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被连人带物拽进中堂。冯县丞喝道:“冯爷的房子在这里,屋前的路就是冯爷的。你走了他家的路,他家就该牵走你的骡。你喧闹不休,扰乱民心,一定是不法之徒。来人,查看一下他的包袱!”家丁们夺下海安背的包袱,七手八脚打开一看,只见里面整整齐齐放着知县的官衣、官帽和官靴。大家都吃了一惊,冯县丞看了,也吓得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想:“这穷秀才哪来的官服?听说最近朝廷要补个知县来,莫非就是他?”他越想越怕,鼻尖上直冒汗。这时,海瑞从怀里掏出吏部文书和印信,亮在冯县丞的面前。冯县丞和冯剥皮一见,“扑通”跪倒在地上,连连磕头:“大人恕罪,大人恕罪!”
后来,海老爷把冯县丞革个职,狠狠打了冯剥皮40大板。茶园一带的老百姓人心大快,都说:“海老爷没上任就给老百姓出了怨气,真是海青天哪!”
智慧寄语
正直刚毅,洁身自爱,忠心耿耿,这些都是好的品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这类品质。
明朝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字元敬,山东蓬莱人,出身将军世家,艺勇双全,17岁就以武举及第。
戚继光抗倭卫国
元末至明朝中期的二百年间,日本九州一带的封建诸侯,经常纠集武士、商人和海盗,少则数百人,多则几千人甚至上万人,来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野蛮的屠杀和劫掠,人们称这伙强盗为“倭寇”。1555年,戚继光因功升迁为参将,负责浙江的宁波、绍兴、台州三府的抗倭事宜。他转战慈溪、岑港、乐清、桃渚等地,大战三次,小战数十次,击毙倭寇数以千计,抢救难民数以万计。
1562年,浙江地区的倭患基本解除,福建地区的倭患却转趋剧烈。于是,戚继光又奉命去援助福建总兵俞大猷。福建宁德县海滨有个小岛横屿,是倭寇历年来盘踞的重要巢穴之一,那里涨潮时四面环水,落潮时一片泥泞,是个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戚继光了解到,那里藏有被劫掠的牲畜数千头,妇女儿童数千口,其他财物不可胜数,便决定先收拾这个匪巢。
这天海水刚退潮,戚继光命三千名“戚家军”,每人各背着一捆稻草,迅速铺成一条旱路冲杀过去,倭寇仓猝应战,死伤惨重。又乘胜进攻兴化城外的匪窟,把那里的倭寇也荡涤无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经过不到半年,共歼灭五千多倭寇,倭寇的气焰从此一蹶不振。戚家军的威名更是传扬天下。
朝廷议论战功时,戚继光以“用兵如神”和使敌人畏之如虎的称誉升迁为总兵官,负责福建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军事防务。
智慧寄语
一个连自己的国家都不热爱、不维护的人,肯定成不了大事。父母应经常讲述自古以来为保家卫国而努力战斗的民族英雄故事,从小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精神。
李时珍(公元1518年—公元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李时珍上山采药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正好在这一年,他的家乡发生一场大水灾,水退以后,又流行疫病,生病的都是没钱的穷百姓。李时珍家并不宽裕,但是父子俩都很同情穷人,穷人找他们看病,他们都悉心医治,不计报酬。老百姓认为他们医术高明,治病热心,都很感激他们。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许多古代的医书。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医书。汉朝人写过一本《神农本草经》,以后一千多年,不断出了许多新的医书。李时珍常常替当地的王公贵族看病,那些贵族家里藏书不少,李时珍就靠他行医看病的方便,向王公贵族家借图书看。这样一来,他的学问就越来越丰富,医术也越来越高明了。
李时珍的名气越来越响,被他看好病的人,到处宣传李医生好。附近州县得病的人,也赶来请李时珍看病。
有一次,楚王的儿子得了一种抽风的病。楚王府虽然也有医官,但是谁都没法治好。这孩子是楚王的命根子,楚王怎么不着急?有人告诉楚王,只有找李时珍,才能治好这种病。楚王赶快派人把李时珍请到王府,李时珍一看病人的脸色,再按了按脉,就知道孩子得的这种抽风病是肠胃病引起的。他开个调理肠胃的药方,叫人上药铺抓了药。楚王的儿子一吃药,病就全好了。
楚王十分高兴,再三挽留李时珍在楚王府呆下来。没有多少日子,正碰上朝廷征求人才。楚王为了讨好明世宗,就把李时珍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去。太医院本来是国家最高的医疗机构。可是在那时候,明世宗对真正的医学并不重视,却迷信一批骗人的方士,在宫里做道场,炼金丹,想凭这些办法使自己长生不老。李时珍是一个正直的医生,看不惯那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他在太医院呆了一年,就辞职回家。
李时珍辞去官职,回家的路上,顺便游历了许多名山胜地。他上山不是为了欣赏景色,而是为了采草药,研究各种草木的药用性质。有一次,他到均州(今湖北均县)的武当山去,听说那里产一种榔梅,吃了能使人返老还童,人们把它称作“仙果”。宫廷的贵族都把它当作宝贝一样,要地方官吏年年进贡,并且禁止百姓采摘。李时珍可并不相信真有什么仙果。为了弄清真相,他冒着危险,攀登悬崖峭壁,采到了一颗榔梅,带回家乡。经过他详细研究,才知道那种果子只不过像一般梅子一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根本谈不上什么“仙果”。
李时珍从长期的医疗工作和采集药物的过程中,得到了不少科学的资料。他发现古代医书上的记载,有不少错误;再说,经过那么多年代,人们又陆续发现了许多古代书上没有记载过的药草。他就决心编写一本新的完备的药书。辞职回家以后,他花了将近三十年的时间,写成了著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一共记录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收集了一万多个药方,为发展祖国的医药科学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一直流传到全世界,已经被翻译成日文、德文、英文、法文、俄文、拉丁文等许多种文字,在世界医药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智慧寄语
博览群书、取长补短、亲自实践是万事成功的基础。父母在向孩子讲述故事的时候,应该把这一类精神渗透进去,让孩子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
徐霞客(公元1587年—公元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图经地志,立志遍游祖国名山大川。因见明末政治黑暗,不愿入仕为官,专事旅游,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地理学家。
徐霞客游天下
明朝江阴地方有个青年,不满朝政腐败,不愿应科举考试、谋求做官,却立志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奥秘。他就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徐霞客。
徐霞客名叫徐弘祖,霞客是他的别号。他从小爱读历史、地理一类书籍、图册。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往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死去,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毕竟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二十二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副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在他五十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漫长的旅行。他花了整整四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的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经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你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
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
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作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去。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
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不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宝贵文献,还称得上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呢!
智慧寄语
父母在带领孩子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故事教给孩子地理知识等,在游玩的过程中学到书本以外的常识。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统一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期孙权就派将军卫温进驻台湾。
元代,中国政府在澎湖列岛设立巡检司,专门管理台湾和澎湖诸岛。可是到了明末,荷兰殖民者趁大陆混乱之机,派兵占领台湾,统治了38年之久。直到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才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据守台湾。郑经是个酒肉昏庸之徒,他企图把台湾从大陆分裂出去,胡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向清廷提出:“请照琉球、高丽(朝鲜)等外国例,称臣进贡,不剃发登岸”。康熙对这种分裂祖国的言行非常愤怒。当平定三藩之乱的军事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年轻的康熙帝立刻作出了“宜乘机取澎湖、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重大战略决策。
恰好1681年,郑经在台湾死去,由其子郑克塽继位。理学家李光地建议康熙乘机进军
台湾,福建总督姚启圣也向康熙上疏,报告郑经死后台湾内乱的情况,也认为“机不可失”,应立即统一台湾。康熙帝一面下令在福建沿海集结兵力,打造船只,一面命福建水师提督
施琅充分作好准备,制定作战计划。为了首攻必胜,康熙帝花了整整两年时间进行准备。当
时朝中也有不少大臣反对武力进攻台湾,主张“天下太平,凡事不宜开端。”还有的干脆提
出放弃台湾,把台湾重新送给西方殖民主义者。康熙帝力排众议,于1683年批准了施琅的作战计划。就在当年6月16日,施琅率领战船300艘,和经过多次水战演习的两万多士兵,从福州出发,挥师直捣台湾的门户——澎湖岛。两军在澎湖海域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激烈海战,清军终于击溃了郑克塽的守军,占领了澎湖岛。这时,台湾的郑克塽集团人心惶惶,有入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外逃,有人主张抵抗。正在这时,康熙帝指示前线的施琅,展开政治攻势,力争和平解放台湾,转告郑克塽等人,“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并且保证他们归降后给予从优待遇。由于康熙英明及时的决策,使郑克塽率部投降了清朝。1683年8月,施琅率部进驻了台湾。
台湾统一以后,康熙对前来投降的郑氏政权的官员将士,采取了宽大政策。他下令说:“尔
等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仍从优叙录,加恩安插。”不久,郑克塽被授为正黄旗汉军公。康熙帝还特别下诏说,郑克塽祖父郑成功、父郑经不是“乱臣贼子”,可以归葬南安。
为了加强对台湾的管辖,康熙在台湾正式设立了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同时,在台湾设总兵1员,副将2员,驻兵8000。并不断将沿海一带的居民移迁台湾,大大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使台湾成为捍卫我国东南海疆的一座坚固的堡垒。
智慧寄语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尤其是台湾问题,父母可以简单地讲述历史问题的由来和现状,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
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生于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卒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二月,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纪昀的故事
纪昀见多识广,学富五车,机敏善辩,“铁嘴”一张,无人能对。相传纪昀编《四库全书》时,有一次天气炎热,纪昀怕热,就光着上身,盘了辫子,伏案观书、校书,这时乾隆帝步入编书馆,纪昀见了,知道这样见皇帝乃大不敬,可是又来不及穿衣,赶忙躲到了桌子底下,用帷幕遮住身子。乾隆帝假装没看到他,吩咐大家不必拘礼,各自照常工作,自己便坐在纪昀的位子上,一声不吭。
纪昀躲了许久,汗流浃背,很是难受,见没有什么声响,就把帷幕掀开一角,问道:“老头子走了么?”抬头一看,乾隆帝正瞪着他,还严肃地说道:“纪昀不得无礼。”这一下,纪昀吓得两腿发软,连忙从桌子底下爬出来,找衣服穿了,磕头请罪:“微臣该死!”乾隆帝道:“别的尚可原谅,称我‘老头子’可原谅不得。这‘老头子’你言之有说即生,言之无说即死。”
旁人听了一个个都替纪昀捏了一把冷汗。纪昀站起来,略略思索,不慌不忙,微笑着答道:“有,有,有!且听我说,皇帝人称万岁,此谓之‘老’;皇帝乃兆民之首,此称为‘头’;皇帝即是天子,这就是‘子’,故皇帝被人称为‘老头子’。”乾隆听罢,笑道:“好!好!好!你真可谓淳于髡再生,曹子建转世,朕恕你无罪。”
当时的大臣和坤贪婪成性。一次他新修了一座竹园,知道纪晓岚的墨迹珍贵,便让他题个亭额。纪晓岚略加思考,挥笔在纸上写了“竹苞”两字。和坤很高兴,赶紧让工匠刻成匾额,悬挂在亭台上。
一天,乾隆皇帝来和珅家游园,见到亭台上“竹苞”的匾额,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和坤在一旁恭维地陪着笑,谁料皇帝说道:“好一个纪晓岚。这‘竹苞’二字,拆开来不就是‘个个草包’嘛!”和珅恍然大悟。
智慧寄语
聪明机智是每个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多向孩子讲述类似的故事可以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一些随机应变的技巧。
林则徐(公元1785年—公元1850年),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他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
林则徐禁烟
1839年6月3日,天刚蒙蒙亮,广州城就沸腾起来了。城门旁张贴着一张大布告,人们纷纷前来围观。有的人大声宣读着:“钦差大臣林则徐,遵皇上御旨,于6月3日在虎门滩将收缴的洋人鸦片当众销毁,沿海居民和在广州的外国人,可前往观瞻……”老年人边听边点头,笑盈盈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挥着拳头,赞不绝口。顽皮的孩子们在人群里钻来钻去,高兴地叫喊着:“烧洋鬼子的大烟了,快到虎门滩去看呀!”
成群结队的百姓,穿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起劲地舞着狮子和龙灯;孩子们用竹竿挑着一挂挂鞭炮,劈里啪啦,震耳欲聋。浩浩荡荡的人流,向虎门滩涌去。前往虎门滩的群众,经过英国洋馆。那里,过去英国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可今天,洋馆却死一般寂静,几个在窗口向外探望的英国商人,见人海如潮,喊声震天,吓得赶忙把头缩了回去。
虎门离广州城约有一百多里地,人们冒着6月的骄阳,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观看。虎门海滩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虎门滩高处,挖了两个15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子前面有一个涵洞,直通大海,后面有一个水沟,往里灌水。池子周围搭了几个高台,林则徐在高台上监督销烟。
销烟民夫先把池子灌上水,然后把一包包海盐倒入池内,再把烟土切成四瓣扔进水里。等烟土泡透后,再把一担担生石灰倒进池子里。不一会儿,池子像开了锅似的,黑色的鸦片在池子里翻来滚去,一团团白色烟雾从池子里往上蒸腾,弥漫了整个虎门滩。围观的群众欢呼跳跃。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许多外国商人看到这惊天动地的场面,都非常震惊,便恭恭敬敬地走到林则徐的台前,摘下帽子,躬身弯腰,表示敬畏。林则徐浩然正气地对他们说:“现在你们都看到了,天朝严令禁烟。希望你们回去以后,转告各国商人,从此要专做正当生意,千万不要违犯天朝禁令。走私鸦片,自投罗网。”商人们洗耳恭听,连声称是。两万多箱鸦片,23天才全部销毁。
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
智慧寄语
虎门销烟这一壮举,有力地打击了英国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胡光墉(公元1823年—公元1885年),字雪岩,幼名顺官,徽州绩溪县人,红顶商人,著名徽商。
胡雪岩的故事
清代的红顶商人胡雪岩曾是一家钱庄的伙计,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银行的信贷员。按理说,作为平头百姓,那年头能有这么一份差事也已经算是不错了,可是,因为资助朋友,胡雪岩被老板炒了鱿鱼。
胡雪岩很爱结交朋友,其中有一位朋友叫王有龄。王有龄祖籍福建,父亲客死杭州,从此家中生活每况愈下。
一天,胡雪岩在路上碰上了王有龄,便邀请王有龄到一小饭馆喝酒。酒过三巡,胡雪岩问道:“王兄,我看你不像个愚庸之人,何以天天无所事事?”王有龄叹息了一声道:“做什么事儿不要点本钱哪?”胡雪岩道:“一步步来呗,难道你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再说了,做事不再本钱大小,有一副好资质就可以做成。”
王有龄见有人夸他,说的也是实在话,一来二去,就将自己的难处说了。原来,他父亲在世之时已经给他捐了个“盐运使”,只是父亲死后,家道中落,没有钱去打点上面的头头脑脑,所以至今仍然没有补缺。
胡雪岩听了,就将他从别处收来的500两银子,悉数借给王有龄,叫他赶快北上进京去打点,好补上空缺。王有龄当然是感激不尽,揣了银子立即北上,并在朋友的帮助下,顺顺当当地当上了盐运使。然而就在王有龄意得志满之时,胡雪岩却因私自拿钱庄的钱资助王有龄,被老板炒了鱿鱼。告密者就是自己的同事——钱庄的伙计张胖子。
喝水不忘掘井人。王有龄回来之后,听说胡雪岩为了他的前途,将钱庄“伙计”的职务都丢了,便决意为恩兄好好地出一口气。但胡雪岩阻止了他,这令王有龄很吃惊。原来胡雪岩心中另有打算,他思忖,如果自己因为这件事情,寻恶于钱庄的同僚们,这虽然出了心中的恶气,然而却于事无益。俗话说,冤家宜解不易结,更何况和气生财。只有与商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才会有发财的机会。随时随地地冷静分析形势,并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就是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值得去做。当然,对于胡雪岩的见解,王有龄只有击节称赞,深深佩服。
不久,碰巧遇上了钱庄的“大伙计”张胖子过生日,祝寿之人络绎不绝。这天胡雪岩准备了一个纯金的“寿”字给他拜寿,并将王有龄引荐给他,张胖子感激得涕泪双流。是啊,在一群商客和伙计中,能有官府人士给他祝寿,实在是大大扬了他的脸面。张胖子拉着胡雪岩的手直拍自己的胸脯保证“以后有事,必当两肋插刀。”
智慧寄语
人品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父母应从小教育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先学会如何做人才能成就大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