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现代文学大家-捷克、斯洛伐克现代文学大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图尔

    什图尔,1815年出生在斯洛伐克的乌赫罗维茨,后一直在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发求学和工作,他中学时参加社会活动,是捷克—斯拉夫学生联合会的领导人。1845年什图尔创办《斯洛伐克民族报》,宣传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的思想。1846年他发表的两本小册子《斯洛伐克方言研究》、《斯洛伐克语言学》,对斯洛伐克文学语言的发展有一定贡献。1847年他被选为匈牙利国会议员。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失败后,他转入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

    什图尔最早发表的一部组诗《黄昏遐想》,控诉了不平等的社会。情诗《离别》,描写诗人参加民族解放斗争前夕告别亲人的动人场面,这是他影响最大的作品。他的全部诗作收集在《歌曲集》(1853)中。他还著有《关于斯拉夫各民族的民歌和传说》(1853),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文学、艺术、民歌等问题的观点。

    什图尔在斯拉夫问题和民族艺术、哲学等问题上的观点,深受黑格尔唯心史观的影响。

    聂姆曹娃

    聂姆曹娃,1820年生于维也纳。在她年幼时,全家移居捷克斯卡利采城附近的农村。她靠刻苦自修获得丰富的知识。17岁时嫁给了一个比她大15岁的男人。由于丈夫职业变动频繁,她随之辗转各地,从而有机会接触城乡劳动人民,了解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

    1842年,聂姆曹娃迁居布拉格,积极参加爱国活动。1845年移居多马日利策,和社会下层有了更多的接触。她参加捷克进步组织“捷克摩拉维亚兄弟会”。当捷克爱国诗人哈夫利切克去世时,她不顾警察的禁令,向诗人献上荆棘花冠。由于受到奥匈帝国和捷克反动当局的监视,她被迫流亡在国外。

    聂姆曹娃于19世纪40年代初开始创作。曾收集大量民间传说,编写了《民族传奇和故事集》(7卷,1845~1847)和《斯洛伐克童话和故事》(10卷,1857~1858)。她的中短篇小说如《山村》(1856)、《庄园内外》(1857)、《贫穷的人们》(1857)、《好人》(1858)以及《野姑娘芭拉》(1856)等,描写生活在社会下层的穷人的遭遇和社会的阶级矛盾。作者认为穷人是捷克民族真正的代表,深情地赞颂了他们高贵的品德。在《庄园内外》中,反映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贫富对立。《野姑娘芭拉》是描写一位智勇双全的姑娘如何帮助女友摆脱她所厌恶的求婚者的故事。芭拉这个动人的形象,体现了捷克劳动人民爱劳动、正直、淳朴的优良品质。

    聂姆曹娃最为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外祖母》(1855),小说刻画了一个捷克农村普通劳动妇女正直、乐观、聪颖,富于风趣的形象。小说描绘了捷克农村的风貌和自然景色,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

    聂鲁达

    聂鲁达,1834年生于布拉格。在中学时,他积极参加校内爱国文化活动。1848年他受到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宣传的反对封建主义、争取民族解放的精神影响。中学毕业后,他在政府机关中谋得一个低级职务,观察到了官场的种种丑恶现象。

    1853年,聂鲁达进入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不久因家境困难而辍学。他曾充当教师和报刊编辑,同时从事文学创作。长期的新闻工作使他更广泛地接触到社会各阶层人物,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认为作家必须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必须同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全部创作中。

    他写了大量诗歌,收集在《墓地的花朵》(1857)、《诗集》(1867)、《宇宙之歌》(1878)、《故事诗和叙事诗》和《平凡的主题》(1883)以及诗人死后出版的《星期五之歌》(1896)中。《墓地的花朵》情调低沉,流露出悲观主义,但对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反动势力的猖獗表示抗议,激励人们同社会罪恶进行斗争。在《宇宙之歌》中,表现了诗人思想境界的开阔与深邃,他把祖国的命运同宇宙联系起来。他的诗带有哲理色彩,有些诗篇比较抽象,但基调乐观。在《星期五之歌》中,他把当时捷克人民的处境比作耶稣受难,相信复活就要到来。这部诗集中的一些名篇如《爱》、《再前进》等,在反对黑暗统治的长期斗争中经常被人们引用和传诵。

    聂鲁达写了2000多篇小品文和杂文。他的第一部小说集《短篇集》(1864),描写的人物大多是城市贫民,表现出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后,他陆续发表中篇小说《流浪汉》(1872)和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1878)等。聂鲁达写了捷克最早反映无产阶级生活的作品,描写了一些被雇佣来修铁路的社会底层的受苦人,他们劳动量大,生活悲惨,最后走向斗争。《小城故事》包括13篇短篇小说,集中反映了布拉格城区的市民生活。作者一方面描写并讽刺小市民的狭隘、愚昧、庸俗、顽固,同时对贫苦劳动人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聂鲁达的小说笔调幽默活泼,人物形象生动显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被认为是捷克现实主义散文创作的奠基作品。

    伊拉塞克

    伊拉塞克,1851生于波希米亚东北部贫穷的山城赫罗诺夫,家境贫寒。他少年时代在故乡读书,喜爱民间诗歌和民间传说。后到布拉格上大学,攻读历史。毕业后任中学教师多年,同时从事写作。

    伊拉塞克的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山乡故事》(1878),反映作者故乡山区人民的困苦生活;长篇小说《斯卡拉克一家》(1874),描写1775年纳霍德边区的农民起义。

    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期,捷克人民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他选择了捷克历史中最光辉的两大时期——胡斯运动和民族复兴作为创作的主要题材,创作了许多成熟、优秀的作品。关于胡斯运动,他写了《在激流中》(1887~1890)、《抗击众敌》(1893)和《弟兄们》(1899~1908)3部长篇小说和未完成的《胡斯派国王》(1916~1920),还写了3部曲剧本《扬·齐日卡》(1903)、《扬·胡斯》(1911)和《扬·罗哈奇》(1913~1914)。这些作品揭示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捷克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指宗教斗争形式出现的胡斯运动,其实质是捷克人民反对异族统治、反对封建压迫、反对天主教会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些作品不仅描绘了胡斯革命派在齐日卡的率领下大败德国皇帝和罗马教皇十字军进犯的场面,反映了革命阵营内部不同阶层在革命过程中的不同态度,批判了中小贵族与市民的动摇和背叛。

    关于民族复兴,伊拉塞克创作了长篇小说《弗·勒·维克》(5卷,1886~1906)和《在我国》(4卷,1896~1903)。这两部作品反映18世纪70年代~19世纪50年代捷克民族城市和农村复兴运动的整个过程。《弗·勒·维克》描绘了布拉格和一些小城市捷克爱国知识分子为唤醒人民觉悟、建立民族文化而进行的艰苦启蒙工作。《在我国》写一个进步教士哈夫洛维茨基长期同黑暗和落后现象作斗争、帮助农村人民提高经济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故事。

    此外,伊拉塞克的重要作品还有: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狗头军》(1884,中译《还我自由》),描写外邦统治下黑暗的捷克社会的长篇小说《黑暗时代》(1913~1915),反映1848年革命的中篇小说《哲学生的故事》(1878),以及描写捷克古代民族英雄事迹的故事集《捷克古代传说》(1894)等。在戏剧方面,他写了反映农村生活的剧本《父亲》(1894)、《沃伊娜尔卡》(1890)和神话剧《灯笼》(1905)。

    他的作品成功地反映了捷克人民热爱自由、忠于祖国、敢于斗争的革命传统,鼓舞了人民的斗志、激励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约瑟夫·拉达

    约瑟夫·拉达,1887年出生于鞋匠之家。他14岁到一家装订小厂当学徒,就从自己装订的书中爱上了图画,年长日久终于练成了一个名画家,因给哈谢克的名作《好兵帅克》插图而名扬天下。他的作品插图,活泼、幽默、具有儿童风味而受孩子欢迎。

    拉达主编儿童刊物《小花朵》,自编自绘了童话故事《山妖水鬼的故事》、《小猫米克什的故事》、《淘气的故事》、《懒惰的洪札》、《彼毕里亚克》、《勇敢的公主》。其代表作为《聪明的小狐狸》和《淘气的故事》。前者写的是一只喜欢恶作剧的小狐狸,弄得腊肠商人大吃苦头;但小狐狸毕竟幼稚,他照童话书中的办法去做,结果连遭挫折;小狐狸有颗善良的心,同情弱者,当上守林人后恪尽职守却从不伤害人。

    拉达的童话创作深受恰佩克的影响,写魔幻童话、动物童话却以当代生活为基调,所以他的童话总的书名谓之《反童话》(1940)。

    拉达于1947年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1957年去世。

    恰佩克

    恰佩克,1890年1月9日生于波希米亚北部的马列·斯瓦托尼奥维采。父亲是乡村医生,母亲是有文化教养的妇女,哥哥约瑟夫·恰佩克是位有爱国心和正义感的画家和作家,后遭德国法西斯杀害。

    恰佩克曾在布拉格查理大学学哲学,毕业后任新闻记者,并从事文学活动。在他创作活动的初期和晚期,被称为是具有进步思想的作家,而在中期却有“官方作家”之称。

    20年代初,欧洲革命四起,恰佩克为此极为担心人类的未来命运。他的科学幻想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1920),科学幻想小说《专制工厂》(1922)、《炸药》(另译《原子狂想》,1924)等作品,表现了作者思想中的矛盾。他从事新闻工作,同社会有广泛的接触,深入观察社会生活,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但他又害怕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还流露出作者的悲观思想。《炸药》一书描写一个科学家发明了原子炸药,统治阶级想利用它发动毁灭人类的战争,使用各种手段强迫他交出炸药。

    30年代中,由于德国法西斯对欧洲的威胁,捷克斯洛伐克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恰佩克积极地投入了反法西斯的斗争。这时期他写了4部著名作品——长篇幻想小说《鱼之乱》(1936)、《第一救生队》(1937),剧本《白色病》(1937)和《母亲》(1938)。《第一救生队》歌颂矿工的团结战斗,其余作品则运用虚幻、象征的现代派手法,表现反法西斯主义的战斗精神。《鱼之乱》是一部政治性较强的小说,叙述法西斯主义的发迹史。在《白色病》中,作者抨击了法西斯制度。《母亲》写祖国面临危急时。母亲毅然把枪交给了自己仅存的小儿子,鼓励他在与法西斯的斗争中英勇杀敌。

    恰佩克善于采用虚构的情节和戏剧冲突,揭示现实中的矛盾,讽刺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在《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创造的“机器人”(Robot,从捷克文Roboa“劳役”、“苦工”演变而来)一词,已被欧洲各国语言所吸收而成为世界性名词。他的写作语言明晰而幽默往往只用三言两语,成功地将人物的形象勾勒出来。

    普伊曼诺娃

    普伊曼诺娃,189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优裕的家庭环境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把她同大部分儿童隔离开来,使她感到离群索居的孤独。她的第1部作品《在翼下》(1917),就是描写她童年时代田园诗一般悠闲、舒适的生活,但她幼小的心灵却渴望做一个普通人。这是她以后在创作中反复描写的题材。

    30年代初,在尤利乌斯·伏契克的影响下,普伊曼诺娃到重要工业区广泛接触工人生活,并参加波希米亚北部的大罢工。1932年,她随工人代表团到苏联参观访问。这些活动使她的世界观有了根本改变,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1937年,普伊曼诺娃的代表作长篇3部曲的第1部《十字路口的人们》问世,标志着作者在政治和艺术上的成熟,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青年工人安德烈的觉醒,揭示资本家的伪善和统治阶级对人民残酷压迫。第2部《玩火》(1946)和第3部《生与死的搏斗》(1952),都以反对法西斯侵略为主题,反映广大人民在各个战场上同敌人进行的殊死的斗争。第1部和第2部中的加姆萨律师与第3部中的海伦娜医生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革命知识分子。

    普伊曼诺娃的重要作品,还有抨击资产阶级习俗和道德的长篇小说《黑格尔大夫的女病人》(1931),描写儿童及青少年精神世界和心理活动的小说《预感》(1942)和《曙光》(1949),以及诗集《爱的自白》(1949)、《千百万只鸽子》(1950)等。《中国的微笑》是普伊曼诺娃1953年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写的诗集(1954)。

    伏契克

    伏契克,1903年生于布拉格一个工人家庭。他在十月革命鼓舞下投入革命活动,18岁加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921年他进查理大学文学院学习,后任共产党党刊《创造》的总编辑和共产党报纸《红色权利报》的编辑。

    他曾两次去苏联,写了《在明天已成为昨天的国家里》(1931)和《在亲爱的国家里》(1931)等作品,赞美实现了无产阶级当家做主的苏联社会的美好。

    1932年春,伏契克参加了捷克北部矿工的大罢工,并针对这次斗争写了一些报道。1938年“慕尼黑协定”出卖了捷克民族的利益之后,伏契克义愤填膺撰写了许多政论,揭露反动派的阴谋,号召人民起来斗争。在祖国沦陷期间,伏契克不仅领导地下斗争外,还对捷克19世纪文学进行研究,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来评价文学作品,为无产阶级文学批评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42年4月,伏契克被捕。他从被捕的第一天起,就遭到严酷拷打和迫害,但他始终信念坚定,百折不挠。在看守人的帮助下用铅笔头在碎纸片上写下了《绞刑架下的报告》,这是一长篇特写,共分8章。他组织和领导了“狱中集体”向法西斯匪徒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死神临近的时候,伏契克正义凛然,表现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写道:“我们为了欢乐而生,为了欢乐而死,让悲哀永远不要同我们的名字联在一起。”“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是作者最后的呼声,成了革命者的箴言。

    1943年9月8日,伏契克被希特勒匪徒杀害于柏林的普勒岑塞监狱。他的《绞刑架下的报告》于1945年在捷克出版后,已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80多种文字。这位伟大的作家、英勇的战士受到了全世界的好评与颂扬。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1929年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他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他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50年代初,昆德拉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最后成为了捷克著名小说家。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3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完。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3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