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海寻趣-龙腾虎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汉字与动物

    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人类是动物信赖的伙伴。在动物世界中,有的身形庞大,有的身微体小;有的寿命很长,有的须臾一生;有的温柔美丽,有的凶猛丑陋……让我们去看看古人是如何认识这些神奇动物的吧!

    “万”原为蝎子——“万”字趣释

    “万”字是个常用字,用作数词,十百为千,十千为万。我们现在经常用的是“万”字的简化字,“万”字的繁体字写作“萬”,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萬”在古文字的形象,居然是一只蝎子。

    甲骨文的“万”字,像一个巨螯屈尾的蝎子形状,其本义是指蝎子。有学者指出,因为蝎子这种动物繁殖能力惊人,转眼间便会有成千上万个子孙,先民便以这种动物假借为数字中的“万”字。

    《老子》将中国人的宇宙观概括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常用“万”来作为上限数,表示极大或极多。如皇帝称“万岁”,又如汉语中的“万事如意”、“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其中的“万”都是极大的概数。“万”字还引申为极其、非常、绝对等义,如万全、万无一失等。

    关于“万”字有这样一个笑话:从前有个土财主,虽然家境富有,但世世代代目不识丁。有一年,土财主聘请了一位塾师教导他的儿子。塾师先教这个孩子描红,写一画就教他说“一”,写两画就说“二”,写三画就说“三”。那孩子学会这三个字以后,便把笔杆一甩,高高兴兴地跑去向父亲报喜:“儿子学会了!儿子学会了!再不用麻烦先生了。”财主喜不自禁,马上辞退了塾师。

    过了不久,财主打算请一位姓万的亲戚前来做客,早晨就叫儿子写请帖,时过晌午,请帖还没完成,父亲急忙催促,儿子埋怨说:“天下人的姓多得很,为什么偏要姓万?我从早晨写到现在,才写完五百画呢!”

    鲁迅造字——“猹”字趣释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有位翻译家,准备将鲁迅的《故乡》译成俄文,不料出现了困难。原文中有一段写着:

    “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个“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呢?他查阅了不少有关动物学的书籍,终无着落。对于猹,不仅外国人陌生,我国也有许多人不知道,连怪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上也没有。

    天无绝人之路,幸好当时鲁迅先生还健在。苏联翻译家辗转问鲁迅,不久便得到了答复。这个猹字,原来是鲁迅先生创造的,因而过去的字典上查不到;猹与渣音相同,大概是“獾”一类的动物。

    后来有人向小说中闰土原型的孙子进行调查,证明猹确实是一种獾猪。因为猹喜爱吃瓜,为预防它侵犯瓜田,所以农民必须守夜看瓜,方可确保丰收。猹似獾,又非獾,往日字典皆无记载,为适应需要,解决有物无名的矛盾,于是鲁迅依“形声法”创造了“猹”字,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被正式收入了字典。

    凡鸟不是一般的鸟——“凤”字趣释

    魏晋南北朝时,著名文学家嵇康有一个好朋友叫吕安,有一次,吕安跋山涉水来拜访嵇康,恰好嵇康出门在外,并且还得四五天才能回来。

    因此,吕安打算不等嵇康回来,立即回家。此时,嵇康的哥哥嵇喜再三挽留吕安,可他还是要走。临走时,吕安在嵇喜的门上挥笔写了一个“鳯”(凤的繁体字)字。嵇喜看到这个“鳯”字,认为客人在恭维自己为“鸟中之王”,因而非常高兴。后来,嵇喜将此事告诉自己的一位朋友,那位朋友告诉嵇喜说:“鳯,从鸟,凡声。客人在讥讽你是一只凡鸟,其意是不屑与你交谈,因此就走了。”经朋友这么一说,嵇喜才恍然大悟。

    传说中的凤凰

    “凤”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凤”的繁体作“鳯”,由“凡”字加上“鸟”字构成,从鸟,凡声。“凤”是人们杂糅了许多动物特点,想象出来的一种禽鸟。古人认为有“凤”出现时,是天下安宁的吉兆,将“凤”塑造成一种瑞鸟。由“凤”与“龙”这两种动物构成的“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古人还认为雄凤叫“凤”,雌凤叫“凰”,相传司马相如曾演奏乐曲《凤求凰》,以此俘获卓文君的芳心。

    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飞”字趣释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一个翱翔于蓝天的梦想,“飞”字因其给人的美好遐想而成为一个美好的字眼,其实,看古人给“飞”字的造型,也是充满了美感。

    关于“飞”字,《说文解字》云:“飞,鸟翥也。像张翼之形。”小篆的“飞”字由三根羽毛构成。《说文解字》认为上边的羽毛代表鸟头颈上的羽毛,下边两根羽毛代表两只翅膀。也有学者认为,三根羽毛各代表一只翅膀,三只翅膀代表众多的鸟,是群鸟向上飞的样子。总之,“飞”的本义是飞翔,如鸟飞鱼跃。引申义有飞扬,飞行,快速,极限,意外的,高扬等义,如飞沙走石,飞机,飞跑,飞快,飞祸,飞檐。

    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各种途径试图飞上蓝天,这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明代的万户,他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第一个尝试用火箭飞天的人。据记载:约14世纪晚期,一名叫万户的官吏,他在一把坐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上面,两只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火箭,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不幸的是,火箭发生爆炸,万户为此献出了生命。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

    会飞的鸟——“鸟”字趣释

    《说文解字》云:“鸟,长尾禽总名也。”鸟是一种长尾禽,也是所有飞禽的总称。从古至今,人们都向往着像鸟一样振翅飞翔,古人对鸟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的,这从“鸟”字的造型可以看出。

    甲骨文、金文的“鸟”字,正像一只头、尾、足、羽俱全的侧面鸟形,生动形象。“鸟”为象形字。“鸟”可作偏旁,在汉字中,凡以鸟为偏旁的字大都与禽类及其行为有关,如鸡、莺、鸭、鹅、鸣等。

    人们常把鸟儿称作“飞行冠军”,鸟儿为什么会飞呢?人们注意到,鸟儿有翅膀,这是它们飞行的首要条件。不同的鸟儿翅膀是不一样的,科学家们认为,鸟类翅膀的复杂性不亚于鸟类整体机体的复杂性,翅膀的差异就会造成鸟儿飞行水平的不同。鸟类的身体外面是轻而温暖的羽毛,羽不仅具有保暖作用,而且使鸟类外形呈流线型,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最小,有利于飞翔。鸟类特殊的骨骼也是它们能飞行的条件。据科学发现,鸟骨是优良的“轻质材料”,中空、质软,这样,翅膀极易带动起来,从而使鸟能够轻松地飞翔于高空。同时,鸟儿体内还有很多气囊,它们与肺相连,能够减轻鸟的自重,增加空气浮力,从而使鸟能够更好地在空中飞翔。

    巴蛇食象——“巴”字趣释

    传说古代中国有一种巨蛇,叫做巴蛇,据说巴蛇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巴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巴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巴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巴蛇的尸体变成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以上传说,见诸《山海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

    “巴”字如何造型的呢?篆书的“巴”字,好像一条口部奇大的巨蛇之形。《说文解字》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可见,“巴”字的本义为蛇。

    “巴”字后多用作国名和地名,古代的巴国,属地在今天的四川东部、湖北西部一带。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封巴为子国,称为巴子国,后来被秦国的惠文王所灭,今天的鄂西土家族就是古代巴人的后裔。

    因为蛇常常贴着地面爬行,所以“巴”又表示贴近、靠近、急切盼望等义。引申义还有讨好,盼望等,如巴结,巴望。

    年年有鱼——“鱼”字趣释

    鱼是一种水生的脊椎动物,有鳞有鳍,用鳃呼吸。从食野果、衣树皮的原始社会,到如今文明富裕的现代社会,“鱼”这种动物相伴人类走过了五千多年的历程,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甲骨文、金文、小篆的“鱼”字均是一条鱼的形状,《说文解字》云:“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其本义即指鱼类。“鱼”字可作偏旁,汉字中凡从鱼之字皆与鱼类有关,如鲤、鲨、鲜等。

    从古至今,鱼和人的关系密切,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古时候,“鱼”的形象和代表“鱼”的符号常常作为纹饰图案出现在陶器上,例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上就刻着人面鱼纹的图案。作为“年年有余”的预兆与吉祥物,鱼不仅是宴会上的首选菜,也是亲朋好友之间馈赠的吉祥礼物。

    有人认为古人多通过赠送鲤鱼来寄赠书信,因此有所谓“鱼腹藏书”、“鱼传尺素”之说。例如汉代的蔡邕写过这样一首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有的学者对“鱼传尺素”有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古人的“鱼书”并不是真的将信函装在鱼的肚子里,而是把信函折叠成两条鲤鱼的样子,以此代替信封,并且便于传送。或者说是把装书信的木函(即木匣子)的底和盖刻成鲤鱼形的上下两块,然后把书信夹在里面传送。

    反手为毛——“毛”字趣释

    关于“毛”字,《说文解字》云:“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象形。”“毛”字为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中的“毛”字像鸟的一根羽毛,小篆像人的头发或兽毛。

    “毛”字本义指人或动物的毛发。引申义有表面,细小,未经加工的,粗糙的等,如皮毛,毛孩子,毛糙,毛坯等。植物皮上的丝状物也称毛,如毛栗子。又形容慌乱,如毛手毛脚。从“毛”之字大都与毛发有关,如毡、毫、毯等。

    关于“毛”字有这样一则故事: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的一首《沁园春·雪》,以其大气磅礴的笔触、宏伟壮观的意境,在山城重庆的文艺界引起轰动。当时文艺界的名流,借谈判的空隙,邀请毛泽东做了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道:“假如这次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

    毛泽东认真地说:“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他故意拖了拖腔,又接着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说着,便情不自禁地笑了。

    “那毛——”

    不待有人问完,毛泽东就接上去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

    老马识途——“马”字趣释

    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

    甲骨文和金文的“马”字都是马的侧视形,甲骨文突出一只大眼睛,金文突出眼睛和马鬃,小篆比较规范地描绘马鬃、马腿和马尾。甲骨文中“马”字的出现,说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有畜养马来应用于战争、农耕的习俗。

    “马”是个象形字,《说文解字》云:“怒也,武也。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汉字中凡从“马”的字大多与马、马属动物及其动作、功能有关,如驰、驹、骆、腾、骄、驴等。

    马是一种很富灵性的动物,相传,春秋时,山戎国正侵犯燕国,管仲跟随齐桓公率兵支援燕国,打败了山戎国,山戎王逃往孤竹国。齐桓公紧追不舍,又向孤竹国进军。于是齐兵继续进兵,攻打孤竹国。去时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等到孤竹国被打败时,已经春去冬来了,沿途景物大不一样,来时道路的痕迹,一点都找不到了。齐国军队迷路了,被围困在山里。齐桓公焦急万分。这时候,大臣管仲想了个办法。他让士兵牵出几匹老马在前面带路。大军紧紧地跟在后面,就这样回到了齐国。成语“老马识途”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意思是老马认识道路,现在一般用它来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了解规律。

    俯首甘为孺子牛——“牛”字趣释

    牛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家畜之一,养牛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牛力大而温顺,古人常用牛来耕地或载物,牛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牛”是象形字,“牛”字甲骨文描绘的是牛头的正面形象,上部两侧向上弯的是牛角,下部两侧向上斜的是牛耳,中间的一竖是牛面的线条化。金文将牛耳拉平,小篆以后逐步楷化。“牛”字的本义为用于耕种的反刍家畜。

    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牛”为人类终年辛勤耕地、拉车,任劳任怨,因此古人常用牛来比喻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司马迁牛马走。”牛马走就是像牛马那样跑或与牛马一起跑,是仆人的意思,这是司马迁的谦辞。

    我国历史上还有“孺子牛”的典故。春秋时,齐景公特别宠爱自己的小儿子荼。一天,荼要当一个放牛娃玩牵牛。景公怕年幼的儿子牵真牛出事,便自己伏在地上,装成一头牛,口里还衔着绳子,让儿子牵着,服服帖帖地在地上爬来爬去。一次,齐景公的儿子摔倒了,齐景公就被扯掉了两颗门牙。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人们常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牛脾性固执、倔强,后人还由此派生出牛性、牛脾气等引申义。此外,牛还有多、大的意思,例如用牛毛比喻多,用牛饮比喻狂饮等。

    牛字除了本身可以独立使用外,还可以作偏旁,汉字中凡从牛之字都与牛、牛属动物及其动作行为有关,如作牡、牟、牧、犀、犁、犊等。

    美好的“羊”——“羊”字趣释

    羊是一种家畜,自古以来称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

    羊字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羊字,是简化了的羊头形象,而羊头形象又特别突出了弯卷的羊角,中间一竖是羊脸的线条化。这种以局部替代整体的造型方法,是汉字象形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古代社会,羊在生活中占着重要的位置,祭祀和日常生活都跟羊有密切关系。一个人、一个部族获得的羊越多,就越富有。在上古许多器物上,常常可以见到“吉羊”一词,“吉羊”就是“好羊”、“善羊”的意思,即羊长得又肥又壮。“吉羊”后作“吉祥”,“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有云:“羊,祥也,故吉礼用之。”

    羊被认为是吉祥、美好之物,我国的广州还有一个美称叫“羊城”,这个美称源于一个美好的传说:周夷王时,五个仙人骑着口衔六串谷穗的五只羊降临楚庭(广州古名),将谷穗赠给人们,祝这里永无饥荒。仙人言毕隐去,羊化为石。如今,广州市越秀山公园有五羊册,其上矗立着一座高11米的五新星石雕,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城标雕塑。

    羊的本义就是家畜的羊。由于羊性情温顺,被认为是美好之物,故汉字中以羊为偏旁的字均带有美好的意思。如美、善、鲜、羞(原为美味的意思)、羡等。

    中华第一龙——“龙”字趣释

    龙是中国神话中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奇动物,传说龙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后,人们认为: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而“龙”字是受当时民间流传的关于“龙”的传说,或者是当时流传的“龙”的图腾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

    甲骨文“龙”字描绘的形象有头有角,口大张,还有弯弯曲曲的身子。这跟人们传说中“龙”的形象是一致的,所以甲骨文的“龙”明显为象形字。

    传说中的龙

    我国远古时各部落多以蛇、羊、虎等动物为图腾崇拜物。龙是由许多不同的动物图腾糅合而成的一种综合体,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等等。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首,万能之神。这种虚拟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祖先共同供奉的图腾。

    龙的模糊集合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领袖。历代以“龙”作为帝王的象征,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的事物都要冠以“龙”字。如“龙颜”,指皇帝的颜面;“龙袍”,指皇帝穿的绣有龙形图案的袍子;“龙床”,指皇帝的卧具,等等。另外,龙在中国古代也作为吉祥的象征。

    百兽之王——“虎”字趣释

    老虎,威风凛凛,勇猛无比,是备受人们喜欢的动物,《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

    《说文解字·虎部》:“虎,山兽之君。从(hǔ),虎足像人足。象形。”甲骨文“虎”字像一只侧面虎的形状,活现了虎的一副凶猛无比的样子,是象形字。“虎”字的读音是根据老虎能发出令人恐怖的吼声而拟定的,“虎”为拟声词。

    古人多用虎象征威武勇猛。如“虎将”,喻指英勇善战的将军;“虎子”,喻指雄健而奋发有为的儿子;“虎步”,指威武雄壮的步伐;“虎踞”,形容威猛豪迈。“伴君如伴虎”则形容陪伴君王像陪伴老虎一样,随时有杀身之祸,指大人物喜怒无常。

    虎在古代被人视作神兽,有镇邪驱鬼、保佑平安的作用。民间常将它用于小儿的“虎头帽”、“虎头鞋”、“虎枕”以及其他虎形的玩具上。陕西还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小孩满月时,舅舅要送去黄布做的老虎一只,进大门时,将虎尾折断一节扔到门外。送布老虎是祝愿孩子长大后像老虎那样有力;折断虎尾,则是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灾免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育儿风俗。每逢小孩过生日,当舅舅的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当枕头,又可当玩具,还表示祝福。

    古代还有一种用来调兵遣将的信物,称“虎符”。此物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用铜铸成虎形,背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存朝廷,左半则授予率兵的将帅。调动军队时,必须持符验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