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水童谣:60年代我的49个瞬间-跋:在世界还很小的时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想用这样一个书名。

    灵感来源于《视觉》上的一幅摄影作品,标题叫“在世界还很小的时候”,拍的是一个戴草帽的农民用带后拖的自行车推着一个懵懂小孩,小孩用人生最初的目光侧着身看着收割后长满杂草的稻田。

    我想我自编的这本散文集叫这个书名挺不错,蛮有意味的。

    世界很小的时候自己也小,因自己还小世界也就小了,而其实,那时也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多小,因为心灵幼小,也易于沉醉于身边的事物。那年月成人的世界很大,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誓言拯救世界人民于水火之中。我的世界却极其渺小,小到可以感觉到春草的温度、花开的清香、蜂飞的嘤嗡作响,那是童年,有太多的生命之初的感受,有太多的纯真还未被世界熏染。

    在写这一段随感之前,手抱襁褓中的女儿,她出生近50天了,已长得虎头虎脑,举手投足显得茁壮有力。放下女儿,拿起钢笔,手有余香,在她睁眼看世界的心灵里不知道是一番什么样的生命景象,或许她现在正为要吃奶而烦恼,但在她吃饱喝足之时,她还是要来打量这个世界的,她还不能言语,还不会表达,但在她莞尔一笑的时候,或许她读懂了一点这个世界。而在她昂头大哭的时候呢,是不是表达了她对这个世界的不满?著名哲学家梁漱溟的晚年口述书名是“这个世界会好吗?”,表达了一位耿直一生的智者对人世的无奈,对沧桑世界的疑虑。

    还是回到小的世界里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更易于怀旧,更易于把自己的生活半径圈定得更小,疲于奔命是对生命的极大折损。年老的自我圈定和幼年的天然圈定有异曲同工之处,人是社会的动物更是自我的动物。不少人忙忙碌碌,一旦面对自我便神志恍惚。报载中国十三亿人口,有一亿精神病患者。这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一亿,是世界上一个大国人口的数目!

    失去自我或许是因为无从把握自我,是不是感觉世界太大了?在生活安逸、起居有序、人情浓郁的农村或乡镇,人们的幸福指数要更高些,这是否又佐证了感觉周围的世界小,更符合人性的回归。“不想长大!”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人长大了世界自然就大了,烦恼自然也就多了,而当老了以后,又刻意让自己的生活半径缩小,让生活更简朴、更孤寡。是不是上帝造人时就设定好了这一程序?

    这些灵光一闪的篇什带给阅读者的或许也只是灵光一闪,或许什么也没有,它们或者可以刻意归结为散文这样一种文体,或者什么也不是。童年的景致像河对岸清晰而又模糊的记忆,要回去必须借助时间的渡船,可惜许多人已经没有精力去打造这样一艘渡船。而我,也只是在这么一小段时间,如着魔般地沉浸于此,着魔般地让那些记忆在笔端一一呈现,用最传统的记录方法,纸和笔,纯手工的形式来写作。那些画面、那些声响原本已渐行渐远,因为距离,反而更显得具体,我知道它可以用一个词来归结,叫做“童年”。没有太多的私欲,没有太多的压力,世界那么狭小却从没有感觉到狭小,我努力寻找那些较为纯粹的东西,生怕糅入了太多的成人的理念,努力去接近它那些本真的东西。我由此而来,却不知去往何处。

    2010.10.14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