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66个老故事-商鞅变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智慧寄语

    一国之君,都能忍受大的欺辱,等待时机努力奋起,何况常人?无论何时,父母都要教育孩子顶住压力和困境,刻苦努力,才能反败为胜。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前338年),汉族,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变法

    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期,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较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两年后,孝公的君位稳了,他就拜商鞅为左庶长,并说国家改革的事,从今往后,全由左庶长负责。于是,商鞅开始推行新法。

    首先,他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相信,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木头,并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他10两金子。”不一会,很多人都围过来,议论纷纷。有的摇头说:“这根木头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10两赏金?”还有的说:“这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总之,没有人相信是真事。商鞅等了一个时辰,没有一个人去扛木头。

    商鞅知道,秦朝廷自始以来很少讲信义,老百姓还是不相信他的命令。他想了想,就把赏金提到50两。正在大伙议论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出来,走到商鞅面前,说:“我来试试。”商鞅点点头,那人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直奔北门。商鞅立刻传出话来,赏金50两,一分也不能少。这件事,像疾风一样,立即传开去,轰动了整个秦国。老百姓称赞说:“左庶长的命令真不含糊。”商鞅知道,老百姓已经相信了他,这是他的命令起了作用。于是,他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军事力量强大了,农业生产发展了。

    秦孝公见商鞅的改革措施成功了,更加重视他,信任他。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建立县的组织,加强国家的权力,迁都咸阳等。第二次大规模的改革,引起上层社会激烈的反对。

    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了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孝公无法,只有依从了商鞅。商鞅将太子的两个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其他贵族、大臣都不敢反对和触犯新法了。

    商秋变法推行了10年,秦国越来越强盛。中原的诸侯国纷纷向秦国道贺,有的就与秦国交好,连周天子也打发使者送祭肉给秦国,封孝公为“方伯”。商鞅变法所以得以实施,与他当初立木为信有很大关系。

    智慧寄语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故事,父母要告诉孩子诚信的重要性,“人无信而不立”,诚信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孙膑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成魏国大将,妒忌他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叫孙膑。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也想学秦孝公,找一个商鞅式的人才。他花了好多金钱招揽天下豪杰。当时有个魏国人叫庞涓的来求见,向他讲了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挺高兴,就拜庞涓为大将。

    庞涓真有点本领。他天天操练兵马,先从附近几个小国下手,一连打了几个胜仗,后来连齐国也打败了。打那时候起,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

    庞涓自以为是了不起的能人。可是他知道,他有一个同学齐国人孙膑,本领比他强。据说孙膑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只有他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

    魏惠王也听到孙膑的名声,有一次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哪知道庞涓存心不良,背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把孙膑治了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幸好齐国有一个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地把孙膑救了出来,带回齐国。

    齐国大将田忌听说孙膑是个将才,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也正在改革图强。他跟孙膑谈论兵法后,大为赏识,只恨没早点见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围了赵国的国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第二年,赵国向齐威王求救。齐威王想拜孙膑为大将,孙膑忙推辞说:“不行。我是个受过刑的残废人,当了大将,会给人笑话。大王还是请拜田大夫为大将吧。”

    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孙膑坐在一辆有篷帐的车子里,帮助田忌出主意。孙膑对田忌说:“现在魏国把精锐的兵力都拿去攻赵国,国内大多是些老弱残兵,十分空虚。咱们不如去攻魏国大梁。庞涓听到了,一定会放弃邯郸,往回跑。我们在半道上等着,迎头痛击他一顿,准能把他打败。”

    田忌就按照这个计策去做。果不出孙膑所料,庞涓听说齐国打大梁去了,立刻吩咐退兵。刚退到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地方,正碰上齐国兵马。两下里一开仗,庞涓大败。齐国大军得胜而归,邯郸之围也解除了。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攻打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又使出他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得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赶回去,齐国的兵马已经进魏国了。

    魏国发动大量兵力,由太子申率领,抵抗齐军。这时候,齐军已经退了。庞涓察看一下齐军扎过营的地方,发现齐军的营盘占了很大的地方。他叫人数了数做饭的炉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的。庞涓吓得说不出话来。第二天,庞涓带领大军赶到齐国军队第二回扎营的地方,数了数炉灶,只有能够供5万人用的了。第三天,他们追到齐国军队第三回扎营的地方,仔细数了数炉灶,只剩了2万人用的了。庞涓这才放了心,笑着说:“我早知道齐军都是胆小鬼。10万大军到了魏国,才3天工夫,就逃散了一大半。”他吩咐魏军没日没夜地按着齐国军队走过的路线追上去。

    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正是天快黑的时候。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就吩咐大军摸黑往前赶去。忽然前面的兵士回来报告说:“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庞涓上前一看,果然见道旁的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细细瞧去,那棵树的一面还刮去了树皮,露出一条树瓤来,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来照。有几个兵士点起火把来。趁着火光一瞧,那树瓤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大吃一惊,连忙吩咐将士撤退,已经晚了。四周不知道有多少箭,像飞蝗似的冲魏军射来,一时间,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到处是齐国的兵士。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天天减少炉灶的数目,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着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有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走投无路,只得拔剑自杀。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打这以后,孙膑的名气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智慧寄语

    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能人背后有能人”,遇见比自己强的人,不要嫉妒而要取长补短,卑劣的手段得来的暂时性胜利最终会害人害己。父母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成败观、竞争观,不可走歪门邪道,偏离正途。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苦口的药虽然难喝,但有利于病情的好转,不好听的话虽然伤人,却有助于我们的言行。

    邹忌和齐王的故事

    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国力强盛。不过,到了齐威王时,他倚仗势力强大,一天到晚只是吃喝玩乐,不问国事。这时其他几国,如楚、鲁、晋等见齐王如此腐败、荒唐,接连向齐国进兵。齐国连吃败仗,齐王仍不闻不问,照吃、照玩不误。国大业大的齐国,就这样越来越衰弱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齐人邹忌擅长弹琴,他心怀治国强兵之道,听说齐威王喜欢音乐,一天从家乡赶来求见齐王。齐王听说要见的人擅长弹琴,心里非常高兴,立即将邹忌请进宫。邹忌刚进宫,威王立刻叫他弹奏,可邹忌却把琴往旁边一推,并且口里还说着:“我一向重视研究弹琴的道理,至于弹不弹曲子,那就没什么了。”

    齐威王不解地问:“这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可讲吗?那你就说说看。”邹忌心想,齐威王真没生气啊,正好与他多交谈交谈。于是,邹忌就先讲了一大通弹琴的道理。威王听得津津有味。邹忌讲得越是头头是道,威王越想听他弹一曲,于是打断邹忌的话,说:“先生,您说得太好了,也说得太多了,您快给我弹一段听听吧!”

    齐威王怎么也没有想到,邹忌不但没有立刻弹琴,反倒板起面孔,质问起威王来了:“大王,我是琴师,以弹琴为业,因此整天琢磨弹琴的道理;可大王您,是一国之君,身居王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却不管国家大事,这跟我按着琴不弹有何不同?我有琴按着不弹,大王您很不高兴。同样道理,您掌大权却不治理国家,全国老百姓就高兴吗?难道您不怕全国老百姓反对吗?”邹忌的话句句入理,说得威王手足无措。这番铿锵有力的话,与其说是规劝,不如说是警告吧!齐王身上已冒出冷汗,他连说:“对!对!我一定听先生的话。”当即将邹忌留下来,待如贵宾,并恭恭敬敬地向他请教治国安邦大事。在邹忌的劝说下,放弃酒色歌舞而广招人才,考察官吏,操练兵马,发展生产,奖励耕织。这样,齐国又渐渐强盛起来了。

    国家又渐渐强盛起来,百姓安居,说奉承话的人也多了,齐王听了也乐滋滋的,整日飘飘然,对不同意见就有点听不进去了。邹忌认为骄傲的人必定会失败,要提醒大王必须把这毛病改掉。可怎么和大王说呢,他苦苦思索着。

    一天,他要上朝,早早起来,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对着镜子照了照。只见他若有所思地照着镜子,问妻子:“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些?”妻子笑道说:“当然是您漂亮啦,城北徐公怎么比得上呢?”

    邹忌身长8尺有余,身材匀称,相貌端庄,的确挺漂亮。但是,城北徐公是当时齐国有名的美男子。邹忌听了妻子夸赞的话,有点怀疑,又去问侍妾:“你看看,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侍妾回答说:“徐公怎能跟您比呢?您比他漂亮多了!”过了会儿,来了客人,邹忌又问客人,回答与前二者同。正在邹忌深深思索时,第二天,城北徐公来拜访。这时,邹忌把徐公仔仔细细,上上下下打量个够,又偷偷照照镜子,看看徐公,更觉自己比徐公差远了!心想,可这些人为什么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呢?

    晚上,他躺在床上继续思索这两天的事,终于恍然大悟。第二天一大早,他穿戴好,就上朝见齐王去了。见到齐王,原原本本将这件书事讲给齐王听。齐王听了先是哈哈大笑,后又不解地问邹忌:“他们为什么都说你比徐公漂亮呢?邹忌接着说:“您想,妻子说我美,是因为她偏爱我;妾说我美,是她怕我;客人说我美,是他们有求于我啊!”

    威王听了,点着头说:“对啊,对别人的好话也得多想想。”邹忌机敏地接上话茬,稍严肃地说:“大王,您听的好话最多,受的蒙蔽也多呀。”威王听了有点不高兴,沉着脸说:“你这是何意?”邹忌却从从容容地说:“大王,您想,说我美的人都是为了讨好我才蒙蔽我。现在,齐国有广阔的土地,方圆有上千里,数百个城镇,数万百姓,直到宫中侍女、美妾、朝廷大臣,哪一个不偏爱大王、害怕大王呢?由此看来,大王受的蒙蔽不是比我深多了吗?”威王开始听不进,经邹忌这么一说,他顿时醒悟。不由地说道:“知我者先生啊!你说得太好了!”于是,他向全国下了一道命令:“不管什么人,当面能指出我的缺点、错误的,受头等奖;用书面给我提意见的,受中等奖;即使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的,传到我耳里,也给下等奖。”这道命令传出后,朝廷内外,提批评建议的,络绎不绝。几个月以后再来提意见的人就少了,一年后,人们便觉得没的说了。

    威王采纳了邹忌的建议,又加强了调查,严惩了颠倒是非,贪赃枉法的污吏。从此,齐国更强大了。

    智慧寄语

    一个人有了过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可以了,可怕的是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进而由小错发展到大错,再到不可救药。父母要教育孩子形成知错就改,勇于接受别人善意批评的良好性格。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君子作战,不打击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不利用地形优势,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型的对手……宋襄公仁义的过于迂腐,所以葬送了霸主地位、丢了性命,最后还落了个愚蠢的名声。

    愚蠢的宋襄公

    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死了。齐桓公一死,他的几个儿子争夺君位,齐国发生了内乱,其中公子昭逃到宋国。

    宋国的国王是宋襄公。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宋襄公雄心勃勃,一心称霸,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主事业。宋襄公见齐国内乱,就抢先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派兵共同护送公子昭回国接替君位。但响应号召的诸侯并不多,只有三个小国带了少许兵马前来。于是,宋襄公只带领四个国的兵马打到了齐国。齐国见几个国家的人马打来,不知详情,就投降了宋国,纷纷出宫迎接公子昭即位。这就是历史上的齐孝公。

    宋国本来是小国,没有什么号召力和威信。如今,宋国帮助霸主国齐孝公得了君位,其地位自然提高了。这使宋襄公很得意,这时,他想借助大国的威力去压服不响应他的号召的小国。经分析,他认为,楚国能跟他合作,那么比楚小的几个国自然也会归服宋国。他将这个想法与大臣们说了,大臣们多数同意,有个公子叫目夷的不同意这么办。他说宋国实力弱,是小国,当盟主没好处。但没能说服宋襄公。

    野心勃勃的宋襄公开始实施他一心想当盟主的计划。他邀请楚成王和齐孝公先在宋国开会,商议会盟诸侯订立盟约的事。这二人都同意了,决定这年七月在宋国盂(今河南睢县西北一带)地开会,通知了各诸侯国。

    开会的日期渐渐近了,宋襄公积极准备,正欲驾车马去开会。大臣公子目夷谏言说:“万一楚君不怀好意,那将如何?以防万一,主公还需多带些兵马去。”宋襄公反驳道:“不可,我们为了不再打仗才开大会,自己怎么能带着兵马去呢?”公子目夷还想再劝,宋襄公已不耐烦地命令出发。

    果然,不出公子目夷所料,大会期间,楚成王公开想当霸主,与宋襄公争闹起来。楚国势力大,依附楚国的诸侯也多。在双方争论时,楚国的一班随从官员甩掉外衣,露出亮堂堂的铠甲,他们蜂拥上前缚住宋襄公。后经其他几个国家调解(主要是鲁国和齐国),让楚成王做了盟主,宋襄公才被放回。

    这事过后,宋襄公怎么也不服气,尤其是邻国郑国,依服楚国,与楚成王一起在会上侮辱他,宋襄公为出这口气,决定出兵攻打郑国。这事发生在公元前638年。郑国立即向楚国求救。楚国不去救郑国,而是派大将率人马直接攻打宋国。这厉害的一着,使宋国防不胜防,宋得到消息赶忙把兵马调回,准备与楚军决一胜负。宋军在泓水南岸驻扎下来。楚军在北岸,准备渡河,攻打宋军。

    自古以来,交战双方,抓住战机者胜。宋大臣公子目夷,见楚人忙着过河,正是进攻的时候,于是对宋襄公说:“楚人依仗人多兵强,不把咱们放在眼里,竟敢大白天渡河,趁其不备,迎头打过去,一定能胜。”可宋襄公却说:“不可!咱们是讲仁义的国家,怎能在人家渡河时攻打呢?”就在宋国商议未决时,楚军已全部渡河上岸,又在乱哄哄地排队摆阵势。公子目夷因失去了第一次战机,心急如焚。这时,他见敌方未站稳脚,阵势还没排完,正是攻打的好时机,又对宋襄公说:“时机可不能再失去了!趁其还未摆好阵势,咱们赶快打过去,还能取胜,再不动手,可就来不及了。”宋襄公生气地责备他说:“你这样太不讲仁义了!

    人家队伍还设排好,怎么可以攻打呢。”公子目夷气得说不出话来。他们还在说着,楚军已排好阵势。只听一阵战鼓响,楚军潮水般涌上来。宋军怎能抵挡住,没几个回合,就纷纷败下阵来。

    宋襄公身上中了一箭,在宋军的保护下逃回国都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宋国人吃了败仗,国人议论纷纷,有的说不该与楚国打仗,有的指责说不应那么打仗。公子目夷把国人的议论告诉了宋襄公。宋襄公却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打仗。”他还说:“见到已经受了伤的人,就不要再去伤害他;对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当俘虏。”听了这话,公子目夷真的再也忍不住了,气愤地哆嗦着说:“打仗就为了打胜敌人,如果怕伤害敌人,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干脆让人家抓走。”宋襄公揉着伤口不说话了。

    这一仗,宋襄公受了重伤,几年后就去世了。

    智慧寄语

    愚蠢的宋襄公只讲仁义,而不去寻找有利战机,灵活打击敌人,结果战败,更因此丢了性命。父母应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分清好人和坏人,对坏人要坚决打击,不可以姑息宽容。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的故事

    楚国自从被秦国打败以后,一直受秦国欺负,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秦昭襄王即位以后,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不去呢,怕得罪秦国;去呢,又怕出危险。他就跟大臣们商量。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为了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死了好多人,又丢了土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怎么能推辞人家呢。”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就上秦国去了。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没答应。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土地来赎才放他。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屈原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富国强民的打算,反倒被奸臣排挤出去,简直气疯了。他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一边走,一边唱着伤心的诗歌。

    附近的庄稼人知道他是一个爱国的大臣,都挺同情他这时候,有一个经常在汨罗江上打鱼的渔父,很佩服屈原的为人,但就是不赞成他那愁闷的样子。

    有一天,屈原在江边遇见渔父。渔父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弄到这等地步呢?”

    屈原说:“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个干净人;将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我被赶到这儿来了。”

    渔父不以为然地说:“既然您觉得别人都是肮脏的,就不该自鸣清高;既然别人喝醉了,那么您何必独自清醒呢!”

    屈原反对说:“我听人说过,刚洗头的总要把帽子弹弹,刚洗澡的人总是喜欢掸掸衣上的灰尘。我宁愿跳进江心,埋在鱼肚子里去,也不能拿自己干净的身子跳到污泥里,去染得一身脏。”

    由于屈原不愿意随波逐流活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他终于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附近的庄稼人,得到这个信儿,都划着小船去救屈原。可是一片汪洋大水,哪儿有屈原的影儿。大伙儿在汨罗江上捞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

    渔父很难受,他对着江面,把竹筒子里的米撒了下去,算是献给屈原的。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当地的百姓想起这是屈原投江一周年的日子,又划了船把竹筒子盛了米撒到水里去祭祀他。后来,他们又把盛着米饭的竹筒子改为粽子,划小船改为赛龙船。这种纪念屈原的活动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据说就是这样来的。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关于他的故事很多。这样一位受人尊敬的大诗人,他在小时候是什么样子呢?

    屈原自小就树立了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他饱读诗书,从书本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因此善良又乐于助人的他很受周围邻居的喜爱。

    一个夏天的下午,读完书的屈原出去玩,他跑跑跳跳着,满脸都带着开心的笑容。他一边踢着路边的小石头,一边低头欣赏着脚上那双妈妈刚给他做好的新鞋子: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还有根雪白的系鞋带,漂亮极了。

    他正追着滚动的小石子,忽然发现路边有一条若隐若现的米粒痕迹。他抬头顺着米粒往前一看,只见一位老婆婆背着一袋米艰难地向前走着,米袋上有一个小窟窿,米正顺着那小窟窿往外漏。他急忙高喊:“老婆婆,请等一等,您的米袋漏了!”老婆婆连忙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见大米不断往外漏,焦急地说:“糟糕啦!这怎么办?”他跑过来,看到婆婆焦急的样子,眉头皱了一皱。他忽然低下头,看见那根白白的系鞋带,灵机一动,对着婆婆兴奋地说:“婆婆,你别着急,我有办法了!”话音刚落,他便毫不犹豫地把那系鞋带卸了下来,这时婆婆明白了,她说:“多漂亮的系鞋带,真可惜啊!”小屈原对着婆婆笑了笑没说话,他把米袋的小窟窿用手捏着,然后用系鞋带绑紧扎紧,米不再向外漏了。他接着对婆婆说:“您累了吧,我帮您把米背回家吧。”说着,就从地上拎起米袋背在了身上,一直把婆婆送到家。

    智慧寄语

    父母可以根据屈原的故事讲述“端午节”的由来,结合小屈原乐于助人的故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遇到困难的时候,此刻最需要的就是别人的帮助,引导孩子树立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这样自然会受到别人的尊重。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