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环境-不见血的伤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品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我愿身死子还生!

    ——王建《精卫词》

    (一)正在消失的森林

    森林是地球上结构最复杂、功能最多与最稳定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支柱与自然基础。森林覆盖率常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这不仅因为森林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又是可更新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圈的正常功能上起着重要作用。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

    第一,森林是陆地生命的摇篮,具有综合的环境效益

    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都要靠氧气来维持生命,而森林是天然的制氧机。如果没有森林等绿色植物制造氧气,则生物生存将失去保障。20世纪70年代,日本林业厅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定量计算结果表明,日本森林一年内的贮水量达2,300亿吨,防止土沙流失量达57亿立方米,保持栖息鸟类100万只,供给氧气5,200吨,环境效益总价值1,200万亿日元。芬兰有人对森林的社会效益价值与木材价值的估算认为,芬兰森林的环境保护价值是52亿马克,而木材价值仅17亿马克,二者之比为3∶1以上。美国计算的森林环境价值与木材价值之比为9∶1。另外,森林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与氧气在大气中的平衡起调节作用。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近1吨二氧化碳,释放0.75吨的氧。能满足973人的需氧量。据估计,森林每年以光合作用的形式吸收50亿吨二氧化碳,这与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基本相当。森林是使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能量的重要加工厂。

    第二,森林是消减环境污染的万能净化器

    森林能阻滞酸雨、降尘,还可以衰减噪声,降低风速、减弱风力。如在5级风时,人造林带外的风速9.5米/秒,而林内只有7.7米/秒,减弱近20%。连片的森林能使台风减弱1~2级。森林还可以分泌杀菌素杀死空气中的细菌,以净化空气。

    第三,森林可以调节水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可以通过对风力的减弱减少临近农田的水分蒸发量,增加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森林减少地表径流的作用是很显著的,在我国陕西的测定表明,林内的径流可消减78.4%。径流的减少减轻了对土壤的冲刷,据西双版纳的观测,在年降水量为1,459.4毫米时,雨林地每平方米的土壤冲刷量仅2.8千克,而相同面积的刀耕火种地却高达3,647.5千克,是前者的1,302.7倍。

    第四,森林能降低年平均温度、缩小年温差与日温差,减缓温度变

    化的剧烈程度这是因为森林的呼吸蒸腾与蒸发水分,消耗了大量热能。所以夏季森林在垂直与水平的一定范围内的气温较空旷地低,冬季又因林地内散热较空旷地少而又使气温略高于林外。森林蒸腾作用可促进水分小循环,改善小气候,增加降雨量。例如我国广东雷州,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年降雨量有所增加。据观测,20世纪50年代平均降雨量为1,300.3毫米,60年代为1,425毫米,70年代达到1,708.8毫米。

    第五,森林是陆地上最大、最理想的物种基因库

    森林具有明显的层序性,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小生境或小气候条件,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场所。每个小生境中生活着许多有代表性的生物,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生物区。据估计仅热带雨林中就有数万种生物。这些生物遗传库已给现代农作物与药草提供了许多物种,实际上,农作物与药材都来自野生生物种。目前,仅印度就有2,500种植物可作药物。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其中许多种类尚未被人类发现,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从生态学角度看,森林是世界上较复杂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对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有巨大的影响。森林在净化城市空气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如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过滤灰尘、防止风沙与病菌、减弱噪音等等。森林又是木材与木材产品的来源,对发展工农业生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据国外报道,目前世界上仍有1/3的人类是以木材为做饭的燃料,就柴火这一用途来说,到2000年,人类需要种植30亿亩的树木。但目前,这方面的造林速度仅达3亿亩,如果不加以保护,任意砍伐,势必造成森林资源的减少以至于消失。农村能源问题能否解决,将对今后世界森林资源破坏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们为了发展农业或其他目的,大量砍伐森林,已造成了世界森林量的迅速减少。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与环境规划署1981年的估计,每年约有1,110万亩稀疏林被用做耕地或作为薪柴砍伐。如果按这种毁林速度,热带潮湿森林将在177年后全部被毁。有的国家毁林问题更严重,如科特迪瓦与尼日利亚每年损失其森林的5.2%。巴西每年对密闭林的砍伐占拉丁美洲砍伐量的35%。

    美国:只剩有不到15%的原始森林

    苏格兰:只剩有不到1%的原始森林

    中国:10年内将消耗所有可采伐的森林

    加拿大:50%的原始森林破砍伐

    挪威:只剩有3%的原始森林

    孟加拉:90%以上的原始热带森林已被破坏

    海地:几乎所有的原始雨林已被破坏

    厄瓜多尔:每年有14,000公顷的森林被破坏

    巴西亚马逊:3,600万公顷的森林被破坏与8,000年前相比,全球森林的面积足足减少了80%。当前,每两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据资料显示,世界森林资源面临着两大威胁:一个是亚洲森林消失速度越来越快,另一个是非洲森林大量减少。由于亚洲人口集中的压力和商业性伐木的增加,其仅存的森林正在逐渐消失,其中有些亚洲国家的森林损失甚至是灾难性的。

    我们再来看看非洲的森林状况。非洲的森林每年要减少约130万公顷,许多非洲国家的森林面积从本世纪初以来减少了一半,其中一些国家的森林已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非洲森林大量减少的原因除了沙漠侵蚀、干旱和森林火灾以外,就是大量的树木被当做木柴烧掉了。在非洲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居民们的主要生活燃料就是木柴,随着人口越来越多,木柴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今天更可怕的是,素有“地球之肺”之称的南美洲亚马逊森林,占地700万平方千米,现在正遭受着来自人类的毁灭性破坏。据报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原始森林16.3%遭到破坏,总面积达65.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法国和葡萄牙两国国土面积之和。

    仅在2002~2003年度,被毁的森林就有2.375万平方千米,比塞尔希培州的面积还大,比2001~2002年度因自然灾害遭破坏的面积还多2%。森林遭破坏最严重的是马托格罗索州,有1.0416万平方千米。

    森林被毁的主要原因是各州毁林种地,由于目前国际市场上大豆供不应求,价格上扬,有的州政府和农民不顾国家长远利益毁林扩大大豆种植面积。

    专家指出,热带雨林的减少不仅意味着森林资源的减少,而且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如果亚马逊的森林被砍伐殆尽,地球上维持人类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而且在数年之内至少有50万~80万种动植物种灭绝,雨林基因库的丧失将成为人类最大的损失之一。

    苏门答腊岛森林砍伐使野生动物面临生存危机

    森林不仅是极其重要的植物资源,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净化大气、防止污染,同人类的生活及经济建设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有人说,地球的死亡起始于森林的消失,这是因为森林在生命的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球上所有生物总量的三分之二和约一半的氧的主要生产都是由森林承担的。在生态环境中的森林资源被喻为人类的摇篮,森林与人类建立了极其密切的共存关系,在地球生态史上,森林面积曾达到了76亿公顷,有三分之二的陆面为森林所覆盖。而据今天的统计,现在世界仅约有林地28亿公顷。如果说地球的死亡起始于森林的消失,那么保护森林、开发森林资源,这无疑应当是人类保护其生存环境所要做的头等大事。

    我国森林资源现状与特点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齐全,包括由热带雨林到亚寒带针叶林的各种类型。1949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87亿公顷,覆盖率13.0%。20世纪70年代减少到1.8亿公顷,覆盖率12.7%。到20世纪80年代末,覆盖率上升到12.98%,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1991年森林面积达到12,86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4%,森林蓄积量由80年代初的每年0.3亿立方米“赤字”,增加到现在的0.38亿立方米盈余,这表明中国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已有良好的势头。但是,用材林的消耗量仍然高于生长量,森林质量不高,郁闭度偏低(全国平均为0.52%),大片森林继续受到无法控制的退化、任意改作其他用途、农村能源短缺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要消灭用材林的“赤字”与森林的破坏或退化,则要求采取一致紧急行动,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使公众了解森林的重大影响,并参与保护森林资源的各种活动。

    我国森林资源特点:

    第一,树种与森林类型繁多

    构成我国森林的树种极其繁多,据统计,全国乔灌木树种约有8,000种,其中乔木约2,000种,包括1,000多种优良用材及特用经济树种;我国森林类型众多,拥有各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季林、雨林以及它们的各种次生类型。

    第二,人均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

    我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亿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13.92%,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4%,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活木蓄积量少,不到世界林木蓄积量的3%,人均林木蓄积量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3%。

    中国森林分布图

    第三,森林分布不均

    我国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偏远的东北与西南地区。这些地区森林面积占有全国的一半,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3/4。人口稠密、工农业生产发达的华北与中原地区,森林蓄积只占全国的3.4%。占国土一半的西北部地区以及内蒙古森林面积不及全国1/30。

    第四,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

    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性表现为林种结构与林龄结构不合理。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大,防护林与经济林面积偏少,不利于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林龄结构中幼龄占33.8%,中龄占35.2%,成熟林占31%,成熟林比例小,近期可供采伐的森林资源不足。

    第五,森林地生产力低

    我国森林地生产力低主要表现为:林业用地利用率低、残次林多、单位蓄积量少与生长率不高。

    (二)退化的草原与荒漠化

    千百年来,草原发挥着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功能,又是可适度利用进行家畜放牧生产的草地资源,保持着生物生产过程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输入输出的自然平衡,成为天然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使草原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在很大程度上超负荷利用和开发草地资源,成为造成草原荒漠化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根源。草原的荒漠化现象的日趋加重,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那么究竟什么叫荒漠化呢?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荒漠化一词是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以后才为国际正式广泛采用的一个科学名词。

    从世界范围来看,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其定义作了简要归纳,所谓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这一概念也为荒漠化防治国际公约所采纳。

    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

    1996年6月17日第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发表公报指出:当前世界荒漠化现象仍在加剧。全球现有12亿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胁,其中有1.35亿人在短期内有失去土地的危险。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还演变为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它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不稳定。到1996年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达到3,600万平方千米,占到整个地球陆地面积的1/4,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和美国国土面积的总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00多个,尽管各国人民都在进行着同荒漠化的抗争,但荒漠化却以每年5~7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相当于爱尔兰的面积。到二十世纪末,全球损失约1/3的耕地。在人类当今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荒漠化是地球上最为普遍的土地退化形式,是较为严重的“地球疾病”,甚至被称为“地球的癌症”。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大致为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和草原退化三种形式。

    据联合国资料,目前全球1/5人口,1/3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影响。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政府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我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目前,我国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根据全国沙漠、戈壁和沙化土地普查及荒漠化调研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4%,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据中、美、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中国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541亿人民币。

    我国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风造成的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占了160.7万平方千米。据统计,70年代以来仅土地沙化面积扩大速度,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现在再来看看草原退化的情形。根据有关方面的最新调查显示,到2009年止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且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公顷,同时草原质量不断下降。约占草原总面积84.4%的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退化草原已达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犹以沙化为主。虽然近年国家加大投入,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治理和保护建设项目,但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下面是我国草原生态退化从“点”到“面”的窘境:

    锡林郭勒盟2006年退化、沙化草场面积已达18,446万亩,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由1984年的48.6%扩展到64%。西部荒漠化草原和部分典型草原约有近7,500万亩“寸草不生”。进入上世纪90年代至2002年间,浑善达克沙地流动沙丘面积每年增加21.45万亩。锡林郭勒盟草原生态屏障的作用明显削弱,成为威胁首都和华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沙源地。

    锡林郭勒大草原也面临退化威胁

    甘南藏族自治州及玛曲县90%以上的天然草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退化现象。全州重度、中度退化面积分别达1,220万亩和2,040万亩,分别占天然草场面积的30%和50%。玛曲县境内100多眼泉水和11条黄河支流常年干涸,补给黄河的水量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15%左右。玛曲草原对黄河“蓄水池”的水源涵养功能和黄河水量的补充作用正在削弱。

    堪称我国“条件最好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草原,近年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和盐渍化现象。据2005年调查结果显示,陈巴尔虎旗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三化”总面积达1,070万亩,占全旗草原总面积的47%。呼伦贝尔大草原“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已变为“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窘境。

    中国土地荒漠化的警报,就是近年来越来越严重的沙尘暴。土地的沙化给大风起沙制造了物质源泉,所以说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引发的一种气象灾害。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特定区域地表尘沙被大气流剧烈活动带起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天空混浊。两者大多在北方春季冷空气过境时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影响的能见度约在1千米到10千米之间。而沙尘暴天气的能见度甚至小于1千米。

    特大沙尘暴在民间被俗称为黑风。黑风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有记载,如公元1830年,宁夏中卫及兰州一带“春三月二十八日卯时,中卫天忽昏黑,室内点灯,至午开始大明。兰州府属州县大风昼晦”的表述,无疑是一次黑风天气过程,而且我们也不难联想到《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遭遇黑风怪的故事。

    一座桥上,一对新人冒着沙尘拍摄婚纱照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能可能发生沙尘暴。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的4~5月。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每年此时,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强烈的偏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控制大陆的蒙古高压开始向西向北移动,寒暖气流在此交汇,较重的西伯利亚寒流自西向东来势快,常形成大风。形成沙尘暴的风力一般8级以上,风速约25米/秒。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2000年4月间,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当时北京“沙尘暴”的沙尘样本做过检测。他们发现80%以上的样本属壤质和沙质土壤。其化学成分表明:这些沙尘中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干旱农田、撂荒地和退化草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内蒙古地区曾兴起三次大规模开垦草原的高潮。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2年,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开垦草原,大办农业和牧业基地。第二次是1966年至1976年,提倡所谓“牧民不吃亏心粮”,盲目开垦草原。据有关人员统计,从1958年至1976年的18年间,内蒙古全区开垦草原206.7万公顷。第三次是从1980年年末开始的持续10年的草原开垦高潮。虽然目前还没有第三次垦荒面积正式的统计数据,但有一项调查表明,其“开垦强度和开垦面积大于前两次”。如此大规模的开垦,不仅把地面平整、土壤肥沃、土质较厚的很多优质牧场开垦成农田,还把固定沙漠的绿洲、草原湿地、河谷滩地、湖盆洼地、沙丘间低地全部开垦殆尽。

    在干旱地区开垦耕地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例如在鄂尔多斯草原,1986年至1996年开垦的12万亩土地中,有8万亩沙化,被迫撂荒,占总开垦面积的66.7%。当地群众痛心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科学观测,草场一旦被开垦,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具有生产能力的表层土便会随风逝去,剩下的土壤由于颗粒粗,保水保肥能力差,不再具有经济利用价值,便被遗弃,沦为撂荒地。这些耕地和撂荒地上扬起的尘埃极易形成大规模的沙尘暴。

    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发生越来越频繁,且强度大,范围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对强沙尘暴有过多次准确的记录。但是,直到1993年5月5日特强沙尘暴之后,国内大规模的研究和更深入的专门探讨才真正开始,预报和警报等业务体制开始逐步建立,也由此才有了对沙尘天气的分型以及关于沙尘暴的比较完整的定义。

    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肃、宁夏先后发生强沙尘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踪,264人受伤,损失牲畜几万头,农作物受灾面积33.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大风掠过武威的时候,正好是乡间小学放学之后,田野之中纵横交错的灌渠旁,高高兴兴地走在回家路上的懵懂学童,对即将面临的厄运毫无察觉,当灾害突然袭来的时候,不少孩子被吹落渠中殒命,他们来不及也无力躲避……这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因为一种苦难而让我们铭记。由此可以说,1993年是世界范围内沙尘暴研究的一个新的发端。这一年的春天,有无数的人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看到了“5.5”黑风突袭金昌的录像片段,据说是一个正在试用新摄像设备的目击者偶然拍摄到的,后来成为沙尘暴形成机制的珍贵研究资料。

    沙尘暴袭来的情景

    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东发生了一场席卷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强沙尘暴,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飘浮在高空的尘土在京津和长江下游以北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其中北京、济南等地因浮尘与降雨云系相遇,于是“泥雨”从天而降。宁夏银川因连续下沙子,飞机停飞,人们连呼吸都觉得困难。

    沙尘暴虽是一种发生在沙漠和干旱沙化地带的区域性天气现象,但它的影响已波及全球,发生在中亚或中国西部的沙尘暴可以影响到东亚甚至美洲西海岸。据联合国环境计划署报告,半个世纪以来,亚洲沙尘暴的强度增加了近5倍,是全球自然灾害增多的重要方面。仅在亚洲沙尘暴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65亿美元左右。

    据记载,我国西北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到1949年间,共发生有记载的强沙尘暴70次,平均31年发生一次。而新中国成立以来近50年中已发生71次。气象学家认为,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暴呈加重的趋势,带来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并且危及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

    (三)违背自然的“水泥化”

    在人类还没有崛起的远古时代,地球陆地被绿色覆盖面达90%以上。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化,人们日益大面积拔光地球上的植物及其滋养的各种生物,然后用钢筋浇铸水泥,建造起了一片又一片的水泥丛林,用灰色取代了绿色,而且面积不断扩大。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随之大大提高,与此同时,城市“水泥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中国城市的水泥化值得反思

    所谓城市“水泥化”,是泛指使用混凝土、沥青、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硅酸盐等建筑材料来硬化城市的现象,硬化的表面包括地面、墙面、屋顶和水体。这种硬化设计的初衷本是希望减少城市粉尘,增加建筑的美感、提高水体的清洁度等。然而,这类硬化设计带来的真实效果却是加重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了粉尘治理的难度、使水体水质恶化、使雨水资源流失、使城市植被不健康、使城市的噪音污染加剧、使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变差。

    与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因素相比,“水泥化”给城市环境带来的问题所涉及的方面是最广、最为多样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水泥化建材能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在夏季的阳光下,混凝土平台的温度可比气温高8℃,屋顶和沥青路面高17℃,因此水泥化会使城市热岛效应重,悬浮颗粒物沉降难,使空气质量难以改善。

    2.水泥化表面会反射辐射热和噪音,进而加重城市的热效应和噪音污染,直接影响城市居住的舒适度和居民的健康。

    3.水泥化衬砌河道、河岸和湖体会使水体生态系统受到毁灭性破坏,水体因此而丧失自净功能,其结果是水质下降,水体出现发绿发臭,甚至病菌和蚊蝇大量滋生等问题,使水体污染加重。

    4.水泥化铺路会使城市地面吸收雨水和雪水的机会被阻,城市的地下水位回升难。这样的地面不下雨时极为干燥、尘土飞扬,而一遇下雨就满地积水,地表径流污染严重,进入雨水排放口后,这些污染的径流会直接进入河道或湖体,从而污染河水、湖水。在冬季,水泥化地面易结冰,引发行路和行车的安全问题,为化雪需要大量使用融雪剂,使雪水受到污染。因此水泥化会严重危害城市的水资源。

    5.水泥化铺路还会减少土地中微生物的生存机会,因而毁灭地表生态、减少地面土层补充有机质的机会,从而加重城市土地的沙化。

    6.水泥化铺路还阻断了城市地面的生物通道,对城市的生物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十分有害。硬化的铺地方式会直接影响城市植被的根系发育。在栽种了树木的地面进行水泥化铺设会使树木最终因树根不能呼吸而死亡或倒伏。

    7.水泥化城市难以带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景观。

    遗憾的是,“现代化就是水泥化,世界化就是高楼化”的错误理念在我国的城市设计中还大有市场。城市大地的水泥化,已是普遍现象。这些年每个城市都在快速扩张,扩到哪里,水泥就铺到那里。据统计,2000~2004年间,全国城市建成区总面积净增30%多,达7,967平方千米。这是多么巨大的一块“水泥板”!

    有一个城市在进行城市水系整治时,将河道底部全部用水泥板铺装起来,然而完工没有多久,河道却变成了“无法呼吸的死河”。水是活的有机体,水体必须与土壤进行有机交换才能保持其活性,而水泥板河底使这种交换被阻隔,无法呼吸的死河最终使活水变成了死水。

    城市大地本来有如湿润的地毯,冷暖调节有致。水和热量因此跟大气、土地直到相当深的地下形成了一个生态循环。而裸露的地面戴上水泥面具之后,则割断了大气和大地的热循环交换,产生了“热岛效应”。城市大地的“硬化”,给城市铺了水泥底,封死了雨水和地下水的水循环交换,原先该渗透进地下的雨水无路可走,排水管来不及排,自然下雨即淹。而更大的隐患是,雨水都顺着水泥板流走了,地下水涵蓄不够,地下水位越来越深。因为地表盛不住水,于是又搞防渗,人为隔断水体和土壤的交流,于是水质发臭变质,生物消亡。生态系统被破坏,恶性循环遂愈演愈烈。

    水泥化的水沟让水生植物找不到家

    虽然,从空间的功能和用途乃至经济效用上看,城市化为迅速扩大中的都市人口提供了新的住宅区、写字楼和商业购物中心、道路和立交桥等。然而,从物质环境的角度来讲,这些不同的空间都是用同样的形式和材料,即以水泥化的形式来体现的。为了省工省料,原有的砖瓦兼水泥的房屋变成了全部水泥的房屋。为了汽车的方便,住宅密集区原有的红砖灰砖路统统变成了水泥路沥青路。就连北京园林里的路,只有颐和园和景山公园还保持了原有的青砖路,大部分都变成了水泥路。

    城市中的土壤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全部被压在一个个商业购物中心写字楼居民小区的大片水泥板块下面。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仅2006年,中国就消耗了世界水泥总产量的40%,到了2007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5%,其中大部分建成了房屋公路,成为中国城市化最主要的原材料之一。水泥是一种需要千百年才可能变回土壤的材料,沥青则可能根本不能变为土壤。水泥和沥青都是无法再生出任何有机物,而且还释放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压在沥青水泥下面的土壤,在既不透气又不透水的情况下,逐渐沙化的可能是很大的。

    城市化除了带来过多的水泥外,还永久带走了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土地和生机。城市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一直是一个吞噬土壤和生机的不可逆过程。我们知道,中国的可耕地面积相对于人口数量和整个国土面积而言是偏低的。中国国土面积同美国差不多,人口却是美国的七倍,而可耕地面积则仅仅是美国的一半。可利用土地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较低,不足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一。尽管如此,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每一年都在大量流失稀缺的可耕地。从《中国环境公报》上的数据看,从1992到1999年之间,可耕地每年净减几十万公顷,2000年以后每年净减一百至两百多万公顷。

    其实,“城市化就是水泥化”这一观念在国际上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新趋势是:尽量建造能让自然重新回归城市的环境模式。

    为建设环境质量高的生态城市,欧洲许多国家的城市把彻底拆除城市中不必要的水泥化地面与河道,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德国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把城市中所有的小街、广场、社区、停车场、人行道、步行街等,都改造成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石块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树枝屑地等等。地面透水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质量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首先,大量的雨水有了渗透入地的通路,地下水位得到了迅速的回升,也有效缓解了雨季时城市的防洪问题;其次,回升的地下水位又使城市的植被能完全脱离人工浇灌而郁郁葱葱,城中的泉眼、水道与河中也能够清水长流。另外,由于透水地面能保护地表生态,使地表土层富含有机质和植被,解决了地面扬尘问题。而且,弗莱堡城中的水泥墙面都由爬藤类植物所覆盖,大大增加了降尘功能,提高了空气质量。

    其实,我国曾经是一个在建造透水性地面有很高技术的国家。比如,传统的园林、庙宇、宅院、街道,其铺设都是透水的。从江南古镇中的卵石街巷,到北京北海边上的团城,都足以说明:中国古建筑中对透水地面的设计和铺设已经达到了几乎完美的水平。中国保留至今的传统建筑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具有生态设计思想、原则和技术的实例,这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走出水泥化的误区,找到最适合国情特点的设计和建设方法。我们要有能够看到它们价值的眼光,再把我们做错了的事情纠正过来,使城市建设模式既能极好地保留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又能真正达到国际生态城市的检验标准。

    中国需要尽快走出水泥化的误区,用生态设计的原则指导城市建设,这就是:尽量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高效利用自然界的资源、能源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规律,以及自然界自身形成的景观,来建设我们城市的环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