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代的孩子是放养着长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花的工夫并不多。物质的贫乏、工作的压力,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的烦恼,让他们把吃饱穿暖当成养育孩子的重心。没有哪个父母会细腻到还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或心理需求。
常常是父母一上班,我们这些没大人看管的孩子就形成一个朋友圈,每天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拾麦穗,挖野菜,拔果子,下雨的时候手拉着手在泥地里踩泥浆,雨停时在松软的土地上拿小刀玩过“扎刀”分地的游戏。被马蜂蜇过,被农院看家的狗追过,在傍晚的时候采摘过一大把色泽艳丽的毒蘑菇回家,吓得我妈一身冷汗,还觉得自己帮家里干了件轰轰烈烈的大事。
我们这代的孩子在没有上学前都经历过这样“原生态”的童年生活。直到上学,这种轻松自由的惬意生活才戛然而止。
首先是朋友圈没有了。那时住房都是父母单位分配,他们在国企,我们之前住在单位为缓解住房紧张临时盖的平房,现在大家都回到了由外国人盖的老式楼房。两家公用一个单元,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屋子,两家公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
住房的局促,加上一家四口挤在一间屋子滋生出的亲情上的小摩擦、小误解和小伤害,让我从一个“孩子王”变成一个自我封闭的人。
好像是从那时开始,我变得不爱说话,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尤其是学校。我变得越来越爱生病。一个常常不舒服,害得父母常常请假带着去看病,又常常查不出任何问题的孩子,应该是挺不讨父母喜欢的。
现在看来,那时的我根本是个“心里生病”的孩子。
因为感觉不到存在的快乐感。
后来,我就一本接一本地看书。那时,父亲在工会工作,工会是管理图书馆的,我用父母的借书证把能看的好看的书几乎看遍了。
有一年,大概是我初中的时候了吧,我看了琼瑶的书《窗外》。对江雁容采取的自杀行动,是非常佩服的。觉得死亡是唯一能被父母重视的一种行为。江雁容不也是吞服了安眠药,才让母亲意识到,她所亏欠和隐藏的母爱吗?我也曾试图用死亡引起妈妈对我的重视。妈妈发现后特别难过,她紧紧抱着我哭泣,说这世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
那之后,我和妈妈的感情忽然就升温了,无论什么事情她都站在我这边,一下子成了亲密的母女联盟。
都说这世上唯一不变的真爱是父母之爱。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只是方式方法不同,产生的爱的效果也不同。每个妈妈都是在自己妈妈身上发现那些自己不喜欢的地方,然后在自己做妈妈后改掉,希望自己的女儿比自己快乐幸福。我的妈妈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可是,我的女儿在听了我们的谈话后,忽然难过了,原本在低头看手机以为没听我们说话的她忽然说:“我可心疼我妈,她童年都不开心。”说完紧紧地给了我一个拥抱。
这话,一直在我心里,柔软地让我觉得暖暖的又有点疼。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个女儿,我把她当宝贝养,她把我当朋友看,我们手牵着手陪伴着对方度过生命中最重要、最快乐的时光。
我也很庆幸做妈妈的女儿,感谢她让我有什么重要的事都想先与她分享,感谢她在爸爸离开后一直那么乐观自信地生活,感谢她说她活得好、照顾好自己就是不给子女添乱。希望她开开心心、健健康康地,随时可以有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世界各地留下她快乐的足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