舞弊,又迎合人们的侥幸心理,买者颇多。
西班牙彩票渐行渐广,法国、德国等均起效行。而美国却于1890年正式宣布禁止彩票,一经查获,全部没收。
西班牙彩票约在19世纪60年代初起在我国上海发行。由于清政府不闻不问,银钱大量外流,损失颇重。
007招牌的由来
招牌作为商店的标志,在我国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古代的商店招牌,大多是用布帛做成的。开始时,主要悬挂在酒馆、栈房、食宿之店,叫做“酒望”、“店招”或“幌子”。
唐代以后,商业日渐繁盛,商店逐渐普遍地悬挂招牌,木刻的、铜铁铸造的、粉壁书写的,各式各样的招牌相继应运而生,并且加上店主的姓名或另取雅号,而形成了完整的招牌字号。
北宋着名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五米多长的巨幅画卷上,就画出了当时汴京(今河南开封)大街上近百家商店各有特色的招牌。
趣味链接:广告业的由来是怎样的?
“广告”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我大喊大叫”。传说,古罗马商人争相做生意,常常雇一些人在街头闹市大喊大叫,请大家到商品陈列处去购买商品,人们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广告”。随着商品的发展,广告的式样越来越多。美国纽约百老汇的广告牌,是世界上最早的广告牌。
我国广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殷商时代,有个叫格伯的人,把马售给一个叫棚先的人。这笔交易以铭文的形式记录在专门为刻铭而铸造的青铜器上。
《周礼》记载,凡做交易都要“告于士”。到了宋代,我国就已出现图记广告,即商标。据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汴梁城东门附近十字街就有各类横额、竖牌等广告牌30多块。
上海博物馆藏有一枚宋制针作坊银牌,上有“请认白兔儿为记”字样。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相继出现了报刊和印刷广告。可见1000多年前,我国广告业已很发达。
008商标的由来
商标是商品的标记,俗称“牌子”。两千多年前,我国工匠为了区别自己的劳动,就在产品上铭刻姓名和记号,牧民在牧畜上烙印,以此来辨认,这些都可称是商标的雏形。
史料证明,我国最早的商标,可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济南有家刘姓的针铺店,以白兔作为商标,颇负盛名。这个商标是用铜版印刷的,近似方形,中间绘有白兔捣药图,画像鲜明突出,很吸引人。
图画的上端横写着店名——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两侧写有“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条幅;图下摆从左到右写有关于经商范围、方法和质量要求的告白“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为贩,别有加饶,清记白”。这简单生动的文字和图画,真不失为一则典型的商标图案。
国外最早的商标是公元1473年出现在英国伦敦街头的张贴印刷商标,比我国刘记针铺商标要晚好几百年。
国外最兴师动众设计的商标,当推美军石油公司的商标。他们用重金聘请了许多专家,调查了55种语言和大众心理,从一万余个罗马字组成的商标中选出一个,历时六年,耗资达140万美元,从中也可以看出商标的重要性。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法,是公元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颁布的《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新中国在1983年3月3日开始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标志我国贸易市场正在走向成熟化、正规化。
趣味链接:烟标有什么特点?
烟草发源于南美洲,到了明代的万历年间才由菲律宾传入中国。中国第一个卷烟厂是1902年英国人在上海开设的。“老刀牌”是我国的第一枚烟标,“劳动牌”就是从“老刀牌”烟标演变而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卷烟工业发展很快,全国每年市场上流行的卷烟牌号种类繁多。
我国的烟标设计独特,不像外国烟商那样用抽象图案和符号为烟标取名。烟厂都用本地的名胜古迹、动植物、山水地名及一些吉祥词汇给烟标取名。
香烟商标不再仅是一件包装品,它是综合书法、摄影、绘画、装潢、色彩、制版工艺、印刷技术等艺术,最后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品。
009专利的由来
英国亨利三世于1236年给波尔市的15年期限的垄断权,是历史上最早的专利,即只许波尔市制作色布、染布,不许其他人再制作同样的色布、染布。
英国当时授予专利权是以国王亲自签署的文书公之于众的。英国于1617年方由王室核准专利改由政府部门和法院办理。英国政府在1617年正式批准第一件专利。
世界上最早建立专利制度的是威尼斯共和国。它于1474年正式颁布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
我国的专利制度,如按英、法等国对新技术的使用和对新产品的生产、经营垄断视为专利制度的萌芽,则可追溯到2000余年前的西汉。而我国正式的专利法是1984年3月12日颁布的。
010七十二行的由来
“七十二行”是人们比喻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说法。据宋周辉撰《清波杂志》所载,我国唐代的行业为“三十六行”,即:
宫粉行、肉肆行、成衣行、玉石行、丝绸行、珠宝行、纸行、鲜鱼行、海味行、文房用具行、竹木行、茶行、酒米行、铁器行、针线行、顾绣行、汤店行、药肆行、陶土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驿传行、棺木行、故旧行、皮革行、酱料行、网罟行、柴行、花纱行、彩舆行、杂耍行、鼓乐行、花果行等。
徐珂在其着作《清种类钞·农商类》中说:“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就其工而约计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则为七十二行,十之则为三百六十行。”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上说:“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
由此说来,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等说法并非行业的具体数字,不过是各行各业的概称而已。
趣味链接:“五花八门”是哪“五花”,哪“八门”?
“五花八门”比喻事物种类繁多,变化莫测,令人眼花缭乱。
在古代,“五花八门”原指“五花阵”与“八门阵”,都是古代兵法中的阵法名称,后来成为比喻各行各业的暗语。
“五花”为:金菊花——卖茶的女人;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火辣花——玩杂耍的;土牛花——挑夫。
“八门”为:一门巾——算命占卦;二门皮——卖草药的;三门彩——变戏法的;四门卦——江湖卖艺的;五门平——说书评弹的;六门围——街头卖唱的;七门调——搭篷扎纸的;八门聊——高台唱戏的。
后来,人们用“五花八门”泛指行业的繁杂和众多,随着时代发展,词义重心发生变化,即由行业之称扩展到其他各种事物了。
011工资制度的由来
我国直到汉朝才规定各级官阶的薪俸。但当时不是按月发给,而是按年结算,即所谓“年俸”。
真正按月发俸,始于南朝宋元嘉末年。据《南史·阮长之传》说:南朝宋以前,郡邑的“官田禄”,以芒种为断,若在芒种前辞官,则其年禄悉归后任之官。至元嘉末年(公元450年左右),才按月分俸。
在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是发实物(粮食)。到汉殇帝延平年间,才改为半钱半谷,当时称为“月钱”。到了唐代,则有全部发钱的。但多数还是发实物,称为“职田年米”。以后历代相传,也以发实物居多。
到了明代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才全用薪金,当时称为“月费”,继而改称“紫薪银”。后来称工资为“薪水”,便是从“紫薪银”演变而来的。
012假日制度的由来
我国的假日制度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了。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故称假日为“沐日”。汉代规定,朝中官员可每5天返家沐浴,所以叫“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即每10天可休息1天。
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3天,清明祭祖给假4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节放假10天。
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过一年不得超过60天。后晋时期,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
清政府对有功人员要赐“赏假”。林则徐患病,道光皇帝降旨赏假3个月。此外,麦收农忙季节也要相应给假。
对于官吏的休假,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曾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满假那天,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月,有的甚至被罢官。
清朝初年,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流行,辛亥革命胜利后,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从此以后,假日制就开始在我国实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又规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
趣味链接:谁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口号最早起源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英国。根据现在所接触到的史料来看,早在1817年8月,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就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问题,并把它作为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1833年,在欧文的支持下,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约翰·菲尔登、约翰·多赫尔蒂等人发动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1833年11月25日,他们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全国更生社”,其宗旨是帮助工人阶级获得八小时的工作和全天的工资。
013退休制度的由来
官吏年老退休,我国古代称为“致事”或“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就废除了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代之以新的致仕制度。
到了汉代,致仕逐渐形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据东汉班固等编撰的《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告老退休后,朝廷给其原官职俸禄的三分之一,以示尊贤。
唐宋时期,退休官吏的经济待遇有了很大提高。唐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以上均应退休,或者“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
退休后,五品以上官吏(唐代官阶分九品)可得厚禄。有功之臣,蒙天子恩典,亦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致仕者,各有永业田可以养老。宋代致仕虽有明文规定,但官吏贪利不退者多,该退知退者少。
元规定:“集贤、翰林老臣”不致仕,即使三品以下,也可例外。如天文、历法专家郭守敬,逾70岁申请退休,朝廷不准,86岁卒于任上。
明清两代,封建社会进入末期,致仕制度亦有新的变化。
退休年龄由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明孝宗弘治四年,进一步规定:自愿告退者,不分年岁,俱令致仕。
致仕官俸,明初规定内外文武官致仕者,三品以上原俸,四品以下各升一等,给诰敕。清初凡大小官致仕,有世职者照品给俸;无世职者,年六十致仕,仍给半俸;未至六十致仕者,不给。
特殊优待。明初官员凡以礼致仕者,与现任官员待遇同。
014集市的由来
集市贸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周代更加发展。《周易》上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记载。而《左传》上的“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也是很好的证明。集市的形式很多,名称也不一。
据《五杂俎说》:“领南之市谓之虚,言满时少,虚时多也。西蜀谓之亥。亥者,痃也;痃者,疟也,言间日一作也。山东人谓之集。”
所以旧时有“趁虚”、“赶市”等种种说法。不过,这都是每天的、间日的或十天、半月的经常性的集市,因此也叫常集。
此外,还有特殊形式的集市,像流行在各地的一年一度的庙市(也叫庙会)、春季举行的香市等。
趣味链接:夜市源于何时?
我国的夜市从很早以前就已出现。西汉时,长安及洛阳、邯郸、成都等大城市,商业都已经很发达。东汉时,兴起了“夜籴”,这是夜市的萌芽。不过,当时的官府对这些城市的夜市严加看管,开市和闭市都规定具体的时间。
到了唐代中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商业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单靠白天的市场交换商品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于是夜市正式出现。长安不论白天抑或夜晚,集市贸易都相当发达。
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的《百官志》中有这样的记述:“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并说“有卫士50人,以察非常”。这不仅说明唐代日中击鼓三百开市、日暮前七刻击钲罢市,且有卫士50人进行督促检查,可见当时市场交易中对时间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
而真正由统治者发布明令,提倡夜市,是在北宋。《宋会要稿》中曾记载:“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4月13日,召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半夜)已来,不得禁止。”北宋时,都城汴梁的夜市已粗具规模,十分热闹,达到了“车马阗拥,不可驻足”的程度。夜市的时间要三更尽才歇。买卖的内容以各种时令食品、风味小吃为主。
现在,我国很多城镇的夜市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地方人文旅游景观。
015百货店的由来
百货店,顾名思义,就是商品杂货店。虽取名百货,但那只是个概数。这一名称源自清朝乾隆的一个故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打扮成一个庄稼人,到一个江南小镇私访。小镇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常。
乾隆皇帝信步来到街中心,抬头一看,有家铺面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招牌却是“万货全”。乾隆心想,好大的口气,我倒要看个究竟,是不是万货全,于是抬腿就进了铺子。
店铺里货架上的货的确挺全的,穿的戴的,吃的用的玩的都有。乾隆沿柜台逛了两圈,开口对小伙计说:“我买把粪杈子。”小伙计连忙拿了几把往柜台上一放说:“老客随意挑选。”乾隆边摇头边说:“我要的是金粪杈子。”这下小伙计愣了,定了定神才说:“老客等一下!”
小伙计转身回到柜房对掌柜的说:“前面有位老客要买金粪杈子。”掌柜听了连忙来到柜前,定眼一看,这不像庄稼人,他感觉这个人一定是来找麻烦的,于是急忙陪笑说:“这金粪杈子小店确实没有。”
乾隆说:“你不是万货全吗?”掌柜的一听明白了,让小伙计赶紧把招牌摘了,然后对乾隆说:“那就请这位老客给起个字号吧。”乾隆说:“虽然‘万货全’没有我要买的东西,但百种货我看还有,那就叫‘百货全’吧!”于是这家“万货全”就改成了“百货全”了。而一般的日用品商店就被改名为百货店了。
016超市的由来
20世纪20年代,美国人卡伦开办了一个杂货店,店址就选在克罗格杂货与面包公司里面。
卡伦有自己的想法,他总是找到一个租金便宜的地方,建立一座大型百货商场,用大幅度降价的招数,使顾客经常光顾。他对自己这种薄利多销的战术非常得意,曾对别人讲:“如果我卖一斤大豆,只能赚两分钱,那我就要搭一斤不带利润的牛奶。”
1930年8月,卡伦在纽约的贾买卡选了一块地方,开了一家价钱便宜的商店。没过多久,他终于获得成功。仅仅过了两年,卡伦的商店就已经增加到8个,赚得了600万元的营业额。这家商店实际上具有了超市的性质,只是没有用超市的名称而已。
很快,卡伦成为富翁,过起了舒适的生活。1936年,卡伦逝世,终年52岁。在他去世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效仿他的做法,获得了巨额收入。
奥蒂斯和道森就是效仿者中较为突出的两位。在新泽西州伊丽莎白的一个倒闭的汽车制造厂里,他们创办了一个叫“大熊”的商店。
商店里出售的商品一应俱全,有杂货、肉、水果、蔬菜、收音机、汽车配件和涂料等,全部标明价格,摆放在松木桌子上。货物非常多,足足占用了50000平方英尺的土地。顾客一旦看中了货物,就将它们装进篮子,在一个管财务的高级职员的柜前把钱付清。
商店带来了很好的效益。创办“大熊”商店之初,也就用了1000美元的本钱,可是过了一年,超市竟然获得了166000美元的利润。
这样一来,“大熊”商店与传统的零售商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冲突,而且愈演愈烈。零售商们与报社商量好,不刊登“大熊”商店的广告,以此来对奥蒂斯实施压力。不仅如此,在零售商的一再要求下,新泽西州还出台了一项反对按成本、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的法律。
但是,“大熊”商店的生意依旧火爆,报社的冷遇和法律的约束,都不能熄灭人们对“大熊”商店的热情。没过多久,与“大熊”商店功能类似的“巨虎”、“公牛”、“大豹”等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尽管人们对卡伦的最初构想仍然无法了解,但卡伦却已经成为商人们学习的对象。
1933年,在克罗洛公司服务的艾伯斯辞去职务,创办了艾伯斯超级市场公司。公司管理的商店继承了卡伦、奥蒂斯的优点,并采用了“超级市场”这个名称。超级市场一词是加利福尼亚人杜撰的。超级市场构建了全新的商业空间,现在,人们都把它简称为“超市”。
017票号的由来
清朝时期,一种机构应运而生,被人们称为“票号”。它实际上是一种金融信用机构,主要从事汇兑业务的工作,又有“汇票庄”和“汇兑庄”之称。当时的人们还喜欢将“票号”称为“山西票庄”、“西号”,这是因为该机构大多由山西人开办和经营。
其实,汇兑业务在古代就已经出现,算不得什么新事物。唐代的“飞钱”是最早的货币汇兑方式。那时,做买卖的人一旦来到都城长安,就把卖掉货物的钱委托给各地的类似驻京办事处的机构。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只要拿上一张这种机构开出的单子,回去后凭单就能够顺利取到钱了。这样一来,商人们只带一张单子即可,不必携带大量钱财。
后来,宋代的“便换”,明清的“会票”出现。这些汇兑方式与“飞钱”相似,有着相近的功能。
但是,在明朝以前,一些大面额纸币取代了汇票,这些纸币便于携带,不久,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专门机构就取消了。清初停止发行纸币后,由政府、商人兼办的汇兑业务随之得以恢复。
当时,在全国各地都设有票号,最初是供商人办理埠际之间汇款之用。后来,这些机构又开始经营政府的公款汇兑以及官吏的钱财汇兑。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各地处于战乱之中,运输现银有相当大的难度,各省输送朝廷的协饷、朝廷下拨给各省的款项,就全部通过票号来汇兑,减少了很多麻烦。
后来,由于汇兑业务不断扩大,票号在外地设置了分庄,使联号网扩大,采取分支机构联锁经营的方式。到20世纪初,山西的票号共有33家之多,在国内各大城市以及日本东京、俄国莫斯科、印度加尔各答,还有400多处分号出现。
这时候,票号的经营业务不仅包括原有的专办汇兑,还兼办存款和放款,进而以存款为基础,大幅度开展汇兑和放款业务。例如,有名的日升昌票号只有10多万两的资本,而吸收的存款却高达到好几百万两。
1907年后,中国的新式银行业兴盛起来,票号受到很大冲击。由于各大票号的经营者墨守成规,不愿意进行变革,所以它们纷纷倒闭。至1911年辛亥革命后,盛极一时的票号就销声匿迹,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018钱庄的由来
钱庄又有银号之称。在长江沿岸,人们管它叫“钱庄”;在北方和华南,人们则多称之为“银号”。它作为一种金融机构,是从银钱兑换事业逐渐发展形成的。
中国兑换业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唐宋两代,“金银铺”、“兑坊”等兑换业组织就已经出现。明朝大量发行纸币,造成了通货膨胀的现象。而到了正统年间,政府又将白银定为法定通货,与宝钞、铜钱同时流通。
如此一来,明朝的货兑情况出现了一种混乱局面。当时,币种繁多,重量、成色得不到统一,制钱、私钱和白银的比价也不稳定。
为了对这种经济问题进行调节,民间人士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专门经营银钱兑换业务的“钱庄”。
到了清代,银两、银圆、铜钱同时流通的复杂情况,使钱庄业得到迅速发展。从乾隆至道光年间,钱庄进入了非常活跃的时期。一些规模大、资本雄厚的钱庄,除经营货币的兑换外,还经营存、放款业务,为群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钱庄与票号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存款主要是吸收地方政府和私人企业的余款。钱庄主要把商业行号作为放债的对象,例如经营丝、茶、棉、麻、烟、糖的行号。放款利息多为一分,与典当业的利率相比,大约要低一半。到了近代,民族资本工业兴盛起来,钱庄开始对工业企业发放贷款。钱庄在经营货币兑换、存、放款业务的基础上,还发行一些钱票和银票,使之进入市场流通。
“钱票”和“银票”具有随时兑现铜钱和纹银的功能,是一种使用方便的兑换券。
到了清朝末年,钱庄被纳入银行的发展轨道,成为银行的补充形式。外国在中国开办银行后,与钱庄互相利用,共同求利。一方面,钱庄为外资经营的进出口贸易,在华商与洋商之间、内地和沿海之间通融资金,使外国资本赚足钞票;另一方面,钱庄又靠外国银行发放拆票,使自己的业务得到扩大。
除了私银号(钱庄)外,官府开设、官府招商、官督商办的官银号也应运而生。
019股票的由来
作为一种有价证券,股票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发给出资人作为公司资本部分所有权的凭证。股东的股息和红利都是依此而得到的。
中国春秋战国之际,国家的举贷和王侯的放债,称得上中国最早的债券。到了明清两代,在一些既有风险又有较高收益的行业,采用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参与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股票的雏形。
1553年,英国成立了莫斯科尔公司,采用的是股份集资的方式。到了1581年,凡特利公司成立,采取公开招买股票的方式。员工们只有购得股票,才能获得公司承认,并获得公司成员的资格。
从1661年起,股票可任意转让,购买了公司股票的人具有公司的股东资格,享有股东权。同时,英国承认公司可以作为独立法人,从而使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稳定的组织形式。证券交易与之相适应,在原始资本积累过程中屡次出现。
在1608年的荷兰,世界上最早的一个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出现。1790年,费城证券交易所诞生,它是美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792年,在华尔街11号,纽约的24名经纪人共同组织了“纽约证券交易会”,这就是后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在全世界范围中都很有名。
此外,各国的股票交易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股票价格指数,可以反映股票行情。比如,美国的道·琼斯公司编制的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作为一种价格指数,就反映了美国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业垄断公司股票的涨跌幅度。
19世纪40年代,外国在华企业开始在中国发行外资证券。1872年,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并开即时独立发行股票。1869年,中国首家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成立,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1990~1991年,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都开业了,这标志着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
020信用卡的由来
在当代,人们把信用卡称为21世纪的“金融之花”。现在,人们已经进入电货币时代,信用卡好比一张通行证,给人们带来了消费手段的变革,使人们如鱼得水,能更方便地进行消费,享受生活。
1915年,信用卡在美国诞生。那个时候,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使顾客感到方便,招揽生意,扩大销售,使用了一种名叫“信用筹码”的东西。它本来与一种金属徽章相似,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赊货物,先消费,然后交钱。
1920年,签账卡(赊账卡)被美国各大电气公司、石油公司推出。这种卡非常方便,为顾客的用电和加油提供了优质的服务。
1949年的一天,纽约曼哈顿商人麦克纳马拉在一家餐厅就餐,结账时却发现自己身上根本没带钱。这实在令他太尴尬了!幸好他以前经常光顾这家餐厅,餐厅经理破例让他签名记账,这才使他不至于太丢面子。这次经历使他产生了一种想法,创造出一种付款卡,这就是传奇般诞生的世界第一张信用卡——“大来信用卡”(DinersClub)。“Diners”这一名称,则成为光顾纽约高档餐厅的上流社会人士的常用之词。
其实,信用卡是一种特殊的信用工具,与旅行支票、支票和汇票的功能类似,是银行和客户在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用工具。在国际上,目前这种先进的结算手段和支付工具得到普遍运用。
因为信用卡在美国得到广泛使用,所以人们称当今美国社会为“无现金社会”。“无现金”的特征之一,就是越有钱的人口袋里越没有什么钱,他只需要一张薄薄的信用卡,就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了。有人把信用卡比做消费领域的“护照”。
中国的第一张信用卡名叫大来信用卡,是1959年由香港商人引进的。1979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了一桩很有意义的协议,代理外国信用卡业务。这标志着信用卡终于进入中国。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市分行在国内发行了“中银卡”,这是中国第一张地方性信用卡。从此以后,信用卡就越来越多,发展得非常迅速。
021索尼的由来
日本索尼公司最初的全名为“东京通信工业公司”(1958年正式改名索尼公司)。其创始人盛田昭夫在去美国视察时,发现根本没有人知道怎么发音。为此,盛田昭夫考虑,应该想出一个独特的品牌名称,让别人一眼就认出他们的产品。
盛田昭夫和他的同事井深大一起研究后,决定只要一个简短的四五个字母的名字,并且,新名字必须让全世界每个人都能认出来,让操不同语言的人都能读出来。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常常一起翻字典,希望找一个读起来顺口、响亮的名字。有一天,他们翻到一个拉丁字Sonus,意为“声音”,听起来很有音感,刚好同该公司从事的行业关系密切,于是他们开始在这个字上打转。当时日本已使用许多外来的英语了,有很多人叫可爱的小男孩Sonny。
这个拉丁字相关其他字,不管是Sonny或者Sunny,都有乐观、光明、积极的含义,这点非常符合他们的自我形象。美中不足的是,Sonny读起来与日本字“输钱”谐音,有些“触霉头”,后来盛田昭夫灵机一动,去掉一个“n”,拼成“Sony”。这就是Sony的由来。
选用从字典里找不到的名字,一来其他厂商绝对不会使用,二来全世界都不会有商标重复的问题。之后,索尼被誉为“日本在全球创立的价值最高的品牌”。
022可口可乐的由来
可口可乐是由美国一位名叫约翰·彭伯顿的药剂师发明的。
“我期望创造出一种能提神、解乏、治头痛的药用混合饮料。”彭伯顿常对来访的朋友说。经过不懈的努力,这位药剂师终于在1886年调制出一种能治疗头痛、脑热的药剂配方,这剂配方的主要成分是来自南美洲的两种果汁——“可卡”和“可乐”,因此,彭伯顿给它起了个“可卡可乐”的名字。
彭伯顿调制的“可卡可拉”,起初是不含气体的,饮用时兑上凉水。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才变成了充气饮料。
1886年5月8日下午,一个喝醉了酒的酒鬼跌跌撞撞地来到了彭伯顿的药店。
“来一杯治疗头痛脑热的药水。”
营业员拿起了一杯可卡可拉。
“这种药水叫什么来着?”酒鬼问。
“可卡可拉。”
营业员本来应该到水龙头那儿去兑水,但水龙头离他有两米多远,他懒得走动,便就近操起充气的矿泉水往可卡可拉里掺。酒鬼一杯接一杯地喝,嘴里不停地说:“好喝!好喝!”
酒鬼到处宣传这种不含酒精的饮料所产生的奇效。
在其后几十年内,世界上无人不知可口可乐。
趣味链接:可口可乐瓶子是怎样设计出来的?
20世纪初,美国妇女流行穿脚伴裙,这种裙子在膝盖附近稍微变细,穿上它可以显示女性腿臀部的曲线美,因此,成为当时很受美国妇女欢迎的时装。
在印第安纳州,有一个以出点子而出名的人,名叫凯普曼·路德。一天,他和女朋友一同外出购物,突然,路德发现女朋友穿的脚伴裙很漂亮。于是产生一种想法,打算按照脚伴裙的形状去制造瓶子而后卖给可口可乐公司。
因为,可口可乐最初是倒在杯子里出售的,后来改用瓶装,但是由于瓶子的形状不受顾客欢迎而影响了销路,公司正在为瓶子的式样而煞费苦心。
于是路德立即照脚伴裙的样子画了一幅瓶子设计图,并在专利局申请了专利而后带到了可口可乐公司。
可口可乐公司决定试用,试用结果,可口可乐大为畅销。
1923年,可口可乐公司以5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路德的这一专利。
023柯达商标的由来
“柯达”是英语Koda的中文译名,在“柯达”商标形成过程中曾经遭受许多的非议。
1988年,“柯达”这个名字首先在美国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从此,“柯达”这个商标就一直印在伊斯曼柯达公司的产品上,不但成为法定的,而且成为具有声望的商标。
美国伊斯曼公司的创造者乔治·伊斯曼当年曾经说,如果有人认为“柯达”是外国名字,那完全是谬说,“柯达”是非常地道的美国名称。1906年,伊斯曼又说,“柯达”纯粹由几个字母组合。
1920年乔治突然在《系统杂志》中声明:我喜欢K这个字母,它表示一种事物突出的部分或尖端。我用5个字母组成一个词,前后都有K,中间任选其他三个字母,最后拼成Kodak。他认为,“Koda”字母少,不易拼错,具有生气和个性等特点。毫无疑问,一种商标绝不仅仅是来自字典中的某个单词,应该是对这些字母有所创造。
024桑塔纳的由来
由中德合作、上海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桑塔纳”轿车众所周知。可知道这个名字来由的人却不是很多。
“桑塔纳”名字来自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一座山谷的名字。该山谷以出产葡萄而闻名于世。但在这山谷里,还经常刮起一股强劲的旋风,当地人把这种旋风称做“桑塔纳”。
1981年,当第一辆新型轿车从西德大众公司生产出厂时,公司立即决定以“桑塔纳”为其车名。意在希望大众公司生产的这种新车型轿车如同“桑塔纳”山谷一样闻名于世,像“桑塔纳”旋风一样风靡全球。
现在,“桑塔纳”轿车已成为中国生产和使用数量最多的轿车,随处都可以看见“桑塔纳”奔驰的身影。
025全聚德的由来
“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可不知怎的,生意江河日下,最终倒闭了。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一位早先经营生鸡生鸭的小贩杨全仁,将此店铺买了过来,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做‘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全聚德”的金字匾额不仅在北京市挂起来,还在全国各地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挂了起来。
026都一处店铺的由来
“都一处”是北京最古老的饭庄之一,它开业于1738年(乾隆三年),有240多年的历史。它之所以出名,也在于店名来历的传说。
据说有一年三十晚上,几个无家可归的穷汉,在这个店铺里吃酒,以烧麦当五更饺子过年。大家正在吃着,突然从外面进来一个儒士,坐下来要酒要莱,还特别点了烧麦。
由于三十晚上顾客不多,店里照顾这个客人就格外仔细。这人虽然平民打扮,但是谈吐不俗,不时和大家谈东说西,他边吃边称赞烧麦做得好,馅大皮薄,鲜美可口。
吃完后,便问掌柜的,铺子叫什么字号?掌柜的说:“买卖小,还没个字号,请客官起个名字吧!”那人说:“全城的铺子都关了门,只有你一家还做生意,你就叫‘都一处’吧。”说完,那人付钱后就走了。
过了年买卖照样开张。掌柜也就把这事淡忘了。可是谁知又过了几天,有一群太监带人送了一块虎头匾来,上面写着“都一处”,并说是当今皇上赏的。
掌柜诚惶诚恐,连忙望空叩谢。大家这才知道三十晚上最后来的那位酒客,原来是微服出宫的乾隆。打这以后,都一处的烧麦也就出了名。
这家店铺在散座的深处,长期摆设一张不许动的桌子,上面罩着黄绸,下面铺垫一层黄土,表示当年乾隆坐过。今天的牌匾是郭沫若题的,但乾隆的那块虎头匾作为文物,依然挂在楼下。
027六必居的由来
“六必居”是北京着名的老字号之一,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开业,至今已有450多年历史。“六必居”起初只是卖酒,因为在酿酒时必须具备“黍稻必齐,曲蘖必时,谌炽必诘,陶器必良,火齐必得,水泉必香”六条标准,故名“六必居”。
据说该店中“六必居”三个大字,是明朝宰相严嵩的手迹。
为什么严嵩以宰相之尊,给小店铺亲笔写匾呢?这是因为严嵩的家人常来此买酒,时间长了,六必居店主与这个家人混熟了,便请他代求严嵩题块匾。家人又怕严嵩不写,便求严嵩夫人帮忙。夫人也怕被拒绝。一个丫环献了条妙计:请夫人在每天严嵩回府前,一遍又一遍地书写“六必居”三个字。
一天,严嵩饮酒归来,醉意朦胧,回家见夫人又在那里书写“六必居”三字,字写得歪歪扭扭,一气之下便拿起笔来,浓墨写下“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的那位家人将它送到六必居,店家如获至宝,立即制成匾挂在店中。
后来,六必居增添了酱菜作坊,并逐渐转为以经营酱菜为主的酱园。如今,它积几百年之经验,以独特的方法腌制酱菜。那酱菜出缸后颜色光泽出众,清脆适口,味鲜香甜。这一老字号也闻名中外。
028狗不理的由来
“天津狗不理”几乎成了天津传统小吃的代名词。关于“狗不理”包子的名称来历有一个有趣故事。
狗不理包子是由清末天津武清县的一位农民创制的。他大名叫高贵友,小名狗子。小时候家乡遭灾,逃到天津,在一家包子铺当学徒。后来他有了一点本钱就自己开了一扇门的包子铺,名曰“德聚号”。
狗子是一个有心人,他研究了天津好多家的包子,把它们的优点集中起来,把发面改为半发面,把硬馅改为水馅。这一改变非同小可,包子味道鲜美,而且价格便宜。
这样一来,食客相互称颂,顾客越来越多,而且这些顾客多半是些苦力,他们见了他总是亲热地叫他狗子。
由于生意越来越红火,狗子越来越忙,没有工夫像过去那样和穷哥们打招呼,老朋友便叫他“狗不理”。这狗子听后不但不生气,反而将包子铺改名“狗不理”了。从此,这个招牌也就闻名天下。
现在天津“狗不理”包子成了去天津的游客的必尝之品,没有吃过“狗不理”等于没有到天津一样。
029茅台酒的由来
名甲天下、誉满全球的茅台酒,是以其产地茅台村而命名的。茅台村现为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县城西北近15公里的赤水河畔。三四百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小小的渔村,因为到处长满莽莽苍苍的茅草,人们就叫它茅草村,简称茅村。
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清政府组织开修河道,舟楫畅通茅村,茅村成为川盐入黔水陆交接的要冲,日趋繁盛,一度成为拥有六条大街的集镇,茅草也随之消灭,只有寒婆岭下的一个土台上,尚长着茅草,于是人们又改称茅村为茅台村。
从清朝末年起,因茅台酒声名日震,人口大增,遂改茅台村为茅台镇,一直沿用至今。另有人考证说,中国在2100年前就有了茅台酒。而茅台酒是在1915年于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质奖而在世界上驰名的。
在那次博览会上,因为茅台酒装潢很差,加上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低,被西方人瞧不起,因而未被列为评比的品种。我国的一名商人急中生智,故意将一瓶茅台酒摔碎在地上。顿时,香气四溢,商界大哗,茅台酒终于享受到它应有的国际声誉。
030五粮液的由来
四川宜宾是“五粮液”酒的故乡,酿造名曲酒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五粮液”名称的由来却有着一段故事。
清朝时期,年羹尧兼理川陕两省总督,挪用为云贵两省所筹的饷银,在四川钻探盐井,广开酒坊,不少陕西酒商来到水质、土壤、气候都宜酿酒的宜宾筑窖酿酒。
为了能酿出质量更高的曲酒供自己饮用和回乡馈赠亲友,他们除沿袭当地人的传统工艺,用单一的高粱酿造曲酒外,还试着用高粱、大米、荞麦、麦子等几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一种味长而醇香可口的“杂粮酒”。
到20世纪初,经过邓子均的探索,采用红粮、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浓味正的“杂粮酒”。并以“春花”二字命名,招待来宾,分赠亲友。
后来,邓子均为扩大销路,携“春花”酒数瓶前往团练局长雷东恒家。在宾客席上开瓶细品,一致认为色味均佳,赞美不已。但都认为此酒以“春花”名之,俗而平。即让团练局文书杨惠泉重新取名。
杨惠泉询问了酿酒情况,沉吟片刻说:“此酒用五种粮食酿成,就取名‘五粮液’吧!”在座者交口称赞,认为以此为名,既表示酒质之如琼浆玉液,又说明了它是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使人闻名领味。从此,这种“杂粮酒”便以“五粮液”之名享于世人,流芳至今。
031剑南春的由来
四川名酒“剑南春”的前身是“绵竹大曲”,绵竹大曲改为“剑南春”,这和着名诗人庞石帚有关。
20世纪50年代,庞石帚在四川大学任教。有一次,庞先生邀请几位忘年交朋友到家里一聚。
“你们几位都不是四川人,今天,我就让大家尝尝四川的名酒!”庞先生边说边拿出了一瓶酒。
“噢,是绵竹大曲!”一位朋友看了酒瓶上的包装后说道。
那状若清露、味醇香馨的佳酿,赢得朋友们的交口称赞。
“此酒真乃美酒,只是……”一位朋友摇摇头。
“只是什么?但说无妨!”庞先生道。
“只是这个酒名不太好听,美酒该有美名呀!”
庞先生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朋友的建议打动了诗人的心。
三天后,庞先生将写好的“剑南春”三个大字交给了绵竹酒厂。
“‘剑南’二字,点出美酒产自剑门雄关之南的绵竹,令人联想起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一个‘春’字,乃是古为今用,苏东坡曾经说过‘唐人酒多以春名’,此字催人领略美酒的魅力,给人以春天的启示。”
诗人娓娓动听的解释,令众人赞不绝口。此后,绵竹大曲便改名为“剑南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